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吉林專版】2024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上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學案 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吉林專版】2024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上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學案 原卷版+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約前2070—前221年)( 10年8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了解夏商周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2.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3.了解夏商周時期是中國王朝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青銅器和甲骨文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文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4.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七雄的局面,知道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及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5.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6.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內容要點】
一種文字 甲骨文。
一次改革 商鞅變法。
兩大制度 世襲制和分封制。
三大朝代 夏、商、周。
四大學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知識點1: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分封制;青銅器,甲骨文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陽城。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2.世襲制:啟繼承父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 “家天下”。
3.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歷法,稱為夏歷。
4.滅亡:桀統治殘暴,約公元前 1600年被商湯所滅。
5.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
二、商朝
1.建立: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亳
2.遷都: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商紂王統治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4.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軍隊和商紂王軍隊,周武王獲勝。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分封制:
⑴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⑵內容: ①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②諸侯需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⑶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⑷實質:確立了西周社會的等級制度。周天子 → 諸侯 → 卿大夫 → 士
⑸弊端: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當諸侯國力量強大后,會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為春秋諸侯爭霸埋下隱患。
3.滅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動 。
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時期以爭霸為主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時期以兼并為主
五、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出現:原始社會后期,我國出現了銅器,如距今約4000多年的甘肅地區 齊家 文化出土了銅鏡。
2、用途:商朝 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禮器的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3、工藝: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工藝高超,在鑄造技術上,采用“泥范,鑄造法”。
4、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重達832.84公斤。
六、甲骨文記事.
1、定義: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
2、發現: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3、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4、意義:甲骨文 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商朝 開始。
七、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現代漢字很多都是形聲字。
2、甲骨文已經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
知識點2: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國時期諸侯國戰爭;商鞅變法
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2.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
3.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出現商品交換市場和使用金屬貨幣。
二、王室衰微
1.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影響: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
三、諸侯爭霸
1、原因: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實質是奴隸主的掠奪戰爭。)
2、旗號:“尊王攘夷”(尊王指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周天子的影響,號令諸侯。攘夷致抵御周邊少數民族的襲擾)
3、著名霸主:齊桓公(春秋首霸)、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號令諸侯。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
4、影 響: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使一些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同時,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思維延伸
齊桓公:任用賢能,革新強國——改革。
晉文公:遵守諾言,躍居霸主——誠信。
楚莊王:改過自新,問鼎中原——努力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雪恥復國——毅力
四、戰國七雄
1、諸侯國變化:①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②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
2、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諧音記憶法:起初嚴寒找圍巾)七國。
3、戰國戰 爭:①特點:諸侯國之間戰爭的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②著名的戰役: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其中規模最大、最激烈的是長平之戰(為秦滅六國奠定基礎 )。成語紙上談兵和圍魏救趙,分別出自長平之戰和桂陵之戰。
4.巧記戰國七雄的地里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地理位置分別為東南西北北到南。
五、 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獲勝。
2、時 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3、內容:
①政治方面:⑴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⑵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⑶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⑷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經濟方面:⑴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⑵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⑶統一度量衡。
③軍事方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4、影響: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5、商鞅變法內容表:
政治
①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中央集權,對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響大
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損害舊貴族利益,商鞅被處死的原因
③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④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
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質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體現變法性質
②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富)
③統一度量衡
軍事
①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提高軍隊戰斗力(兵強)
知識點3:老子;孔子;百家爭鳴;都江堰;《詩經》
一、老子
1、老子又叫李耳,是春秋后期楚國人,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2、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經》(《老子》)。
3、老子的主要思想:①順應自然;②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③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二、孔子
1、孔子又叫孔丘,是春秋后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的主要思想:
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政治制度,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苛政猛于虎)
3、孔子的教育成就 :
①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
②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因材施教、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啟 發誘導等)
4、《論語》——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
三、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開始于春秋,鼎盛于戰國。
2、百家爭鳴的背景: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
逐步確立。
3、百家爭鳴辯論的焦點:如何治理國家
4、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活躍史稱“諸子百家”。
5、主要思想派別、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學 派 人物 時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墨子 戰國 “兼愛”、“非攻”、選賢任能、節儉 《墨子》
儒 家 孟子 戰國 ①主張“仁政”;②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③反對非正義戰爭。 《孟子》
荀子 戰國 ①主張實行禮治,②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荀子》
道家 莊子 戰國 ①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②人生要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人格。 《莊子》
法家 韓非 戰國 ①反對空談仁義,以法治國;②樹立君主權威;③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韓非子》
6、百家爭鳴的影響:①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②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四、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
4.影響:①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②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易混易錯】
1.夏朝與秦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商周既有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甲骨文,也有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叫銘文或鐘鼎文)
2.漢字演變歷程: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隸書(秦、西漢)→楷書、草書、行書(東漢、魏晉及之后)。
3.春秋時期的特點:經濟上鐵器、牛耕的出現和推廣,生產力飛速發展;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戰爭愈演愈烈,帶來極大的災難,也有利于局部統一,促進民族交融。
4.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借鑒或啟示:老子(辯證地看待問題);孔子(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尊重教育教學規律、采取科學的學習方法);墨子(構建和諧社會;反對侵略戰爭;勤儉治國);莊子(積極地面對和看待問題);韓非(積極改革,勇于創新)。
5.商鞅變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成功了。理由:成功了。變法前,秦國還比較落后。經過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國力大增,為秦兼并六國完成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國,完成了國家統一。)
6.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的學說后來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
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和發展。
7.春秋戰國時期哪一學派最受歡迎?答:法家思想最符合春秋戰國社會狀況,商鞅變法、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都是實踐法家思想。長遠看,儒家思想以德治國利于長治久安。今天要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相結合。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之比較
2.漢字的演變歷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家國情懷】商鞅變法對國家和個人的啟示
(1) 對國家來說:
①(從改革的結果看)順應歷史潮流的變法與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我們要堅持深化改革、勇于創新。
②(從改革成功的原因看)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個國家得以強盛的重要條件;要符合國情,以民為本;
(2) 對個人來說:
①(從改革的過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氣。②(從改革的精神看)要學習商鞅勇于變法、不畏艱難的精神,樹立為振興中華而發奮讀書的信念,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歷史解釋】
1.知識拓展分封制與宗法制有什么關系
分封制也稱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狹義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于政治制度范疇。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在家庭范圍是為宗法制,在國家范圍是為分封制。
2..鐘鳴鼎食:“鐘”和“鼎”分別為商周時期青銅樂器和食器,后發展為禮器,是王公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3..銘文: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又叫鐘鼎文、金文;商代中晚期出現,周代明顯增加。后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制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
4、“商鞅雖死,秦法未敗”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變法改革必然遭到舊勢力的強烈反對,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又說明只要順應了歷史潮流,改革終會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5.商鞅變法中,哪些措施得到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的支持 奴隸主階級反對哪些措施
獎勵生產、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三項措施對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有利,因而獲得他們的支持。(經濟上保證了對土地的私有,政治上地位提升,可以憑軍功做官掌握政權)
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些措施對奴隸主階級不利,因而受到他們的反對。(取消了他們在政治上的世襲特權,經濟上大量的公有土地私有化,被地主階級占有)
6、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都江堰既是一個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首先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其次又為周邊農業豐收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號稱“天府之國”。
【唯物史觀】
1.分封制的影響。
(1)積極作用:西周初期,周王室擁有較高的權威,對諸侯國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向心力。諸侯國對周王室起到了拱衛作用,鞏固了西周的統治,使西周成為空前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2)消極作用:受封諸侯在其領地內有很大的權力,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為后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埋下伏筆。
(3)對后世的影響:將各地文化融合統一為中原文化,促進了早期中華文化的形成;同時推動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對中國的風俗文化影響深遠,中國的很多姓氏都來源于古代的封國或封地名稱,如姓氏中的宋、鄭、吳、陳、許、秦等。
2.夏、商、西周三朝興亡的共同原因及啟示。
(1)興起的共同原因:統治者勤于政事,發展經濟,關心百姓,重用人才。
(2)滅亡的共同原因:統治者昏庸殘暴,社會矛盾尖銳,引起民眾反抗。
(3)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統治者要勤于政事,愛護百姓;政策的制定應符合人民的意愿。
3.甲骨文出現的意義。
(1)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種體系較為完備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2)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產和階級關系的狀況,反映了商朝奴隸社會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4)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4.對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的評價。
一方面它確是無道義戰,滅國殺人,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它破壞了僵化和十分落后的西周體制,更重要的是,它既使諸侯國數量減少,逐漸形成了局部地區的統一,又促進了中原華夏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的交融,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5.對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評價。
一方面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破壞;另一方面促進了政治改革、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6.商鞅變法成功原因與啟示:
(1)原因: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行之有效、執行堅決,這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于同舊勢力進行堅決斗爭;商鞅取信于民,得到百姓擁戴,使變法深入人心。
(1)原因: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②商鞅提出合乎秦國國情,順應民意(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改革措施,且執行起來又非常堅決。
③從外部因素看,商鞅變法有秦孝公的堅決支持。
(2)啟示: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強國之路。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實力,提升國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我們要促進當今社會發展,就必須深化改革、勇于創新。
7.百家爭鳴的形成條件和評價。
(1)形成條件
①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鐵制農具和牛耕的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提高,科學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②隨著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階級逐步取代奴隸主階級掌握了政權,階級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舊勢力的斗爭十分劇烈。
③學術思想大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思想家。不同派別的學者對治理國家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并相互辯論,相互抨擊。于是,在思想和學術領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2)評價
①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斗爭的激烈和復雜。雖然流派眾多,但階級立場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階級之間的斗爭。
②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8.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在各個領域的主要表現。
(1)經濟:鐵犁牛耕廣泛使用,生產力飛速發展,封建經濟產生,井田制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通過各國變法最終確立下來。
(2)政治:諸侯爭霸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先后在各諸侯國開展了變法,確立了封建制度。(典型代表:商鞅變法)
(3)軍事: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社會動蕩。
(4)思想:社會的變革促使思想界空前活躍,各學派著書立說,互相質疑和爭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
1.(2023·長春)下列文物可以入選博物館“宅茲中國——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
A.司母戊鼎 B.五銖錢 C.擊鼓說唱俑 D.青瓷蓮花尊
【答案】A
【知識點】青銅藝術
【解析】答題關鍵信息“宅茲中國——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夏商周三代文明的代表是青銅器,被譽為青銅時代,圖一司母戊鼎是商朝青銅文明的代表性成就,所以司母戊鼎可以入選博物館“宅茲中國——夏商周三代文明展”,故選A項。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二五珠錢,是漢武帝時期由中央統一鑄造,加強了中央集權,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三擊鼓說唱陶俑是東漢明器,譽為漢代第一俑,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圖四青瓷蓮花尊是北朝青釉仰覆蓮花尊之一,是我國傳統青瓷的一種,不合材料時間信息,排除D項。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點是商朝司母戊鼎。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圖片的解讀能力和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夏商周青銅文明成就的相關史實。
2.(2023·長春)下列有關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相同點的描述,正確的是(  )
A.背景:爆發農民起義 B.目的:實現富國強兵
C.內容:廢除井田制度 D.影響:奠定統一基礎
【答案】B
【知識點】商鞅變法
【解析】答題關鍵詞“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的相同點”,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都與農民起義沒有關系,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是為了富國強兵,增強國力;宋神宗任用王安石變法是為了緩解統治危機,富國強兵,兩者目的相同,故選B項。
C項:根據所不知識可知,廢除井田制度是商鞅變法的內容,王安石變法實行農田水利法,內容不同,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商鞅變法為秦朝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王安石變法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貧弱局面,影響不同,排除D項。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的相關史實。
3.(2023·長春)春秋戰國時期,有學派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該學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答案】D
【知識點】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老子,道家學派創始人,主張道法自然,萬物對立轉化,清凈無為,無為而治,故選D項。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思想以孔子為代表,主張“仁”,德政,排除A項。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墨家創始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排除B項。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法家思想集大成者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法不阿貴,排除C項。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爭鳴,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百家爭鳴的相關史實。
4.(2022·長春)孔子提倡“為政以德”,主張統治者應(  )
A.愛惜民力,體察民意 B.“兼愛”“非攻”
C.“無為而治”順應自然 D.以法治國
【答案】A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他提出“仁者愛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面對當時社會的動蕩,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制度,主張以德治國,要求統治者愛惜民力,體察民意。他反對苛政,認為統治者只有實行德政,使人民心悅誠服,社會才會穩定,故A符合題意;
墨子是墨家的創始人,他主張“兼愛”“非攻“,要求人們互愛互利,反對各國相互攻伐兼并、殘害生命,故B不符合題意;
老子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故C不符合題意;
戰國末期的韓非是法家的集大成者,強調以法治國,樹立君主的權威,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孔子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
5.(2022·吉林)《典籍里的中國》是一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我們在《論語》一期中主要了解到的思想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答案】B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
【解析】B.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論語》是孔子的弟子記錄孔子與弟子言行的書籍,從中可以了解到孔子的思想即儒家思想,故選項B符合題意;
A.道家思想,不符合題意;
C.墨家思想,不符合題意;
D.法家思想,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1.(2022·二道模擬)西周時期封邦建國,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社會等級制度。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割據稱雄,爭奪霸主 B.穩定統治,鞏固疆土
C.討伐商紂,建立政權 D.獎勵軍功,授爵賜土
【答案】B
【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為了鞏固統治,鞏固疆土,西周實行分封制,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隸,分給親屬、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諸侯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向周天子交納貢品,平時鎮守疆土,戰時帶兵隨從天子作戰。通過分封制,西周形成了森嚴的等級制度。B符合題意;
A.割據稱雄,爭奪霸主符合春秋時期,排除;
C.討伐商紂,建立政權符合西周的建立,排除;
D.獎勵軍功,授爵賜土符合商鞅變法,排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分封制,考查學生的識記和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熟練掌握基礎知識。
2.(2022·吉林模擬)以下博物館的名稱來源于古代一項政治制度。這項制度是(  )
名稱 齊文化博物館 晉國博物館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省份 山東 山西 北京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答案】C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王位世襲制取代禪讓制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周建立后,周天子把土地、奴隸和平民分封給親屬和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建立諸侯國。當時分封到今天山東省的有齊國和魯國,分封到今天山西省的主要是晉國,分封到今天北京的是燕國。故這項制度是分封制。C選項符合題意;
禪讓制是在堯舜禹時期,時間不符,A不符合題意;
世襲制出現在夏朝建立之后,主要說的是君主之位可以代代相傳,與地理位置無關,B不符合題意;
郡縣制是在秦朝的地方政治制度,時間不符,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于古代政治制度的了解,通過識記,進行對比分析,便可作出答案。
3.(2022·吉林一模)從簡單的刻畫符號到發明文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商朝人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被稱為“甲骨文”,是一種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始于商朝。故“甲骨文”可證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始于商朝,B項正確;
夏朝沒有確切的文字,排除A項;
西周文字有大篆,排除C項;
秦朝有文字小篆,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學生理解并識記我國文字演變的相關史實。
4.(2021·綠園一模)標志著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的是(  )
A.炎黃部落結盟 B.禹建立夏朝
C.商湯滅夏 D.武王伐紂
【答案】B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
【解析】A.炎黃部落結盟,不符合題意;
B.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禹也從部落聯盟首領轉變為奴隸制國家的國王。我國漫長的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了,故選項B符合題意;
C.商湯滅夏,不符合題意;
D.武王伐紂,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5.(2023·吉林一模)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在東進過程中,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冀,東控徐淮。(見圖)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  )
A.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 B.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
C.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 D.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
【答案】C
【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
【解析】根據題意“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冀,東控徐準”結合所學知識,此處反映出西周統治者實行分封制,擴大統治范圍。西周初年,周王根據血緣關系的遠近和功勞的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以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C項正確;
“題干沒有涉及“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排除A項;
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指的是商朝,排除B項;
題干沒有涉及“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的信息,排除D項。
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考查西周的分封制。西周通過分封制,加強了統治,開發了邊疆,使西周成為一個強盛的國家。掌握西周的分封制的主要內容和意義。
6.(2022·南關一模)古代有一項鑄造技術,采用“泥范鑄造法”,經過制模、雕刻紋飾、翻制泥范、高溫焙燒、燒注液態金屬、加工修整等工藝,鑄造出種類豐富的大型器物。下面出土文物屬于這一項工藝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識點】青銅藝術
【解析】商周時期的青銅器不僅種類豐富,數量眾多,而且制作工藝高超。當時的工匠已準確地掌握銅、錫、鉛的比例,用來制造不同用途的器具。在鑄造技術上,采用“泥范鑄造法”,經過制模、雕刻紋飾、翻制泥范、高溫焙燒、澆筑液態金屬、加工修整等工藝制成。司母戊鼎是我國最大的青銅器,B符合題意;
豬紋陶缽是陶器,排除A;
鐵制農具是鐵器,排除C;
蹴鞠銅鏡的制作工藝與材料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運用能力,掌握我國青銅器制造的方法和代表。
7.(2022·吉林一模)2022年春晚上的青銅大面具,讓人領略了青銅文明的絢爛多彩。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毛公鼎 D.利簋
【答案】A
【知識點】青銅藝術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青銅器出現在原始社會末期,夏朝時增多,商朝是燦爛時代,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重的青銅器。故A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青銅器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商朝著名的青銅器有:司母戊鼎、四羊方尊。青銅器的產量和質量折射出國力的盛衰,技藝精湛、氣勢渾厚的青銅大鼎象征著那個時代燦爛輝煌的文明。
13.(2022·松原一模)如圖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它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利簋 D.毛公鼎
【答案】B
【知識點】青銅藝術
【解析】 司母戊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8厘米、重832.84千克,四足中空,用陶范鑄造,鼎體渾鑄,是世界上現存最大、最重的青銅器。司母戊鼎是商朝最具代表性的青銅器,體現商朝青銅文明的燦爛。題干圖片中的青銅器是司母戊鼎,排除ACD,選項B正確;
故答案為 B 。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讀圖識圖的能力和準確識記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的青銅器的相關史實。
8.(2022·長春模擬)下圖可以用來研究(  )
A.夏朝的歷史興衰 B.東西文化的交流
C.少數民族的習俗 D.我國的古老文字
【答案】D
【知識點】甲骨文
【解析】依據題干可知圖片反映的是甲骨文,甲骨文是商朝時期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證明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因此該圖片可以用來研究我國的古老文字,D符合題意;
夏朝是在商朝之前的王朝,排除A;
題干反映的是甲骨文這一古老的文字, 沒有體現東西文化的交流,排除B;
甲骨文與少數民族的習俗,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甲骨文的知識。難度適中,識讀圖片,分析選項即可作答。
9.(2022·二道模擬)下列古代生產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時期較高發展水平的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銅鏟 D.鐵農具
【答案】D
【知識點】鐵農工具和牛耕工具的使用
【解析】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故代表了春秋時期較高發展水平的是鐵農具,排除ABC,選項D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鐵器的使用,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0.(2023·松原模擬)戰國時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的水利工程是(  )
A.靈渠 B.都江堰 C.永濟渠 D.大運河
【答案】B
【知識點】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戰國時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可知,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戰國時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的著名水利工程是都江堰,B項正確;
靈渠是秦朝時期修建的,排除A項;
永濟渠在隋朝修建,排除C項;
大運河在隋朝修建,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都江堰的相關史實。
11.(2023·乾安模擬)陸游詩中寫道:“山導江書禹貢,江流山山為動。嗚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遺跡人猶誦…”詩中的“秦守”是指(  )
A.管仲 B.孫武 C.李冰 D.李斯
【答案】C
【知識點】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根據題干“岷山導江書禹貢,江流蹴山山為動。嗚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遺跡人猶誦。”詩句反映的我國古代偉大工程是都江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都江堰是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父子在岷江流域主持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它由“分水魚嘴”“飛沙堰”“寶瓶口”等組成,它是一項綜合性的(防洪、灌溉)工程,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田地,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至今仍然發揮著分洪、灌溉和運輸的作用。兩千多年來,一直造福人民。都江堰200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C項正確;
管仲在春秋時期齊國輔助齊桓公,排除A項;
孫武尊稱為兵圣或孫子,又稱“兵家至圣”,被譽為“百世兵家之師”“東方兵學的鼻祖”,排除B項;
李斯是秦朝丞相,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學生理解并識記都江堰相關知識。
12.(2023·長春二模)“水旱從人,不知饑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國”美稱源于(  )
A.鐵器和牛耕的推廣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變法的實施 D.秦朝統一的完成
【答案】B
【知識點】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根據題干“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成都附近修筑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B符合題意;
鐵器和牛耕的推廣與水利工程無關,排除A;
商鞅變法使秦國付國強兵,排除C;
秦朝統一的完成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都江堰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 水旱從人 ”,掌握都江堰的作用是解答本題的關鍵。
13.(2023·九臺模擬)它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它是我國古代造福千秋的綜合性水利樞紐,歷經2200多年,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該工程是(  )
A.都江堰 B.靈渠 C.萬里長城 D.龍門石窟
【答案】A
【知識點】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守李冰總結了前人治水的經驗,組織岷江兩岸人民,修建都江堰, 它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它是我國古代造福千秋的綜合性水利樞紐,歷經2200多年,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A符合題意;
靈渠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創造的一項偉大工程。位于廣西境內,于公元前214年鑿成通航,B不符合題意;
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御工程,長城修筑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期,春秋戰國時期,列國爭霸,互相防守,長城修筑進入第一個高潮,但此時修筑的長度都比較短。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后,秦始皇連接和修繕戰國長城,始有萬里長城之稱。明朝是最后一個大修長城的朝代,人們所看到的長城多是此時修筑,C不符合題意;
龍門石窟位于河南洛陽,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規模最大的石刻藝術寶庫,其石窟則始鑿于北魏孝文帝年間,盛于唐,終于清末,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都江堰,難度一般,讓學生正確認識都江堰的作用,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14.(2023·榆樹三模)“深淘灘,低作堰”,這一治水真經在水利工程上的運用,使得某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該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  )
A.山東省 B.陜西省 C.四川省 D.河南省
【答案】C
【知識點】李冰與都江堰
【解析】根據題干“天下謂之天府也”結合所學知識,秦國蜀郡郡守的李冰在四川建造都江堰,兩千多年來,由于都江堰的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都江堰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都江堰是中國古代的一項大型水利工程,位于四川省都江堰市城區以西的岷江上游。
15.(2023·吉林一模)下列不屬于戰國時期主要特征的是(  )
A.兼并戰爭 B.制度變革
C.思想學術繁榮 D.國家統一
【答案】D
【知識點】春秋時期改革與戰國時期變法的比較;春秋戰國時期的戰爭;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本題屬于逆向選擇題類型,根據題干中“不屬于”的限定要求和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整個社會處于動蕩與巨變之中兼并戰爭、制度變革和思想學術的繁榮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而國家統一不屬于春秋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排除ABC項,因此只有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特征,依據課本知識分析問題要求選擇即可。本題首先要正確理解題意,只有理解題意,才能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春秋戰國時期的主要特征,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16.(2023·德惠模擬)“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材料體現了(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答案】B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解題關鍵詞“仁者……”“義考……”,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道家思想以老子、莊子為代表,主張順其自然,無為而治,隱世立說,與材料“仁”“義”無關聯,故排除A;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儒家思想以孔子、孟子為代表,主張仁者愛人,仁政德政,孝道尊親,符合題意,故B項正確;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法家思想以韓非子為代表,主張以法治國,法不阿貴,與材料“仁”“義”不符,排除C;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墨家思想以墨子為代表,主張尚賢,兼愛,非攻,與材料“仁”“義”學說不符,排除D;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基礎性試題。知識考點是儒家思想,試題難度不大,主要考學生的歷史識記能力與材料解讀能力,解答此題著先要找準題干主旨“仁”“義”,結合歷史知識積累,即可解答出來。
17.(2022·朝陽一模)漢初,統治者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主張“順民之情,與之休息”。其思想來源于(  )
A.道家學說 B.墨家學說 C.法家學說 D.儒家學說
【答案】A
【知識點】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老子生活在春秋時期,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的學說記載在《道德經》里。道家的主要思想是順其自然、“無為而治”。漢初,統治者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主張“順民之情,與之休息”。其思想來源于道家學說。選項A符合題意;
選項BC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道家學說的相關史實。
18.(2022·吉林一模) 2022年3月兩會期間,如何發展更加公平的教育成為熱議話題。下列主張能為教育公平提供借鑒的是(  )
A.順其自然 B.學而時習之 C.有教無類 D.不恥下問
【答案】C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
【解析】據所學知識,孔子認為老百姓應該受教育,主張“有教無類”,體現教育公平,因此有教無類的主張是為教育公平提供借鑒。
A項順其自然與教育公平無關,不符合題意;
BD兩項學而時習之和不恥下問都是好的學習方法,與教育公平無關,不符合題意;
C項有教無類能為教育公平提供借鑒,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孔子的教育貢獻。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重點掌握孔子的教育主張等知識。
19.(2022·松原一模)漢武帝時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他的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來源于(  )
A.儒家學說 B.道家學說 C.法家學說 D.墨家學說
【答案】A
【知識點】百家思想與“百家爭鳴”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為了加強思想統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使儒家忠君守禮的思想成為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A 符合題意;
選項BC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為 A 。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了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的措施,重點掌握漢武帝的思想措施罷黜百家,尊崇儒術”。
材料分析題
20.(2022七上·長春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為小康。
——《禮記·禮運》
材料二:王室分封宗親功臣的既定制度,輔之以明確天子權力和諸侯義務的周禮約束,決定了王室和諸侯之間的內在關系,使中央王國對地方諸侯的縱向聯系加強。同時,西周的諸侯國之間多有同宗共祖的宗親關系或互通婚姻的姻親關系,橫向聯系也較以前密切。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
材料三: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己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這是鑒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訓,屬于周的創造。分封出去的邦國,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實體,并實行貴族世襲統治,地方擁有實權。
——摘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材料四:夏、商、周三朝是中國古代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商、周政權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權的更迭一樣,都是由后期統治者壓迫過甚,引起大規模的戰爭實現的。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寫出首領更換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家天下”的局面從何時、何人開始?
(2)依據材料二,指出分封制調節了哪些社會關系?
(3)根據材料三 ,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創新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分封制實施后產生的政治作用。
(4)結合材料四及所學知識,談談你的感悟。
【答案】(1)從禪讓制變為世襲制;夏朝,啟。
(2)分封制明確了周王權力和諸侯義務,形成嚴格的等級序列;國家政權內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
(3)創新:在原有邦國區域內建立諸侯國。作用: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4)暴政導致亡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實行仁政,才會使國家長治久安。
【知識點】西周的分封制;禪讓制
【解析】(1)根據“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為小康”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制度上是從禪讓制變為世襲制;大禹建立了夏朝,啟繼承了大禹的王位,從此開始了世襲制。
(2)根據“輔之以明確天子權力和諸侯義務的周禮約束,決定了王室和諸侯之間的內在關系,使中央王國對地方諸侯的縱向聯系加強”得出分封制明確了周王權力和諸侯義務,形成嚴格的等級序列;根據“西周的諸侯國之間多有同宗共祖的宗親關系或互通婚姻的姻親關系,橫向聯系也較以前密切”得出國家政權內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
(3)創新之處根據“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己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得出在原有邦國區域內建立諸侯國。作用結合所學可知,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4)本題為開放性試題,沒有固定答案。綜合材料內容并結合所學進行作答,言之有理即可。如暴政導致亡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實行仁政,才會使國家長治久安。
故答案為:
(1)從禪讓制變為世襲制;夏朝,啟。
(2)分封制明確了周王權力和諸侯義務,形成嚴格的等級序列;國家政權內部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分配國家政治權力。
(3)創新:在原有邦國區域內建立諸侯國。作用: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
(4)暴政導致亡國;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只有實行仁政,才會使國家長治久安。
【點評】 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21.(2022七上·永吉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的第一個王朝。
材料二:商朝時,生產領域大量使用奴隸。奴隸被迫在農田上集體勞動,在手工作坊里做工,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材料三:為穩定周的政治形勢,周王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進行再分封。
(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課文,說出能夠反映夏朝時期文明進程的都城遺址。說出夏朝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始于哪位國王?
(2)閱讀材料二,商王朝對奴隸和平民控制嚴重,社會矛盾尖銳。說出哪場戰役商朝滅亡?
(3)材料三說的是西周的哪個制度?
(4)列舉反映夏商西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兩例。
(5)閱讀以上三則材料,談談你的感悟。
【答案】(1)二里頭遺址;啟
(2)牧野之戰(武王伐紂)
(3)分封制
(4)青銅冶煉技術(或青銅器);甲骨文
(5)奴隸地位低下;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周的統治、開發和文化傳播;統治者要善待百姓、推行仁政;在階級社會里,階級矛盾尖銳。
【知識點】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的分封制;青銅藝術;甲骨文
【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能反映夏朝時期文明進程的都城遺址的是二里頭遺址;啟繼承父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 “家天下”。
(2)根據所學知識,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聯合各地勢力,組成龐大的政治聯盟,與商軍在牧野決戰,商軍倒戈,周軍占領商都,商朝滅亡。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3)根據材料“為穩定周的政治形勢,周王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進行再分封。”可知是西周的分封制。西周建立后,為了鞏固統治,周天子實行分封制。即周天子把土地、平民和奴隸分封給親屬和功臣等,封他們為諸侯,建立諸侯國。
(4)根據所學知識,青銅冶煉技術(或青銅器)和甲骨文反映了夏商西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
(5)本題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可寫為奴隸地位低下;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周的統治、開發和文化傳播;統治者要善待百姓、推行仁政;在階級社會里,階級矛盾尖銳。
故答案為:
(1)二里頭遺址;啟。
(2)牧野之戰(武王伐紂)。
(3)分封制。
(4)青銅冶煉技術(或青銅器);甲骨文。
(5)奴隸地位低下;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西周的分封制有利于周的統治、開發和文化傳播;統治者要善待百姓、推行仁政;在階級社會里,階級矛盾尖銳。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對材料的理解能力,了解夏商周的更替,分封制,青銅器,甲骨文的相關知識。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上第二單元:夏商周時期: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約前2070—前221年)( 10年8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了解夏商周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2.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3.了解夏商周時期是中國王朝產生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創造了燦爛的文明,青銅器和甲骨文反映了當時高度發達的文明,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漢字。(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4.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七雄的局面,知道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及影響。(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5.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6.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內容要點】
一種文字 甲骨文。
一次改革 商鞅變法。
兩大制度 世襲制和分封制。
三大朝代 夏、商、周。
四大學派 儒家、道家、法家、墨家。
知識點1:夏、商、西周的更替﹐西周分封制;青銅器,甲骨文
一、夏朝
1.建立: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都城:陽城。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
2.世襲制:啟繼承父位,標志著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 “家天下”。
3.鞏固統治:建立了軍隊,制定刑法,設置監獄。制定歷法,稱為夏歷。
4.滅亡:桀統治殘暴,約公元前 1600年被商湯所滅。
5.都城遺址;二里頭遺址
二、商朝
1.建立:公元前1600年,湯建立商朝。都城:亳
2.遷都:盤庚遷都至殷,統治穩定。
3.滅亡:商紂王統治殘暴,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伐紂,商朝滅亡。
4.牧野之戰: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軍隊和商紂王軍隊,周武王獲勝。
三、西周
1.建立:公元前1046 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鎬京,史稱“西周”
2.分封制:
⑴目的:穩定周初的政治形勢,鞏固疆土。
⑵內容: ①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土地和人民的權力,建立諸侯國。 ②諸侯需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
⑶作用: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⑷實質:確立了西周社會的等級制度。周天子 → 諸侯 → 卿大夫 → 士
⑸弊端:諸侯國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當諸侯國力量強大后,會威脅到周天子的統治地位,為春秋諸侯爭霸埋下隱患。
3.滅亡:①公元前841年,周厲王時發生國人暴動 。
②公元前771年,周幽王時,西周被犬戎族所亡。
四、東周建立:公元前770年,周平王東遷洛邑,史稱東周。
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
(1)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春秋時期以爭霸為主
(2)戰國: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戰國時期以兼并為主
五、 青銅器的高超工藝
1、出現:原始社會后期,我國出現了銅器,如距今約4000多年的甘肅地區 齊家 文化出土了銅鏡。
2、用途:商朝 以后,青銅器的數量增多,種類逐漸豐富,功能也由食器等發展到禮器,成為王公貴族象征身份地位乃至國家權力的代表性器物,禮器的數量反映了權力的大小和嚴格的等級界限。
3、工藝: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制作工藝高超,在鑄造技術上,采用“泥范,鑄造法”。
4、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商朝的司母戊鼎,重達832.84公斤。
六、甲骨文記事.
1、定義:甲骨文是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
2、發現:1899年,清朝人王懿榮首次發現甲骨文。
3、內容:十分豐富,涉及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刑法、醫藥、天文歷法等。
4、意義:甲骨文 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商朝 開始。
七、甲骨文的造字特點
1、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其中象形是最原始的造字方法。現代漢字很多都是形聲字。
2、甲骨文已經具備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漢字形成和發展的重要階段。
知識點2: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春秋時期諸侯爭霸;戰國時期諸侯國戰爭;商鞅變法
一、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1.農業:春秋后期,鐵制農具和牛耕出現。
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
2.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
3.商業:商業活動逐漸活躍,出現商品交換市場和使用金屬貨幣。
二、王室衰微
1.原因:①社會生產力的發展②分封制逐步遭到瓦解
2.影響: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國勢力崛起。
三、諸侯爭霸
1、原因: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周王室衰微;各諸侯國爭奪土地、人口和對其他諸侯國的支配權。實質是奴隸主的掠奪戰爭。)
2、旗號:“尊王攘夷”(尊王指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利用周天子的影響,號令諸侯。攘夷致抵御周邊少數民族的襲擾)
3、著名霸主:齊桓公(春秋首霸)、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等先后稱霸中原,號令諸侯。春秋末期,長江下游的吳國和越國也先后北上爭霸。
4、影 響:春秋時期的爭霸戰爭,使一些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同時,也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思維延伸
齊桓公:任用賢能,革新強國——改革。
晉文公:遵守諾言,躍居霸主——誠信。
楚莊王:改過自新,問鼎中原——努力
越王勾踐:忍辱負重,雪恥復國——毅力
四、戰國七雄
1、諸侯國變化:①晉國被韓、趙、魏三家大夫瓜分。②齊國由大夫田氏取代。
2、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諧音記憶法:起初嚴寒找圍巾)七國。
3、戰國戰 爭:①特點:諸侯國之間戰爭的規模很大,參戰兵力多,交戰區域廣,持續時間長。②著名的戰役:如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等,其中規模最大、最激烈的是長平之戰(為秦滅六國奠定基礎 )。成語紙上談兵和圍魏救趙,分別出自長平之戰和桂陵之戰。
4.巧記戰國七雄的地里位置:齊楚秦燕趙魏韓,地理位置分別為東南西北北到南。
五、 商鞅變法
1、目的: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獲勝。
2、時 間: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變法。
3、內容:
①政治方面:⑴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⑵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⑶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⑷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②經濟方面:⑴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⑵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⑶統一度量衡。
③軍事方面: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4、影響:商鞅變法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5、商鞅變法內容表:
政治
①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加強中央集權,對后世行政管理制度影響大
②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損害舊貴族利益,商鞅被處死的原因
③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④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
①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實質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最能體現變法性質
②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和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國富)
③統一度量衡
軍事
①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提高軍隊戰斗力(兵強)
知識點3:老子;孔子;百家爭鳴;都江堰;《詩經》
一、老子
1、老子又叫李耳,是春秋后期楚國人,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
2、老子的代表作是《道德經》(《老子》)。
3、老子的主要思想:①順應自然;②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③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
二、孔子
1、孔子又叫孔丘,是春秋后期魯國人,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大思想家,大教育家。
2、孔子的主要思想:
①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②孔子在政治上推崇西周的政治制度,主張以德治國,反對苛政。(苛政猛于虎)
3、孔子的教育成就 :
①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和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
②提出了一系列教學原則和方法。(因材施教、溫故知新、舉一反三、啟 發誘導等)
4、《論語》——孔子的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整理。
三、百家爭鳴
1、百家爭鳴,開始于春秋,鼎盛于戰國。
2、百家爭鳴的背景:戰國時期,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瓦解,新的社會制度
逐步確立。
3、百家爭鳴辯論的焦點:如何治理國家
4、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領域活躍史稱“諸子百家”。
5、主要思想派別、代表人物及其思想:
學 派 人物 時代 主要思想 代表作
墨家 墨子 戰國 “兼愛”、“非攻”、選賢任能、節儉 《墨子》
儒 家 孟子 戰國 ①主張“仁政”;②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③反對非正義戰爭。 《孟子》
荀子 戰國 ①主張實行禮治,②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荀子》
道家 莊子 戰國 ①治國要順其自然和民心;②人生要追求精神自由,保持獨立人格。 《莊子》
法家 韓非 戰國 ①反對空談仁義,以法治國;②樹立君主權威;③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韓非子》
6、百家爭鳴的影響:①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②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四、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修建: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
2.構成: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
3.功能:防洪、灌溉、水運等,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工程。
4.影響:①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變成天府之國;
②2200多年來,一直發揮著巨大作用,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易混易錯】
1.夏朝與秦朝: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秦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商周既有刻寫在龜甲或獸骨上的甲骨文,也有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也叫銘文或鐘鼎文)
2.漢字演變歷程:甲骨文(商)→金文(商、周)→大篆(西周晚期)→小篆、隸書(秦、西漢)→楷書、草書、行書(東漢、魏晉及之后)。
3.春秋時期的特點:經濟上鐵器、牛耕的出現和推廣,生產力飛速發展;政治上,王室衰微,分封制崩潰;諸侯爭霸戰爭愈演愈烈,帶來極大的災難,也有利于局部統一,促進民族交融。
4.春秋戰國時期各學派代表人物的主要思想及其借鑒或啟示:老子(辯證地看待問題);孔子(以人為本;構建和諧社會;尊重教育教學規律、采取科學的學習方法);墨子(構建和諧社會;反對侵略戰爭;勤儉治國);莊子(積極地面對和看待問題);韓非(積極改革,勇于創新)。
5.商鞅變法成功了,還是失敗了?(成功了。理由:成功了。變法前,秦國還比較落后。經過變法,秦國經濟得到發展,軍隊戰斗力不斷加強,國力大增,為秦兼并六國完成統一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公元前221年,秦兼并六國,完成了國家統一。)
6.孔子思想的影響:孔子的學說后來成為封建社會正統思想,對我國傳統文化影響深遠。
作為當代中學生,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傳統文化?
答: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批判地繼承和發展。
7.春秋戰國時期哪一學派最受歡迎?答:法家思想最符合春秋戰國社會狀況,商鞅變法、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都是實踐法家思想。長遠看,儒家思想以德治國利于長治久安。今天要以德治國和以法治國相結合。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禪讓制、世襲制、分封制之比較
2.漢字的演變歷程: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家國情懷】商鞅變法對國家和個人的啟示
(1) 對國家來說:
①(從改革的結果看)順應歷史潮流的變法與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強大動力,我們要堅持深化改革、勇于創新。
②(從改革成功的原因看)善于用人并勇于改革是一個國家得以強盛的重要條件;要符合國情,以民為本;
(2) 對個人來說:
①(從改革的過程看)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我們要具有不怕挫折的信心和勇氣。②(從改革的精神看)要學習商鞅勇于變法、不畏艱難的精神,樹立為振興中華而發奮讀書的信念,樹立對國家、民族的歷史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歷史解釋】
1.知識拓展分封制與宗法制有什么關系
分封制也稱分封制度或封建制,即狹義的“封建”,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給王室成員、貴族和功臣分封領地,屬于政治制度范疇。古代宗法制是分封制的基礎,在家庭范圍是為宗法制,在國家范圍是為分封制。
2..鐘鳴鼎食:“鐘”和“鼎”分別為商周時期青銅樂器和食器,后發展為禮器,是王公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
3..銘文:本指古人在青銅禮器上加鑄銘文以記鑄造該器的原由、所紀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又叫鐘鼎文、金文;商代中晚期出現,周代明顯增加。后來就泛指在各類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記錄該器物制作的時間、地點、工匠姓名、作坊名稱等的文字。
4、“商鞅雖死,秦法未敗”說明了什么問題
說明變法改革必然遭到舊勢力的強烈反對,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又說明只要順應了歷史潮流,改革終會推行下去,并取得成功,得到后世肯定。
5.商鞅變法中,哪些措施得到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的支持 奴隸主階級反對哪些措施
獎勵生產、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三項措施對新興地主階級和農民有利,因而獲得他們的支持。(經濟上保證了對土地的私有,政治上地位提升,可以憑軍功做官掌握政權)
獎勵軍功、允許土地自由買賣這些措施對奴隸主階級不利,因而受到他們的反對。(取消了他們在政治上的世襲特權,經濟上大量的公有土地私有化,被地主階級占有)
6、都江堰的建成對周邊地區的農業生產的發展有什么影響?
都江堰既是一個綜合性防洪灌溉工程。首先解決了洪水泛濫的問題;其次又為周邊農業豐收提供了有利條件;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號稱“天府之國”。
【唯物史觀】
1.分封制的影響。
(1)積極作用:西周初期,周王室擁有較高的權威,對諸侯國有較強的號召力和向心力。諸侯國對周王室起到了拱衛作用,鞏固了西周的統治,使西周成為空前強大的奴隸制國家。
(2)消極作用:受封諸侯在其領地內有很大的權力,具有較大的獨立性,為后來春秋戰國時期的分裂割據埋下伏筆。
(3)對后世的影響:將各地文化融合統一為中原文化,促進了早期中華文化的形成;同時推動各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區域文化;對中國的風俗文化影響深遠,中國的很多姓氏都來源于古代的封國或封地名稱,如姓氏中的宋、鄭、吳、陳、許、秦等。
2.夏、商、西周三朝興亡的共同原因及啟示。
(1)興起的共同原因:統治者勤于政事,發展經濟,關心百姓,重用人才。
(2)滅亡的共同原因:統治者昏庸殘暴,社會矛盾尖銳,引起民眾反抗。
(3)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統治者要勤于政事,愛護百姓;政策的制定應符合人民的意愿。
3.甲骨文出現的意義。
(1)商朝的甲骨文已是一種體系較為完備的文字,對中國文字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2)甲骨文記載了商朝的社會生產和階級關系的狀況,反映了商朝奴隸社會的歷史,對研究我國奴隸社會的歷史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3)甲骨文已經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很多字體至今仍在使用,是漢字形成與發展的重要階段。
(4)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商朝開始。
4.對春秋時期爭霸戰爭的評價。
一方面它確是無道義戰,滅國殺人,給人民帶來了極大的災難和痛苦;但另一方面它又具有一定的歷史進步意義,它破壞了僵化和十分落后的西周體制,更重要的是,它既使諸侯國數量減少,逐漸形成了局部地區的統一,又促進了中原華夏族與周邊的戎、狄、蠻、夷等民族的交融,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高潮。
5.對戰國時期兼并戰爭的評價。
一方面給人民的生命財產帶來了巨大損失,給社會經濟帶來巨大破壞;另一方面促進了政治改革、國家統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思想上百家爭鳴局面的形成。
6.商鞅變法成功原因與啟示:
(1)原因:變法順應了歷史發展潮流,合乎秦國國情,這是變法成功的根本原因;變法得到秦孝公的大力支持,變法措施行之有效、執行堅決,這是變法成功的重要原因;商鞅不顧個人安危,敢于同舊勢力進行堅決斗爭;商鞅取信于民,得到百姓擁戴,使變法深入人心。
(1)原因:①順應了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從歷史發展角度看,商鞅變法代表了新興的地主階級的利益,要求推翻奴隸主貴族的統治,發展封建經濟。
②商鞅提出合乎秦國國情,順應民意(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的改革措施,且執行起來又非常堅決。
③從外部因素看,商鞅變法有秦孝公的堅決支持。
(2)啟示:改革是經濟發展的動力,是強國之路。順應歷史潮流的改革可以促進社會經濟的發展,增強國家的實力,提升國家的地位;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有時甚至要付出血的代價;我們要促進當今社會發展,就必須深化改革、勇于創新。
7.百家爭鳴的形成條件和評價。
(1)形成條件
①由于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耕作技術的提高(鐵制農具和牛耕的進一步推廣),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了一個新的水平,人們對自然的認識提高,科學技術有了新的發展。
②隨著奴隸制的瓦解和封建制的形成,封建地主階級逐步取代奴隸主階級掌握了政權,階級關系發生了巨大變化,新舊勢力的斗爭十分劇烈。
③學術思想大發展,涌現出一大批思想家。不同派別的學者對治理國家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主張,并相互辯論,相互抨擊。于是,在思想和學術領域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2)評價
①百家爭鳴反映了當時社會政治斗爭的激烈和復雜。雖然流派眾多,但階級立場鮮明,主要是新興地主階級和沒落奴隸主階級之間的斗爭。
②百家爭鳴促進了思想和學術的繁榮,成為中國古代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8.春秋戰國時期,我國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在各個領域的主要表現。
(1)經濟:鐵犁牛耕廣泛使用,生產力飛速發展,封建經濟產生,井田制逐漸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并通過各國變法最終確立下來。
(2)政治:諸侯爭霸破壞了奴隸制的舊秩序,隨著新興地主階級力量的壯大,他們先后在各諸侯國開展了變法,確立了封建制度。(典型代表:商鞅變法)
(3)軍事: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頻繁,社會動蕩。
(4)思想:社會的變革促使思想界空前活躍,各學派著書立說,互相質疑和爭論,出現了“百家爭鳴”的現象。
1.(2023·長春)下列文物可以入選博物館“宅茲中國——夏商周三代文明展”的是(  )
A.司母戊鼎 B.五銖錢 C.擊鼓說唱俑 D.青瓷蓮花尊
2.(2023·長春)下列有關商鞅變法與王安石變法相同點的描述,正確的是(  )
A.背景:爆發農民起義 B.目的:實現富國強兵
C.內容:廢除井田制度 D.影響:奠定統一基礎
3.(2023·長春)春秋戰國時期,有學派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治國要順應自然和民心。該學派是(  )
A.儒家 B.墨家 C.法家 D.道家
4.(2022·長春)孔子提倡“為政以德”,主張統治者應(  )
A.愛惜民力,體察民意 B.“兼愛”“非攻”
C.“無為而治”順應自然 D.以法治國
5.(2022·吉林)《典籍里的中國》是一檔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電視節目。我們在《論語》一期中主要了解到的思想是(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墨家思想 D.法家思想
1.(2022·二道模擬)西周時期封邦建國,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的社會等級制度。實行這一制度的目的是(  )
A.割據稱雄,爭奪霸主 B.穩定統治,鞏固疆土
C.討伐商紂,建立政權 D.獎勵軍功,授爵賜土
2.(2022·吉林模擬)以下博物館的名稱來源于古代一項政治制度。這項制度是(  )
名稱 齊文化博物館 晉國博物館 西周燕都遺址博物館
省份 山東 山西 北京
A.禪讓制 B.世襲制 C.分封制 D.郡縣制
3.(2022·吉林一模)從簡單的刻畫符號到發明文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可以追溯到(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秦朝
4.(2021·綠園一模)標志著我國原始社會結束,奴隸社會開始的是(  )
A.炎黃部落結盟 B.禹建立夏朝
C.商湯滅夏 D.武王伐紂
5.(2023·吉林一模)西周初年的整體戰略是穩定西北,開發東南。在東進過程中,齊、魯是前哨,衛國接濟東進主力,也北瞰燕冀,東控徐淮。(見圖)這反映出西周統治者(  )
A.制定刑法,穩定統治秩序 B.躲避戰亂,多次遷移國都
C.實行分封,擴大統治范圍 D.發展生產,興修水利工程
6.(2022·南關一模)古代有一項鑄造技術,采用“泥范鑄造法”,經過制模、雕刻紋飾、翻制泥范、高溫焙燒、燒注液態金屬、加工修整等工藝,鑄造出種類豐富的大型器物。下面出土文物屬于這一項工藝的是(  )
A. B.
C. D.
7.(2022·吉林一模)2022年春晚上的青銅大面具,讓人領略了青銅文明的絢爛多彩。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是(  )
A.司母戊鼎 B.四羊方尊 C.毛公鼎 D.利簋
13.(2022·松原一模)如圖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它是(  )
A.四羊方尊 B.司母戊鼎 C.利簋 D.毛公鼎
8.(2022·長春模擬)下圖可以用來研究(  )
A.夏朝的歷史興衰 B.東西文化的交流
C.少數民族的習俗 D.我國的古老文字
9.(2022·二道模擬)下列古代生產工具中,代表了春秋時期較高發展水平的是(  )
A.打制石器 B.骨耜 C.青銅鏟 D.鐵農具
10.(2023·松原模擬)戰國時期,由李冰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的水利工程是(  )
A.靈渠 B.都江堰 C.永濟渠 D.大運河
11.(2023·乾安模擬)陸游詩中寫道:“山導江書禹貢,江流山山為動。嗚呼秦守信豪杰,千年遺跡人猶誦…”詩中的“秦守”是指(  )
A.管仲 B.孫武 C.李冰 D.李斯
12.(2023·長春二模)“水旱從人,不知饑懂。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國”美稱源于(  )
A.鐵器和牛耕的推廣 B.都江堰的修建
C.商鞅變法的實施 D.秦朝統一的完成
13.(2023·九臺模擬)它建成之后,成都平原成為沃野;它是我國古代造福千秋的綜合性水利樞紐,歷經2200多年,至今仍發揮著巨大作用。該工程是(  )
A.都江堰 B.靈渠 C.萬里長城 D.龍門石窟
14.(2023·榆樹三模)“深淘灘,低作堰”,這一治水真經在水利工程上的運用,使得某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該水利工程位于今天的(  )
A.山東省 B.陜西省 C.四川省 D.河南省
15.(2023·吉林一模)下列不屬于戰國時期主要特征的是(  )
A.兼并戰爭 B.制度變革
C.思想學術繁榮 D.國家統一
16.(2023·德惠模擬)“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材料體現了(  )
A.道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法家思想 D.墨家思想
17.(2022·朝陽一模)漢初,統治者推行“無為而治”的政策,主張“順民之情,與之休息”。其思想來源于(  )
A.道家學說 B.墨家學說 C.法家學說 D.儒家學說
18.(2022·吉林一模) 2022年3月兩會期間,如何發展更加公平的教育成為熱議話題。下列主張能為教育公平提供借鑒的是(  )
A.順其自然 B.學而時習之 C.有教無類 D.不恥下問
19.(2022·松原一模)漢武帝時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他的大一統政權的精神支柱來源于(  )
A.儒家學說 B.道家學說 C.法家學說 D.墨家學說
材料分析題
20.(2022七上·長春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為小康。
——《禮記·禮運》
材料二:王室分封宗親功臣的既定制度,輔之以明確天子權力和諸侯義務的周禮約束,決定了王室和諸侯之間的內在關系,使中央王國對地方諸侯的縱向聯系加強。同時,西周的諸侯國之間多有同宗共祖的宗親關系或互通婚姻的姻親關系,橫向聯系也較以前密切。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
材料三: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己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這是鑒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訓,屬于周的創造。分封出去的邦國,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實體,并實行貴族世襲統治,地方擁有實權。
——摘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
材料四:夏、商、周三朝是中國古代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商、周政權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權的更迭一樣,都是由后期統治者壓迫過甚,引起大規模的戰爭實現的。
(1)根據材料一,結合所學,寫出首領更換制度發生了什么變化?“家天下”的局面從何時、何人開始?
(2)依據材料二,指出分封制調節了哪些社會關系?
(3)根據材料三 ,指出西周分封制的創新之處,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分封制實施后產生的政治作用。
(4)結合材料四及所學知識,談談你的感悟。
21.(2022七上·永吉期中)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約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王朝。這是中國歷史的第一個王朝。
材料二:商朝時,生產領域大量使用奴隸。奴隸被迫在農田上集體勞動,在手工作坊里做工,過著牛馬不如的生活。
材料三:為穩定周的政治形勢,周王將宗親和功臣分封到各地,建立諸侯國。諸侯需要向周王進獻貢物,并服從周王調兵。受封者可以在自己的封地進行再分封。
(1)閱讀材料一并結合課文,說出能夠反映夏朝時期文明進程的都城遺址。說出夏朝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始于哪位國王?
(2)閱讀材料二,商王朝對奴隸和平民控制嚴重,社會矛盾尖銳。說出哪場戰役商朝滅亡?
(3)材料三說的是西周的哪個制度?
(4)列舉反映夏商西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兩例。
(5)閱讀以上三則材料,談談你的感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邳州市| 侯马市| 乳源| 叶城县| 博客| 钦州市| 靖边县| 双流县| 钟山县| 广平县| 遵义市| 满洲里市| 锦屏县| 黄冈市| 渭源县| 湛江市| 昆明市| 旬阳县| 改则县| 乌兰察布市| 奇台县| 邵武市| 台山市| 汉寿县| 仙居县| 常山县| 垣曲县| 西安市| 武宣县| 卫辉市| 阿拉善右旗| 凌海市| 曲麻莱县| 鲁山县| 加查县| 玉龙| 财经| 共和县| 紫金县| 东平县| 东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