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探究 家庭生活法律守護課標要求1.以“家庭生活,法律守護”為主題進行研究,撰寫一篇研究報告。通過研究初步了解課題研究的過程和方法;2.運用科學的方法分析婚姻家庭現象,梳理社會發展脈絡;3.加深對婚姻家庭關系的認識,增強家庭責任意識和法治意識,樹立正確的婚姻家庭觀念。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認同法律為婚姻關系的穩定提供有力支撐,法律是婚姻關系的鎧甲;2.科學精神:理解和諧的婚姻家庭對個人、國家和社會發展的重大意義,正確看待當前婚姻家庭關系中出現的變化;3.法治意識:通過對婚姻家庭關系的研究,增強家庭責任意識和法治意識;4.公共參與:正確處理婚姻家庭關系,弘揚中華優秀“孝” 文化。教學目標1.通過對議題一的學習,學生能理解家庭的重要性,樹立正確的家庭觀和家庭責任意識,更好地規劃自己的未來;2.通過對議題二的組內探究,學生能端正對“孝”的責任意識,樹立贍養觀念和法律意識。3.通過對本議題的學習,幫助學生正確看待當前婚姻家庭關系中出現的變化,正確處理婚姻家庭關系,弘揚中華優秀“孝” 文化(二)學情分析高中二年級學生的家庭觀念、婚姻觀念相對比較穩定,但法律意識還比較薄弱,需要在學習和生活中逐漸加強對法律的了解和認識,形成正確的法律認知,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具體分析如下:1. 家庭觀念:高中二年級學生的家庭觀念比較穩定,他們對家庭的重視程度較高,認為家庭是一個溫馨、和諧、安全的地方,是互相關心、支持和幫助的地方。他們會尊重父母、關心家人,家庭的和諧與穩定對學生的成長和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2. 婚姻觀念:高中二年級學生的婚姻觀念比較單純,他們認為婚姻是一種愛情的延續,是兩個人相互扶持、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的關系。他們對婚姻保持著一定的憧憬和期待,但也會存在一些不切實際的想法和幻想,比如認為婚姻可以解決所有問題,或者認為婚姻是或者不是一種必然的選擇。3. 法律意識:高中二年級學生的法律意識還比較薄弱,他們對法律的了解和認識比較有限,對法律的重要性和作用也不太清楚。他們通常會認為法律只是一種規定和約束,不太了解法律對于社會的穩定和個人權益的保護的重要性。但是,在學習法律相關知識的過程中,他們通常會逐漸認識到法律的重要性,并開始逐漸形成自己的法律意識。(三)教學重難點重點熟知父母與子女的關系、婚姻關系,財產關系中的遺產繼承、財產分割等內容,培養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了解《民法典》的新調整。難點理解婚姻、贍養的法律關系,闡釋正確的婚姻觀和家庭觀。(四)教法學法教法 講授法、案例分析法學法 自主探究法、談論法(五)教學過程本節課以【如何用法“典”亮生活,讓家成為幸福生活的棲息地】為總議題,通過“新時代婚姻家庭關系出現了哪些新變化?”和“當傳統的‘孝’遇上《民法典》”兩個分議題,設計教學案例和視頻,以“新課講授--數據分析--案例分析--知識拓展--合作探究--總結升華”為教學思路,引導學生理解家庭的重要性,樹立贍養觀念和法律意識,弘揚中華優秀“孝” 文化,厚植家國情懷。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新課導入 教師播放視頻:習近平“典”論家風,引導學生深入學習習總書記對家庭的重要論述,強化不論時代發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 認真觀看視頻,談談自己的感受。 以視頻導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點明本節課主題。說明議題 說明本節課兩個:分議題一:新時代婚姻家庭關系出現了哪些新變化?分議題二:當傳統的“孝“遇上《民法典》 明確本節課議題內容。 明確本節課議題,幫助學生更好地學習。新課講授 教師提出分議題一: 新時代婚姻家庭關系出現了哪些新變化? 引導學生進行頭腦風暴。 學生回顧:1.人身關系: ①父母與子女的關系: 父母對未成年子女的義務主要包括撫養和教育; 成年子女對父母要履行贍養義務; ②夫妻關系: 夫妻人身關系平等,享有平等人格權和平等自由權 2.財產關系 ①遺產繼承: 法定繼承的范圍和順序; 遺囑的具體類別及相應效力。 ②財產分割: 夫妻共同財產的具體范圍; 夫妻財產約定的具體要求 1.就議題一進行頭腦風暴,回答問題; 2.師生一起認真回顧。 以生活中的問題入手,更能引發學生共鳴,將學生自然地帶入新課學習。數據分析 大家正處青春年華,對愛情有著美好的憧憬,婚姻是愛情最美滿的結局,但近年來中國的結婚率不斷降低,離婚率持續陡升,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晚婚或者不婚。提出問題:你認為產生此種現象的原因有哪些呢?引導學生討論,邀請學生回答。 組內討論,說出自己的看法:為什么越來越多年輕人選擇晚婚或者不婚? 以學生感興趣的話題著手,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活躍課堂氣氛案例分析 結婚和離婚看似是兩個人的事,但其實對家庭的影響非常大,下面我們來看一個案例。 教師呈現案例: 議學材料--吹毛求疵引導學生閱讀后進行討論:小杰的家庭關系出現了哪些問題?你認為最關鍵的因素是什么?思考:你認為未來我國婚姻家庭關系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1.認真閱讀案例,組內討論小杰成績迅速下降的原因; 2.選派代表回答教師問題。 小杰的案例是來自學生身邊的案例,更能引發學生的共鳴,引出中心內容:家庭的和諧非常重要。小組探究 教師對學生的回答進行總結,點明議題:好的家庭環境,能讓孩子更好成長。 認真閱讀案例,思考:未來我國婚姻家庭關系會出現怎樣的變化。 以當下學生最熟悉的話題作為案例,更能引發學生討論,也更能引導學生思考自身的言行。知識拓展 議學活動:談談生活中的新變化婚姻家庭關系的新變化呼吁法律作出新調整,那么《民法典》對婚姻關系都做了哪些新調整呢?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婚姻是夫妻雙方的結合。和諧的婚姻家庭生活,事關民生幸福與社會穩定。 1949年以來中國制定了有關婚姻家庭的四部法律規定:1950年第一部《婚姻法》、1980年《婚姻法》、2001年《婚姻法》修正案、2021年開始實施《民法典》婚姻家庭篇。播放視頻:《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讀,引導學生認真學習 認真學習《民法典》婚姻家庭編解讀。 將枯燥的內容信息化,利用視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將理論知識傳授給學生。夯實法律基礎,樹立法治觀念。合作探究 分議題二:當傳統的“孝“遇上《民法典》孝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孝敬父母的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人們對“孝”產生了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父母老了,兒不遠行;有人認為:父母子女兩地分居,法律應該規定探望父母的頻次;有人認為:人們對親情的理解也不盡相同,探望的次數也不同。教師在 PPT播放議學材料,那么同學們是怎么認為的呢?請結合生活中的實例,運用本單元的知識,進行合作與探究:關于“孝”的觀點評析議學提示: 1.考慮“孝文化”發生變化的時代背景 2.法律對于“孝”的表述和解釋3.完整呈現核心觀點加論據 組內合作探究,探討自己的觀點,說明自己對“孝”的理解,并派代表回答。 引導學生思考“孝”的正確表達方式,通過組內交流,信息交換,拓寬學生的見解,引發學生更好地思考什么是“孝”,如何盡“孝”。總結升華 踐行孝道,解讀《民法典》民法典首次將“家庭應當樹立優良家風,弘揚家庭美德,重視家庭文明建設”寫入法典。《民法典》第 1043條、第 1067條第 2款就將孝道作為法律思想的來源,規定了公序良俗,新民法典規定不盡孝少分或者不分遺產。播放視頻:新二十四孝總結:中華民族是一個禮儀之邦,對于傳統的中華美德需要不斷的發揚和壯大,百善孝為先,家庭觀首先從家庭出發,再回歸家庭。家風的好壞決定了一個家庭的興衰,也影響著一個國家的繁榮穩定。家風正才能民風淳、社風清,家風極大地影響著社會的穩定和發展。弘揚優良家風不僅能提高個人的思想道德水平,同時也有利于社會穩定,對社會的發展起到積極作用。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家盡孝、為國盡忠。沒有國家繁榮發展,就沒有家庭幸福美滿。我們要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家國情懷,提倡愛國愛家相統一,讓我們每個人、每個家庭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奮斗! 學習新民法典的規定,明確法律層面的舉措。 培養學生的法律意識,強化學生的家庭責任意識,培育家國情懷,熱愛祖國,熱愛家庭。板書設計拓展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婚姻家庭生活也在發生變化,傳統婚姻家庭觀念面臨挑戰,請學生思考:未來人們的婚姻關系、親屬關系可能發生怎樣的改變 為應對這些改變,相關法律又該作出怎樣的調整 課后反思 本節課的教學突出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的有機結合,注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一些與現實聯系比較密切的素材,讓學生增強學習法律生活的趣味性,樹立法治觀念,養成學法、守法、用法的好習慣。同時把比較抽象的課題研究具體化,環節緊密多樣,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極大提高了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總體上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目標,但是在具體的環節上還是存在一些問題: 一、教學效果: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對家庭、婚姻有了更清晰的認識,也有了一定的人生規劃,對家庭責任意識和法治意識也有了新的認知。 二、不足之處:在引用視頻展開教學時,沒有很好的對本章節內容進行課前回顧。課堂中運用的信息化手段方式較單一較少,對于高二的學生,可采用多種信息化手段,培養學生的信息素養。給予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的時間仍然偏少。在講解過程中,對于如何處理第二單元和第三單元的銜接關系也需要進一步思考。 三、改進措施:加強課標研究,處理好單元之間的知識銜接;改進信息化教學手段,在往后的教學中設計較多的信息化輔助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環節,活躍課堂氣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