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1章 機械運動【名師導航】中考物理新課標總復習一輪培優學案(全國通用版)(原卷+解析卷)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1章 機械運動【名師導航】中考物理新課標總復習一輪培優學案(全國通用版)(原卷+解析卷)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一章 機械運動
課標要求
2.1.1 知道機械運動,舉例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 2.2.1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和時間,會根據生活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 2.2.2能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并能進行簡單計算。會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
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
考點1 長度的測量及誤差分析 ★★ 本章知識是基礎,中考考察題型較為簡單。多考察長度和時間的測定、運動運靜止的相對性、圖像問題。速度的計算常與滑輪知識相結合,主要以中檔題出現。
考點2 時間的測量 ★★
考點3 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問題 ★★
考點4 速度的計算 ★★★
考點5 速度的圖像問題 ★★
★★★代表必考點,★★代表??键c,★星表示中頻考點。
知識點一、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長度的測量
(1)長度單位:
①基本單位:米,符號m;
②常用單位及其換算
1 km=103 m、1 dm=10-1 m、1 cm=10-2 m、1 mm=10-3 m、1 μm=10-6 m、1 nm=10-9 m.
測量工具
常用工具:刻度尺 ;
精確工具: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等;
(3)測量過程
選:工具測量要求,選擇合適的量程和分度值;
放:零刻度線要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的一邊要緊靠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
讀: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記:測量結果要包括數值和單位
【提示】
當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使某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一端,然后另一端的刻度值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就得出測量物體的長度了.
2. 時間的測量
(1) 時間單位
①基本單位: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是s;
②常用單位及其換算:1 h=60 min、1 min= 60 s
(1)測量工具:秒表或停表、石英鐘、電子表等.
3. 誤差
(1)定義:測量值和真實值之間總會有差別,這就是誤差;
(2)減小方法:選用精密的測量工具、改進測量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3)與錯誤的區別:誤差只能減小不可避免的,錯誤是可以避免的
知識點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機械運動:我們把物體的位置變化叫做機械運動
參照物
定義:在判斷物體的運動還是靜止時,要選取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做參照物。
判斷物體是否運動
(1)確定研究對象;
(2)根據題意選取適當的參照物;
(3)最后,把自己放到這個參照物上,去看被研究的物體.從而得出物體的運動情況.可以理解為“參照物上長著觀察者的眼睛”
4. 相對性
同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提示】參照物不能選定研究對象本身,否則研究對象永遠是靜止的.
知識點三、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
比較的方法
(1)在相同時間比通過的路程;
(2)相同的路程比所用的時間;
2. 速度
(1)定義: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2)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物理量
(3)公式:
(4)單位
基本單位是米每秒,符號是 m/s;交通運輸中的單位常用千米每小時,符號是km/h,這兩個單位的換算關系是1 m/s=3.6 km/h
(5)幾種常見的速度值
人步行的速度約1.1 m/s;自行車的騎行速度約為5m/s;轎車的行駛速度約33 m/s
3.運動分類
(1)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著直線且速度大小和方向不變的運動
(2)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做直線運動時,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路程不相等,這種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4.速度的測量
(1)測量工具:刻度尺、秒表或停表
(2)原理:
(3)實驗結論:
小車在斜面上做變速運動,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提示】
(1)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是保持不變的,不能說速度與路程成正比,或速度與時間成反比。在這種情況下,速度與路程和時間無關;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術平均值.
考點一 長度的測量及誤差分析
長度的測量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
(1)選:合適的量程和分度值;
(2)放:有刻度的一邊平行并且要緊貼被測物,且零刻度要對準被測物的一端;
(3)讀:視線要垂直于刻度尺;
(4)記:數值(精確值和估讀值)和單位;
3. 注意:
(1)估讀時行需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當刻度尺零刻度線磨損,也可以使用刻度尺,讓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的一端,讓另一端刻度值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即可;
4. 區分錯誤和誤差
(1)錯誤是可以避免,誤差是不能避免;
(2)減小誤差的方法:①換更精密的測量儀器;②改換更先進的測量方法;③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角度1:長度單位換算及其估測
【典例1】生活中人們估測長度的方法很多,如可以目測,還可以用身體的某些部位或身邊地某些物品作為“尺子”進行測量。請估測:你課桌高度約 。你的步長(走路時每一步的長度)約50 (填單位)
【答案】 80
【詳解】[1]中學生的身高在160cm左右,課桌的高度接近中學生身高的一半,在80cm左右。
[2]人走路時,一步長度大約0.5m=50cm
【變式1】我國古代曾用張開的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稱為“一拃”,如圖所示?!耙粧€”的長度大約是20 (填寫長度單位),用“一拃”粗略測量1.6m的中學生身高,需要 拃(填寫數字)。
【答案】 cm 8
【詳解】[1][2]中學生“一拃”的長度在15cm左右,成年人“一拃”的長度略大于此數值,約20cm;用“一拃”粗略測量1.6m的中學生身高,需要的拃數
【變式2】物理課本的寬約為18.33 ;學生課桌的高度約為0.75 。
【答案】 cm m
【詳解】[1]物理課本寬度大約一拃長,約為18cm,故物理課本的寬約為18.33cm。
[2]中學生的身高約1.6m,課桌高度大約為中學生身高一半,約為0.8m,所以學生課桌的高度約為0.75m。
角度2: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典例2】小明同學學習了用刻度尺測物體的長度,就用手中的刻度尺來測量一物體的長度,如圖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體的長度是 cm。
【答案】 1mm 2.50
【詳解】[1][2]圖中刻度尺1cm又分10小格,所以分度值為1mm;讀數時要估讀到分度值下一位,物體左端對應刻度為3.00cm,右端對應刻度為5.50cm,所以物體的長度為
【變式1】(1)如圖甲所示使用A、B兩把刻度尺測同一物體長度,就分度值而言, 刻度尺更精確些,其中放置正確的是 刻度尺。
(2)使用如圖乙所示裝置可以測量細銅絲的 ,也可以使用類似方法測量
【答案】 A A 直徑 一張紙的厚度
【詳解】(1)[1]分度值決定測量的精確程度,分度值越小越精確,A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B刻度尺的分度值是2mm,A更精確些。
[2]使用刻度尺測量長度時,刻度線要緊挨被測物體,所以其中放置正確的是A刻度尺。
(2)[3][4]使用如圖乙所示裝置可以測量細銅絲的直徑,將細銅絲緊密緾繞在圓柱形物體上,測出線圈的總長度再除以圈數,就是細銅絲的直徑。這種方法也叫累積法,適于測量較小量,可以使用類似方法測量一張紙的厚度。
【變式2】如圖所示的刻度尺甲、乙分別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甲刻度尺測得的結果是 ,乙刻度尺測得的結果是 。兩個測量結果不同的原因是 。
【答案】 2.7 2.70 分度值不同
【詳解】[1]由圖可知,甲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cm,測得的結果是2.7.
[2]乙刻度尺的分度值是1mm,測得的結果是2.70。
[3]兩個測量結果不同的原因是分度值不同,使測得值的精確程度不同。
角度3:誤差及減小誤差的方法
【典例3】小華對一本書的寬度進行4次正確測量,記錄數據如下:12.38cm、12.36cm、12.38cm、12.34cm,這本書寬度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是為了 誤差。
【答案】 12.37 1mm 減小
【詳解】[1][2][3]記錄數據應記錄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四個記錄數據可知,最后一位是估計的,倒數第二位的3對應的單位是mm,所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為了減小誤差,可以多次測量取平均值作為物體的長度,所以書的寬度為
【變式1】小顏同學對同一物體長度進行了四次測量,記錄數據分別是、、、,這組數據明顯有誤的一項是 ,剔除錯誤數據,多次測量求平均,他這樣處理 (選填“能”或“不能”)避免誤差。
【答案】 17.62 不能
【詳解】[1][2]與其他三次數據相差太多,是錯誤數據,應去掉。長度的測量,多次測量取平均值可以減小誤差,但不能避免誤差。
【變式2】小寧用刻度尺測量物理書的寬度,測量的四組數據分別為18.33cm、18.32cm、19.31cm、18.31cm,其中記錄明顯錯誤的是 cm;物理書寬度的測量結果應記為 cm;進行多次測量的目的是為了 。
【答案】 19.31 18.32 減小誤差
【詳解】[1][2]由四組數據可知,19.31cm與其它數據的相差較大,為錯誤數據,應舍去;物理書寬度應為
[3]減小誤差的方法有:①選用更加精密的測量工具;②改進測量的方法;③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進行多次測量的目的是為了取平均值減小誤差。
考點二 時間的測量
時間的測量工具:機械停表、秒表等;
常用機械停表:
注意:
不是所有的機械停表都是小表盤1圈是15min,大表盤1圈是30s;
讀數時,注意注意小表盤,指針是否過已過半刻度,未過時,秒針讀0~30s,已過半刻度,秒針讀30~60s;
角度1:時間單位換算及估測
【典例3】小明測量自己的身高是158 ,他正常走路時的步幅是0.5 ,他跑所需要的時間是15 。(根據生活經驗填上合適的單位)
【答案】 cm m s
【詳解】[1]人體的身高應為
[2]人正常走路步長為0.5m。
[3]跑所需要的時間為15s左右。
【變式1】小剛從廣州到深圳,乘坐上午9時30分的汽車從廣州準時出發,到深圳時是上午11時42分,那么他所用的時間是 h= min= s。
【答案】 2.2 132 7920
【詳解】[1]由題意可知,汽車行駛的時間為2h12min,由于

所以
[2]因為,所以
[3]因為,所以
【變式2】安安看到自家的電子掛鐘因電池沒電停擺了,細心的安安發現電子鐘的秒鐘大致停在數字 (選填“3”、“6”、“9”、“12”)位置

【答案】12
【詳解】由圖可知,最細的為秒針,則秒鐘大致停在數字12位置。
角度2:停表的使用和讀數
【典例4】如圖所示,機械表的分度值是 ,此時機械停表的示數是 min s。
【答案】 0.1s 5 37.5
【詳解】[1]由圖可知,在機械表的表盤上,1s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1s,即分度值為0.1s。
[2][3]在機械表的中間表盤上,1min中間有兩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5min,指針在“5”和“6”之間,偏向“6”一側,所以分針指示的時間為5min;在機械表的大表盤上,指針在37.5s處,所以秒針指示的時間為37.5s,即此時機械停表的示數是5min37.5s。
【變式1】如圖所示,此時停表示數為 s。
【答案】73
【詳解】小盤的分度值是0.5min,小盤指針表示的是1min;大表盤的分度值0.5s,大盤表示的是13s,此時停表的示數為1min13s=73s。
【變式2】如圖為該同學在 1000m長跑測試中的成績 s。
【答案】228.7s
【詳解】小盤的分度值是0.5min,指針在3.5min和4min之間,所以大盤時間大于30s,大盤的分度值是0.1s,秒表示數為48.7s;所以,這位同學此次長跑的成績是
考點三 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問題
參考系是指我們認為靜止不動的那個物體,實際上絕對靜止不動的物體根本不存在的;
物體是否運動的判斷的依據:兩物體之間位置和距離是否發生了改變,如果改變兩物體發生了機械運動,如果沒有發生改變,則兩物體保持相對的靜止狀態;
角度1:參照物的選擇
【典例5】2023年5月10日,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將與在軌運行的空間站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再次上演“浪漫之吻”。對接完成后,以地面作為參照物時,空間站組合體是 的,若以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為參照物,空間站組合體是 的。
【答案】 運動 靜止
【詳解】[1]空間站組合體與地球之間的相對位置在發生變化,所以以地面作為參照物時,空間站組合體是運動的。
[2]天舟六號貨運飛船與空間站組合體之間的相對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所以若以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為參照物,空間站組合體是靜止的。
【變式1】“水漲船高”這句成語中,船高是指船向上運動。這一運動是以 為參照物。若以 為參照物,則船是靜止的。(以上兩空均選填“地面”或“水面”)
【答案】 地面 水面
【詳解】[1]“水漲船高”,“船升高了”是以地面為參照物,因為船相對于地面的位置改變了。
[2]若以水面為參照物,船是靜止的,因為船相對于水的位置沒有變化。
【變式2】南宋詩人陳與義的《襄邑道中》詩中“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兩句,其中“云不動”所觀察對象是 ,參照物是 ;“云與我俱東”選取的參照物是 。(俱東:指一起向東)
【答案】 云 船 河岸
【詳解】[1][2]詩句的意思是:躺臥在船上望著滿天白云,它們好像都紋絲不動,卻不知道云和我都在向東行進?!霸撇粍印笔窃旗o止不動,觀察的對象是云;詩句“臥看滿天云不動”是說明詩人乘坐的船和云的運動速度和運動方向相同,以船為參照物,云是靜止的。
[3]由詩句“不知云與我俱東”可知,相對于河岸來說,詩人與云都是向東運動的。
角度2:機械運動的相對性
【典例6】春節期間,道路擁堵,小明坐在靜止的汽車里,某時刻發現自己在后退,爸爸解釋說是前車在前進。小明覺得自己在后退是以 為參照物的,該現象說明運動與靜止是 的。
【答案】 前車 相對
【詳解】[1][2]以前車為參照物,小明與前車之間的位置在不斷變化,則小明是運動的,所以小明覺得自己在后退;若以小明自己坐的汽車為參照物,小明與自己坐的汽車之間沒有發生位置變化,小明是靜止的,該現象說明運動與靜止是相對的。
【變式1】不管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工作和生產中,力學的身影無處不在:小紅參加校運動會百米賽跑,以奔跑的小紅為參照物,運動場旁的建筑物是 的(填“運動”或“靜止”)。
【答案】運動
【詳解】小紅參加校運動會百米賽跑,以奔跑的小紅為參照物,運動場旁的建筑物與小紅之間的位置發生了變化,所以運動場旁的建筑物是運動的。
【變式2】如圖所示,兩列火車并排停在站臺上,小紅坐在車廂向另一列火車觀望。突然她覺得自己乘坐的列車開始前進了,但是“駛過”對面列車的車尾時,小紅發現她乘坐的列車還停在站臺上,原來是對面的列車向反方向開去了。

“開始前進了”和“停在站臺上”是因為小紅所選的參照物分別是 。這說明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 的。
【答案】 另一列火車、站臺 相對
【詳解】[1]小紅坐在車廂向另一列火車觀望,突然她覺得自己乘坐的列車開始前進了,是以另一列火車為參照物,另一列火車反方向運動時,覺得自己的列車開始前進;后來以站臺為參照物,發現自己坐的列車沒動。
[2]先后不同的感覺是因為選擇的參照物不同造成的,這說明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考點四 平均速度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物體運動越快,其速度越大,反之,亦然;
速度公式:(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此公式是速度的定義式,同時也可以求平均速度;
注意:3.6km/h=1m/s.
角度1:速度大小計算
【典例6】蜻蜓點水是指雌蜻蜓將卵直接產入水中,如圖所示,是小華觀察到的蜻蜓貼著水面沿直線飛行,連續3次“點水”后水面振動的波紋圖片(每次點水形成一個波紋,時間忽略不計),三個波紋剛好內切于坐標原點O。由圖片可知:
(1)蜻蜓的飛行方向是沿y軸 其平均速度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傳播速度;
(2)小華測得蜻蜓由第一次點水到第二次點水歷時2s,則蜻蜓飛行的速度為 m/s。
【答案】 向下(負方向) 等于 4.5
【詳解】(1)[1]因為三個水波的圓心在y軸上,而且沿y軸負方向水波半徑越來越小,半徑越小說明蜻蜓點過的時間越短,所以蜻蜓應沿y軸負方向飛行。
[2]根據三個水波內切坐標原點O,即蜻蜓點水時,先點水的水波恰好傳到后點水的位置,所以蜻蜓的飛行速度等于水波的傳播速度。
(2)[3]蜻蜓每次點水只形成一個圓形波紋,點水的位置在于圓形的圓心,蜻蜓三次點水的坐標依次為:(0,10m)、(0,3m)、(0,1m)蜻蜓由第一次點水到第三次點水飛行的路程
時間,飛行的平均速度
【變式1】小軍放學后,乘電梯回位于八樓的家,在電梯上升的過程中,若以電梯底面為參照物,小軍是 的,小軍用時10s從一層到了八層,已知每層樓高為3m,則電梯的平均速度為 m/s。
【答案】 靜止 2.1
【詳解】[1]小軍坐電梯時,他相對于地面,他的位置發生了改變,故以電梯底面為參照物,他是靜止的。
[2]小軍從一層到八層,他實際上上了7層,他所走的路程為
那他的平均速度為
【變式2】被稱為“最新版中國高鐵”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亮相。它采用全新流線型頭型,這是為了 ,車身長度約400m的“G1720次”列車,某次全部通過1600m長的隧道只用了20s的時間,該列車的速度約 m/s,而在動車繼續運行的過程中,以車內行走的乘務員為參照物,車窗是 的(選填“運動”或“靜止”)。
【答案】 減小阻力 100 運動
【詳解】[1]車頭采用流線型設計可以減少行駛過程中空氣的阻力,有利于提高速度或節約能源。
[2]列車全部通過該隧道運行的路程為s=1600m+400m=2000m
列車的速度為
[3]以車內行走的乘務員為參照物,車窗與乘務員位置不斷發生變化,故車窗是運動的。
角度2:速度大小比較
【典例7】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速度之比為3︰1,通過的路程之比為2︰3,那么甲、乙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之比是( ?。?br/>A.2︰9 B.2︰1 C.9︰2 D.1︰2
【答案】A
【詳解】由可得,運動的時間之比為
故BCD錯誤,A正確。
故選A。
【變式1】某汽車品牌對其自主生產的自動駕駛汽車進行測試。圖甲為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的情景,圖乙為該汽車從出發點到終點又返回出發點其行駛的路程s與所用時間t的關系。則下列對本次測試分析,正確的是( ?。?br/>A.從出發點到終點距離為1.6km
B.10min 13min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C.汽車從出發點開到終點的平均速度大于回程的平均速度
D.0min 10min內汽車的平均速度為0.08km/min
【答案】D
【詳解】A.由圖像知,車整個過程中通過的路程為1.6km,終點到出發點的距離為
,故A錯誤;
B.由圖像知,10min 13min距離沒有發生變化,說明車在終點停留,處于靜止狀態。故B錯誤;
C.汽車從出發點開到終點所用的時間是10min,回程所用的時間為t=19min-13min=6min
通過的距離相等,所用的時間越短,平均速度越大,所以汽車從出發點開到終點的平均速度小于回程的平均速度,故C錯誤;
D.0min 10min汽車通過的路程為0.8km,平均速度,故D正確。
故選D。
【變式2】你一定聽說過《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吧,如圖所示,烏龜和兔子同時從起點跑出,兔子在遠遠超過烏龜后,便驕傲地睡大覺。當它睡醒后才發現,烏龜已經爬到了終點。關于這個賽跑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兔子在睡覺時一定是靜止的 B.以烏龜為參照物,兔子是靜止的
C.烏龜在比賽時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D.烏龜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答案】D
【詳解】A.運動與靜止是相對的,若以烏龜為參照物,則兔子是運動的,故A錯誤;
B.以烏龜為參照物,兔子相對于烏龜的位置在不斷的發生變化,所以兔子是運動的,故B錯誤;
C.根據題中的描述,不能確定烏龜在比賽時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故C錯誤;
D.在整個比賽過程中,兔子與烏龜運動路程相同,而烏龜用的時間少,所以烏龜的平均速度大,故D正確。
故選D。
考點五 速度的圖像問題
圖象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學里經常用到。
1. 表示勻速直線運動的兩種圖像:              
2. 對圖像的理解
(1)在s-t圖像中,圖像的傾斜程度表示物體速度的大?。磮D1中,);
(2)在v-t圖像中,越靠上的圖像,其速度越大(即圖2中,)
角度1:s-t圖像問題
【典例8】在某次測試中,甲、乙兩車都向東做直線運動,它們的圖象如圖所示,則( )

A.甲、乙兩車都做加速直線運動 B.兩車出發前相距,甲比乙晚出發5s
C.在第10s時兩車速度相等 D.內乙車相對于甲車向東運動
【答案】B
【詳解】A.由圖像可知,甲、乙圖線都是傾斜直線,故兩車均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不符合題意;
B.圖像中乙車是在離計時位置20m處出發,而甲車在乙車出發后5s才出發,故兩車出發前相距20m,甲比乙晚出發5s。故B符合題意;
C.甲、乙兩車在10s時,甲車運動的路程大于乙車運動的路程,而甲車運動的時間小于乙車運動的時間,說明甲車的速度大于乙車的速度,故C不符合題意;
D.因為5~10s時,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車在乙車的后方,說明乙車相對于甲車向西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變式1】如圖是甲、乙兩車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駛的s﹣t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由圖像得甲車速度為180km/h
B.甲、乙兩車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C.甲、乙兩車各行駛2h,路程之比為3∶2
D.甲車2h行駛的路程,乙車需行駛3h
【答案】B
【詳解】A.由圖可知,當t甲=2h時,s甲=180km,則甲車的速度,故A錯誤;
B.由圖可知,甲、乙兩車的s-t圖象都是正比例函數圖象,則二者都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正確;
C.當t乙=3h時,s乙=120km,則乙車的速度
乙車行駛2h,通過的路程為
則甲、乙兩車各行駛2h,通過的路程之比為,故C錯誤;
D.由可得,甲車2h行駛的路程,乙車需行駛的時間為,故D錯誤。
故選B。
【變式2】甲、乙兩物體從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其s-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

A.甲、乙兩物體從同一位置同時出發
B.以乙物體為參照物,甲物體一直在運動
C.第4 12s內,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的速度總是大于乙的速度
【答案】C
【詳解】由圖可知,甲物體的圖像是傾斜直線,通過的路程與所用時間成正比,說明甲物體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則甲的速度為
同理,乙物體在第、內也是做勻速直線運動,在內乙保持靜止;
A.由圖可知,甲物體從時出發,乙物體從時出發,因此甲、乙兩物體不是同時出發,故A錯誤;
B.由圖可知,在第內,乙物體通過的路程為
這段時間內乙物體的速度為
則這段時間內乙物體的速度等于甲物體的速度,二者之間沒有相對位置的變化,即沒有相對運動,因此這段時間內以乙物體為參照物,甲物體是靜止的,故B錯誤;
C.由圖可知,第內,甲、乙兩物體通過的路程相等,由可知,甲、乙兩物體的平均速度相等,故C正確;
D.由圖可知,在第內,乙物體通過的路程大于甲物體通過的路程,由可知乙物體的速度大于甲物體的速度,故D錯誤。
故選C。
角度2:v-t圖像和s-t圖像的區別與聯系
【典例9】甲、乙兩人各自駕車同時同向運動,甲從A地出發,乙從距A地30m處出發,甲的v—t圖像和乙的s—t圖像如圖所示。則由圖像可知(  )

A.甲追不上乙 B.乙的速度為22.5m/s
C.甲出發12s可追上乙 D.乙做的是變速直線運動
【答案】C
【詳解】BD.由甲、乙的運動圖像可知,甲隨時間變化,速度不變,所以甲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10m/s,乙從30m處運動到45m處,需要2s,則乙的速度
乙的路程隨時間增大而增大,所以乙做勻速直線運動,故BD不符合題意;
AC.甲追上乙時,甲、乙運動的時間相同,甲比乙多運動30m,則有
解得t=12s,所以甲能追上乙,需要的時間為12s,故A錯誤,C正確。
故選C。
【變式1】圖像可以表示物體的運動狀態,如圖所示,哪兩個圖表示物體運動速度相同(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丁
【答案】D
【詳解】甲圖是s-t圖像,圖像中的圖線是一條過原點的傾斜直線,則物體的運動是勻速直線運動,速度為
乙圖是v-t圖像,物體的速度在變大;丙圖是v-t圖像,物體的速度保持為3m/s,速度不變;丁圖是v-t圖像,物體的速度保持為5m/s不變。所以甲丁兩個物體的速度相同。故ABC不符合題意,D符合題意。
故選D。
【變式2】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東開始運動,它們運動的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若以乙車為參照物,則丙車 ;若以甲車為參照物,則乙車 (以上兩空選填“靜止”、“向東運動”或“向西運動”)。
【答案】 向西運動 靜止
【詳解】[1][2]根據題意和圖像判斷三車均做勻速直線運動,甲圖像是v﹣t圖像,速度不隨時間的變化而變化,是一個定值,速度大小v甲=4m/s;由圖乙知,當t乙=2s時,s乙=8m,則
由圖丙知,當t丙=4s時,s丙=4m,則
因為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東運動,丙的速度最小,因此,以乙車為參照物,丙車向西運動;速度相同的是甲和乙,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靜止。
1.(2023·山東聊城·統考中考真題)生活中常用人體的某個部位來估測長度,如成年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為1庹(tuǒ)。按此規定,“1庹”的長度最接近( ?。?br/>A.17mm B.17cm C.17dm D.17m
【答案】C
【詳解】成年人的身高在170cm左右,一庹的長度指兩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略大于身高,在170cm=17dm左右。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選C。
2.(2023·內蒙古興安盟·統考中考真題)某同學坐在行駛的汽車中,看到路邊的樹木、房屋、路燈都向后運動,他選擇的參照物是( ?。?br/>A.乘坐的汽車 B.樹木 C.房屋 D.路燈
【答案】A
【詳解】同學坐在行駛的汽車中,相對于乘坐的汽車,樹木、房屋、路燈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因此以乘坐的汽車為參照物,看到路邊的樹木、房屋、路燈都向后運動。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3.(2023·江蘇常州·統考中考真題)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飛船與中國空間站成功對接后,認為中國空間站是靜止的,選取的參照物是( ?。?br/>A.“神舟十六號”飛船 B.中國空間站
C.地面指揮中心 D.在中國空間站內穿行的宇航員
【答案】A
【詳解】A.“神舟十六號”飛船與中國空間站成功對接后,以“神舟十六號”為參照物,中國空間站位置沒有發生變化,是相對靜止的,故A符合題意;
B.研究物體運動狀態時不能選取其自身為參照物,故B不符合題意;
C.“神舟十六號”飛船與中國空間站成功對接后繼續繞地球旋轉,以地面指揮中心為參照物,他們是運動的,故C不符合題意;
D.在中國空間站內穿行的宇航員為參照物,中國空間站位置發生變化,是運動的,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A。
4.(2023·山東德州·統考中考真題)在某次測試中,甲、乙兩車都向東做直線運動,它們的圖象如圖所示,則( )

A.甲、乙兩車都做加速直線運動 B.兩車出發前相距,甲比乙晚出發5s
C.在第10s時兩車速度相等 D.內乙車相對于甲車向東運動
【答案】B
【詳解】A.由圖像可知,甲、乙圖線都是傾斜直線,故兩車均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不符合題意;
B.圖像中乙車是在離計時位置20m處出發,而甲車在乙車出發后5s才出發,故兩車出發前相距20m,甲比乙晚出發5s。故B符合題意;
C.甲、乙兩車在10s時,甲車運動的路程大于乙車運動的路程,而甲車運動的時間小于乙車運動的時間,說明甲車的速度大于乙車的速度,故C不符合題意;
D.因為5~10s時,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甲車在乙車的后方,說明乙車相對于甲車向西運動,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B。
5.(2017·四川眉山·中考真題)甲、乙兩車在某一平直公路上,從同一地點同時向東運動,它們的s-t如圖所示。則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br/>
A.甲、乙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若以乙為參照物,甲往東運動 D.經過4s,甲乙相距8m
【答案】C
【詳解】A.由圖像可知,甲和乙的s-t圖線都是正比例圖線,它們通過的路程與時間成正比,即甲、乙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正確,不符合題意;
B.由圖可知,相同時間內乙通過的路程大于甲,所以乙的速度大于甲,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D.兩車同時、同地、向東做勻速直線運動,由圖知,4s時間甲車路程為4m,乙車路程為12m,甲車在乙車的后方,且甲和乙的距離
所以,以乙為參照物,甲向西運動,故C錯誤,符合題意,D正確,不符合題意。
故選C。
6.(2023·山東日照·統考中考真題)姐姐和弟弟在同一所學校上學。某一天吃過早餐后,姐弟倆約定從小區門口出發去學校大門口會合。作出他們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象分別如圖中的兩條實線所示,弟弟的圖線為直線。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br/>
A.弟弟比姐姐早5min離開家
B.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相同
C.弟弟和姐姐行走時的速度相等,均為100m/min
D.姐姐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答案】C
【詳解】A.根據上圖可知,計時的第5分鐘弟弟才出發,姐姐比弟弟早5min離開家,故A錯誤;
B.由上圖可知,弟弟的平均速度為
姐姐的平均速度
故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B錯誤;
C.根據上圖知,姐姐自5-15分鐘通過的距離為0,即處于靜止狀態,故姐姐行走的時間為
t=20min-10min=10min
故姐姐行走時的速度
弟弟和姐姐行走時的速度相等,均為100m/min,故C正確;
D.因姐姐自5-15分鐘處于靜止狀態,故D錯誤。
故選C。
7.(2023·上?!そy考中考真題)甲車從P出發、乙車從Q點出發,甲乙相向而行;乙比甲早出發1s,甲到Q點時,乙離P點1m,求此時乙到Q的距離( ?。?br/>
A.可能為2米 B.可能為4米 C.一定為8米 D.一定為6米
【答案】B
【詳解】由圖像可知,甲的速度
乙的速度
設PQ的距離為s,甲到Q點時,乙還未到達P點,且離P點1m,則
解得;s=9m
則此時乙到Q的距離
當甲到Q點時,乙已經過P點,且離P點1m,則
解得:s=3m
則此時乙到Q的距離
故此時乙到Q的距離可能是4m,也可能為8m,故ACD不符合題意,B符合題意。
故選B。
8.(2023上·河北)甲同學騎自行車去看望乙同學,得知消息后,乙同學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車返回,整個過程他們的位置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據圖可知( ?。?br/>A.兩同學在t=10秒時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來的1.5倍 D.整個過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
【答案】D
【詳解】A.由圖象可知,橫軸表示時間,縱軸表示路程,在10min時兩同學相遇,而不是在10秒時相遇,故A不符合題意;
B.由圖象可知,甲同學10min經過的路程為3km,相遇前甲的速度
乙同學10min經過的路程為1km,相遇前乙的速度

v甲=3v乙
故B不符合題意;
C.由圖象可知,相遇后兩人從10min到15min,即5min內,兩人通過的路程為1km,故相遇后的乙的速度

故C不符合題意;
D.由圖象可知,整個過程,甲經過的總路程為4km,總時間為15min,甲的平均速度
乙經過的總路程為2km,總時間為15min,乙的平均速度

v甲平=2v乙平
故D符合題意。
故選D。
9.(2023·湖北十堰·統考中考真題)如圖甲所示方法測出的硬幣直徑是 cm,圖乙中停表讀數 s。

【答案】 2.52 32
【詳解】[1]由圖甲可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硬幣左側與2.00cm對齊,右側與4.52cm對齊,所以物體的長度為
[2]由圖乙可知,在秒表的中間表盤上,1min中間有兩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5min,指針指在0和1之間,偏向1一側,所以分針指示的時間為0,在秒表的大表盤上,1s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0.1s,指針在32s處,則秒表的讀數為32s。
10.(2023·江蘇常州·統考中考真題)如圖甲所示,西班牙制造的新式列車車廂的寬度,為判斷新式列車車廂能否通過一處老式隧道,技術人員分別測量了隧道內部三處的寬度,如圖乙所示,測量結果為:.技術人員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為 ,新式列車車廂 (能/不能)通過該隧道。

【答案】 1cm 不能
【詳解】[1]刻度尺讀數時需估讀到分度值下一位,因此寬度為3.500米,合350.0厘米,其分度值為1厘米。
[2]列車寬度3.500米略寬于隧道某處的3.480米,因此列車不能通過該隧道。
11.(2023·四川巴中·統考中考真題)巴中至成都高鐵即將全線通車,其中巴中至南充段全長約為150km,設計時速為250km/h;南充至成都段全長約為210km,設計時速為350km/h。若列車按設計時速行駛,從巴中到南充需要 h,從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為 km/h。(不考慮中途??繒r間)
【答案】 0.6 300
【詳解】[1]由可知,從巴中到南充需要的時間
[2]從南充到成都需要的時間
由可知,從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
12.(2023·湖北宜昌·統考中考真題)李老師參加了2023年宜昌馬拉松比賽,在比賽過程中,以李老師為參照物,站在路旁的啦啦隊員是 的(選填“運動”或“靜止”),賽后成績證書上顯示其全程平均配速為4min10s/km,則他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m/s。
【答案】 運動 4
【詳解】[1]在比賽過程中,以李老師為參照物,站在路旁的啦啦隊員相對于李老師的位置發生改變,站在路旁的啦啦隊員是運動的。
[2]他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一、選擇題
1.下列數據最接近實際的是( ?。?br/>A.教室的地面面積約為 B.正常人的脈搏可以跳動200次
C.物理課本的長度約為26cm D.一瓶礦泉水的體積是200L
【答案】C
【詳解】A.教室的地面積約為,故A不符合題意;
B.正常人的脈搏可以跳動70次左右,故B不符合題意;
C.由生活常識可知,初中物理課本的長度約為26cm,故C符合題意;
D.一瓶礦泉水的體積是,故D不符合題意。
故選C。
2.以下數據中,最接近實際的是( ?。?br/>A.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約為5m/s
B.中學生登上一層樓所做的功約為1500 J
C.成年人呼吸一次的時間約0.1s
D.電壓不超過220V對人體來說都是安全的
【答案】B
【詳解】A.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約為1m/s,故A不符合實際;
B.中學生的重力約500N,一層樓的高度約3m,因此中學生登上一層樓所做的功約為W=Fs=Gh=500N×3m=1500J,故B符合實際;
C.正常成年人呼吸一次的時間約2s,故C不符合實際;
D.對人體的安全電壓是指不高于36V的電壓,故D不符合實際。
故選B。
3.甲、乙兩人進行100m賽跑,結果甲比乙超前10m到達終點。如果讓甲從原起跑線往后退10米起跑,乙仍從原起跑線起跑,兩人都保持原來的速度重新比賽,則比賽結果是(  )
A.同時到 B.甲先到 C.乙先到 D.不能確定
【答案】B
【詳解】設甲用的時間為t,則甲的速度
乙的速度
第二次比賽時,甲用的時間
乙用的時間,即t甲故選B。
4.如圖甲所示,物體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運動的v-t關系圖象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4 8s內,物體的速度大小保持不變
B.4 8s內,物體運動的距離為0.6m
C.4 8s內,物體受到的拉力與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D.8 12s內,物體運動的距離為2.4m
【答案】D
【詳解】A.由圖象知,4 8s內,物體運動速度逐漸變大加速運動,故A錯誤;
B.由圖象知,4 8s內,物體運動的距離,故B錯誤;
C.由于4 8s內物體加速運動,不是平衡狀態,所以水平方向物體受到的拉力與摩擦力不平衡,故C錯誤;
D.由圖象知,8 12s內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運動的距離s'=vt'=0.6m/s×4s=2.4m
故D正確。
故選D。
5.質量相同的A、B兩物體在兩臺機器的牽引力作用下豎直向上運動,它們運動的s-t圖像分別如圖甲、乙所示,則( ?。?br/>
A.A、B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B.前6秒A物體的平均速度大于B物體的平均速度
C.機器對A物體的拉力小于A的重力
D.B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受到一對非平衡力作用
【答案】D
【詳解】A.由圖像可知,A物體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同,因此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B物體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越來越少,因此做的是減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
B.物體A前6s的平均速度
物體B前6s的平均速度,因此前6秒A物體的平均速度小于B物體的平均速度,故B錯誤;
C.因為貨物A做勻速向上運動,根據二力平衡可知,貨物A受到的重力等于拉力,故C錯誤;
D.由上可知,貨物B做減速直線運動,非平衡狀態,因此受到的非平衡力,故D正確。
故選D。
6.利用地震波中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不同可以監測震源的位置。如圖所示兩條直線分別表示這兩種波從震源開始傳播的距離與所用時間的關系,若測得這兩種波先后到達某監測站的時間間隔為4s,則震源到該監測站的距離為( ?。?br/>A.10km B.20km C.30km D.40km
【答案】C
【詳解】由圖可知縱波的傳播速度為
橫波的傳播速度為
設震源到該監測站的距離為s,兩種波先后到達某監測站的時間間隔為4s,則有,即,解得。故ABD不符合題意,C符合題意。
故選C。
7.某隊伍接到命令后出發某地抗災,途中得知有新任務,要求通訊兵告知,已知隊伍長 6千米,隊伍移動速度為 5 千米每時,通訊兵由隊尾移動至隊頭再返回的過程中,共用時 30 分鐘,則傳令兵的速度為( )
A.18km/h B.20km/h C.24km/h D.25km/h
【答案】D
【詳解】設通訊兵的速度為v,隊伍長s隊伍=6km,傳令兵由隊尾移動至隊頭所用時間,
通訊兵再由隊頭移動至隊尾的過程中所用時間,
共用時30 分鐘,即,

解得v=25km/h ,或﹣1km/h,但﹣1km/h 應舍去。
故選D。
8.有一圓形跑道,跑道長120m,甲、乙同學沿跑道同時同地反向勻速跑步時,每隔20s相遇一次,已知甲、乙速度之比為2∶3,如果甲、乙同學以原速度沿跑道同時同地同向跑步,下一次相遇是(  )
A.100s B.200s C.300s D.400s
【答案】A
【詳解】設甲的速度為,因為甲、乙速度之比為2∶3,所以乙的速度為1.5。因為甲、乙同學沿跑道同時同地反向勻速跑步時,每隔20s相遇一次,即
解得。則
若甲、乙同學以原速度沿跑道同時同地同向跑步,解得。
故選A。
9.(多選)疫情期間,深圳用圖乙中的無人機運送圖甲中的核酸樣本,無接觸、無擁堵、用時短、效率高,用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新冠疫情的防控需要。圖丙為用無人機運輸的過程中,無人機從懸停到豎直下落至地面的v-t圖像,則無人機( ?。?br/>A.在 0~1s 內不受力 B.在 1~3s 內重力勢能增加
C.在 3~6s 能機械能減少 D.在 6~7s 內下落 2 米
【答案】CD
【詳解】A.在0~1s 內無人機速度為0,處于懸停狀態,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和豎直向上的升力的作用,故A不符合題意;
B.丙圖為無人機從懸停到豎直下落至地面的v-t圖像,在1~3s內,無人機(質量不變)加速下落,高度降低,無人機的重力勢能減小,故B不符合題意;
C.在3~6s內,無人機的速度不變,動能不變,高度降低,重力勢能減少,無人機的機械能減少,故C符合題意;
D.在6~7s內無人機加速下落,運動路程為對應的圖線與坐標軸圍成的三角形的面積大小,故D符合題意。
故選CD。
10.(多選)如圖所示,小麗要測量小車從A滑到C的過程中在AB段、BC段、AC段的平均速度,A、B、C三處的時間如圖中方框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實驗中應使斜面保持較大的坡度,可快速完成實驗
B.實驗中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C.根據圖中的信息可知小車從A點到C點所用的時間
D.如果小車未到達C點就停止計時,則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小
【答案】AD
【詳解】A.實驗中斜面的坡度如果較大,小車在斜面運動會較快,不利于時間的測量,故A錯誤,符合題意;
B.由圖可知,小車在BC段所用的時間
小車在AB段所用的時間
由題意可知,小車在BC段和在AB段的路程相等,由可知,由于小車在BC段所用的時間小于小車在AB段所用的時間,所以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在AB段的平均速度,故B正確,不符合題意;
C.根據圖中的信息可知,小車從A點到C點所用的時間
故C正確,不符合題意;
D.如果小車未到達C點就停止計時,會導致所測時間偏小,由可知,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大,故D錯誤,符合題意。
故選AD。
二、填空題
11.一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時在相等時間內連續拍攝4次“頻閃”照片如圖,頻閃的時間間隔為0.02s。從頻閃照片可判斷,該木塊從1位置運動到3位置的路程是 cm。木塊從1位置到4位置運動的速度為 m/s。

【答案】 3.60 0.9
【詳解】[1]木塊從1位置到3位置通過的路程為
[2]木塊從1位置到4位置的運動速度為
12.請讀出所列各儀表的讀數:溫度計的示數為 ℃,秒表的讀數為 s,被測物體的長度為 cm。

【答案】 7 277.5 2.25
【詳解】[1]溫度計的最小刻度值是,且液柱在零刻度線上方,因此該溫度計的示數是。
[2]在秒表的中間表盤上,中間有兩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指針在“4”和“5”之間,偏向“5”一側;在秒表的大表盤上,1s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所以秒針指示的時間為,即秒表的讀數為。
[3]在圖中,刻度尺上1cm之間有10個小格,所以一個小格代表1mm,即刻度尺的分度值為1mm;被測物體左側與刻度線對齊,讀作,右側在和刻度線之間,讀作,所以被測物體的長度為
13.如圖所示,一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時在相等時間內連續拍攝5次“頻閃”照片,頻閃的時間間隔為0.02s。從頻閃照片可判斷,該木塊做 (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判斷的理由是:在相同的時間內,木塊 ,木塊從a位置到e位置運動的速度為 。
【答案】 勻速 通過的路程相等 0.8
【詳解】[1][2]由圖示知,刻度尺的分度值為0.1cm,木塊每個0.02s,通過的路程分別為s1=2.60cm-1.00cm=1.60cm,s2=4.20cm-2.60cm=1.60cm
s3=5.80cm-4.20cm=1.60cm,s4=7.40cm-5.80cm=1.60cm
木塊在相同時間內通過的路相等,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
[3]木塊從a到e位置的速度
14.年月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如圖是儀仗兵擎舉國旗入場的畫面,此時,相對于儀仗兵,國旗是 (選填“靜止”或“運動”)的;根據圖片判斷,該國旗的長度為288 (填長度單位);現場傳來《我和我的祖國》的伴奏聲讓人淚目,人們根據聲音的 判斷伴奏聲是小號發出的。

【答案】 靜止 音色
【詳解】[1]由圖可知,此時國旗相對于儀仗兵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因此此時國旗相對于儀仗兵是靜止的。
[2]根據圖片我們判斷國旗的長度為2.88m,即。
[3]音色是由發聲體本身決定的一個特性,人們根據音色判斷伴奏聲是小號發出的。
15.如圖為重慶地鐵二號線東起渝中區較場口站,途經九龍坡區,西至大渡口區,向南延伸至巴南區魚洞站,全程約,跨越4個行政區,輻射9個片區。某次小明和小宇兄弟二人分別去大坪和魚洞辦事,他們8:40坐二號線同時從較場口出發,8:55分小明到達目的地,10:16分小宇到達目的地。由此可知輕軌的平均速率約為 ,較場口到大坪的輕軌線路長約 。(假設到站停車時間不計,運行中各段的平均速率都相等)
【答案】 20 5
【詳解】[1]小宇乘坐輕軌從始發站到終點站所用時間為
輕軌的平均速率約為
[2]較場口到大坪的時間為
較場口到大坪的輕軌線路長約為
16.2022年11月3日,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正式完成。如圖所示,中國空間站在自己的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行。

(1)中國空間站與地面控制中心通過 傳遞信息;
(2)貨運飛船“天舟六號”將70公斤的水果包裹從地面的航天發射場運送到空間站,水果包裹的動能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3)若中國空間站在1min內運行的路程是456km,則它的平均速度是 m/s。
【答案】 電磁波 變大 7600
【詳解】(1)[1]太空是一個真空環境,中國空間站與地面控制中心通過電磁波傳遞信息。
(2)[2]貨運飛船“天舟六號”將70公斤的水果包裹從地面的航天發射場運送到空間站,水果包裹的質量不變,速度變大,動能變大。
(3)[3]天和核心艙的平均速度為
17.一輛汽車以恒定的輸出功率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線運動,其v-t圖像如圖所示,在第10s時速度達到15m/s,通過的路程為80m,在0~10s內汽車的平均速度為 m/s;若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所受阻力不變,大小為4000N,則汽車勻速行駛時的功率為 kW;在0~10s內汽車發動機產生的牽引力所做的功為 J。

【答案】 8 60 6×105
【詳解】[1]由題知,在0~10s內汽車通過的路程s=80m,則在0~10s內汽車的平均速度
[2]由圖可知,10s后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速度v=15m/s,此時汽車受到的牽引力和阻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則牽引力
汽車行駛時的功率為
[3]因為汽車的功率不變,所以在0~10s內汽車發動機產生的牽引力所做的功
18.小明同學兩次水平拉動同一物體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兩次物體運動的路程(s)一時間(t)圖象如圖所示,設兩次物體所受的拉力分別為 F1和F2;兩次物體運動的速度分別為v1和v2.根據圖象可以判斷 F1 F2, v1 v2(均選填“>”“<”或“=”)。

【答案】 = >
【詳解】[1]同一物體,則重力不變,對水平面的壓力不變;在同一水平面上運動,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相同,故兩次拉動物體時,物體受到的摩擦力相等;由圖象可知,兩次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說明物體受到的拉力和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大小相等,所以,兩次物體所受的拉力F1=F2=f
[2]由s-t圖象可知,在相同時間內,物體第一次通過的路程大于第二次通過的路程,所以v1>v2。
19.在今年的“5·12”專題教育活動中,我們知道了地震預警的原理。當地震發生時會同時產生縱波和橫波,縱波比橫波先到達地面,且破壞性較弱,當我們捕捉到縱波的信號后,可以利用電磁波搶在橫波之前發出避險警報信息,以減小災害損失。我們還可以借助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不同監測震源的位置,圖示兩條直線分別表示這兩種波從震源開始傳播的距離(s)與所用時間(t)的關系,由此可知橫波的速度為 km/s,若測得這兩種波先后到達某監測站的時間間隔為10s,則震源到該監測站的距離為 米。

【答案】 3
【詳解】[1]由圖像可知,當t橫=25s時,橫波傳播的路程s橫=75km=7.5×104m
橫波傳播的速度
[2]當t縱=20s時,縱波傳播的路程s縱=100km=1×105m
縱波傳播的速度
設震源到該監測站的距離為s,由題意可得,,s=7.5×104m
三、計算題
20.小明騎車在某段平直的水平路面上由靜止開始運動,共用時12s,小明重450N,圖甲是速度v隨時間t變化的關系圖像,小明在t=7s時剛好到達這段路程的中點,圖乙是動力F隨時間t變化的關系圖像。
(1)自行車在第8~9s時受到的摩擦阻力是多少?
(2)自行車在0~7s內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保留1位小數)
(3)小明騎自行車在水平地面行駛時,自行車與地面的受力面積為2×10-3m2,對地面的壓強為3.3×105Pa,求自行車的重力?
【答案】(1)30N;(2)3.3m/s;(3)210N
【詳解】(1)由v﹣t圖像可知,自行車在第8s~9s時做勻速直線運動,由F﹣t圖像可知,在第8s~9s自行車的動力為F=30N
根據二力平衡條件可知,自行車所受的摩擦阻力為f=F=30N
(2)由圖知7~12s自行車勻速,速度為4m/s,故7~12s行駛的路程為s=vt=6m/s×3s=30m
小明在第7s時剛好到達這段路程的中點,所以,0~5s通過的路程為s′=s=30m
自行車在0~7s內的平均速度為
(3)由得,小明騎自行車在水平地面行駛時,F=pS=4.3×105Pa×20×10-3m2=660N
因自行車在水平地面行駛時,對地面的壓力等于小明與自行車的重力之和,自行車的重力G車=F﹣G小明=660N﹣450N=210N
答:(1)自行車在第8s~9s時受到的摩擦阻力是30N;
(2)自行車在0~7s內的平均速度是3.3m/s;
(3)小明騎自行車在水平地面行駛時,對地面的壓強為3.5×105Pa,自行車的重力210N。
21.傳感器發出的超聲波遇到物體后反射回傳感器,傳感器收到信號后自動計算出物體與傳感器的距離,并顯示物體的距離(s)﹣時間(t)圖像。超聲波在空氣中的速度是340m/s。
(1)若傳感器在發出信號后0.01s收到從物體反射回來的信號,物體距傳感器多遠?
(2)若顯示物體的s﹣t圖像如圖甲,物體在0至15s的運動情況如何?
(3)如圖乙所示,一物體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傳感器顯示物體的s﹣t圖像如圖丙。求:在0至15s物體受到的阻力多大?
【答案】(1)1.7m;(2)物體靜止在離傳感器20m的地方;(3)10N
【詳解】解:(1)超聲波在0.01s內的路程是物體到傳感器距離的兩倍,則物體到傳感器的距離為
(2)由圖知:物體在0至15s內物體的路程
不隨時間變化,由此可知物體的位置不變,則物體靜止在離傳感器20m的地方。
(3)由圖像可知:在15s內,物體的路程與時間成正比,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受到水平拉力F和阻力f二力平衡,故阻力
答:(1)物體距離傳感器1.7m;
(2)在0至15s內物體靜止在離傳感器20m的地方;
(3)在0至15s物體受到的阻力為10N。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一章 機械運動
課標要求
2.1.1 知道機械運動,舉例說明機械運動的相對性; 2.2.1會選用適當的工具測量長度和時間,會根據生活經驗估測長度和時間; 2.2.2能用速度描述物體運動的快慢,并能進行簡單計算。會測量物體運動的速度;
考點分布 考查頻率 命題趨勢
考點1 長度的測量及誤差分析 ★★ 本章知識是基礎,中考考察題型較為簡單。多考察長度和時間的測定、運動運靜止的相對性、圖像問題。速度的計算常與滑輪知識相結合,主要以中檔題出現。
考點2 時間的測量 ★★
考點3 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問題 ★★
考點4 速度的計算 ★★★
考點5 速度的圖像問題 ★★
★★★代表必考點,★★代表常考點,★星表示中頻考點。
知識點一、長度時間及其測量
長度的測量
(1)長度單位:
①基本單位:米,符號m;
②常用單位及其換算
1 km= m、1 dm= m、1 cm= m、1 mm= m、1 μm= m、1 nm= m.
測量工具
常用工具: ;
精確工具: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等;
(3)測量過程
選:工具測量要求,選擇合適的 和 ;
放:零刻度線要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的一邊要 被測物體,且與被測邊保持
讀: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讀數時要估讀到
記:測量結果要包括數值和單位
【提示】
當刻度尺的零刻度線磨損時,可使某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一端,然后另一端的刻度值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就得出測量物體的長度了.
2. 時間的測量
(1) 時間單位
①基本單位:時間的基本單位是秒,符號是 ;
②常用單位及其換算:1 h= min、1 min= s
(1)測量工具:秒表或停表、石英鐘、電子表等.
3. 誤差
(1)定義: 和 之間總會有差別,這就是誤差;
(2)減小方法:選用 、 、 ;
(3)與錯誤的區別: 只能減小不可避免的, 是可以避免的
知識點二、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機械運動:我們把物體的 叫做機械運動
參照物
定義:在判斷物體的運動還是靜止時,要選取一個物體作為標準,這個作為標準的物體叫做
判斷物體是否運動
(1)確定研究對象;
(2)根據題意選取適當的參照物;
(3)最后,把自己放到這個參照物上,去看被研究的物體.從而得出物體的運動情況.可以理解為“參照物上長著觀察者的眼睛”
4. 相對性
同一個物體是運動的還是靜止的,取決于所選的 ,這就是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提示】參照物不能選定研究對象本身,否則研究對象永遠是靜止的.
知識點三、運動快慢的描述——速度
比較的方法
(1)在相同時間比 ;
(2)相同的路程比 ;
2. 速度
(1)定義:在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2)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物理量
(3)公式:
(4)單位
基本單位是米每秒,符號是 m/s;交通運輸中的單位常用千米每小時,符號是km/h,這兩個單位的換算關系是1 m/s=3.6 km/h
(5)幾種常見的速度值
人步行的速度約 m/s;自行車的騎行速度約為 m/s;轎車的行駛速度約 m/s
3.運動分類
(1)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著直線且 的運動
(2)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做直線運動時,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路程 ,這種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4.速度的測量
(1)測量工具:刻度尺、秒表或停表
(2)原理:
(3)實驗結論:
小車在斜面上做變速運動,通過全程的平均速度大于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提示】
(1)在勻速直線運動中,速度是保持不變的,不能說速度與路程成正比,或速度與時間成反比。在這種情況下,速度與路程和時間無關;
(2)全程的平均速度不是各段平均速度的算術平均值.
考點一 長度的測量及誤差分析
長度的測量工具:刻度尺;
刻度尺的使用:
(1)選:合適的量程和分度值;
(2)放:有刻度的一邊平行并且要緊貼被測物,且零刻度要對準被測物的一端;
(3)讀:視線要垂直于刻度尺;
(4)記:數值(精確值和估讀值)和單位;
3. 注意:
(1)估讀時行需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當刻度尺零刻度線磨損,也可以使用刻度尺,讓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的一端,讓另一端刻度值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即可;
4. 區分錯誤和誤差
(1)錯誤是可以避免,誤差是不能避免;
(2)減小誤差的方法:①換更精密的測量儀器;②改換更先進的測量方法;③多次測量求平均值;
角度1:長度單位換算及其估測
【典例1】生活中人們估測長度的方法很多,如可以目測,還可以用身體的某些部位或身邊地某些物品作為“尺子”進行測量。請估測:你課桌高度約 。你的步長(走路時每一步的長度)約50 (填單位)
【變式1】我國古代曾用張開的大拇指到中指的長度稱為“一拃”,如圖所示。“一拃”的長度大約是20 (填寫長度單位),用“一拃”粗略測量1.6m的中學生身高,需要 拃(填寫數字)。
【變式2】物理課本的寬約為18.33 ;學生課桌的高度約為0.75 。
角度2: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
【典例2】小明同學學習了用刻度尺測物體的長度,就用手中的刻度尺來測量一物體的長度,如圖所示,他所用的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物體的長度是 cm。
【變式1】(1)如圖甲所示使用A、B兩把刻度尺測同一物體長度,就分度值而言, 刻度尺更精確些,其中放置正確的是 刻度尺。
(2)使用如圖乙所示裝置可以測量細銅絲的 ,也可以使用類似方法測量
【變式2】如圖所示的刻度尺甲、乙分別測量同一物體的長度,甲刻度尺測得的結果是 ,乙刻度尺測得的結果是 。兩個測量結果不同的原因是 。
角度3:誤差及減小誤差的方法
【典例3】小華對一本書的寬度進行4次正確測量,記錄數據如下:12.38cm、12.36cm、12.38cm、12.34cm,這本書寬度是 cm,所用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多次測量求平均值,是為了 誤差。
【變式1】小顏同學對同一物體長度進行了四次測量,記錄數據分別是、、、,這組數據明顯有誤的一項是 ,剔除錯誤數據,多次測量求平均,他這樣處理 (選填“能”或“不能”)避免誤差。
【變式2】小寧用刻度尺測量物理書的寬度,測量的四組數據分別為18.33cm、18.32cm、19.31cm、18.31cm,其中記錄明顯錯誤的是 cm;物理書寬度的測量結果應記為 cm;進行多次測量的目的是為了 。
考點二 時間的測量
時間的測量工具:機械停表、秒表等;
常用機械停表:
注意:
不是所有的機械停表都是小表盤1圈是15min,大表盤1圈是30s;
讀數時,注意注意小表盤,指針是否過已過半刻度,未過時,秒針讀0~30s,已過半刻度,秒針讀30~60s;
角度1:時間單位換算及估測
【典例3】小明測量自己的身高是158 ,他正常走路時的步幅是0.5 ,他跑所需要的時間是15 。(根據生活經驗填上合適的單位)
【變式1】小剛從廣州到深圳,乘坐上午9時30分的汽車從廣州準時出發,到深圳時是上午11時42分,那么他所用的時間是 h= min= s。
【變式2】安安看到自家的電子掛鐘因電池沒電停擺了,細心的安安發現電子鐘的秒鐘大致停在數字 (選填“3”、“6”、“9”、“12”)位置

角度2:停表的使用和讀數
【典例4】如圖所示,機械表的分度值是 ,此時機械停表的示數是 min s。
【變式1】如圖所示,此時停表示數為 s。
【變式2】如圖為該同學在 1000m長跑測試中的成績 s。
考點三 物體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問題
參考系是指我們認為靜止不動的那個物體,實際上絕對靜止不動的物體根本不存在的;
物體是否運動的判斷的依據:兩物體之間位置和距離是否發生了改變,如果改變兩物體發生了機械運動,如果沒有發生改變,則兩物體保持相對的靜止狀態;
角度1:參照物的選擇
【典例5】2023年5月10日,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天舟六號貨運飛船將與在軌運行的空間站組合體進行交會對接,再次上演“浪漫之吻”。對接完成后,以地面作為參照物時,空間站組合體是 的,若以天舟六號貨運飛船為參照物,空間站組合體是 的。
【變式1】“水漲船高”這句成語中,船高是指船向上運動。這一運動是以 為參照物。若以 為參照物,則船是靜止的。(以上兩空均選填“地面”或“水面”)
【變式2】南宋詩人陳與義的《襄邑道中》詩中“臥看滿天云不動,不知云與我俱東”兩句,其中“云不動”所觀察對象是 ,參照物是 ;“云與我俱東”選取的參照物是 。(俱東:指一起向東)
角度2:機械運動的相對性
【典例6】春節期間,道路擁堵,小明坐在靜止的汽車里,某時刻發現自己在后退,爸爸解釋說是前車在前進。小明覺得自己在后退是以 為參照物的,該現象說明運動與靜止是 的。
【變式1】不管是我們的日常生活還是工作和生產中,力學的身影無處不在:小紅參加校運動會百米賽跑,以奔跑的小紅為參照物,運動場旁的建筑物是 的(填“運動”或“靜止”)。
【變式2】如圖所示,兩列火車并排停在站臺上,小紅坐在車廂向另一列火車觀望。突然她覺得自己乘坐的列車開始前進了,但是“駛過”對面列車的車尾時,小紅發現她乘坐的列車還停在站臺上,原來是對面的列車向反方向開去了。

“開始前進了”和“停在站臺上”是因為小紅所選的參照物分別是 。這說明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 的。
考點四 速度的計算
速度是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物體運動越快,其速度越大,反之,亦然;
速度公式:(其中s表示路程,t表示時間),此公式是速度的定義式,同時也可以求平均速度;
注意:3.6km/h=1m/s.
角度1:速度大小計算
【典例6】蜻蜓點水是指雌蜻蜓將卵直接產入水中,如圖所示,是小華觀察到的蜻蜓貼著水面沿直線飛行,連續3次“點水”后水面振動的波紋圖片(每次點水形成一個波紋,時間忽略不計),三個波紋剛好內切于坐標原點O。由圖片可知:
(1)蜻蜓的飛行方向是沿y軸 其平均速度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水波的傳播速度;
(2)小華測得蜻蜓由第一次點水到第二次點水歷時2s,則蜻蜓飛行的速度為 m/s。
【變式1】小軍放學后,乘電梯回位于八樓的家,在電梯上升的過程中,若以電梯底面為參照物,小軍是 的,小軍用時10s從一層到了八層,已知每層樓高為3m,則電梯的平均速度為 m/s。
【變式2】被稱為“最新版中國高鐵”的“復興號”在京滬高鐵亮相。它采用全新流線型頭型,這是為了 ,車身長度約400m的“G1720次”列車,某次全部通過1600m長的隧道只用了20s的時間,該列車的速度約 m/s,而在動車繼續運行的過程中,以車內行走的乘務員為參照物,車窗是 的(選填“運動”或“靜止”)。
角度2:速度大小比較
【典例7】甲、乙兩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速度之比為3︰1,通過的路程之比為2︰3,那么甲、乙兩物體運動的時間之比是(  )
A.2︰9 B.2︰1 C.9︰2 D.1︰2
【變式1】某汽車品牌對其自主生產的自動駕駛汽車進行測試。圖甲為自動駕駛汽車測試的情景,圖乙為該汽車從出發點到終點又返回出發點其行駛的路程s與所用時間t的關系。則下列對本次測試分析,正確的是(  )
A.從出發點到終點距離為1.6km
B.10min 13min汽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C.汽車從出發點開到終點的平均速度大于回程的平均速度
D.0min 10min內汽車的平均速度為0.08km/min
【變式2】你一定聽說過《龜兔賽跑》的寓言故事吧,如圖所示,烏龜和兔子同時從起點跑出,兔子在遠遠超過烏龜后,便驕傲地睡大覺。當它睡醒后才發現,烏龜已經爬到了終點。關于這個賽跑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兔子在睡覺時一定是靜止的 B.以烏龜為參照物,兔子是靜止的
C.烏龜在比賽時一定做勻速直線運動 D.烏龜的平均速度比兔子的平均速度大
考點五 速度的圖像問題
圖象法是描述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的有效手段,在物理學里經常用到。
1. 表示勻速直線運動的兩種圖像:              
2. 對圖像的理解
(1)在s-t圖像中,圖像的傾斜程度表示物體速度的大?。磮D1中,);
(2)在v-t圖像中,越靠上的圖像,其速度越大(即圖2中,)
角度1:s-t圖像問題
【典例8】在某次測試中,甲、乙兩車都向東做直線運動,它們的圖象如圖所示,則( )

A.甲、乙兩車都做加速直線運動 B.兩車出發前相距,甲比乙晚出發5s
C.在第10s時兩車速度相等 D.內乙車相對于甲車向東運動
【變式1】如圖是甲、乙兩車在同一平直公路上行駛的s﹣t圖像。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由圖像得甲車速度為180km/h
B.甲、乙兩車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C.甲、乙兩車各行駛2h,路程之比為3∶2
D.甲車2h行駛的路程,乙車需行駛3h
【變式2】甲、乙兩物體從同一位置沿同一方向做直線運動,其s-t圖象如圖所示,下列分析正確的是( ?。?br/>
A.甲、乙兩物體從同一位置同時出發
B.以乙物體為參照物,甲物體一直在運動
C.第4 12s內,甲和乙的平均速度相等
D.甲的速度總是大于乙的速度
角度2:v-t圖像和s-t圖像的區別與聯系
【典例9】甲、乙兩人各自駕車同時同向運動,甲從A地出發,乙從距A地30m處出發,甲的v—t圖像和乙的s—t圖像如圖所示。則由圖像可知( ?。?br/>
A.甲追不上乙 B.乙的速度為22.5m/s
C.甲出發12s可追上乙 D.乙做的是變速直線運動
【變式1】圖像可以表示物體的運動狀態,如圖所示,哪兩個圖表示物體運動速度相同(  )
A.甲、乙 B.乙、丙
C.乙、丁 D.甲、丁
【變式2】甲、乙、丙三輛小車同時、同地向東開始運動,它們運動的圖像如圖所示,由圖像可知:若以乙車為參照物,則丙車 ;若以甲車為參照物,則乙車 (以上兩空選填“靜止”、“向東運動”或“向西運動”)。
1.(2023·山東聊城·統考中考真題)生活中常用人體的某個部位來估測長度,如成年人兩臂左右平伸時,兩手中指尖之間的距離為1庹(tuǒ)。按此規定,“1庹”的長度最接近( ?。?br/>A.17mm B.17cm C.17dm D.17m
2.(2023·內蒙古興安盟·統考中考真題)某同學坐在行駛的汽車中,看到路邊的樹木、房屋、路燈都向后運動,他選擇的參照物是( ?。?br/>A.乘坐的汽車 B.樹木 C.房屋 D.路燈
3.(2023·江蘇常州·統考中考真題)2023年5月30日,“神舟十六號”飛船與中國空間站成功對接后,認為中國空間站是靜止的,選取的參照物是( ?。?br/>A.“神舟十六號”飛船 B.中國空間站
C.地面指揮中心 D.在中國空間站內穿行的宇航員
4.(2023·山東德州·統考中考真題)在某次測試中,甲、乙兩車都向東做直線運動,它們的圖象如圖所示,則( )

A.甲、乙兩車都做加速直線運動 B.兩車出發前相距,甲比乙晚出發5s
C.在第10s時兩車速度相等 D.內乙車相對于甲車向東運動
5.(2017·四川眉山·中考真題)甲、乙兩車在某一平直公路上,從同一地點同時向東運動,它們的s-t如圖所示。則下列判斷錯誤的是( ?。?br/>
A.甲、乙都在做勻速直線運動 B.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
C.若以乙為參照物,甲往東運動 D.經過4s,甲乙相距8m
6.(2023·山東日照·統考中考真題)姐姐和弟弟在同一所學校上學。某一天吃過早餐后,姐弟倆約定從小區門口出發去學校大門口會合。作出他們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象分別如圖中的兩條實線所示,弟弟的圖線為直線。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弟弟比姐姐早5min離開家
B.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相同
C.弟弟和姐姐行走時的速度相等,均為100m/min
D.姐姐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7.(2023·上海·統考中考真題)甲車從P出發、乙車從Q點出發,甲乙相向而行;乙比甲早出發1s,甲到Q點時,乙離P點1m,求此時乙到Q的距離( ?。?br/>
A.可能為2米 B.可能為4米 C.一定為8米 D.一定為6米
8.(2023上·河北)甲同學騎自行車去看望乙同學,得知消息后,乙同學步行去迎接,接到后同車返回,整個過程他們的位置與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據圖可知(  )
A.兩同學在t=10秒時相遇 B.相遇前甲的速度是乙的4倍
C.相遇后乙的速度是原來的1.5倍 D.整個過程甲的平均速度是乙的2倍
9.(2023·湖北十堰·統考中考真題)如圖甲所示方法測出的硬幣直徑是 cm,圖乙中停表讀數 s。

10.(2023·江蘇常州·統考中考真題)如圖甲所示,西班牙制造的新式列車車廂的寬度,為判斷新式列車車廂能否通過一處老式隧道,技術人員分別測量了隧道內部三處的寬度,如圖乙所示,測量結果為:.技術人員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為 ,新式列車車廂 (能/不能)通過該隧道。

11.(2023·四川巴中·統考中考真題)巴中至成都高鐵即將全線通車,其中巴中至南充段全長約為150km,設計時速為250km/h;南充至成都段全長約為210km,設計時速為350km/h。若列車按設計時速行駛,從巴中到南充需要 h,從巴中到成都的平均速度為 km/h。(不考慮中途??繒r間)
12.(2023·湖北宜昌·統考中考真題)李老師參加了2023年宜昌馬拉松比賽,在比賽過程中,以李老師為參照物,站在路旁的啦啦隊員是 的(選填“運動”或“靜止”),賽后成績證書上顯示其全程平均配速為4min10s/km,則他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m/s。
一、選擇題
1.下列數據最接近實際的是( ?。?br/>A.教室的地面面積約為 B.正常人的脈搏可以跳動200次
C.物理課本的長度約為26cm D.一瓶礦泉水的體積是200L
2.以下數據中,最接近實際的是( ?。?br/>A.成人正常步行的速度大約為5m/s
B.中學生登上一層樓所做的功約為1500 J
C.成年人呼吸一次的時間約0.1s
D.電壓不超過220V對人體來說都是安全的
3.甲、乙兩人進行100m賽跑,結果甲比乙超前10m到達終點。如果讓甲從原起跑線往后退10米起跑,乙仍從原起跑線起跑,兩人都保持原來的速度重新比賽,則比賽結果是(  )
A.同時到 B.甲先到 C.乙先到 D.不能確定
4.如圖甲所示,物體放在粗糙程度相同的水平桌面上,在水平拉力F的作用下,運動的v-t關系圖象如圖乙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br/>A.4 8s內,物體的速度大小保持不變
B.4 8s內,物體運動的距離為0.6m
C.4 8s內,物體受到的拉力與摩擦力是一對平衡力
D.8 12s內,物體運動的距離為2.4m
5.質量相同的A、B兩物體在兩臺機器的牽引力作用下豎直向上運動,它們運動的s-t圖像分別如圖甲、乙所示,則(  )

A.A、B物體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B.前6秒A物體的平均速度大于B物體的平均速度
C.機器對A物體的拉力小于A的重力
D.B物體在整個運動過程中受到一對非平衡力作用
6.利用地震波中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不同可以監測震源的位置。如圖所示兩條直線分別表示這兩種波從震源開始傳播的距離與所用時間的關系,若測得這兩種波先后到達某監測站的時間間隔為4s,則震源到該監測站的距離為(  )
A.10km B.20km C.30km D.40km
7.某隊伍接到命令后出發某地抗災,途中得知有新任務,要求通訊兵告知,已知隊伍長 6千米,隊伍移動速度為 5 千米每時,通訊兵由隊尾移動至隊頭再返回的過程中,共用時 30 分鐘,則傳令兵的速度為( )
A.18km/h B.20km/h C.24km/h D.25km/h
8.有一圓形跑道,跑道長120m,甲、乙同學沿跑道同時同地反向勻速跑步時,每隔20s相遇一次,已知甲、乙速度之比為2∶3,如果甲、乙同學以原速度沿跑道同時同地同向跑步,下一次相遇是( ?。?br/>A.100s B.200s C.300s D.400s
9.(多選)疫情期間,深圳用圖乙中的無人機運送圖甲中的核酸樣本,無接觸、無擁堵、用時短、效率高,用科技手段最大限度地滿足了新冠疫情的防控需要。圖丙為用無人機運輸的過程中,無人機從懸停到豎直下落至地面的v-t圖像,則無人機( ?。?br/>A.在 0~1s 內不受力 B.在 1~3s 內重力勢能增加
C.在 3~6s 能機械能減少 D.在 6~7s 內下落 2 米
10.(多選)如圖所示,小麗要測量小車從A滑到C的過程中在AB段、BC段、AC段的平均速度,A、B、C三處的時間如圖中方框所示。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br/>A.實驗中應使斜面保持較大的坡度,可快速完成實驗
B.實驗中小車在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
C.根據圖中的信息可知小車從A點到C點所用的時間
D.如果小車未到達C點就停止計時,則測得的平均速度會偏小
二、填空題
11.一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時在相等時間內連續拍攝4次“頻閃”照片如圖,頻閃的時間間隔為0.02s。從頻閃照片可判斷,該木塊從1位置運動到3位置的路程是 cm。木塊從1位置到4位置運動的速度為 m/s。

12.請讀出所列各儀表的讀數:溫度計的示數為 ℃,秒表的讀數為 s,被測物體的長度為 cm。

13.如圖所示,一木塊在水平面上運動時在相等時間內連續拍攝5次“頻閃”照片,頻閃的時間間隔為0.02s。從頻閃照片可判斷,該木塊做 (選填“勻速”或“變速”)直線運動,判斷的理由是:在相同的時間內,木塊 ,木塊從a位置到e位置運動的速度為 。
14.年月日,北京冬奧會開幕。如圖是儀仗兵擎舉國旗入場的畫面,此時,相對于儀仗兵,國旗是 (選填“靜止”或“運動”)的;根據圖片判斷,該國旗的長度為288 (填長度單位);現場傳來《我和我的祖國》的伴奏聲讓人淚目,人們根據聲音的 判斷伴奏聲是小號發出的。

15.如圖為重慶地鐵二號線東起渝中區較場口站,途經九龍坡區,西至大渡口區,向南延伸至巴南區魚洞站,全程約,跨越4個行政區,輻射9個片區。某次小明和小宇兄弟二人分別去大坪和魚洞辦事,他們8:40坐二號線同時從較場口出發,8:55分小明到達目的地,10:16分小宇到達目的地。由此可知輕軌的平均速率約為 ,較場口到大坪的輕軌線路長約 。(假設到站停車時間不計,運行中各段的平均速率都相等)
16.2022年11月3日,中國空間站在軌建造正式完成。如圖所示,中國空間站在自己的軌道上環繞地球運行。

(1)中國空間站與地面控制中心通過 傳遞信息;
(2)貨運飛船“天舟六號”將70公斤的水果包裹從地面的航天發射場運送到空間站,水果包裹的動能 (填“變大”“不變”或“變小”);
(3)若中國空間站在1min內運行的路程是456km,則它的平均速度是 m/s。
17.一輛汽車以恒定的輸出功率在平直的公路上做直線運動,其v-t圖像如圖所示,在第10s時速度達到15m/s,通過的路程為80m,在0~10s內汽車的平均速度為 m/s;若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所受阻力不變,大小為4000N,則汽車勻速行駛時的功率為 kW;在0~10s內汽車發動機產生的牽引力所做的功為 J。

18.小明同學兩次水平拉動同一物體在同一水平面上做勻速直線運動,兩次物體運動的路程(s)一時間(t)圖象如圖所示,設兩次物體所受的拉力分別為 F1和F2;兩次物體運動的速度分別為v1和v2.根據圖象可以判斷 F1 F2, v1 v2(均選填“>”“<”或“=”)。

19.在今年的“5·12”專題教育活動中,我們知道了地震預警的原理。當地震發生時會同時產生縱波和橫波,縱波比橫波先到達地面,且破壞性較弱,當我們捕捉到縱波的信號后,可以利用電磁波搶在橫波之前發出避險警報信息,以減小災害損失。我們還可以借助縱波和橫波的傳播速度不同監測震源的位置,圖示兩條直線分別表示這兩種波從震源開始傳播的距離(s)與所用時間(t)的關系,由此可知橫波的速度為 km/s,若測得這兩種波先后到達某監測站的時間間隔為10s,則震源到該監測站的距離為 米。

三、計算題
20.小明騎車在某段平直的水平路面上由靜止開始運動,共用時12s,小明重450N,圖甲是速度v隨時間t變化的關系圖像,小明在t=7s時剛好到達這段路程的中點,圖乙是動力F隨時間t變化的關系圖像。
(1)自行車在第8~9s時受到的摩擦阻力是多少?
(2)自行車在0~7s內的平均速度是多少?(保留1位小數)
(3)小明騎自行車在水平地面行駛時,自行車與地面的受力面積為2×10-3m2,對地面的壓強為3.3×105Pa,求自行車的重力?
21.傳感器發出的超聲波遇到物體后反射回傳感器,傳感器收到信號后自動計算出物體與傳感器的距離,并顯示物體的距離(s)﹣時間(t)圖像。超聲波在空氣中的速度是340m/s。
(1)若傳感器在發出信號后0.01s收到從物體反射回來的信號,物體距傳感器多遠?
(2)若顯示物體的s﹣t圖像如圖甲,物體在0至15s的運動情況如何?
(3)如圖乙所示,一物體在F=10N的水平拉力作用下,沿水平地面做勻速直線運動,傳感器顯示物體的s﹣t圖像如圖丙。求:在0至15s物體受到的阻力多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广汉市| 南康市| 方正县| 益阳市| 广东省| 凤山县| 溧阳市| 奉贤区| 东海县| 南汇区| 安义县| 庆云县| 林西县| 华池县| 景洪市| 团风县| 临江市| 常宁市| 万全县| 固始县| 库车县| 探索| 遂平县| 南投市| 许昌市| 和平县| 南部县| 海南省| 米林县| 通化县| 辛集市| 贡山| 大厂| 共和县| 昆明市| 衡阳县| 宝坻区| 浦东新区| 巴林左旗| 乐陵市| 田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