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15中考政治專題四:政治、經濟、文化??????? 政治部分 ??????? 1、偉大的基本路線 制定的依據:我國的基本國情,即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 初級階段。 主要內容: 核心內容:“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即一個中心是指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兩個基本點是指堅持改革開放和思想基本原則。 2、黨的基本路線的意義:黨的基本路線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集中反映了全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堅持黨的基本路線,是中國行色社會主義事業能夠經受各種風險考驗,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 最可靠保證 。 3、為什么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1)社會主義的根本任務是 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社會主義的最終目標是 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2)處于初級階段的原因:我國的社會主義是在經濟、文化相當落后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科技水平水平還不高,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我國現在仍然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意義 ①只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才能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最終實現 共同富裕; ②才能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充分顯示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從根本上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制度 ③才能不斷增強我國的 綜合國力,提高我國的 國際地位。 4、為什么要堅持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是我國的強國之路、富民之路,是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 強大動力。 5、四項基本原則 內涵: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指導。 地位: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國的立國之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 政治保證 。考點21、發展人民民主 1、我國人民是如何實現當家作主的? ?我國是人民當家做主的社會主義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人民行使國家權力的機關: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人大代表的職責:人大代表由人民民主選舉產生,依照憲法和法律賦予的權利,根據人民群眾的意志和利益,代表人民行使國家權力。聽取群眾意見,為人民服務,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 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我國實現人民當家做主的政權組織形式,直接體現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性質。 2、人民代表大會與其他國家機關的關系 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檢察機關等其他國家機關都由人民代表大會產生,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受人民代表大會監督 3、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和地位: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最高權力機關,在國家機構中處于最高地位。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有最高立法權、決定權、監督權、任免權。 4、廣泛的民主權利 政治權利: ?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是公民行使國家權力、參與國家管理的一項最基本的政治權利。 ?六大政治自由言論、出版、結社、集會、游行、示威的自由監督權 新聞監督的意義: ?是公民行使批評、建議權的有效和直接的手段 ?對反映社情民意,查出重大違紀違法案件,實施依法行政,公正司法,維護公民合法 權益發揮了重要作用。 公民行使批評權、建議權、監督權的渠道(或途徑或形式)?當面反映、打電話、寫信、 發電子郵件、向人民代表反映、通過媒體反映5、依法治國 (1)、依法治國的含義: 指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管理國家和社會社會事務,保證 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 (2)、依法治國的本質是: 崇尚憲法 和 法律 在國家政治、經濟生活中的權威 。 (3)、依法治國的根本目的是:保證人民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利, 維護人民當家做主的地位。 (4)、依法治國的核心是:依憲治國。 (5)依法治國重要性 ①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②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本要求依法治國, ③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 ④只有依法治國,依法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依法治理社會秩序,打擊違法犯罪活動,才能促進社會和諧,保證國家長治久安,才能維護人民群眾的經濟、政治、文化權益,從根本上實現人民當家做主。 6、如何才能實現依法治國? ①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是: 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 執法必嚴 、 違法必究 ; ②有法可依就是要建立科學完備的法律體系,這是實行依法治國的重要前提 ; ③行政機關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 ④司法機關要公正司法,嚴格執法; ⑤公民要自覺守法,嚴格遵守憲法和法律,任何違法行為都必須承擔法律責任,受到法 律追究。7、法治與德治的關系是什么? ①法治與德治是相輔相成的,相互聯系、相互促進; ②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性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感召力和勸導力提高社 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 ③在推進依法治國的同時,必須大力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人們的思想道德 素質。 ④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依法治國;同時也要堅持不懈地加強社會 主義道德建設,以德治國。 8、根本目的:保證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 經濟部分 一、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1、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經濟制度 內容: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依據: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和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決定的。 2、公有制經濟的表現形式、地位和作用各是什么?國家對公有制經濟的政策如何? 表現形式:公有制經濟主要包括國有經濟、集體經濟、混合所有制中的國有成分和集體成分 地位與作用: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是國家引導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力量,是實現人民群眾根本利益和共同富裕的重要保證。(主體地位) 政策: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 3、國有經濟的地位和作用: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的命脈,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發揮著主導作用;對于發揮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民族凝聚力,起著關鍵性作用。 (3)非公有制經濟 內容:包括個體經濟 、私營經濟 和外資經濟以及股份制經濟中的非公有制經濟成分。 地位: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作用:非公有制經濟對充分調動社會各方面的積極因素,加快發展生產力;有利于擴大勞動就業,增加居民收入;有利于繁榮市場,方便人民的生活 。 政策:毫不動搖的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 (4)如何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 我國要毫不動搖地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同時又要毫不動搖地鼓勵、支持和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要把兩者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中,促進各種所有制經濟在市場競爭中發揮各自優勢,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二、共享經濟繁榮成果 1、關注民生的意義:?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放在首位,?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具體體現,④是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根本要求。⑤體現了黨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⑥扶貧濟困,關愛他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是全社會的責任和義務,也是我們每個青年應有的道德風尚。 2、社會保障制度 內容:社會保險、社會救濟、社會福利、社會優撫,社會保險是社會保障制度的核心。 意義: ?實施社會保障制度,能夠使貧困人口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能夠使人們在遭受事業、重大 疾病時得到基本的經濟保障。 ?是確保人民共享經濟繁榮成果的重要措施,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關系到改革、發 展、和諧的大局。 3、西部大開發戰略 意義: ?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是關系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穩定, ?關系地區協調發展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的重大舉措。 科學發展觀的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堅持全面協調科持續發展,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區域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幫助貧困地區振興經濟,幫助貧困群眾脫貧致富,逐步縮小地區差距,?有利于實現整個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有利于緩解社會矛盾,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順利進行,保障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順利實現。文化專題 一、融入民族文化 1、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1)文化的作用: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 ?文化形成一個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精神力量,是民族和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前提條件; ?文化積淀著一個民族和國家的全部文化成果,是這個民族和國家可持續發展的寶貴精神財富。 (2)中華文化的特點、地位: 特點:中華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博大精深, 地位: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瑰寶,是人 類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3)中華文化與世界文化交流的意義: ?將成為具有全球意義的文化資源,為世界文化的豐富和發展做出新的貢獻,同時也將在與世界文化的交融中,與時俱進,不斷豐富和發展 2、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1)怎樣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 ①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要積極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大力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和民族精神,就是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在實踐中不斷推進民族文化的創新與發展。 ②熱愛祖國,具有高度的民族自豪感、責任心,源于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勇敢地捍衛民族的尊嚴和祖國的利益; ③需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要有分析,有選擇,有批判地借鑒和吸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2、怎樣對待傳統文化 ?我們要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文化傳統,加強網絡文化建設和管理,注意防止和剔出民族文化中的消極、落后成分,使之與當代社會相適應,與現代文明相協調。 ?同時積極吸收世界文化的優秀成果,并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建設和發展更加燦爛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3、怎樣對待各國、各民族不同的文化習俗? ①要以開放和包容的心態平等對待,既不要只認可本國本民族的文化習俗,并把自己的文化 習俗強加于人,也不能對別國別民族的文化習俗一概排斥,一無所知 ②對于外國的文化習俗,我們不能不加分析地簡單模仿,全盤照搬。外來文化中存在有毒有害的東西,我們應該堅持原則,明辨是非,堅決抵制。 二、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 1、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2、重要性 ①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的源泉,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 ②凝聚著中華民族共同的價值追求,是中華民族整體風貌和精神特征的集中展示 ③中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結合在一起,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戰勝困難,頑強拼搏,勇于創新,發展壯大的強大精神動力; ④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 精神動力和重要保證。 3、怎樣弘揚民族精神? 我們要適應時代要求,不斷豐富和發展中華民族精神,讓偉大的中華民族精神,代代相傳,永遠發揚光大。 三、科教興國 1、科技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增強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 ?是推動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強大動力。 ④科技實力和創新能力也越來越決定著各國在全球政治、經濟舞臺上的地位和尊嚴 2、青少年如何培養自己的創新能力? ①把創新思維和社會實踐緊密結合起來; ②要做到勤于學習,善于思考,勇于探索,敏于創新,激發求知欲和好奇心; ③在打好知識根基的前提下,提高創新思維能力,不斷認識和掌握真理等。 3、創新的重要性 個人:①開拓進取,勇于創新,可以發掘我們的創造潛能,造就有用人才②可以激發人們攀登人生高峰的熱情,督促我們珍惜時間、珍惜生命③勇于創新是我們戰勝困難和挫折的必由之路; 國家:(民族)④創新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⑤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一個沒有創新能力的民族,難以屹立于世界先進民族之林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