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九年級歷史參考答案及評分標準第Ⅰ卷(選擇題 共60分)第Ⅰ卷共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每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個選項是最符合題意的。第1至15題為道德與法治試題,第16至30題為歷史試題。答案請按要求填涂在答題紙上。A 17、B 18、C 19、C 20、BA 22、C 23、C 24、C 25、CC 27、D 28、A 29、C 30、B第Ⅱ卷共4小題,第31、32題為歷史試題,第33、34題為道德與法治試題。31.(10分)(1)文件:《權利法案》; (1分) 發明者:斯蒂芬森;(1分)關系: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為英國工業革命創造了政治條件(或奠定政治制度等);英國完成工業革命后為英國鞏固資本主義制度奠定了物質基礎。(2分)(2)實行征兵制,殖產興業,提倡“文明開化”。(3分)(3)資產階級革命;資產階級改革;法律的頒布;科技創新等(寫一點得一分,共3分)32.(1)哥倫布;B。(2分)黃金;麥哲倫;完成了世界上第一次環球航行。(3分)(2)事件:三角貿易(或黑奴貿易)(1分)認識:反映了資本原始積累的野蠻性、血腥性、殘酷性。(1分)(3)評卷要求:開放題,史實、觀點言之有理即可。史實兩點,各1分,觀點1分。示例1:科技發展推動工業革命的開展。(觀點1分)17世紀中期,英國成為歐洲科學技術中心之一,很多科學家熱心于生產技術的改進。生產技術進步為工業革命奠定了基礎。(史實1分)從18世紀30年代提高織布速度的“飛梭”開始,在半個多世紀內,通過珍妮紡紗機等一系列發明,棉紡織業基本實現了機械化生產。(史實1分)1771年,阿克萊特開辦了第一家水力紡紗廠,成為近代工廠的開端。采用機器生產的工廠逐漸取代了手工工場。(史實1分)1785年瓦特改良蒸汽機的廣泛應用極大提高了生產力,使工業革命更快地向縱深發展。(史實1分)示例2:工業革命推動馬克思主義誕生和傳播。(觀點1分)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工人階級創造了巨大的社會財富,但他們相對日益貧困。馬克思和恩格斯經過長期的理論探索和革命實踐,創立了馬克思主義。(史實1分)巴黎公社作為無產階級建立政權的第一次偉大嘗試被載入史冊,它的實踐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學說,為國際工人運動提供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史實1分)示例3:資產階級革命為工業革命的開展創造了政治條件。(觀點1分)英國光榮革命以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迅速,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產生。(史實1分)法國大革命摧毀了專制統治,傳播了資產階級革命自由民主的思想,為工業革命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史實1分)2023年初三道德與法治期中測試 參考答案選擇題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 D B C B B A C B B C C B C B A文字題33.(1)黨中央提出立法建議體現我國的社會主義民主要堅持黨的領導;草案廣泛征求社會各界意見體現我國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特征是人民當家作主;同時體現了公民參與民主決策,有利于集中民智,促進決策的科學化;也體現我國發展協商民主,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特有形式和獨特優勢;由“全國人大通過”體現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人民行使權力的根本途徑;我國的全過程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民主。(1點1分,共4分)(2)小美觀點正確。法治要求實行良法之治;該法的出臺反映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反映社會發展的規律,維護公民的基本權利,促進人與社會的共同發展,因此是一部良法。(2分)小宇觀點片面。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以法治承載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該法以法治的方式規范愛國主義教育;同時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愛國主義作為強大的精神力量,可以引導人們自覺愛國守法。(2分)34.(1)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我們要傳承優秀的中華傳統文化,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性發展;要弘揚中華民族精神,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中華民族的發展壯大凝聚精神動力;要增強文化自信,向世界展示中華文化的深厚底蘊;要面向未來,不斷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點1分,共4分)(2)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系,智能創新有利于落實科教興國和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成世界科技創新強國;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智能創新為中國式現代化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科技創新能力已經成為綜合國力競爭的決定性因素,這有利于提升我國的國際競爭力;有利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新能增進人類福祉,可以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有利于轉變發展方式,優化經濟結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1點1分,共4分)(如果只寫“創新是國家命運所系、改革開放的生命、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科創是決定性因素、創新改變生活”,1點不給分,2點給1分,4點給2分。答案應落點在意義上。)(3)實現中國夢需要弘揚中國精神;需要凝聚全國人民大團結的力量;應自覺維護民族團結,筑牢民族共同體意識;要做自信中國人,對國家有認同,對發展有信心;應把個人夢想融入中國夢,并通過實干和奮斗去實現夢想;加快民族地區經濟社會文化發展,促進民族共同繁榮,是鞏固發展社會主義民族關系的必由之路。(1點1分,共4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