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第一步:學習目標整合單元名稱 課時名稱 課標要點 重點難點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第9課 兩宋的政治和軍事 通過了解兩宋的政治和軍事,認識這一時期在政治、經濟文化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 重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和影響,王安石變法。 難點: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對王安石、岳飛的評價,宋代的議和第10課 遼宋夏金元的統治 通過了解遼夏金元諸政權的建立、發展和相關制度建設,認識北方少數民族政權在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重點:南、北面官制度;猛安謀克制度:“大定之治”:行省制度:元朝管理邊疆的措施,元朝統一的意義。 難點:遼夏金元對中原文化的學習,元朝管理邊疆的特點,元朝的民族關系。第11課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與社會 1.認識兩宋時期在經濟與社會等方面的新變化 2.了解元朝時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 重點:認識宋元時期經濟與社會的新變化。 難點:理解其新變化的原因。第12課 遼宋夏金元的文化 1.了解兩宋時期理學的興起 2.了解遼宋夏金元的文化成就 重點:儒學復興的概況和歷史影響,文學藝術的成就和特點,科技成就,少數民族的文字; 難點:儒學復興的背景,宋詞元曲產生的原因,古代科技成就出現的原因及特點,少數民族文字創制的意義。第二步:思維導圖回顧知識第三步:重難知識易混易錯1.宋朝的思想、科技文化發展折射的時代特征(1)思想:理學出現,儒家思想逐漸成熟。理學是適應封建專制集權強化的需要而出現的,實質上反映了封建社會中后期強化君主專制,維護封建統治的需要。(2)科技:宋朝時期是火藥、指南針、印刷術三大發明廣泛使用的成熟階段,更是外傳的重要時期,反映了宋朝社會經濟的高度發展和中外交流的空前繁榮,也反映了社會生產發展的需要。三大發明的成熟和外傳,大大推動了世界文明的進程。(3)文學:宋詞成為宋代主要的文學形式。宋詞一方面反映了宋代民族政權并立,國家分裂,文人用詞抒發對國家分裂的悲憤,如辛棄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擴大,詞的文學形式和特色更加適應市民生活的需要,如柳永。(4)書畫藝術①宋代隨著手工業、商業的不斷發展,城市經濟繁榮,出現了封建文化的高度繁榮,涌現出一大批書法家、畫家,如北宋的蘇軾、黃庭堅等。風俗畫盛行,如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反映了北宋東京的繁華景象。②宋代強化專制集權,反映在繪畫方面,如宮廷畫盛行;強調以景寫意,抒發作者個人內心情感的文人畫進一步發展。2.中國古代民族交融的三次高潮(1)春秋戰國時期,由于各民族交流頻繁,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在此基礎上,秦朝建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形成了以華夏族為主干的中華民族。(2)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二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其主要特點是少數民族內遷黃河流域,接受漢族先進文化。(3)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三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元統一前,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密切;元統一后,形成了回族的前身——回回。例題:1.宋朝在州府設通判,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據此可知,設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武人干政 B.規范地方行政 C.提升軍事能力 D.削弱州府權力答案:B解析:依據材料“重要州府設兩名,民戶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則必置。通判有自己專屬的衙門通判廳,與知州(府)共議政務、同署文書”、“有軍旅之事,則專任錢糧之責”等信息可以看出通判監幫助地方知州處理政務,規范了地方行政,故B項正確;武人本來就參與政務,不能說“干政”,通判也不僅僅防止武人叛亂,也防止文官,故A項錯誤;通判掌握監察職能,而且從材料可以看出通判監督和制衡知州,不是為了提升軍事能力,故C項錯誤;材料信息沒有體現出削弱州府權力,D排除。故選:B。2.宋太祖、太宗兩朝建立了新官制,并沒有全部取消舊官制,長期保留唐、五代遺留下來的許多官位職稱。這樣的做法( )A.助推了冗官冗費出現 B.體現了國策崇文抑武C.促進了科舉制的完善 D.提高了政府行政效率答案:A解析:據題干及所學可知,宋代實行新官制,但卻保留了舊官制,增加了財政支出,助推了冗官冗費的出現,A項正確;崇文抑武政策是提高文官地位和抑制武官,而材料是反映宋朝官員數量的增加,排除B項;科舉制是選官制度,而材料沒有涉及選官,排除C項;材料會促使官員數量增加,這會降低了政府的行政效率,排除D項。3.王安石在變法中“募饑民修水利”,以“賑救食力之農”“興陂塘溝港之廢”。與“煮粥賑災”“開倉放糧”等賑災方式相比,王安石此舉力圖( )A.盡量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 B.穩定災區的社會秩序C.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 D.建立政府抗災救荒體系答案:C解析:以工代賑具有多方面的好處,既可以通過招募災民做工達到賑災的目的,又修建了農田水利設施,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從而有利于從長遠上解決災民生計問題,故C項正確。招募災民興修水利并不一定能減輕政府的救災負擔,修建水利工程有可能暫時增加政府的負擔,排除A項;材料的重點是王安石的賑災方式的獨特之處,穩定災區社會秩序并非其獨有之處,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抗災救荒體系的建立,排除D項。4.宋遼金對峙時期,遼人在自稱“中國”的同時,并不反對宋人稱“中國”。……金人進入中原后,即援引“中原即中國”“懂禮即中國”等漢儒學說和理論,自稱中國,認為金、宋都是“中國”。上述歷史現象反映出( )A.各民族生活習俗完全一致 B.各民族間區域經濟交流頻繁C.各民族文化認同趨勢加強 D.中原地區經濟文化始終領先答案:C解析: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宋遼金對峙時期,遼朝和金朝都認為自己與宋是“中國”,認同中原文化,各民族文化認同的趨勢加強,C項正確;“完全一致”說法絕對,排除A項;材料提到對中原文化的認同,而不是經濟交流,排除B項;材料反映周邊民族對中原文化的認同,而不能得出中原地區經濟文化始終領先,排除D項。5.《遼史·百官制》記載:“契丹官分南、北,以國制治契丹,以漢制待漢人,北面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材料中所描述的制度是( )A.四等人制 B.南北面官制 C.內外服制 D.猛安謀克制答案:B解析:據題干可知主要結論:遼朝官員分南北,北面以契丹傳統治理,南面以漢人制度治理。結合所學可知,遼朝統治時期,實行了南北面官制度,因俗而治。B項正確;元朝實行四等人制,排除A項;商朝實行內外服制,排除C項;金朝實行猛安謀克制,排除D項。6.遼朝在中央政權機構內分設南面官和北面官,在地方行政上并行州縣制與部族制。金朝以猛安謀克制管理游牧部族,以州縣制管理漢人。這體現出遼金制度建設特點是( )A.大一統 B.民族歧視 C.種族差異 D.因俗而治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可知,遼朝南北面官制、州縣制與部族制,金朝猛安謀克制等都體現了因俗而治的特點,D項正確;遼朝和金朝都是民族并立政權,沒有實現大一統,排除A項;材料信息得不出民族歧視,排除B項;契丹族、女真族都屬于中華民族,得不出種族歧視,排除C項。7.元朝在行省區域劃定上,陜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江西行省跨過南嶺而有廣東,江浙行省從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這種設置( )A.擴大了統治疆域 B.妨礙了商品長途販運C.縮小了貧富差距 D.抑制了地方憑險割據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陜西行省越過秦嶺而有漢中盆地,江西行省跨過南嶺而有廣東,江浙行省從江南平原逶迤直到福建山地”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的行省打破了自然條件的限制,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D項正確;擴大了統治疆域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妨礙了商品長途販運說法錯誤,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貧富差距,排除C項。8.錢穆先生曾說,(蒙元)徒“恃其武力之優越”“而并不重視其文治”,所實行的某些制度“只成為唐宋以降社會日趨平民化平等化大趨勢下的逆流”。可以用來印證該觀點的是( )A.四等人制的實施 B.中書省直轄區的設立C.蒙古軍隊的征服 D.南北面官制度的實行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只成為唐宋以降社會日趨平民化平等化大趨勢下的逆流”,宋代社會平民化,社會流動性加強,但是其“四等人制”強調,阻斷了這個趨勢,A項正確。本題主旨為“社會趨勢”,中書省直轄區的設立不符合本題主旨,排除B項;“蒙古軍隊的征服”只是元朝建立的原因,無法印證材料中“唐宋以降社會日趨平民化平等化大趨勢下的逆流”,排除C項;南北面官制度的實行是遼代,排除D項。9.宋代柑橘產地集中在兩浙、四川、江西、福建以及兩廣。這些地區許多農戶不再種植糧食,完全以栽培柑橘為業,所需糧食依靠外地供給。這反映出( )A.農業種植技術提高 B.生產專業化發展C.基層市場蓬勃涌現 D.各地經濟差距擴大答案:B解析:材料反映了宋代柑橘產地集中在兩浙、四川、江西、福建以及兩廣,這些地區許多農戶不再種植糧食,完全以栽培柑橘為業,這說明宋代農業生產專業化發展,B項正確;材料沒有技術對比,不能表明農業種植技術提高,排除A項;材料沒有基層市場蓬勃涌現的信息,排除C項;材料沒有對各地經濟進行對比,無法推知各地經濟差距擴大,排除D項。10.宋代大量出現研究自然萬物的譜錄,如《梅譜》、《牡丹譜》、《海棠譜》、《荔枝譜》、《橘錄》、《蟹譜》、《昆蟲草木略》、《禽經》等。這一現象反映了宋代( )A.注重實踐的務實精神 B.格物致知的時代精神C.天人合一的哲學主張 D.日益普及的自然科學答案:B解析:材料表明宋代大量出現研究自然萬物的譜錄,而程朱理學要求研究萬物才能尋得理,可知這反映了格物致知的時代精神,B項正確;研究自然萬物不是注重實踐的務實精神,排除A項;知行合一是明代王陽明的主張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出現研究自然萬物的譜錄得不出自然科學的日益普及,排除D項。11.元雜劇的作者中,有高級官僚、平民、江湖游醫和商人,更多的是懷才不遇或者充任下級官吏的文人。這主要反映出元雜劇( )A.演出角色的多樣性 B.演出服務的上層性C.劇本創作的多元性 D.戲劇內容的娛樂性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元雜劇的作者身份和社會地位多樣,這反映出劇本創作的多元性,故選C。材料主旨是劇本創作的多樣,不涉及演出角色的多樣,故排除A;材料體現不出演出服務的對象,故排除B;材料不涉及戲劇內容的描述,故排除D。第四步:核心素養對接高考一、核心素養1.【歷史解釋】宋初君主專制中央集權的加強(1)中央分化事權(2)加強對地方的控制行政—削實權 中央派文官擔任地方各州的長官知州,節度使逐漸變為虛銜。財政—制錢谷 設諸路轉運司統管地方財政,保證各州賦稅絕大部分上繳朝廷。軍事—收精兵 將地方精銳部隊編入禁軍,拱衛京師,鎮守地方,定期更換駐地。2.【唯物史觀】宋初加強中央集權的特點(1)“崇文抑武”,文人治國。這有利于鞏固統一,但其造成軍隊戰斗力低下,因為文官不懂軍事。(2)分割地方權力,高度集權于中央。這一方面有利于鞏固統一防止分裂,但另一方面卻導致地方行政機構辦事效率低下,中央機構臃腫,人浮于事,造成冗官。(3)“強干弱枝,守內虛外”。這雖有利于加強中央集權,但邊防空虛,成為北宋在民族斗爭中屢敗的重要原因。3.【歷史解釋】王安石變法的主要措施及影響措施 影響富國之法 青苗法 限制了高利貸對農民的盤剝,增加了政府收入,但出現了地方官強制農民借貸的情況,加重了借貸者的負擔。農田水利法 保證了農業灌溉,促進了農業的發展,但一些地方政府強制百姓興修水利,加重了人民的負擔。免役法 有利于經濟發展,增加了政府收入,但對貧苦人民是沉重的負擔。市易法 打破了大商人對市場的壟斷,增加了政府收入。方田均稅法 清丈出大量隱瞞土地,增加了政府收入。均輸法 節省購物錢鈔和運費,節約了政府成本,減輕了人民負擔。強兵之法 保甲法 維護了社會秩序,節省了軍費開支。保馬法 節省了軍費開支,提高了馬匹質量,增加了馬匹數量。將兵法 提高了軍隊戰斗力。設軍器監 武器產量、質量得到提高。取士之法 改革科舉制 度;整頓太學;唯才用人。 有利于選拔和培養優秀人才;有利于推動改革;有利于擴大統治基礎。4.【唯物史觀】多角度認識五安石變法(1)從背景看:王安石變法是在北宋面臨財政危機、政治危機和邊患危機的情況下為實現富國強兵而進行的。(2)從內容看:主要是調節農民、封建國家與大地主、大官僚之間的利益再分配。(3)從措施和結果看:變法無法緩和社會的主要矛盾,在大地主、大官僚的反對之下,新法很快被廢除。(4)從性質看:王安石變法是封建地主階級針對北宋統治危機進行的改革運動,它不可能從根本上擺脫封建統治危機。(5)從目的看:變法以維護地主階級的統治為出發點,農民的處境沒有得到根本改變,負擔依然沉重。5.【歷史解釋】行省制度的特點和作用特點 (1)具有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 (2)既有利于中央集權,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達到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平衡。 (3)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制相結合的制度。 (4)權力大而不專,較成功地解決了地方勢力坐大的積習。作用 (1)轄區廣闊,軍政大權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 (2)便利了中央對地方的管理,又調動地方管理的積極性,調整好中央與地方的關系,具有重要意義。 (3)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 (4)行省的創立是中國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改變,是我國省制的開端,對后世政治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6.【歷史解釋】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原因(1)相對穩定的政治局面,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客觀環境。(2)統治政策的調整,如相對寬松的商業環境、對外開放政策等。(3)農業、手工業和科技的發展(活字印刷術,外國水稻、棉花等先進技術的引入等),豐富了商品的種類與數量。(4)國內各民族、各地區間的相互交流和學習,以及中外交往的加強,擴大了國內外市場。(5)農村租佃制盛行,城市雇傭關系的出現,人身依附關系逐漸松弛,順應了商品經濟發展的需求。7.【唯物史觀】宋代商品經濟發展的影響(1)商業發展給農民帶來了人身自由,給宋朝科技文教的繁榮創造了契機。(2)商品經濟的發展沖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抑商思想、門第觀念等),推動了科舉制的改革。(3)商品經濟發展推動了宋代政策的調整。如稅收、對外政策、不抑兼并等。(4)促進了各民族間的經濟交流,有利于國家走向大一統。(5)促進了城市的發展,改變了人們的社會生活和習俗等。(6)商業發展反作用于農業和手工業,推動經濟的進一步發展。8.【歷史解釋】程朱理學的特點(1)儒學進一步思辨化。這是程朱理學的突出特點。傳統儒學經由理學家們的改造,道德信條式的理論體系變成了哲學理論體系。(2)更加強調以倫理道德為思想核心。理學所強調的天理,實質上是儒學的倫理道德學說,無論是理學哲學的本體論、人性論、“存理滅欲”或“存心滅欲”的修養論、“格物”或“格心”的認識論等,均是以倫理道德為核心內容。(3)更多地吸收了佛、道因素。程朱理學作為儒學發展的一個階段,它帶有明顯的佛、道化的特點。程朱理學吸收借鑒佛教與道教的形而上學理論和禁欲主義思想,把它作為理學的核心思想。9.【唯物史觀】程朱理學的影響(1)理學的形成,標志著儒家思想的成熟。它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2)理學用三綱五常維系專制統治,壓抑扼殺了人們的自然欲求。其主張尊卑等級、重男輕女、重義輕利、重禮輕法,產生了消極影響。(3)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二、對接高考1.(2023海南卷)有學者認為,宋代的識字率相對較高。真定府的一處摩崖石刻顯示,山區牧羊人也有能讀會寫者;南方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如建州“耕且讀者十家而五六”,邵武軍的許多村落“皆聚徒教授”。這一現象表明當時( )A.書院制度日趨完備 B.雕版印刷相當普及C.崇文興教漸成風尚 D.文化重心已經南移答案:C解析:據材料可知,宋代識字率較高,即便是農村地區的村落,文化風氣依然濃厚,因此可以推斷宋代整個社會形成崇文風氣,C項正確;材料僅顯示宋代形成崇文風氣,材料沒有講明是因書院制度完備而形成的,排除A項;B項表述符合史實,據材料無法得出宋代雕版印刷術相當普及,排除B項;D項表述基本符合史實,材料中雖然有“南方農村的文化教育水平高于北方”的信息,但是材料重點不是強調宋代南方文化重心南移,材料整體上突出宋代崇文的社會風氣,排除D項。2.(2023湖南卷)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范仲淹等以“后無過不可廢”,跪求奏對。仁宗遣宰相呂夷簡告知他們皇后應廢的理由。事后,孔道輔等遭貶黜,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這反映了宋代( )A.皇帝家事不容外朝官員置疑 B.士大夫政治降低了皇帝權威C.御史與諫官職能有混通趨勢 D.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孔道輔、諫官范仲淹等以‘后無過不可廢’,跪求奏對。……朝廷詔令御史、諫官不得‘相率請對’。”可知,宋仁宗下詔廢郭皇后,御史中丞與諫官反對皇帝廢后,跪求奏對,導致御史中丞遭貶黜,而后朝廷詔令御史、諫官“相率請對”,說明士大夫階層為維護政治穩定,敢于向皇帝諫議,一定程度上限制皇權膨脹,B項正確;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皇帝廢后即是皇帝的家事,同時也是國家大事,A項“不容置疑”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描述的是御史與諫官對皇權的制約,而非御史與諫官職能混通,排除C項;宰相已淪為君主專制的工具的說法錯誤,相權與皇權具有一定的相互制約的關系,排除D項。3.(2022天津卷)遼都上京城由北部的皇城和南部的漢城組成,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貴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內除宮城外還有官署、孔廟和佛寺;漢城為漢人、商人、使節等居住之所。這樣的都城布局體現了( )A.因俗而治的統治思想 B.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C.儒家文化的全面影響 D.稱霸中原的強盛國力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皇城是契丹皇帝和貴族理政、生活之地,皇城內除宮城外還有官署、孔廟和佛寺;漢城為漢人、商人、使節等居住之所”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遼采取漢人和契丹人分開治理的措施,體現因地制宜和因俗而治的特點,A項正確;游牧民族的生活方式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項;儒家文化的全面影響,說法過于絕對,排除C項;稱霸中原的強盛國力與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項。4.(2022江蘇卷)元朝創建行御史臺“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專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經重臣董文用據理力爭,該圖謀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這說明元代( )A.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 B.地方權力的監督機制得到改善C.地方的吏治問題得以解決 D.行省事務最終由朝廷大臣決定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元朝創建行御史臺‘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可知,元朝建行御史臺監察行省,江淮行省“欲專肆”建議行御史臺隸屬行省,未能得逞,之后行御史臺不受行省節制在法令上被確認,說明行御史臺能夠更好的監察地方,地方權力的監督機制得到改善, B項正確;行省長官的特權受到否定,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通過材料信息無法判斷地方吏治問題解決程度,排除C項;行省事務最終由朝廷大臣決定,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5.(2021海南卷)元延祐元年(1314年)恢復開科取士,規定凡考經問或明經的人,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為課本,以朱熹《四書章句集注》為參考書。由此,科舉再次成為思想與權力之間的制度化鏈接。此舉意在( )A.尊重前朝傳統文化信仰 B.爭取漢族士人的政治認同C.緩和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D.恢復程朱理學的正統地位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可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書章句集注》均是漢族士人進入仕途的必讀儒家經典,元朝恢復開科取士,以《大學》《論語》《孟子》《中庸》《四書章句集注》等書為課本和參考書,有利于漢族士人進入仕途,從而加強漢族士人對元朝的政治認同,從而達到鞏固統治的目的,故B項正確;AD兩項均不是主要目的,排除;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6.(2023浙江卷)有學者認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統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經濟文化重心已經固著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證該觀點的是( )A.《元史》記載:“(大都)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B.明末大臣奏稱:“國家財賦,專倚三吳,而蘇(州)、松(江)獨甲于天下”C.康熙帝詩云:“東南財賦地,江左人文藪”D.清代浙江學者言:“吾鄉山水清遠,其人明銳而疏達”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經濟文化重心已經固著南方不可移易了”并結合所學可知,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全國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元明清時期南方經濟在壓倒北方的形勢下繼續發展,D選項的意思是“我的家鄉山清水遠,那里的人們聰明敏銳而待人開放”,這無法反映經濟重心在南方,D項正確;A項中“無不仰給于江南”可分析出經濟重心在南方,南方成為主要糧食供給中心,排除A項;B項中明末國家財賦專倚三吳,強調江南經濟繁榮,對國家財政的重要性,排除B項;C項中的“東南財賦地,江左人文藪”說明東南是經濟文化重心,排除C項。7.(2023浙江卷)我國古代有位科學家改進和創制了簡儀、圭表等多種天文觀測儀器,“皆臻于精妙,卓見絕識,蓋有古人所未及者”。他還主持大規模科學觀測,編制歷法,“歷成,(世祖)賜名曰《授時》,頒行天下”。這位科學家是( )A.郭守敬 B.裴秀 C.徐光啟 D.沈括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還主持大規模科學觀測,編制歷法”、“賜名曰《授時》,頒行天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元朝時期,郭守敬奉命修訂新歷法,歷時四年,制訂出《授時歷》,成為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一種歷法,為修訂歷法,還改制、發明了簡儀、圭表等多種天文觀測儀器,A項正確;魏晉時期的裴秀著作是《禹貢地域圖》,開創了中國古代地圖繪制學,排除B項;明朝的徐光啟修訂了《崇禎歷書》,排除C項;北宋的沈括代表作是《夢溪筆談》,排除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