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上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約170萬年前―約前2070年)(10年7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了解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距今年代、生活區域及其文化遺存,知道中國境內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了解原始農業的發展概況,半坡、河姆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唯物史觀、史料實證)3.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4.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唯物史觀、史料實證)5.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6.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內容要點】三大遠古人類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兩大原始農耕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人文始(初)祖 炎帝、黃帝一種制度 禪讓制知識點1: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泂人1、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國家之一。2、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3、元謀人概況:①時間:距今約170萬年② 地點:云南省元謀縣③ 地位:是我國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④特點:能夠制作工具,知道用天然火。4.北京人概況:(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3)體貌特征:上肢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4)生產生活狀況: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產工具),采集、狩獵;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5)社會組織:過群居生活,原始社會。(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5.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證據:(1)埋藏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遺骸或遺跡經過地質作用變成石頭,稱為“化石”(2)北京人遺址中的發現,為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證據6.山頂洞人概況:(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部洞穴里(2)生活年代:距今約3萬年(3)體貌特征:已經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征;(4)生產工具:①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 ②懂得人工取火知識點2:原始農業、河姆度人、半坡居民、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陶寺都城遺址1.半坡居民的生活(1)概況:①時間:距今約6000年;②地點:陜西西安半坡村;③區域:黃河流域。(2)生產生活情況:①房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②生產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③生產活動:開墾土地,種植粟和蔬菜,飼養豬狗等家畜,進行漁獵,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⑤生活技術:半坡原始居民已會紡織、制衣。2.河姆渡人的生活(1)概況:①時間:距今約7000年;②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③區域:長江流域。(2)生產生活情況:①房屋:使用干欄式建筑,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會挖掘水井,其木結構水井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木構水井;②生產活動:農作物種植水稻,農業工具骨耜,家畜以豬、狗、水牛為主;⑤生活技術:制作陶器(黑陶)和玉器,還有簡單的樂器骨哨,會運用雕刻技術和使用天然漆,會制作藝術品。3.良渚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項目 良渚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時間 距今5300-4300年 距今4300--4000年地點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 山西襄汾東北概況 (1)核心是良渚古城,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 (2)發現了同期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3)出土的玉器種類和數量很多,制作精美。 (1)城址規模宏達,有大型宮殿建筑; (2)發現了很多可能是觀察天象,確定節氣的觀象臺; (3)城內還出土了小件青銅器和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壺。階級分化 墓葬等級差別分明,說明當時社會階級分化明顯 墓葬里隨葬品多寡不等,反映了階級階層分化明顯評價 說明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 有學者推論,這里很有可能是堯都平陽,認為當時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4.原始農業的發展(1)長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2)原始農業起源于中國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3)原始農業耕種方式:由“刀耕火種”到耒耜翻土。(4)原始農業的重要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聚落、磨制工具的發展。(5)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5.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1)考古發現的文物是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包括建筑遺址、墓葬、碑刻、工具、武器、生活用品、藝術品等。(2)文物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為人們探究歷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會提供了重要證據。知識點3:炎黃聯盟、炎帝、黃帝的傳說、堯舜禹的禪讓1.炎黃聯盟:(1)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炎黃聯盟形成。(2)涿鹿之戰:炎黃部落打敗蚩尤部落。(3)影響:華夏族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2.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1)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制作樂器琴瑟,有最早的圖文和歷法知識。(2)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煉銅,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3)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嫘祖擅長紡織并會繅絲。3.堯、舜、禹的禪讓(1)禪讓制的含義: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德才兼備,以身作則);(2)繼黃帝之后,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 (3)禹的高貴品質:無私奉獻、勇往直前、不畏艱難。【易混易錯】1.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區別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地點 用火 工具制造 地位元謀人 約170萬年 云南元謀縣 知道用火 粗糙的石器 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北京人 約70-20萬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 學會使用和長期保存火種(天然火) 打制石器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山頂洞人 約3萬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 人工取火 開始掌握磨光和打孔技術、骨針2.列表比較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原始 居民 半坡人 河姆渡人距今 年代 距今約6000年 距今約7000年生活 地區 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 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房屋 樣式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干欄式房屋木結構水井生產 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 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生產 狀況 原始農業(種植作物):種植粟、蔬菜 原始畜牧業(飼養業):飼養豬、狗;打獵捕魚 原始手工業:制作彩陶和樂器;會紡織制衣 原始農業(種植作物):種植水稻 原始畜牧業(飼養業):飼養豬、狗和水牛 原始手工業: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地位 半坡聚落是北方黃河流域原始農耕聚落的代表。 河姆渡聚落是南方長江流域原始農耕聚落的代表。1.房屋樣式不同是因為所處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河姆渡人居住著干欄式房屋,通風防潮,下面還可以飼養家畜;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防寒保暖。 2.半坡人:彩陶中以人面魚紋彩陶盆為代表。3、傳說人物傳說人物 炎帝 1.阪泉之戰,炎黃部落結成聯盟。涿鹿之戰(炎黃戰蚩尤)后,形成華夏族,海內外華人稱為“炎黃子孫”。 2.炎帝和皇帝被尊稱為“人文初祖”。 3.炎帝的歷史功績: 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首創耒耜[lěi sì],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學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 4.黃帝的歷史功績: 黃帝,名軒轅,能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另外,倉頡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螺祖擅長紡織,并會繅絲。黃帝堯 1.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推舉部落聯盟首領。 2.實質是原始社會末期一種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3. 大禹治水,采用疏導方法,且三過家門而不入。充分體現了創新精神和大公無私、全身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舜禹4、遠古傳說與真實歷史傳說與神話中的歷史信息 區別 遠古傳說:文字出現以前,生產和生活狀況等史實主要靠口耳相傳的方式保存和流傳,其中主要是神話和祖先傳說; 真實歷史:是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聯系 不可否認的是傳說有神話的成分,但傳說與神話反映了一定的歷史信息。遠古傳說反映出當時社會發展水平,考古發現印證了這些歷史信息。我們要學會通過了解到的歷史史實,提取傳說中的真實歷史成分。例證 (1)人類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跡:如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后羿射日、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 (2)早期社會傳說:炎帝、黃帝的傳說故事,反映了原始社會晚期黃河流域的社會發展水平;堯舜禹時期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通過禪讓制傳承,反映了遠古時代的原始民主;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遠古民眾與自然災害的偉大抗爭等【核心素養】【歷史解釋】1.為什么說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 用火燒烤食物吃熟食,促進了人類體質的發展;用火防寒,增強了人類對抗寒冷的能力;用火照明,改善了人類的居住條件;用火驅獸,增強了人類的自衛能力。總之,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條件,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2.半坡居民與河姆渡人的建筑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姆渡地處長江流域,南方多雨潮濕,干欄式建筑具有通風、防潮的性能;半坡地處黃河流域,屬于北方黃土高原,冬季氣候寒冷干燥,多風沙,半地穴式房屋有助于保溫,堅固利于防風。3.干欄式房屋與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現說明原始農耕時代人們過上了怎樣的生活?出現這樣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房屋的出現說明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已經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不再四處遷徙,居無定所。(2)根本原因:出現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原始農業的出現。農業不同于畜牧業和狩獵等,它是不可移動的,所以原始居民們需要固定生活在一個地方,管理農業。4. 史料A、概念:史料是研究歷史的依據,是研究和編纂歷史所用的資料。B、史料的分類(1)實物史料:各類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2)文獻史料:史書、傳記、文獻等;(3)口傳史料與口述史料:①口傳史料(如遠古時期神話傳說):有一定的史料價值;②口述史料:人們對往事的口頭回憶而寫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資料。C、史料的來源:出土文物、文化遺址、檔案資料、各類史書、博物館、歷史課本、圖書館、社會調查、網絡、影視作品等。D、史料價值:(1)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如實物史料、原始圖片等。(2)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是指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例如口述史料、研究著作。5. 歷史年代計算——2022版課標教學提示天干地支紀年 ①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用天干和地支組合,每增加一年,天干和地支各向后推一位,每60年一個輪回。如1898年是戊戌年,2018年是戊戌年。 ②初中歷史重大干支紀年事件: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戊戌變法(1898年)、《辛丑條約》簽訂(1901年)、辛亥革命(1911年)。年號紀年 ①漢武帝首創用年號紀年。漢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定年號為“建元”,這一年是“建元元年”。②后來歷代新皇帝即位后,都要確定年號。一個皇帝用多少個年號并沒有定制。如漢武帝有多個年號。到明清時,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基本只用一個年號,如洪武帝、永樂帝、順治帝、雍正帝、乾隆帝。公元紀年 公元紀年法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紀年方法。把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公元元年以前,稱公元前XX年;公元元年以后,稱公元XX年。我國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采用這一紀年方法。公元紀年換算世紀、年代 100年為一個世紀,將公元紀年換算為世紀、年代時,紀年百位數字加1,紀年十位上的數字稱為年代。示例:公元前221年屬于公元前3世紀20年代,1949年屬于20世紀40年代。公元紀年換算世紀前期與后期 公元元年后紀年的1—50年為該世紀前期,51—100年為該世紀后期;公元元年前紀年則恰恰相反,51—100年為前期,1—50年為后期。 示例1:公元1640年是公元17世紀前期,公元1776年是公元18世紀后期。 示例2:公元前260年是公元前3世紀前期,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紀后期。公元紀年相隔時間 (1)跨公元元年:一個為公元前紀年,一個為公元后紀年,則兩者相加再減一。示例:2022年是陳勝、吳廣起義多少周年 2022+209-1=2230 (2)不跨公元元年:同為公元前或同為公元后,數字大的紀年直接減去數字小的紀年。示例: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多少周年 即2019-1949=70 民國紀年 民國紀年法 民國紀年由中華民國政府頒布,標記時稱作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年。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故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民國紀年換算公元紀年 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相差1911年,即公元紀年-1911=民國紀年示例:1936年是民國多少年 即1936-1911=25【史料實證】史料1:在北京人遺址發現了紫荊木炭、灰燼層、燒過的土塊、石塊、骨頭和樸樹子等。這些灰燼和燒過的東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地區。【解讀】:北京人可以長時間保存火種。史料2:河姆渡與半坡居民的房屋【解讀】:(1)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墻壁厚實,冬暖夏涼,是北方建筑的雛形;(2)干欄式房屋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3)都體現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對中國古典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家國情懷】清明節舉行黃帝陵祭祖大典的現實意義。(1)緬懷先祖的豐功偉績,表達全體中華兒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以及整個中華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認同。(2)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激勵愛國情感,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唯物史觀】1.禪讓制的實質和表現。(1)實質: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2)表現:①首領是通過部落聯盟會議民主推選出來的。②首領沒有特權。③當選的部落聯盟首領要具有高尚的品質。2.史實與傳說的聯系與區別。(1)聯系:遠古傳說是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時期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不可否認其中有神話的成分,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是真實的歷史,并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2)區別:史實是完全存在的客觀事實,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事,傳說則有可能發生過,也有可能沒發生過。1.(2023·吉林)下列選項中,研究北京人、山頂洞人等遠古人類最可靠的證據是( )A.傳說 B.文獻 C.化石 D.影像2.(2022·長春)下圖彩陶頗具特色,同一考古遺址中還發現了粟的遺存。它們可用于研究(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3.(2021·吉林)中華民族同根同源同祖。被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蚩尤 B.炎帝和黃帝 C.堯和舜 D.舜和禹4.(2020.長春)考察距今約5000年的半坡遺址,有助于我們了解A.長江流域的文明 B .舊石器時代的到來C .原始農耕生活 D .堯舜禹的禪讓1.(2023·前郭爾羅斯五模)考古學者在元謀人遺址中發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據此推斷,元謀人掌握的技能有( )A.制作工具,使用火 B.縫制衣服,會捕魚C.種植粟,制作彩陶 D.鉆孔技術,人工取火2.(2023·乾安模擬)下列各項中能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證據的是( )A.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B.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得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3.(2023·吉林模擬)生活在黃河流域,種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的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周口店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4.(2023·汽開區模擬)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時所產生的。下列可作為研究北京人情況的第一手史料是( )A.北京人頭部復原像 B.北京人頭蓋骨化石C.知名歷史學家著述 D.考古現場影像資料5.(2022·吉林二模)經測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其測定的重要依據是( )A.化石 B.灰燼 C.碳屑 D.畫像6.(2022·二道模擬)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河姆渡人遺址 D.半坡人遺址7.(2022·乾安模擬)化石是研究遠古歷史的重要證據。我國境內目前通過研究化石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8.(2023·綠園二模)下列圖片中的工具按材質出現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9.(2023·吉林模擬)歷史圖片蘊涵了豐富的歷史信息。下組圖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 人面魚紋彩陶盆A.元謀人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河姆渡居民10.(2023·大安模擬)我們在參觀西安半坡遺址展館時,能感受到( )A.彩陶紋飾的古樸美 B.干欄式建筑的巧妙C.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D.甲骨文的造字特點11.(2023·朝陽二模)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下列能反映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是( )A.北京人狩獵 B.山頂洞人捕魚C.河姆渡人飼養豬狗水牛 D.半坡人制作衣服12.(2023·長春模擬)運用以下如圖片進行研究性學習,可以擬定的主題是( )A.早期人類代表 B.原始農耕生活C.遠古神話傳說 D.早期國家建立13.(2023·九臺模擬)“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下列原始人類中種植粟的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14.(2023·經開二模)《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還是匈奴人、鮮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體現的觀念是( )A.民族認同 B.華夷有別 C.種族差異 D.國家統一15.(2023·大安四模)傳說中教民開墾耕種的是( )A.炎帝 B.女媧 C.黃帝 D.大禹16.(2023·九臺模擬)《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還是匈奴人的祖先。《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也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材料體現的觀念是( )A.民族認同 B.民族隔閡 C.民族自治 D.民族沖突17.(2023·德惠模擬)這一制度,使得舜、禹得以從千百萬人中脫穎而出,率領部落走向強盛。這一制度是(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18.(2022·南關一模)傳說中的黃帝已經能制作船只。如圖是1958年陜西省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船形彩陶壺。這把彩陶壺的出土,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船形交通工具,用實物證實了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由此可見( )A.考古是了解歷史的唯一途徑 B.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C.傳說與神話都是真實的歷史 D.傳說的歷史價值遠超考古發現19.(2019·阜寧模擬)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龍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A.中國人善于想象 B.華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C.中華民族的銳意進取精神 D.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傳統20.(2023·吉林模擬)參觀某博物館時,講解員說:“這里的人們以粟為主食,還能制作彩陶。”與之符合的遺址是( )A.半坡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C.河姆渡遺址 D.北京人遺址材料分析題21.(2022七上·永吉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考古學者在云南、北京、陜西、湖北……等地發現了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址。材料二:遠古時期,在陜西西安東部,發現一處大型的原始聚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材料三:傳說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傳說炎帝還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教材,說出在陜西發現的古人類遺址的名稱。(2)閱讀材料二,說出“陜西西安東部”這處原始聚落遺址的名稱。(3)閱讀材料三,請從傳說中至少提煉出三個歷史信息。22.(2023七上·榆樹開學考)歷史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記錄,歷史就在我們身邊。請結合下列發現歷史的途徑,回答問題。【遺址中的歷史】【文物中的歷史】【傳說中的歷史】材料一:“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遂禽殺蚩尤。”——《史記 五帝本紀》材料二:“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 尚賢》材料三: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云氣生虛壁,江生走沙白。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全唐詩 禹廟》【探究中的歷史】(1)結合圖一回答元謀人在我國人類發展的歷史中有著怎樣的特殊地位?(2)參觀圖二中的周口店遺址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人類使用的生產工具是什么?(3)圖三文物被我國哪一原始居民使用過?圖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圖三和圖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經進入了農耕時代,請你結合史實加以說明。(4)材料一記述的是哪一場戰役?材料二的內容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哪一種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請你列舉幾位通過該制度選出的部落聯盟首領。(5)材料三體現了禹的主要功績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從大禹的事跡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精神品質?(6)通過探究我們可以知道,了解歷史的途徑有很多,請你再舉出一例來。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上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約170萬年前―約前2070年)(10年7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了解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距今年代、生活區域及其文化遺存,知道中國境內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2.了解原始農業的發展概況,半坡、河姆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唯物史觀、史料實證)3.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唯物史觀、史料實證)4.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唯物史觀、史料實證)5.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6.能結合語文、地理、生物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內容要點】三大遠古人類 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兩大原始農耕居民 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原始居民人文始(初)祖 炎帝、黃帝一種制度 禪讓制知識點1: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泂人1、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國家之一。2、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與動物的根本區別。3、元謀人概況:①時間:距今約170萬年② 地點:云南省元謀縣③ 地位:是我國境內目前發現的最早的古人類。④特點:能夠制作工具,知道用天然火。4.北京人概況:(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2)生活年代:距今約70萬—20萬年;(3)體貌特征:上肢與現代人相似,能夠直立行走,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4)生產生活狀況:使用打制石器、木棒;(生產工具),采集、狩獵;會使用天然火,會保存火種;(5)社會組織:過群居生活,原始社會。(6)地位:北京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5.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重要證據:(1)埋藏在地層中的古代生物遺骸或遺跡經過地質作用變成石頭,稱為“化石”(2)北京人遺址中的發現,為復原北京人的特征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證據6.山頂洞人概況:(1)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部洞穴里(2)生活年代:距今約3萬年(3)體貌特征:已經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征;(4)生產工具:①掌握磨光和鉆孔技術 ②懂得人工取火知識點2:原始農業、河姆度人、半坡居民、大汶口遺址、良渚遺址、陶寺都城遺址1.半坡居民的生活(1)概況:①時間:距今約6000年;②地點:陜西西安半坡村;③區域:黃河流域。(2)生產生活情況:①房屋:半地穴式圓形房屋②生產工具:制作使用精美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③生產活動:開墾土地,種植粟和蔬菜,飼養豬狗等家畜,進行漁獵,采集野果;④生活用具:彩陶;⑤生活技術:半坡原始居民已會紡織、制衣。2.河姆渡人的生活(1)概況:①時間:距今約7000年;②地點:浙江余姚河姆渡;③區域:長江流域。(2)生產生活情況:①房屋:使用干欄式建筑,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會挖掘水井,其木結構水井是迄今發現最早的木構水井;②生產活動:農作物種植水稻,農業工具骨耜,家畜以豬、狗、水牛為主;⑤生活技術:制作陶器(黑陶)和玉器,還有簡單的樂器骨哨,會運用雕刻技術和使用天然漆,會制作藝術品。3.良渚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項目 良渚遺址 陶寺都城遺址時間 距今5300-4300年 距今4300--4000年地點 浙江省杭州市余杭區 山西襄汾東北概況 (1)核心是良渚古城,外城面積約630萬平方米; (2)發現了同期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 (3)出土的玉器種類和數量很多,制作精美。 (1)城址規模宏達,有大型宮殿建筑; (2)發現了很多可能是觀察天象,確定節氣的觀象臺; (3)城內還出土了小件青銅器和帶有刻畫符號的陶壺。階級分化 墓葬等級差別分明,說明當時社會階級分化明顯 墓葬里隨葬品多寡不等,反映了階級階層分化明顯評價 說明距今約5000年左右,長江下游地區已經出現了早期國家。進入了文明社會。 有學者推論,這里很有可能是堯都平陽,認為當時黃河中游地區,已經出現早期國家。4.原始農業的發展(1)長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黃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2)原始農業起源于中國黃河、長江、淮河等流域。(3)原始農業耕種方式:由“刀耕火種”到耒耜翻土。(4)原始農業的重要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聚落、磨制工具的發展。(5)意義: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5.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1)考古發現的文物是歷史上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具有歷史、藝術、科學價值的物質遺存,包括建筑遺址、墓葬、碑刻、工具、武器、生活用品、藝術品等。(2)文物生動形象地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情況,為人們探究歷史尤其是了解史前社會提供了重要證據。知識點3:炎黃聯盟、炎帝、黃帝的傳說、堯舜禹的禪讓1.炎黃聯盟:(1)阪泉之戰:黃帝打敗炎帝,炎黃聯盟形成。(2)涿鹿之戰:炎黃部落打敗蚩尤部落。(3)影響:華夏族逐漸形成,炎帝、黃帝被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2.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反映了我國原始社會晚期的社會發展水平。(1)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制作樂器琴瑟,有最早的圖文和歷法知識。(2)黃帝——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教人煉銅,發明了弓箭和指南車。(3)黃帝時期:倉頡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嫘祖擅長紡織并會繅絲。3.堯、舜、禹的禪讓(1)禪讓制的含義: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德才兼備,以身作則);(2)繼黃帝之后,用“禪讓制”推舉出的首領有堯、舜、禹。 (3)禹的高貴品質:無私奉獻、勇往直前、不畏艱難。【易混易錯】1.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區別代表文化 距今時間 地點 用火 工具制造 地位元謀人 約170萬年 云南元謀縣 知道用火 粗糙的石器 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北京人 約70-20萬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 學會使用和長期保存火種(天然火) 打制石器 世界上最重要的原始人類之一山頂洞人 約3萬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 人工取火 開始掌握磨光和打孔技術、骨針2.列表比較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原始 居民 半坡人 河姆渡人距今 年代 距今約6000年 距今約7000年生活 地區 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 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房屋 樣式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干欄式房屋木結構水井生產 工具 使用磨制石器、制作骨器、角器等 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生產 狀況 原始農業(種植作物):種植粟、蔬菜 原始畜牧業(飼養業):飼養豬、狗;打獵捕魚 原始手工業:制作彩陶和樂器;會紡織制衣 原始農業(種植作物):種植水稻 原始畜牧業(飼養業):飼養豬、狗和水牛 原始手工業: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地位 半坡聚落是北方黃河流域原始農耕聚落的代表。 河姆渡聚落是南方長江流域原始農耕聚落的代表。1.房屋樣式不同是因為所處的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不同:河姆渡人居住著干欄式房屋,通風防潮,下面還可以飼養家畜;半坡人居住的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防寒保暖。 2.半坡人:彩陶中以人面魚紋彩陶盆為代表。3、傳說人物傳說人物 炎帝 1.阪泉之戰,炎黃部落結成聯盟。涿鹿之戰(炎黃戰蚩尤)后,形成華夏族,海內外華人稱為“炎黃子孫”。 2.炎帝和皇帝被尊稱為“人文初祖”。 3.炎帝的歷史功績: 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首創耒耜[lěi sì],種植五谷和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學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 4.黃帝的歷史功績: 黃帝,名軒轅,能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了弓箭。另外,倉頡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黃帝的妻子螺祖擅長紡織,并會繅絲。黃帝堯 1.堯舜禹時期實行禪讓制推舉部落聯盟首領。 2.實質是原始社會末期一種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 3. 大禹治水,采用疏導方法,且三過家門而不入。充分體現了創新精神和大公無私、全身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舜禹4、遠古傳說與真實歷史傳說與神話中的歷史信息 區別 遠古傳說:文字出現以前,生產和生活狀況等史實主要靠口耳相傳的方式保存和流傳,其中主要是神話和祖先傳說; 真實歷史:是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聯系 不可否認的是傳說有神話的成分,但傳說與神話反映了一定的歷史信息。遠古傳說反映出當時社會發展水平,考古發現印證了這些歷史信息。我們要學會通過了解到的歷史史實,提取傳說中的真實歷史成分。例證 (1)人類起源和古代先民事跡:如盤古開天、女媧補天、后羿射日、伏羲畫卦、神農嘗草、夸父追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 (2)早期社會傳說:炎帝、黃帝的傳說故事,反映了原始社會晚期黃河流域的社會發展水平;堯舜禹時期黃河流域部落聯盟首領通過禪讓制傳承,反映了遠古時代的原始民主;大禹治水的傳說,反映了遠古民眾與自然災害的偉大抗爭等【核心素養】【歷史解釋】1.為什么說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 用火燒烤食物吃熟食,促進了人類體質的發展;用火防寒,增強了人類對抗寒冷的能力;用火照明,改善了人類的居住條件;用火驅獸,增強了人類的自衛能力。總之,火的使用改善了生存條件,增強了人類適應自然的能力,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2.半坡居民與河姆渡人的建筑不同的原因。主要是氣候和地理位置的原因。河姆渡地處長江流域,南方多雨潮濕,干欄式建筑具有通風、防潮的性能;半坡地處黃河流域,屬于北方黃土高原,冬季氣候寒冷干燥,多風沙,半地穴式房屋有助于保溫,堅固利于防風。3.干欄式房屋與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現說明原始農耕時代人們過上了怎樣的生活?出現這樣的生活方式的根本原因是什么?(1)房屋的出現說明原始農耕時代的居民已經過上了定居的生活,不再四處遷徙,居無定所。(2)根本原因:出現定居生活的根本原因是原始農業的出現。農業不同于畜牧業和狩獵等,它是不可移動的,所以原始居民們需要固定生活在一個地方,管理農業。4. 史料A、概念:史料是研究歷史的依據,是研究和編纂歷史所用的資料。B、史料的分類(1)實物史料:各類遺物、遺址、建筑、碑刻、雕塑和繪畫等;(2)文獻史料:史書、傳記、文獻等;(3)口傳史料與口述史料:①口傳史料(如遠古時期神話傳說):有一定的史料價值;②口述史料:人們對往事的口頭回憶而寫成或整理成文字的資料。C、史料的來源:出土文物、文化遺址、檔案資料、各類史書、博物館、歷史課本、圖書館、社會調查、網絡、影視作品等。D、史料價值:(1)第一手史料:直接史料、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可直接作為透視歷史問題的史料,如實物史料、原始圖片等。(2)第二手史料:間接史料,是指后人運用第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詮釋,例如口述史料、研究著作。5. 歷史年代計算——2022版課標教學提示天干地支紀年 ①我國古代的一種紀年法,用天干和地支組合,每增加一年,天干和地支各向后推一位,每60年一個輪回。如1898年是戊戌年,2018年是戊戌年。 ②初中歷史重大干支紀年事件:甲午中日戰爭(1894年)、戊戌變法(1898年)、《辛丑條約》簽訂(1901年)、辛亥革命(1911年)。年號紀年 ①漢武帝首創用年號紀年。漢武帝于公元前140年定年號為“建元”,這一年是“建元元年”。②后來歷代新皇帝即位后,都要確定年號。一個皇帝用多少個年號并沒有定制。如漢武帝有多個年號。到明清時,一個皇帝在位期間基本只用一個年號,如洪武帝、永樂帝、順治帝、雍正帝、乾隆帝。公元紀年 公元紀年法 目前世界上通用的紀年方法。把傳說中耶穌誕生的那一年,定為公元元年。公元元年以前,稱公元前XX年;公元元年以后,稱公元XX年。我國從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采用這一紀年方法。公元紀年換算世紀、年代 100年為一個世紀,將公元紀年換算為世紀、年代時,紀年百位數字加1,紀年十位上的數字稱為年代。示例:公元前221年屬于公元前3世紀20年代,1949年屬于20世紀40年代。公元紀年換算世紀前期與后期 公元元年后紀年的1—50年為該世紀前期,51—100年為該世紀后期;公元元年前紀年則恰恰相反,51—100年為前期,1—50年為后期。 示例1:公元1640年是公元17世紀前期,公元1776年是公元18世紀后期。 示例2:公元前260年是公元前3世紀前期,公元前221年是公元前3世紀后期。公元紀年相隔時間 (1)跨公元元年:一個為公元前紀年,一個為公元后紀年,則兩者相加再減一。示例:2022年是陳勝、吳廣起義多少周年 2022+209-1=2230 (2)不跨公元元年:同為公元前或同為公元后,數字大的紀年直接減去數字小的紀年。示例:2019年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多少周年 即2019-1949=70 民國紀年 民國紀年法 民國紀年由中華民國政府頒布,標記時稱作中華民國××年,簡稱民國××年。公元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故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民國紀年換算公元紀年 民國紀年與公元紀年相差1911年,即公元紀年-1911=民國紀年示例:1936年是民國多少年 即1936-1911=25【史料實證】史料1:在北京人遺址發現了紫荊木炭、灰燼層、燒過的土塊、石塊、骨頭和樸樹子等。這些灰燼和燒過的東西一堆一堆限定在一定地區。【解讀】:北京人可以長時間保存火種。史料2:河姆渡與半坡居民的房屋【解讀】:(1)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墻壁厚實,冬暖夏涼,是北方建筑的雛形;(2)干欄式房屋有良好的通風和防潮性能,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3)都體現了原始居民因地制宜的智慧,對中國古典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家國情懷】清明節舉行黃帝陵祭祖大典的現實意義。(1)緬懷先祖的豐功偉績,表達全體中華兒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以及整個中華民族追根溯源的文化認同。(2)對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激勵愛國情感,促進祖國統一大業,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唯物史觀】1.禪讓制的實質和表現。(1)實質:民主推舉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2)表現:①首領是通過部落聯盟會議民主推選出來的。②首領沒有特權。③當選的部落聯盟首領要具有高尚的品質。2.史實與傳說的聯系與區別。(1)聯系:遠古傳說是在文字發明以前人們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時期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不可否認其中有神話的成分,但其中也存在一些比較可靠的歷史資料,是真實的歷史,并已被考古發掘所證實。(2)區別:史實是完全存在的客觀事實,是歷史上確實發生過的事,傳說則有可能發生過,也有可能沒發生過。1.(2023·吉林)下列選項中,研究北京人、山頂洞人等遠古人類最可靠的證據是( )A.傳說 B.文獻 C.化石 D.影像【答案】C【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化石屬于實物史料,是研究遠古人類最可靠的證據,C項正確;傳說的可信度較低,排除A項舊石器時代的內容缺少文獻記載的相關資料,排除B項影像并不是研究遠古人類的可靠證據,排除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記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2.(2022·長春)下圖彩陶頗具特色,同一考古遺址中還發現了粟的遺存。它們可用于研究(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半坡原始居民是黃河流域原始農耕居民的代表,普遍使用磨制石器,他們用磨光的石器和木質的耒耜耕地,用石刀收割莊稼。他們的主要糧食作物是粟。半坡原始居民飼養豬和狗等動物,還打獵捕魚。半坡原始居民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他們能制造色彩鮮艷的彩陶,上面繪有各式各樣的美麗圖案。半坡居民已學會紡線、織布、制衣。因此題干中在遺址發現彩陶和粟遺存,可以用于研究半坡人。AB兩項元謀人、北京人都是過著狩獵、采集植物果實的生活,不會種植農作物,不符合題意;C項河姆渡人種植的是水稻,不符合題意;D項半坡人可用題干材料研究,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社會生活等知識,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注意對圖片彩陶的正確識讀。3.(2021·吉林)中華民族同根同源同祖。被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炎帝和蚩尤 B.炎帝和黃帝 C.堯和舜 D.舜和禹【答案】B【知識點】炎帝和黃帝【解析】A.炎帝和蚩尤,不符合史實;B.距今約四五千年,生活在黃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從此,炎帝、黃帝部落結成聯盟,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選項B符合題意;C.堯和舜,不符合題意;D.舜和禹,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4.(2020.長春)考察距今約5000年的半坡遺址,有助于我們了解A.長江流域的文明 B .舊石器時代的到來C .原始農耕生活 D .堯舜禹的禪讓[知識點]半坡人[答案] C[詳解]考查點:原始農耕文明。解題思路:根據材料中的半坡遺址可知考查的是關于半坡原始居民的文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半坡原始居民時期我國開始進入了原始的農耕文明時期,半坡原始居民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原始居民。選項C符合題意; A項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不是長江流域,排除; B項半坡居民時期屬于新石器時期,不是舊石器時期,排除; D項堯舜禹的禪讓時期屬于遠古人類時期,與題意無關,排除。故選C。1.(2023·前郭爾羅斯五模)考古學者在元謀人遺址中發掘出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據此推斷,元謀人掌握的技能有( )A.制作工具,使用火 B.縫制衣服,會捕魚C.種植粟,制作彩陶 D.鉆孔技術,人工取火【答案】A【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A:根據所學可知,“粗糙的石器”可知元謀人會制造石器,“炭屑和燒骨”可知元謀人會使用火,A項符合題意;B:“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燒骨”不能推斷元謀人會縫制衣服,捕魚,B項不符合題意;C:元謀人生活在舊石器時代,還沒有農業,半坡居民會種植粟,制作彩陶,C項不符合題意;D:山頂洞人已經掌握了磨光和鉆孔技術,會人工取火,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元謀人的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對知識點的準確記憶。解答時,要注意題干信息,抓住其中的關鍵詞“粗糙的石器”、“炭屑和燒骨”,拿它來分析備選項,這就需要學生準確記憶課本知識。2.(2023·乾安模擬)下列各項中能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可靠證據的是( )A.北京人頭蓋骨化石 B.山頂洞人懂得人工取火得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答案】A【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9年裴文中在周口店發現中國猿人第一個頭蓋骨,該發現對研究世界古人類學有極重要價值,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為人類起源研究提供可靠證據的是北京人頭蓋骨化石,A項正確;火的使用,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在火的使用上,山頂洞人已懂得人工取火,增強了人們征服自然的能力,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不了可靠證據,排除B項;河姆渡居民屬于原始農耕時代的原始居民,河姆渡遺址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不了可靠證據,排除C項;半坡居民是屬于原始農耕時代的原始居民,半坡遺址為人類起源的研究提供不了可靠證據,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北京人頭蓋骨發現的史實及意義。3.(2023·吉林模擬)生活在黃河流域,種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的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周口店遺址 C.半坡遺址 D.河姆渡遺址【答案】C【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題干信息是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遺址: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云南元謀人遺址是我國境內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人類遺址,排除A;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周口店遺址位于北京龍骨山,主要有北京人遺址和山頂洞人遺址,都處于穴居時代,排除B;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發現于陜西的半坡氏族遺址,屬于黃河流域早期人類遺址,開始種植農作物粟,學會建造半地穴式木結構房屋,C項正確。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遺址位于長江下游地區,懂得種植水稻等,等排除D;所以,C項符合題題,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了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遺址,解題關鍵是掌握相關基礎知識。4.(2023·汽開區模擬)史料中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時所產生的。下列可作為研究北京人情況的第一手史料是( )A.北京人頭部復原像 B.北京人頭蓋骨化石C.知名歷史學家著述 D.考古現場影像資料【答案】B【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第一手資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的,可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因此,研究北京人情況時,可以作為第一手史料的是北京人頭蓋骨化石,B選項正確;北京人頭部復原、知名歷史學家著、考古現場影像資料均屬于第二首史料,AC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需要理解并識記作為研究北京人情況的第一手史料是北京人頭蓋骨化石。5.(2022·吉林二模)經測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其測定的重要依據是( )A.化石 B.灰燼 C.碳屑 D.畫像【答案】A【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經測定,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20萬年。其測定的重要依據是化石。化石是研究生物進化最重要的、比較全面的證據,化石是由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生活痕跡等,由于某種原因被埋藏在地層中,經過漫長的年代和復雜的變化而形成的,是第一手資料,A符合題意;BCD都不是重要依據,排除BCD。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北京人,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6.(2022·二道模擬)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C.河姆渡人遺址 D.半坡人遺址【答案】B【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考古工作者北京人遺址先后發現五個比較完整的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和一些其他部位的化石,還有大量的石器和石片等,共十萬件以上,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遺跡最豐富的遺址,排除ACD,選項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為背景,考查的是學生對北京人的有關知識的記憶能力。7.(2022·乾安模擬)化石是研究遠古歷史的重要證據。我國境內目前通過研究化石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答案】A【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我國境內目前通過研究化石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是元謀人,距今約170萬年,A符合題意;北京人距今約70到20萬年,B不符合題意;山頂頂人距今約3萬年,C不符合題意;河姆渡人距今約七千年,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較易,讓學生正確我國境內最早的古人類,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8.(2023·綠園二模)下列圖片中的工具按材質出現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③④①② D.④①②③【答案】C【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A:①②③④ 排序錯誤,A項不符合題意;B:①③②④ 排序錯誤,B項不符合題意;C:根據所學可知,①青銅鏟出現于夏商周時期,②鐵制農具出現于春秋戰國時期,③打制石器出現于舊石器時代,④骨耜出現于新石器時代,以上工具按材質出現先后順序排列為③④①②,C項符合題意;D:④①②③排序錯誤,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生產工具的演變,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各種生產工具出現的時間。9.(2023·吉林模擬)歷史圖片蘊涵了豐富的歷史信息。下組圖片反映的是哪一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 人面魚紋彩陶盆A.元謀人 B.半坡居民 C.北京人 D.河姆渡居民【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根據“半地穴式房屋”、“人面魚紋彩陶盆”等信息可知,該地的原始居民居住在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內,在生產生活中使用陶器。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半坡居民生活在今天的黃河流域,采用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有特點的是彩陶,其中以人面魚紋彩陶盆為典型。B正確;半地穴式房屋的出現說明當時人類已經開始定居生活,元謀人和北京人尚未開始定居生活,AC錯誤;河姆渡居民由于生活在潮濕多雨的長江流域,所以多采用的是干欄式房屋,D錯誤。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能力,要正確理解題意,只有理解題意,才能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半坡原始居民,才能做出正確選擇。10.(2023·大安模擬)我們在參觀西安半坡遺址展館時,能感受到( )A.彩陶紋飾的古樸美 B.干欄式建筑的巧妙C.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D.甲骨文的造字特點【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距今約6千年的半坡人,位于黃河流域,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骨器,種植粟;他們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飼養豬狗等動物,打獵、捕魚,會制造彩陶和紡線、織布、制衣。所以我們參觀西安半坡博物館時,能感受到彩陶紋飾的古樸美,故A項正確;根據地學知識可知,河姆渡人居住的是干欄式房屋,不合題意要求,排除B項;高超的青銅工藝是商周時期,半坡遺址還不會制造青銅器,排除C項;甲骨文出現在商朝,排除D項。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為歷史基礎性試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半坡氏族遺址,主要考查學生的基礎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牢記半坡氏族遺址的相關知識信息。11.(2023·朝陽二模)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下列能反映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是( )A.北京人狩獵 B.山頂洞人捕魚C.河姆渡人飼養豬狗水牛 D.半坡人制作衣服【答案】C【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根據所學可知,距今約7000年,河姆渡人種植水稻,這說明中國的原始農業有了很大的發展,C符合題意;北京人未進入農耕時代,排除A;山頂洞人未進入農耕時代,排除B;半坡人縫制衣服體現的是原始手工業的發展,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耕生活。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農業”,掌握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是原始農耕文明的代表即可作答。12.(2023·長春模擬)運用以下如圖片進行研究性學習,可以擬定的主題是( )A.早期人類代表 B.原始農耕生活C.遠古神話傳說 D.早期國家建立【答案】B【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結合所學可知,骨耜可以證明河姆渡人會制作農業生產工具,賈湖遺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證明了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半坡原始居民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屋內有灶坑,多用木頭作柱子,這些都體現了原始農耕生活,B符合題意;題干反映的是原始農耕時代的代表,不是我國早期人類的代表是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排除A;骨耜與出土的炭化稻粒均是實物,并非神話傳說,排除C;題干圖片反映的主題是原始農耕生活,而非早期國家的建立,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原始農耕時代。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原始農耕時代的代表史實即可作答。13.(2023·九臺模擬)“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下列原始人類中種植粟的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答案】D【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種植粟,D符合題意;元謀人和北京人不會種植農作物,AB不符合題意;河姆渡人種植的是水稻,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半坡人,難度一般,讓學生正確認識半坡人的農耕生活,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14.(2023·經開二模)《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還是匈奴人、鮮卑人的共同祖先。材料體現的觀念是( )A.民族認同 B.華夷有別 C.種族差異 D.國家統一【答案】A【知識點】炎帝和黃帝【解析】A:根據題干“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也是夏朝人、商朝人、周朝人、秦朝人的祖先,還是匈奴人、鮮卑人的共同祖先”可知,《史記》認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黃帝,這種觀點有利于強化民族認同,為維護和鞏固多民族國家提供心理支持,A項符合題意;B:題干體現的觀點是民族認同,不能體現華夷有別,B項不符合題意;C:題干體現的觀點是民族認同,不能體現種族差異,C項不符合題意;D:民族認同感有助于國家統一,但題干主旨是體現民族認同,不是國家統一,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黃帝和炎帝,考查學生解讀材料的能力和識記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知道題干觀點有利于強化民族認同。15.(2023·大安四模)傳說中教民開墾耕種的是( )A.炎帝 B.女媧 C.黃帝 D.大禹【答案】A【知識點】炎帝和黃帝【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傳說中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蔬菜;嘗遍百草,發明醫藥的是炎帝。相傳炎帝牛首人身,他教人農耕,還親嘗百草,發展用草藥治病,相傳是中華原始醫藥學的創始人,A項正確;女媧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黃帝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大禹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熟知并能區分傳說中的幾個重要人物,注意掌握炎帝。16.(2023·九臺模擬)《史記》提出“祖黃帝說”,認為黃帝是華夏始....還是匈奴人的祖先。《魏書》記載,北魏孝文帝也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材料體現的觀念是( )A.民族認同 B.民族隔閡 C.民族自治 D.民族沖突【答案】A【知識點】炎帝和黃帝【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認為黃帝是華夏始祖……也是匈奴人的祖先”“北魏孝文帝也自稱鮮卑拓跋氏是黃帝的后裔,與中原華夏同源共祖”可知,認為中華民族的共同祖先是黃帝,這種觀點有利于強化民族認同,材料體現的觀念是民族認同,A項正確;民族隔閡是民族之間互相猜忌、互不信任、互相戒備的心理感情及其在言語行動上的表現,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民族自治是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區,實行的一種特別制度,賦予民族自己地區較大的權力,與題意不符,排除C項;民族沖突包括外族主動挑起的沖突,也包括了漢族對少數民族的壓迫,與題意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炎帝和黃帝,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材料體現的觀念是民族認同。17.(2023·德惠模擬)這一制度,使得舜、禹得以從千百萬人中脫穎而出,率領部落走向強盛。這一制度是(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答案】A【知識點】禪讓制【解析】題干關鍵信息“舜、禹得以從千百萬人中脫穎而出,率領部落走向強盛”,據此分析: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禪讓制,指在位君主生前便將統治權讓給他人,是中國原始社會部落聯盟民主推選首領的制度。相傳堯為部落聯盟領袖時,四岳推舉舜為繼承人,堯對舜進行三年考核后,使幫助為事。堯死后,舜繼位,用同樣推舉方式,經過治水考驗,以禹為繼承人。禹繼位后,又舉皋陶為繼承人,皋陶早死,又以伯益為繼承人,結合題干材料可知,這一制度是禪讓制,A項正確;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世襲制”就是古代君王去世或遜位后,將皇帝的九五之尊轉給自己的子孫的傳承制度,禹死啟繼,開啟了王位世襲制,從此公天下變為家天下,故B項錯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在地方上實行分封制,封土建候,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C;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統一全國,疆域遼闊,為鞏固統治,地方上實行郡縣制取代分封制,加強了中央集權,與題干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為基礎性試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禪讓制,試題較為簡單。考查學生的歷史識記能力,答題只要熟記禪讓制的相關內容即可得出正確答案。18.(2022·南關一模)傳說中的黃帝已經能制作船只。如圖是1958年陜西省出土的新石器時代船形彩陶壺。這把彩陶壺的出土,說明當時已經出現了船形交通工具,用實物證實了傳說中的黃帝時代。由此可見( )A.考古是了解歷史的唯一途徑 B.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C.傳說與神話都是真實的歷史 D.傳說的歷史價值遠超考古發現【答案】B【知識點】炎帝和黃帝【解析】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船形彩陶壺的出土證實了當時能制造船只的傳說。由此可見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B符合題意;考古不是了解歷史的唯一途徑,排除A;傳說與神話也有虛假的歷史,排除C;考古發現價值大于傳說的歷史價值,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黃帝,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19.(2019·阜寧模擬)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龍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 )A.中國人善于想象 B.華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C.中華民族的銳意進取精神 D.中華民族的團結友愛傳統【答案】B【知識點】炎帝和黃帝【解析】本題考查學生對炎帝與黃帝史實的識記。依據北師大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3課傳說時代的文明曙光,第一子目炎帝與黃帝中的內容:“中國人自稱是‘龍的傳人’,龍代表著中華民族的形象。這一形象喻示龍是眾多部落圖騰的融合體,反映出不同部落之間從戰爭走向聯合、進而構成華夏族主體的歷程。”可知,龍的形象突出地反映了華夏族是由不同部落融合而成,故選B。【點評】本題難度中等,主要考查學生對炎帝與黃帝史實的識記。對于這一內容,還可以考查他們各自的貢獻。20.(2023·吉林模擬)參觀某博物館時,講解員說:“這里的人們以粟為主食,還能制作彩陶。”與之符合的遺址是( )A.半坡遺址 B.山頂洞人遺址C.河姆渡遺址 D.北京人遺址【答案】A【知識點】原始的農耕生活【解析】根據“以粟為主食,還能制作彩陶”結合所學知識,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過著定居生活,還飼養豬狗等動物,打獵、捕魚,會制造彩陶和紡線、織布、制衣。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半坡居民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半坡聚落位于陜西西安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屬新石器石器晚期,是黃河流域氏族部落的代表。半坡居民飼養豬、狗等家畜,還打獵、捕魚,已經學會紡線,織布和制衣并且普遍使用磨制石器。陶器是那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材料分析題21.(2022七上·永吉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我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考古學者在云南、北京、陜西、湖北……等地發現了多處不同時期的古人類遺址。材料二:遠古時期,在陜西西安東部,發現一處大型的原始聚落遺址,距今約6000年。材料三:傳說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傳說炎帝還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教材,說出在陜西發現的古人類遺址的名稱。(2)閱讀材料二,說出“陜西西安東部”這處原始聚落遺址的名稱。(3)閱讀材料三,請從傳說中至少提煉出三個歷史信息。【答案】(1)藍田人(2)半坡人遺址(3)炎帝起源于陜西渭水;早在4000-6000年前中國已經有了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商品交換;中國也有了原始藝術、天文學、歷法【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原始的農耕生活;炎帝和黃帝【解析】(1)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1963年在陜西省藍田縣陳家窩村附近發現一30多歲女性的頭骨化石,她是目前亞洲北部所發現的最古老的直立人,據測定距今約50萬年,有人將這件化石稱為'藍田人"。(2)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在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一帶,考古學者發現了一處大型的原始聚落遺址,這處遺址距今約6000年,定名為半坡遺址。(3)根據材料“傳說中的炎帝,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可知,炎帝起源于陜西渭水;根據“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蔬菜;還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交換物品”可知,早在4000-6000年前中國已經有了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商品交換;根據“傳說炎帝還制作樂器琴瑟,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可知,中國也有了原始藝術、天文學、歷法。故答案為:(1)藍田人。(2)半坡人遺址。(3)炎帝起源于陜西渭水;早在4000-6000年前中國已經有了原始農業、手工業和商品交換;中國也有了原始藝術、天文學、歷法。【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對材料的理解能力,了解中國原始人類,半坡居民,炎帝和黃帝的相關知識。22.(2023七上·榆樹開學考)歷史是對人類社會發展過程的記錄,歷史就在我們身邊。請結合下列發現歷史的途徑,回答問題。【遺址中的歷史】【文物中的歷史】【傳說中的歷史】材料一:“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遂禽殺蚩尤。”——《史記 五帝本紀》材料二:“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墨子 尚賢》材料三:禹廟空山里,秋風落日斜。荒庭垂橘柚,古屋畫龍蛇。云氣生虛壁,江生走沙白。早知乘四載,疏鑿控三巴。——《全唐詩 禹廟》【探究中的歷史】(1)結合圖一回答元謀人在我國人類發展的歷史中有著怎樣的特殊地位?(2)參觀圖二中的周口店遺址中我們可以了解古人類使用的生產工具是什么?(3)圖三文物被我國哪一原始居民使用過?圖四是哪一原始居民制作的彩陶?圖三和圖四反映的原始居民已經進入了農耕時代,請你結合史實加以說明。(4)材料一記述的是哪一場戰役?材料二的內容記載了我國原始社會哪一種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請你列舉幾位通過該制度選出的部落聯盟首領。(5)材料三體現了禹的主要功績是什么?結合所學知識,從大禹的事跡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精神品質?(6)通過探究我們可以知道,了解歷史的途徑有很多,請你再舉出一例來。【答案】(1)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2)打制石器(3)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都會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建造房屋等(答出兩項即可)。(4)涿鹿之戰;禪讓制;堯、舜、禹(2個人物即可)。(5)大禹治水;大公無私、堅持不懈、勇于創新、忠于職守等。(答出兩個精神即可)(6)上網查詢、閱讀書籍、參觀博物館、考古發掘、觀看紀錄片等。(任意一個即可)【知識點】中國境內的早期人類;原始的農耕生活;炎帝和黃帝;禪讓制;大禹治水【解析】(1)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謀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約170萬年,是能制造工具和使用火的原始人類,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2)根據所學知識知識,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20萬年,使用打制石器獲取食物,已經學會使用火,用火燒烤食物、防寒、照明、驅獸,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他們共同勞動,共同分享勞動果實,過著群居生活,故北京人使用的生產工具是打制石器。(3)圖3的文物是豬紋黑陶缽,被河姆渡居民使用過;圖4的文物是半坡人使用的魚紋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姆渡居民和半坡人都進入了農耕時代,他們能夠種植農作物、飼養家畜、建造房屋,從事原始農業活動。(4)根據材料信息“軒轅乃修德振兵,治五氣,藝五種,撫萬民,度四方……蚩尤作亂,不用帝命。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遂禽殺蚩尤”可知,這記錄的是黃帝、炎帝部落和蚩尤部落之間的涿鹿之戰。根據材料信息“古者舜耕歷山,陶河瀕,漁雷澤,堯得之服澤之陽,舉以為天子,與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可知,這反映的是禪讓制,其中堯、舜、禹都是通過禪讓制繼承的部落首領。(5)根據所學知識,禹是禪讓制度下產生的最后一個部落聯盟首領,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禪讓而繼承帝位;大禹治水時三過家門而不入,最終成功治理了洪水,從其治水的功績中,反映出大禹大公無私、堅持不懈、勇于創新、忠于職守的精神品質。(6)歷史能夠引導我們了解過去的事物,尤其是當下社會信息技術發達,社會文化繁榮,我們可以通過上網查詢、閱讀書籍、參觀博物館、考古發掘、觀看紀錄片等方式來了解歷史。(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元謀人的地位、北京人使用的工具、河姆渡與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與生活、涿鹿之戰、禪讓制、大禹治水以及精神品質、了解歷史的途徑等知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吉林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上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學案 原卷版.docx 【吉林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上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