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 ( 1 課時 )一、學習目標教材分析本課通過兩個子目(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貨幣、信貸、商業契約)講述了古代的商業貿易起源與發展的概況。▲ 商業貿易的起源和古代的商貿活動與貿易通道★ 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商業貿易中的作用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唯物史觀】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認識商業貿易的條件和商業發展的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認識古代的商業貿易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探究古代商業貿易的起源,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認識古代東西方商業貿易發展的歷史進程及其特點,培養解讀材料、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讓學生認識絲綢之路的發展概況及其影響,聯系當前的共建“一帶一路”,培養家國情懷。二、學習過程【自學測評】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1.商業貿易的起源: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為商業貿易的出現奠定了基礎。2.商業貿易的發展(1)古代中國商朝:商朝已經出現了專門從事商品交換的商人。商業貿易遍及商朝統治區域和周邊地區。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春秋戰國時期:“ 工商食官 ”的格局被突破。秦漢時期: 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隋唐到兩宋: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 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元、明、清時期:隨著經濟作物種植面積擴大和手工業的發展,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的商品化程度不斷加深。全國范圍的商業貿易網絡形成, 地域性的商人群體——商幫興盛 。(2)古代西方古埃及:商業的歷史十分悠久,對外貿易控制在國家手中;古希臘:各城邦形成了若干個商業貿易中心,海外貿易十分活躍;古羅馬:征服地中海周圍的地區后,商貿逐漸繁榮,海外貿易航線四通八達; 帝國一度壟斷了中國絲綢等東方奢侈品在歐洲市場的貿易;阿拉伯: 阿拉伯商人在亞、非、歐三洲從事中介貿易,活動范圍遍及世界各主要文明區域。3.古代絲綢之路(1)發展演變:唐宋以后,海上貿易興盛,連接南洋、波斯灣、阿拉伯海和紅海沿岸地區。官府在東南沿海一帶設置 ,掌管對外貿易。清政府在廣州設置 ,統攬對外貿易事務。1757年,清政府將通商口岸限定在廣州一處,對外貿易皆由官府指定的“ ”行商代理。(2)貿易內容:中國出口絲綢、瓷器、紙張、茶葉等商品,引進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玻璃等商品。(3)貿易形式: 朝貢貿易是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時期,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4)歷史意義:絲綢之路是古代貫通亞、歐、北非的重要貿易通道。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貨幣、信貸、商業契約商業貿易當中的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的產生與發展狀況如何?有何影響?1.貨幣演變(1)早期商業交換的形式是以物易物。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人們開始以貨幣為媒介進行商品交換。中國早在 就用貝等天然物作為貨幣。公元前11世紀, 開始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公元前8—前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了金屬鑄幣。(2)貨幣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便利了商品交換和流通,并成為財富的象征。貨幣促使商業的功能由最初的 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2.信用借貸(1)世界上,公元前22—前21世紀,兩河流域出現了經營借貸的商人;公元前16—前11世紀,古埃及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貨幣經營行業開始興起,出現了匯票的雛形。(2)中國,《周禮》中有借貸糾紛的記載。春秋時期 形式比較普遍,并出現貨幣信貸。唐朝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 ”;宋代交子、會子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明朝中期以后,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到了清朝,資本性借貸有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 。3.商業契約(1)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約在古埃及廣泛使用;公元前26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使用契約,古巴比倫時期,訂立契約是普遍現象。(2)中國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契約;漢朝以后,凡是涉及財產關系與人身關系的事宜,當事人之間幾乎都要訂立契約;唐宋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4.歷史影響:貨幣、信貸和商業契約的不斷發展是商品經濟發達的表現,反過來它們共同推動了商品經濟和生產力的進步。【合作探究】1.探究一 古代中國商業和古代希臘商業發展的特點材料 戰國秦漢時期商人勢力成長,很多大中都會成為商業貿易的中心。唐朝后期開始,生活必需品逐漸成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所交易的商品種類繁多,明清兩朝,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農副產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專業化程度提高。希臘人經商范圍東及中亞,北抵今南俄草原,南達北非,西到大西洋。希臘參與商業活動的人,包括上至貴族、下至平民乃至奴隸等各種人。一些城邦為了便于貿易的發展,在市場上,有專門的官員檢查產品的質量是否合格、價格是否合理等。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別概括古代中國商業和古代希臘商業發展的特點。古代中國:私商成為主體;商業都會眾多;生活必需品占據主導;交易數量大、品種多;商品結構變化大;農產品商業化、專業化程度加深;專門化的商業市鎮形成。古代希臘:經商范圍廣、規模大;參與商業活動的階層眾多;商業交易有固定的場所;城邦重視對商業貿易的管理。2.探究二 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比較材料 陸上絲綢之路是西漢王朝官方開辟的一條“政治之路”,文化交流和商貿活動是它的“副產品”。同時期大規模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是中國古代人們通過海洋進行“大型”與“官民”兼具的外交與商貿活動的交通路線。兩者同為國家行動,是以“和合文化”為特色的外交活動。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分析海上絲綢之路與陸上絲綢之路的異同點。不同:陸上絲綢之路以政治交往為主,文化與經濟交流為輔;海上絲綢之路政治交往與商貿活動并重,規模更大,民間參與度更高。相同點:都是國家主導的;都充滿政治性;都以和平交往為主要方式。3.探究三 中國古代金融領域的發展材料 唐朝后期,在流通領域產生了飛錢,接近于現在的匯票。除飛錢外,唐朝還出現了類似于近代支票性質的信用票據。宋朝出現了另一種形式的貨幣代用券——交子、關子和會子。明中葉后,商品經濟發展進入新階段,在江南許多市鎮大額現金轉運已經越來越不適應商業貿易的需求和異地資金結算。于是,以票據結算代替現金清算的會票應運而生,流通日廣,為長途大宗貿易提供了方便。——摘編自高春平《論中國古代信用票據飛錢、交子、會票、票號的發展演變》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中國古代金融領域發展演變的特征。從實體貨幣到信用憑證;從現金清算到票據結算;從政府廣泛參與到民間力量增強。4.探究四 商業契約材料1 民間產業,其祖遺者,自有先世置買文契并祖父分書為據。若新置者,自有賣主契、中證畫押為據。此乃天下之通例也。——【清】李漁《資治新書二集》材料2 契約文書本身就是人們進行交易和社會交往的見證和憑證,具有法律功能。人們相信“空口難憑,立字為據”,“白紙黑字,鐵證如山”。在各類契約中,經常出現“恐口(后)無(難)憑”“立契存照(證)”之類的套語。——王云紅《傳統契約文書與中國人的契約觀念》結合材料和所學,商業契約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契約精神;證據意識(空口難憑,重視契約文書的簽訂);界限分明的財產觀念;清晰的個體權利與義務意識……三、本節精練1.(2022廣東)清代從廣州出口的瓷器中,除了江西、浙江的名窯產品外,還有廣東、福建專門燒制的貿易瓷。廣州等地有的瓷窯還聘請來自歐洲的畫師,負責在瓷坯上繪制歐風圖像。這種現象反映當時A.廣州處于中外交流的前沿 B.出口瓷器產自官營手工作坊C.西方藝術在中國頗受歡迎 D.重農抑商政策受到明顯削弱2.(2022全國甲卷)宋朝海外貿易中,輸出的商品主要是絲織品、瓷器、漆器、鐵器等,輸入的商品以香料、犀角、象牙、珊瑚、珍珠等為大宗。政府每年從海上進口貿易中獲利頗豐。這表明,在宋朝A.進口商品成為基本生產資料 B.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C.外貿成為國家稅收主要來源 D.手工業生產較為發達3.(2022全國乙卷)明后期有士人稱,江南流行“好名喜夸”之風,家中但凡有千金之產,必定會營建一園,“近聚土壤,遠延木石,聊以矜眩于一時耳”,但“俗氣撲人”。這可用于說明A.士大夫傳統觀念的顛覆 B.世俗化審美趣味的初現C.士農工商社會結構解體 D.江南市鎮工商業的繁榮4.(2020浙江)有學者認為:“在建筑和城市規劃上,兩宋時期更為開放的城市設計導致了全天候的生活方式的出現。而這相應地促進了本地市場和全國商業的發展”。這種“更為開放”“全天候”的城市景象表現在A.夜市經營實現常態化B.“市”突破了時間和空間上的限制C.商業活動不再受到官吏的監管D.原有“市”的管理足以適應新的經濟形勢5.(2020浙江)南宋有學者記述:“午至鄂渚,泊鸚鵡洲前南市堤下。南市在城外,沿江數萬家,廛闬(街道里巷)甚盛,列肆如櫛,酒壚樓欄尤壯麗,外郡未見其比。蓋川、廣、荊、襄、淮、浙貿遷之會,貨物之至者,無不售,且不問多少,一日可盡,其盛壯如此。”這反映了“南市”在當時①突破了政府在空間上的限制 ②已成為獨立的商業都會③具有比較完備的飲食服務設施 ④貿易通宵達旦,往來不絕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6.明正德、嘉靖年間松江府人陸楫在《兼葭堂稿 雜著》中有反對政府當局“禁奢”政策的短論:“論治者類欲禁奢,以為財節則民可與富也?!灰蕴K杭之湖山言之,其居人按時而游,游必畫舫肩輿、珍饈良醞,歌舞而行,可謂奢矣。而不知輿夫、舟子、歌童、舞妓,仰湖山而待爨(燒火做飯)者不知其幾?!边@反映出晚明時江南地區A.封建小農經濟已經趨向瓦解 B.社會階層的流動性顯著增強C.經濟發展沖擊傳統思想觀念 D.崇富逐利成為當時社會風尚7.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敘利亞和巴勒斯坦擴展,西亞文明從兩河流域南部向周邊地區擴張,古代希臘人則以移民和殖民的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區擴大影響。造成這種不同擴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A.社會分工與生產效率 B.文明開化的程度C.社會組織與管理系統 D.經濟形態的影響8.古希臘人在黑海地區活動頻繁,黑海沿岸有大量的古希臘殖民地,從黑海地區輸出的有谷物、咸魚、皮革和奴隸。在南方,古希臘人和古埃及有頻繁的貿易往來。據此推知,當時的古希臘A.已經進入封建社會 B.海外貿易發達C.政府壟斷商業貿易 D.農業經濟繁榮9.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北宋)東京城郊興起了為數不少的草市。草市這一名稱初見于東晉南朝,是小規模的鄉村集市和商業點,具有時間性,是定期集市。位于東京郊區的草市漸漸發展為城外廂,成為郊區的經濟中心,起著中心市場的作用。真宗時東京郊區草市已非常繁盛,“十二市之環城,囂然朝夕”。附城草市由于商業的發展,一般多位于交通要道。在這些草市上,批發業、零售業都很繁盛,有的特別繁盛之處已和市區別無二致。——摘編自樊莉娜《北宋東京城郊的發展》材料二 江南地區市鎮的發展,始自宋元時代,當時號稱村市、草市、墟、會、市、鎮等。明代初年,由于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全國各地市鎮普遍興起,從臨時的、定期的集市發展為較大規模的工商業市鎮,如長江中流的劉家隔,“其始居民十數家,宣德、正統年間,商賈占籍者億萬計,生齒日繁,貿遷益眾,卒成巨鎮”。特別是在十七世紀前后約兩百多年間(從十六世紀后半期到十八世紀前半期),發展最為迅速。從明清兩代地方志里的一些史料可知,江南市鎮人口增長的情況,有自數百家、數千家以至萬家者。——摘編自傅衣凌《明清時代江南市鎮經濟的分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宋代附城草市的特點。(2)根據材料一、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明清江南市鎮經濟發展的原因。答案:1.A 2.D 3.D 4.B 5.B 6.C 7.D 8.B9.(1)特點:成為城郊的中心市場;位于交通要道;商業繁榮;突破時間限制。(2)原因:前代草市的發展;社會生產力的進步;商品經濟發展;人口增長的促進。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