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解析:八年級下冊 第17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一)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柳橋中學 卞法蓮?一、知識疏理??二、重點難點分析?1. 建國后我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1)人民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成立中國科學院;中共中央發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制定科技發展的遠景規劃。?(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和海外一些中國優秀科學家的紛紛回國。?(3)1978年以來,鄧小平多次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精辟論斷,使科學技術同生產力進一步結合,推動了科技和經濟的發展。?2.“兩彈一星”?“兩彈一星”現在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但最初的“兩彈”是指原子彈和氫彈。例如稱鄧稼先為“兩彈元勛”,就是因為他主持研制成功了原子彈和氫彈,原子彈和氫彈同屬殺傷力巨大的核武器,后來把二者合起來稱為一彈,另一彈專指導彈,導彈是攜帶以上核武器對攻擊目標實施打擊的運載工具,原子彈和氫彈要借助導彈才能發射出去。“一星”則指人造地球衛星。所以,“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3.原子彈是殺傷力極強的核武器,我國是愛好和平的國家,為什么也要研制原子彈??原子彈是世界上殺傷力最強的核武器之一。美國在20世紀40年代最早制造出原子彈,并在日本帝國主義投降前夕把原子彈投到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幾乎把這兩個城市毀滅。后來,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威力巨大的原子彈,對新中國和世界其他愛好和平的國家進行威脅。中國只有研制出自己的原子彈,才能打破帝國主義的核壟斷,粉碎帝國主義的核威脅,加強中國的國防力量,人民才能過安寧的生活,才能向世界展示中國的實力,這對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三、學法指導?1.合作探究法?可以將教學內容編制成網絡版多媒體課件,此課件可在校園網的環境下運行。分基礎板塊和提高板塊。基礎板塊包括文字、圖片,介紹建國后的科技成就和科學家鄧稼先、袁隆平的事跡。提高板塊包括文字、圖片、影視資料,盡量把建國后科技成就方面的資料找全,分類匯總,讓學生在掌握大量材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進行分組探究活動,經過分析、討論、歸納、整合資料形成對問題的認識,并以文本、演示文稿等形式形成總結性材料呈現給大家評點和共享。?2.列表法:?用大事年表的形式對各方面的知識進行歸納列表,通過列表,從整體上把握主要知識點。如科技成果一覽表:?時間成果1964年10月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我國自行設計的中近程地地導彈飛行試驗成功1966年10月我國裝有核彈頭的中近程地地導彈實現了核爆炸,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1967年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1970年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1999年發射無人飛船“神舟一號”2003年10月“神舟五號”載入飛船試飛圓滿成功2005年10月“神舟六號”飛船飛行成功2007年10月我國第一顆月球衛星“嫦娥一號”發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3.史政結合法:?本節課的內容與現實生活密切聯系。在學習的時候,注意搜集資料,實現教材知識與最新時政相鏈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從而認識到歷史就在我們身邊,今天是歷史的延續,歷史是今天的過去。例如:由中國成功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鏈接今天的“神舟六號”、“嫦娥一號”的相關時政材料,從而掌握新中國成立以來的航天技術的系列成果,進行情感態度的培養,為中國科技的騰飛而驕傲自豪。由北京奧運會圣火2008年6月3日開始在湖南省岳陽市進行傳遞時中國工程院院士“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擔當了第一棒火炬手,聯系他的科技成就,這樣就拉近了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得歷史呈現其鮮活性,增強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四、中考命題分析?1、?近幾年來中國的航空航天成就巨大,之所以能取得這樣的成就,與航天人的團結協作、無私奉獻是分不開的,2008年春天的雪災和2008年5月12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全國人民眾志成城,抗災救災,再一次考驗了中國人民,團結就是力量!?2、?航空航天的精神無不體現著勇于探索、勇于創新的精神。勇于探索用于創新是每個時代最美的音符,它是推動著社會的發展。對航天航空精神的考查也是一個新的從情感態度方面高層次的考查,角度新穎而符合新課標的要求,符合新的教學理念。我們應考慮今年中考命題取此考查角度的可能性。?3、2008年世界矚目北京奧運,奧運圣火傳遞,跟著圣火看中國,由奧運火炬手袁隆平來探究他的成就,可能成為今年中考考查這一課有關“秈型雜交水稻”的最佳切入點,我們要加以熱切的關注。?五、中考試題分析?1.(2014年廣西南寧) 我國研制“兩彈一星”的輝煌成就令世人矚目,我國打破帝國主義核壟斷的事件是(???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導彈發射成功??? C.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D.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解析:此題考查同學們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時注意抓住關鍵詞語“兩彈一星”,通過學習我們明白“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人造地球衛星,題干中“我國打破帝國主義核壟斷”是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歷史意義,從而得出正確答案。?答案:A?2.(2014年資陽市)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數風流是此翁”,人們常用它來稱贊右圖所示農業科學家,贊揚他“用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2004年,這位科學家被評為“感動中國人物”。下列有關這位科學家的評述,正確的是(??? )?①這位科學家是袁隆平,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②他的成果說明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③他的成就證明中國是現代科技最發達的國家? ④他的成功說明科學研究需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 ?A.①②③?? ???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解析:此題考查同學們閱讀理解材料、讀圖識圖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時抓住詩句中的“稻菽”字樣,以及觀察圖片,判斷出講的關鍵人物是袁隆平,然后再仔細看下面的評論,聯系所學知識,了解他的事跡,其中他的事跡不能證明中國是現代科技最發達的國家,所以選項③作為排除項,從而得出正確答案。?答案:B?3. (2014年山東濟寧市) 請你閱讀下列材料?閱讀分析后,請你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人物有什么重大發明??(2)材料二是誰的著作??(3)材料三是詹天佑的名言,該人物的主要貢獻是什么??(4)材料四的人物是我國現代農業科學家,其主要成就是什么??(5)科技的日新月異改變著世界,科技的進步影響著我們的生活??萍季驮谖覀兩磉?,請舉例說明。?(6)以上材料給你的啟示是什么??解析:本題明為材料題,實則是讀圖簡答題。主要是考查同學們從對中國古代和近代的幾位科學家的成就掌握來考查對科技發展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其中(1)~(4)問都是考查基礎知識的內容,仔細觀察圖片,并結合所學內容,很容易得出準確答案。第(5)小題較靈活而開放,貼近學生的生活,只要言之有理,符合題意即可(建議從多個方面來回答)。第(6)小題是總結性的回答,也屬于開放性的問題,可以從不同的層面來回答,參考答案僅僅是提供了四個層面的內容,僅供參考,學生回答其它方面的內容,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但須回答出兩個層面,才可得滿分。?參考答案:?(1)活字印刷術。? ?(2)宋應星。? ?(3)主持修建了京張鐵路(學生表述的中心意思正確即可)?(4)培育出了秈型雜交水稻。(學生表述的中心意思正確即可)? ?(5)人造纖維工業的出現,使人們的服裝變得更加豐富多彩;化學肥料的大量使用和高立糧食品種的推廣,促進了農業產量的提高;電子計算機的廣泛應用,提高了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計算機進入家庭,成為人們學習和生活的幫手;日新月異的現代化通訊手段,縮短了人們之間的距離;現代交通運輸工具使用,給人們的出行等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家用電器的使用,豐富了人們的生活等。?(6)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技促進社會進步;科技創造財富,科技富民強國;我們要學習科學家的優良品質,好好學習,為將來的科技創新打下良好的基礎;我國自古以來就有科技他新的優良傳統,我們要抓住機遇,大力發展科技,提高我國的綜合國力等。?4. (2014年青海省西寧市)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52年,土地革命基本完成。近三億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了土地。?材料二:中國農民說:“吃飯靠兩平:一是鄧小平,而是袁隆平”。?材料三:“農民豐則基礎強,農民富則國家盛?!?br/>?請回答:?(1)?簡述新中國成立后,我國農民的地位發生了什么變化??(2)?袁隆平在農業科技上的突出貢獻是什么??(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知識,請你為建設現代農業,促進農業又快又好發展提一點建議。?解析:此題屬于考查三農問題的綜合性專題類型的材料分析題,主要是考查同學們閱讀分析問題、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在讀懂材料的基礎上,結合給出的問題,聯系所學知識來總結歸納。如第(1)小題是考查建國初期,我國土地政策帶來的農民地位的變化,我們就聯想到1950~1952年實行的土地改革,從而可以準確回答;第(2)問是考查袁隆平的貢獻,屬于基礎層次的知識,依據所學內容簡要回答即可;第(3)問讀懂材料三,其含義是認識到農民在國民經濟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此問屬于靈活開放的問題,只要結合實際,針對農業、農民問題,提出自己合理的建議即可。?參考答案:?(1)土地改革的完成,使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剝削土地制度徹底廢除。地主階級被消滅,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廣大農民在政治、經濟上翻了身。解放了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發展。?(2)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或東方魔稻、雜交水稻、秈型水稻),為解決中國的吃飯問題,做出了巨大的貢獻。?(3)略(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作者簡介:卞法蓮,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柳橋中學歷史教師,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歷史教學近20年,熱心于歷史學法探索和歷史課程改革現狀研究,多次參加過優質課評選,成績優異,獲縣級教學能手稱號,山東省歷史學會會員。曾在《少年智力開發報》《新課程》《歷史周刊》《中學生學習報》等報刊雜志和“人教網”、“國學網”等網站發表文章百余篇,曾參與編寫《倍速中考訓練法》《優化設計》等書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