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3張PPT)《地表雕刻師》說課稿【新】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 第三單元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第四課《地球的表面和內部》。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學情、說教學目標、說教學重難點、說教法學法、說教學過程、板書設計及教學反思和課后練習及答案這九個方面展開。接下來開始我的說課。懇請大家批評指正!一、說教材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內容是新蘇教版小學科學五年級上冊 第三單元 地球的表面和內部 第四課《地球的表面和內部》。本節課主要內容是 旨在以尋找地表雕刻師為核心,采用主從式的結構,展開兩個部分的內容。第一個部分為“主”,即認識改變地表的力量。首先通過視頻展示地球表面的美麗形態,引導學生思考:這些地表形態在億萬年的歷史中一成不變嗎?繼而匯總各種改變地表的力量,并通過這些力量的來源進行分類,。第二個部分為“從”,即模擬這些力量對地表的作用。它由三個活動構成,第一個活動,組織學生觀察圖片,分析并交流水對地表的影響;第二個活動,利用石塊、玉米粒等模擬風對地表的作用,第三個活動,用酒精燈灼燒頁巖片,模擬溫度的改變對巖石的作用。二、說學情本單元前幾課已經指導學生認識地球內部的力量,例如火山、地震等,學生知道內部力量對地表的形態有一定的影響,但卻會忽視外部力量的作用,這也是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同時,學生在模擬外部力量對地表的雕刻作用時,也存在一些由于知識不足而導致的誤解,需要在學習過程中進行糾正。三、說教學目標【科學知識】:1.通過模擬變質巖的形成過程和閱讀活動,能說明三類巖石的形成原因。2.能舉例說明水在地表流動的過程中,塑造著地表形態。【科學探究】:1.在教師引導下,能模擬外部自然力量改變地表的過程,大致說明作用方式和結果。【科學態度】:1.在科學探究中,能意識到要用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1.認識到科技的發展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四、說教學重難點從模擬實驗中學習,理解外部力量的作用方式。【教學重點】說明自然力量作用方式和一粒沙子的成因。【教學難點】:五、說教法學法新課標要求: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課程要通過創設多樣性的情境不斷豐富和提升學生的生活經驗,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教學中我主要通過學生參與式的教學模式,采取啟發法、討論法、探究法、情景法等教學方法,配合現代教學手段,使學生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本課主要教學方法為創設情境、分組親身實踐、看視頻、分組討論等方法。六、說教學過程【教學準備】:演示材料:教學PPT與相關視頻資料。分組材料:溫度變化模擬實驗材料(坩堝鉗、頁巖薄片或石灰巖、酒精燈、火柴、冷水);風的作用模擬實驗材料(深塑料盒、石子、玉米粉、玉米碎粒、吸管數根);(一)、導入新課1.之前我們已經對地球內部有了一定的了解,其實地球的表面也有各種不同形態,形成絕美的風景(展示地球風景的視頻)問:地球上有哪些形態?(生回答)2.師小結:地球表面千姿百態、妙不可言,這顆藍色星球如一顆精雕細刻的藝術品一般,在宇宙中獨自美麗。3.縱觀整個地球的億萬年歷史,這些風景一成不變嗎?【設計意圖: 調動學生已有經驗,思考改變地表的力量有哪些。激發學生的興趣。】(二)、探究新知1.師:找一找,哪些力量能夠改變地表的形態。(圖片展示)2.師:這些力量雖然來源不同,但是都可以改變地表的形態,你能根據他們的來源分分類嗎?(內部力量、外部力量)3.師板書小結。【設計意圖:學生交流后普遍可以發現改變地表的力量有很多,例如板塊運動、火山、冰川、風等等,引導學生根據力量的來源進行分類,總結內部力量和外部力量的區別。內部力量形成地表的基礎結構,而外部力量對地表有更細致的雕刻作用,例如搬運、打磨等等。】(三)、模擬活動師:內部力量引起的地表變化我們之前已經了解了一些,外部力量能有哪些影響呢?1.觀察水對地表的影響。對比1984年到2014年崇明島的變化。(觀察水對巖石和河岸的磨蝕作用。上游下游中游有什么不同?)學生交流分析,發現水的沖刷、搬運、打磨、溶蝕等作用2. 講解李四光與大石頭的故事視頻展示冰川對地表的磨蝕作用。3.模擬風對地表的影響師:沒有水的干旱地,巖石就不發生變化嗎?(視頻展示實驗方法、模擬風的形成,對比觀察托盤內的情況)小結女王石、黃土高原的形成和變化。“女王頭”具有雍容尊貴的形態,是臺灣野柳地質公園的象征。地質學家認為,女王頭的年齡不到4000歲,請你猜測女王頭的結局會如何?小結:風對巖石有搬運、打磨的作用4.山頂上的巖石碎屑從何而來?巖石中間的裂縫也是風的作用嗎?接下來請嘗試完成一組模擬實驗,觀察溫度變化對巖石的影響。(視頻展示實驗方法、觀察頁巖片的變化)小結:溫度讓巖石碎裂自然界里沒有酒精燈怎么辦?——太陽【設計意圖:三組活動通過圖片交流或者模擬實驗的形式,引導學生理解這些外部力量對巖石和地表的雕刻作用,也揭示一些自然地形的形成原因,例如鐘乳石、黃土高原等等。在學生通過圖片引發思考后,指導學生進行模擬實驗。學生自主體驗后發現“模擬”也是一種重要的科學探究手段,激發學生對地球的研究興趣,培養科學探究的精神。】(四)、總結拓展1.圖片演示講解沙子形成的過程2.改變地表的內外部力量,包括溫度、風、冰川等等,這些都是地表的雕刻師。你還知道有哪些力量在改變地球的表面?(颶風、洪水、海嘯、隕石等)【設計意圖:在巖石的變化過程中,經歷了巖漿噴發后的沉淀、溫度造成的碎裂、流水、風等力量的搬運和打磨,最后成為一顆細小的砂礫。它是經歷地表的重重變化才最終成型的,值得學生了解。引導學生通過沙子的形成和地表的各種變化建立聯系,更深刻的感受地表的形態是各種力量共同雕刻形成的。】(五)、課堂小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地球表面始終處于不斷變化之中,除了來自地球內部的力力量,外部力量也在改變著地表的形態,主要是溫度、風、水在不停的改變地表形態。課后,請同學們繼續查閱資料,想一想地球地表形態的改變還有哪些因素的作用。七、說板書設計根據五年級的年齡特點,本課板書內容簡單明了,重難點突出。《地表雕刻師》板書總之,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始終立足讓學生在玩中學會,在動手中提高技能,學生學得輕松愉快。我將繼續努力,讓我的課堂教學更高效,更精彩。八、教學反思通過這堂課前前后后的反思-提高-再反思-再提高的過程,我收益非淺,也深刻認識到了在教學中及時反思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它會使我逐漸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識和自我監控的能力。作為一名剛參加工作的年輕教師,在今后的教學中,我將通過不斷反思和努力學習的態度,來提高自己的。 在以后的教學中,我們要不斷地去探索、去實踐,爭取逐步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九、課后練習(一)、填空題1、地球表面始終處于( )之中。除了來自地球內部的力量,( )力量也在改變地表的形態。2、流水會沖刷土地,( )沙石、土壤,( )地表,改變河道,也會將挾帶的物質( )到其他地方。3、右面是一幅巖石被破壞的圖片,這是( )作用導致巖石破裂。(二)、判斷題1、巖石堅硬無比,所以永遠不會發生變化。( )2、巖漿冷卻后會形成巖漿巖。( )3、巖石受熱不均會導致巖石破碎。( )4、風不能將塵土和沙粒搬運起來。( )(三)、選擇題1、下列景觀中,與水的作用無關的是( )。A.海蝕搭橋 B.巖石女王頭像 C.溶洞2、在模擬變質巖的形成實驗中,用( )壓橡皮泥,產生的變化最大。A.單手 B.雙手 C.腳3、巖石碎屑經過風、流水的搬運后沉積于陸地、河湖及海洋,在經歷一系列變化后形成的巖石叫( )。A.巖漿巖 B.沉積巖 C.變質巖(四)、連線題請將下列巖石與對應的種類連線大理巖 巖漿巖花崗巖石灰巖 沉積巖頁巖板巖 變質巖(五)、實驗操作小曉在做“模擬風對地表的影響”的實驗。1、在做實驗時,要戴好( ),防止玉米粉進入眼睛。2、用呼管輕吹玉米碎粒和玉米粉時,會發現玉米粉和玉米粒都被風( ),玉米碎粒不斷撞擊( )表面。3、停止吹氣后一段時間,玉米粉沉降下來,觀察剛才吹氣的地方發現( )。A.玉米碎粒和玉米粉都多了B.玉米碎粒多了,玉米粉少了C.玉米碎粒和玉米粉都少了4、在這個實驗中,玉米碎粒模擬的是( ),玉米粉模擬的是( )。5、從實驗中我們得到的結論是風能卷起大量塵土和( ),( )巖石的表面,也能將塵土和( )搬運到其他地方( )下來。(六)、實驗探究如圖所示,將一薄片頁巖放在酒精燈火焰上加熱,再將燒熱的頁巖立即放入冷水中,接著再加熱,再浸入冷水中……反復幾次。1、這個實驗主要研究的問題是( )。2、實驗中燃著的酒精燈代表自然界中溫度較( )的環境。3、實驗中,當巖石受熱不均,有的地方( ),有的地方( ),如此反復,巖石就會破碎。這種現象被稱為( )。4、這個實驗屬于( )。【選填“對比實驗”或“模擬實驗”】5、自然界中,能使巖石發生變化的外部因素還有( )和( )。【答案及解析】(一)、填空題1、不斷變化 外部 2、搬運 侵蝕 沉積 3、溫度變化(二)、判斷題1、× 2、√ 3、√ 4、×(三)、選擇題1、B 2、C 3、B(四)、連線題(五)、實驗操作1、護目鏡 2、卷起 巖石(小石頭) 3、C4、沙礫 塵土 5、沙礫 磨蝕 沙礫 沉積六、實驗探究1、溫度變化對巖石的破壞作用 2、高3、溫度高 溫度低 風化現 4、模擬實驗5、(答案不唯一)流水的作用 植物的作用解析:觀圖可知,燃著的酒精燈代表自然界的熱條件,水代表冷條件,這是一個模擬實驗。巖石由于冷熱不均勻會出現破碎現象,這種現象叫風化現象。巖石發生變化的原因還有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動物的活動和風的作用等。我的說課完畢,謝謝各位老師!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