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 2 課時 )一、學習目標教材分析本課通過三個子目(五四運動和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國共合作與國民革命)講述了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成立、國民革命的概況。▲ 五四運動與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背景與影響★ 角度認識五四運動的抗爭、國民大革命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唯物史觀】運用唯物史觀的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評價五四運動、國民革命,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認識五四運動、中國共產黨誕生、國民革命時期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家國情懷】讓學生認識五四運動的抗爭、國民大革命蘊含了反抗外來侵略,反對封建壓迫爭取民族獨立富強的民族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二、學習過程【自學測評】1.五四運動為何爆發?有何經過與意義?(1)背景:國際:列強加緊侵華,民族危機加深;十月革命為中國指明了方向。國內:政治上: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經濟上: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思想上:新文化運動解放思想;階級上: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導火線:巴黎和會中國外交失敗。(2)經過:略(3)意義: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2.馬克思主義是如何在中國傳播的?(1)十月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廣泛傳播,北京與上海成為宣傳中心。在《新青年》上,李大釗發表《我的馬克思主義觀》,系統介紹了馬克思主義學說。(2)1920 年李大釗又發起中國最早研究馬克思主義的團體馬克思學說研究會,陳獨秀在上海組織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李達、陳望道、李漢俊等人,投身于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翻譯和宣傳。2.中國共產黨的誕生的背景如何?它是如何成立的?有何重大歷史意義?背景:(1)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2)中國工人運動的持續發展。(3)陳獨秀和李大釗最早提出并推動。(4)共產國際派代表來到中國共商建黨事宜。(5)上海、北京、廣州、武漢等地相繼建立共產黨的早期組織。過程:過程:一大召開:1921 年7 月23 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最后一天在浙江嘉興南湖游船上進行。(2)一大內容:大會綱領確定了中國共產黨這個名稱;明確了黨的奮斗目標是推翻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選舉產生了黨的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是一個開天辟地的大事變。3.第一次國共合作是如何正式形成的?(1)背景:在大力開展工人運動的同時,中國共產黨看到一個事實:必須建立革命統一戰線。1923年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通過了關于國共合作問題的決議。(2)形成:1924年在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主持召開了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4.國民革命是如何興起的?有何成果?最終結果如何?(1)興起和成果: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以“打倒列強,除軍閥”為目標的國民革命興起。1925 年,國民政府在廣州成立,消滅了陳炯明的勢力,廣東革命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統一。1926 年,北伐戰爭,使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發展到長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2)失敗:1927 年4 月12 日,蔣介石在上海發動反革命政變。7 月15 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至此,第一次國共合作全面破裂,由國共合作發動的大革命宣告失敗。【合作探究】1.中共“二大”與“一大”的奮斗目標比較,說明了什么?中共“一大”提出黨的奮斗目標之一是“推翻資產階級”,消滅私有制,這表明中共當時尚未充分認識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中共“二大”準確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修改了黨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2.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成立材料8 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近代社會經濟、政治發展和思想演變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中國工人階級的成長,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階級基礎。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是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思想基礎。在五四運動的推動下,共產主義知識分子投身到工人群眾中去做宣傳組織工作,以他們為橋梁,使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逐步結合起來,從而產生了中國共產黨,而共產國際的幫助,促進加快了這一進程。——王檜林《中國現代史》材料9 中國現在自己無一個真能表現民眾勢力的團體,C派(注:共產主義派)朋友若能成立一個強固的精密的組織,并注意促進其分子之團體的訓練,那么中國徹底的大改革,或者有所附托!——李大釗《團體的訓練與革新的事業》【思考】依據材料結合所學,分析中國共產黨誕生的條件。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廣泛傳播。階級基礎:無產階級作為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臺。組織基礎: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外部因素:共產國際的幫助。三、本節精練1.(2019全國Ⅱ卷)1919年11月,全國各界聯合會在上海成立,發表宣言:“數月以來,國內之群眾運動,風起云涌,雖受種種壓迫,而前仆后繼,不少顧卻;大義當前,絕不退讓……全國各地,知合群自救為萬不可緩之圖。”這說明,當時參加聯合會的各界團體A.對社會改造道路認識趨于一致 B.愛國覺悟得到提高C.反思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弊端 D.接受了馬克思主義2.(2018全國卷Ⅰ)五四運動后,出現了社會主義是否合適中國國情的爭論,有人反對走俄國式的道路,認為救中國只有一條路,就是“增加富力”,發展實業;還有人主張“采用勞農主義的直接行動,達到社會革命的目的”。這場爭論A.確定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道路B.使思想界認清了歐美的社會制度C.在思想上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準備了條件D.消除了知識分子在救亡圖存方式上的分歧3.(2018全國Ⅲ卷)1920年,一些人撰文批評工讀互助等社會改良活動,認為“零零碎碎的救濟”“無補大局”,主張對社會進行“根本改造”,走進工廠,深入工人群眾。這表明當時A.民主與科學觀念廣泛傳播 B.實業救國運動如火如荼C.馬克思主義影響日益增強 D.批判傳統禮教成為共識4.(海南卷)1927年,一位國民黨領導人說:“現在可有一種危險,是國民黨差不多專做上層的工作,中央黨部、國民政府都是國民黨的同志多。至于下層的民眾運動,國民黨員參加的少,共產黨員參加的多,因此形成一種畸形的發展。”由此可知,當時A.工農運動決定戰爭走向 B.國民革命運動已經失敗C.國共合作存在分裂隱患 D.國民黨開始重視工農運動5.(2023全國乙卷)1920年5月,陳獨秀發表演說:“中國古人說‘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于人’。現在我們要將這句話倒轉過來說,‘勞力者治人,勞心者治于人’。”9月,他發文主張“用革命的手段建設勞動階級(即生產階級)的國家”。這反映出A.工人待遇得到極大改善 B.民主與科學深入人心C.無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 D.工農運動的蓬勃發展6.(2023全國甲卷)中國共產黨在成立之初就注重增強階級基礎。中共一大在討論今后的工作時,“決定集中我們的全部精力組織工廠工人……鑒于我們的黨至今幾乎完全由知識分子組成,所以代表大會決定要特別注意組織工人。”這反映出當時A.革命統一戰線建立 B.民主革命綱領開始制定C.黨的中心任務確立 D.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形成7.(2020全國Ⅱ卷)中國共產黨的一份告全黨黨員書指出:“國民黨中央驅逐軍隊中的共產黨黨員,我們的黨不得不秘密起來……這所謂國民政府是什么?他從革命的政權機關變成了資產階級之反動的執行機關,變成了軍閥的工具。”由此,中國共產黨A.闡明工農武裝割據的必要性 B.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統治的方針C.批判“左”傾錯誤的危害性 D.動員工農紅軍進行戰略性的轉移8.(2019全國Ⅱ卷)1919年11月,全國各界聯合會在上海成立,發表宣言:“數月以來,國內之群眾運動,風起云涌,雖受種種壓迫,而前仆后繼,不少顧卻;大義當前,絕不退讓……全國各地,知合群自救為萬不可緩之圖。”這說明,當時參加聯合會的各界團體A.對社會改造道路認識趨于一致 B.愛國覺悟得到提高C.反思資產階級個人主義的弊端 D.接受了馬克思主義9.(2019全國Ⅲ卷)20世紀30年代中期,《新中華》載文:“現在你隨便拉住一個稍稍留心中國經濟問題的人,問他中國經濟性質如何,他就毫不猶豫地答復你:中國經濟是半殖民地性半封建性經濟。”這可以用來說明當時A.知識界對中國社會性質的認識相同 B.官僚資本主義在中國迅速膨脹C.經濟理論問題引起民眾的普遍關注 D.馬克思主義思想方法得到傳播10.(2018全國Ⅱ卷)1923年底,孫中山認為:“俄革命六年成功,而我則十二年尚未成功,何以故?則由于我黨組織之方法不善,前此因無可仿效。法國革命八十年成功,美國革命血戰八年而始得獨立,因均無一定成功之方法。惟今俄國有之,殊可為我黨師法。”其意在A.走蘇俄革命的道路 B.放棄資產階級代議制C.加強革命的領導核心 D.改變反封建的斗爭目標答案:1.B 2.C 3.C 4.C 5.C 6.C 7.B 8.B 9.D 10.C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