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吉林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吉林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上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10年7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
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
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三民主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間的關系。
4.家國情懷:認識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作出的貢獻,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內容要點】
一條主線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兩個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
兩個團體 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
七次革命行動 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二次革命、護國運動。
知識點1: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革命志士的奮斗;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一)興中會:
1、時間、地點:1894年11月,美國檀香山。
2、建立者:孫中山
3、宗旨:振興中華
4、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二)廣州起義:1895年,孫中山聯絡陸皓東等人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失敗,斷發改裝,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國考察社會實際,發展革命組織,為繼續革命作準備。
二、同盟會
(一)背景:1、思想基礎:《辛丑條約》簽訂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示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2、組織基礎:成立了華興會和光復會等革命團體。
(二)同盟會的成立
1、時間:1905年8月
2、地點:日本東京
3、目的: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
4、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5、領導機構: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
6、刊物:《民報》——同盟會機關報
7、性質(地位):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8、意義:同盟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三)三民主義:
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變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國家。
(2)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4)評價:
(A)進步性:①是一個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②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③對推動革命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B)局限性:①民族主義:沒有鮮明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主張;②民權主義:忽略了廣大勞動群眾在國家中的地位;③民生主義:沒有土地革命綱領,沒有從正面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難以成為發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理論武器。
三、革命志士的奮斗:
起義:①萍瀏醴起義(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②安慶起義 ③廣西起義 ④黃花崗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意義: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四、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奮斗
1.萍瀏醴起義:1906年,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發動萍瀏醴起義。這次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但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
2.安慶起義:1907年夏,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秋瑾在浙江紹興被捕遇難。
3.廣西起義:1907年,孫中山、黃興領導廣西起義,襲取鎮南關。
4.黃花崗起義:1911年,孫中山、黃興、趙聲在廣州舉行起義,史稱“黃花崗起義”。
(二)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
3、經過:起義爆發——攻占軍械庫——進攻總督衙門——武漢三鎮光復——湖北軍政府成立
4、結果:攻克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
5、發展:武昌起義以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獨立。6、6、影響: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五、建立中華民國
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陽歷)。
2.改革措施: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后,進行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權,不準刑訊、體罰,禁止買賣人口、販賣童工,保護華僑,保護人民財產;經濟方面,獎勵工商業發展,鼓勵興辦實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平等觀念,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謂,廢止跪拜,剪除男子發辮,勸禁女子纏足,嚴禁鴉片,禁止賭博;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廢止小學讀經等。這些政策對社會觀念的轉變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
3.袁世凱竊取革命果: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迫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標志辛亥革命失敗。
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頒布:1912年,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
2.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屬于國民;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等自由和權利;立法權,國行政權,司法獨立等(三權分立)。
3.性質、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從形式上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順應了從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歷史發展必然趨勢。
知識點2: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北洋軍閥混戰
一、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個皇帝宣統帝宣布退位。
3月,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2、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的提出限制條件:
①提出臨時政府設在南京。
②新任大總統應到南京就職。(袁世凱以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為借口不肯遵從)
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二、二次革命(1913年)
導火線:宋教仁把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案”(宋教仁遇刺),袁世凱下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
過程:孫中山號召興師討袁,發起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
為什么稱“二次革命: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是保衛辛亥革命成果、保衛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
三、袁世凱復辟帝制:(1915年—1916年)
1、對內獨裁:(一轉正,二解散,三修改)
①1914年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②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
③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修改總統選舉法。
2、對外賣國: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3、復辟帝制:年底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1916年為“洪憲元年”。
三、護國運動(1915年底)
1、原因:袁世凱的復辟帝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杰維護共和制度。
2、經過: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不少省份積極響應,宣布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
3、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這一事件說明:袁世凱復辟帝制違背了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四、軍閥混戰:
1、局面: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有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等。
2、危害:這些軍閥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連年混戰,中國陷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
3.孫中山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核心是維護共和政體和《臨時約法》。
4.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說明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5.孫中山評價宋教仁:“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易混易錯】
1.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同盟會政治綱領的闡述和完善,其中民族主義是前提,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的進步意義,也在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利益;民權主義是核心,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
3.孫中山雖然沒有直接領導武昌起義,但仍被當做革命的領袖,他的思想(三民主義)和他通過同盟會領導的一系列革命活動都對武昌起義起著指導作用。
4.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并非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內涵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幾個層面。辛亥革命后地主階級的統治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仍廣泛存在,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完成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制度才真正結束。
5.“二次革命”是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為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獨裁而進行的一次武裝斗爭,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終結。
6.北洋軍閥是近代一支特殊的軍事政治力量。其產生的深刻社會根源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7.怎樣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
成功的理由: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各個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共和國。辛亥革命的結果是,清王朝的統治被推翻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結束了。與此同時,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舊俗惡習,社會風氣發生巨大變化,有助于社會生活近代化,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因此,辛亥革命不僅完成了提出的任務,而且有深遠的積極影響。所以說辛亥革命成功了。
失敗的理由: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這次革命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制度,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也沒有趕走外國侵略者,廢除不平等條約,革命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未改變。而且,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這些都說明其失敗了。
取得一定勝利兼有一定失敗的理由:辛亥革命從推翻清王朝,結束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力等方面看,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從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就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從這些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中國同盟會
2.大總統誓詞
3.清帝退位
【時空觀念】政治民主化:
【歷史解釋】
1.辛亥革命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
(1)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清政府的統治日益腐朽沒落,尤其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制中國的工具,一次次戰爭的失敗讓中國人民對清政府徹底失去信心,認為只有革命是中國唯一的出路。
(2)革命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提出的革命指導思想,其反帝反封建的方針是正確的。
(3)革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辛亥革命把革命的目標直指清王朝,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
(4)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辛亥革命爆發之前,革命黨人利用報紙、雜志等媒體宣傳革命,使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
(5)革命黨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孫中山、黃興、陸皓東、林覺民等為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為辛亥革命的勝利闖出了一條血路。
2、中國早期近代化探索
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事件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背景 清政府內外交困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清政府已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人物 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孫中山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
目的 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統治 發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 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獨立人格
主張 自強求富 變法圖強 三民主義 民主科學
學習方向 學西方先進技術 學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憲制) 學西方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學思想文化
影響 ①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開端) 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③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由改良轉向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沒有改變社會性質) 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傳播了民主與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特點 由技術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探索與救亡圖存相結合,過程艱難曲折
相 同 點 (1)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情況下進行的 (2)學習對象:都向西方學習 (3)影響:客觀上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沖擊了傳統守舊的思想觀念,促進思想解放;都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4)結果: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聯系 (1)洋務運動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為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 (2)戊戌變法宣傳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發生奠定了思想基礎;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推翻封建統治才能救中國,促使更多人走上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3)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新文化運動提供了精神動力
3.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
事件 思想 影響
魏源《海國圖志》 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 天朝上國觀念發生變化,開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
洋務運動 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西方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產生沖擊
戊戌變法 變法圖強,實行君主立憲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傳播了民主與科學
五四運動 傳播馬克思主義 傳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總結: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先進的思想文化也隨之傳入中國。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過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 啟示:先進思想促使社會進步,社會進步促進思想解放
【唯物史觀】
1.對三民主義的深度理解。
(1)三民主義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提出的第一個比較完善的革命綱領。
①民族主義公開提出以武裝斗爭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
②民權主義要求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是三民主義的核心,為資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民生主義就是通過核定全國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
(2)三民主義的局限性。
①民族主義沒有徹底地、明確地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
②民權主義規定的“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產生”,在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③民生主義沒有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辦法,沒有和農民的要求聯系起來。
④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決定了資產階級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條約》的簽訂,最終確立了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評價辛亥革命: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怎樣理解這句話?
(1)成功(性質和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2)失敗(結果):革命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失敗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發動群眾也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傳播民主思想的范圍十分有限,尤其在當時的農村。)
【家國情懷】辛亥革命精神:
(1)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
(2)“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
(3)改天換地,鍥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4)無私無畏、前赴后繼、忠貞奉獻的博愛精神
(5)胸懷全局,求同存異的團結協作精神
(6)與時俱進”,不斷追求真理,不斷進步的革命精神
1.(2021·吉林)“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是(  )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中華民國
【解析】A.洋務運動,不符合題意;
B.戊戌變法,不符合題意;
C.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所以說它是“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故選項C符合題意;
D.新文化運動,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這類題目,要注意識記。
2.(2020.吉林長春)下列有關《時務報》和《民報》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
A.由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 B .致力于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C .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陣地 D .為了推翻清政府而創辦
[知識點]戊戌變法的經過,辛亥革命的影響和意義
[答案] C .
[詳解]考查點:戊成變法和辛亥革命。解題思路:題干中的《時務報》是戊成變法時期的報刊,《民報》 是辛亥革命時期的報刊,所以兩種報刊代表的是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的觀點,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都是資產階級運動,所以《時務報》和《民報》都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陣地,C項符合題意; A項辛亥革命是資產階級革命派,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改良派,排除; B項《時務報》宣傳的是維新變法思想,《民報》 宣傳的是三民主義的思想,排除; D項《民報》為了推翻清政府而創辦,排除。故選C。
3.(2023·吉林松原二模)這次革命使中國的歷史從帝制走向共和。據此判斷,這次革命的旗幟是( )
A.自強求富 B .維新變法 C.三民主義 D.民主科學
[知識點]革命先行者孫中山
[答案] C
[詳解]根據題干這次革命使中國的歷史從帝制走向共和。”可知,封建帝制被推翻。結合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是三民主義,C項正確;
自強求富是地主階級洋務派的口號,主張學習西方的技術、維新變法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但均末推翻帝制,排除AB項;
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新文化運動興起在1915年,排除D項。
故選C項。
4.(2023·吉林松原三模)“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太平天國運動 B .洋務運動 C .新文化運動 D .辛亥革命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影響和意義
[答案] D
[詳解]根據材料“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的"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D項正確;
太平天國運動最終結果失敗了,并沒有推翻君主專制制度,排除A項;
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王朝的統治,排除B項;
新文化運動發生時中國已經處于民國時期,排除C項。
故選D項。
5.(2023·吉林長春模擬預測)陳旭麓普指出:革命派以-往直前之氣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數千年帝政之命, 他認為辛亥革命( )
A .推翻封建帝制 B .改變社會習俗 C.宣揚三民主義 D.得到人民支持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影響和意義
[答案] A
[詳解]據題干“革命派以一往直前之氣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數千年帝政之命’可知,陳旭麓認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A項正確;
改變社會習俗、宣揚三民主義、得到人民支持與材料內容沒有關系,排除BCD項。
故選A項。
1.(2023·白山二模)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是(  )
A.自強求富 B.變法圖強 C.三民主義 D.民主科學
【答案】C
【知識點】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解析】解題關鍵信息“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變法圖強是戊戌變法的口號,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C項正確;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主、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口號,排除D項;
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測試,主要知識考點是三民主義,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識記,解題關鍵要牢記三民主義的相關知識。
2.(2023·松原模擬)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終結的事件是(  )
A.洋務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答案】C
【知識點】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C項正確;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了,沒有起到材料中的作用,排除A項;
洋務運動失敗了,沒有起到材料中的作用,排除B項;
戊戌變法失敗了,沒有起到材料中的作用,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學生理解并識記辛亥革命的相關史實。
3.(2022·白山模擬)《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它宣傳的主要思想是(  )
A.自強求富 B.變法維新 C.三民主義 D.民主科學
【答案】C
【知識點】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民報》 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 , 它宣傳的主要思想是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故選項C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課本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4.(2021·綠園一模)下列近代報刊以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為主旨的是(  )
A.《申報》 B.《民報》 C.《時務報》 D.《新青年》
【答案】B
【知識點】同盟會與三民主義
【解析】A.《申報》,不符合題意;
B.據所學知識可知,1905年孫中山在日本東京創立中國同盟會,這是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綱領闡發為三民主義,成為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故選項B符合題意;
C.《時務報》,不符合題意;
D.《新青年》,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理解和識記來回答,這類知識點,要注意在理解的基礎上識記。
5.(2022·吉林二模)它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從此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觀念深入人心。這一歷史事件是(  )
A.五四運動 B.北伐戰爭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辛亥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辛亥革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從此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觀念深入人心。辛亥革命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ABD三項和題干描述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辛亥革命和題干描述相符,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辛亥革命的重要歷史意義及學生正確解讀題干和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辛亥革命的重要歷史意義。
6.(2022·長春模擬)辛亥革命的性質是(  )
A.地主階級自救運動 B.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農民革命運動 D.新民主主義革命
【答案】B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主革命,極大的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進步潮流的閘門,B項正確;
洋務運動是地主階級自救運動,A項不正確;
太平天國運動是農民革命運動,C項不正確;
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D項不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知識的記憶能力,難度容易,考查學生對辛亥革命性質的記憶。
7.(2020·南關模擬)武漢有“首義之城”的美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重鎮。使武漢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歷史地位的是(  )
A.辛亥革命 B.戊戌變法 C.洋務運動 D.黃花崗起義
【答案】A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A.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并取得成功,之后全國性的革命取得勝利,這一年是辛亥年,因此被稱為辛亥革命,武漢因此有“首義之城”的美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重鎮,故選項A符合題意;
B.戊戌變法,不符合題意;
C.洋務運動,不符合題意;
D.黃花崗起義,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最基礎的知識,比較簡單。
8.(2022·茂南一模)林伯渠說:“對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低估的……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這段話旨在強調(  )
A.辛亥革命意義重大 B.廣大民眾尚未覺悟
C.革命時機不夠成熟 D.革命缺乏社會基礎
【答案】A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它推翻了清朝的統治,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頒布了《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根據材料“對于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過低估計的…因為他們沒看到推翻幾千年沿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可知這是強調辛亥革命的意義重大。根據所學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國的觀念深入人心。
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有關史實。題干中的“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重要的答題提示。辛亥革命推翻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華民國,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9.(2019·朝陽模擬)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是因為它(  )
A.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B.完成了近代反侵略的革命任務
C.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D.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答案】C
【知識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統治,結束了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統治。為中國資本主義發展創造了有力條件。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了辛亥革命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掌握辛亥革命的時間和歷史意義,會評價辛亥革命的作用。
10.(2022·綠園模擬)某導演籌拍電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了中華民國的新氣象。以下場景能夠入選電影的是(  )
A.一男子在街邊被軍警剪掉辮子 B.中影《歌女紅牡丹》首映
C.人們在欣賞歌劇《白毛女》 D.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
【答案】A
【知識點】中華民國
【解析】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還廢除有損人格的跪拜禮,取消了“老爺”“大人”之類的稱謂。1931年,《歌女紅牡丹》拍攝成功,結束了中國電影無聲的歷史。1942年,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提出文藝為工農兵服務的方針。解放區的文藝工作者深入工農群眾,創造出一批優秀文藝作品,如:大型歌劇《白毛女》也影響很大。抗日戰爭時期,徐悲鴻根據神話故事創作的《愚公移山》堅定抗戰必勝的信心。某導演籌拍的電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了中華民國的新氣象。A項正確;
中影《歌女紅牡丹》首映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人們在欣賞歌劇《白毛女》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華民國的新氣象的相關史實。
11.(2022·綠園一模)這一年的最后一天,天安門對外開放,昔日天子腳下的臣民,第一次以公民的身份登上皇城的城樓,“慶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大字標語已掛在天安門上。這一年是(  )
A.甲午年 B.戊戌年 C.辛丑年 D.辛亥年
【答案】D
【知識點】中華民國
【解析】材料“慶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說明是中華民國成立的1912年,由材料“這一年的最后一天,天安門對外開放”,可知,可推知指1911年,而這一年是農歷辛亥年,故排除ABC,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12.(2020·長春模擬)下列內容不屬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是(  )
A.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B.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C.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D.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司法獨立
【答案】C
【知識點】中華民國
【解析】本題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切入點,主要考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中華民國臨時約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它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1912年3月11日,孫中山以臨時大總統名義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約法規定: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出版、集會、結社、宗教信仰以及請愿、考試、選舉、參政等自由和權利;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國務員輔佐臨時大總統行使行政權并負其責任,司法獨立等。
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考查《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有關知識。做此類題沒什么捷徑可走,理解和識記相關知識才是解題的關鍵。選項中的“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是戊戌變法中的有關軍事改革的內容。
13.(2019·長春模擬)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是(  )
A.《民報》
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答案】D
【知識點】中華民國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D選項符合題意。
AB選項不屬于憲法,排除。
C選項屬于社會主義憲法,排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側重對材料分析和知識遷移能力的考查,解題關鍵在于對辛亥革命的準確把握,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是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4.(2023·前郭爾羅斯五模)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在1913年進行的反抗袁世凱獨裁統治的斗爭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護國戰爭 D.護法運動
【答案】B
【知識點】北洋政府
【解析】A:1911年10月10日,新軍工程營第八營打響武昌起義第一槍。起義軍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A項不符合題意;
B:結合所學可知,1913年,孫中山、黃興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B項符合題意;
C:袁世凱在1915年12月于北京宣布接受帝制,南方將領唐繼堯、蔡鍔、李烈鈞等在云南宣布獨立,并且出兵討袁。袁世凱的軍隊受挫,南方其他各省之后亦紛紛宣布獨立。袁世凱在內外壓迫后宣布取消帝制,并于數月后病逝。護國運動是辛亥革命后發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C項不符合題意;
D:護法運動指1917年—1922年由孫中山領導,反對北洋政府,在廣州另立中華民國軍政府的行動,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能力,準確識記二次革命的基礎知識,難度較小。
15.(2023·九臺模擬)從專制到民主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人卻倒行逆施,復辟帝制。這個人物是(  )
A.吳佩孚 B.張作霖 C.段祺瑞 D.袁世凱
【答案】D
【知識點】北洋政府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袁世凱1915年12月宣布自稱皇帝,改國號為中華民國,建元洪憲,史稱“洪憲帝制”,原定于1916年1月1日舉行登基大典,此舉遭到各方反對,引發護國運動,3月22日袁世凱不得不在做了83天皇帝之后宣布撤銷帝制,D符合題意;
吳佩孚是民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A不符合題意;
張作霖是民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B不符合題意;
段祺瑞是民國時期直系軍閥首領,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袁世凱,難度一般,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16.(2021·綠園一模)“它是近代由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活動。從云南開始的戰爭粉碎了封建帝國的延續陰謀,恢復了共和制。”材料評價的是(  )
A.廣西起義 B.二次革命 C.護國戰爭 D.黃花崗起義
【答案】C
【知識點】北洋政府
【解析】A.廣西起義,不符合題意;
B.二次革命,不符合題意;
C.根據材料““它是近代由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活動。從云南開始的……戰爭粉碎了封建帝國的延續陰謀……”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后袁世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實,開始進行復辟帝制的活動,令舉國嘩然,隨后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杰共同奮起,維護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鍔、李烈鈞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護國運動爆發,故選項C符合題意;
D.黃花崗起義,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回答;也可以拿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
17.(2019·長春模擬)領導成立了興中會的是(  )
A.洪秀全 B.孫中山 C.毛澤東 D.鄧小平
【答案】B
【知識點】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
【解析】依據已學知識可知,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成立了興中會,提出了“振興中華”的口號。
B項孫中山領導成立了興中會,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孫中山的相關史實的準確識記。
材料分析題
18.(2022八上·長春期末)近代中國是一部屈辱史,也是抗爭史和探索史。請結合下列圖示寫一篇小短文。
(1)寫出領導A、B兩個事件的人物,及頒布的重要文獻各一例。
(2)請以《近代的抗爭和探索》為題,寫一篇歷史小短文,需包括圖例中的六件大事及積極影響,語言流暢,史實準確,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答案】(1)A:洪秀全;B:孫中山。A:《天朝田畝制度》或《資政新篇》;B:《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題目:近代的抗爭和探索:論述:太平天國運動堅持斗爭14年,席卷大半個中國,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洋務運動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使它們沒能力瓜分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余年君主專制政體。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知識點】太平天國運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解析】(1)結合所學可知,1851-1864年發生的歷史事件是太平天國運動,領導人是洪秀全;1911年推翻帝制的是辛亥革命,領導人是孫中山。結合所學可知,太平天國運動時期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或《資政新篇》;中華民國成立后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2)本題屬于開放型試題,結合史實,言之有理即可。如題目:近代的抗爭和探索:論述:太平天國運動堅持斗爭14年,席卷大半個中國,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經驗和教訓。洋務運動在客觀上為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戊戌變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義和團運動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使它們沒能力瓜分中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結束了兩千余年君主專制政體。新文化運動;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起到思想解放作用。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近代史上太平天國運動和孫中山的革命活動的相關內容及知識點。
19.(2023·乾安三模)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表是歷史學者對辛亥革命的描述
學者 龔書鐸 金沖及
描述 革命形勢在當時已經具備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意愿,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人們對舊政府的普遍憤怒中,推翻君主專制制度變得可以接受了,美、法所代表的共和政體為許多人所憧憬。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場無與倫比的政治大變革……以極小犧牲換來了一個帝制時代的終結,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
──馬勇《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材料三: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由于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請回答:
(1)材料一有學者描述道“革命形勢在當時已經具備”,請結合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從政治、思想的角度概括說明;學者金沖及認為中國人向往的政治體制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一場無與倫比的政治大變革”?
(3)根據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敗的表現?
(4)辛亥革命雖然失敗了,但給我們留下了值得世代傳承的寶貴精神,即“辛亥精神”。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辛亥精神”的理解。
【答案】(1)說明: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武裝起義(革命活動)開展;革命思想傳播。
體制:共和政體
(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帝制)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4)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不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救國救民的愛國精神;等等
【知識點】孫中山早期革命活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革命志士與武裝起義
【解析】(1)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根據材料“革命形勢在當時已經具備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意愿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龔書鐸認為“革命形勢在當時已經具備”的理由有: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武裝起義(革命活動)開展;革命思想傳播。根據材料一“在人們對舊政府的普遍憤怒中,推翻君主專制制度變得可以接受了,美、法所代表的共和政體為許多人所憧憬。"可知, 學者金沖及認為中國人向往的政治體制是共和政體。
(2)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意義。根據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場無與倫比的政治大變革......以極小犧牲換來了一個帝制時代的終結,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帝制)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所以說“辛亥革命是一場無與倫比的政治大變革”。
(3)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評價。根據材料三“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可知,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所以說辛亥革命是失敗的。
(4)本題考查“辛亥精神”。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辛亥精神”主要包含: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不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救國救民的愛國精神;等等。(符合題意, 言之成理)
故答案為:
(1) 說明:革命團體和政黨的建立;武裝起義(革命活動)開展;革命思想傳播。體制:共和政體。
(2)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君主專制制度(帝制)的終結,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3) 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4) 與時俱進的開拓精神;不折不撓的進取精神;視死如歸的犧牲精神;救國救民的愛國精神;等等 。
【點評】本題考查辛亥革命的背景、意義、評價、精神等知識。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所學知識和材料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上第三單元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19世紀末—20世紀初)(10年7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
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辛亥革命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
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三民主義、辛亥革命、二次革命之間的關系。
4.家國情懷:認識孫中山等資產階級革命派為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作出的貢獻,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
【內容要點】
一條主線 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兩個政府 南京臨時政府和北洋政府。
兩個團體 興中會和中國同盟會。
七次革命行動 萍瀏醴起義、安慶起義、廣西起義、黃花崗起義、武昌起義、二次革命、護國運動。
知識點1: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革命志士的奮斗;辛亥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一、孫中山早年的革命活動
(一)興中會:
1、時間、地點:1894年11月,美國檀香山。
2、建立者:孫中山
3、宗旨:振興中華
4、綱領:驅逐韃虜,恢復中國,創立合眾政府
(二)廣州起義:1895年,孫中山聯絡陸皓東等人成立香港興中會總會,在廣州發動武裝起義失敗,斷發改裝,流亡海外,先后在日、美、英等國考察社會實際,發展革命組織,為繼續革命作準備。
二、同盟會
(一)背景:1、思想基礎:《辛丑條約》簽訂后,資產階級革命思想得到迅速傳播,出現了章炳麟的《駁康有為論革命書》、鄒容的《革命軍》、陳天華的《猛回頭》和《警示鐘》等宣傳民族民主革命的著作。2、組織基礎:成立了華興會和光復會等革命團體。
(二)同盟會的成立
1、時間:1905年8月
2、地點:日本東京
3、目的:為集中革命力量,建立統一的革命組織
4、政治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5、領導機構:孫中山為同盟會總理
6、刊物:《民報》——同盟會機關報
7、性質(地位):第一個全國性、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8、意義:同盟會的成立,使全國資產階級革命派有了一個統一的領導和明確的奮斗目標,大大推動了全國革命運動的發展。
(三)三民主義:
孫中山在《民報》發刊詞中,將同盟會的政治綱領闡發為“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合稱“三民主義”。成為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
(1)民族主義(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改變民族歧視和民族壓迫政策;追求獨立,建立民族獨立國家。
(2)民權主義(創立民國):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
(3)民生主義(平均地權):平均地權,節制資本(私人不能操縱國民生計)。
(4)評價:
(A)進步性:①是一個比較完整而明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②反映了中國人民要求民族獨立和民主權利的共同愿望,推動了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的發展。③對推動革命的發展產生了重大而積極的影響。
(B)局限性:①民族主義:沒有鮮明地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主張;②民權主義:忽略了廣大勞動群眾在國家中的地位;③民生主義:沒有土地革命綱領,沒有從正面觸及封建土地所有制,不能滿足廣大農民的土地要求,在革命中難以成為發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理論武器。
三、革命志士的奮斗:
起義:①萍瀏醴起義(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 ②安慶起義 ③廣西起義 ④黃花崗起義(“黃花崗七十二烈士”)
意義:革命黨人不屈不撓的精神和視死如歸的英雄氣概,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斗志。
四、辛亥革命
(一)革命志士的奮斗
1.萍瀏醴起義:1906年,同盟會會員劉道一、蔡紹南發動萍瀏醴起義。這次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后領導的第一次武裝起義,雖然失敗,但同盟會的聲望由此大振。
2.安慶起義:1907年夏,光復會會員徐錫麟在安慶發動起義,秋瑾在浙江紹興被捕遇難。
3.廣西起義:1907年,孫中山、黃興領導廣西起義,襲取鎮南關。
4.黃花崗起義:1911年,孫中山、黃興、趙聲在廣州舉行起義,史稱“黃花崗起義”。
(二)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
2、主力:傾向革命的湖北新軍
3、經過:起義爆發——攻占軍械庫——進攻總督衙門——武漢三鎮光復——湖北軍政府成立
4、結果:攻克武昌,成立湖北軍政府,黎元洪為都督。
5、發展:武昌起義以后,各省紛紛響應,到11月下旬,全國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獨立。6、6、影響:1911年是農歷辛亥年,歷史上稱這次革命為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極大地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五、建立中華民國
1.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孫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職臨時大總統,宣告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簡稱民國。以1912年為民國元年,改用公歷(陽歷)。
2.改革措施:南京臨時政府成立之后,進行改革:政治方面,保障人權,不準刑訊、體罰,禁止買賣人口、販賣童工,保護華僑,保護人民財產;經濟方面,獎勵工商業發展,鼓勵興辦實業;社會生活方面,提倡平等觀念,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謂,廢止跪拜,剪除男子發辮,勸禁女子纏足,嚴禁鴉片,禁止賭博;教育方面,提倡男女同校,廢止小學讀經等。這些政策對社會觀念的轉變和平等自由思想的普及具有重要意義。
3.袁世凱竊取革命果:1912年2月12日,袁世凱逼迫宣統帝下詔退位,清朝260多年的統治結束。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臨時政府遷往北京,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標志辛亥革命失敗。
六、《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頒布:1912年,孫中山頒布了由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為臨時憲法,南京為臨時首都。
2.內容: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屬于國民;國民一律平等;國民有人身、居住、言論等自由和權利;立法權,國行政權,司法獨立等(三權分立)。
3.性質、意義:中國歷史上第一部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從形式上廢除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制度。肯定了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則,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順應了從專制到民主、由人治到法治的歷史發展必然趨勢。
知識點2:袁世凱獨裁統治和復辟帝制;北洋軍閥混戰
一、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
1、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個皇帝宣統帝宣布退位。
3月,孫中山辭去大總統,袁世凱在北京宣誓就職,辛亥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2、為了限制袁世凱的權力,孫中山的提出限制條件:
①提出臨時政府設在南京。
②新任大總統應到南京就職。(袁世凱以北方秩序不易維持等為借口不肯遵從)
③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
二、二次革命(1913年)
導火線:宋教仁把中國同盟會改組為國民黨,“宋案”(宋教仁遇刺),袁世凱下令以武力鎮壓國民黨。
過程:孫中山號召興師討袁,發起反袁的“二次革命”。由于國民黨力量渙散,二次革命很快被袁世凱鎮壓下去。
為什么稱“二次革命: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是保衛辛亥革命成果、保衛民主共和制的一次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
三、袁世凱復辟帝制:(1915年—1916年)
1、對內獨裁:(一轉正,二解散,三修改)
①1914年袁世凱強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②解散國民黨,解散國會。
③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中華民國約法》,修改總統選舉法。
2、對外賣國:袁世凱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
3、復辟帝制:年底稱帝,改國號為“中華帝國”,1916年為“洪憲元年”。
三、護國運動(1915年底)
1、原因:袁世凱的復辟帝制。孫中山發表《討袁檄文》,號召愛國豪杰維護共和制度。
2、經過:蔡鍔、李烈鈞、唐繼堯等在云南宣告獨立,組織護國軍北上討袁;不少省份積極響應,宣布獨立,脫離袁世凱政府。
3、結果:1916年3月,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
這一事件說明:袁世凱復辟帝制違背了民主共和的歷史發展潮流,民主共和已深入人心。
四、軍閥混戰:
1、局面: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分裂。有以馮國璋為首的直系軍閥,以段祺瑞為首的皖系軍閥,以張作霖為首的奉系軍閥等。
2、危害:這些軍閥為爭奪地盤和鞏固政權,出賣國家利益,依附帝國主義,連年混戰,中國陷軍閥割據紛爭的動亂之中。
3.孫中山反對北洋軍閥的斗爭,核心是維護共和政體和《臨時約法》。
4.袁世凱復辟帝制的失敗說明了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5.孫中山評價宋教仁:“為憲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易混易錯】
1.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中國同盟會是第一個全國規模的、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2.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同盟會政治綱領的闡述和完善,其中民族主義是前提,具有反對封建主義的進步意義,也在客觀上打擊了帝國主義在華利益;民權主義是核心,是民主革命的重要內容和目標;民生主義是補充和發展。
3.孫中山雖然沒有直接領導武昌起義,但仍被當做革命的領袖,他的思想(三民主義)和他通過同盟會領導的一系列革命活動都對武昌起義起著指導作用。
4.辛亥革命推翻的是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并非封建制度。封建制度的基本內涵包括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制度等幾個層面。辛亥革命后地主階級的統治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剝削仍廣泛存在,封建思想在國民頭腦中還根深蒂固。新中國成立后,土地改革完成推翻了封建土地制度,封建制度才真正結束。
5.“二次革命”是孫中山為首的國民黨人為維護民主共和,反對袁世凱獨裁而進行的一次武裝斗爭,它是辛亥革命的繼續和終結。
6.北洋軍閥是近代一支特殊的軍事政治力量。其產生的深刻社會根源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
7.怎樣理解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敗?
成功的理由: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但革命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各個階段有不同的任務,孫中山所領導的辛亥革命的主要任務是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建立共和國。辛亥革命的結果是,清王朝的統治被推翻了,資產階級共和國建立了,2000多年的封建專制統治結束了。與此同時,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革除了一些封建舊俗惡習,社會風氣發生巨大變化,有助于社會生活近代化,民族資本主義得到發展。因此,辛亥革命不僅完成了提出的任務,而且有深遠的積極影響。所以說辛亥革命成功了。
失敗的理由:中國民主革命的任務是反帝反封建,辛亥革命沒有完成這個任務。這次革命沒有從根本上觸動封建土地制度,沒有解決農民的土地問題,也沒有趕走外國侵略者,廢除不平等條約,革命后,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并未改變。而且,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這些都說明其失敗了。
取得一定勝利兼有一定失敗的理由:辛亥革命從推翻清王朝,結束君主專制,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使人民獲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權力等方面看,取得了一定的勝利,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但從革命的果實被袁世凱竊取,就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務,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從這些方面看,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中國同盟會
2.大總統誓詞
3.清帝退位
【時空觀念】政治民主化:
【歷史解釋】
1.辛亥革命為什么能夠取得勝利?
(1)順應了歷史發展的潮流。清政府的統治日益腐朽沒落,尤其是《辛丑條約》簽訂后,清政府已經完全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制中國的工具,一次次戰爭的失敗讓中國人民對清政府徹底失去信心,認為只有革命是中國唯一的出路。
(2)革命有正確的指導思想。三民主義是孫中山所提出的革命指導思想,其反帝反封建的方針是正確的。
(3)革命有一定的群眾基礎。辛亥革命把革命的目標直指清王朝,得到了廣大民眾的支持。
(4)民主革命思想的廣泛傳播。辛亥革命爆發之前,革命黨人利用報紙、雜志等媒體宣傳革命,使民主革命的思想深入人心。
(5)革命黨人堅持不懈的努力。以孫中山、黃興、陸皓東、林覺民等為代表的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派經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為辛亥革命的勝利闖出了一條血路。
2、中國早期近代化探索
時間 19世紀60-90年代 1898年 1911年 1915年
事件 洋務運動 戊戌變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運動
背景 清政府內外交困 甲午戰爭后民族危機加深 清政府已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袁世凱掀起尊孔復古逆流
人物 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 康有為、梁啟超、嚴復 孫中山 陳獨秀、李大釗、胡適
目的 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統治 發展資本主義,救亡圖存 推翻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啟發國民新的倫理道德意識,培養國民獨立人格
主張 自強求富 變法圖強 三民主義 民主科學
學習方向 學西方先進技術 學西方政治制度 (君主立憲制) 學西方政治制度 (民主共和制) 學思想文化
影響 ①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中國近代化開端) ②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③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使資產階級由改良轉向革命。 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 它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沒有改變社會性質) 動搖了封建道德禮教的統治地位,傳播了民主與科學,促進了思想解放。為五四運動起到了思想宣傳和鋪墊的作用。
特點 由技術到制度到思想,由表及里,層層遞進,探索與救亡圖存相結合,過程艱難曲折
相 同 點 (1)背景:都是在民族危機加劇的情況下進行的 (2)學習對象:都向西方學習 (3)影響:客觀上都推動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都沖擊了傳統守舊的思想觀念,促進思想解放;都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進程 (4)結果: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聯系 (1)洋務運動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為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 (2)戊戌變法宣傳了資產階級民主思想,為辛亥革命的發生奠定了思想基礎;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人們認識到只有推翻封建統治才能救中國,促使更多人走上資產階級革命的道路 (3)辛亥革命宣告了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為新文化運動提供了精神動力
3.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
事件 思想 影響
魏源《海國圖志》 開眼看世界,師夷長技以制夷 天朝上國觀念發生變化,開始學習西方先進文化
洋務運動 中體西用,師夷長技以自強 西方思想文化傳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思想文化產生沖擊
戊戌變法 變法圖強,實行君主立憲制 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辛亥革命 三民主義,建立民主共和制 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
新文化運動 民主科學 打開了遏制新思想涌流的閘門,掀起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傳播了民主與科學
五四運動 傳播馬克思主義 傳播了新思想、新文化、新知識,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總結:隨著西方列強的不斷入侵先進的思想文化也隨之傳入中國。近代中國人對西方文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的過程,最終選擇了馬克思主義作為拯救、改造中國社會的思想武器 啟示:先進思想促使社會進步,社會進步促進思想解放
【唯物史觀】
1.對三民主義的深度理解。
(1)三民主義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提出的第一個比較完善的革命綱領。
①民族主義公開提出以武裝斗爭的方式推翻清王朝的統治,反對民族壓迫。
②民權主義要求推翻君主專制政體,建立資產階級民主共和國,它是三民主義的核心,為資產階級革命指明了方向。
③民生主義就是通過核定全國地價,改變封建土地所有制,實現土地國有,解決貧富不均等問題。
(2)三民主義的局限性。
①民族主義沒有徹底地、明確地反對帝國主義的思想。
②民權主義規定的“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議員由國民選舉產生”,在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是無法實現的。
③民生主義沒有從根本上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用改良的辦法,沒有和農民的要求聯系起來。
④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決定了資產階級不可能徹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務。
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條約》的簽訂,最終確立了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2.評價辛亥革命:有人說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說辛亥革命失敗了。怎樣理解這句話?
(1)成功(性質和意義):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封建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2)失敗(結果):革命果實被北洋軍閥袁世凱篡奪,辛亥革命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務。
●●辛亥革命最終失敗了,失敗的根本原因: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沒有發動群眾也是其失敗的原因之一。(辛亥革命傳播民主思想的范圍十分有限,尤其在當時的農村。)
【家國情懷】辛亥革命精神:
(1)公而忘私,以天下為己任,立志振興中華的愛國主義精神
(2)“敢為天下先,善為天下先”的創新精神
(3)改天換地,鍥而不舍的愚公精神
(4)無私無畏、前赴后繼、忠貞奉獻的博愛精神
(5)胸懷全局,求同存異的團結協作精神
(6)與時俱進”,不斷追求真理,不斷進步的革命精神
1.(2021·吉林)“以暴力推倒了帝制,代之以民國”,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是(  )
A.洋務運動 B.戊戌變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2.(2020.吉林長春)下列有關《時務報》和《民報》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
A.由資產階級革命派創辦 B .致力于宣傳維新變法思想
C .是資產階級的思想陣地 D .為了推翻清政府而創辦
3.(2023·吉林松原二模)這次革命使中國的歷史從帝制走向共和。據此判斷,這次革命的旗幟是( )
A.自強求富 B .維新變法 C.三民主義 D.民主科學
4.(2023·吉林松原三模)“它使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徹底崩潰,是中國帝制與共和意識的分水嶺,盡管它的結局是悲劇性……材料中的“它”指的是( )
A.太平天國運動 B .洋務運動 C .新文化運動 D .辛亥革命
5.(2023·吉林長春模擬預測)陳旭麓普指出:革命派以-往直前之氣推翻了清王朝,革了數千年帝政之命, 他認為辛亥革命( )
A .推翻封建帝制 B .改變社會習俗 C.宣揚三民主義 D.得到人民支持
1.(2023·白山二模)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是(  )
A.自強求富 B.變法圖強 C.三民主義 D.民主科學
2.(2023·松原模擬)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宣告中國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終結的事件是(  )
A.洋務運動 B.義和團運動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3.(2022·白山模擬)《民報》是中國同盟會的機關報,它宣傳的主要思想是(  )
A.自強求富 B.變法維新 C.三民主義 D.民主科學
4.(2021·綠園一模)下列近代報刊以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為主旨的是(  )
A.《申報》 B.《民報》 C.《時務報》 D.《新青年》
5.(2022·吉林二模)它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資產階級共和政府。“從此敢有帝制自為者,天下共擊之”的觀念深入人心。這一歷史事件是(  )
A.五四運動 B.北伐戰爭 C.辛亥革命 D.新文化運動
6.(2022·長春模擬)辛亥革命的性質是(  )
A.地主階級自救運動 B.近代民族民主革命
C.農民革命運動 D.新民主主義革命
7.(2020·南關模擬)武漢有“首義之城”的美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重鎮。使武漢在中國近代史上占有如此重要歷史地位的是(  )
A.辛亥革命 B.戊戌變法 C.洋務運動 D.黃花崗起義
8.(2022·茂南一模)林伯渠說:“對許多未經過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義是常被低估的……因為他們沒有看到推翻幾千年因襲下來的專制政體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這段話旨在強調(  )
A.辛亥革命意義重大 B.廣大民眾尚未覺悟
C.革命時機不夠成熟 D.革命缺乏社會基礎
9.(2019·朝陽模擬)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實現了20世紀中國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是因為它(  )
A.改變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B.完成了近代反侵略的革命任務
C.推翻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
D.揭開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
10.(2022·綠園模擬)某導演籌拍電影《1912年北京故事》,反映了中華民國的新氣象。以下場景能夠入選電影的是(  )
A.一男子在街邊被軍警剪掉辮子 B.中影《歌女紅牡丹》首映
C.人們在欣賞歌劇《白毛女》 D.聶耳創作《義勇軍進行曲》
11.(2022·綠園一模)這一年的最后一天,天安門對外開放,昔日天子腳下的臣民,第一次以公民的身份登上皇城的城樓,“慶祝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的大字標語已掛在天安門上。這一年是(  )
A.甲午年 B.戊戌年 C.辛丑年 D.辛亥年
12.(2020·長春模擬)下列內容不屬于《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是(  )
A.中華民國的主權,屬于全體國民
B.國民不分種族、階級、宗教信仰,一律平等
C.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D.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司法獨立
13.(2019·長春模擬)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具有資產階級共和國憲法性質的重要文件是(  )
A.《民報》
B.《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
C.《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D.《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14.(2023·前郭爾羅斯五模)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派在1913年進行的反抗袁世凱獨裁統治的斗爭是(  )
A.辛亥革命 B.二次革命 C.護國戰爭 D.護法運動
15.(2023·九臺模擬)從專制到民主是歷史發展的趨勢,中國近代史上有一個人卻倒行逆施,復辟帝制。這個人物是(  )
A.吳佩孚 B.張作霖 C.段祺瑞 D.袁世凱
16.(2021·綠園一模)“它是近代由中國資產階級領導的僅次于辛亥革命的又一次革命活動。從云南開始的戰爭粉碎了封建帝國的延續陰謀,恢復了共和制。”材料評價的是(  )
A.廣西起義 B.二次革命 C.護國戰爭 D.黃花崗起義
17.(2019·長春模擬)領導成立了興中會的是(  )
A.洪秀全 B.孫中山 C.毛澤東 D.鄧小平
材料分析題
18.(2022八上·長春期末)近代中國是一部屈辱史,也是抗爭史和探索史。請結合下列圖示寫一篇小短文。
(1)寫出領導A、B兩個事件的人物,及頒布的重要文獻各一例。
(2)請以《近代的抗爭和探索》為題,寫一篇歷史小短文,需包括圖例中的六件大事及積極影響,語言流暢,史實準確,表述成文,200字左右。
19.(2023·乾安三模)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表是歷史學者對辛亥革命的描述
學者 龔書鐸 金沖及
描述 革命形勢在當時已經具備了,革命派起而推翻清政府,是代表了人民群眾的意愿,順應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在人們對舊政府的普遍憤怒中,推翻君主專制制度變得可以接受了,美、法所代表的共和政體為許多人所憧憬。
材料二:辛亥革命是一場無與倫比的政治大變革……以極小犧牲換來了一個帝制時代的終結,這是辛亥革命最大的成功。
──馬勇《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的影響》
材料三: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由于沒有找到解決中國前途命運問題的正確道路和領導力量,辛亥革命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境遇,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
──摘自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請回答:
(1)材料一有學者描述道“革命形勢在當時已經具備”,請結合辛亥革命的歷史背景從政治、思想的角度概括說明;學者金沖及認為中國人向往的政治體制是什么?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為什么說“辛亥革命是一場無與倫比的政治大變革”?
(3)根據材料三指出辛亥革命失敗的表現?
(4)辛亥革命雖然失敗了,但給我們留下了值得世代傳承的寶貴精神,即“辛亥精神”。請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辛亥精神”的理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介休市| 当雄县| 郁南县| 宁陕县| 邓州市| 高青县| 朝阳县| 调兵山市| 当涂县| 岱山县| 南江县| 都江堰市| 建始县| 临朐县| 凉城县| 独山县| 环江| 龙泉市| 深圳市| 德安县| 武宣县| 中山市| 木里| 灵武市| 乌兰县| 安龙县| 罗定市| 永春县| 高阳县| 简阳市| 绍兴县| 巴青县| 老河口市| 呼伦贝尔市| 彰化市| 雷州市| 海南省| 宁陕县| 吴忠市| 天全县| 铁力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