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 導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歷史統編版(2019)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 導學案(含解析)--2024屆高考歷史統編版(2019)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2024年高考備考歷史 《社會主義經濟建設道路的探索》
一、社會主義建設的起步(1949~1956年)
1.國民經濟的恢復(1949~1952年)
原因 帝國主義的長期掠奪;國民政府的肆意搜刮;長期戰爭的嚴重破壞
措施 沒收官僚資本和帝國主義在華企業,建立社會主義國營經濟;土地改革;合理調整工商業;穩定物價,統一財經
結果 1952年底,工農業生產超過歷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國民經濟的恢復工作
意義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鞏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權,為國家開展有計劃的經濟建設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2.“一五”計劃的完成(1953~1957年)
任務 集中主要力量優先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的初步基礎;有步驟地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特點 優先發展重工業;發展生產力與變革生產關系相結合
成就 鞍山鋼鐵公司三大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等先后建成投產
意義 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面貌,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
“一五”計劃完成≠實現工業化
1957年,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超額完成,但是并不等于中國實現工業化。通過第一個五年計劃,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面貌,由于我國的特殊國情,工業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 
3.社會主義改造的開展(1953~1956年)
(1)內容
農業 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
手工業 手工業者參加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資本主義 工商業 在農業、手工業合作化影響下,掀起全行業公私合營高潮
(2)實質:使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3)意義:標志著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在中國基本建立起來。
社會主義建設和社會主義改造同時并舉,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社會主義改造的緊密結合,體現了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變革生產關系與發展生產力的有機統一?!?br/>二、探索與失誤(1956~1976年)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
①正確分析了國內的主要矛盾的變化。
②提出了當前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把我國盡快地從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
(2)國民經濟的調整
①目的:糾正農村工作中“左”的錯誤。
②方針:“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
2.探索中的失誤
失誤 表現 危害
總路線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 ①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 ②造成1959~1961年三年嚴重的經濟困難
“大躍進” 片面大辦工業、大辦農業,制定高指標
人民公社 化運動 一切財產由公社統一核算、統一分配
“大躍進”運動的錯誤在于違背了經濟發展規律,忽視了中國經濟落后的國情,與生產關系無關。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錯誤在于生產關系與生產力發展水平不相適應,超越了歷史發展階段。 
3.國民經濟的劫難
(1)原因: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由思想文化領域、政治領域擴展到經濟領域。
(2)表現:許多行之有效的政策、規章制度被廢除,大批工人、干部停產“鬧革命”。
(3)調整
①周恩來:1971年,調整國民經濟,到1973年出現復蘇局面。
②鄧小平:1975年,提出全面整頓的思想,使國民經濟呈現迅速回升狀態。
1966~1976年,由于“左”傾錯誤,“文化大革命”爆發,國民經濟建設遭到嚴重干擾和破壞,但是在周恩來、鄧小平等老一輩革命家的主持下,國民經濟并未完全停滯,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三、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1.背景
(1)“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黨中央主要領導人繼續犯“左”傾錯誤,國民經濟仍處于徘徊中前進的狀態。
(2)1978年5月,開始了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解放了人們的思想,奠定思想基礎。
(3)鄧小平作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團結一致向前看》的講話,為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確立了指導思想。
2.召開:1978年12月18~22日,在北京召開。
3.內容
思想路線 重新確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路線
政治路線 拋棄“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方針,作出把黨和國家工作的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組織路線 撥亂反正、糾正冤假錯案,提出法制建設方針
4.意義:是新中國歷史上的重大轉折,成為實行改革開放和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起點。形成了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
(二)經濟體制改革
1.農村經濟體制改革
(1)內容
①經濟體制:農業上實行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要形式的責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礎上,將土地長期承包給各農戶使用,農業集體生產變為分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調整產業結構,大力發展鄉鎮企業。
②管理體制:撤銷人民公社和生產大隊,建立鄉、鎮政府和村民委員會。
(2)意義:克服了平均主義的弊端,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業生產得到發展,提高了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了城市的改革。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并沒有改變土地公有制,農民對土地只有使用權和經營權,而沒有所有權。該制度與當時的生產力水平相適應;使農村產業結構調整的措施不是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而是發展鄉鎮企業、非農產業。
2.城市經濟體制改革
(1)開展:1984年以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
(2)內容
管理體制 政企分開,簡政放權,擴大企業經營自主權
所有制 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
分配體制 以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
(3)作用:調動了各方面的積極性,增強了企業的活力,解放了社會生產力,有利于國民經濟健康穩定發展。
四、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
1.過程
(1)創辦經濟特區
①設立:我國將深圳、珠海、汕頭、廈門、海南作為經濟特區。
②特點:以吸收和利用外資為主,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導的多元化經濟所有制形式,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為主。
③意義: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成為全國排頭兵,具有探索示范作用。
(2)開辟沿海經濟開放區
①沿海開放城市:1984年,國家開放14個沿海港口城市。
②沿海開放區:1985年以后,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相繼開辟為沿海經濟開放區,到1992年,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3)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在沿海和其他地區的開放城市中,劃出一定區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以引進外資,生產高新技術產品或加工出口產品。
(4)開發和開放浦東:1990年,中央政府決定開發開放浦東,浦東新區成為中國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志。
(5)加入世貿組織: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標志著中國全面與世界經濟接軌。
 
經濟技術開發區與經濟特區的區別
兩者雖然都是中國對外開放的形式,但區別明顯:從地域分布上看,前者更為廣泛,遍及各個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開放城市;從面積上看,前者小,是從城市劃出的一定區域;從經濟發展特點上看,前者突出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從發展政策上看,前者實行后者的某些優惠政策。 
2.特點:初步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3.意義:有力地推動中國經濟的發展,適應了經濟和科技發展的全球化趨勢。
五、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
1.背景
(1)20世紀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改革開放面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改革進入關鍵時期。
(2)1992年初,鄧小平的“南方談話”,提出要搞好社會主義的市場經濟。
2.過程
(1)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2)1993年,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第一次寫進我國憲法。
(3)1997年,中共十五大指出非公有制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
(4)21世紀初,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意義:解放了生產力,加快了中國現代化發展的進程。
4.新成就:201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躍升至世界第二位,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到2018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已突破90萬億元,穩居世界第二位。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就是指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結合在一起的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市場經濟。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就是要使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決定性作用,它是我國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共研主題一 復興之路——中國社會主義道路的早期探索
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領導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對中國社會主義發展道路進行了初步的探索,其最為核心的思想和實踐是: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為當代中國的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分析各個時期的主要矛盾,制定黨的基本路線;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提出要建設一個偉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目標和“兩步走”的發展戰略;提出要進行經濟體制改革和實行對外開放;等等。這些探索成果,都是黨和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和歷史遺產,為改革開放以后我國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道路提供了思想先導和實踐基礎。
(2021·全國乙卷)1957年,國家統計局《工人階級隊伍情況的調查報告》中有1950年及其后參加工作的職工社會出身情況,如下表所示。
職工社會出身情況表   (%)
工人 勞動 農民 轉業 軍人 個體勞動者 及一般市民 學生 資本家
上海 35.52 12.95 2.69 18.75 16.08 5.94
天津 39.13 14.27 3.27 12.29 19.44 3.70
陜西 26.26 27.99 8.32 8.67 22.95 0.52
新疆 16.16 25.47 23.19 18.18 19.05 0.23
據上表可知(  )
A.內地與沿海原有工業基礎差距大
B.西部地區工商業改造不徹底
C.我國的社會主義工業化基本實現
D.沿海地區工業發展更為迅速
試題 亮點 教材鏈接 深層性 新中國成立初期經濟的發展狀況
學科素養 關鍵性 史料實證——1957年的職工社會出身情況表證明了我國當時內地和沿海原有工業基礎的差異
盲區突破 精確性 單純從職工社會出身所占比例不能說明西部工商業改造是否徹底,因為加入工人階級隊伍的未必是當時全部經過
改造的工商業者;題干僅提供了無產階級出身來源,沒法據此得出我國工業化是否實現,而且在1957年我國“一五”計劃完成時,僅是初步改變了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沿海地區工業發展速度需要和之前的數據進行比較,題干沒有相關數據,而且單純從無產階級出身角度只能反映之前的工業基礎
一語 中的 1950年及其后參加工作的職工社會出身情況表格中,上海和天津的職工工人出身的比例遠遠高于陜西和新疆,這是由于之前沿海地區工業比內地發達,工廠也相對較多
[試答] __A__
1.新中國成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我國經濟的發展
(1)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經濟狀況
材料 1952~1965年國民生產總值指數圖(1952年=100)
——摘編自國家統計局國民經濟綜合統計司
編《新中國五十年統計資料匯編》
[解讀] 變化:總體上是增長的。20世紀50年代持續增長;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20世紀60年代中期恢復。
20世紀50年代持續增長的原因: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指引、中共八大的正確決策、“一五”計劃的完成等。
20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下降原因:“大躍進”、人民公社化運動、三年經濟困難時期等。
20世紀60年代中期恢復原因:制定并貫徹“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或八字方針)。
(2)“文化大革命”期間工農業總產值的歷史解讀
材料 “文化大革命”期間我國工農業總產值示意圖。
[解讀] 1968年:受“文化大革命”動蕩及“左”傾錯誤的影響。1975年:得益于鄧小平對國民經濟的全面整頓及人民對“左”傾錯誤的抵制。
(3)城市化進程凸顯經濟發展狀況
材料 1953~1977年中國的人口遷移表(估計)
時期 流向 人口(百萬)
1953~1961年 農村至城市 39.24
1961~1977年 城市青年上山下鄉 67.25
——薛鳳旋著《中國城市及其文明的演變》
[解讀] 1953~1961年城市人口增加根源于“一五”計劃實施及以重工業為主的工業化和“大躍進”對勞動力的需求。1961~1977年人口向農村遷移,原因是中央對經濟政策的調整及“文化大革命”對經濟的破壞,城市解決不了大量的就業壓力。
2.過渡時期我國工業化建設和三大改造存在的問題
材料
[探究] 根據材料,說明三大改造前后我國經濟結構的狀況和變化。
[提示] 狀況:兩張餅圖比較直觀地反映了1952年底到1956年中國三大改造完成前后經濟結構的變化。從圖1看,1952年底,中國是多種經濟成分并存,私有制經濟明顯占優勢地位;而三大改造基本完成的1956年,私有制經濟基本消失,公有制經濟取得絕對的主體地位,形成單一的公有制經濟結構。
變化:隨著1956年三大改造的完成,我國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基本建立起來,中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3.1956~1976年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1)失誤的原因
①歷史傳統的影響。受封建專制主義遺毒的影響,人們民主法制觀念淡薄。
②急于求成心理。社會主義制度建立后,廣大人民群眾對社會主義建設熱情很高,迫切希望盡快擺脫落后狀況。
③中央領導人的錯誤估計。對當時的國內外階級斗爭形勢估計過于嚴重,錯誤地認為階級斗爭仍是社會的主要矛盾。
④國際環境的影響。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的尖銳對立,容易產生加速建設社會主義的心理。
(2)經驗教訓
①必須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發展生產力放在首位。
②必須遵循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相適應。
③國民經濟建設必須有計劃、按比例協調發展,搞好綜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備力量,并兼顧重點與一般的關系。
④必須保持政治的穩定,為經濟發展創造有利的國內外環境。
⑤注意從國情、國力出發,在發展速度上,把需要與可能結合起來。
共研主題二 大國崛起——凱歌行進中的中國改革開放事業
改革開放是黨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領導中國人民進行的新的偉大革命。改革開放40年來,黨和國家各項事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我國成功實現了從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到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偉大歷史轉折;成功實現了從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偉大歷史轉折;在經濟、政治、文化、教育、國防、外交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成就,綜合國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極大的提升,中國已經前所未有的站在了世界舞臺的中央。在改革開放的進程中,有成功的經驗,也有教訓和不足。只有總結經驗,吸取教訓,才能繼往開來。
(2021·全國甲卷)1982年12月《人民日報》報道,浙江義烏某供銷社在改革后,改變了過去“上面來貨多少,下面供應多少”的狀況,主動深入農戶了解他們對生產資料的需求情況,采購農民所需物資;許多職工還積極尋找經營門路,開拓新的市場。出現這一現象是由于(  )
A.計劃與市場的關系得以理順
B.經濟責任制逐步實行
C.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
D.現代企業制度的確立
試題 亮點 教材鏈接 深層性 改革開放后的中國經濟改革
學科素養 關鍵性 歷史解釋——解釋1982年12月《人民日報》報道內容出現的原因
盲區突破 精確性 1982年中國還是計劃經濟體制,還不到要理順計劃和市場關系的程度;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是在1984年,與題干時間“1982年”不符;中國提出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是在1993年,與題干時間“1982年”不符
一語 中的 浙江義烏某供銷社在改革后出現了職工積極性大大增強的局面,說明經濟責任制得以實行,調動了企業和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試答] __B__
1.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材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強調物質利益在調動工人農民積極性上的重要性,但是仍沿著計劃經濟的思路用政府的力量來調整農輕重的比例;后來承認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但是強調“計劃為主、市場為輔”;再到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正式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當時的定位是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地發揮政府的作用。
——摘編自林毅夫《轉型國家需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
[探究] 根據材料,概括四十年來中共中央對市場作用與地位的認識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始強調物質利益;20世紀80年代,在強調計劃為主的同時又承認市場在資源配置上的作用;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后認識到市場在國家宏觀調控下對資源配置起基礎性作用;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
2.比較計劃經濟體制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觀點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一直實行高度集中、統一管理的計劃經濟體制。這種體制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對恢復國民經濟及生產資料私有制的社會主義改造都曾起過積極作用,但是,這種體制存在嚴重的弊病,如政企職責不分,分配中平均主義嚴重,企業缺乏自主權,致使企業失去了活力等。
20世紀以來,中國曾有兩次決定現代化命運的重要轉型。60年前新中國的成立,完成了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到新民主主義社會的歷史性轉變……30年前,我們以“摸著
石頭過河”的勇氣、“殺出一條血路”的決心,拉開了改革開放的恢弘巨幕,開始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
——摘編自任仲平《決定現代化命運的重大抉擇——
論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解讀] 新中國成立七十多年來,黨領導人民不斷深化對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認識,成功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道路。這是一部思想解放史、實踐探索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市場作用和政府作用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互為補充的。正確處理政府和市場關系,把“看不見的手”和“看得見的手”的作用都發揮好,就能極大激發廣大人民群眾的創造性,極大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極大增強社會發展活力,這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一大優勢。
3.改革開放以來的社會轉型
(1)政治上:恢復和完善中國的民主制度,健全法律制度,促進國家政治民主化、法律化;國家統一問題上,形成了“一國兩制”的構想,香港、澳門回歸,兩岸關系和平發展。
(2)經濟上:將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的偉大戰略決策;經濟體制從以計劃經濟為主向以計劃經濟為主、市場調節為輔的方向轉變,倡導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3)外交上:由革命外交轉變為全方位的外交政策,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堅持和擴大對外開放,積極融入世界經濟全球化,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4)思想文化上: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繼承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科技教育全面快速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國民經濟的恢復
(1)新中國面臨一個經濟上千瘡百孔的爛攤子。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乘機搶購物資,囤積居奇,拒用人民幣,倒賣銀元,加劇物價飛速上漲。
(2)為制止投機資本制造的市場混亂,黨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經濟措施和必要的行政、法律等手段,同上海等大城市的投機資本進行“銀元之戰”和“米棉之戰”。
(3)到1950年春,全國物價趨于穩定,結束了連續十幾年物價暴漲的局面,人民政府贏得全國人民的信任。
(4)為了從根本上穩定物價,政務院通過采取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措施實現了國家財政經濟的統一。
2.三線建設
(1)三線建設是指20世紀60年代前期開始,黨中央在中國中西部地區進行的一場以戰備為指導思想的大規模國防、科技、工業和交通基本設施建設。
(2)三線建設是中國經濟史上一次極大規模的工業遷移過程。三線建設為中國中西部地區的工業化作出了極大貢獻。
[創新視點押題]
1.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備戰、備荒、為人民”成為20世紀六七十年代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指導方針,三線(西南、西北)建設由此開始。1965至1975年,三線地區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 269.67億元,占同期全國基本建設投資總額的43.5%。全國近1 500家大型企業中,三線地區占到40%以上。據此可知,三線建設(  )
A.完善了我國國民經濟結構
B.經濟發展質量得到根本提高
C.改變了西部地區落后面貌
D.改善了國防實力和經濟布局
解析:D 由材料“1965至1975年,三線地區共完成基本建設投資1 269.67億元”“全國近1 500家大型企業中,三線地區占到40%以上”可知分布于西南、西北的三線建設,通過國家集中投資建設,提高了國防科技力量,改善了工業布局,故選D項;三線建設改善了國民經濟布局,不能體現出完善了國民經濟結構,排除A項;三線建設推動經濟發展,“根本提高”表述過于夸張,排除B項;三線建設有利于西北、西南地區經濟發展,但并未改變西部落后的面貌,排除C項。
國家資本主義指受國家政權控制和監督的資本主義。開始時實行加工訂貨、統購包銷、經銷代銷等初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后來實行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級國家資本主義形式。“贖買”政策指對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通過和平方式并采取有償辦法實行國有化的政策。
——朱漢國《新中國經濟史研究》
“大躍進”運動是黨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一次悲劇性探索,這次探索從理性的認識出發,最終滑向非理性的歧途。其中的復雜原因和深刻教訓包括:工作重點的轉移受到了“政治統率經濟”的干擾;“以蘇為鑒”誤入回歸革命經驗的歧途;解放思想、破除迷信為唯意志論所扭曲;趕超戰略走向極端等。
——李付安《“大躍進”運動悲劇命運探源》
[創新視點押題]
2.1957年11月18日,毛澤東說:“赫魯曉夫同志告訴我們,十五年后,蘇聯可以超過美國。我也可以講,十五年后我們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英國”“我國今年有了520萬噸鋼,再過5年可能有1 000萬到1 500萬噸鋼;再過5年,可以有2 000萬到2 500萬噸鋼,再過5年,可以有3 500萬到4 000萬噸鋼”。為此,中國(  )
A.發動“大躍進”,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
B.社會主義建設完全照搬學習蘇聯模式
C.發動“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化運動
D.充分展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解析:A 據材料“1957年”“我國今年有了520萬噸鋼,再過5年可能有1 000萬到1 500萬噸鋼”“十五年后可能趕上或者超過英國”可知,為進行工業化建設,我國開展了“大躍進”,導致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故選A項;我國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步探索時期學習蘇聯,但未完全照搬蘇聯模式,排除B項;人民公社化運動是農村生產關系的變革,不可能直接增加鋼產量,排除C項;“大躍進”使我國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給我國的生產帶來了很大危害,不能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排除D項。
[真題練]
1.(2020·全國Ⅰ卷)1983年,安徽某瀕臨倒閉的國營制藥廠被8個年輕人承包,實行有獎有罰的經濟責任制,9個月就盈利12萬元。后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從中得到啟示,下發通知明確提出,小型國營企業也可以實行承包經營。由此可以看出(  )
A.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逐步建立
B.政企職責不分弊端得到解決
C.經濟所有制結構開始發生變化
D.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
解析:D 根據材料信息“1983年”“國營制藥廠被8個年輕人承包”“小型國營企業也可以實行承包經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說的是20世紀80年代我國的國企改革,通過改革,企業的經營自主權逐漸擴大,故D項正確。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在全國逐步建立是在21世紀初,故A項錯誤。政企職責不分的弊端尚未得到解決,故B項錯誤。材料反映的是經營方式的變化,并非所有制,故C項錯誤。
2.(2020·全國Ⅱ卷)1978年底,中央工作會議上印發了《戰后日本、西德、法國經濟是怎樣迅速發展起來的》以及新加坡、韓國等經濟發展情況的材料,主要是為了討論(  )
A.增強國營企業活力
B.積極利用外資和先進技術
C.建立市場經濟體制
D.調整優先發展重工業戰略
解析:B 根據材料“1978年底”“《戰后日本、西德、法國經濟是怎樣發展起來的》”“新加坡、韓國等經濟發展情況的材料”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共產黨討論日本等國家經濟發展的原因是為了借鑒他國經驗,積極利用外資和先進技術,故B項正確。建立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與材料中時間不符,故C項錯誤。A、D兩項與材料主旨無關,均排除。
[預測練]
1.中共八大后,一些“地下工廠”“地下商店”紛紛出現,對此,毛澤東指出:“我懷疑俄國新經濟政策結束得早了……到現在社會物資還不充足”,“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梢蚤_私營大廠,訂個協議,十年、二十年不沒收”。毛澤東旨在(  )
A.推動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開展
B.加速社會主義改造進程
C.糾正經濟建設中的“左”傾錯誤
D.反思蘇俄的新經濟政策
解析:A 由“只要社會需要,地下工廠還可以增加”可知,毛澤東的意圖是充分利用這些“地下工廠”和“地下商店”的積極性,來促進社會主義建設,故選A項;由“我懷疑俄國新經濟政策結束得早了……到現在社會物資還不充足”可得,毛澤東是認為社會主義改造的任務完成得過急了,而不是要加速社會主義改造,排除B項;經濟建設中的“左”傾錯誤是在1958年出現的,而不是中共八大后的1956年,排除C項;毛澤東的言論是在對中國經濟建設的情況進行反思,意圖不是對蘇俄經濟政策進行反思,排除D項。
2.1984年,北京一大批科技人員走出大院,創辦科技企業,他們在中關村“電子一條街”的形成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是“電子一條街”的主力軍。與此相關的主要背景(  )
A.市場經濟的廣泛認可   B.科教興國戰略提出
C.多種所有制齊頭并進 D.國企進行全面改革
解析:D 1984年以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展開,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把企業搞活,這就與題干時間“1984年”和一大批科技人員“創辦科技企業”相一致,故選D項;1992年10月“十四大”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A項;20世紀90年代,黨和政府才提出“科教興國”戰略,這與題干時間不一致,排除B項;在1997年所召開的“十五大”上,提出了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排除C項。
一、選擇題
1.1956年召開了全國先進生產者代表會議。此次勞模評選主要標準是“提前完成五年計劃規定指標”“達到優等質量指標”“在學習與推廣先進經驗或在掌握先進技術試制新產品方面有成就”等。這次評選表彰活動(  )
A.激發了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
B.得益于計劃經濟體制的在全國的建立
C.推動了各行業社會主義改造最終完成
D.有利于全國各行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
2.1956年底,毛澤東提出“新經濟政策”的構想,認為“只要社會需要……可以開私營大廠,訂個協議,十年、二十年不沒收。華僑投資的,二十年、一百年不要沒收??梢蚤_投資公司,還本付息??梢愿銍鵂I,也可以搞私營,可以消滅了資本主義,又搞資本主義”。毛澤東提出“新經濟政策”意在(  )
A.建立以市場為主導的經濟體制
B.消除蘇聯模式的影響
C.探索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新模式
D.促進國民經濟的恢復
3.下圖是我國1956~1966年工業總產值和農業總產值以及國民收入指數(以1952年為100)的變化。這一時期,我國(  )
A.經濟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
B.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
C.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基本實現
D.開始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
4.1964年到1980年期間,國家在三線地區共審批了1 100多個中大型建設項目,在“備戰、備荒、為人民”的號召下,人們前往三線地區搞建設。1984年,國務院三線辦公室確定一批企業陸續遷出,并對遷出的企業實行改制。這一變化反映了(  )
A.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
B.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
C.國家工業的均衡分布
D.西方大國的經濟封鎖被打破
5.下圖為1973年畫家趙志田創作的中國畫《大慶工人無冬天》。這一作品(  )
A.體現了古典主義繪畫風格
B.有利于保障國家發展戰略
C.突出反映了時代精神風貌
D.注重表現作者的藝術想象
6.1978年底,四川省委、省政府經過反復醞釀,制定了14條試點辦法,如允許企業可以增產市場需要的產品及組織來料加工;職工可獲得一定的獎金;可以利用外資對外裝配加工等。這些做法(  )
A.明確了市場的主體地位
B.有利于激發企業的活力
C.開啟了對外開放的先河
D.受到農村責任制的啟發
7.某學者認為,20世紀七八十年代以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出現、經濟特區的建立、股份制和證券市場的形成等都是上、中、下層之間互動的結果。同時,大量專家、學者在上、中、下層之間傳遞信息,為中央和地方的決策提供咨詢,并參與各層次改革方案的制定和實施。該學者意在說明(  )
A.改革密切了各階層的關系
B.改革開放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
C.改革與開放之間相互促進
D.改革開放的重心逐漸發生轉移
8.1977年,可口可樂總裁馬丁向中國政府提出重返中國市場;1978年12月,可口可樂公司與中國糧油進出口公司簽訂協議,在中國開設專廠灌裝并銷售,成為第一家進入大陸的外企。這說明了(  )
A.中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被打破
B.中美建交有利于兩國的經貿往來
C.美國企業在中國市場的影響力較大
D.中國順應了全球化發展歷史潮流
9.改革開放前,出口貿易由國家指定的貿易公司經營。1979年后,國家對出口商品進行分類經營。一類商品由國家專業貿易公司統一經營,二類商品由國家、地方交叉經營,三類商品全部由地方經營。這種方法(  )
A.開啟了與世界市場的聯系
B.旨在完善我國的經濟結構
C.推動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
D.克服了我國產銷矛盾問題
10.20世紀80年代初,深圳一位房地產局干部翻遍馬列原著,終于在《列寧全集》中查出列寧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話來:“……住宅、工廠等等,至少是在過渡時期未必會毫無代價地交給個人或協作社使用。同樣,消滅土地私有制并不要求消滅地租,而是要求把地租——雖然是用改變過的形式——轉交給社會。”當時深圳干部人人會背這段語錄,有考察和質問者遠道前來,他們就流利地背誦給那些人聽。這說明(  )
A.改革開放的過程中阻力重重
B.改革開放必須要堅持社會主義道路
C.深圳特區官員思想保守頑固
D.經濟體制改革尚未涉及所有制問題
11.1993年10月18日至21日,中共中央召開農村工作會議。會議指出,當前深化農村改革,也應以培育市場主體、健全市場體系、加強宏觀指導和對農業的保護為主要內容,加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這表明當時我國(  )
A.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B.明確了構建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
C.加快了農村經濟改革的步伐
D.徹底摒棄了計劃經濟體制的羈絆
12.下圖為2013~2018年網民對改革開放的態度傾向指數圖。據此可知這一階段(  )
A.改革開放的群眾基礎日益穩固
B.民眾對改革的爭議愈加尖銳
C.國內改革進程受到了嚴重阻礙
D.經濟體制改革成效日趨顯著
二、非選擇題
13.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統治者為維護“根本之地”,對東北地區實行全面封禁的政策,封禁下的東北行政組織與軍事組織合二為一,社會處于清政府嚴密的軍事控制之下。鴉片戰爭后,清政府從增加財政收入和抵御沙俄侵略的需要出發,對東北的封禁逐漸松弛。由此,內地人口大量遷入,耕地迅速增加。1861年,牛莊(營口)開港后,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開始向東北滲透,東北糧食生產迅速被納入世界市場中。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資本競相進入東北,設廠開礦。東北傳統手工業逐漸采用新工藝和新設備,近代產業開始形成。隨著糧豆貿易的發展,工業的勃興,東北金融資本和商業資本也日趨活躍。
——摘編自佟冬《中國東北史》等
材料二 建國初期,東北地區成為國家重點建設的工業基地。蘇聯向我國提供援建項目42個,其中30個設于東北,投資總額達34億元?!耙晃濉逼陂g,全國共安排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東北地區占56項,占全部投資總額的37.3%。此外國家調集了10余萬專業官兵、榮復軍人進入墾區,同時,從山東、北京等省、市組織了10萬多支邊青年以及數以萬計的隨遷家屬,開墾“北大荒”。東北初步改變了偽滿時期殖民地戰爭基地的軍事工業結構,轉向了面向全國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軌道,加強了技術更新,強化了基礎原材料工業和機器制造業,東北地區工業化的起飛為以后的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雄厚基礎。
——摘編自吳祖鯤《論東北地區在中國
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要說明清朝時期東北地區社會經濟發生的主要變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初期大力發展東北的原因和意義。
14.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國共產黨全國代表大會相關決議的內容摘選
時間 會議 內容(摘選)
1956年 八大 一切工作的根本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的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需要
1973年 十大 要依靠工人階級,鞏固工農聯盟,領導全國各族人民……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備戰、備荒、為人民
1982年 十二大 工作的重點,是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應當在生產發展和社會財富增長的基礎上,逐步提高城鄉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
2007年 十七大 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摘編自王昭《從革命黨向執政黨的轉變》
根據材料信息擬定一個論題,并結合所學知識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持論有據,論述充分,表達清晰。)
1、解析:A 據材料“提前完成五年計劃規定指標、達到優等質量指標、在學習與推廣先進經驗或在掌握先進技術試制新產品方面有成就”可知,新中國初期表彰勞模激發了人民投身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故選A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標志著計劃經濟在中國基本確立,排除B項;據所學知識可知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排除C項;新中國成立之初的任務是恢復和發展國民經濟,排除D項。
2、解析:C 據材料“1956年底”可知,三大改造完成,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這一時期面臨的是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毛澤東提出的“新經濟政策”的構想,意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新模式,故選C項;據材料“1956年底”可知,當時我國建立的是計劃經濟體制,排除A項;據材料“1956年底”可知,當時我國受蘇聯的影響還較為明顯,排除B項;國民經濟在1952年已完成恢復,排除D項。
3、解析:A 據材料“1956~1966”是我國十年經濟建設時期,從圖示可知工業、農業和國民收入指數都呈現曲折發展狀況,可知經濟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故選A項;1956年底就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排除B項;社會主義的工業化基本實現是21世紀以后,排除C項;此時并未擺脫蘇聯模式的影響,如1958年的“大躍進”、人民公社化就受到蘇聯影響,排除D項。
4、解析:A 1984年,國務院三線辦公室確定一批企業陸續遷出,并對遷出的企業實行改制,是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對國有企業的改革,所以意味著國家工作重心的轉移,故選A項;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確立是在1992年之后,排除B項;企業從三線地區的遷出使得工業更加不均衡分布,但可以實現企業的改制,排除C項;西方大國的經濟封鎖在中美關系解凍前后就逐步打破了,排除D項。
5、解析:C 據材料中國畫《大慶工人無冬天》可知,該圖畫展示了新中國石油工業的發展狀況,石油工人艱苦創業的時代精神,故選C項;古典主義的畫風莊嚴典雅,往往選取重大歷史事件,注重線條的清晰準確,排除A項;僅是一幅美術作品,并不能保障國家發展戰略,排除B項;作者為了表達思想感情,并非注重藝術想象,排除D項。
6、解析:B 放權讓利、推行獎金制度、積極利用外資等措施擴大了企業經營自主權,有利于調動企業和職工的生產積極性,激發企業的活力,故選B項;此時處于改革開放初期,市場的主體地位沒有確立,排除A項;材料是對內改革,而不是對外開放,排除C項;材料是擴大企業自主權,沒體現與農村責任制的關系,排除D項。
7、解析:B 題干提到經濟體制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一系列新現象的產生都是上、中、下層互動的結果,說明大量專家和學者以及上、中、下層都參與其中了,因而可以說改革開放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故選B項;題干提到上、中、下層之間的互動,但是并沒有提到互動的結果是各階層的關系密切了,而是提到改革開放得以往前推進,排除A項;題干是把改革開放作為一個整體來說的,并不是說改革與開放之間的關系,排除C項;題干是說改革開放往前推進的過程是擁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結果,而不是強調改革開放的重心是否轉移,排除D項。
8、解析:D 據材料信息可知,中國開放市場,引入外企,這是順應經濟全球化發展歷史潮流的體現,故選D項;中國社會主義計劃經濟體制逐漸被打破是在1978年底改革開放以后,排除A項;中美建交時間為1979年,排除B項;材料展示的可口可樂為大陸第一家外企,沒有其他國家外企對比,無法得出影響力較大的結論,排除C項。
9、解析:C 據材料可知改革開放后,國家放松了對出口貿易的管理,下放了商品的經營權,這有利于經濟體制的改革,故選C項;近代中國就已經與世界市場取得聯系,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出口貿易,不涉及經濟結構,排除B項;下放貿易權是為了擴大對外開放,激發企業活力,而且當時我國不存在產銷問題,排除D項。
10、解析:A 由題干中的“翻遍馬列原著,終于在《列寧全集》中查出列寧引用恩格斯的一段話來”“有考察和質問者遠道前來,他們就流利地背誦給那些人聽”,可知在改革開放初期,人們思想保守,對與馬列原著不同的做法不能接受,說明改革阻力較大,故選A項;B項說法正確,但是與題目主旨——改革開放過程中人們思想保守導致阻力較大不符,排除;題干中的“當時深圳干部人人會背這段語錄,有考察和質問者遠道前來,他們就流利地背誦給那些人聽”說明深圳干部思想是解放的,排除C項;由題干中的“消滅土地私有制”可知,當時改革已經涉及所有制問題,排除D項。
11、解析:C 據材料“加快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農村經濟運行機制和管理體制”體現出我國對內改革,要加快農村經濟改革的步伐,故選C項;1956年底三大改造完成,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意味著我國就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A項;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確了構建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排除B項;材料討論的是關于加快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迫切性,并非對計劃經濟摒棄與否的討論,排除D項。
12、解析:A 網民對改革開放的態度傾向指數圖中的好感度可以理解為人心的向背,通過圖表可以看出,好感度雖有波動,總體呈上升態勢,反感度卻呈現下降趨勢,由此可知人們對改革開放的擁護越來越多,故選A項;圖中的好感度增加,而與此相反的反感度下降,說明對改革的意見逐漸趨同,排除B項;從圖中可以看出,雖然中間有波動,但總體來看,好感度逐漸上升而反感度逐漸下降,說明改革的進程總體向好,排除C項;“網民對改革開放的態度傾向指數圖”只能說明對改革開放的認同度提高,卻無法看出取得的成效,排除D項。
13、解析:第(1)問第一小問,由材料一“東北糧食生產迅速被納入世界市場中”“東北金融資本和商業資本也日趨活躍”等信息可得,商品經濟快速發展;由材料一“東北傳統手工業逐漸采用新工藝和新設備,近代產業開始形成”可得,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第二小問,由材料一“對東北的封禁逐漸松弛”可得,清政府政策的調整;由材料一“內地人口大量遷入,耕地迅速增加”可得,內地人口的大量遷入和耕地開發;由材料一“隨著糧豆貿易的發展,工業的勃興,東北金融資本和商業資本也日趨活躍”可得,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由材料一“1861年,牛莊(營口)開港后,外國資本主義經濟勢力開始向東北滲透”“甲午中日戰爭后,外國資本競相進入東北,設廠開礦”等信息可得,列強對東北侵略的加劇客觀上推動了東北的近代化;再結合所學東北地區的區位因素及列強侵華的史實可得,東北地區地理位置重要,資源豐富,日俄加緊對東北地區的爭奪。第(2)問第一小問,結合所學近代東北地區工業發展的史實可得,東北原有工業基礎較好;由材料二“蘇聯向我國提供援建項目42個,其中30個設于東北”可得,中蘇關系友好,便于得到蘇聯援助;由材料二“‘一五’期間,全國共安排156個重點建設項目,其中東北地區占56項”可得,中國重工業基礎落后,“一五”計劃時期,國家大力發展重工業,努力改變國防落后的面貌。第二小問,由材料二“國家調集了10余萬專業官兵、榮復軍人進入墾區……開墾‘北大荒’”“強化了基礎原材料工業和機器制造業”可得,使東北成為我國重工業基地和商品糧基地;由材料二“東北地區工業化的起飛為以后的區域經濟發展奠定了雄厚基礎”可得,推動了東北區域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結合所學“一五”計劃的結果可得,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
答案:(1)主要變化:商品經濟快速發展;農耕文明向工業文明過渡。
原因:清政府政策的調整;內地人口的大量遷入和耕地開發;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列強對東北侵略的加劇客觀上推動了東北的近代化;地理位置重要,資源豐富,日俄加緊對東北地區的爭奪。(答出任意4點即可)
(2)原因:東北原有工業基礎較好;中蘇關系友好,便于得到蘇聯援助;中國重工業基礎落后,“一五”計劃時期,國家大力發展重工業,努力改變國防落后的面貌。(答出任意2點即可)意義:使東北成為我國重工業基地和商品糧基地;推動了東北區域經濟繁榮和社會進步;奠定了國家工業化的基礎。
14、解析:根據材料表格內容可知,在這四次比較重要的大會上,都提及了“人民”“為人民”等關鍵詞,據此我們可以把論題定位為“執政為民是黨的一貫堅持與追求”;在具體闡述的過程中,我們要對每一次會議所召開的歷史背景做一個簡要的敘述,目的在于要體現出“決策是為了人民”這一中心要點,如“隨著‘一五’計劃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黨的八大立足國情,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明確國內的基本矛盾,指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在闡述的結尾部分,還要對主題進行總結和升華: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及相關決議的變化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執政為民理念。
答案:示例:
論題:執政為民是黨的一貫堅持與追求。
闡述:隨著“一五”計劃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黨的八大立足國情,堅持實事求是的原則,明確國內的基本矛盾,指出工作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需要。黨的十大也堅持建設的目的是為人民。改革開放后,歷次黨的大會都強調發展的目的是服務于人民所需。作為無產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是中國革命和現代化建設的事業的核心領導,其始終代表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強調執政為民,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
由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及相關決議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出,中國共產黨一貫堅持執政為民理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卓尼县| 巩义市| 浦江县| 大连市| 全南县| 兴隆县| 琼海市| 融水| 廊坊市| 长白| 凌云县| 郴州市| 广汉市| 四平市| 开平市| 崇阳县| 通许县| 双牌县| 威海市| 鄂托克前旗| 杭锦旗| 环江| 泸州市| 磴口县| 桃江县| 察雅县| 容城县| 水富县| 彰化市| 繁峙县| 南乐县| 东乡县| 巢湖市| 哈尔滨市| 兴化市| 元阳县| 全椒县| 沾益县| 历史| 赤峰市|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