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7課時《整理我們的天氣日歷》教學設計一、教學目標科學觀念:通過實地觀察天氣現象,知道天氣變化是有一定規律的,認識到天氣與氣候的區別。科學思維:能對長期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整理,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掌握統計與分析的方法。探究實踐:在實地觀察中,能用不同方式自制天氣日歷;在統計與分析過程中,能收集自制的天氣日歷上的信息,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并提出感興趣的問題。態度責任:在觀察、記錄天氣現象的過程中,能感受到長時間進行科學觀察和記錄的重要意義;了解并意識到天氣的變化與人類的生活和生產密切相關。二、教學重難點重點:天氣是不斷變化的,對長時間觀察記錄的天氣信息進行分析和整理,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的一些特征,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難點:知道氣候和天氣的概念不同,說出氣候是一個地方長期的天氣平均狀況。三、評價任務(根據需要設計評價量規)評價任務 評價標準 表現程度 自評 互評 師評☆☆☆ ☆☆ ☆整理天氣日歷 能完成云量統計活動,并完成記錄表 能 基本能 不能能完成風統計活動,并完成記錄表 能 基本能 不能能完成氣溫統計活動,分析氣溫柱狀圖,并說出氣溫的變化情況能完成降水量統計活動,分析降雨量柱狀圖,并說出降水的特點 能 基本能 不能天氣與氣候 能區分天氣與氣候。 能 基本能 不能能說出二十四節氣。 能 基本能 不能學習收獲四、教學過程學習活動 設計意圖 效果評價(一)情境導入 在學習天氣的相關知識的過程中,科科在天氣日歷中記錄了很多天氣信息。科科感覺每天的記錄都不一樣,數據也很多,看不出什么規律。于是科科決定向果果老師學習如何整理天氣日歷,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通過故事情境,活躍課堂氛圍,激發學生探究新知的積極性 學生對本節內容產生興趣,對能夠聯系本節內容的,要給予積極評價。(二)探究活動 評價活動一:分享天氣日歷 經過一段時間的天氣觀察和記錄,我們已經在天氣日歷中記錄了很多天氣信息。對這些信息進行整理和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認識天氣,了解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同學們,我們分享一下我們收集的天氣日歷吧!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分析。 評價活動二:整理天氣日歷 天氣日歷中記載著我們觀察的各種天氣現象,現在我們整理一下我們的天氣日歷吧! 師:可以通過統計云量、風、氣溫、降水量來整理天氣日歷。具體應該如何統計呢?現在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了解一下吧! 教師播放視頻:《統計天氣信息》 整理一:分析云量信息 在我們的記錄中,晴天、陰天和多云的天氣分別有多少天?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整理,討論得出結論。 云的情況統計各種天氣狀況最常見的天氣(√)晴天 天晴天( )陰天 天陰天( )多云 天多云( )其他 天其他( )發現:這段時間,(晴天)的天數最多。 整理二:分析風向和風速信息 哪一天的風速最大?刮風的有幾天?不刮風的有幾天?這段時間主要刮什么風向?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整理,討論得出結論。 風的情況統計 月 日~ 月 日刮風的天數不刮風的天數風最大那天的風速和風向發現:這段時間(刮風)的天氣比較多,刮的最多的是(北風)。 整理三:分析氣溫的變化 分析氣溫柱狀圖,找出這一段時間以來的最低和最高氣溫,說說氣溫怎么變化的。 出示天氣日歷樣本數據: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整理。 展示整理好的柱狀圖: 發現:這段時間最高氣溫(30 ℃),最低氣溫(20 ℃)。 這段時間氣溫總體上呈(下降)趨勢。 整理四:分析降雨量的變化 分析降雨量柱狀圖,找出這一段時間以來降雨的有幾天,不降雨的有幾天,哪一天的降雨量最大。 這一季節的降雨量有什么特點?出現過連續多日降雨或不降雨的天氣嗎? 出示天氣日歷樣本數據: 教師組織學生進行整理,討論得出結論。 展示整理好的柱狀圖: 發現: 這段時間共有(5)天出現降雨,其中有(3)天為連續降雨。總體上降水量(偏少)。 提問:經過統計和分析,我們怎樣描述這段時間的天氣變化? 出示天氣變化特點記錄表: 天氣變化特點 地區: 時間: 至 .一個月來, 的天氣晴 天,多云 天,陰 天。刮風 天, 風較多。氣溫最高氣溫 ℃,最低氣溫 ℃。氣溫從 到 再 。降雨 天,不降雨 天, 日降雨量最大。活動三:天氣與氣候 出示表格: 擴展探究:什么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的周年運動,月初、月中的日月運行位置和天氣及動植物生長等自然規律,得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的變化規律。根據所有的知識體系和生活實踐,把一年平均分成二十四等份,并且給每等份取了個專有的名稱,這就是二十四節氣。 二十四節氣的名稱分別為: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教師播放視頻:二十四節氣 活動一: 通過交流展示自己的收集的天氣日歷。 活動二: 相互合作,整理天氣日歷。能夠相互討論,分析云量、風速、氣溫、降水等天氣現象。 活動三:引導學生區分天氣與氣候,了解二十四節氣。 活動一: 通過交流展示自己的收集的天氣日歷。 活動二: 能通過統計云量、風、氣溫、降水量來整理天氣日歷,并分析出天氣特點。 活動三:學生能掌握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各自的特點,知道二十四節氣有哪些。(三)生活應用 教師提問:二十四節氣在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 1.指導農業生產 二十四節氣為中國傳統農事記數方式,掌握二十四節氣的變化規律可以合理安排農事活動,提高農業生產效率。例如,春分前后是春播的好時機,秋分前后是收獲的好時機,驚蟄后是殺蟲的好時機等。 2.保健養生 二十四節氣與自然季節的變化密切相關,可以作為人們保健養生的參考。在每個節氣到來之前,可以通過適當的飲食、運動等方式,調節身體內部環境,保持身體健康。 進一步了解天氣的知識。將所學應用于生活中。 教師觀察學生是否積極參與課堂談論以及對生活現象的解釋。(四)知識總結 學生自主總結,用簡報或思維導圖等形式,進行展示。 幫助學生學會設計思維導圖,通過導圖總結歸納本節課內容。 教師考查學生運用思維導圖進行歸納總結的能力,及時評價。四、成果集成總結整理天氣日歷和分析天氣信息的方法,用思維導圖展現出來。五、作業設計【知識技能類作業】一、填空題1.天氣日歷包括 ( ) 、 ( ) 、 ( ) 等方面的天氣信息。2.通過前面的學習,測量天氣特征用到的工具有 ( )、 ( ) 、( ) 等。二、判斷題。1.通過對天氣日歷的分析,我們可以發現天氣變化的一些規律。( )2.我們可以像統計云量的變化信息那樣,對天氣日歷中的風向和風速的變化信息進行整理。( )3.在天氣日歷中,一般只記錄日期、云量和降雨量就可以了。( )答案:一、1.風 降水量 氣溫 2.溫度計 量雨器 風向標 二、1.√ 2.√ 3.×【綜合實踐類作業】自愿結成小組,整理自己收集的最近一周天氣日歷,并把天氣狀況分析出來。板書設計七、教學反思通過這節課的學習,將前面的內容貫聯起來,學生可以在課余時間來操作,學生學習起來比較感興趣,知道了用云量、降雨量、氣溫、風向和風速等天氣特征描述天氣。了解到最高溫度、最低溫度、東南風等天氣術語和一些簡單天氣符號,在教學中應多傳授研究后的實際應用知識,讓學生了解到我們對天氣情況分析后是可以對我們的生活有幫助的,讓他們認識到這些記錄的重要作用。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三單元《天氣》大單元整體教學設計教材版本 教科版 單元(或主題)名稱 《天氣》單元主題 科科準備跟爸爸、媽媽去杭州觀看亞運會,順便去杭州等幾個城市旅游。科科做了一個詳細的計劃,媽媽看后建議科科考慮天氣因素,合理規劃行程。但是科科對于天氣方面的知識一無所知。讓我們和科科一起來探尋天氣的奧秘吧。課標要求 核心概念:地球系統。 學習內容: 10.1天氣與氣候(3-4年級): ①知道地球表面被大氣包圍著,大氣是運動的;學會使用氣溫計測量氣溫,并描述一天中氣溫的變化。 ②學會使用儀器測量和記錄氣溫、風力、風向、降水量等氣象數據,并運用測量結果描述天氣狀況;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理解天氣預報用語。 學業要求: 1.能夠讀懂天氣預報,知道大氣是運動的。 2.能在教師引導下,利用氣象數據,描述一天中的氣溫變化,建立氣象數據與天氣狀況之間的聯系。 3.能在教師引導下,學會使用儀器測量氣象數據。 4.對天氣具有好奇心和探究熱情,樂于動手實驗,如實記錄觀察結果,具有用事實說話的意識。教材分析 在二年級教材里, 學生已經對天氣方面的知識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能夠說出常見的天氣現象,知道天氣變化的影響。但研究方法僅限于使用感官對天氣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 學生對天氣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進入3年級, 學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 因此,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 學生將采用感官和各種輔助工具, 對天氣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 本單元以天氣為主題,引導學生關注每天天氣的變化,對天氣的一些基本特征進行觀察、記錄、分析。期待學生經過本單元的學習,能對天氣有比較全面、科學的認識,激發學生對天氣現象研究的好奇心和熱情。學生還會發現科學工具使他們的觀察能力得到延伸,并使他們在觀察過程中獲得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本單元學生將經歷一個較長時間的觀察和記錄天氣現象的過程,教師要對每天的觀測和記錄活動給予及時的指導、督促,更重要的是要不斷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并讓他們保持繼續實驗的熱情,這將是決定學習成效的重要因素。由于本單元的教學活動有時需要在特定的天氣環境下進行,如第5課“風的觀測”和第6課“云的觀測”,需要教師根據天氣情況隨時調整教學內容。 通過本單元的學習,學生將能夠熟悉天氣現象,用他們的感官和科學的工具獲取天氣特征和記錄數據。學生在本單元學到有關天氣的科學知識,提高了實踐能力,這將有助于他們對天氣的理解和應對天氣對生活產生的影響。學情分析 在二年級教材里, 學生已經對天氣方面的知識進行了初步的研究,能夠說出常見的天氣現象,知道天氣變化的影響。但研究方法僅限于使用感官對天氣進行簡單的觀察和描述, 學生對天氣的基本特征有一定的感性認識。進入3年級, 學生的探究方法和技能都有了很大程度的發展, 因此, 在本單元的學習中, 學生將采用感官和各種輔助工具, 對天氣進行更為深入的探究。單元目標 科學觀念: 能夠說出常見的天氣現象。 知道天氣變化的影響。 天氣是一個地方在某一段時間里大氣的冷暖、陰晴雨雪以及風等情況。各種天氣現象都是發生在大氣圈中的自然現象。 天氣每天都在發生著變化,天氣變化有一定的規律。 天氣特征主要包括云量、降水量、風和氣溫等。 溫度計、雨量器、風向標和風速儀是測量天氣的工具。 天氣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臺風、洪澇、干旱等天氣會帶來災害。 氣候是一個地區多年來經常發生的天氣狀況的綜合。 天氣預報是氣象部門收集大量的數據后,分析、制作并發布的。 2.科學思維: 能在教師引導下,識別不同天氣對動植物和人類生活的影響。 運用感官和選擇恰當的工具、儀器觀察并描述天氣。 用比較科學的詞匯、圖示符號記錄、描述天氣信息。 用統計圖表等工具整理天氣數據,并進行分析和總結。 講述自己的觀測、記錄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交流。 3.探究實踐: 能在教師指導下,通過口述、畫圖等方式,交流對天氣的觀察結果。 表現出對天氣現象的探究興趣,關注天氣變化對生活的影響。 樂于嘗試運用各種工具完成對天氣特征的觀測。 初步養成記錄天氣日歷的習慣。 體驗多人合作的探究學習。 4.態度責任: 能夠在好奇心的驅使下,對天氣變化表現出探究興趣,樂于表達和分享。單元結構化活動達成評價 圍繞課時學習目標 1.關注課堂問題預設與學生課堂反饋表現 2.作業設計與學生答題正確率的及時分析 3.對氣溫、降水、風、云等知識、了解天氣預報制作過程以及制作天氣日歷進行測試性評價。 圍繞單元和主題目標 1.分層設置單元測試 2.探究天氣的特點及相關狀態的生活應用。單元課時課型規劃 課時課型課時內容課時目標 (單元目標分配)課時學習任務 (或問題) (一般1-2個) 達成評價1觀察課我們關心的天氣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交流、討論能夠說出常見的天氣現象。 知道天氣變化的影響。對各種天氣現象進行交流、討論; 運用多種感官收集天氣信息,并記錄在“天氣日歷”中1實驗課認識氣溫計知道氣溫計是測量氣溫的專用工具利用氣溫計模型練習掌握氣溫計的正確讀法。能夠掌握氣溫計的正確讀法1實驗課測量氣溫知道氣溫的概念,掌握一天氣溫變化的規律正確使用氣溫計測量一天的溫度。正確使用氣溫計測量一天的溫度。 繪制氣溫變化統計圖,分析獲得一天氣溫變化的規律。1實驗課測量降水量學會測量降水量制作簡單量雨器,測量降水量能夠制作簡單量雨器,并測量降水量,完成“天氣日歷”的制作。1觀察課觀察風學會描述風向和風速能夠自制工具測量風向和風速。學會制作簡易小風旗,并且測量風速和風向,并記錄觀察結果。1觀察課觀察云根據云量多少,判斷晴、多云和陰能夠根據云量多少,判斷晴、多云和陰學會通過圖文記錄并對比資料,根據云的形狀判別云的三種基本形態。能根據云的多少區分晴、多云和陰,并用簡圖記錄。1活動課整理我們的天氣日歷區分掌握氣候和天氣的概念區分氣候和天氣的概念,學會描述分析天氣和氣候能夠統計、分析“天氣日歷”上收集到的信息,并利用這些信息對天氣情況進行解釋。1活動課天氣預報是怎樣制作出來的了解天氣預報制作過程學習了解天氣預報制作過程通過觀察天氣預報,了解天氣預報所包含的信息。 能夠根據資料了解天氣預報的制作過程。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三上第三單元《天氣》單元整體設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三上第三單元《天氣》第7課 整理我們的天氣日歷 教案.docx 【大單元整體教學】教科版科學三上第三單元《天氣》第7課 整理我們的天氣日歷 課件.pptx 二十四節氣.mp4 整理天氣信息.mp4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