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425.5《顯微鏡和望遠鏡》導學案【課型】新授課 【課時】1課時【教材分析】 《顯微鏡和望遠鏡》是人教版初中物理第八冊第五章“透鏡及其應用”第五節的教學內容,它是在學生掌握了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基礎上教學的,也是前面所學知識的擴展。讓學生知道兩個凸透鏡的組合所產生的神奇效果,激發學生探索物理知識的熱情。學習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知識,對學生加深理解凸透鏡成像原理,了解科學知識的應用,提高自身的科學素質都是有益的。【學情分析】任教班級學生已學過透鏡對光的作用及凸透鏡成像規律,有了一定理解本節內容基礎。但由于學校教學器具的缺乏,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未能完成必要的學生獨立探究的過程,理解成像規律不深。而本節的顯微鏡、望遠鏡的成像原理又比較抽象,學生在理解上有些困難,對二次成像不是認識能理解好的。為了克服本節學習障礙,能達到基本認識顯微鏡和望遠鏡的結構及成像原理的目的,初步認識“組合方法”的神奇效果,本節須突出實踐性動手探究活動和“模型”制作來完成學習目標。【學習目標】知識目標: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基本結構.能力目標:1.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發散思維.2.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的能力.德育目標:初步認識科學技術對于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影響.【學習重點】知道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基本結構.【學習難點】利用兩組凸透鏡成像規律理解顯微鏡和望遠鏡的原理.【教學用具】投影儀、投影片、顯微鏡、望遠鏡、放大鏡、掛圖、火柴盒、無色透明塑料膜、水、燒杯、滴管、裝片(植物).【教法 學法】 教法:采用探究式、啟法式、討論式和直觀教學法。學法:小組合作探究,采用模擬方法,發現方法,對比方法,訓練方法形式學習。【新課導入】課前復習引入:通過上面的學習,我們已經掌握了很多凸透鏡的知識.下面請同學們回憶一下,回答以下問題:1、照相機成 立的、 的、 像。物距 ,像距 ;2、投影儀成 立的、 的、 像。物距 ,像距 ;3、放大鏡成 立的、 的、 像。物距 ,像距 。3.很好,用幻燈片展現人類可以看到很小很小的物體――原子;看到140億光年遠的星星。人類多了一雙更神奇的“眼睛”。這一雙“更神奇的眼睛”是(學生回答) 和 。師:同學們,我們今天就來學習關于“望遠鏡和顯微鏡”的知識,有沒有興趣? 其實,望遠鏡和顯微鏡我們應該早已經耳聞了,哪同學們有沒有什么疑問,想在今天這堂課解決的?現在請同學們自主探究完成本課程內容,加油哦!【自主學習】 自主探究一:顯微鏡 閱讀課本103頁,完成填空:1.顯微鏡鏡筒的兩端各有一組透鏡,都是 透鏡,靠近被觀察物體的是 ,靠近眼睛的是 ,物體通過物鏡成 、 的 像(相當于 的鏡頭);物鏡成的像經過目鏡再成 的 的 像(相當于 )。經兩次成像就可以看到人眼看不到的極其微小的物體了。2.知識拓展:顯微鏡是由一個透鏡或幾個透鏡的組合構成的一種光學儀器,是人類進入原子時代的標志.主要用于放大 物體成為人的肉眼所能看到的儀器.顯微鏡分 顯微鏡和 顯微鏡:光學顯微鏡是在1590年由荷蘭的 父子所首創.現在的光學顯微鏡可把物體放大 倍,分辨的最小極限達 微米,國內顯微鏡機械筒長度一般是160mm.【點對點即練】1.顯微鏡的原理:物鏡的作用相當于投影儀的_______ _一樣,能成一個 像,目鏡的作用相當于一個普通的 ,能成一個 像,經過兩次放大因此我們看到的是一個 的像。2.生物課上常用的顯微鏡能對微小的物體進行高倍放大,它們用兩個焦距不同的凸透鏡分別作為物鏡和目鏡,則物鏡和目鏡對被觀察物所成的像是( ) A.物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 B.物鏡和目鏡都成實像C.物鏡和目鏡都成虛像 D.目鏡成倒、放大的虛像3.顯微鏡最下端反光鏡的作用是( ) A.反射載物片上物體發出的光 B.反射由目鏡處射來的光 C.反射由物鏡中射來的光 D.反射光源發出的光使其會聚在被觀測物體上 4.小明在用顯微鏡觀察上皮組織細胞時,通過調節,已使被觀察物體處在視野的中央了,但像太小,觀察不清楚,這時他應該使物鏡( )A.遠離物體,目鏡位置不變 B.靠近物體,目鏡遠離物鏡一些C.遠離物體,目鏡靠近物鏡一些 D.位置不變,目鏡靠近物鏡一些自主探究二:望遠鏡:閱讀課本103-104頁,完成填空:3.望遠鏡是由 和 兩組透鏡組成。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 的 的 像,目鏡的作用相當于一個 ,用來把物鏡成的像 。 天文望遠鏡的物鏡口徑做的較大,是為了 。4.視角:物體的邊緣跟眼睛所夾的角。視角越大,成的像越 ,看物體越清楚。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近大遠小”。物體的大小和物體到眼睛的距離決定視角的大小。物體越 ,離眼越 ,視角越大。 5. 1608年荷蘭人 發明了第一部望遠鏡.1609年意大利佛羅倫薩人 發明了40倍雙鏡望遠鏡,這是第一部投入科學應用的實用望遠鏡.【點對點即練】5.望遠鏡中被觀察物體到物鏡的距離遠大于 ,成的像到目鏡的距離 。6.人眼能不能看清一個物體,物體對我們所成的視角的大小十分重要,望遠鏡物鏡所成的像雖然比遠方物體 ,但由于它離我們的眼睛很 ,再加上 鏡的放大作用,視角就可以變得很 了。現代天文望遠鏡力求把物鏡的口徑做得很 ,比我們眼睛的瞳孔大得多,就可以 更多的光,以求觀測到更暗的星。7.“超級月亮”比正常時的月亮要大百分之二十,亮度也有所增加,某天文愛好者為了研究這一現象,于是架設一臺開普勒望遠鏡做進一步觀察。關于該望遠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它的物鏡和目鏡都是凹透鏡B.它的物鏡相當于投影儀,用來把物體放大C.物鏡的作用是使遠處的物體在焦點附近成虛像D.它由兩個透鏡組成,靠近眼睛的為目鏡,靠近被觀測物體的為物鏡8.如圖描述了眼球在以一定視角觀察某一物體時的情況.從圖中可以看出,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像的大小是由視角決定的.如果視角大,物體在視網膜上所成的像大,眼睛所看到的物體就大.下面四種情況,眼睛感到最長的物體是( )A.站在20 m遠的1.6 m高的人B.18 m遠的一棵1.7 m高的小樹C.20 m遠的1.7 m高的欄桿D.40 m遠的1.8 m的竹竿自主探究三:探索宇宙 閱讀課本104-105頁,完成填空:6.第一位把望遠鏡指向天空的是意大利物理學家 。1609年他以確鑿的證據支持了 的“日心說”。他還第一個觀察到了木星的 衛星、太陽 和月球上的 。7.1846年,科學家根據牛頓發現的 定律,猜想天王星外還存在一顆未知的行星,并計算出了這顆行星的運動軌道。不久,人們用望遠鏡在預測的位置發現了這顆行星,它被命名為“ ”。8.銀河系異常巨大,一束光穿越銀河系需要 年的時間。太陽不過是 系中幾千億顆恒星中的一員。太陽周圍有水星、 、地球、 、 、土星、 、海王星等行星繞它運行,地球在離太陽比較近的第三條軌道上。【當堂測評】 1.下列關于顯微鏡和望遠鏡的說法,正確的是( ) A.通過望遠鏡看到的是物體被兩次放大之后的實像B.使用顯微鏡觀察物體,看到的是物體被兩次放大之后的虛像 C.所有望遠鏡的物鏡都相當于凸透鏡 D.以上說法都不對2.小明觀察遠近不同和高矮不同的兩根竹竿,眼睛感到最高的是( ) A.15m遠1.7m高的 B.15m遠1.5m高的 C.10m遠1.7m高的 D.10m遠1.5m高的3.同一個物體離眼睛越近,其視角( ) A.越小 B.越大 C.不變 D.無法確定4.顯微鏡的反光鏡用的是( ) A.凹透鏡 B.平面鏡 C.凸透鏡 D.凹面鏡5.關于顯微鏡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物鏡有發散作用,目鏡有會聚作用B.物鏡有會聚作用,目鏡有發散作用 C.物鏡得到放大的像,目鏡再次成放大的像D.物鏡得不到像,目鏡得到物體放大的像 6.如圖所示,用兩只焦距不同的放大鏡一前一后的放在眼前可以觀察遠處的物體,試試看,然后作出下面正確的選擇( )A.兩只放大鏡對物體進行了兩次放大B.兩只放大鏡組合在一起相當于一臺顯微鏡C.兩只放大鏡組合在一起相當于一架望遠鏡D.將兩只放大鏡的位置對換后,觀察同一物體的大小是相同的7.下列關于顯微鏡和望遠鏡的說法正確的是( )A.天文望遠鏡能看到遙遠的星體,是因為星體上的光線通過望遠鏡后所成的像比星體本身大得多B.顯微鏡可以將來自物體的光線經過兩次放大后成一個倒立、放大的實像C.望遠鏡可以用一組凸透鏡和凹透鏡組合而成D.顯微鏡可以用一組凸透鏡和一組凹面鏡組合而成8.下列關于宇宙的認識錯誤的是()A.太陽是宇宙的中心B.宇宙是無邊的、膨脹的C.地球是太陽系中的行星之一D.宇宙是由大量不同層次的星系構成的9.下列光學知識的應用中,有一個與其他三個不同,這個應用是( )A.天文愛好者用望遠鏡觀察天體B.演員對著鏡子練習舞蹈動作C.醫生用凹透鏡來矯正近視患者視力D.攝影師用照相機拍攝照片10.下列幾組數據為四只顯微鏡的物鏡和目鏡的放大倍數,其中顯微鏡放大倍數最大的是( )A.16倍,5倍 B.10倍,10倍 C.15倍,6倍 D.18倍,4倍【學后反思】 參考答案課前復習引入:1.倒 縮小 實 >2f 在f和2f之間 2.倒 放大 實 在f和2f之間 >2f 3.正 放大 虛 <f >f 顯微鏡 望遠鏡【自主探究】1.凸 物鏡 目鏡 倒立的 放大 實 投影儀 放大 正立 虛 放大鏡 2.微小 光學 電子 楊森 1600 0.1 3.物鏡 目鏡 倒立的縮小的實 放大鏡 放大 會聚更多的光 5.漢斯 利伯希 伽利略 伽利雷 6.伽利略 哥白尼 黑子 環形山 7.萬有引力 海王星 8.10萬 銀河 金星 火星 木星天王星【點對點即練】1.鏡頭成像 倒立的放大的實 放大鏡 正立的放大的虛 正立的放大 2.A 3.D 4.B 5.2倍焦距 小于1倍焦距 6.小;近;目;大;大;會聚 7.D 8.B【當堂測評】1.B 2.C 3.B 4.D 5.C 6.C 7.C 8.A 9.B 10BPAGE1認真閱讀 獨立思考 規范書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