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吉林專版】2024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吉林專版】2024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1953——1976年) ( 10年8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能夠梳理這一時期的基礎知識,能全面把握這一時期的特點。
2.時空觀念:通過年代尺的形式,學生能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掌握新中國發展情況,培養時間的觀念。。
3.史料實證:通過對“兩會”資料的收集,可以表達、交流自己的認識,明白“兩會”的作用。
4.家國情懷:講述王進喜、雷鋒、鄧稼先、焦裕祿的艱苦奮斗的事跡,領會這種精神的內涵,感受家國情懷。
5.唯物史觀:通過本單元復習,了解社會主義的建立,社會主義的艱難探索,在新中國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意義
【內容要點】
一條線索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一個良好開端 中共八大的召開。
四大成就 一五計劃、三大改造、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兩彈一星
三大失誤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四大模范人物 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
知識點1: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1.“一五”計劃為什么優先發展重工業?
受蘇聯影響 工業基礎薄弱 ③加強國防的需要 ④正常國際交往被切斷
2.“一五”計劃的目的: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3.“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②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
4.“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1953年——1957年
“一五”計劃的背景 “一五”計劃建設成就示意圖
5.我國開展“一五”計劃建設的重要條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簡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
(1)條件:①新中國成立,祖國大陸獲得統一;②抗美援朝的勝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為國家的工業化準備了條件。
(2)成就:①工業成就:鞍鋼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必考
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1956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輛汽車);
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地一架噴氣式飛機)
②交通運輸業: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系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巧記:“一五”計劃建設成就: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二鐵(寶成鐵路、鷹廈鐵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廠(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
(3)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黨的正確領導; ②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
③全國人民的支持和艱苦努力; ④蘇聯的幫助。
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二、三大改造
(一)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背景、方式、階段、結果
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國農業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當時貧苦農民缺少生產工具、資金,不合理利用土地等。因此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的建設的需要。
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
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絕大多數農民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式、結果
方式: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結果:1956年90%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原因、方式、創舉、結果
1、原因:私營工商業不利于國計民生。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了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
2、方式:公私合營
3、創舉:和平贖買
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四)三大改造的內容、時間、實質、意義
1.三大改造的內容: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時間:1956年底。
3.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4.三大改造的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知識點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7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70周年)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
2.內容
(1)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3.意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知識點3: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民經濟的調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一、中共八大
(1)時間1956年、地點 北京;
(2)主要內容:主要矛盾 人民對于先進的工業國的需求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要求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根據主要矛盾確定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評價: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
(2)評價: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次嚴重失誤,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難。
(3)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和國家出現經濟困難的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自然災害。
(4)經濟恢復:1961年,黨和政府全面調整經濟,取得顯著成效。
三、國民經濟的調整
1.建設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左”的錯誤)
2.兩大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 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2)特點:浮夸風、高指標、瞎指揮、“共產”風;
(3)后果: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4)國民經濟調整措施: 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5)啟示:經濟發展要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
四、建設成就
①工業方面: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項目。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原有的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內地新建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
②交通方面: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
③科學技術: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
④國防技術:國防尖端技術取得巨大進展。
⑤工業和經濟體系: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知識點4:王進喜、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焦裕祿
1.模范人物:
(1)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表現出艱苦創業的精神;
(2)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表現出了為黨、國家做貢獻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3)解放軍好戰士雷鋒,表現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2.優秀品質:
①愛國主義精神 ②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③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精神 ④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3.影響: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知識點5:“文化大革命”
(1)毛澤東錯誤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把階級矛盾當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
(2)開始的標志:中共中央發出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并成立中央文革小組;
(3)結束的標志: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此事件的意義: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從危難中挽救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
(4)性質: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為爭奪統治階級內部最高領導權的一場內亂;
(5)林彪反革命提集團的覆滅: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墜機事件。
(6)抗爭 二月逆流、四五運動;
(7)四人幫: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
(8)四五運動:是為了紀念周恩來,痛斥了“四人幫”的群眾運動,為粉碎“四人幫”奠定了群眾基礎。
(9)對文革的認識:文革是使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和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啟示:我國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必須堅定不移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中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0)最大的冤案 文革期間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
【易混易錯】
1.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2)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即減輕了了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團結地主中的開明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抗日。
(3)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解放區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2.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
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并在政治上實行中立富農的政策。這樣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
3.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政權進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義?
(1)和平解放西藏。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
(2)抗美援朝。鞏固了新生政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經濟建設為什么要學習蘇聯?
(1)新中國剛劇成立,在經濟建設上沒有經驗可循。
(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中國社會主建設提供了經驗,同時蘇聯對中國進行了援助。
(3)以美國為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政治孤立,軍事威脅的政策,中國與當時的西方國家相互隔絕。
(4)西方兩大陣營對立,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存在著嚴重對立。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下圖為1952年與1957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
根據圖表,結合課本說說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結果,并談談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有何歷史意義。
提示:(1)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2.全國人大會議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區別
比較項 全國人大會議 政治協商會議
性質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
職能 行使國家立法權等,決定國家大事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代行全國人大職權
3.中國特色民主制度
4. 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的變化
三次變化 標志 概況
第一次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鴉片戰爭后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我國由封建社會開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 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第三次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中國近現代工業化探索
【歷史解釋】
1.我國取得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成就的歷史經驗有哪些?
(1)政府高度重視并制定合乎國情的發展規劃。
(2)政府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3)發展經濟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體現了什么原則?
(1)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說明這部憲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3.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1)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已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資產階級已處在被消滅的過程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2)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
(3)通過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所以,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
4.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與作用。
(1)原因:①民族資本家歷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②資本家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③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
(2)作用:①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使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②這一政策為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找到了一條和平過渡的道路。
中共八大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 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教訓
原因:①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不足。②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足。③經濟建設急于求成。④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
(2)教訓:①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要立足本國國情制定相關發展政策。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④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重視民主法制建設等。⑤提高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控能力。
5.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出現失誤的原因
(1)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
(2)全黨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3)廣大人民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愿望非常迫切,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非常高漲。
6.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之間的關系
【唯物史觀】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
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變革。
1.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非社會主義的經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向社會主義過渡過程中,經濟領域的任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分、改造非社會主義的成分,把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2.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和手工業者陸續參加了合作社,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
3.通過三大改造,我國已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家國情懷】
1.時代楷模
2.標語口號體現時代特色
1.(2021·吉林)歷史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br/>A.西藏和平解放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答案】D
【知識點】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解析】A.西藏和平解放,不符合題意;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不符合題意;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不符合題意;
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在,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2.(2023·長春)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D.經濟特區的建立
【答案】B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答題關鍵詞“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中國人民站起來了,開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不合題意,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故選B項。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80年,經濟特區的建立,開啟了對外開放的新時期,排除D項。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相關史實。
3.(2018·吉林)下列圖示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br/>A.一五計劃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大躍進 D.人民公社化運動
【答案】B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依據課本所學,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農業、手工業采用合作化的道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改造實行公私合營。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B項符合題意;
一五計劃的完成我國工業化體系初步建立。A項不合題意;
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我國探索社會建設過程中的重大失誤,給我國造成了嚴重災難。CD兩項不合題意。由此可知ACD三項不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適中。學生還要掌握三大改造完成的時間、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的方式 ,三大改造完成的意義。
4.(2023·吉林)鄧稼先的一生是為新中因的科學事業默默奉獻的一生。他所從事的研究( ?。?br/>A.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B.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
C.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 D.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鄧稼先是我國著名物理學家,被譽為“兩彈元勛”,為我國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作出了巨大貢獻。“兩彈一星”的成功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A項正確;
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的是袁隆平,排除B項;
開創了治療瘧疾新方法的是屠呦呦發現青蒿素,排除C項;
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社會主義建設英模人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鄧稼先所從事的研究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5.(2021·吉林)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開始后,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被譽為“鐵人”的是(  )
A.雷鋒 B.焦裕祿 C.鄧稼先 D.王進喜
【答案】D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A.雷鋒,不符合題意;
B.焦裕祿,不符合題意;
C.鄧稼先,不符合題意;
D.依據所學知識可知,王進喜在大慶石油會戰中,組織全隊職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鉆,打出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說:“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痹活櫷葌M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成為我國石油工人艱苦創業的一面旗幟,被群眾譽為“鐵人”。故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時期涌現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被譽為“鐵人”的是王進喜。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對課本上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在,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
1.(2023·綠園二模)“到1957年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初的八年是一個大創新、成績斐然的時代?!毕铝谐删蛯儆谀莻€時代的是(  )
A.奠定工業化初步基礎 B.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C.實現了原油全部自己 D.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答案】A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A:根據題干“到1957年為止”和結合所學可知,1957年,我國超額完成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初步奠定了工業化基礎,A項符合題意;
B:1971年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B項不符合題意;
C:1965年,我國實現了石油和原油產品的全部自給,C項不符合題意;
D:1965年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準確識記并掌握一五計劃成就及作用。
2.(2023·長春模擬)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智造”,反映了我國工業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標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改革開放的推進
【答案】A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1953年-1957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一五計劃的完成,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在華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A符合題意;
土地改革的完成是在1952年底,排除B;
三大改造的完成是在1956年底,排除C;
改革開放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一五計劃的相關史實。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從而選出正確答案。
3.(2023·寬城一模)國家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公布,長春“一汽”紅旗文化展館入選。與“一汽”建成投產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br/>A.三大改造 B.第一個五年計劃
C.公私合營 D.人民公社化運動
【答案】B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根據題干結合所學知識,為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1953-1957年我國進行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取得重大成就,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是一五計劃期間的成就。故B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一五計劃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一五計劃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4.(2023·撫松三模)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次確定了( ?。?br/>A.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答案】B
【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解析】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吨腥A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次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排除ACD,選項B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掌握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會的內容。
5.(2023·九臺模擬)它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在這里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它是(  )
A.沈陽 B.鞍山 C.長春 D.哈爾濱
【答案】C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中國開始生產汽車長春市是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1956年解放牌汽車的問世,結束了我國不能生產汽車的歷史,新中國第一輛解放牌卡車是在長春生產下線的,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汽車工業加速發展,尤其是轎車制造業迅速崛起2011年中國生產汽車1 800萬輛,居世界第1位,C符合題意;其它三項與材料無關,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一五計劃,難度一般,讓學生正確認識一五計劃的成就,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6.(2023·寬城一模)下圖為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的一張當選證書,他參加的政治生活的主題是( ?。?br/>A.人民民主 B.政治協商 C.國家獨立 D.和平共處
【答案】A
【知識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解析】A:由“舒舍予當選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可知,舒舍予參加了人民代表大會,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體現的是人民民主原則。故A符合題意;
一屆政協會議,形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政治協商制度,故B不符合題意;
國家獨立,體現的是國家主權,與材料無關,故C不符合題意;
和平共處,體現的國與國之間的關系,與材料無關,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1954年,第一屆全國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7.(2022·朝陽一模)在“一五計劃”取得的建設成就中,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聯系的工程項目是( ?。?br/>A.川藏、新藏、青藏公路 B.第一汽車制造
C.武漢長江大橋 D.鞍山鋼鐵公司
【答案】A
【知識點】第一個五年計劃
【解析】為了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有計劃地發展國民經濟,1953年﹣1957年黨和政府制定并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底,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建成投產;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在華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川藏、新藏、青藏公路是在“一五計劃”取得的建設成就中,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聯系的工程項目。選項A符合題意;
選項BC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一五計劃”取得的建設成就的相關史實。
8.(2023·白山二模)1956年,完成公私合營的天津勸業場變成了統一管理的大型綜合商場。“天津勸業場”在1956年之前屬于( ?。?br/>A.農業 B.資本主義工商業
C.手工業 D.國有企業
【答案】B
【知識點】三大改造;公私合營
【解析】答題關鍵“1956年,完成公私合營的天津勸業場變成了統一管理的大型綜合商場?!睋朔治觯?br/>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農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是進行農業合作化運動,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從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為企業的公私合營,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可以得出,“天津勸業場”在1956年之前屬于資本主義工商業,B項正確;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手工業社會主義改造的方式是進行手工業合作化運動,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國有企業不屬于1956年的三大改造的范圍,排除D項。
【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知識測試,主要知識考點是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識記能力,解題關鍵要掌握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信息。
9.(2023·長春二模)1956年底,全國加入農業合作社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96.3%,加入手工業合作社的人數占 手工業者總數的91.7%;全國私營工業人數的99%、私營商業人數的98%實現了全行業的公 私合營,以上數據表明我國( ?。?br/>A.實行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B.“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
C.發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 D.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答案】B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根據題干“1956年底,全國加入農業合作社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96.3%,加入手工業合作社的人數占手工業者總數的91.7%;全國私營工業人數的99%、私營商業人數的98%實現了全行業的公私合營”結合所學可知,1953-1956年, 我國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了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公有制取代私有制占主體地位,標志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我國從此進入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因此以上數據表明我國“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B符合題意;
三大改造后是土地公有制,不是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排除A;
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在1958年,排除C;
我國目前仍處于社會主義工業化建設階段,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三大改造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題干內容,掌握三大改造的時間、基本內容及結果即可作答。
10.(2023·吉林模擬)“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采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是歷史上的第一次。”材料中這種開創性的“和平方法”是指(  )
A.實行贖買政策 B.實施公私合營
C.建立合作社 D.建立人民公社
【答案】A
【知識點】三大改造;公私合營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采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是歷史上的第一次。”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開始,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了“贖買政策,和平改造”的方法,推行全行業公私合營,成功地實現了對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所以A項正確;
根據材料與所學知識可知,改造的方法是和平贖買政策,公私合營是改造的形式,排除B;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建立合作社是對農業、手工業改造的形式,排除C;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建立人民公社化是1958年開始,實行“一大二公”,強調公有化的程度,與社會主義改造無關,排除D;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1953-1956年的社會主義三大改造,解題關鍵是掌握相關基礎知識,同時結合材料關鍵信息“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采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加以分析理解。
11.(2022·吉林二模)有人問一位被稱為“紡織人王”的資本家為什么要接受社會主義改造?他回答道:“我是一個資本家,但我首先是一個中國人?!边@里所說的“社會主義改造”產生的重大影響是(  )
A.徹底摧毀了我國封建上地所有制 B.標志我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C.結束了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標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答案】D
【知識點】公私合營
【解析】根據題干中的“紡織大王”,“我是一個資本家”等可以判斷,這里所說的社會主義改造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改造先是公私合營,后來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中的創舉。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我國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
ABC三項理解錯誤,不符合題意;
D項標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題干里所說的“社會主義改造”產生的重大影響,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和理解能力。注意掌握我國三大改造的時間、形式和重要意義。
12.(2022·綠園模擬) 1953年12月《解放日報》發表了題為《小農經濟好比“看鴨船”,一碰就翻》的漫畫,該漫畫意在說明開展哪一運動的必要性( ?。?br/>A.農業合作化運動 B.人民公社化運動
C.土地改革運動 D.工業化運動
【答案】A
【知識點】農業、手工業合作化
【解析】由題干時間“1953年”結合所學,1953年,我國正在進行三大改造,對農業的改造的方式是建立農業生產合作社,走農業合作化道路。漫畫《小農經濟好比“看鴨船”,一碰就翻》反映的是土改后,一家一戶分散經營,抵御風險能力低,必須進行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必要性。B符合題意。土地改革1952年完成,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于1958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開始于1978年,與題干時間符,A項正確;
人民公社化運動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土地改革運動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工業化運動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三大改造的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分析史料和識記歷史知識能力。
13.(2022·二道模擬) 1956年底,中國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這一轉變得益于( ?。?br/>A.公私合營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對外開放
【答案】C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據題干“實現了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 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標志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笨芍?,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ABD,選項C正確;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三大改造相關知識的掌握。到1956年底,我國基本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14.(2022·白山模擬) 1956年底,中國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這一轉變得益于( ?。?br/>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躍進”運動 D.人民公社化運動
【答案】B
【知識點】三大改造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中國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故選項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理解和識記回答,這就是課本基礎知識,需要學生理解識記,不要死記硬背。
15.(2023·綠園二模)下圖漫畫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漫畫反映的現象是( ?。?br/>A.土地改革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B.農業合作化運動提高生產效率
C.“大躍進”時期的浮夸風 D.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成就
【答案】C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解析】A: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實行土地改革。1952年底,除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全國大陸基本完成土地改革,A項不符合題意;
B:1955年,全國掀起了農業合作社化高潮,B項不符合題意;
C:根據題干“1958年的小麥總產量”和結合所學可知,1958年中國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接著,全國掀起“大躍進”的高潮,漫畫“1958年的小麥總產量”中國超過美國體現了大躍進過程中出現的“浮夸風”現象,C項符合題意;
D: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始于1958年,D項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大躍進時期的史實,考查學生對圖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注意圖片“1958年的小麥總產量”等關鍵信息,結合基礎知識,從而得出正確答案。
16.(2022·吉林模擬)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事業開始后,人民熱情高漲,取得了很多成就。下列成就屬于這一時期的是( ?。?br/>A.實現石油全部自給 B.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C.鞍山鋼鐵公司建成投產 D.武漢長江大橋全線通車
【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事業時期,石油工業發展成為我國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建設完成了大慶油田,隨后又開發了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到1965年國內需要的石油已經全部自給,實現了中國石油工業發展史上的一次飛躍,A符合題意;其它三項是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一五計劃實施期間,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較易,讓學生正確認識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取得的成就,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17.(2023·長春模擬)如圖的人物共同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是( ?。?br/>A.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B.同仇敵愾、國際主義
C.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答案】A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據所學可知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涌現出了一批模范人物,如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
軍好戰士雷鋒等。他們身上呈現出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忘我勞動、奉獻為民、勇于創新的精神,A符合題意;
同仇敵愾、國際主義與抗美援朝有關,排除B;
改革創新、與時俱進是在改革開放時期,排除C;
崇尚法治、健全民主并非是圖片人物所體現的時代精神,排除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模范人物。難度適中,掌握王進喜、焦裕祿、雷鋒等人所處的時代及他們的精神即可作答。
18.(2022·吉林一模)標題“中共八大”“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七千人大會”“文化大革命”反映的時代主題是(  )
A.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C.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答案】B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解析】“中共八大”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開始、“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總路線,“七千人大會”比較系統地初步總結了“大躍進”以來經濟建設的基本經驗教訓,“文化大革命”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中的失誤;因而題干反映的時代主題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探索。
ACD三項都不是標題“中共八大”“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七千人大會”“文化大革命”反映的時代主題,不符合題意;
B項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是標題“中共八大”“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七千人大會”“文化大革命”反映的時代主題,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建設的史實及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探索建設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時期的相關知識。
19.(2022·綠園模擬)從下邊柱狀圖中的年份和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br/>A.一五年計劃提前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大躍進忽視經濟規律 D.“文化大革命”使經濟下滑
【答案】D
【知識點】“文化大革命”
【解析】由材料中的時間“1966-1968年”可知,這一時期正處于“文化大革命”時期,這一時期我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和國家財政總收入都出現下降,這主要是受“文化大革命”的影響。D項正確;
一五年計劃提前完成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大躍進忽視經濟規律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解答本題要正確理解題意,考查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在此基礎上,結合分析各個選項選出正確答案。
20.(2023·朝陽二模)宣傳畫是時代變遷的真實反映。如圖宣傳畫( ?。?br/>A.出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B.反映了三大改造的內容
C.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時期的嚴重失誤
D.出現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答案】C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8年, 提出“鼓足干勁、 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隨后出現的“大躍進”、“人民公社”運動。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是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上出現的“嚴重曲折”。C符合題意;
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標志,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排除A;
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排除B;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建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轉折,標志我國進入改革開放、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期,排除D。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知識。難度適中,掌握探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出現的嚴重失誤即可作答。
21.(2023·撫松三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材料二:大會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材料三:“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br/>(1)材料一是哪一時期的基本任務 列出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兩項。
(2)材料二是哪次會議的內容 這次會議的召開有什么重要意義
(3)材料三是1958年提出的總路線內容,據此黨中央輕率地發動了什么運動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1)一個五年計劃時期("一五”計劃時期)。成就: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沈陽第一機床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飛機制造廠等建成投產,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川藏公路、青藏公路、新藏公路、武漢長江大橋等。
(2)中共八大。中共八大是探索社會主義建設的良好開端;我國由此開始全面的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
(3)"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制定政策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等。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第一個五年計劃;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1)據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可知是一五計劃時期的基本任務。1953年-1957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黨和政府實施了第一個五年計劃。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1953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1956年底,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中國試飛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在華北、西北建立了一批新工業基地。從此,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2)據材料二“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和文化需要”可知是中共八大的社會主義總路線。1956年召開的中共八大,正確分析了當時國內的主要矛盾,明確指出了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這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3)據材料三“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可知是1958年的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總路線反映了廣大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但是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輕率地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造成了很大的經濟損失,據此可知,制定政策要符合國情,實事求是等。
(4)本題為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意在考查學生對中國近代以來不同歷史時期工業化建設走過的曲折歷程的了解與把握。
22.(2023·松原模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黨都能及時糾正錯誤,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統一戰線】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寫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標志。
(2)【武裝割據】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寫出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在秋收起義遇到挫折后,共產黨人找到了哪條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
(3)【生死攸關】博古、李德“左”的錯誤導致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寫出糾正其錯誤的會議。
(4)【八字方針】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哪一失誤后黨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5)【歷史轉折】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遭受的最嚴重的挫折是什么 哪次會議沖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
(6)【偉大的黨】通過以上材料,你對中國共產黨有何認識
【答案】(1)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
(2)南昌起義:井岡山道路。
(3)遵義會議
(4)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5)文化大革命;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6)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黨,有錯誤及時糾正錯誤,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勝利,要熱愛黨。要堅持黨的領導等符合題意即可。
【知識點】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南昌起義;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遵義會議;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解析】(1)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形成。
(2)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是南昌起義。1927年,毛澤東領導秋收起義失敗后,當機立斷,率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開始創建中國革命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標志著中國共產黨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的革命道路。
(3)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黨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解決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錯誤,取消了博古在軍事上的指揮權,肯定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會后確定軍事上由毛澤東、周恩來等負責指揮。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4)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8年發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就使得“左”的錯誤在全國各地嚴重泛濫開來?!按筌S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中的一次嚴重失誤。為了克服困難局面,中共中央開始調整國民經濟,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于1961年初開始實施。到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的任務基本完成。
(5)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新中國成立后,使我們黨和國家遭受最嚴重挫折和損失的運動是“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拔幕蟾锩睍r期,嚴重阻礙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的建設,國家政權遭到嚴重削弱,民主和法制被肆意踐踏,國民經濟發展緩慢,人民生活水平長期在低水平線上徘徊,基本沒有提高,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水平同發達國家相比的差距拉大,教育科學文化事業被嚴重摧殘,造成嚴重的思想混亂,“文化大革命”使我們黨和國家遭受最嚴重挫折和損失。
1978年12月,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這次全會徹底否定“兩個凡是”的方針,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作出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6)綜合以上材料,我對中國共產黨的認識有:中國共產黨是偉大的黨,有錯誤及時糾正錯誤,帶領中國人民走向勝利,要熱愛黨。要堅持黨的領導。
【點評】解答時注意認真研究題目,明確題目要求和答題方向是鴉片戰爭、中共一大的召開、遵義會議、井岡山根據地建立、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綜合運用基礎知識作答,做到準確無誤,思維發散,多角度多方面作答。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1953——1976年) ( 10年8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能夠梳理這一時期的基礎知識,能全面把握這一時期的特點。
2.時空觀念:通過年代尺的形式,學生能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掌握新中國發展情況,培養時間的觀念。。
3.史料實證:通過對“兩會”資料的收集,可以表達、交流自己的認識,明白“兩會”的作用。
4.家國情懷:講述王進喜、雷鋒、鄧稼先、焦裕祿的艱苦奮斗的事跡,領會這種精神的內涵,感受家國情懷。
5.唯物史觀:通過本單元復習,了解社會主義的建立,社會主義的艱難探索,在新中國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意義
【內容要點】
一條線索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一個良好開端 中共八大的召開。
四大成就 一五計劃、三大改造、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兩彈一星
三大失誤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四大模范人物 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
知識點1: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1.“一五”計劃為什么優先發展重工業?
受蘇聯影響 工業基礎薄弱 ③加強國防的需要 ④正常國際交往被切斷
2.“一五”計劃的目的: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3.“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②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
4.“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1953年——1957年
“一五”計劃的背景 “一五”計劃建設成就示意圖
5.我國開展“一五”計劃建設的重要條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簡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
(1)條件:①新中國成立,祖國大陸獲得統一;②抗美援朝的勝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為國家的工業化準備了條件。
(2)成就:①工業成就:鞍鋼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必考
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1956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輛汽車);
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地一架噴氣式飛機)
②交通運輸業: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系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巧記:“一五”計劃建設成就: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二鐵(寶成鐵路、鷹廈鐵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廠(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
(3)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黨的正確領導; ②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
③全國人民的支持和艱苦努力; ④蘇聯的幫助。
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二、三大改造
(一)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背景、方式、階段、結果
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國農業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當時貧苦農民缺少生產工具、資金,不合理利用土地等。因此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的建設的需要。
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
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絕大多數農民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式、結果
方式: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結果:1956年90%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原因、方式、創舉、結果
1、原因:私營工商業不利于國計民生。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了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
2、方式:公私合營
3、創舉:和平贖買
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四)三大改造的內容、時間、實質、意義
1.三大改造的內容: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時間:1956年底。
3.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4.三大改造的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知識點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7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70周年)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
2.內容
(1)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3.意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知識點3: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民經濟的調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一、中共八大
(1)時間1956年、地點 北京;
(2)主要內容:主要矛盾 人民對于先進的工業國的需求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要求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根據主要矛盾確定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評價: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
(2)評價: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次嚴重失誤,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難。
(3)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和國家出現經濟困難的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自然災害。
(4)經濟恢復:1961年,黨和政府全面調整經濟,取得顯著成效。
三、國民經濟的調整
1.建設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左”的錯誤)
2.兩大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 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2)特點:浮夸風、高指標、瞎指揮、“共產”風;
(3)后果: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4)國民經濟調整措施: 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5)啟示:經濟發展要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
四、建設成就
①工業方面: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項目。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原有的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內地新建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
②交通方面: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
③科學技術: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
④國防技術:國防尖端技術取得巨大進展。
⑤工業和經濟體系: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知識點4:王進喜、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焦裕祿
1.模范人物:
(1)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表現出艱苦創業的精神;
(2)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表現出了為黨、國家做貢獻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3)解放軍好戰士雷鋒,表現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2.優秀品質:
①愛國主義精神 ②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③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精神 ④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3.影響: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知識點5:“文化大革命”
(1)毛澤東錯誤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把階級矛盾當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
(2)開始的標志:中共中央發出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并成立中央文革小組;
(3)結束的標志: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此事件的意義: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從危難中挽救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
(4)性質: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為爭奪統治階級內部最高領導權的一場內亂;
(5)林彪反革命提集團的覆滅: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墜機事件。
(6)抗爭 二月逆流、四五運動;
(7)四人幫: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
(8)四五運動:是為了紀念周恩來,痛斥了“四人幫”的群眾運動,為粉碎“四人幫”奠定了群眾基礎。
(9)對文革的認識:文革是使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和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啟示:我國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必須堅定不移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中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0)最大的冤案 文革期間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
【易混易錯】
1.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2)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即減輕了了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團結地主中的開明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抗日。
(3)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解放區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2.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
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并在政治上實行中立富農的政策。這樣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
3.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政權進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義?
(1)和平解放西藏。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
(2)抗美援朝。鞏固了新生政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經濟建設為什么要學習蘇聯?
(1)新中國剛劇成立,在經濟建設上沒有經驗可循。
(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中國社會主建設提供了經驗,同時蘇聯對中國進行了援助。
(3)以美國為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政治孤立,軍事威脅的政策,中國與當時的西方國家相互隔絕。
(4)西方兩大陣營對立,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存在著嚴重對立。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下圖為1952年與1957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
根據圖表,結合課本說說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結果,并談談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有何歷史意義。
提示:(1)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2.全國人大會議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區別
比較項 全國人大會議 政治協商會議
性質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
職能 行使國家立法權等,決定國家大事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代行全國人大職權
3.中國特色民主制度
4. 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的變化
三次變化 標志 概況
第一次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鴉片戰爭后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我國由封建社會開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 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第三次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中國近現代工業化探索
【歷史解釋】
1.我國取得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成就的歷史經驗有哪些?
(1)政府高度重視并制定合乎國情的發展規劃。
(2)政府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3)發展經濟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體現了什么原則?
(1)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說明這部憲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3.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1)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已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資產階級已處在被消滅的過程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2)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
(3)通過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所以,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
4.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與作用。
(1)原因:①民族資本家歷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②資本家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③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
(2)作用:①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使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②這一政策為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找到了一條和平過渡的道路。
中共八大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 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教訓
原因:①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不足。②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足。③經濟建設急于求成。④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
(2)教訓:①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要立足本國國情制定相關發展政策。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④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重視民主法制建設等。⑤提高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控能力。
5.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出現失誤的原因
(1)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
(2)全黨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3)廣大人民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愿望非常迫切,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非常高漲。
6.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之間的關系
【唯物史觀】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
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變革。
1.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非社會主義的經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向社會主義過渡過程中,經濟領域的任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分、改造非社會主義的成分,把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2.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和手工業者陸續參加了合作社,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
3.通過三大改造,我國已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家國情懷】
1.時代楷模
2.標語口號體現時代特色
1.(2021·吉林)歷史實踐證明,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
A.西藏和平解放 B.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2.(2023·長春)中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標志是( ?。?br/>A.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D.經濟特區的建立
3.(2018·吉林)下列圖示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br/>A.一五計劃的完成 B.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大躍進 D.人民公社化運動
4.(2023·吉林)鄧稼先的一生是為新中因的科學事業默默奉獻的一生。他所從事的研究(  )
A.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B.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
C.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 D.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5.(2021·吉林)全面的社會主義建設事業開始后,涌現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被譽為“鐵人”的是( ?。?br/>A.雷鋒 B.焦裕祿 C.鄧稼先 D.王進喜
1.(2023·綠園二模)“到1957年為止,中華人民共和國最初的八年是一個大創新、成績斐然的時代。”下列成就屬于那個時代的是( ?。?br/>A.奠定工業化初步基礎 B.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
C.實現了原油全部自己 D.人工合成牛胰島素
2.(2023·長春模擬)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智造”,反映了我國工業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標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的完成 D.改革開放的推進
3.(2023·寬城一模)國家建黨百年紅色旅游百條精品線路公布,長春“一汽”紅旗文化展館入選。與“一汽”建成投產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br/>A.三大改造 B.第一個五年計劃
C.公私合營 D.人民公社化運動
4.(2023·撫松三模)制度是關系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根本性、全局性、穩定性.長期性問題。1954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次確定了( ?。?br/>A.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C.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D.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5.(2023·九臺模擬)它是新中國汽車工業的搖籃,在這里生產出第一輛解放牌汽車。它是(  )
A.沈陽 B.鞍山 C.長春 D.哈爾濱
6.(2023·寬城一模)下圖為著名作家老舍(舒舍予)的一張當選證書,他參加的政治生活的主題是( ?。?br/>A.人民民主 B.政治協商 C.國家獨立 D.和平共處
7.(2022·朝陽一模)在“一五計劃”取得的建設成就中,密切了祖國內地與邊疆地區聯系的工程項目是( ?。?br/>A.川藏、新藏、青藏公路 B.第一汽車制造
C.武漢長江大橋 D.鞍山鋼鐵公司
8.(2023·白山二模)1956年,完成公私合營的天津勸業場變成了統一管理的大型綜合商場。“天津勸業場”在1956年之前屬于( ?。?br/>A.農業 B.資本主義工商業
C.手工業 D.國有企業
9.(2023·長春二模)1956年底,全國加入農業合作社的農戶占農戶總數的96.3%,加入手工業合作社的人數占 手工業者總數的91.7%;全國私營工業人數的99%、私營商業人數的98%實現了全行業的公 私合營,以上數據表明我國( ?。?br/>A.實行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 B.“三大改造”已基本完成
C.發動了人民公社化運動 D.實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
10.(2023·吉林模擬)“企業的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轉變,這在世界上早就出現過。但采用這樣一種和平方法,是歷史上的第一次?!辈牧现羞@種開創性的“和平方法”是指( ?。?br/>A.實行贖買政策 B.實施公私合營
C.建立合作社 D.建立人民公社
11.(2022·吉林二模)有人問一位被稱為“紡織人王”的資本家為什么要接受社會主義改造?他回答道:“我是一個資本家,但我首先是一個中國人。”這里所說的“社會主義改造”產生的重大影響是( ?。?br/>A.徹底摧毀了我國封建上地所有制 B.標志我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C.結束了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D.標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12.(2022·綠園模擬) 1953年12月《解放日報》發表了題為《小農經濟好比“看鴨船”,一碰就翻》的漫畫,該漫畫意在說明開展哪一運動的必要性( ?。?br/>A.農業合作化運動 B.人民公社化運動
C.土地改革運動 D.工業化運動
13.(2022·二道模擬) 1956年底,中國完成了歷史上最深刻的社會變革,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這一轉變得益于(  )
A.公私合營 B.土地改革 C.三大改造 D.對外開放
14.(2022·白山模擬) 1956年底,中國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這一轉變得益于( ?。?br/>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躍進”運動 D.人民公社化運動
15.(2023·綠園二模)下圖漫畫出現于20世紀50年代,漫畫反映的現象是( ?。?br/>A.土地改革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B.農業合作化運動提高生產效率
C.“大躍進”時期的浮夸風 D.人民公社化運動的成就
16.(2022·吉林模擬)全面建設社會主義事業開始后,人民熱情高漲,取得了很多成就。下列成就屬于這一時期的是( ?。?br/>A.實現石油全部自給 B.青藏鐵路全線通車
C.鞍山鋼鐵公司建成投產 D.武漢長江大橋全線通車
17.(2023·長春模擬)如圖的人物共同體現出來的時代精神是( ?。?br/>A.艱苦創業、無私奉獻 B.同仇敵愾、國際主義
C.改革創新、與時俱進 D.崇尚法治、健全民主
18.(2022·吉林一模)標題“中共八大”“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七千人大會”“文化大革命”反映的時代主題是( ?。?br/>A.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 B.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C.跑步進入共產主義 D.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19.(2022·綠園模擬)從下邊柱狀圖中的年份和數據可以得出的結論是(  )
A.一五年計劃提前完成 B.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C.大躍進忽視經濟規律 D.“文化大革命”使經濟下滑
20.(2023·朝陽二模)宣傳畫是時代變遷的真實反映。如圖宣傳畫(  )
A.出現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B.反映了三大改造的內容
C.是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索時期的嚴重失誤
D.出現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21.(2023·撫松三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材料二:大會指出黨和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材料三:“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br/>(1)材料一是哪一時期的基本任務 列出這一時期的主要成就兩項。
(2)材料二是哪次會議的內容 這次會議的召開有什么重要意義
(3)材料三是1958年提出的總路線內容,據此黨中央輕率地發動了什么運動 對此你有什么看法
22.(2023·松原模擬)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和建設的過程中,遇到了很多挫折,黨都能及時糾正錯誤,領導中國人民走向勝利。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統一戰線】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寫出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正式建立的標志。
(2)【武裝割據】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寫出中共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在秋收起義遇到挫折后,共產黨人找到了哪條符合國情的革命道路
(3)【生死攸關】博古、李德“左”的錯誤導致了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寫出糾正其錯誤的會議。
(4)【八字方針】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哪一失誤后黨中央提出“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5)【歷史轉折】新中國成立后黨和國家遭受的最嚴重的挫折是什么 哪次會議沖破了長期“左”的錯誤的嚴重束縛
(6)【偉大的黨】通過以上材料,你對中國共產黨有何認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来宾市| 无棣县| 健康| 织金县| 寻甸| 广昌县| 梅州市| 措勤县| 岳池县| 伊川县| 邢台县| 会同县| 慈溪市| 桂林市| 翼城县| 盐亭县| 泰来县| 新竹市| 中牟县| 汉阴县| 泊头市| 五家渠市| 昌黎县| 龙山县| 阿拉尔市| 郎溪县| 平度市| 金山区| 承德县| 合作市| 米易县| 青阳县| 天气| 三台县| 登封市| 永胜县| 永年县| 黎城县| 子长县| 读书| 浮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