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勾股定理習題課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1.教材背景:勾股定理是在學生學習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有關知識之后進行的。2.本課的地位和作用勾股定理是幾何中幾個重要定理之一。它解釋了直角三角形三遍之間的數量關系。他在數學發展中起著重要作用。在現實生活中的地位也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學生通過對勾股定理的學習,可以在原有的基礎上對直角三角形有進一步的認識和理解,也是后續學習的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在知識體系中起著重要作用。二、重難點分析重點:能熟練準確的運用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問題。難點: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及方程思想解決問題三、目標分析1.知識技能目標知道勾股定理的由來,能說出勾股定理的內容,并能進行簡單的計算運用2.過程性目標經歷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學習的過程過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情感、價值觀目標通過對勾股定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四、學情分析1.有利因素學生已經學過了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等腰三角形以及簡單多邊形的相關性質,對本節課的學習有很大幫助。2.不利因素本節內容思維量較大,對思維的嚴謹、歸納推理等能力有較高要求,學生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學生對知識掌握差異性比較大,分化嚴重。五、教法學法教法分析:根據教材的重難點,目標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分析,確定本節課采取三層異動的教學方法。由淺到深,有特殊到一般提問,遵循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現代教學原則,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學法分析:依據本節課的特點,以問題的提出,問題的解決未主線,倡導學生主動參與,通過不斷地探究發現,在生生互動和師生互動中,讓學習過程成為主動的認知過程。教學過程設計:(一) 知識點復習:學法指導:學生5分鐘時間獨立完成,并思考用到了哪些知識,以達到復習知識點的目的。1.滿足下列條件的△ABC不是直角三角形的是 ( )A.∠A=∠B-∠C B.∠A∶∠B∶∠C=1∶1∶2C.a∶b∶c=1∶2∶2 D.b2=a2-c2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直角邊長分別是3和4,則第三邊長是_______一個直角三角形的兩條邊長分別是3和4,則第三邊長是如圖,山坡上兩株樹木之間的水平距離AB是4米,則這兩株樹之間的垂直距離BC是 米,坡面距離AC是 米。(二)展示目標1.知識目標:能熟練準確的運用勾股定理及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問題。2.評價目標:第3集團軍(各組5、6、7、8號)完成A組題,跟進B組題;第2集團軍(各組2、3、4號)完成A、B組題,跟進C組題;第1集團(各組1號)軍完成A、B、C組題。老師檢查方式:課上抽判,課下全批。(三)三層異動習題訓練◆A組題學法指導:1.會所有題思路 2.第一集團軍只完成6題步驟的書寫;第二集團軍完成6題和變式三步驟的書寫;第三集團軍完成所有題步驟的書寫。老師集中指導第三集團軍。5.如圖所示,所有的四邊形都是正方形,所有的三角形都是直角三角形,其中最大的正方形的面積為100 cm,正方形A的面積為36 cm,B的面積為25 cm,C的邊長為5 cm,則正方形D的面積為 ( )A.14 cm B.4 cm C.18 cm D.3 cm6.如圖所示,已知△ABC是腰長為1的等腰直角三角形,以Rt△ABC的斜邊AC為直角邊,畫第二個等腰直角三角形ACD,再以Rt△ACD的斜邊AD為直角邊,畫第三個等腰直角三角形ADE,…,依此類推,則第n個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斜邊長是 . 7.已知△ABC中,AB=13 cm,BC=10 cm,BC邊上的中線AD=12 cm,求證AB=AC.變式練習1:已知等腰三角形腰長是10,底邊長是16,則這個等腰三角形的面積是 。變式練習2:已知:如圖,等邊△ABC的邊長是6cm,AD是BC邊上的高⑴求等邊△ABC的高AD。⑵求S△ABC。8.某港口位于東西方向的海岸線上.A號、B號輪船同時離開港口P,各自沿一固定方向航行,A號輪船每小時航行16海里,B號輪船每小時航行12海里.它們離開港口0.5小時后相距10海里.如果知道A號輪船沿東北方向航行,能知道B號輪船沿哪個方向航行嗎?◆B組題學法指導:第一、二集團軍完成 第三集團軍跟進。老師集中指導第二集團軍9.如圖所示,Rt△ABC中,AB=9,BC=6,∠B=90°,將△ABC折疊,使A點與BC的中點D重合,折痕為MN,則線段BN的長為 ( ) A.2 B. 3 C.4 D.5 變式練習:折疊矩形紙片,先折出折痕對角線BD,在繞點D折疊,使點A落在BD的E處,折痕DG,若AB=2,BC=1,則AG的長是10.如圖,小明的爸爸在魚池邊開了一塊四邊形土地種了一些蔬菜,爸爸讓小明計算一下土地的面積,以便計算一下產量。小明找了一卷米尺,測得AB=4米,BC=3米,CD=13米,DA=12米,又已知∠B=90°。變式練習1:已知:如圖,∠B=∠D=90°,∠A=60°,AB=4,CD=2。則四邊形ABCD的面積是變式練習2:如圖,,,,,.求四邊形的面積◆C組題學法指導:第一、二集團軍完成 第三集團軍跟進。老師集中指導第一集團軍。11. 探究題(1)如圖(1)所示,分別以Rt△ABC三邊為邊向外作三個正方形,其面積分別用S1,S2,S3表示,試說明S1=S2+S3.(2)如圖(2)所示,分別以Rt△ABC三邊為直徑向外作三個半圓,其面積分別用S1,S2,S3表示,那么S1,S2,S3之間有什么關系(不必說明理由):(3)如圖(3)所示,分別以Rt△ABC三邊為邊向外作三個正三角形,其面積分別用S1,S2,S3表示,請你確定S1,S2,S3之間的關系.(不必說明理由)(AB)12.最短路徑問題有一個圓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徑等于3厘米,在圓柱下底面上的A點有一只螞蟻,它想從點A爬到點B ,螞蟻沿著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 (π的值取3)(DˊABCDAˊBˊCˊ)一只螞蟻如果沿長方體的表面從A點爬到B’點,那么沿哪條路最近,最短的路程是已知長方體的長2cm、寬為1cm、高為4cm.21·cn·jy·com課堂小結: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所練習題談談你的收獲和困惑。老師重點從數學思想方法上進行引導和點播。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