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材解析:八年級下冊 第20課 百花齊放 推陳出新山東省高青縣田鎮初中 李兆征??一、知識梳理?(一)文學的繁榮?1956年,中國共產黨提出了“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文學藝術創作出現了嶄新的局面。?文革以后,出現一些反思“文革”的作品,大量的是反映改革開放內容的作品,還有一些弘揚民族道德精神的成功之作。?(二)藝術的發展:影視藝術、繪畫、書法、戲劇、音樂、舞蹈、雜技等迅速發展。?(三)走向體育強國?群眾體育:20世紀90年代,國家把體育作為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內容,建立完整的體育制度,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競技體育: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舉辦了亞洲運動會。2008年,中國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中國正在走向世界體育強國。?二、重點難點分析?1.教學重點:?⑴新中國文學藝術的成就:?新中國成立后(改革開放前)的著名文學作品??改革開放后的著名文學作品:反思文革的《班主任》,深情謳歌數學家陳景潤的著名報告文學《哥德巴赫猜想》,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許茂和他的女兒們》《冬天里的春天》《李自成》《東方》等。?建國以來的優秀藝術作品??⑵新中國體育事業的成就?群眾體育:20世紀90年代,國家把體育作為提高全民素質的重要內容,建立完整的體育制度,大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競技體育:1990年,中國首次成功舉辦了亞洲運動會。2008年,中國將舉辦世界奧林匹克運動會。容國團在第25屆世乒賽上獲得男子單打冠軍,他是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的獲得者。射擊運動員許海峰在第23屆奧運會上為中國奪得了第一塊奧運會金牌;中國女排是第一個在三大球比賽中獲得世界冠軍的集體,并創記錄地獲得“五連冠”。?2.教學難點?了解文學作品與現實生活的關系。?文學是一種虛幻的存在,文學必須進行虛構、夸張、變形,但無論怎么虛構、夸張、變形都不可能是天馬行空的,必須以現實生活為依據,從生活出發。文學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生活是文學藝術的唯一的源泉。但文學作品不可能是一種自在之物,而是帶有一定的目的和意義,具有某種價值,適應人類的某種需要。這樣,文學在反映現實生活的同時,就必然會反作用于社會生活。文學發展史上,大多數作家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對社會產生一定影響,或者給人以精神啟示,或者調節人們的精神生活,或者豐富人們對世界、對自我的認識。文學作品源于社會又反映社會、取之于民又奉獻于民,這是文學家獲得成功的歷史經驗。?三、學法指導?1.讀圖學習法:通過《首屆矛盾文學獎部分獲獎作品》和《梁山伯與祝英臺劇照》感受我國文學藝術作品的繁榮。通過部分體育活動組圖了解我國群眾性體育活動和競技體育發展的狀況。?2.圖表法:通過繪制圖表的方法歸納記憶我國在文學、藝術方面取得的主要成就。(見重點表)?3.體驗法:通過閱讀和觀看許多優秀的文藝作品體會我國在文學、藝術方面的成就,加深對教材真實的理解。通過收集一些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歷史資料和近二十年來體育事業上的輝煌成就,讓學生實際感受祖國二十年來體育事業的發展,學習運動員的努力拼搏精神。?4.聯系熱點法: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在北京舉行,圍繞這個熱點讓學生在回顧我國體育事業的發展的基礎上,認識奧運會在中國舉行的重大意義,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和主人翁責任感。?四、中考命題分析 ?以時事熱點為切入點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是近幾年來中考試題的一大特色,今年第29屆夏季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所以對我國二十年來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事業的發展要做重點掌握,同時還要注意對相關問題的把握,如馬拉松項目的來歷等。 ?五、中考試題分析?1.右圖,這是一個贏得過無數榮譽的集體,她們不僅在世界三大球比賽中為中國贏得第一個世界冠軍,并創記錄地獲得“五連冠”,她們的精神曾經激勵過無數的華夏兒女,她們是(?? )A.中國女排????????????? B.中國女籃?C.中國女曲????????????? D.中國女足?解析:此題圖文并茂,克服了單純文字資料的枯燥性,主要考查學生的識圖能力和對歷史知識的掌握情況。一種方法是通過圖片場景判斷,另一種方法是通過閱讀題干,提取關鍵信息“第一個集體世界冠軍”、“五連冠”,就可作出正確判斷,故正確答案為A項。?2.2014年8月8日8時,第29屆奧運會將在北京舉行。你知道中國奧運歷史上奪得第一塊金牌的運動員是(?? )A.容國團???? B.許海峰???? C.李寧????? D.鄧亞萍?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對歷史知識的再現與再認。這四位運動員都為我國的體育事業取得過輝煌的戰績。容國團是新中國第一個世界冠軍的獲得者。許海峰在第23屆奧運會上為中國代表團奪得了第一塊奧運會金牌。故正確答案為B項。?作者簡介:李兆征,大學本科學歷,有16年歷史教學經驗,多次進行公開課,榮獲“縣級骨干教師”光榮稱號,2003年參加了由人教社組織的新課程培訓,現為新課程報社特約優秀編輯。?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