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上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 1946-1949年)(10年3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從單元時間軸上把握解放戰爭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重慶談判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對中國的影響。4.家國情懷:分析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使學生認識人民群眾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內容要點】一次談判 重慶談判三個階段 戰略防御、戰略進攻、戰略決戰四次戰役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知識點1:重慶談判;重慶政治協商會議一、重慶談判★★★★★必考1、背景:①抗日戰爭勝利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②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2、目的:(1)國民黨:①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 ②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強加到共產黨身上。(2)共產黨:①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②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3、概況: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陪同下,到達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4.結果:1945年10月10,國共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二、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綱領、召開國民大會、修改憲法草案、整編軍隊等問題,并通過一系列決議,再一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6、意義: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一線曙光。知識點2:國民黨發動內戰;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一、國民黨發動內戰:1、開始標志:1946年6月,蔣介石違背“雙十協定”,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的開始。2、經過:①全面進攻: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張家口,全面進攻達到最高峰。②重點進攻:1947年3月,國民黨重點進攻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二、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1、著名論斷: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目的:穩定軍心民心)2、作戰戰術:以運動戰為主要方式,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3、自衛反擊事例(戰略防御階段):①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②彭德懷率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③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消滅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三、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戰略進攻: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知識點3: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南京解放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必考1、政策調整:將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法令文件:(1)頒布: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2)內容: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4、結果: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5、改革意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三大戰役1、戰略進攻階段:(1947年)①標志: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②意義:像一把尖刀插入了蔣介石的胸膛,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非常非常重要)2、戰略決戰階段:(1948-1949年)(1)遼沈戰役:1948.9-11,由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解放軍,最先攻下錦州,一舉切斷了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關門打狗)。意義:解放東北全境。(2)淮海戰役:1948.11-1949.1,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以徐州為中心(猛虎掏心)。意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華東、中原地區)。問題:為什么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原因:淮海戰役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3)平津戰役:1948.11-1949.1,由聶榮臻、林彪率領的華北解放軍和東北解放軍采取先打兩頭,后取中央的策略(甕中捉鱉),北平國民黨守軍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意義:北平和平解放,華北全境基本解放。3.三大戰役的意義: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三大戰役結束之后,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舉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召開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會。全會通過了《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和《關于軍旗的決議》。主要內容:規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旗為紅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把中國逐漸游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是黨的奮斗目標;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等。這次會議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為促進和迎接全國勝利的到來,為推動和發展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保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充分準備,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四、南京解放1.渡江戰役:1949.4,人民解放軍百萬雄獅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意義: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2.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1)共產黨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主要原因)。(2)廣大解放軍戰士英勇善戰。(3)黨中央正確的戰略戰術。(4)國民黨統治腐敗,土氣低落。【易混易錯】1.三大戰役的勝利,最終結束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 )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南京解放 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2.三大戰役與渡江戰役的區別: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是三大戰役;最終結束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是渡江戰役。3.解放戰爭勝利的標志是新中國的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垮臺的標志是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抗日戰爭勝利后,內戰并沒有馬上爆發,而是國共于1945年8—10月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5.內戰爆發的標志是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6.揭開戰略進攻序幕的戰役是千里躍進大別山;三大戰役發生在戰略決戰階段,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7.渡江戰役發生在人民解放戰爭奪取勝利階段;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終結。8.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平津戰役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其中北平是和平解放的。【核心素養】【史料實證】重慶談判與西安談判之比較【時空觀念】1.三大戰役示意圖2.歸納從1924—1949年國共關系的四個階段【歷史解釋】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關系變化呈現什么特征?出現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1)特征: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2)主要原因: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共兩黨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國際環境和國際勢力的影響等。(3)啟示:和則兩利,分則兩傷。【唯物史觀】1、內戰爆發的必然性(1)從兩黨的本質看: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會改變;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爭取和平、民主。(2)從兩黨的主張看:國民黨繼續維護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拒絕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一心準備內戰;共產黨方面主張建立聯合政府,抱著和談誠意,但沒有放松對戰爭的準備。(3)從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看:抗日戰爭勝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階級矛盾上升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2、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關系變化呈現什么特征?出現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1)特征: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2)主要原因: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共兩黨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國際環境和國際勢力的影響等。(3)啟示:和則兩利,分則兩傷。【家國情懷】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和啟示有哪些?(1)原因: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英明決策以及靈活的戰略戰術;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擁護,這是勝利的根本保證;國民黨統治腐朽,導致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全面破產,迅速走向敗亡。(2)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1.(2023·長春)1947年,中共中央決定,將農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鄉或村為單位進行平均分配。這反映了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是( )A.均田免賦 B.減租減息C.耕者有其田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答案】C【知識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解析】答題關鍵信息“1947年,中共中央決定,將農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鄉或村為單位進行平均分配”,據此分析: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明朝李自成起義,提出“均田免賦”,不合題意,排除A項。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抗日戰爭時期,敵后抗日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排除B項。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開展土地改革,實行耕者有其田,故選C項。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排除D項。所以,C項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相關史實。2.(2023·吉林)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符合這一主題的戰役( )A.汀泗橋戰役 B.平型關大捷 C.百團大戰 D.遼沈戰役【答案】D【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堅決的斗爭”及所學可知,遼沈戰役的勝利使東北野戰軍得以成為人民解放軍的一支強大的戰略機動力量,也使東北地區成為人民解放軍奪取解放戰爭勝利的鞏固和可靠的戰略后方。D項正確;汀泗橋戰役是以共產黨員為骨干的國民革命軍第四軍葉挺獨立團同吳佩孚的北洋軍在此展開一場空前激戰,打敗北洋軍,在中國革命史上寫下光輝的一頁,排除A項;平型關大捷是指1937年9月25日,八路軍在平型關為了配合第二戰區的友軍作戰,阻擋日軍攻勢,由115師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充分發揮近戰和山地戰的特長,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伏擊戰,八路軍在平型關取得首戰大捷,排除B項;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中八路軍在華北地區發動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排除C項。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記解放戰爭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3.(2019·吉林)解放戰爭時期,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戰役是( )A.挺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答案】D【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依據所學知識,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結束。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戰役,牢記即可。解答時,注意題干中關鍵詞“華北全境”,結合所學知識,細心辨別三大戰役的影響,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4.(2018·吉林)與“1948年”“解放長春”等信息相關的戰役是(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答案】A【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依據課本所學,1948年9月,中共中央軍委命令林彪、羅榮桓率東北人民解放軍率先發起了遼沈戰役。解放軍迅速攻占錦州,關上了國民黨軍隊進出東北的大門,形成關門打狗之勢.隨后,被長期圍困在長春的國民黨軍隊部分起義,其余投誠,長春宣告和平解放。之后東北解放軍主力,拿下沈陽、營口,遼沈戰役至此勝利結束,東北全境宣告解放。A項符合題意;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又發起了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人民解放軍先解放徐州,B項不合題意;平津戰役中,北平和平解放。C項不合題意;1949年4月21日發動渡江戰役,23日,南京解放,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D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BCD三項不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遼沈戰役的有關知識,難度適中。學生還要掌握遼沈戰役的時間、參戰部隊和作用。5.(2021·吉林長春中考真題)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戰役是( )A.青化砭戰役 B .沙家店戰役 C .三大戰役 D .渡江戰役[知識點]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答案] 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時期的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勝利,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C項正確;青化砭戰役、羊馬河戰役及沙家店戰役等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 AB項排除;渡江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D項排除。故選C。1.(2023·前郭爾羅斯五模)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一行從延安飛抵重慶。詩人柳亞子賦詩稱頌毛澤東這一行動是“彌天大勇”。毛澤東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A.爭取和平民主建國 B.慶祝抗日戰爭的勝利C.加強與美國的合作 D.建立新民主主義中國【答案】A【知識點】重慶談判【解析】A:依據題干“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一行從延安飛抵重慶”和結合所學可知,題干指重慶談判。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討論和平建國方案,A項符合題意;B:抗日戰爭勝利后,人民渴望和平,但蔣介石卻在策劃內戰,他邀請毛澤東去重慶談判不是為了慶祝抗日戰爭勝利,B項不符合題意;C:重慶談判是國共兩黨之間的政治較量,不是為了加強與美國合作,C項不符合題意;D:蔣介石發起談判的目的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共產黨身上,毛澤東去談判的目的是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不是建立新民主主義中國,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重慶談判的有關內容,要在掌握課本相關知識的基礎上,對材料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得出結論。2.(2022·長春模擬)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上演了一出“以退為進”的大劇。這場大劇的舞臺在( )A.赤水 B.東北 C.陜北 D.大別山【答案】C【知識點】轉戰陜北【解析】據材料“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以退為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中共中央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粉碎了國民黨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故選項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語句,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這樣簡單有效。3.(2022·長春一調)毛澤東認為“去,這樣可以取得全部主動權。要充分估計到蔣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但簽字之手在我。”材料中,毛澤東準備“去”( )A.上海 B.西安 C.南京 D.重慶【答案】D【知識點】重慶談判【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抗日戰爭勝利后,為了進一步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蔣介石接連三次打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 《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題干材料中,毛澤東準備“去”重慶,故D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考查學生的分析及應用知識的能力。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陪同下到重慶同國民黨談判,國共達成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表明了中國共產黨爭取和平民主的誠意,在政治上贏得了主動。4.(2022·吉林一模)某歷史小組準備編寫《重慶談判》話劇,下列人物不可能出現在話劇中的是( )A.毛澤東 B.蔣介石 C.周恩來 D.張自忠【答案】D【知識點】重慶談判【解析】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陪同下,到達重慶,同蔣介石進行談判,國共雙方達成了和平建國的“雙十協定”。1940年5月,國民黨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將軍率軍在棗宜戰役中與日軍奮戰九晝夜,壯烈殉國。ABC三項可以出現在話劇中,不符合題意;D項張自忠不可能出現在話劇中,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及學生的識記能力。識記重慶談判的相關知識。5.(2022八上·長春期末)陳毅元帥作詩:“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我軍個個是英豪。”該詩反映的歷史事件( )A.粉碎了敵人對中原解放區的全面進攻B.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C.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D.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答案】B【知識點】轉戰陜北【解析】依據“孟良崮”“七十四師”可知,解放區軍民經過半年多的自衛反擊戰,粉碎了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彭德懷率領的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孟良崮消滅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故B符合題意;粉碎了敵人對中原解放區的全面進攻,不符合史實,排除A;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是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排除C;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是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排除D。故答案為B。【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6.(2022八上·長春期末)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真正意圖是( )A.真正實現和平、民主 B.為部署內戰贏得時間C.實現合作抗日 D.共商建國大計【答案】B【知識點】重慶談判【解析】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真正意圖是為部署內戰贏得時間,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陪同下,到達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國共雙方達成《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B是正確的選項;AD錯誤,不是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真正意圖,排除;C錯誤,此時抗日戰爭已經勝利,排除;故答案為B。【點評】 解答本題要把握重慶談判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7.(2022九下·長春月考)毛澤東認為“去,這樣可以取得全部主動權。要充分估計到蔣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但簽字之手在我。”毛澤東準備“去”的地方是( )A.上海 B.西安 C.南京 D.重慶【答案】D【知識點】重慶談判【解析】抗日戰爭勝利后,為了進一步贏得準備內戰的時間,也為了欺騙人民,蔣介石接連三次打電報邀請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國內和平,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真內戰的陰謀,1945年8月,毛澤東偕周恩來、王若飛前往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經過40多天的艱苦談判,10月10日,國民黨被迫同中國共產黨正式簽署國共雙方代表《國民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也就是著名的《雙十協定》。題干材料中,毛澤東準備“去”重慶。ABC三項和題干材料內容不符,不符合題意;D項重慶是毛澤東準備“去”的地方,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理解能力。理解并識記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8.(2021八上·伊通期末)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真實目的是( )A.實現國內和平 B.實現民主政治C.建立聯合政府 D.爭取備戰的時間及政治上主動【答案】D【知識點】重慶談判【解析】A.實現國內和平,不符合史實;B.實現民主政治,不符合題意;C.建立聯合政府,不符合題意;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45年8月,蔣介石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其目的一方面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最好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9.(2021八上·伊通期末)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后,指揮西北野戰軍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主要將領是( )A.鄧小平 B.彭德懷 C.劉伯承 D.聶榮瑞【答案】B【知識點】轉戰陜北【解析】A.鄧小平,不符合史實;B.依據所學知識可知, 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后,指揮西北野戰軍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主要將領是彭德懷,他指揮西北野戰軍取得一系列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故選項B符合題意;C.劉伯承,不符合題意;D.聶榮臻,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沒有什么技巧。10.(2021八上·臨江期末)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正式簽署了“雙十協定”,下列與之相關的事件是( )A.新文化運動 B.第一次國共合作C.抗日戰爭 D.重慶談判【答案】D【知識點】重慶談判【解析】 1945年8月,蔣介石先后三次電邀毛澤東到重慶面商國家大計。蔣介石的目的,一方面是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另一方面是想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和平的罪名強加到中國共產黨身上。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毛澤東高膽遠矚,以驚人的膽魄親赴重慶,與國民黨進行和平談判。經過談判,1945年10月10日,國共雙方簽署了《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雙方同意以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為基礎,長期合作,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召開政治協商會議,邀集各黨派代表和社會賢達協商國是,討論和平建國方案。根據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等提示詞,我們聯想的歷史事件是重慶談判。排除ABC,選項D正確。故答案為D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與識記重慶談判的相關史實。11.(2023九上·長春開學考) 下列事件中,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的是( )A.解放軍解放南京 B.國民政府遷往重慶C.西藏和平解放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答案】A【知識點】渡江戰役【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軍占領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宣告了延續22年的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覆滅。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A是正確的選項;BCD不是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的事件,A項正確;國民政府遷往重慶發生在抗戰時期,排除B項;西藏和平解放發生在建國后,排除C項;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在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之后,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只有理解題意,才能明確考查的知識點是解放南京,才能做出正確選擇。12.(2023·經開二模)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在于( )A.長江防線迅速崩潰B.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C.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D.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答案】B【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A:1949年4月21日至23日,百萬人民解放軍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A項不符合題意;B:結合所學可知,通過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從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B項符合題意;C: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C項不符合題意;D: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能力,準確識記三大戰役的相關史實。13.(2023·吉林模擬)整理知識結構圖是一種高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下圖示有助于我們了解( )A.國共十年內戰的主要進程 B.抗日戰爭的發展歷程C.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 D.鞏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過程【答案】C【知識點】轉戰陜北;挺進大別山;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6年6月,國民黨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人民解放軍粉碎全面進攻后,國民黨軍隊開始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和陜甘寧解放區,進攻陜甘寧解放區時黨中央“轉戰陜北”粉碎了對陜北的重點進攻;國民黨進攻山東解放區時,人民解放軍通過孟良崮戰役粉碎了對山東的重點進攻,1947年8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連續組織了與國民黨主力戰略決戰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上的主力;解放戰爭第四年,人民解放軍1949年4月發起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題干所給戰役均為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戰役,也說明了解放戰爭的逐步勝利。仔細觀察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C符合題意;ABD都與題意不符,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解放戰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義。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14.(2023·長春模擬)整理知識結構圖是一種高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下圖示有助于我們了解( )A.國共十年內戰的主要進程 B.抗日戰爭的發展歷程C.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 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歷程【答案】C【知識點】轉戰陜北;挺進大別山;三大戰役;渡江戰役【解析】1946年6月,國民黨對中原解放區發動進攻,全面內戰爆發。人民解放軍粉碎全面進攻后,國民黨軍隊開始重點進攻山東解放區和陜甘寧解放區,進攻陜甘寧解放區時黨中央“轉戰陜北”粉碎了對陜北的重點進攻;國民黨進攻山東解放區時,人民解放軍通過孟良崮戰役粉碎了對山東的重點進攻,1947年8月,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從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連續組織了與國民黨主力戰略決戰的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殲滅了國民黨軍在東北、華北和華東戰場上的主力;解放戰爭第四年,人民解放軍1949年4月發起渡江戰役,解放南京,國民黨政權垮臺。題干所給戰役均為解放戰爭時期的重要戰役,也說明了解放戰爭的逐步勝利。仔細觀察圖片信息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片反映了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C符合題意;排除AB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解放戰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義。解題關鍵是理解題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靈活運用知識,進行作答。15.(2023·大安四模)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戰役是( )A.淮海戰役 B.平津戰役 C.遼沈戰役 D.渡江戰役【答案】B【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在淮海戰役進行的時候,東北解放軍又揮師入關,開赴華北戰場,同華北解放軍合力進行平津戰役。解放軍以神速動作,把敵軍分割包圍在北平、天津、張家口等孤立據點,截斷敵軍難逃和西竄的通路,華北敵軍成了“甕中之鱉”。人民解放軍先后攻克張家口、天津等地。由于中國共產黨的爭取,北平國民黨軍隊在總司令傅作義率領下,接受和平改編,1949年初,北平和平解放。平津戰役的勝利,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B項正確;淮海戰役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遼沈戰役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渡江戰役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平津戰役的影響的相關史實。16.(2023·長春模擬)如圖所示戰役( )A.揭開了戰略進攻序幕 B.解放了東北全境C.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 D.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答案】C【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根據題干圖片結合所學可知,圖片反映的是以徐州為中心的淮海戰役。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奠定了解放長江以南各省的基礎,C符合題意;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戰略進攻序幕,排除A;遼沈戰役解放了東北全境,排除B;平津戰役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戰役的知識。難度適中,準確識讀圖片,掌握淮海戰役勝利的意義即可作答。同時對三大戰役的基本史實應有所掌握。17.(2023·德惠模擬)塔斯社莫斯科三十H電:“一九四七年后半年的特點,就是中國內戰戰線上情勢已根本改觀。"材料中開始實現“根本改觀"的軍事行動是( )A.轉戰陜北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挺進大別山【答案】D【知識點】挺進大別山【解析】解題關鍵詞“一九四七年后半年的特點,就是中國內戰戰線上情勢已根本改觀”,據此分析: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3月,國民黨軍隊重點進攻陜北與山東解放區,毛澤東、周恩來告別了延安,開始了轉戰陜北的偉大歷程,與材料信息“1947年后半年”不符,排除A;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11月,中野華野以徐州為中心發起了淮海戰役,與材料信息“1947年后半年”不符,排除B;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8年11月,東北解放軍與華北解放軍共同發起平津戰役,與材料信息“1947年后半年”不符,排除C;D項: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強渡黃河,千里躍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促使中人民解放戰爭形勢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故D項正確;所以,D項符合題意,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為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識記能力與材料分析能力,主要知識考點是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開啟人民解放軍戰略反攻的序幕,解題關鍵要求學生熟練掌握人民解放戰爭的相關知識信息,以此結合材料分析解讀。18.(2023九下·榆樹月考)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戰役是( )A.青化砭戰役 B.沙家店戰役 C.三大戰役 D.渡江戰役【答案】C【知識點】三大戰役【解析】根據材料“ 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放戰爭時期的遼沈、淮海和平津三大戰役勝利,基本上消滅了國民黨的主力部隊,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C符合題意;青化砭、沙家店戰役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解放區的重點進攻,排除AB;渡江戰役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排除D;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戰役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三大戰役的意義是解答本題的關鍵。三大戰役是常考知識點,要掌握三大戰役的基本史實。19.(2023·九臺模擬)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的是( )A.《論持久戰》的發表 B.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C.一二 九運動 D.解放區的土地改革【答案】D【知識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的是解放區的土地改革。1947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了《中國土地法大綱》。解放區土地改革的總路線是: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中立富農,有步驟、步驟地消滅封建剝削制度,發展農業生產。大批土改工作隊深入農村,開展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實行“耕者有其田”土地政策,經過土地改革,解放區有1億多農民獲得了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翻身后的農民踴躍參軍,積極支援前線,為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人力物力保障,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可靠保證,D符合題意;其它三項與材料無關,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本題以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為依托,考查解放戰爭的知識點。注意掌握相關基礎知識。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解放戰爭的重大事件以及意義。20.(2023·長春模擬) 1947年夏,毛澤東在聽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這是因為此事件( )A.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 B.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序幕C.標志著戰略決戰的開始 D.宣告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垮臺【答案】B【知識點】挺進大別山【解析】根據材料“1947年夏,毛澤東在聽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消息后”“我們總算熬出頭了。”結合所學知識,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嚴重威脅國民黨的統治中心南京和湖北重鎮武漢,好比在敵人的心臟插入一把尖刀,這標志著解放軍由內線作戰轉為外線作戰,戰線開始轉入國統區,開始向國統區大興進攻,因此說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是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的標志。故B符合題意;孟良崮戰役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故A不符合題意;遼沈戰役是解放戰爭戰略決戰的開始,故C不符合題意;渡江戰役勝利后解放南京宣告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垮臺,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考查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1947年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轉入戰略進攻的序幕。21.(2023·汽開區模擬)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的某一法規:“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必須根據農民的要求,消滅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這一法規的實施有利于( )A.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 B.團結地主階級抗日C.激勵農民支援解放戰爭 D.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答案】C【知識點】解放區的土地改革【解析】根據材料中“1947年”“消滅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等信息可知,這反映的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的土地政策。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大綱規定: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C選項正確;國共十年對峙時期,中共廣泛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這與材料時間不符,A選項錯誤;;抗日戰爭在1945年取得了勝利,與材料時間不符,B選項錯誤;新中國成立于1949年,與材料時間不符,D選項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需要理解材料信息并重點掌握1947年,中國共產黨召開全國土地會議,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土地改革。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材料分析題22.(2021八上·伊通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圖一的“井岡山會師”是哪兩支軍隊在井岡山會師?(2)圖二的“百團大戰”作戰的主要目標是什么?(3)圖三的“挺進大別山”有什么歷史作用?【答案】(1)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2)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日偽據點。(3)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知識點】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百團大戰;挺進大別山【解析】(1)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井岡山會師是由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和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2)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百團大戰作戰的主要目標是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日偽據點;(3)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故答案為:(1) 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2) 破襲日軍交通線、摧毀日偽據點。(3) 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23.(2021八上·松原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27年的那次暴動,迎著反動派的炮火硝煙,升起武裝反抗的軍旗;1936年的那場勝利,歷經敵人的圍追堵截,書寫戰略轉移的傳奇。1940年的那次抗爭,粉碎侵略者的“囚籠”圍困,盡顯抗擊外侮的勇氣。1949年的那次戰役,沖破敵人的天險封鎖,揮灑百萬雄師的豪氣!(1)“那次暴動”足的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有何影響?(2)“書寫戰略轉移的傳奇”是哪一歷史事件?(3)“粉碎侵略者“囚籠’圍困”是哪場戰役?這場戰役的指揮者是誰?(4)“沖破敵人的天險封鎖”的是哪次戰役?(5)回顧中共領導人民軍隊在新民王主義革命時期的奮斗歷程談一談你的認識。【答案】(1)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2)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紅軍長征)(3)百團大戰彭德懷(4)渡江戰役(5)人民軍隊聽從黨的指揮,服從黨的領導,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答出其中之一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題意也可給分。)【知識點】南昌起義;渡江戰役【解析】 (1)根據材料“1927年的那次暴動,迎著反動派的炮火硝煙,升起武裝反抗的軍旗”反映的是南昌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革命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2)根據材料“1936年的那場勝利,歷經敵人的圍迫堵截,書寫戰略轉移的傳奇”反映的是長征勝利,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標志著長征的勝利,長征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3)根據材料“1940年的那次抗爭,粉碎侵略者的籠圍困,盡顯抗擊外侮的勇氣”反映的是百團大戰,百團大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主動出擊日軍最大規模的戰役,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提高了中國抗戰勝利的信心,指揮官是彭德懷。(4)根據材料“1949年的那次戰役,沖破敵人的天險封鎖,揮灑百萬雄師的豪氣”反映的是渡江戰役,渡江戰役,解放南京,標志著統治22年之久的國民黨政權覆滅。(5)本題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人民軍隊聽從黨的指揮,服從黨的領導,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答出其中之一即可, 其他答案符合題意也可給分。)故答案為:(1)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2)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紅軍長征)(3) 百團大戰彭德懷(4) 渡江戰役(5) 人民軍隊聽從黨的指揮,服從黨的領導,英勇頑強,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和犧牲。 【點評】 解答材料解析題需要首先讀懂材料,然后結合問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最后根據所學和材料有效信息組織答案,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上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 1946-1949年)(10年3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從單元時間軸上把握解放戰爭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重慶談判和解放戰爭的勝利對中國的影響。4.家國情懷:分析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使學生認識人民群眾是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者。【內容要點】一次談判 重慶談判三個階段 戰略防御、戰略進攻、戰略決戰四次戰役 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渡江戰役知識點1:重慶談判;重慶政治協商會議一、重慶談判★★★★★必考1、背景:①抗日戰爭勝利后,全國人民渴望和平、民主;②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在美國的支持下,陰謀發動內戰。2、目的:(1)國民黨:①為發動內戰爭取時間 ②在政治輿論上獲得主動,把不愿意和平的罪名強加到共產黨身上。(2)共產黨:①為了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②戳穿蔣介石假和平的陰謀。3、概況:1945年8月,毛澤東在周恩來等人陪同下,到達重慶,同國民黨進行談判。4.結果:1945年10月10,國共簽訂《政府與中共代表會談紀要》,即“雙十協定”。二、政治協商會議:1946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在重慶舉行。會議討論建立聯合政府、和平建國綱領、召開國民大會、修改憲法草案、整編軍隊等問題,并通過一系列決議,再一次確定了避免內戰、和平建國的方針。6、意義: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中國實現民主統一、和平建國帶來一線曙光。知識點2:國民黨發動內戰;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一、國民黨發動內戰:1、開始標志:1946年6月,蔣介石違背“雙十協定”,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標志著全面內戰的開始。2、經過:①全面進攻:全力圍攻中原解放區,1946年10月,國民黨軍隊占領張家口,全面進攻達到最高峰。②重點進攻:1947年3月,國民黨重點進攻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二、解放區軍民的自衛反擊:1、著名論斷:毛澤東提出“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的著名論斷。(目的:穩定軍心民心)2、作戰戰術:以運動戰為主要方式,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為主要目標,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3、自衛反擊事例(戰略防御階段):①毛澤東、周恩來等率領中共中央和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②彭德懷率西北野戰軍先后取得青化砭、沙家店等戰役的勝利,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③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消滅國民黨整編第七十四師,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三、劉鄧大軍躍進大別山戰略進攻: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領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知識點3:解放區的土地改革;三大戰役、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南京解放一、解放區的土地改革★★★★★必考1、政策調整:將抗日戰爭時期的減租減息政策改為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2、法令文件:(1)頒布: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2)內容:沒收地主土地,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按照農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3、總路線:依靠貧雇農,團結中農,有步驟地、有分別地消滅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發展農業生產。4、結果: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歷時一年多順利完成,廣大農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糧食和衣物。5、改革意義:使農村的階級關系和土地占有狀況發生了根本性變化,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積極性;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二、三大戰役1、戰略進攻階段:(1947年)①標志:劉鄧大軍千里挺進大別山。1947年夏,劉伯承、鄧小平率晉冀魯豫解放軍主力,強渡黃河,千里挺進大別山,直接威脅到南京、武漢。②意義:像一把尖刀插入了蔣介石的胸膛,揭開了人民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非常非常重要)2、戰略決戰階段:(1948-1949年)(1)遼沈戰役:1948.9-11,由林彪、羅榮桓指揮東北解放軍,最先攻下錦州,一舉切斷了敵人向關內的退路(關門打狗)。意義:解放東北全境。(2)淮海戰役:1948.11-1949.1,由劉伯承、鄧小平、陳毅、粟裕、譚震林等指揮中原解放軍和華東解放軍,以徐州為中心(猛虎掏心)。意義: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華東、中原地區)。問題:為什么說淮海戰役是人民群眾用小車推出來的?勝利原因:淮海戰役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3)平津戰役:1948.11-1949.1,由聶榮臻、林彪率領的華北解放軍和東北解放軍采取先打兩頭,后取中央的策略(甕中捉鱉),北平國民黨守軍傅作義接受和平改編。意義:北平和平解放,華北全境基本解放。3.三大戰役的意義: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三大戰役結束之后,1949年3月5日~13日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舉行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是解放戰爭時期中共召開的唯一的一次中央全會。全會通過了《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決議》和《關于軍旗的決議》。主要內容:規定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軍旗為紅底,加五角星,加“八一”二字;黨的工作重心由鄉村轉向城市;把中國逐漸游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先進的工業國是黨的奮斗目標;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等。這次會議描繪了新中國的宏偉藍圖,確定了新中國的大政方針,為促進和迎接全國勝利的到來,為推動和發展新中國的各項建設事業,保證中國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的轉變,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理論上作了充分準備,具有巨大的指導作用。四、南京解放1.渡江戰役:1949.4,人民解放軍百萬雄獅兵分三路,橫渡長江,占領南京。意義: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2.人民解放戰爭迅速勝利的原因?(1)共產黨得到人民的擁護和支持(主要原因)。(2)廣大解放軍戰士英勇善戰。(3)黨中央正確的戰略戰術。(4)國民黨統治腐敗,土氣低落。【易混易錯】1.三大戰役的勝利,最終結束了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 )三大戰役 三大戰役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150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南京解放 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國民黨殘余勢力退往臺灣。2.三大戰役與渡江戰役的區別:基本消滅國民黨主力的是三大戰役;最終結束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是渡江戰役。3.解放戰爭勝利的標志是新中國的成立,南京國民政府垮臺的標志是1949年4月23日南京解放。4.抗日戰爭勝利后,內戰并沒有馬上爆發,而是國共于1945年8—10月在重慶進行和平談判。5.內戰爆發的標志是國民黨軍隊進攻中原解放區。6.揭開戰略進攻序幕的戰役是千里躍進大別山;三大戰役發生在戰略決戰階段,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隊的主力。7.渡江戰役發生在人民解放戰爭奪取勝利階段;解放軍占領南京,標志著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終結。8.遼沈戰役解放東北全境;淮海戰役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的廣大地區;平津戰役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其中北平是和平解放的。【核心素養】【史料實證】重慶談判與西安談判之比較【時空觀念】1.三大戰役示意圖2.歸納從1924—1949年國共關系的四個階段【歷史解釋】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關系變化呈現什么特征?出現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1)特征: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2)主要原因: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共兩黨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國際環境和國際勢力的影響等。(3)啟示:和則兩利,分則兩傷。【唯物史觀】1、內戰爆發的必然性(1)從兩黨的本質看:國民黨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其反共反人民的本性不會改變;共產黨代表全國廣大勞動人民的利益,爭取和平、民主。(2)從兩黨的主張看:國民黨繼續維護國民黨一黨專政的獨裁統治,拒絕建立民主聯合政府,一心準備內戰;共產黨方面主張建立聯合政府,抱著和談誠意,但沒有放松對戰爭的準備。(3)從當時社會的主要矛盾看:抗日戰爭勝利后,民族矛盾下降,階級矛盾上升為當時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2、在中國近代史上,國共關系變化呈現什么特征?出現這一特征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1)特征: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2)主要原因:國內主要矛盾的變化;國共兩黨代表的階級利益不同;國際環境和國際勢力的影響等。(3)啟示:和則兩利,分則兩傷。【家國情懷】人民解放戰爭勝利的原因和啟示有哪些?(1)原因: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英明決策以及靈活的戰略戰術;人民解放軍的英勇善戰;人民群眾的大力支持和擁護,這是勝利的根本保證;國民黨統治腐朽,導致其在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全面破產,迅速走向敗亡。(2)啟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1.(2023·長春)1947年,中共中央決定,將農村中全部土地、山林等,以鄉或村為單位進行平均分配。這反映了當時中國共產黨的土地政策是( )A.均田免賦 B.減租減息C.耕者有其田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2.(2023·吉林)為推翻國民黨的獨裁統治,中國共產黨進行了堅決的斗爭。符合這一主題的戰役( )A.汀泗橋戰役 B.平型關大捷 C.百團大戰 D.遼沈戰役3.(2019·吉林)解放戰爭時期,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戰役是( )A.挺進大別山 B.遼沈戰役 C.淮海戰役 D.平津戰役4.(2018·吉林)與“1948年”“解放長春”等信息相關的戰役是( )A.遼沈戰役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渡江戰役5.(2021·吉林長春中考真題)國民黨軍隊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戰役是( )A.青化砭戰役 B .沙家店戰役 C .三大戰役 D .渡江戰役1.(2023·前郭爾羅斯五模)1945年8月28日,毛澤東一行從延安飛抵重慶。詩人柳亞子賦詩稱頌毛澤東這一行動是“彌天大勇”。毛澤東此行的主要目的是( )A.爭取和平民主建國 B.慶祝抗日戰爭的勝利C.加強與美國的合作 D.建立新民主主義中國2.(2022·長春模擬)解放戰爭時期,中共中央上演了一出“以退為進”的大劇。這場大劇的舞臺在( )A.赤水 B.東北 C.陜北 D.大別山3.(2022·長春一調)毛澤東認為“去,這樣可以取得全部主動權。要充分估計到蔣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但簽字之手在我。”材料中,毛澤東準備“去”( )A.上海 B.西安 C.南京 D.重慶4.(2022·吉林一模)某歷史小組準備編寫《重慶談判》話劇,下列人物不可能出現在話劇中的是( )A.毛澤東 B.蔣介石 C.周恩來 D.張自忠5.(2022八上·長春期末)陳毅元帥作詩:“孟良崮上鬼神號,七十四師無地逃……我軍個個是英豪。”該詩反映的歷史事件( )A.粉碎了敵人對中原解放區的全面進攻B.打退了敵人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C.揭開了人民解放戰爭戰略進攻的序幕D.粉碎了國民黨軍隊對陜北的重點進攻6.(2022八上·長春期末)蔣介石電邀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真正意圖是( )A.真正實現和平、民主 B.為部署內戰贏得時間C.實現合作抗日 D.共商建國大計7.(2022九下·長春月考)毛澤東認為“去,這樣可以取得全部主動權。要充分估計到蔣介石逼我城下之盟的可能,但簽字之手在我。”毛澤東準備“去”的地方是( )A.上海 B.西安 C.南京 D.重慶8.(2021八上·伊通期末)蔣介石邀請毛澤東到重慶談判的真實目的是( )A.實現國內和平 B.實現民主政治C.建立聯合政府 D.爭取備戰的時間及政治上主動9.(2021八上·伊通期末)中共中央轉戰陜北后,指揮西北野戰軍同國民黨軍隊作戰的主要將領是( )A.鄧小平 B.彭德懷 C.劉伯承 D.聶榮瑞10.(2021八上·臨江期末) 1945年10月10日,國共兩黨正式簽署了“雙十協定”,下列與之相關的事件是( )A.新文化運動 B.第一次國共合作C.抗日戰爭 D.重慶談判11.(2023九上·長春開學考) 下列事件中,結束了國民黨在大陸的統治的是( )A.解放軍解放南京 B.國民政府遷往重慶C.西藏和平解放 D.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2.(2023·經開二模)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的歷史意義在于( )A.長江防線迅速崩潰B.基本消滅了國民黨軍的主力C.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的序幕D.為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13.(2023·吉林模擬)整理知識結構圖是一種高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下圖示有助于我們了解( )A.國共十年內戰的主要進程 B.抗日戰爭的發展歷程C.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 D.鞏固新生的人民共和國的過程14.(2023·長春模擬)整理知識結構圖是一種高效的歷史學習方法,以下圖示有助于我們了解( )A.國共十年內戰的主要進程 B.抗日戰爭的發展歷程C.人民解放戰爭的主要進程 D.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完整歷程15.(2023·大安四模)使華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戰役是( )A.淮海戰役 B.平津戰役 C.遼沈戰役 D.渡江戰役16.(2023·長春模擬)如圖所示戰役( )A.揭開了戰略進攻序幕 B.解放了東北全境C.解放了長江中下游以北廣大地區 D.基本上解放了華北全境17.(2023·德惠模擬)塔斯社莫斯科三十H電:“一九四七年后半年的特點,就是中國內戰戰線上情勢已根本改觀。"材料中開始實現“根本改觀"的軍事行動是( )A.轉戰陜北 B.淮海戰役 C.平津戰役 D.挺進大別山18.(2023九下·榆樹月考)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勝利的戰役是( )A.青化砭戰役 B.沙家店戰役 C.三大戰役 D.渡江戰役19.(2023·九臺模擬)為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的是( )A.《論持久戰》的發表 B.解放軍總部轉戰陜北C.一二 九運動 D.解放區的土地改革20.(2023·長春模擬) 1947年夏,毛澤東在聽到劉鄧大軍挺進大別山的消息后,欣喜地說:“我們總算熬出頭了。”這是因為此事件( )A.粉碎了敵人的重點進攻 B.揭開了解放軍戰略進攻序幕C.標志著戰略決戰的開始 D.宣告了南京國民政府的垮臺21.(2023·汽開區模擬)1947年中國共產黨頒布的某一法規:“中國的土地制度極不合理……為了改變這種情況,必須根據農民的要求,消滅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剝削的土地制度,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制度。”這一法規的實施有利于( )A.鞏固農村革命根據地 B.團結地主階級抗日C.激勵農民支援解放戰爭 D.鞏固新生的人民政權材料分析題22.(2021八上·伊通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圖一的“井岡山會師”是哪兩支軍隊在井岡山會師?(2)圖二的“百團大戰”作戰的主要目標是什么?(3)圖三的“挺進大別山”有什么歷史作用?23.(2021八上·松原期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1927年的那次暴動,迎著反動派的炮火硝煙,升起武裝反抗的軍旗;1936年的那場勝利,歷經敵人的圍追堵截,書寫戰略轉移的傳奇。1940年的那次抗爭,粉碎侵略者的“囚籠”圍困,盡顯抗擊外侮的勇氣。1949年的那次戰役,沖破敵人的天險封鎖,揮灑百萬雄師的豪氣!(1)“那次暴動”足的哪一歷史事件?該事件有何影響?(2)“書寫戰略轉移的傳奇”是哪一歷史事件?(3)“粉碎侵略者“囚籠’圍困”是哪場戰役?這場戰役的指揮者是誰?(4)“沖破敵人的天險封鎖”的是哪次戰役?(5)回顧中共領導人民軍隊在新民王主義革命時期的奮斗歷程談一談你的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吉林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 學案 原卷版.docx 【吉林專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七單元 人民解放戰爭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