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解析:八年級下冊 第18課 科學技術的成就(二)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柳橋中學 卞法蓮? 一、知識梳理二、重點難點分析?1.“863計劃”的制定?“863計劃”是在王淦昌、王大珩、楊嘉墀、陳云芳四位老科學家建議下,鄧小平同志親自批示,又經過一百多位專家近半年的反復論證,由國家直接干預而制定的一項宏偉的科研計劃,并且因為四位科學家的建議和鄧小平的批示都是在1986年3月而得名。它涉及了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和新材料、海洋高技術八個領域,現已在各領域取得一定的成果。“863計劃”的制定是一項具有深刻意義的偉大決策,標志著我國高技術研究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2.計算機網絡技術的影響?正面影響:中國古代所說“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的說法,今天已經通過計算機網絡變成了現實。人們可以在網上瀏覽新聞、查詢資料、學習知識、快寄郵件、互相通話、網上購物、上課、看病……互聯網日益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越來越多的人感受到了它給生活帶來的實實在在的變化。?負面影響:網絡的不健康現象也會給網民特別是青少年網民帶來危害,如在網上瀏覽不良信息,超時無節制上網,網上上當受騙等。因此,青少年要正確利用網絡為自己服務,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3.如何理解“863計劃”制定的必要性?歷史上的三次技術革命證明,科技是第一生產力,哪個國家在科技革命中占了優勢,就會在今后一定時期內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而美國的“星球大戰計劃”,西歐的“尤里卡計劃”,日本的“今后十年科學技術振興政策”等科技活動和項目的出臺,則突出地反映出20世紀70年代以來科技競爭的特點,即:社會化、加速化、高技術化。政府干預下的高技術和高技術產業已經成為國與國之間,特別是大國之間競爭的手段。因此,新時期的中國也必須吸取歷史的經驗和教訓,著眼于世界的新形勢和科技競爭的新特點作出前瞻性的決策,即使在我國經濟還相對落后的情況下,仍要拿出大筆的資金投入去瞄準世界的科技前沿,跟蹤新科技發展的進程,為21世紀的我國經濟更加繁榮、戰略更加主動創造條件。由此可見,我國“863計劃”的制定是非常必要的,是一項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決策。?三、學法指導?1.讀圖法 本課內容中,涉及到的“863計劃”的倡導者圖片、“曙光2000”超級服務器圖片、國際互聯網上發送電子賀卡的圖片,以及文字資料鄧小平的論斷,注意從圖片和材料中挖掘有效信息,獲得隱性知識。?2.問題探究法 在學習的過程中,可以運用師生共同提出問題,通過合作探究共同解決,提高同學們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如“863計劃”提出的原因、背景、主要內容、總體目標、主要成就是什么?我國現在經濟比較落后,為什么要花那么多錢去搞什么高科技的研究呢?計算機網絡對人們生活有什么利弊??3.結合現實法:在學習的過程中,圍繞高科技在現實生活中的例子來交流討論,如計算機網絡技術、“嫦娥一號”春節拜年、新能源的利用等等,這樣就可以拉進歷史與現實的距離,使學生覺得歷史就在自己的身邊,提高同學們學習歷史的興趣。?四、中考命題分析?1.此課內容在中考中多與相關的科技知識綜合來考查,如弄清楚“兩彈一星”、“航天技術”、“863計劃”它們之間的聯系,加深對“科教興國”戰略的理解,深刻理解教育、科技和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并且會以“嫦娥一號”發射成功的新聞作為切入點,來聯系考查。?2.有關計算機網絡技術的應用,不會單獨出現,定會以科技革命為專題考查,把它列入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內容,并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給出靈活而開放的題目。?五、中考試題分析?1.(2014年·江蘇揚州)1986年3月,中國科學院幾位科學家向黨中央提出跟蹤世界先進水平,發展高技術的建議,中共中央和國務院及時作出決定,實施《高新技術研究開發計劃綱要》,后稱“八六三計劃”,下列成就哪一個是在“八六三計劃”制定后取得的(??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導彈和氫彈的研制成功?C.東方紅1號衛星發射成功?????????? D.“嫦娥1號”衛星發射成功?解析:本題是考查同學們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時首先要理解題干的意思,題干首先給我們解讀了“八六三計劃”的含義,給出了重要的時間信息“1986年3月”,從而降低了試題的難度,我們通過所學知識了解到A、B、C三項成就的取得都在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故可以排除,選項D“嫦娥1號”衛星發射成功是在2007年10月24日發射成功的,從而得出準確答案。啟示:在學習的過程中,要是時刻關注新聞,善于把新聞熱點與所學歷史知識相結合。?答案:D?2.(2014年·湖北咸寧市)1996年被列入我國“863計劃”的第八個領域的高新技術是(??? )?A.激光技術?????? B.海洋高技術????? C.能源技術???????? D.自動化技術?解析:本題難度不大,是考查同學們對歷史基礎知識的識記情況,解題時抓住“863計劃”“第八個領域”,依據所學知識,我們可以準確定位為海洋高技術。從而得出準確答案。啟示:在學習中對重要的歷史基礎知識也要加強識記的能力。這也是新課標的基本要求之一,只有掌握了豐富的歷史基礎知識,才能靈活運用,能力才能得以提高,不然只能是空中樓閣了。?答案:B?3.(2014年·四川資陽)計算機網絡已日益滲透到生活的各個領域,但網絡使用不當,也會產生負面影響。下列現象中,作為青年學生,我們絕不能???????????????? (??? )?①瀏覽新聞、查詢學習資料 ②沉湎于網絡游戲、無謂聊天 ③用電子郵件發送學習情況 ④看黃色電影、發騷擾信息 ⑤網上購物、學習、看病 ⑥網上行騙、傳謠?A. ①④⑥ B. ②③⑤ C. ②④⑥ D.? ①③⑤?解析:本題結合貼近學生現實生活的情況來考查同學們分析問題的能力,也是對學生如何面對最新的科技成果──計算機,來指導學生的行為,具有很好的教育功能,是一道非常具有現實指導意義的題目。這是一道否定型選擇題,解題時注意抓住關鍵詞“絕不能”,我們利用計算機網絡的目的是促進和豐富我們的學習生活,與此不相符合的也很容易判斷出。對學習、生活有利的我們都可以做,其他的對危害自身健康、干擾他人生活、危害社會的事情是我們絕不能做的,依據這一原則,此題答案即可水落石出。啟示:出題的目的是讓我們青少年學會要正確利用網絡為自己服務,遵守《全國青少年網絡文明公約》,也說明出題者對課標研究較為深透,能夠以敏銳的視角,從學生的現實角度來命題,即新穎也符合最新的教學理念。?答案:C?4.(2007年·河北省)實施“863計劃”的主要目的是??????????? ?????????(??? )?A.培養現代化建設人才?????? B.增強國家競爭力?C.推動世界科學技術的發展?? D.引進國外的先進的科學技術?解析:本題是考查同學們分析問題的能力,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語“863計劃”、“主要目的”,無論是其主要目的還是最終目的,都是增強國家的競爭力,提高綜合國力。?答案:B?5. (201年·湖北宜昌)20世紀80年代中期,為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方向,搶占科學技術前沿目標,集中精干力量,突破并掌握一批關鍵技術,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我國政府提出了 ????????????????????????????????????????????????????(??? )?? A.“科教興國”戰略??? B.改革開放政策?? C.“七五”計劃???????? D.“863計劃”?解析:本題考查同學們的識記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解題時注意抓住題干中的關鍵信息,如時間信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分析題干的含義是為不落后于其他國家的科技發展,縮小同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我國政府作出的有關科技方面的決定,從而得出正確答案。?答案:D?6. (2014年·遼寧省)讀史有感?1918年12月23日,美國人喬治開著汽車到芝加哥郵政大廈,給遠在紐約的媽媽拍了一封電報,電文如下:?? ?親愛的媽媽:今晚我將乘坐8點起飛的民航客機回家,與您共度圣誕佳節!??????????????????????????????????????????????????? 您的兒子:喬治?????????????????????????????????????????????? 1918年12月23日請回答相關問題:?? (1)上述事件涉及了第二次工業革命中的哪些新技術成果?(至少寫出2項)?(2)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以來,人類進入了第三次科技革命時期。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你能舉出兩個例子嗎? ?(3)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了巨大變化,請談談你的感想。?解析:此題是考查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判斷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題目涉及到有關第二、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相關歷史知識,創設貼近現實的情境,符合當今教改的先進理念,其中第⑴⑵小題分析材料、結合教材很容易回答正確,屬于考查基礎知識類型的題目,第⑶小題,是靈活性的題目,屬于開放性問題,答案不唯一,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即可,但也要注意全面性,既要談出科技革命帶來的變化,也要說出自己的感想。?參考答案:?(1)新科技成果:汽車、電報、飛機、電力、石油等(寫出其中任意兩條即可得2分)(2)舉例:從第三次科技革命涉及的領域或具體的科技發明成果來舉例。提示:領域如原子能、航天技術、電子技術、生物工程、海洋工程、新材料技術等等;具體科技發明成果如計算機技術、航天技術、克隆技術、筆記本電腦等等。(只要符合題意,言之有理,說出任意兩條即可)(3)感想:本題為開放性問題,可從科學技術帶來的正面影響或負面影響兩個角度來闡明。提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推動了人類社會的進步;人們應該努力學習科學文化知識;要樹立科教興國的戰略思想;樹立崇尚科學為榮的觀念;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求科學奧秘的精神品質;科技的發展也帶來了各種社會問題,樹立可持續發展思想;等等。作者簡介:卞法蓮,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柳橋中學歷史教師,大學本科學歷,中學一級教師,從事歷史教學近20年,熱心于歷史學法探索和歷史課程改革現狀研究,多次參加過優質課評選,成績優異,獲縣級教學能手稱號,山東省歷史學會會員。曾在《少年智力開發報》《新課程》《歷史周刊》《中學生學習報》等報刊雜志和“人教網”、“國學網”等網站發表文章百余篇,曾參與編寫《倍速中考訓練法》《優化設計》等書籍。?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