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學案(含答案)高一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學案(含答案)高一歷史(中外歷史綱要上)

資源簡介

第21課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一、學習目標
教材分析
本課通過三個子目(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紅軍長征)講述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概況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歷程。
▲“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及實踐、紅軍長征
★ 多角度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
教學目標與核心素養
【唯物史觀】
運用唯物史觀的階級斗爭、人民群眾創造歷史及辯證分析看待歷史的有關理論,評價工農武裝割據,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解釋】
認識“工農武裝割據”思想及實踐、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的歷史意義,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
讓學生認識工農武裝割據、紅軍長征的斗爭精神,培養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民族精神和深厚的愛國主義情懷。
二、學習過程
【自學測評】
1.“寧漢合流”的含義?南京國民政府又是如何統一全國的?
(1)“寧漢合流”:1927 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它標志著國民黨一黨專制統治的確立。
(2)統一全國:1928 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1928 年年底,張學良通電宣告東北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至此,國民政府在形式上基本統一了全國。
2.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建立后,民族工業是如何在夾縫中發展的?
(1)民族工業的發展:
條件:a、國民政府建立,興辦實業熱情提高;b、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的行動。
表現: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新興部門如化學工業、橡膠工業、搪瓷工業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
(2)官僚資本的壓迫:官僚資本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四大銀行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民族工商業受官僚資本的摧殘、壓迫越來越嚴重。
3.南昌起義是如何發生的?其意義如何?
(1)背景: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掌握武裝力量的重要性。為了挽救革命,決定武裝起義。
(2)意義: 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
4.八七會議是如何召開的?其內容如何?秋收起義是怎么回事?
八七會議
召開:1927 年8 月7 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
內容:總結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總方針。會上,毛澤東提出了“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
秋收起義:八七會議后,毛澤東組織領導湘贛邊界秋收起義。1927 年9 月,由于敵強我弱,起義軍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毛澤東主持召開會議,決定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
5.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是如何建立和建設革命根據地的?成果如何?
(1)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
a、建立:1927年10 月,毛澤東率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創立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b、意義: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從此,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
(2)革命政權的建立:1931年11 月,在江西瑞金召開了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毛澤東為政府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
(3)土地革命: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他們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生產,支持革命。
6.紅軍長征的背景如何?長征途中的遵義會議是如何召開的?長征勝利的意義又如何?
背景:蔣介石向各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由于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傾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
遵義會議:1935 年1 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會議,集中全力解決軍事和組織問題。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并成立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3 人小組負責全軍的軍事行動。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和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
長征的勝利及其意義:
(1)勝利: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翻雪山、越草地,10 月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1936 年10 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
(2)意義:紅軍二萬五千里長征,實現了戰略轉移,宣傳了黨的政治主張,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合作探究】
1.【如何認識“工農武裝割據”思想?】
基本依據:
(1)必要性: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決定;反革命力量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農村統治相對薄弱;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
(2)可能性:中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國民革命的影響;全國革命形勢繼續向前發展;相當力量的正式紅軍的存在等。
中共“一大”提出黨的奮斗目標之一是“推翻資產階級”,這表明中共當時尚未充分認識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
中共“二大”準確分析了中國社會性質,修改了黨在現階段的奮斗目標,第一次提出了明確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符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情況,體現了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革命實際的結合。
含義:
“工農武裝割據”是指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把土地革命、武裝斗爭、根據地建設三者結合起來。①武裝斗爭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主要斗爭形式,是進行土地革命,鞏固和發展革命根據地的最有力的工具。②土地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中心內容,農民是民主革命的主力軍,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才能最廣泛的動員和組織農民群眾參加武裝斗爭,鞏固和擴大革命根據地。③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民主革命的戰略陣地,是開展土地革命,進行武裝斗爭的基礎和依托。
意義:
(1)奠定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革命道路的理論基礎,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中國革命就是堅持了這條道路,取得了最終勝利。
(2)發展了馬列主義關于無產階級革命的理論,是馬列主義暴力革命原則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典范,是對中國人民革命實踐經驗的概括和總結。
(3)孕育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思想。工農民主專政,實際上是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民主專政的具體嘗試,為在中國建立一個真正統一的人民共和國積累了經驗。
2.民族工業發展
材料2 1927-1937年國民政府在金融、交通、工業發展和教育領域等都取得了一些進步。金融改革方面最顯著的成就首先是“廢兩改元”……外交方面,成功地收回了一些外國租借地;交通方面,有很大的改善與擴展;輕工業領域進步顯著;教育、社會生活習俗和文學方面也有了很大的改觀。
——美國學者徐中約:《中國近代史》
材料3 “1929年政府(南京國民政府)制訂經濟建設方案,側重工業,自1932年始積極施行。原則上重工業、基礎化學、基礎礦業歸中央政府舉辦,輕工業由人民經營,政府予以扶植獎勵。到1936年,棉紗進口量下降至1928年的38%,棉布進口量下降至1928年的20%。同年鋼鐵機器進口各約增加20%。”
——郭廷以《近代中國史綱》
思考1:結合教材內容,總結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民族工業取得發展的原因有哪些?
南京國民政府的政策推動;民族資產階級興辦實業的熱情有所提高;反帝愛國運動開展,
抵制洋貨、提倡國貨。
三、本節精練
1.1927年10月,中國共產黨黨刊《布爾塞維克》指出,“八一革命是適合于客觀情形和暴動時機的”;它“是中國工農革命的第一聲,開啟了布爾塞維克道路的新紀元”。這表明當時的中國共產黨
A.認識到武裝斗爭的重要性 B.走上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道路
C.糾正了“左”傾主義錯誤 D.以創建工農紅軍為首要目標
2.中國共產黨的某次會議結束后,主持中共中央工作的瞿秋白要調毛澤東到上海的中央機關去,毛澤東說:“我不愿意去住高樓大廈,我要上山去結交綠林朋友。”中央同意了他的要求,讓他以特派員的身份回湖南改組省委,領導起義。這次會議是
A.中共二大 B.中共三大
C.八七會議 D.遵義會議
3.1928年10月,隨著《井岡山土地改革法》的頒布,革命根據地出現了“地主田地;農民收種,債不要還,租不要送”現象。由此可推知,該土地法的頒布
A.開啟了中國革命新道路 B.調動了農民的革命熱情
C.踐行了“扶助農工”政策 D.壯大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4.蘇區時期,鑒于小商品經濟的“兩重”性質,蘇維埃政權肯定其積極的一面,提出了保護與鼓勵的政策。同時,中共認為農民投入到市場活動,是小生產者的商品生產,為防止新的資本主義剝削,蘇區要以公有經濟為主要方向,經過長期發展以逐漸對私人經濟占盡優勢并取得領導地位。由此可推知,蘇區時期的小商品經濟政策
A.服務于蘇維埃統治需要 B.是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探索
C.旨在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D.有利于保障戰略物資的穩定供應
5.1926年,贛西地區有中共黨員30余人,贛南地區有黨員630人,閩西地區有黨員85人。1933年秋,中央蘇區共有黨員約13萬人,占全國黨員總數的44%。這一變化是因為
A.北洋政府對贛閩地區的殘酷剝削 B.國民大革命高潮傳播至江西地區
C.農民對“工農武裝割據”的認同 D.中共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推動
6.1934年5月至9月,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發出通知要求擴軍5萬人;1934年6月2日,中共中央和蘇維埃中央政府決定向蘇區人民緊急借糧,至7月份共借谷并征收土地稅糧60萬擔。此外,蘇區人民還認購了大量革命戰爭公債和經濟建設公債。這些措施
A.肯定了農村革命道路的正確性 B.暗含了蘇區經濟建設的急躁冒進
C.保障了反圍剿斗爭的最后勝利 D.有利于中央蘇區紅軍的戰略轉移
7.《中國的1936年:兩種命運的決戰》一書中敘述:說起1936年的中國,也發生了很多重大的事情、在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處于生死攸關的歷史時刻,中國的大西北就先后發生了兩件幾乎堪稱“扭轉時局”的政治事件。這兩個政治事件的共同點是
A.開辟中國革命新道路 B.結束了國共十年對峙局面
C.積聚了民族救亡力量 D.推翻了北洋軍閥反動統治
8.1927年,北洋政府司法官僚王寵惠、羅文干等人先后進入國民黨高層,并以“司法不黨”理念和注重法律專業知識、司法實踐經驗的標準,推動北洋政府司法官員大量進入南京政府,形成“革命軍北伐、司法官南伐”的現象。這一現象在當時
A.表明南京政府群眾基礎深厚 B.推動全國司法運轉平穩過渡
C.助長了國民黨實行獨裁統治 D.標志著南京政府性質的蛻變
9.1929年10月,福建才溪蘇區發動群眾投資入股,建起了中央蘇區第一個集體所有制性質的消費合作社--才溪區消費合作社。1931年,才溪創設了勞動合作社,成立社員代表大會,選舉產生勞動合作社委員會。上述做法
A.擴大了革命統一戰線的范圍 B.有利于工農民主政權的創建
C.踐行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精神 D.打破了國民政府的經濟封鎖
10.一位紅軍戰士在家書中提及“自我反攻,以(已)到達陜西枸邑縣太峪鎮駐房(防),衣食住行是很平安”,“假是(使)家內接到我信,很快的與家(我)來信,不要遞誤,免得我在外掛念。來信到第一方軍(紅一方面軍)第一軍第四師十二團第三連。工作是很快樂的!”(家書落款時間為陽歷四月卅日)由此可知,家書所寫之時
A.紅軍長征實現了戰略轉移 B.取得三大戰役的完全勝利
C.國共兩黨第二次合作實現 D.敵后戰場成為抗戰主戰場
11.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落腳點和出發點”
長征是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偉大壯舉,是中國革命史上一座不朽的豐碑。長征落腳點的選擇歷經曲折,對于中國革命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材料 紅軍長征落腳點的“七次選擇說”
時間 落腳點 中共變更落腳點的主要依據
1934年11月 湘西 紅軍突圍而損失慘重,湘西則有國民黨重兵把守。
1934年12月 川黔邊 遵義會議后,蔣介石調集150個團合圍而來。
1935年2月 云貴川 該區地廣人稀,民族成份多,社會問題復雜。
1935年4月 川西北 日軍蠶食華北,國內抗日救亡運動高漲。
1935年6月 川陜甘 黨中央掌握了陜北紅軍的情況。
1935年9月 陜北
——據李冰梅、傅廣華《紅軍長征落腳點的最終確定及其戰略意義》
問題:鄧小平提出:“陜北根據地是落腳點和出發點”。根據材料,談談你對這一論斷的理解
(要求:表述成文,要點明確,持論有據,論述充分,邏輯清晰。)
答案:
1.A 2.C 3.B 4.A 5.C 6.D 7.C 8.B 9.C 10.A
11. 陜北根據地是落腳點和出發點”
20世紀30年代,日軍加緊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國民黨奉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圍剿”紅軍;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被迫長征。
長征途中,紅軍根據敵我力量對比、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國內政局變動等情況,(史實正確即可得分)不斷選擇和變更落腳點,最后紅軍擺脫了國民黨的圍追堵截,選擇了遠離國民黨統治中心、靠近日軍占領區、有一定軍事和群眾基礎的陜北為最終落腳點。
落腳陜北,保存了有生力量,中國革命轉危為安。陜北根據地建設,壯大了黨和紅軍的實力,成為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最終勝利的出發點。
“陜北根據地是落腳點和出發點”這一論斷是對黨和人民軍隊從長征落腳陜北到取得革命勝利這一歷史進程的總結,也是對陜北根據地革命地位和貢獻的肯定,其中蘊含的英勇不屈、堅定信念、勇于探索的長征精神應該得到繼承和發揚。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枝江市| 辽阳市| 昌都县| 镇巴县| 额尔古纳市| 余干县| 麦盖提县| 江阴市| 侯马市| 高淳县| 杭锦旗| 历史| 东乌珠穆沁旗| 辽阳市| 天峻县| 贵溪市| 两当县| 彭山县| 阳朔县| 漳平市| 遂溪县| 迭部县| 顺义区| 黔江区| 南木林县| 宁河县| 松江区| 顺平县| 泰宁县| 青冈县| 澜沧| 嘉鱼县| 铜山县| 广河县| 金寨县| 六枝特区| 锡林浩特市| 贡觉县| 清水县| 新干县| 胶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