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39張PPT)第7節 地形和地形圖高原情景導入地球的陸地表面形態各異,有的高、有的低、有的平坦、有的陡峭、有的一望無際、有的峰巒疊障……。我們把它們統稱為地形。山地盆地丘陵平原相對高度:某個地點高出另一個地點的垂直距離。海拔: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地球表面高低起伏,差別很大。這種差別通常用海拔和相對高度來表示。新課學習你知道你所在家鄉是什么地形?你出去游玩看到過哪些地形?探究學習相對高度大,坡陡頂尖,連綿起伏,海拔在500米以上。山地高原:海拔高,一般在500米以上,頂面積較大,起伏小。高原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對高度不超過200米,地表起伏小,坡度平緩。丘陵海拔在200米以下,地面寬廣,起伏較小的地區,一般相對高度小于50米。平原四周為山脈、高原環繞的中部相對低陷地區。海拔四周高,中間低。盆地山地 高原 丘陵 平原 盆地海拔相對高度特征小結陸地地形主要有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五種類型。高500米以上高500米以上較低200米或以上很低200米以下大小小小坡度較陡,峰巒高聳,溝谷幽深。海拔較高,頂面較大、起伏小,平坦。地面起伏較小,坡度較緩地面廣闊平坦,起伏很小周圍山脈圍繞,四周高,中間低。高度不等——海拔相同的各點在地圖上連接成線等高線用等高線表示地形的地圖,就是等高線地形圖等高距:等高線地形圖中每兩條相鄰等高線的高差稱為等高距。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估算海拔與相對高度:同一條等高線上各點的海拔相同;同一幅等高線地形圖上等高距一般是相同的;數值越大,地勢越高,數值越小,地勢越低。375350300250300250200150CADBE單位:米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375350300250300250200150CADBE單位:米1.說出A地的海拔。250米某條等高線上的點的海拔,與所在等高線的海拔相同2.B地的海拔。大于150米、小于200米兩條等高線之間的點的海拔,介于兩條等高線的海拔之間3.計算A、E兩地的相對高度。A、E兩地的相對高度=250米-150米=100米分別位于兩條等高線上的兩點的相對高度為兩地的相對高度合作探究375350300250300250200150CADBE單位:米4.估算C、D兩山峰的相對高度D山峰的海拔為375米,C山峰的海拔大于300米、小于350米,C、D兩山峰的響度高度h為(375-350)米計算兩山峰的相對高度,分別讀取或估算每個山峰的海拔,兩山峰的海拔差即為相對高度。(n-1)d≤h<(n+1)d,其中h表示峭壁的相對高度,d表示等高距,n表示峭壁重疊的不同等高線的條數。運用等高距估算峭壁的相對高度拓展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杜甫《望岳》泰山實際海拔并不是太高,但與周圍的平原、丘陵的相對高度達1300米,形成強烈的對比,因而在視覺效果上顯得格外高大,體現出“一覽眾山小”的高曠氣勢。拓展在不同等高線地形圖上,坡的陡緩怎么判斷?200250300單位:米甲0500米200250300單位:米乙01千米200300400單位:米丙0500米合作探究①等高距、等高線密度相同,比例尺越大,坡越陡;比例尺越小,坡越緩。甲坡度>乙坡度。200250300單位:米甲0500米200250300單位:米乙01千米②比例尺、等高線密度相同,等高距越大,坡越陡;等高距越小,坡越緩。丙坡度>甲坡度。200250300單位:米甲0500米200300400單位:米丙0500米山脊:中部高,兩邊低鞍部:兩個山峰之間呈馬鞍形的部位山峰:中間高,四周低山谷:兩邊高,中間低峭壁:近于垂直的山坡山體的地形部位幾種基本地形部位的判讀山頂 山脊 山谷 峭壁 鞍部▲閉合曲線中心(點)等高線向低處突出 (線)等高線向高處突出 (線)等高線重合的地方(線)兩條等高線的凸出部分相對應地區峭壁580570560550540580570560550540480470460450440480470460450440430山脊山谷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試一試 在圖中找出山頂、山脊、山谷及峭壁。山頂山脊山谷峭壁比較一下是從B爬到山頂A容易,還是從C點爬到山頂A容易,為什么?讀等高線地形圖解決問題C 因為從C到A比從B到A的坡度緩(等高線比較稀疏)500400300200AB0500米C即學即練1.說出A、C、D處各地形部位的名稱。2.MN和HI表示的地形部位分別是什么? B地區是什么地形?3.F的海拔高度是多少?4.從E到F的方向是從_______ 到________。山頂鞍部山谷山脊盆地峭壁620米東南西北南東 西即學即練喜馬拉雅山脈東段有一條深深的刻痕,即世界最大的峽谷——雅魯藏布大峽谷。你知道它是怎樣形成的嗎?是由于青藏高原的不斷抬升雅魯藏布江年復一年的流水沖刷。(內力作用)(外力作用)情景導入(一)內力作用引起地形變化地殼變動(板塊碰撞與張裂)內力作用使地表趨于起伏(形成高山,深谷,高原)。新課學習引起地表形態變化的外力因素主要有哪些呢?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二)外力作用引起地形變化探究學習如果你的家鄉在平原地區,它平坦的地形是如何形成的?如果你的家鄉在山區,山上的溝谷是怎樣形成的?平原地區由江河攜帶的泥沙堆積而成,所以起伏較小。溝谷主要是由流水的侵蝕而形成的。不同的環境條件,對地形形變的外力是不同的。探究學習流水的搬運作用、泥沙的沉積作用。1、在降水比較豐富的濕潤地區,流水對地表形態影響最大。流水的沖刷使疏松的黃土高原變得溝壑縱橫。流水也會使石灰巖溶蝕,形成許多溶洞。江河攜帶的泥沙在河流的中下游和河口沉積會形成平原和三角洲。2、在降水較少的地區,風的吹蝕和沙的沉積會形成風蝕城堡和沙漠。3、在高寒地區,在冰川移動的作用下會形成角峰和冰斗谷。角峰冰斗谷4、生物也會改變地表的結構地球表面形態是在不斷變化的,這種變化既受地球內力作用的影響,也受外力作用的影響。內力作用 外力作用影響結果影響特點作用大小內力作用使地表的起伏加大。(形成高山,深谷,高原)外力作用主要是使地表處于平坦。(削低高山,填平深谷)階段性的特點廣泛性和持續性的特點就全球而言,內力作用對地表形態的影響居主導地位而在局部地區,外力作用也可能居于主導作用小結課堂小結地形和地形圖地形的類型表示地形起伏的地圖地形的變化山地、平原、高原、盆地、丘陵等高線地形圖外力因素內力因素外力作用主要是指風力、流水、冰川、波浪、生物等對地形的作用。地殼變動內力作用使地表趨于起伏(形成高山,深谷,高原)。1.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對高度較大,坡度較陡,峰巒高聳,溝谷幽深的地形是( )A.平原 B.高原 C.山地 D.盆地2.等高線從低處往高處凸出的地方是( )A.鞍部 B.峭壁 C.山脊 D.山谷CD及時鞏固3.石灰巖地區形成溶洞的原因是( )A.火的作用 B.流水的作用C.風力的作用 D.地震4.以下作用中,屬于內力作用的是( )A.風 B.流水 C.火山 D.冰川B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