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吉林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學案 原卷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吉林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學案 原卷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上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 1924——1937年)(10年6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
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抗日戰爭的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
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和抗日戰爭勝利對中國的影響。
4.家國情懷: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厚植家國情懷,養成愛國主義情感
【內容要點】
一條主線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次會議 中共七大。
兩大戰場 國民黨正面戰場、共產黨敵后戰場。
兩個階段 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
三次勝利 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
五次事變 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皖南事變。
知識點1:九一八事變;局部抗戰;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
一、“九一八”事變
1、背景:(1)日本對中國侵略蓄謀已久(根本原因)
(2)日本急于轉嫁國內經濟危機
(3)國共內戰給日本可乘之機
2、爆發: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突襲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柳條湖事件”)
3、意義: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4、擴大:日軍相繼占領東北三省,1932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
5、罪行:①在東北屠殺人民,②掠奪資源;③推行奴化教育;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
6、抗爭:(激起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A國民黨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政策.
B東北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位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
C 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D.1936年,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
7、影響:①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國共矛盾---中日民族矛盾);
②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
二、華北危機與一二 九運動
1、華北危機:
1933年1月,日軍攻占山海關,向南推進。1935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黨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2、一二 九運動
(1)背景:1935年,日軍策劃華北事變,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時間地點人物: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的領導下,北平學生舉行了示威游行。
(3)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意義: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知識點2:西安事變;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
一、西安事變
1、時間與人物:1936年12月12日(民國25年),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之后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2、西安事變發生后,周恩來到西安談判,蔣介石答應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3、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①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②十年內戰基本結束;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民國X年+1911=公元Y年 公元Y年—1911=民國X年
二、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1、爆發
1937年7月7日,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人宛平城搜查遭拒.隨即炮轟我軍防地,中國守軍奮起反擊。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2、意義: 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3、犧牲將領:保衛北平的戰斗中趙登禹,佟麟閣壯烈殉國。
4、結果:北平、天津淪陷。
九一八”事變 七七事變
時間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性質 局部侵華戰爭 全面侵華戰爭
中國政府態度 不抵抗,力避事態擴大 奮起抵抗,全面抗戰
結果 日本占領東北三省,中國局部抗戰開始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相似性 都是蓄謀已久;都是日本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結果;都是日本找借口發動。
5、小結:“九一八”事變:日本局部侵華,中國人民開始了局部抗戰。
七七事變: 日本全面侵華,中國軍民開始了全面抗戰。
三、第二次國共合作
1、改編: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擔任軍長。★★
2、正式形成的標志: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了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知識點3:南京大屠殺
1.時間、地點:1937年12月,江蘇南京
2.背景: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后,又向南京進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3.罪行:日軍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
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兇殘野蠻的本質。
4.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
知識點4:正面戰場的抗戰;敵后戰場的抗戰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
戰役 時間 地點 結果 影響
臺兒莊戰役 指揮者:李宗仁 1938年3月 山東臺兒莊 勝利 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武漢會戰 主要戰役:萬家嶺戰役 1938年6-10月 武漢 先勝利后撤退 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廣州、武漢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長沙 勝利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豫湘桂戰役 1944年初 河南、湖南、廣西 失敗 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丟失了河南、湖南、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分。抗戰中最大一次失敗。 慘敗原因: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二、敵后戰場的杭戰
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
(1)背景: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入山西 ,企圖占領太原。
(2)作戰部隊:八路軍第115師(指揮:林彪)
(3)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毛澤東《論持久戰》(1938年)
(1)目的:駁斥“亡國論”、“速勝論”
(2)內容: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3)意義: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3、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1)建立: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后戰場。
(2)中共中央所在的、陜甘寧邊區首府、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是:延安
(3)作戰方式:人民游擊戰爭(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
(4)鞏固抗日根據地的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選舉,推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
②經濟上:①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②開展大生產運動
(5)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的關系: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4、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
(1)背景:日軍實行“囚籠政策”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
(2)指揮者:彭德懷
(3)特點:規模大、戰果大、影響大(100多個團,是抗日戰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4)主要目標: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5)意義: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知識點5: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共七大
一、全民族堅持抗戰
1.皖南事變: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汪精衛公開投降。蔣介石也采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1941年制造“皖南事變”(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有預謀地圍襲新四軍,軍長葉挺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等遇難。中國共產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堅持抗戰,并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大生產運動,使昔日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打破日、偽軍的封鎖。
2.全民族堅持抗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全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戰。全國軍隊合作,形成了既統一又獨立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兩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棗宜會戰中國民黨將領張自忠壯烈列殉國,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血灑疆場。滿、蒙、回、維、藏等少數民族同胞積極投身抗日斗爭,在近800萬海外僑胞中,僅回國參戰的粵籍華僑就有4萬多人。商界提倡“國貨抗戰”(國產火柴、國產茶杯等備受歡迎)。文藝界徐悲鴻作《愚公移山》,表達抗戰必勝信心。學生集會游行,宣傳抗日。人民募捐大批物品,慰勞抗戰將士。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
二、中共七大: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報告。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對統一全黨的思想,指導全黨的行動,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具有重大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的前途準備了條件。
知識點6: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國際——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配合
①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
②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次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
③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
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投降書,標志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50年)
二、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
※1、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根本保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全民族堅持抗戰
②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外部因素: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與支持
④前提條件: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場正義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2、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3、軍民在抗戰中體現了哪些精神?
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②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③不畏強敵、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④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易混易錯】
1.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全面抗戰階段。( )
九一八事變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七七事變 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
初步形成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3.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開始,但不是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4.西安事變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蔣介石不同意與共產黨合作抗日;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5.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前者是局部抗戰的開始,主要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后者是全面抗戰的開始,以國共合作為主體。
6.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是在瓦窯堡會議上,初步形成是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后,正式建立是在國共合作宣言公開發表后。
7.正面戰場是中國軍隊在正面抵抗敵人進攻的戰場,大部分由國民黨軍隊參戰。
8.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武漢會戰粉碎了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
9.敵后戰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10.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百團大戰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11.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近代史上的兩次中日戰爭
2.兩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二次國共合作
形成標志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 國民黨通訊社公開發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革命任務 打倒軍閥,統一全國 抗日
建立戰線 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 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最后結果 合作破裂,國共開始十年內戰 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3.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比較項 正面戰場 敵后戰場
區別 抗戰路線 片面抗戰路線 全面抗戰路線
武裝力量 國民政府的正規軍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
作戰方式 國民黨統治區域內劃分成若干戰區,正面阻擊敵人(依靠政府和軍隊) 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發動群眾)
作戰地位 戰略防御階段起主導作用,是抗戰的主戰場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起主導作用,上升為抗戰的主戰場
【歷史解釋】
1.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的斗爭;國民黨的正面抗戰;國際友人的支援;愛國華僑的貢獻;美蘇的對日作戰。根本原因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2.抗日戰爭的特點。
(1)民族性: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包括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的一場民族戰爭。
(2)雙重性:從戰爭性質來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
(3)兩個戰場并存: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4)以弱勝強:從戰爭雙方的實力來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相對落后的中國戰勝了資本主義強國日本,中國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敵入侵斗爭的完全勝利。
(5)持久性:中國的抗戰堅持了十四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
【唯物史觀】
1.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
西安事變后,局勢十分動蕩。日本帝國主義希望西安事變能使內戰擴大,乘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南京國民政府中的親日派主張借機攻打西安,架空蔣介石的權力,建立親日政權;南京國民政府中的親英美派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了形勢,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2.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的歷史地位及作用。
(1)歷史地位: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戰前期的主要戰場。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會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作用:
①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力量,對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作用,同時在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
②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的開辟,為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③國民黨軍隊中愛國官兵的英勇抗戰事跡,振奮了民族精神,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
3.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1)從政治路線看,抗日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全面抗戰路線,維持全國抗戰局面,成為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基礎。
(2)從軍事戰略看,抗日根據地在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與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共同抗擊日軍。
(3)從戰爭進程看,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軍民逐漸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慘案帶給我們的認識。
(1)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本性。
(2)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以史為鑒,吸取歷史教訓;應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勿忘國恥,警鐘長鳴,戰爭的悲劇不能重演。
1.(2023·長春)“我軍悉能以血肉之軀與日軍相抗,其視死如歸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軍閥三個月征服中國之迷夢,”材料描述的是(  )
A.淞滬會戰 B.平型關大捷 C.臺兒莊戰役 D.棗宜會戰
【答案】A
【知識點】淞滬會戰
【解析】答題關鍵信息“……打破日軍閥三個月征服中國之迷夢”,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8月,國民政府組織淞滬會戰,歷時三個月大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狂妄計劃,故選A項。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秋,八路軍取得平型關大捷,打擊了日軍的囂張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8年,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0年,棗宜會戰,粉碎了日軍進入四川的企圖,排除D項。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淞滬會戰,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抗日戰爭的相關史實。
2.(2022·吉林)某歷史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做了如下示意圖。該示意圖反映的主題是(  )
A.侵略與反抗 B.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
C.抗爭與探索 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答案】A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臺兒莊戰役;第一次鴉片戰爭與《南京條約》;八國聯軍侵華與中國的抗爭
【解析】A.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里顯示的是近代以來,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顯示的是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和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面對列強侵略,中國人民進行了英勇的抗爭,在吳淞、黃海、天津、臺兒莊等地抗擊外來侵略,因此這里顯示的是侵略與反抗,故選項A符合題意;
B.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不符合題意;
C.抗爭與探索,不符合題意;
D.新民主義革命的興起,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這樣簡單有效。
3.(2021·吉林)“八路軍進入山西后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材料描述的戰役是(  )
A.平型關大捷 B.臺兒莊戰役
C.百團大戰 D.第三次長沙會戰
【答案】A
【知識點】平型關大捷
【解析】A.據題干“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可知,這里的“首次大捷”是指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八路軍一一五師在平型關伏擊日軍成功,史稱“平型關大捷”,這是抗戰以來的第一次大捷。故選項A符合題意;
B.臺兒莊戰役,不符合題意;
C.百團大戰,不符合題意;
D.第三次長沙會戰,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這類題目,要注意識記。
4.(2020·吉林長春中考真題)日本人在長春留下了很多建筑,偽滿首都警察廳辦公樓(今長春市公安局)就是其中之一。這是研究偽滿洲國歷史的( )
A.實物史料 B .文獻史料 C .口述史料 D.音像史料
[知識點]九一八事變
[答案] A
[詳解]考查點:史料研究。解題思路:根據題意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日本人在九-八事變后占領了東三省,建立了偽滿洲國,在長春留下了很多建筑,這些保存下來的建筑是研究偽滿洲國歷史的實物史料,選項A符合題意; B項建筑不屬于文獻史料,排除; C項建筑不屬于口述史料,排除; D項建筑不屬于音像史料,排除。故選A。
5.(2020·吉林長春中考真題)“破公路呀割電線,控鐵路呀打據點,炮火連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膽寒!"這首歌謠描述了( )
A.臺兒莊戰役 B .武漢會戰 C .平型關大捷 D .百團大戰
[知識點] 百團大戰
[答案] D
[詳解]考查點:百團大戰。解題思路:根據題干中“破公路”、“控鐵路等信息,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0年, 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這次戰役的主要目標是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歷時數月,有力打擊了日軍,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D項符合題意; A項臺兒莊戰役是在1938年由李宗仁領導的,共殲敵1萬余人,是抗戰以來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 B項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 C項平型關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平型關為了配合第戰區的友軍作戰, 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與題干內容不符,排除。故選D。
1.(2022·寬城模擬)黃仁宇曾說:“(12月12日)這兵變的目的既達,中國的政治從此改觀,間接也影響到全世界的歷史。”其中“改觀”的含義是(  )
A.全國一致反對國民黨統治 B.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
C.全民族抗戰局面到來 D.國共兩黨由對峙走向合作
【答案】D
【知識點】西安事變
【解析】由題干材料“(12月12日)這兵變的目的既達,中國的政治從此改觀,間接也影響到全世界的歷史。”,由此判斷是西安事變,其中“改觀”的含義是國共兩黨由對峙走向合作。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押了蔣介石,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中國共產黨派周恩來到西安調停,促使西安事變獲得和平解決,國共兩黨由對峙走向合作,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選項D正確;
選項ABC沒有在題干信息中體現,排除。
故答案為D。
【點評】解答本題關鍵是審清題意,明確答題角度是西安事變,然后依據教材知識作答。
2.(2021·吉林模擬)“這場民族解放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維護世界和平也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場戰爭的起點是(  )
A.五四運動 B.一二 九運動
C.九一八事變 D.七七事變
【答案】C
【知識點】九一八事變
【解析】A.五四運動,不符合題意;
B. 一二 九運動 ,不符合題意;
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場戰爭是抗日戰爭,抗日戰爭的起點是1931年9月18日的九一八事變,故選項C符合題意;
D.七七事變,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出這是抗日戰爭,再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其起點。
3.(2021·船營一模)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
A.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B.中國共產黨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C.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D.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
【答案】C
【知識點】西安事變
【解析】依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后,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西安事變的知識。難度不大,掌握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歷史意義即可作答。
4.(2020·綠園模擬)當代史學家劉博智指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既是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也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他所說的“統一”指的是(  )
A.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C.蔣介石獲釋并重新執掌軍政大權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答案】B
【知識點】西安事變
【解析】A. 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不符合史實;
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成為扭轉時局的關鍵,它標志著國共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這里所說的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得統一指的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故選項B符合題意;
C. 蔣介石獲釋并重新執掌軍政大權,不符合題意;
D.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不符合史實;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對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的理解來回答,這類題目,要注意理解;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
5.(2020·長春模擬)如圖所示,兩場運動都展現出了學生們的偉大力量,兩場運動時的政府分別是(  )
A.南京臨時政府、北洋軍閥政府 B.北洋軍閥政府、國民政府
C.國民政府、北洋軍閥政府 D.南京臨時政府、廣州國民政府
【答案】B
【知識點】五四運動;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
【解析】五四運動是1919年5月4日發生于中國北京的一場愛國運動。巴黎和會決定將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轉讓給日本的消息傳來后,北京學生開展了集會、游行、罷課等活動。后來得到了各地學生以及各界的廣泛支持,演變成了全國性的罷市、罷工還有學生罷課活動,從而形成了全國規模的愛國運動,并最終迫使北洋政府拒簽和約。1933年1月,日軍攻占山海關,向南推進,1935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黨政府對日本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華北危急了。1935年12月9日,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北平數千名學生向國民政府請愿,高呼“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等口號,并舉行示威游行。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五四運動、一二 九運動的有關知識。理解和識記兩次運動發生的歷史背景是解題的關鍵。
6.(2023·德惠模擬)對于億萬普通的中國人,尤其是占90%以上的農村人口來說,從1931年日本大舉入侵中國開始,他們的家國觀念由傳統式向現代意識轉變。這說明抗日戰爭(  )
A.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B.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C.使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D.奠定了民族獨立的基礎
【答案】B
【知識點】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解析】提取材料關鍵信息“對于億萬普通的中國人……從1931年日本大舉入侵中國開始,他們的家國觀念由傳統式向現代意識轉變”,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部分,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了貢獻,但材料中沒有體現這一影響,排除A;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1年九一八事變,日本大舉入侵,中日民族矛盾不斷上升,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面臨日本侵略,抗日民族民主運動興起高漲,促使中國人民的家國觀念逐漸由傳統式向現代意識轉變,民族凝聚力日益增強,故B項正確;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是是中國人民百年來反侵略斗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但材料中沒有體現這一影響,排除C;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新覺醒,抗日戰爭的勝利象征著民族獨立和解放,奠定了民族獨立的基礎說法在材料信息未能體現,排除D;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是能力性測試題。知識考點是抗日戰爭的影響,抗日戰爭增強了中國人民的國家主權和民族獨立意識,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促進了國民意識的覺醒,此題主要考查了學生的歷史識記能力與材料分析理解能力。
7.(2023·寬城一模)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到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轉變,這反映出(  )
A.斗爭方式的變化 B.主要矛盾的變化
C.社會性質的變化 D.指導思想的變化
【答案】B
【知識點】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解析】根據題干“民主革命時期,中共經歷了從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到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轉變。”可得出當時中國的矛盾由國共間的矛盾變成了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間的民族矛盾,故B項符合題意;
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與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其斗爭方式都是武裝斗爭,故A不符合題意;
當時中國社會性質沒有變化,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C項;
材料無法體現出指導思想的變化,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抗日戰爭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抗日戰爭時期我國的主要矛盾是中華民族與日本帝國主義間的民族矛盾。
8.(2023·寬城一模)電影《八佰》講述了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堅守蘇州河畔四行倉庫陣地,阻擊日軍的故事,該影片取材于(  )
A.淞滬會戰 B.太原會戰
C.武漢會戰 D.第三次長沙會戰
【答案】A
【知識點】淞滬會戰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7年8月13日日軍在上海挑起事端,中國軍隊奮起反擊,淞滬會戰爆發,謝晉元率部堅守蘇州河北岸四行倉庫陣地,與日軍展開血戰,消滅日軍200多人。因此該片取材于淞護會戰。故A符合題意;
太原會戰,是抗戰爆發后,中國第2戰區部隊同日軍華北方面軍在山西省北部、東部和中部地區進行的大規模的戰略性防御戰役,為中日雙方在華北進行的第一場大規模會戰,故B不符合題意;
武漢會戰發生在武漢,材料沒有涉及,故C不符合題意;
長沙會戰在材料中沒有涉及,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淞滬會戰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淞滬會戰粉碎了日本三個月內滅亡中國的計劃,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計劃破產。
9.(2022·寬城模擬)電影《八佰》講述了謝晉元團長帶領戰士以四行倉庫為據點抗擊日軍侵略的故事。該故事取材于(  )
A.武漢會戰 B.淞滬會戰 C.棗宜會戰 D.長沙會戰
【答案】B
【知識點】淞滬會戰
【解析】根據材料“電影《八佰》講述了謝晉元團長帶領戰士以四行倉庫為據點抗擊日軍侵略的故事”,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電影是根據“四行倉庫保衛戰”的史實改編。這是一部軍民團結,抵御外敵的抗日電影,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在1937年的滬淞會戰快要結束的時候,故選項B符合題意;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時間是1938年6月11日﹣1938年10月27日,故選項A不符合題意;
棗宜會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本軍隊駐武漢的第11軍對中國第五戰區部隊發動的一場作戰,會戰以日軍占領宜昌而結束,時間是1940年5月1日﹣6月18日,故選項C不符合題意;
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2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故選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只有理解題意,才能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滬淞會戰,才能做出正確選擇。
10.(2022·吉林模擬)九一八事變后,黨提出:“反蔣抗日”;西安事變后,又提出:“逼蔣抗日”;七七事變后,決定“聯蔣抗日”。黨不同時期政策的變化主要依據是(  )
A.蔣介石徹底改變了反共的立場 B.國共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
C.國共政治立場沒有分歧 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答案】D
【知識點】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解析】據題干可知,黨不同時期政策的變化主要依據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抗日戰爭爆發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國共兩黨的階級矛盾,抗日戰爭爆發后,中日之間的民族矛盾上升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D符合題意;
蔣介石沒有徹底改變反共的立場,A不符合題意;
國共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在七七事變后,決定“聯蔣抗日”之后,B不符合題意;
國共政治立場存在分歧,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一般,讓學生正確認識黨不同時期抗日政策 ,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11.(2022·長春模擬)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道:在經過了十年最激烈的內戰后,紅軍和白軍忽然攜手合唱《友誼地久天長》……中國得了利,日本失了利。其中“攜手”是指(  )
A.護國戰爭 B.北伐戰爭 C.抗日戰爭 D.解放戰爭
【答案】C
【知識點】第二次國共合作(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解析】根據材料“ 在經過了十年最激烈的內戰后,紅軍和白軍忽然攜手合唱《友誼地久天長》……中國得了利,日本失了利。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是國共十年內戰后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抗擊日本侵略,C符合題意;其它三項與材料不符,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史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較易,讓學生正確認識抗日戰爭,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12.(2023·長春模擬)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的戰役是(  )
A.平型關戰役 B.臺兒莊戰役 C.武漢會戰 D.百團大戰
【答案】C
【知識點】正面戰場的抗戰
【解析】據題干關鍵信息“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結合所學可知,1938年6月開始,日軍先后集結40多萬兵力進攻武漢。為了保衛大武漢,中國軍隊共部署100萬人參戰,利用大別山、鄱陽湖和長江兩岸有利地形,構筑工事,逐次抵抗,消耗敵人。武漢會戰歷時4個多月,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C符合題意;
平型關戰役取得了抗戰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次大勝利,排除A;
臺兒莊戰役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排除B;
百團大戰打出了共產黨的敵后抗日軍民的聲威,極大地鼓舞了困難中的中國軍民的抗戰熱情,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武漢會戰的知識。難度適中,掌握武漢會戰的評價是解答本題的關鍵。同時對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的基本史實要有所掌握。
13.(2023·吉林一模)關于武漢會戰日軍傷亡人數,國民政府統計為25.6萬人。日本《戰史叢書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記載為31486人。1938年至1940年武漢日軍第11軍作戰傷亡統計為650639人。武漢會戰日軍傷亡人數統計(  )
A.國民政府官方的數據比較權威 B.日本統計更接近真相
C.還需補充其他史料佐證和甄別 D.無法辨別史料的真偽
【答案】C
【知識點】正面戰場的抗戰
【解析】關于武漢會戰日軍傷亡人數,國民政府統計為25.6萬人。日本《戰史叢書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記載為31486人。1938年至1940年武漢日軍第11軍作戰傷亡統計為650639人。國民黨和日本統計數字都可能帶有感情,因而武漢會戰日軍傷亡人數統計還需補充其他史料佐證和甄別,排除ABD,選項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史料佐證和甄別的相關知識。
14.(2023·吉林模擬)“熱血沸騰在鄱陽,火花飛迸在長江,全國發出了暴烈的吼聲,保衛大武漢!武漢是全國抗戰的中心……”這一首歌曲應創作于(  )
A.鴉片戰爭時期 B.甲午中日戰爭時期
C.抗美援朝戰爭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
【答案】D
【知識點】正面戰場的抗戰
【解析】根據材料中“武漢是全國抗戰的中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首歌曲應創作于抗日戰爭時期,D項正確;
鴉片戰爭時期,中英交戰主要是在東南沿海地區,與題干信息“保衛大武漢”不符,排除A;
甲午中日戰爭,中日交戰主要是在渤海黃海地區,與題干信息“保衛大武漢”不符,排除B;
抗美援朝戰爭,中美交戰主要是在朝鮮地區,與題干信息“保衛大武漢”不符,排除C;
根據材料信息“……保衛大武漢!武漢是全國抗戰的中心……”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反映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武漢大會戰,D項正確;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抗日戰爭時期的武漢大會戰,考查了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相關基礎知識。
15.(2022·吉林二模)蔣介石在臺兒莊大捷后的電報中說:“此次臺兒莊之捷,幸賴我前方將士之不惜犧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奮斗……日本軍方也公認戰役的失敗是中國方面“集中國力”,提出要促使國共“兩黨分裂”。這些材料說明臺兒莊戰役勝利的根本原因是(  )
A.國軍將士不惜犧牲 B.后方同胞全力支援
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八路軍的支援配合
【答案】C
【知識點】臺兒莊戰役
【解析】1938年春,日軍從山東分兩路南下,進攻徐州。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將日軍一路阻止在山東臨沂,另一路阻止在山東臺兒莊。雙方在臺兒莊地區展開激戰,結果中國軍隊大敗日軍。臺兒莊戰役共殲敵一萬余人,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它打擊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據“此次臺兒莊之捷,幸賴我前方將士之不惜犧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奮斗”“……日本軍方也公認戰役的失敗是中國方面‘集中國力’,提出要促使國共‘兩黨分裂’”可知,這些材料說明臺兒莊戰役勝利的根本原因是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ABD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C項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題干材料反映的臺兒莊戰役勝利的根本原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臺兒莊戰役勝利的根本原因及學生準確解讀歷史材料的能力。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16.(2022·綠園模擬) 1938年春天,國民黨軍隊取得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最大的一場勝仗。這場勝仗是(  )
A.第三次長沙會戰 B.臺兒莊戰役
C.汀泗橋戰役 D.武漢會戰
【答案】B
【知識點】臺兒莊戰役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8年3月,在日軍進攻徐州時,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指揮中國軍隊在臺兒莊與日軍激戰,殲敵一萬多人,臺兒莊戰役是國民黨取得的抗戰以來正面戰場的最大勝利,打擊日軍囂張氣焰,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據題干關鍵信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并結合所學,B項正確;
第三次長沙會戰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汀泗橋戰役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武漢會戰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法安慰: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準確解讀題干信息以及理解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臺兒莊戰役的相關史實。
17.(2023·綠園二模)抗日戰爭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進行的最著名的破襲戰是(  )
A.平型關大捷 B.淞滬會戰 C.百團大戰 D.臺兒莊戰役
【答案】C
【知識點】百團大戰
【解析】A: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A項不符合題意;
B: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激發了全國人民的斗志,B項不符合題意;
C:根據所學可知,1940年下半年,為了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100多個團,在華北地區縱橫2000千米的戰線上,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歷時數月,戰果輝煌,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C項符合題意;
D: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百團大戰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抗日戰爭中的重要戰役及其影響。
18.(2023·吉林模擬)這次戰役的主要目標是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軍據點。這次戰役是(  )
A.臺兒莊戰役 B.豫湘桂戰役 C.百團大戰 D.武漢會戰
【答案】C
【知識點】百團大戰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以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為目標,1940年下半年,八路軍總部在彭德懷指揮下,組織了100多個團,在華北廣闊的地域,對日軍發動了一場大規模進攻,史稱“百團大戰”。選項C符合題意;
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排除A;
豫湘桂戰役,國民黨正面戰場遭遇慘敗,排除B;
武漢會戰標志著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理解并識記百團大戰的目標的相關史實。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
19.(2023·汽開區模擬)第一二九師提出了“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個車站,不留一個碉堡,不留一座橋梁”的口號,正太路沿線所有鐵軌、車站、橋梁、涵洞、水塔全部被破壞。這里描述的是(  )
A.百團大戰 B.臺兒莊戰役 C.武漢會戰 D.平型關大捷
【答案】A
【知識點】百團大戰
【解析】根據材料“第一二九師”“不留一根鐵軌”等信息可知,這反映的是百團大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粉碎.敵人的“囚籠”,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等指揮下,先后共出動100多個團約20萬人,在華北2000多千米的戰線上,向日軍發動大規模攻擊,主要目標是破壞敵人交通線,摧毀日偽軍據點,史稱“百團大戰”。A選項正確;
戰役涉及到整個華北地區,臺兒莊戰役僅限山東地區,B選項錯誤;
戰役涉及到整個華北地區,并非武漢會戰,C選項錯誤;
戰役涉及到整個華北地區,并非平型關大捷,D選項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需要理解材料并掌握為粉碎日軍對敵后抗日根據地的掃蕩和封鎖,粉碎.敵人的“囚籠”,振奮抗戰軍民的士氣。1940年8月,八路軍在彭德懷等指揮下,在華北地區發起了百團大戰。
20.(2022·乾安模擬)抗日戰爭中,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是(  )
A.臺兒莊戰役 B.平型關大捷 C.百團大戰 D.棗宜會戰
【答案】B
【知識點】平型關大捷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中,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是平型關大捷,B符合題意;
臺兒莊戰役是抗戰爆發后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首次重大勝利,A不符合題意;
百團大戰是抗戰時期中國工農紅軍主動出擊日軍的一次最大規模的戰役,C不符合題意;
棗宜會戰是抗日戰爭相持階段,日本軍隊駐武漢的第11軍對中國第五戰區部隊發動的一場作戰,會戰以日軍占領宜昌而結束,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難度較易,讓學生正確認識平型關大捷的地位,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
21.(2023·大安模擬)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的會議是(  )
A.八七會議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答案】D
【知識點】中共七大
【解析】答題關鍵信息“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排除B項;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與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5年,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了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民主革命曲折發展的歷史經驗,特別是總結了抗日戰爭的豐富經驗,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大會選舉產生了中央領導機關,毛澤東在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共中央主席。大會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硬度D項正確;
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性測試,主要知識考點是中共七大,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識記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中共七大的基本史實。
22.(2023·長春二模)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國民黨“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等英雄群體譜寫了壯麗詩篇。這反 映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之所以取得勝利是因為(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密切配合
B.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大力支持
C.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正義的事業
D.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
【答案】D
【知識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解析】根據題干“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國民黨‘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結合所學可知,八路軍是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力量;四行倉庫保衛戰,發生于1937年10月26日至11月1日,它的結束標志著淞滬會戰的結束,參加這場保衛戰的中國士兵被稱為“八百壯士”,是正面戰場的一場戰役。因此題干反映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之所以取得勝利是全民族的團結抗戰,D符合題意;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密切配合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A;
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大力支持,題干未涉及,排除B;
題干未體現抗日戰爭的性質,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抗日戰爭勝利是全民族抗戰的結果即可作答。
23.(2023·長春模擬)“戰爭勝利的前夕”“延安”“確立指導思想”,與以上信息相符的會議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答案】C
【知識點】中共七大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抗日戰爭勝利前夕,1945年4月,中國共產黨在延安召開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主要討論奪取抗戰勝利和勝利后中國將走什么道路的重要問題。大會通過的新黨章規定:毛澤東思想是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C項符合題意;
中共一大召開于1921年,時間不符,排除A;
中共三大召開于1923年,時間不符,排除B;
中共八大召開于1956年,時間不符,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中共七大的知識。難度適中,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 戰爭勝利的前夕 ”,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24.(2022·長春模擬) 1938年10月廖冰兄根據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一文的思想,創作了下列漫畫《失敗的堆積》。該漫畫的主旨是(  )
A.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持久抗戰 B.抗日戰爭已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C.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必將勝利 D.中共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答案】C
【知識點】抗日戰爭的勝利
【解析】A. 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持久抗戰 ,不符合題意;
B. 抗日戰爭已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不符合題意;
C.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漫畫反映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最終以全面失敗告終,主旨是激勵中國人民打敗日本侵略者,增強中國人民必勝的信念,故選項C符合題意;
D. 中共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即圖片,細心觀察圖片,看懂圖片含義進行理解回答,注意看懂圖片含義是解題的關鍵。
25.(2022·二道模擬)“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這句話表述的是抗日戰爭的(  )
A.背景 B.過程 C.意義 D.性質
【答案】C
【知識點】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這段話反映了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民族覺醒,喚起了民族團結的巨大力量,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此可知這句話表述的是抗日戰爭的意義,C項符合題意;
ABD均與題干信息不符,排除AB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靈活掌握抗日戰爭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義。
材料分析題
26.(2023·大安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58年,在英法聯軍的武力威逼下,清政府竟然簽訂了包含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這一走水辱國條款的條約……1901年,中國迎來最屈辱的一年,清政府在經過沒有底氣的談判后,簽下了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材料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帶來的震動是前所未有的,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隨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
材料三:1931年秋的一個夜晚,日本侵略軍有預謀地炸毀柳條湖附近的一段鐵路,反證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進攻北大營,炮轟沈陽城……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開始了對東北長達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
(1)材料一中涉及的是哪兩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過程
(2)材料二中的“這場戰爭”指的是什么 這場戰爭對中國的社會性質有什么影響
(3)材料三涉及的是哪次侵華事變 請寫出此次事變后在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中共黨員一位
(4)通過三則材料,你獲得了哪些感悟
【答案】(1)《天津條約》。《辛丑條約》。
(2)甲午中 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九一八事變。楊靖宇等。
(4)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振興中華等。(符合題意即可)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馬關條約》;九一八事變;第二次鴉片戰爭;《辛丑條約》及其危害
【解析】(1)根據材料一中“1858年,在英法聯軍的武力威逼下,清政府竟然簽訂了包含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這一走水辱國條款的條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天津條約》的內容,1858年,清政府被迫與俄、美、英、法四國分別簽訂了《天津條約》。
根據材料一中“1901年,中國迎來最屈辱的一年,清政府在經過沒有底氣的談判后,簽下了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辛丑條約》的內容,1901年9月,清政府被迫同英、美等11國簽訂了《辛丑條約》。
(2)根據材料二中“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帶來的震動是前所未有的,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隨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的“這場戰爭”指的是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日本發動甲午中日戰爭侵略我國,清政府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我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根據材料三中“1931年秋的一個夜晚,日本侵略軍有預謀地炸毀柳條湖附近的一段鐵路,反證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進攻北大營,炮轟沈陽城……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開始了對東北長達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涉及的是九一八事變,九一八事變發生后,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成立了東北抗日聯軍,開展抗日游擊戰爭,杰出代表人物有楊靖宇等人
(3)本題為開放性試題,圍繞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振興中華等方面進行回答即可。
故答案為:
(1)《天津條約》。《辛丑條約》。
(2)甲午中 日戰爭。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3)九一八事變。楊靖宇等。
(4)落后就要挨打,我們要牢記歷史,勿忘國恥,努力振興中華等。(符合題意即可)
【點評】(1)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天津條約》《辛丑條約》,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識記與材料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第二次鴉片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相關史實。
(2)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甲午中日戰爭,主要考查歷史基礎識記與材料分析解讀能力,解題關鍵要掌握甲午中日戰爭的相關知識信息。
(3)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九一八事變、楊靖宇抗日,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識記與材料分析解讀能力,解題關鍵要牢記九一八事變、東北抗聯的相關史實。
(4)本題是開放性試題,解題關鍵要綜合理解運用三則材料,分析總結,言之有理即可。
27.(2022·白山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19年5月4日,大約三千名北京學生舉行大規模的游行,這場游行很快就引起公眾憤怒情緒的爆發、民族主義的宣泄,對西方的深深失望以及對“賣國的”北京軍網政府的強烈鍵責。這場運動來勢洶洶且影響深遠。有些歷史學家稱贊其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群眾運動。
材料二: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而是考驗中國紅軍男女戰士的意志、勇氣和力量的人類偉大史詩,也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使美,征途漫長的撤退……材料三:天下艱難際,時勢造英雄。在14年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特別是8年全面抗戰的艱苦歲月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圖存的共同意志,譜寫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
(1)材料一中的“群眾運動”指的是什么?1919年6月5日以后成為此次運動主力的是哪一階級?
(2)材料二中的“行軍”指的是什么?此次“行軍”勝利結束的標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8年全面抗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在此次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的是哪一政黨?
(4)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我們青少年應該如何傳承中國精神?
【答案】(1)五四運動,工人階級。
(2)紅軍長征(長征)。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3)七七事變,中國共產黨。
(4)必須立足實際,刻苦學習,增長知識,在青少年時期為實現“中國夢”積蓄足夠的正能量,時制準備著,做一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知識點】五四運動;紅軍長征;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解析】(1)依據材料一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一中的“ 群眾運動 ”指的是發生于1919年5月4日的五四運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19年6月5日以后五四運動的主力由學生轉為工人階級;
(2)依據材料二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二中的“行軍”指的是紅軍長征;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會師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標志著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3)依據材料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三中的“8年全民抗戰”開始于1937年7月7日的七七事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在此次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的是中國共產黨;
(4)本題屬于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必須立足實際,刻苦學習,增長知識,在青少年時期為實現“中國夢”積蓄足夠的正能量,時制準備著,做一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故答案為:(1)五四運動,工人階級;
(2)紅軍長征(長征);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
(3)七七事變,中國共產黨
(4)必須立足實際,刻苦學習,增長知識,在青少年時期為實現“中國夢”積蓄足夠的正能量,時制準備著,做一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
【點評】(1)(2)屬于同一類型,第一問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語句,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識記回答;第二問是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在第一問答案的基礎之上,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
(3)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4)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上第六單元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 1924——1937年)(10年6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
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抗日戰爭的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
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西安事變和平解決和抗日戰爭勝利對中國的影響。
4.家國情懷: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厚植家國情懷,養成愛國主義情感
【內容要點】
一條主線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
一次會議 中共七大。
兩大戰場 國民黨正面戰場、共產黨敵后戰場。
兩個階段 局部抗戰和全面抗戰。
三次勝利 平型關大捷、臺兒莊戰役、百團大戰。
五次事變 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八一三事變、皖南事變。
知識點1:九一八事變;局部抗戰;華北危機與一二·九運動
一、“九一八”事變
1、背景:(1)日本對中國侵略蓄謀已久(根本原因)
(2)日本急于轉嫁國內經濟危機
(3)國共內戰給日本可乘之機
2、爆發: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突襲中國東北軍駐地北大營,炮轟沈陽城。-----“九一八”事變(“柳條湖事件”)
3、意義:九一八事變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4、擴大:日軍相繼占領東北三省,1932年,扶植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
5、罪行:①在東北屠殺人民,②掠奪資源;③推行奴化教育;④實行殘酷的殖民統治。
6、抗爭:(激起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高漲)
A國民黨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政策.
B東北民眾與未撤走的東北軍愛國官兵組織位抗日義勇軍,抵抗日軍;
C 中國共產黨派楊靖宇等人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
D.1936年,中國共產黨開始領導東北抗日聯軍,與日軍戰斗。
7、影響:①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發生了變化(國共矛盾---中日民族矛盾);
②中國人民的局部抗戰開始了
二、華北危機與一二 九運動
1、華北危機:
1933年1月,日軍攻占山海關,向南推進。1935年,日本策動所謂“華北自治運動”。妄圖使華北五省脫離中國版圖。國民黨政府對日采取不抵抗的妥協政策,中華民族面臨亡國滅種的危險。
2、一二 九運動
(1)背景:1935年,日軍策劃華北事變,中國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時間地點人物:1935年12月9日,在中共的領導下,北平學生舉行了示威游行。
(3)口號: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反對華北自治,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4)意義:揭露了日本侵略者企圖吞并華北的陰謀,打擊了國民黨政府對日妥協的政策,促進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新高潮的到來。
知識點2:西安事變;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國共第二次合作
一、西安事變
1、時間與人物:1936年12月12日(民國25年),張學良、楊虎城在西安扣押蔣介石,之后通電全國,要求停止內戰,聯共抗日。★★★★★
2、西安事變發生后,周恩來到西安談判,蔣介石答應了停止內戰、聯共抗日等條件。西安事變和平解決。★★★★
3、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的意義:①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②十年內戰基本結束;③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民國X年+1911=公元Y年 公元Y年—1911=民國X年
二、七七事變(“盧溝橋事變”)
1、爆發
1937年7月7日,日軍以軍事演習中一名士兵失蹤為借口,要求進人宛平城搜查遭拒.隨即炮轟我軍防地,中國守軍奮起反擊。這就是“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
2、意義: 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3、犧牲將領:保衛北平的戰斗中趙登禹,佟麟閣壯烈殉國。
4、結果:北平、天津淪陷。
九一八”事變 七七事變
時間 1931年9月18日 1937年7月7日
性質 局部侵華戰爭 全面侵華戰爭
中國政府態度 不抵抗,力避事態擴大 奮起抵抗,全面抗戰
結果 日本占領東北三省,中國局部抗戰開始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開始,中國全民族抗戰開始
相似性 都是蓄謀已久;都是日本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的結果;都是日本找借口發動。
5、小結:“九一八”事變:日本局部侵華,中國人民開始了局部抗戰。
七七事變: 日本全面侵華,中國軍民開始了全面抗戰。
三、第二次國共合作
1、改編:中國工農紅軍主力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朱德任總指揮;紅軍長征后留在南方八省的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新編第四軍,葉挺擔任軍長。★★
2、正式形成的標志:1937年9月,國民黨公開發表了中共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形成與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知識點3:南京大屠殺
1.時間、地點:1937年12月,江蘇南京
2.背景:日本發動“八一三事變”進攻上海后,又向南京進犯,國民政府遷都重慶。
3.罪行:日軍屠殺手無寸鐵的中國居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達30萬人以上。
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兇殘野蠻的本質。
4.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
知識點4:正面戰場的抗戰;敵后戰場的抗戰
一、正面戰場的抗戰
戰役 時間 地點 結果 影響
臺兒莊戰役 指揮者:李宗仁 1938年3月 山東臺兒莊 勝利 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振奮了中國軍民的精神,堅定了抗戰意志和信念。
武漢會戰 主要戰役:萬家嶺戰役 1938年6-10月 武漢 先勝利后撤退 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廣州、武漢失陷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第三次長沙會戰 1941年12月 長沙 勝利 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
豫湘桂戰役 1944年初 河南、湖南、廣西 失敗 國民黨軍隊一潰千里,丟失了河南、湖南、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和貴州省的一部分。抗戰中最大一次失敗。 慘敗原因:國民政府消極抗日,積極反共
二、敵后戰場的杭戰
1、平型關大捷(1937年9月)
(1)背景:淞滬會戰期間,日軍侵入山西 ,企圖占領太原。
(2)作戰部隊:八路軍第115師(指揮:林彪)
(3)意義: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取得的第一個勝利,粉碎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2、毛澤東《論持久戰》(1938年)
(1)目的:駁斥“亡國論”、“速勝論”
(2)內容:抗日戰爭是一場持久戰,最后的勝利一定屬于中國。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3)意義:闡明了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持久戰戰略總方針,大大增強了全國人民堅持抗戰的決心和信心。
3、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建立與發展
(1)建立:八路軍、新四軍挺進敵后,建立抗日根據地,開辟敵后戰場。
(2)中共中央所在的、陜甘寧邊區首府、敵后戰場的戰略總后方和指揮中樞是:延安
(3)作戰方式:人民游擊戰爭(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
(4)鞏固抗日根據地的措施:
①政治上:建立抗日民主政權,實行民主選舉,推行精兵簡政,減輕人民負擔。
②經濟上:①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②開展大生產運動
(5)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的關系: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4、百團大戰(1940年下半年)
(1)背景:日軍實行“囚籠政策”對抗日根據地進行封鎖與蠶食。
(2)指揮者:彭德懷
(3)特點:規模大、戰果大、影響大(100多個團,是抗日戰爭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4)主要目標: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據點。
(5)意義: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知識點5:全民族堅持抗戰;中共七大
一、全民族堅持抗戰
1.皖南事變:在日本政府的誘降下,國民政府汪精衛公開投降。蔣介石也采取“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掀起了三次反共高潮,1941年制造“皖南事變”(千古奇冤,江南一葉;同室操戈,相煎何急),有預謀地圍襲新四軍,軍長葉挺談判時被扣押,副軍長項英等遇難。中國共產黨進行了針鋒相對的斗爭,堅持抗戰,并在敵后抗日根據地掀起“自己動手”、“豐衣足食”大生產運動,使昔日荒涼的南泥灣變成了“陜北的好江南”,打破日、偽軍的封鎖。
2.全民族堅持抗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全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戰。全國軍隊合作,形成了既統一又獨立的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兩者互相配合,共同抗日,棗宜會戰中國民黨將領張自忠壯烈列殉國,在“反掃蕩”作戰中八路軍副參謀長左權血灑疆場。滿、蒙、回、維、藏等少數民族同胞積極投身抗日斗爭,在近800萬海外僑胞中,僅回國參戰的粵籍華僑就有4萬多人。商界提倡“國貨抗戰”(國產火柴、國產茶杯等備受歡迎)。文藝界徐悲鴻作《愚公移山》,表達抗戰必勝信心。學生集會游行,宣傳抗日。人民募捐大批物品,慰勞抗戰將士。抗日戰爭成為近代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戰”。
二、中共七大:1945年4月至6月在延安舉行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毛澤東作《論聯合政府》報告。大會制定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新民主主義國家。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對統一全黨的思想,指導全黨的行動,實現黨的政治路線,具有重大意義。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和實現中國光明的前途準備了條件。
知識點6:日本投降;抗日戰爭的勝利
一、戰略反攻和日本投降
1、國際——世界反法西斯戰場的配合
①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向日本廣島和長崎各投下一枚原子彈。
②8月8日,蘇聯政府對日本宣戰,次日,蘇聯紅軍出兵中國東北。
③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
④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簽署投降書,標志抗日戰爭勝利,臺灣回歸祖國的懷抱。(50年)
二、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與偉大意義
※1、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①根本保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全民族堅持抗戰
②決定性因素: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③外部因素: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援助與支持
④前提條件:中國的抗日戰爭是一場正義的、反侵略的民族解放戰爭。
※2、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
①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②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實現徹底的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
③中國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貢獻。
④中國的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3、軍民在抗戰中體現了哪些精神?
①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②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
③不畏強敵、血戰到底的英雄氣概;
④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易混易錯】
1.九一八事變后,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全面抗戰階段。( )
九一八事變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揭開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序幕。
七七事變 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2.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
初步形成 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聯合抗日的序幕,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正式建立 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開發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蔣介石也發表談話實際上承認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的合法地位,以國共合作為主體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3.九一八事變標志著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開始,但不是全民族抗戰的開始。
4.西安事變發生的直接原因是蔣介石不同意與共產黨合作抗日;根本原因是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
5.九一八事變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起點,七七事變標志著中國全民族抗戰的開始。前者是局部抗戰的開始,主要由中國共產黨領導;后者是全面抗戰的開始,以國共合作為主體。
6.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提出是在瓦窯堡會議上,初步形成是在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后,正式建立是在國共合作宣言公開發表后。
7.正面戰場是中國軍隊在正面抵抗敵人進攻的戰場,大部分由國民黨軍隊參戰。
8.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滅亡中國的迷夢。武漢會戰粉碎了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
9.敵后戰場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和其他抗日武裝力量,深入敵后,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抗擊日本侵略者的戰場。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10.平型關大捷是全民族抗戰爆發后中國軍隊主動對日作戰取得的第一個重大勝利;臺兒莊戰役是抗戰以來中國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的一場勝仗;百團大戰是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的最大規模的戰役。
11.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1945年召開的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
中國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以來反抗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但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近代史上的兩次中日戰爭
2.兩次國共合作
第一次國共合作 第二次國共合作
形成標志 1924年國民黨一大召開 國民黨通訊社公開發表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
革命任務 打倒軍閥,統一全國 抗日
建立戰線 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 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最后結果 合作破裂,國共開始十年內戰 取得了抗戰的勝利
3.敵后戰場與正面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比較項 正面戰場 敵后戰場
區別 抗戰路線 片面抗戰路線 全面抗戰路線
武裝力量 國民政府的正規軍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等
作戰方式 國民黨統治區域內劃分成若干戰區,正面阻擊敵人(依靠政府和軍隊) 游擊戰和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發動群眾)
作戰地位 戰略防御階段起主導作用,是抗戰的主戰場 抗戰進入相持階段后起主導作用,上升為抗戰的主戰場
【歷史解釋】
1.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力量的斗爭;國民黨的正面抗戰;國際友人的支援;愛國華僑的貢獻;美蘇的對日作戰。根本原因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2.抗日戰爭的特點。
(1)民族性:抗日戰爭是以國共合作為基礎,包括了全國各階級、各民族的一場民族戰爭。
(2)雙重性:從戰爭性質來看,它既是反法西斯戰爭,又是民族解放戰爭。
(3)兩個戰場并存:國民政府組織的正面戰場和共產黨開辟的敵后戰場相互配合,構成了中國抗日戰爭的整體。
(4)以弱勝強:從戰爭雙方的實力來看,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相對落后的中國戰勝了資本主義強國日本,中國人民在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反抗外敵入侵斗爭的完全勝利。
(5)持久性:中國的抗戰堅持了十四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的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
【唯物史觀】
1.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原因。
西安事變后,局勢十分動蕩。日本帝國主義希望西安事變能使內戰擴大,乘機擴大對中國的侵略;南京國民政府中的親日派主張借機攻打西安,架空蔣介石的權力,建立親日政權;南京國民政府中的親英美派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維護蔣介石的統治地位和英美在華利益。中國共產黨正確分析了形勢,從全民族的利益出發,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2.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的歷史地位及作用。
(1)歷史地位:國民黨正面戰場是抗戰前期的主要戰場。國民政府組織了一系列大規模的會戰,給日軍以沉重打擊,是中國抗日戰爭乃至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2)作用:
①國民黨軍隊在正面戰場的頑強抵抗,粉碎了日本帝國主義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消耗了日本的軍事、經濟力量,對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到來起了決定性作用,同時在中國戰場牽制了大量日軍,為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最后勝利奠定了基礎。
②支援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敵后戰場的開辟,為開展敵后游擊戰爭創造了有利條件。
③國民黨軍隊中愛國官兵的英勇抗戰事跡,振奮了民族精神,促進了全國的團結和進步,堅定了中國軍民抗戰必勝的信念。
3.敵后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的作用。
(1)從政治路線看,抗日根據地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堅持全面抗戰路線,維持全國抗戰局面,成為抗日戰爭取得最后勝利的基礎。
(2)從軍事戰略看,抗日根據地在敵人后方廣泛發動群眾,開展游擊戰爭,與國民黨領導的正面戰場相互配合,共同抗擊日軍。
(3)從戰爭進程看,抗日根據地在抗日戰爭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軍民逐漸成為抗擊日本侵略的中流砥柱。
【家國情懷】侵華日軍制造南京大屠殺慘案帶給我們的認識。
(1)南京大屠殺是日本侵略者對中華民族犯下的嚴重罪行之一,充分暴露了日本軍國主義的兇殘本性。
(2)我們應該牢記歷史,以史為鑒,吸取歷史教訓;應該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勿忘國恥,警鐘長鳴,戰爭的悲劇不能重演。
1.(2023·長春)“我軍悉能以血肉之軀與日軍相抗,其視死如歸之精神可歌可泣。……打破日軍閥三個月征服中國之迷夢,”材料描述的是(  )
A.淞滬會戰 B.平型關大捷 C.臺兒莊戰役 D.棗宜會戰
2.(2022·吉林)某歷史學習小組開展合作學習,做了如下示意圖。該示意圖反映的主題是(  )
A.侵略與反抗 B.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
C.抗爭與探索 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
3.(2021·吉林)“八路軍進入山西后的首次大捷,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材料描述的戰役是(  )
A.平型關大捷 B.臺兒莊戰役
C.百團大戰 D.第三次長沙會戰
4.(2020·吉林長春中考真題)日本人在長春留下了很多建筑,偽滿首都警察廳辦公樓(今長春市公安局)就是其中之一。這是研究偽滿洲國歷史的( )
A.實物史料 B .文獻史料 C .口述史料 D.音像史料
5.(2020·吉林長春中考真題)“破公路呀割電線,控鐵路呀打據點,炮火連天震山川,打得那鬼子心膽寒!"這首歌謠描述了( )
A.臺兒莊戰役 B .武漢會戰 C .平型關大捷 D .百團大戰
1.(2022·寬城模擬)黃仁宇曾說:“(12月12日)這兵變的目的既達,中國的政治從此改觀,間接也影響到全世界的歷史。”其中“改觀”的含義是(  )
A.全國一致反對國民黨統治 B.紅軍長征的勝利結束
C.全民族抗戰局面到來 D.國共兩黨由對峙走向合作
2.(2021·吉林模擬)“這場民族解放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奠定了重要基礎。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和維護世界和平也作出了巨大貢獻。”這場戰爭的起點是(  )
A.五四運動 B.一二 九運動
C.九一八事變 D.七七事變
3.(2021·船營一模)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的事件是(  )
A.國民黨一大的召開
B.中國共產黨提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C.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
D.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
4.(2020·綠園模擬)當代史學家劉博智指出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是中國社會矛盾變化的轉折點。既是內戰到抗戰的轉折點,也是中國由分裂到統一的轉折點。他所說的“統一”指的是(  )
A.國民政府實現了形式上的全國統一
B.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C.蔣介石獲釋并重新執掌軍政大權
D.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5.(2020·長春模擬)如圖所示,兩場運動都展現出了學生們的偉大力量,兩場運動時的政府分別是(  )
A.南京臨時政府、北洋軍閥政府 B.北洋軍閥政府、國民政府
C.國民政府、北洋軍閥政府 D.南京臨時政府、廣州國民政府
6.(2023·德惠模擬)對于億萬普通的中國人,尤其是占90%以上的農村人口來說,從1931年日本大舉入侵中國開始,他們的家國觀念由傳統式向現代意識轉變。這說明抗日戰爭(  )
A.為維護世界和平做出貢獻 B.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
C.使中國國際地位得到提高 D.奠定了民族獨立的基礎
7.(2023·寬城一模)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經歷了從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到建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的轉變,這反映出(  )
A.斗爭方式的變化 B.主要矛盾的變化
C.社會性質的變化 D.指導思想的變化
8.(2023·寬城一模)電影《八佰》講述了稱作“八百壯士”的中國國民革命軍第三戰區88師524團的一個加強營,堅守蘇州河畔四行倉庫陣地,阻擊日軍的故事,該影片取材于(  )
A.淞滬會戰 B.太原會戰
C.武漢會戰 D.第三次長沙會戰
9.(2022·寬城模擬)電影《八佰》講述了謝晉元團長帶領戰士以四行倉庫為據點抗擊日軍侵略的故事。該故事取材于(  )
A.武漢會戰 B.淞滬會戰 C.棗宜會戰 D.長沙會戰
10.(2022·吉林模擬)九一八事變后,黨提出:“反蔣抗日”;西安事變后,又提出:“逼蔣抗日”;七七事變后,決定“聯蔣抗日”。黨不同時期政策的變化主要依據是(  )
A.蔣介石徹底改變了反共的立場 B.國共建立了革命統一戰線
C.國共政治立場沒有分歧 D.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變化
11.(2022·長春模擬)斯諾在《西行漫記》中寫道:在經過了十年最激烈的內戰后,紅軍和白軍忽然攜手合唱《友誼地久天長》……中國得了利,日本失了利。其中“攜手”是指(  )
A.護國戰爭 B.北伐戰爭 C.抗日戰爭 D.解放戰爭
12.(2023·長春模擬)偉大的抗日戰爭中,使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徹底破滅的戰役是(  )
A.平型關戰役 B.臺兒莊戰役 C.武漢會戰 D.百團大戰
13.(2023·吉林一模)關于武漢會戰日軍傷亡人數,國民政府統計為25.6萬人。日本《戰史叢書 中國事變陸軍作戰史》記載為31486人。1938年至1940年武漢日軍第11軍作戰傷亡統計為650639人。武漢會戰日軍傷亡人數統計(  )
A.國民政府官方的數據比較權威 B.日本統計更接近真相
C.還需補充其他史料佐證和甄別 D.無法辨別史料的真偽
14.(2023·吉林模擬)“熱血沸騰在鄱陽,火花飛迸在長江,全國發出了暴烈的吼聲,保衛大武漢!武漢是全國抗戰的中心……”這一首歌曲應創作于(  )
A.鴉片戰爭時期 B.甲午中日戰爭時期
C.抗美援朝戰爭時期 D.抗日戰爭時期
15.(2022·吉林二模)蔣介石在臺兒莊大捷后的電報中說:“此次臺兒莊之捷,幸賴我前方將士之不惜犧牲,后方同胞之共同奮斗……日本軍方也公認戰役的失敗是中國方面“集中國力”,提出要促使國共“兩黨分裂”。這些材料說明臺兒莊戰役勝利的根本原因是(  )
A.國軍將士不惜犧牲 B.后方同胞全力支援
C.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D.八路軍的支援配合
16.(2022·綠園模擬) 1938年春天,國民黨軍隊取得了抗戰以來正面戰場最大的一場勝仗。這場勝仗是(  )
A.第三次長沙會戰 B.臺兒莊戰役
C.汀泗橋戰役 D.武漢會戰
17.(2023·綠園二模)抗日戰爭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進行的最著名的破襲戰是(  )
A.平型關大捷 B.淞滬會戰 C.百團大戰 D.臺兒莊戰役
18.(2023·吉林模擬)這次戰役的主要目標是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敵人交通線兩側及抗日根據地內的日偽軍據點。這次戰役是(  )
A.臺兒莊戰役 B.豫湘桂戰役 C.百團大戰 D.武漢會戰
19.(2023·汽開區模擬)第一二九師提出了“不留一根鐵軌,不留一根枕木,不留一個車站,不留一個碉堡,不留一座橋梁”的口號,正太路沿線所有鐵軌、車站、橋梁、涵洞、水塔全部被破壞。這里描述的是(  )
A.百團大戰 B.臺兒莊戰役 C.武漢會戰 D.平型關大捷
20.(2022·乾安模擬)抗日戰爭中,全民族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第一次勝利是(  )
A.臺兒莊戰役 B.平型關大捷 C.百團大戰 D.棗宜會戰
21.(2023·大安模擬)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的會議是(  )
A.八七會議 B.中共二大 C.中共三大 D.中共七大
22.(2023·長春二模)八路軍“狼牙山五壯士”、國民黨“四行倉庫八百壯士”等英雄群體譜寫了壯麗詩篇。這反 映出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之所以取得勝利是因為(  )
A.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密切配合
B.港澳同胞、海外華僑的大力支持
C.中國人民的抗戰是正義的事業
D.以國共合作為基礎的全民族抗戰
23.(2023·長春模擬)“戰爭勝利的前夕”“延安”“確立指導思想”,與以上信息相符的會議是(  )
A.中共一大 B.中共三大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24.(2022·長春模擬) 1938年10月廖冰兄根據毛澤東的《論持久戰》一文的思想,創作了下列漫畫《失敗的堆積》。該漫畫的主旨是(  )
A.抗日戰爭是全民族的持久抗戰 B.抗日戰爭已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C.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必將勝利 D.中共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25.(2022·二道模擬)“抗日戰爭促進了中華民族的大團結,弘揚了中華民族的偉大精神,使中華民族煥發出巨大凝聚力和旺盛生命力。”這句話表述的是抗日戰爭的(  )
A.背景 B.過程 C.意義 D.性質
材料分析題
26.(2023·大安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58年,在英法聯軍的武力威逼下,清政府竟然簽訂了包含外國商船和軍艦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這一走水辱國條款的條約……1901年,中國迎來最屈辱的一年,清政府在經過沒有底氣的談判后,簽下了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
材料二:中國在這場戰爭中的失敗,帶來的震動是前所未有的,一向被中國看不起的“倭寇”竟全殲北洋水師,索得巨款,割走國土。隨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
材料三:1931年秋的一個夜晚,日本侵略軍有預謀地炸毀柳條湖附近的一段鐵路,反證中國軍隊破壞,并以此為借口,進攻北大營,炮轟沈陽城……又陸續侵占了東北三省,開始了對東北長達14年之久的殖民統治。
(1)材料一中涉及的是哪兩個不平等條約的簽訂過程
(2)材料二中的“這場戰爭”指的是什么 這場戰爭對中國的社會性質有什么影響
(3)材料三涉及的是哪次侵華事變 請寫出此次事變后在東北開展抗日游擊戰爭的中共黨員一位
(4)通過三則材料,你獲得了哪些感悟
27.(2022·白山模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19年5月4日,大約三千名北京學生舉行大規模的游行,這場游行很快就引起公眾憤怒情緒的爆發、民族主義的宣泄,對西方的深深失望以及對“賣國的”北京軍網政府的強烈鍵責。這場運動來勢洶洶且影響深遠。有些歷史學家稱贊其為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次真正意義的群眾運動。
材料二: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而是考驗中國紅軍男女戰士的意志、勇氣和力量的人類偉大史詩,也是為避開蔣介石的魔爪而進行的一次生死使美,征途漫長的撤退……材料三:天下艱難際,時勢造英雄。在14年反抗日本軍國主義侵略,特別是8年全面抗戰的艱苦歲月中,全體中華兒女萬眾一心、眾志成城,凝聚起抵御外侮,救亡圖存的共同意志,譜寫了感天動地、氣壯山河的壯麗史詩。
(1)材料一中的“群眾運動”指的是什么?1919年6月5日以后成為此次運動主力的是哪一階級?
(2)材料二中的“行軍”指的是什么?此次“行軍”勝利結束的標志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8年全面抗戰”開始的標志是什么?在此次全民族團結抗戰中發揮了中流砥柱作用的是哪一政黨?
(4)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我們青少年應該如何傳承中國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竹县| 多伦县| 天柱县| 阿瓦提县| 甘南县| 冀州市| 舟曲县| 五寨县| 长岭县| 丹江口市| 张家界市| 都江堰市| 广宁县| 西平县| 信丰县| 马关县| 股票| 潼南县| 临颍县| 板桥市| 台北市| 呼伦贝尔市| 多伦县| 灵寿县| 岱山县| 新余市| 阿拉尔市| 教育| 南投市| 茌平县| 青阳县| 中西区| 秦安县| 台州市| 六枝特区| 广平县| 凤山市| 独山县| 西林县| 汽车| 井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