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8課 辛亥革命課 標 解 讀 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1.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 2.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1.從史料實證角度認識三民主義的內容及影響。 2.從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角度認識辛亥革命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 3.從唯物史觀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局限性。【學習重點】 辛亥革命爆發的原因;《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功績和教訓【自主預習】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1. 背景——清末新政(1)目的:通過“新政”進行“自救”。(2)過程:1901年,宣布實行“_________”;1906年,宣布預備立憲;1908年,頒布《______________》;1911年,組織“皇族內閣”。(3)結果:“新政”失敗推動革命到來。2. 民主革命的興起和發展(1)興起:1894年成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____________;1905年成立____________,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__________,平均地權”,發展為“__________”。(2)發展:以__________起義為代表的多次反清武裝起義,給清政府以沉重打擊。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建立1. 導火線:四川保路運動。2. 開始:1911年10月10日,__________爆發,成立湖北軍政府。3. 發展:武昌起義勝利后的兩個月內,清政府統治土崩瓦解。4. 高潮(1)1912年1月1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南京成立,孫中山就任第一任臨時大總統。(2)1912年2月,清帝退位,清王朝結束。(3)1912年3月,頒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5. 失敗:1912年2月,南方的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辛亥革命的成果落到袁世凱手中。三、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1. 性質: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 意義(功績)(1)政治: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__________制度,建立起__________,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勢力。(2)思想文化:傳播了__________理念,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促使社會經濟、思想文化和社會風俗等方面發生新的變化,沖破了封建主義的藩籬。(3)為__________的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3. 局限(敗因)(1)沒有解決近代中國社會的根本矛盾,沒有完成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2)缺乏一個能夠提出科學的__________、能夠發動大多數民眾,以及組織嚴密的革命政黨的領導。【核心突破】1、唯物史觀 辛亥革命爆發的必然性和偶然性(1)必然性:a.列強侵華,《辛丑條約》的簽訂,導致民族危機加深。b.清政府實行“新政”,預備立憲,未能挽救統治危機。c.經濟基礎:“新政”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民族資產階級力量的壯大。d.思想基礎:民主革命思想傳播。e.組織基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團體(興中會)、政黨(中國同盟會)建立。f.起義鍛煉:革命武裝起義(黃花崗起義、萍瀏醴起義)。(2)偶然性:a.四川保路運動爆發,湖北新軍入川鎮壓,造成湖北防務空虛。b.革命黨人不慎點燃炸彈,起義計劃泄露,革命不得不提前爆發。2、如何理解辛亥革命的意義 (1)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是中國人民救亡圖存、振興中華的一個里程碑,具有偉大的歷史意義。a.辛亥革命給封建專制制度以致命一擊;b.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c.辛亥革命為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d.辛亥革命對近代亞洲被壓迫民族的解放運動,產生了比較廣泛的影響,特別是對越南、印度尼西亞等國反對殖民主義的斗爭起了推動作用。(2)局限性:a.沒有明確反對帝國主義,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b.沒有改變中國的社會性質;c.資產階級具有軟弱性和妥協性;d.辛亥革命成功得倉促,到手的乃是不徹底的勝利。3、知識聯網【鞏固練習】一、選擇題( )1. “盡管清政府對改革的態度由消極逐漸積極,從應付逐漸認真,但最終沒有挽救改革,伴隨改革失敗的是自身政治命運的終結。”這一改革是A. 洋務運動 B. 戊戌變法 C. 清末新政 D. 辛亥革命( )2. 吳玉章先生曾寫下詩句“廿世紀初零五年,東京盛會集群賢”以紀念某事件。詩句反映的歷史事件是A. 興中會建立 B. 中國同盟會成立C. 武昌起義 D. 中華民國成立( )3. 中華民國國歌唱道:“三民主義,吾黨所宗;以建民國,以建大同……”這里所說的“吾黨所宗”的核心是A. 驅除韃虜 B. 恢復中華C. 建立民國 D. 平均地權( )4. 孫中山總結黃花崗起義時說:“事雖不成……已震動全球。”主要是因為A. 擴大了武裝起義的規模 B. 導致了武昌起義的爆發C. 體現了革命黨人的斗志 D. 推動了國內革命形勢的發展( )5. 孫中山曾說:“若沒有四川保路同志會的起義,武昌革命或者還要遲一年半載的。”這主要是因為四川保路運動A. 掀起了中國革命的高潮 B. 為武昌起義的成功提供了時機C. 最早實現了四川的獨立 D. 推動了革命力量的空前團結( )6. 1912年,孫中山自豪地說“這是我國有史以來所未有之變局,吾民破天荒之創舉也。”這里“變局”和“創舉”是指A. 辛亥革命的爆發 B. 清王朝的推翻C. 中華民國的成立 D. 清帝退位( )7.《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中華民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這條規定實際意義在于A. 確立了三權分立政體 B. 否定了封建君主專制C. 推動了資本主義發展 D. 改變了舊的社會性質( )8.辛亥革命失敗的根本原因是A. 帝國主義勢力的阻撓與破壞 B. 立憲黨人投機革命C. 袁世凱的威逼利誘 D. 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 )9.成立于1894年的革命團體興中會,華僑身份的成員居多,黃花崗起義時也有大量華僑參與。這反映了A.革命黨側重對華僑的宣傳 B.國內民眾尚未覺醒C.清政府對華僑政策不當 D.華僑助推社會變革( )10.“1905年8月,經過十年零星的和不協作的行動之后,運動的各個山頭都聯合組成一個單一的反清組織,它變成了在以后兩三年間使革命派被認為是真正奪權對手的工具。”該組織是A.興中會 B.共進會 C.同盟會 D.國民黨( )11.孫中山說:“我們革命的目的是為眾生謀幸福,因不愿少數滿洲人專利,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專利,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數富人專利,故要社會革命。”其中“社會革命”是指A.民族主義 B.民權主義 C.民生主義 D.人文主義( )12.1905 年,清廷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憲政,滿洲貴族載澤等先后考察日本、英國、法國等國。1906年,清政府宣布“預備立憲”,政治體制改革被納入憲政軌道。清政府之所以采取這些行動是因為A.清末新政的失敗 B.國內矛盾的激化C.黃花崗起義爆發 D.革命黨人的妥協二、非選擇題1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材料一 第十六條 中華民國之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第二十九條 臨時大總統、副總統,由參議院選舉之,以總員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滿投票總數三分二以上者,為當選。第三十四條 臨時大總統任免文武職員。但任命國務員及外交大使、公使,須得參議院之同意。材料二 第三十條 臨時大總統代表臨時政府,總攬政務,公布法律。第四十四條 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負其責任。第四十五條 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以上史料均節選自《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材料一反映出當時政府組織形式的特點是什么 (2)材料二中,中華民國政治體制的構建具有什么特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