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解析:八年級下冊 第13課 海峽兩岸的交往河北省張家口市懷來縣新保安中學 薄會娜?一、知識梳理?1.對臺政策的制定:(1)新中國成立后,明確提出要解放臺灣;20世紀50年代中期,又確定了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臺灣;(2)改革開放后,在鄧小平提出“一國兩制”的基礎上,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2.海峽兩岸的交往:(1)1987年,臺灣當局被迫調整“三不”政策,海峽兩岸的隔絕被打破;(2)20世紀90年代初期,臺灣和大陸分別成立了海基會和海協會;(3)1993年,海協會會長汪道涵和海基會董事長辜振甫在新加坡舉行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海峽兩岸關系的發展邁出了歷史性的重要一步;(4)1995年初,江澤民提出現階段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這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八項主張。這八項主張是新時期推動祖國和平統一進程的指導思想;(5)經過海內外人士的共同努力,海峽兩岸經濟上相互促進、互補互利的局面初步形成。?二、重點難點分析?本課共兩目:一、推進祖國統一大業;二、日益密切的交往。主要介紹了中國共產黨從客觀實際出發,與時俱進地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向前發展的史實,以及在這一過程中,海峽兩岸交往日益密切的概況。?本課的重點:黨和政府確立的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隨著時代的變化,20世紀50年代中期,黨和政府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放臺灣的思想。改革開放后,黨和政府又根據國際國內的新形勢,確立了和平統一祖國的大政方針。從此,以這一方針為指導解決臺灣問題。“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的制定、“兩會”達成的“九二共識”、江澤民關于發展兩岸關系八項主張的提出等,都是這一大政方針的具體產物。在解決這一重點問題的過程中,可以補充較為典型的歷史材料,作為其發展變化的“論據”,以使學生真正理解這種發展變化。?本課的難點:“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對臺基本方針:和平統一后,臺灣特別行政區可以有自己的獨立性,實行不同于大陸的制度。臺灣可以有自己的軍隊,臺灣的黨、政、軍系統,都由臺灣管理等。首先,在講述時,可以舉“一國兩制”之史:如唐朝時西北地區與中原內地的“一國兩制”、抗日戰爭時期的中共領導的抗日根據地與國統區的“一國兩制”、港澳回歸后的“一國兩制”等,來證明“一國兩制”是可行的。其次,進行比較,說明通過“和平統一,一國兩制”解決臺灣問題之后的祖國,必然較之于古代的唐朝、抗日戰爭時期的中華民國、以及現今港澳回歸后的狀況有所區別,這樣就可以說明:祖國的統一,與歷史上任何時期的統一,都會不一樣。最后,通過學生廣泛討論、建設性想象,勾畫出祖國大統一完成的美好情景,從而使學生堅信:臺灣問題一定可以解決,祖國的最后統一,一定可以實現。在這樣一個學生廣泛討論、建設性想象的過程中,本課難點的突破也就完成了。?三、課標學法點津?1.學習“推進祖國統一大業”,從了解臺灣問題的歷史入手,采取列表法把握我國政府與時俱進的對臺方針(如下表),結合課文小字部分了解我國對臺措施的變化,把握臺灣當局態度的轉變,通過海峽兩岸交往的史實,認識兩岸關系的發展,理解記憶江澤民的對臺八項主張,結合國民黨主席吳伯雄訪問大陸、馬英九就職演說中的對大陸的政策、兩岸包機等時事,明確祖國統一是歷史的必然,堅決反對分裂活動。?(列表記憶法:海峽兩岸關系)?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指導思想毛澤東:確立了爭取用和平方式解決臺灣的思想鄧小平:形成了“和平統一,一國兩制”的基本統一江澤民:提出發展兩岸關系,促進和平統一的八項主張兩岸關系的發展1937年臺灣當局開放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1990年臺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系協會1992年兩會就“海峽兩岸將堅持一個中國的原則”達成共識1993年汪辜會談將“加強兩岸經濟交流,互補互利”寫入協議?2.學習“日益密切的交往”,從黨的方針、兩岸同胞的共同努力、兩岸人民的經濟與文化交流情況理解把握,體會兩岸同胞盼望祖國統一、骨肉團聚的情緣。?3.思維誤區警示?誤區:臺灣特別行政區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異同?警示:港、澳、臺三個特別行政區除外交和國際事務屬中央人民政策管理外、享有高度自治權、享有行政管理權、立法權、獨立司法權和終審權,這是他們的共同點。不同的是臺灣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例:按照“一國兩制”的方針,臺灣作為特別行政區,可以擁有比香港、澳門更大的自治權,這主要是指()?A.保持資本主義制度不變?B.中央政府不干預臺灣地方事務?C.外國資本不動?D.可以保留自己的軍隊?解析:本題考查“一國兩制”政策在臺灣的執行與香港、澳門的差別。問題很清楚,香港、澳門是從殖民者手中收回的,自然應派出自己的軍隊來行使主權,而臺灣只是祖國統一問題,自然也就可以保留軍隊了。本題無論是從記憶角度還是從理解角度都可以解答,只要區別出它們的異同就可以了。因此正確答案為D。?四、中考命題分析?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始終把實現祖國大陸和臺灣的統一作為神圣使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推進祖國統一大業。教材講述了黨和政府與時俱進的對臺方針,兩岸關系的緩和與人員往來,江澤民的對臺八項主張,海峽兩岸經濟文化等領域日益密切的交往等內容。臺灣問題是能否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的熱點問題,因此與臺灣有關的祖國統一問題是中考的熱點。中考常以“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基本方針,海峽兩岸的交往及學生對知識的遷移分析能力方面考查為主。考查的題型一般為選擇題、材料解析題、綜合探究題等。?五、時事熱點鏈接?(1)應中共中央和胡錦濤的邀請,國民黨主席吳伯雄率中國國民黨訪問團于5月26日至31日來南京、北京、上海訪問。吳伯雄已將此行定位為“工作會談”,一方面要為未來馬英九就任后的兩岸關系開路,一方面也要前往南京中山陵拜祭。?(2)馬英九2008年5月20日正式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開始履行臺灣地區領導人一職。馬英九將于上任后將隨即簽署第一份公文,即“行政院長”劉兆玄、“總統府秘書長”詹春柏與“國安會秘書長”蘇起的人事令,三人將在馬英九監誓下宣誓就任。?(3)新華社上海6月3日電(記者 賈遠琨)6月3日10時30分許,臺灣華航AE7201航班順利抵達上海浦東機場,標志著2008年兩岸端午包機上海航點正式啟動。11時10分許,華航AE7202航班滿載150多名旅客由上海浦東機場飛往臺北。?六、中考試題分析?例:[2014年湖北黃石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一國兩制”就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臺灣、香港和澳門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中國歷史》八年級下冊?材料二:……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余光中《鄉愁》?材料三:圖片?請回答:?(1)“一國兩制”的構想是誰首先提出的??(2)這種政治構想在我國已有什么成功的實踐范例??(3)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臺灣問題至今仍未解決的主要的因素有哪些??(4)聯系材料二、材料三你有何認識??解析:第(1)、(2)、(3)問考查基礎知識,結合課本知識回答可得;第(4)問從臺灣統一是兩岸人民的心愿,符合歷史發展潮流等方面分析,得出;實現統一是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擋的。?答案:(1)鄧小平。(2)香港、澳門的回歸。(3)“臺獨”勢力、美國等外部勢力的阻撓。(4)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包括臺灣同胞在內的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愿;發展兩岸關系,是兩岸人民的共同愿望,符合兩岸人民的根本利益;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大勢所趨,民心所向,是任何力量也無法阻擋的。?[領悟整合]?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是海內外全體中國人的共同心愿。20世紀80年代初期,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出發,尊重歷史和現實,以偉大政治家和戰略家的遠見卓識,提出了“一國兩制”的構想。?作者簡介:薄會娜,女,河北省懷來縣新保安第二中學歷史教師,史地政教研組組長,參加工作一來一直擔任初三畢業班的歷史教學,所教的文科成績在同類學校中名列前茅。2006年被評為懷來縣優秀教師,論文和教學文章在《少年智力開發報》《新課程》《中學生學習報·歷史周刊》等多家報紙上發表,2007年被山西《新課程》報社聘為特約編輯,并參與了《紅燭3+2》《優化設計》等圖書的編寫工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