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近代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第16課時 兩次鴉片戰爭一、兩次鴉片戰爭1.鴉片戰爭(1840—1842年)(1)原因①根本原因: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試圖打開中國市場。②直接原因:中國的禁煙運動(虎門銷煙)。(2)時間:1840—1842年。(3)結果①中國戰敗,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主要內容是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 100萬銀元;協定 ;開放五口通商等。 ②其他條約的簽訂:1843年,清政府又與英國簽訂《虎門條約》。1844年,美國、法國分別迫使清政府簽訂《 》《黃埔條約》。通過這些條約,英、美、法三國從中國獲得了協定關稅、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以及通商口岸傳教權等。 (4)影響:鴉片戰爭成為 的開端。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年)(1)進程:1856年, 兩國對中國發動戰爭→1858年,清政府被迫分別與英、法、美、俄四國簽訂《 》→1859年,英法聯軍進攻大沽炮臺→1860年10月,焚毀 后,進入北京城,迫使清政府簽訂《 》。 (2)俄國借機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條約》,并承認此前簽訂的《璦琿條約》,搶占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100余萬平方千米的中國土地。(3)影響: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受到了嚴重侵犯;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二、開眼看世界1. :在廣州開辦譯館,收集有關西洋各國的消息情報和國際知識,匯譯成《四洲志》等書稿。 2.魏源:在《四洲志》基礎上編成《海國圖志》一書,在書中提出了“ ”的思想。 3.徐繼畬:撰成的《 》一書,是中國近代第一部世界地理著作。 第17課時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一、太平天國運動1.準備:洪秀全提出了“拜上帝”的主張,馮云山號召民眾加入 。 2.過程:1851年金田起義(開始)1853年定都 1856年,天京事變(轉折)1864年,天京陷落(失敗)。3.頒布文件(1)《 》:提出了“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的主張,否定了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反映了農民追求社會財富平均的理想。 (2)《 》:提出了新的社會經濟政策,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 4.失敗原因: 的歷史局限性(根本原因);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沒有先進階級的領導。 5.歷史影響: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引起政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中央權力下移,漢族官僚地位提高。二、洋務運動1.興起(1)目標: 。 (2)代表人物:奕?、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2.主要內容(1)軍事工業(自強): 、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都是官辦企業。 (2)民用企業(求富):上海輪船招商局、上海機器織布局、開平煤礦等。(3)新式學校: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4)新式海軍:建成了以 為代表的新式海軍。 3.評價(1)進步性:洋務新政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2)局限性:洋務派的初衷不是改變封建統治,只是引進資本主義國家新的軍事和生產技術,是在封建制度的基礎上修修補補,失敗是必然的。三、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1.邊疆危機(1)西北——收復新疆內亂外侵 英國支持的浩罕國軍事首領阿古柏入侵新疆;俄國出兵占領伊犁地區收復新疆 1875年,清政府命 發兵新疆,1878年2月收復新疆南北兩路 有效治理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地區正式建省,使西北邊疆渡過了危機(2)西南——鎮南關大捷背景 法國在1883年8月控制越南后,把侵略矛頭對準了中國經過 1885年3月,清軍在馮子材率領下取得鎮南關大捷,法軍敗退結果 1885年6月,簽訂了中法《 》,承認法國占領越南 (3)東南——臺灣建省背景 1884年8月,法軍偷襲馬尾軍港,炮毀福州造船廠,同年,法軍進攻臺灣經過 當地軍民在 的領導下,多次擊退法軍 結果 1885年,臺灣建省,清政府強化了對臺灣的管轄2.甲午中日戰爭(1)進程①豐島海戰:日本艦隊在豐島偷襲清朝運兵船,1894年8月,甲午中日戰爭爆發。②平壤戰役:1894年9月,清軍在平壤大敗。③黃海海戰:1894年9月,黃海海戰后,北洋海軍失去了制海權。④威海衛戰役:1895年2月,日軍摧毀了北洋艦隊基地威海衛軍港,北洋艦隊覆滅。(2)結果:中日簽訂《 》。內容:割讓遼東半島、 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款2億兩白銀,增開沙市、重慶、蘇州、 為通商口岸,日本可以在中國通商口岸 。 (3)影響: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 社會的深淵;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3.反割臺斗爭:1895年5至10月,臺灣義勇軍與以 為首的留臺清軍一起,展開了反抗日軍占領的武裝斗爭。 四、瓜分中國的狂潮列強勾結 “三國干涉還遼” 《馬關條約》簽訂后,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3 000萬兩白銀“贖遼費”瓜分中國 劃分勢力范圍 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強租租借地 俄國強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德國租膠州灣,英國租九龍,法國租廣州灣爭奪路礦權 列強還在中國大量掠奪鐵路和工礦利權向清朝貸款 列強以高額利息向清政府貸款第18課時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戊戌維新運動1.經過拉開序幕 1895年,康有為、梁啟超組織聯合各省舉人的“ ” 正式開始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明定國是”詔書過程 光緒皇帝先后發布上百道變法詔令,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教育等方面除舊布新的舉措,史稱“ ” 失敗(戊戌政變) ①慈禧太后將光緒帝囚禁,再次臨朝訓政②康有為、梁啟超被迫逃亡海外,譚嗣同、楊銳、劉光第、林旭、楊深秀、康廣仁六人被殺害于北京菜市口,史稱“ ” ③變法期間的改革措施,除京師大學堂保留外,均被廢止2.歷史意義: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和新思想的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沖擊了舊式官僚體制。二、義和團運動1.背景:《馬關條約》簽訂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日益加劇。2.過程:以“ ”為口號的反洋教斗爭蔓延到山東、直隸很多州縣農村。 3.結果:沉重打擊了侵略者,在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下失敗。三、八國聯軍侵華1.經過(1)進犯北京:1900年6月10日,英國海軍中將西摩爾率領第一批聯軍從天津乘火車向北京進發。(2)京津失陷:1900年6月中旬,八國聯軍攻陷大沽炮臺,向天津進犯,義和團和清軍奮起投入 保衛戰。6月21日,慈禧太后作出向各國“宣戰”的決定。7月14日,天津陷落。8月中旬,北京失陷。 2.“東南互保”:南方各省督撫與英、美等國洽商“東南互保”協議,嚴重動搖了清政府統治的根基。四、民族危機的加深1.簽約:1901年,清政府被迫簽訂《 》。 2.內容(1)懲辦“首禍諸臣”。(2)向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4厘,本息共計白銀約9.82億兩。(3)將北京 劃定為使館區,中國人不得居住,各國可派兵駐守。 (4)拆除大沽及有礙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臺,各國可在自北京至山海關沿鐵路12個重要地區駐扎軍隊。(5)禁止華北科舉考試5年,禁止中國人成立或加入任何“與諸國仇敵之會”等。3.影響:標志著中國完全陷入 的深淵。 第19課時 辛亥革命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1)興起:1894年,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 ;1905年,成立 ,其綱領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在中國同盟會機關報《民報》發刊詞中,孫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 ”。 (2)發展:以 為代表的多次反清武裝起義,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 2.清末新政: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 》;1911年,組織“皇族內閣”。“新政”失敗推動革命到來。 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導火線:四川保路運動。2.開始:1911年10月10日, 爆發,成立湖北軍政府。 3.發展:武昌起義勝利后,湖南、廣東等14個省和上海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4.高潮(1)1912年1月1日, 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宣誓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 (2)1912年2月,清政府頒布《清帝遜位詔書》,清王朝結束。(3)1912年3月,頒布《 》,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 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性質:辛亥革命拉開了中國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2.意義(功績)(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 制度,建立共和政體。 (2)思想文化:傳播了 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 (3)經濟:為 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第20課時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一、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軍閥割據1.袁世凱復辟帝制(1)1915年,袁世凱宣布復辟帝制,革命黨人發動護國戰爭。(2)1916年3月,袁世凱宣布取消帝制,恢復 紀年。 2.社會軍閥混戰派系 代表人物 支持者 占據區域直系 馮國璋 英美 直隸及長江中下游的蘇、贛、鄂等省皖系 段祺瑞 日本 皖、浙、閩、魯、陜各省奉系 日本 東北三省二、民國初年經濟、社會生活的新氣象1.民國初年經濟的發展——民族資本主義的“短暫春天”(1)原因①內因:中華民國建立,掃除了政治上的一些束縛和障礙; 成立后,鼓勵民間興辦實業;群眾性的反帝愛國斗爭此起彼伏,有力推動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②外因: 期間,西方列強忙于歐戰,中國民族工業得到迅速發展。 (2)概況① 、紡織業等輕工業發展迅速。 ②出現一批著名實業家,如 等。 2.社會生活新氣象——移風易俗,文明開化(1)歷法:改用陽歷。(2)社會風俗:頒布了剪發辮、易服飾和 的法律。 (3)禮儀:革除“大人”“老爺”等清朝官場的稱呼。三、新文化運動的開展1.興起(1)標志:1915年9月,陳獨秀在上海創辦《 》(后改名為《新青年》)。 (2)思想陣地: 大學和遷往北京的《新青年》雜志。 (3)代表人物: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2.內容(1)擁護“ ”(民主),反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 (2)擁護“ ”(科學),反對舊藝術、舊宗教。 (3)要擁護“德先生”又要擁護“賽先生”,反對國粹和舊文學。(4)文學革命:胡適發表《文學改良芻議》,主張以白話文作為新文學的語言。3.影響:高舉民主與科學的旗幟,推動思想文化的革新,有著解放思想的重大意義。1.(2021·江蘇合格考)某學者認為,鴉片顯然只是這場戰爭的直接原因而非根本原因,由于中西方對國際關系、貿易和司法管轄的觀念大相徑庭,即使沒有鴉片,雙方之間的沖突也照樣會爆發。在該學者看來( )A.鴉片戰爭與鴉片沒有關系 B.觀念差異直接導致戰爭C.鴉片戰爭爆發具有必然性 D.重農抑商引發鴉片戰爭2.(2021·江蘇合格考)近代某文獻試圖回答農民革命應當向何處去的問題,代表了“19世紀60年代以前國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準”。該文獻是( )A.《天朝田畝制度》 B.《資政新篇》C.《民報》發刊詞 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3.(2021·江蘇合格考)隨著鹽城沿海制鹽業的衰退,張謇于1914—1920年間先后在該地區投資成立63家鹽墾股份公司,掀起廢止制鹽、興墾植棉的創業大潮。這股創業潮能夠反映( )A.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由此產生 B.清政府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C.近代的工業結構以重工業為主 D.新式紡織業是當時的主要工業4.(2020·江蘇學考)有學者稱:“在西方工業革命飛速發展的時代,洪秀全卻懷著濃厚的復古情愫,將小農生活理想化、絕對化。”體現這一“情愫”的是( )ABCD5.(2020·江蘇學考)1900年,太后、皇帝和少數侍從在聯軍開進北京的次日喬裝逃跑。經過長途的艱苦流亡,朝廷在西安重建起來。導致太后與皇帝西逃的是(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一、單項選擇題1.(2022·江蘇常熟中學合格考模擬)據史料記載,1843年以后,廣州對英國進出口貿易總值明顯下降,而上海則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過廣州。這一現象與下列近代不平等條約的哪一條款直接相關( )A.割占香港島 B.建立上海租界C.賠款2 100萬銀元 D.開放寧波、上海等五處為通商口岸2.(2023·江蘇合格性考試仿真模擬C)林則徐、魏源的思想盡管還是傳統變革思想的延續,但卻成為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開端。他們的主張在當時起到的作用是( )A.抵御了西方列強侵略 B.使清政府開始學習西方C.啟迪了知識界解放思想,向西方學習 D.使人們意識到清政府的落后3.(2023·揚州合格性考試模擬一)下圖是一幅速寫畫,畫面中英法聯軍圍坐在北京一座中西合璧的宮殿建筑前進行狂歡。該畫所繪場景應發生于( )A.鴉片戰爭期間 B.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C.中法戰爭期間 D.甲午中日戰爭期間4.(2023·徐州銅山合格性考試模擬二)下圖是近代軍事企業江南機器制造總局的內部場景。該圖可以用來說明( )A.鴉片戰爭的起因 B.洋務運動的開展C.甲午戰爭的危害 D.北洋軍閥的割據5.(2023·江蘇合格性考試仿真模擬A)史學家杰里·本特利說:“太平天國的改革方案包含了很多激進的特征,對不滿的民眾很有吸引力。”其方案中對農民最具吸引力的是( )A.平均分配土地 B.農產品上交國庫C.獎勵技術發明 D.開設新式學堂6.(2023·漣水一中合格性考試模擬)1876年,浙海關稅務司文書李圭參加美國萬國博覽會后寫道,博覽會“原以昭友誼,廣人才,尤在擴充貿易”,而國人出外甚少,“多以無益視之”,若能明了西人辦會之意,“亟亟焉圖維之,上可以裕國,下可以利民”。李圭的言行表明( )A.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國人需重視對外交流C.美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 D.首倡師夷長技以制夷7.(2022·常熟中學模擬)臺灣人民表示要“與倭人決一死戰,不愿將全臺歸與倭人”。下列各項與之直接相關的是( )A.《南京條約》的簽訂 B.《北京條約》的簽訂C.《馬關條約》的簽訂 D.《天津條約》的簽訂8.(2022·鹽城中學模擬)“以近代自然科學的引進與傳播為核心內容。規模化、組織化的翻譯西書活動則是其重要手段之一……譯述和介紹西方書籍雖然內容淺近,但為知識界提供了一種新知識……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的士林風氣。”材料中的“其”代指( )A.洋務運動 B.太平天國運動 C.維新運動 D.新文化運動9.(2023·鹽城合格性考試模擬)孫中山認為:“其勇銳之氣,殊不可當。所以經過那次血戰之后,外國人才知道,中國還有民族精神,這種民族是不可消滅的。”“其”是指( )A.太平天國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黃花崗起義 D.二次革命10.(2022·徐州合格性考試模擬)地圖是歷史信息的重要載體。下圖反映的歷史事件對中國的影響是( )A.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B.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大加深C.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11.(2023·淮安高中校協作體高二期中)近代某不平等條約中規定:“佛(法)蘭西人在五口地方,如有不協爭執事件,均有佛蘭西官辦理。遇有佛蘭西人與外國人有爭執情事,中國官不必過問。”法國據此攫取的特權是( )A.開放通商口岸 B.片面最惠國待遇C.居住及租地權 D.領事裁判權12.(2022·連云港合格考模擬)英國人借口“中國人的挑釁行為危及英國人的生命和財產”,對廣州城的無辜居民和安居樂業的商人進行屠殺。這一罪惡行為發生在( )A.鴉片戰爭期間 B.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C.甲午中日戰爭期間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期間13.(2022·鹽城中學合格考模擬)“盡管清政府對改革的態度由消極逐漸積極,從應付逐漸認真,但最終沒有挽救改革,伴隨改革失敗的是自身政治命運的終結。”這一改革是(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清末新政 D.辛亥革命14.(2022·連云港合格考模擬)近代某一法律文獻規定:“以參議院、臨時大總統、國務員、法院行使其統治權,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這一規定意在確立( )A.責任內閣制 B.總統制 C.兩黨制 D.聯邦制15.(2023·南京六校聯合體調研)1912年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頒布了由沈恩孚作詞、沈彭年作曲的《中華民國國歌》,其歌詞如下:“亞東開化中國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飄揚五色旗,民國榮光,錦繡山河普照,我同胞鼓舞文明,世界和平永葆。”下列對該歌詞理解正確的是( )A.“亞東開化中國早”指中國最早建立了民主共和國B.“揖美追歐”是指革命派要在中國實行君主立憲制C.“舊邦新造”中的“舊邦”指的是腐朽的北洋軍閥D.“舊邦新造”中的“新造”指的是中華民國的成立16.(2023·如皋高二期中)中國國家博物館收藏著這樣一份詔書,它是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同時也是自秦始皇創立皇帝制度以來的最后一位皇帝——愛新覺羅·溥儀頒布的退位詔書,這份詔書的頒布意味著( )A.專制帝制結束 B.共和政體確立 C.武昌起義爆發 D.軍閥統治確立17.(2022·徐州合格性考試模擬)1907年上海《女子世界》刊登了一則新式婚禮的消息稱:“摒除一切舊俗,參用文明規則,新郎新娘,皆服西裝。”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傳統文化的沿襲 B.西方文化的影響C.辛亥革命的推動 D.政府部門的提倡18.(2023·常州三中合格性考試模擬)下表是《1912—1915年全國報社及報紙發行變化統計表(據不完全統計)》。1912年后的數據變化從一個側面反映了( )報社數(單位:家) 1912年 1915年全國 其中 全國 其中北京 上海 漢口 北京 上海 漢口500 50 15 6 / 20 5 2報紙發行量(單位:份) 1912年 1913—1915年4 200萬 3 900萬A.政府高壓政策的加強 B.“二次革命”的失敗C.世界大戰爆發的影響 D.各種“主義”的沖擊19.(2022·連云港合格考模擬)某學者認為,中國的資本主義現代企業的發展,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前后,形成了一個小的高潮。該高潮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強忙于歐戰 B.政府鼓勵興辦實業C.辛亥革命掃除障礙 D.群眾提倡國貨運動20.(2023·沛縣合格性考試模擬)1919—1920年間,全國大、中、小學生刊物全都采用白話文發表;從1920年秋季開始,所有國民小學一、二年級都使用白話文教材。導致這一現象出現的歷史事件是( )A.戊戌維新運動 B.二次革命C.護國運動 D.新文化運動二、非選擇題21.(2023·盱眙二高高二期中)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在近代中國,既有中西文化交流,又有新陳制度代謝,文化變遷與制度興革的關系就很有趣了。制度上的現代化與文化上的“西化”當時往往混在一起,而且后者有時還被看成是最為深刻的變化。毛澤東曾把洪秀全與康有為、孫中山并稱為“向西方尋找真理”的代表人物。——摘編自秦暉《走出帝制——從晚清到民國的歷史回望》材料二 孫中山的民族主義思想在其發展過程中具有三個鮮明的特點:一、在處理國內各民族關系上,承認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二、繼承中國酷愛統一的傳統,始終將謀求國家的統一作為民族主義的核心內涵。三、在處理與其他民族國家的關系上,反對以強凌弱,提倡“濟弱扶傾”,尋求民族主義與世界大同理想的辯證統一。這些特點,最大限度地克服了民族主義思想往往具有的狂熱情緒和各種非理性成分,避免了由信仰民族主義而走上大國沙文主義歧途以及民族國家建立后國內各民族之間的糾紛和沖突,不但有利于中國多民族國家的團結和統一,亦有助于構建一個公正合理的國際新秩序,不失為一份寶貴的人類共同思想財富。——摘編自崔志海《論孫中山民族主義思想的幾個特點》(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太平天國向西方尋求真理的表現。(2)根據材料二概括孫中山民族主義的主要主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他為了實現民族主義而做出的努力。第五單元 近代時期的內憂外患與救亡圖存【考點填空】第16課時 兩次鴉片戰爭一、1.(3)①關稅 ②望廈條約 (4)中國近代史2.(1)英、法 天津條約 圓明園 北京條約二、1.林則徐 2.師夷之長技以制夷 3.瀛寰志略第17課時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一、1.拜上帝會 2.天京 3.(1)天朝田畝制度 (2)資政新篇 4.農民階級二、1.(1)“自強”“求富” 2.(1)江南機器制造總局 (4)北洋艦隊三、1.(1)左宗棠 (2)越南條款 (3)劉銘傳2.(2)馬關條約 臺灣全島 杭州 設廠制造 (3)半殖民地半封建 3.劉永福第18課時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一、1.公車上書 百日維新 戊戌六君子二、2.扶清滅洋三、1.(2)天津四、1.辛丑條約 2.(3)東交民巷 3.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第19課時 辛亥革命一、1.(1)興中會 中國同盟會 三民主義 (2)廣州黃花崗起義 2.欽定憲法大綱二、2.武昌起義 4.(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 (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三、2.(1)君主專制 (2)民主共和 (3)民族資本主義第20課時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一、1.(2)中華民國 2.張作霖二、1.(1)①南京臨時政府 ②第一次世界大戰 (2)①面粉業 ②榮宗敬、榮德生兄弟2.(2)廢止纏足三、1.(1)青年雜志 (2)北京 2.(1)德先生 (2)賽先生【典例精析】1.C 【解析】根據材料“即使沒有鴉片,雙方之間的沖突也照樣會爆發”可知,該學者認為鴉片戰爭的爆發具有歷史必然性,C項正確;A、B、D三項與材料無關,且不符合史實,排除。2.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太平天國運動后期,洪仁玕的《資政新篇》核心是發展資本主義,是先進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符合材料“19世紀60年代以前國人在探索近代化道路方面的最高水準”的說法,B項正確;《天朝田畝制度》的核心是發展小農經濟,A項排除;C、D兩項均與資產階級革命派有關,與題意無關,排除。3.D 【解析】根據材料時間可以看出,這一時期處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短暫春天”階段,其中面粉業和紡織業發展最為迅速,D項正確;民族資本主義產生于19世紀六七十年代,A項排除;B項是民族資本主義初步發展的原因,排除;近代中國的工業結構以輕工業為主,C項排除。4.A 【解析】《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頒布的綱領,其否定地主土地所有制,目的是發展小農經濟,符合“將小農生活理想化、絕對化”,故選A項;B項主張發展資本主義,排除;C項是資產階級頒布的憲法文件,排除;D項是中國共產黨在人民解放戰爭時期頒布的土地綱領,排除。5.D 【解析】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攻入北京城,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西逃,故選D項;1840—1842年的鴉片戰爭、1856—1860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1894—1895年的甲午中日戰爭均與“1900年”太后、皇帝的西逃無關,排除A、B、C三項。【過關檢測】一、單項選擇題1.D 【解析】《南京條約》中五口通商的規定,使對外貿易中心開始發生轉移,因此“上海則逐年上升,并于1853年超過廣州”,D項正確。2.C 【解析】題干中“林則徐、魏源的思想”未能阻止當時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B項應為洋務運動,排除;林則徐、魏源等人主張向西方學習,引導著人們關注世界形勢,對當時的思想解放有著重要的啟迪作用,故C項正確;D項中“意識到清政府的落后”的說法與題干中的信息“是傳統變革思想的延續”不符,排除。3.B 4.B5.A 【解析】A項反映了農民階級要求得到土地的強烈愿望,符合題意;B項損害了農民階級的利益,與題意不符;C、D兩項分別體現了技術工人和新式知識分子的訴求,均與題意不符。6.B 【解析】A項應為1901年《辛丑條約》簽訂的影響,晚于題干中的時間“1876年”,排除;由題干中的信息“若能明了西人辦會之意……上可以裕國,下可以利民”可知,李圭主張加強中外交流,故B項正確;該時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排除C項;D項應為林則徐、魏源等人,與題干中的人物“李圭”不符,排除。7.C 【解析】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簽訂,割讓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為此臺灣人民反對割臺,決心“與倭人決一死戰”,C項正確。8.C 【解析】據題意可知,該運動引進了西方的近代自然科學,并且翻譯西方書籍,結合所學內容可知這是維新運動的內容和特點,故選C項;洋務運動主要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起義,不是以翻譯西書活動為重要手段,排除B項;新文化運動側重批判中國傳統文化,宣揚民主與科學,與“譯述和介紹西方書籍雖然內容淺近”的描述不符,排除D項。9.B10.B 【解析】圖片反映的是甲午中日戰爭,這次戰爭之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大大加深,B項正確;鴉片戰爭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辛丑條約》簽訂標志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洋人的朝廷,排除C、D兩項。11.D12.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英國人在廣州城內屠殺中國居民應該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B項正確;鴉片戰爭期間英國人沒有能夠進入廣州城,排除A項;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在中日之間,英國沒有參戰,排除C項;八國聯軍侵華攻陷了北京,沒有在廣州進行屠殺,排除D項。13.C 【解析】清政府對改革的態度變化是從戊戌變法到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過程中體現出來的,由于對戊戌變法的鎮壓,人們對清政府逐漸失去了幻想,在此基礎上,革命勢力逐漸崛起,為了鎮壓革命勢力,挽救統治危機,清政府進行了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最終不僅沒有挽救統治危機,反而激化了矛盾,導致辛亥革命發生,故選C項,排除A、B、D三項。14.A 【解析】根據“國務員須副署臨時大總統公布的法律及命令”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一規定意在確立責任內閣制,限制臨時大總統的權力,A項正確,排除B項;這一規定意在確立責任內閣制,而非兩黨制和聯邦制,排除C、D兩項。15.D 【解析】美國首先創立近代民主共和政體,排除A項;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華民國,實行民主共和,故B、C兩項錯誤,D項正確。16.A17.B 【解析】由“參用文明規則,新郎新娘,皆服西裝”可以看出不管是婚俗上還是婚服上都受到西方文化的影響,故本題答案選B項;A項與“摒除一切舊俗”不符;C項與1907年時間不符;D項錯誤,與當時清政府統治的歷史事實不符。18.A 【解析】1912—1915年間的中國正值北洋軍閥專制獨裁統治期間,表中相關數據的變化趨勢即為其具體體現,故A項正確;B項發生于1913年,C項中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于1914年,均無法完全涵蓋表中的時間段“1912—1915年”,排除;D項有利于思想文化的繁榮,與表中相關數據的變化趨勢不符,排除。19.A 【解析】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西方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從而使得中國的民族資本主義發展形成了一個小高潮,A項正確;政府的鼓勵、辛亥革命的影響和提倡國貨運動都不是主要原因,排除B、C、D三項。20.D二、非選擇題21.(1)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教;洪仁玕提出《資政新篇》。(2)主要主張:堅持民族平等;維護民族團結;謀取中華民族的大一統;反對民族壓迫;主張民族獨立。努力:領導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建立中華民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