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與世界格局的演變助學稿一、課程標準通過了解新航路開辟引發的全球性流動、人類認識世界的視野和能力的改變,以及對世界各區域文明的不同影響,理解新航路開辟是人類歷史從分散走向整體過程中的重要節點。知識梳理(課前完成)第一子目:人口遷移與物種交換任務1: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39-40和選擇性必修2P8-10和選擇性必修3P38-39相關內容,在地圖上繪制新航路開辟后世界人口遷移主要路線圖;繪制世界物種交換路線圖,并標注所交換的物種。第二子目:商品的世界性流動任務2: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40-41正文及“學思之窗”和選擇性必修2P42相關內容,在地圖上繪制傳統的印度洋貿易路線圖和新航路開辟后印度洋貿易路線圖。任務3: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40-41內容,在地圖上繪制大西洋三角貿易路線圖,并注明每一程貿易的物品。任務4:在地圖上分別繪制葡萄牙和西班牙控制的跨洋貿易路線圖。第三子目:早期殖民擴張任務5:根據《中外歷史綱要》下P42內容用實虛線分別在地圖上標注1493年和1494年教皇子午線的大致位置,并標注葡萄牙、西班牙兩國占據的主要殖民據點。三、構建知識結構(建議用思維導圖的形式,課前完成)四、預習后存在哪些困惑?(請寫在下方)五、課外知識補充1. 經濟全球化是商品、技術、信息、服務、貨幣、人員等生產要素跨國跨地區的流動(簡單的說也就是世界經濟日益成為緊密聯系的一個整體)。2. “銀—絲貿易”明清時期,中國出口的商品以生絲和絲織品為主,而進口的只有少量香料之類的商品,為了彌補這種結構性的貿易逆差,對方不得不支付貨幣——白銀,因此這種貿易被國際學術界稱為“銀—絲貿易”。持續兩個半世紀,美洲和日本的巨額白銀源源不斷地流入中國,成為當時全球經濟中一道獨特的風景線。“商業革命”是16世紀隨著新航路開辟引起的歐洲商業和世界市場的一系列新變化。其主要變化是: 流通中的商品種類與數量的增多;商路及商業中心的轉移(世界商路和商業中心從地中海區域轉移到大西洋沿岸);商業經營方式的轉變;世界市場的雛形出現。“價格革命”新航路開辟后,大量金銀的流入西歐,造成貨幣貶值、物價上漲、投機活躍。從事商品生產銷售的新興工商業資產階級從物價上漲中獲得利潤,傳統征收定額地租封建主則財力下降。價格革命有力地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資本主義的興起,促進了商品經濟的發展。鞏固練習1.(2021·全國乙卷高考·32)16世紀起,英國國王將大量特許狀授予從事海外貿易的商人團體,成立特許公司。與此同時,歐洲許多國家掀起創辦海外貿易特許公司的熱潮。至18世紀末,特許公司數量已達數百個。這反映出該時期A.資本輸出成為海外擴張的主要形式 B.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C.劃分勢力范圍成為列強爭霸的焦點 D.殖民擴張呈現競爭格局2.(2019·全國Ⅰ卷高考·33)有研究認為,美國獨立后不到半個世紀,拉丁美洲經過獨立戰爭,推翻了殖民統治,但拉美國家并沒有像近鄰美國那樣獨立后進入現代化的快車道,而是發展停滯,究其原因,殖民統治難辭其咎。“難辭其咎”主要是指殖民者在拉丁美洲( )A.奴役掠奪土著居民 B.建立的殖民統治最早 C.進行了大量的移民 D.移植了本國生產方式3.(2017.11·浙江高考·20)15世紀末16世紀初的遠洋航行,甩開了橫亙東西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辟了歐洲與亞洲貿易交通的新孔道,終結了歐洲與東方陸路隔絕的狀態。其所產生的影響是A.重新聯結傳統商路 B.國際勞動分工格局形成C.世界市場快速形成 D.推動世界從分散走向整體4.(2017·北京高考·21)圖9取材于歐洲畫家斯泰達努斯的畫作《新發現》(NOVA REPERTA)。圖中所描繪的新發現( )A.有助于羅馬帝國的海外擴張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C.宣告了人文主義思想的誕生 D.標志著英國海上霸權的確立5. (2015·廣東高考·19)一位哥倫比亞學者在“紀念美洲發現——兩個世界文明匯合500周年國際學術討論會”上說,“黃金和白銀的作用只是使兩個大陸之間的距離更加遙遠了”。由此可知( )A.該學者關注殖民掠奪的后果 B.“兩個大陸”指的是美洲和非洲C.黃金和白銀阻礙了世界市場的形成D.該會議討論的是英國人登陸美洲的意義6.(2013·江蘇高考·14)西班牙在美洲的主要黃金來源地是新格拉納達。到1600年,從這里出口了400多萬盎司的黃金。新格拉納達的黃金產量逐步上升,到18世紀,其產量約為16世紀產量的三倍。這些黃金的流入直接導致西班牙( )A.國力增強,確立世界霸主地位 B.資本積累,引發本國工業革命C.貿易發達,成為世界市場中心 D.物價上漲,沖擊封建生產關系7.(2019·江蘇高考·23)(14分)新航路開辟之后,出現了物種在全球范圍內的交流,被稱為“哥倫布大交換”,其影響深遠。閱讀下列材料:材料一 在美洲被征服的過程中,大量印第安人死于屠殺和折磨。更悲慘的是,新大陸沒有天花、白喉等疾病,印第安人對這些疫病毫無免疫力,歐洲人帶來的這些疾病造成他們死亡的數量可能更大,有的村子因此整個滅絕。據估計原來有1000萬到2500萬人口的新西班牙(阿茲特克帝國),到17世紀初只剩下不到200萬人,同時期印加人從約700萬減少到只有約50萬……隨著印第安人大量死亡,勞動力來源日趨緊張,于是殖民者又從非洲運來黑人,迫使他們在種植園里勞動。——王加豐《世界文化史導論》材料二 (歐洲人)不但自己大發其財,同時一手塑造了整個新世界的風貌與歷史……看不見的病毒以外,另一批因哥倫布航行引發的生物大交換,是由肉眼可見的生命形式組成,從南瓜到野水牛均是。這個大交換的結果——從人類觀點視之——也是正負參半……時至今日,兩半球之間:的動植物交換并來停止,依然在進行。——[美]艾爾弗雷德·克羅斯比《哥倫布大交換》完成下列要求:據材料二,概括“哥倫布大交換”的特點。(5分)(3)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哥倫布大交換”的積極影響。(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