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數(shù)學 學歷案 第___節(jié)/課第___課時課題 6.2函數(shù) 設計人課標要求 理解正比例函數(shù)和一次函數(shù)的概念,能寫出正比例函數(shù)和簡單的一次函數(shù)表達式學習目標 經(jīng)歷一般規(guī)律的探索過程,發(fā)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 理解正比例函數(shù)和一次函數(shù)的概念評價任務 合作完成學習任務(一、二);(指向目標1、2) 獨立完成學習任務(三);(指向目標2、3)學習過程資源與建議 課前準備: 下列關系式中y不是x的函數(shù)的是( ) 2.下列各曲線中不能表示 y 是 x 的函數(shù)的是( ) 3.等腰三角形的周長是 40cm,底邊長 y(cm)是腰長 x(cm)的函數(shù),此函數(shù)關系式和自變量取值范圍正確的是( ) A. y=-2x+40(0<x<20) B. y=-0.5x+20(10<x<20) C. y=-2x+40(10<x<20) D. y=-0.5x+20(0<x<20) 學習任務(一)1.某彈簧的自然長度為 3cm,在彈性限度內(nèi),所掛物體的質(zhì)量 x 每增加 1kg,彈簧長度 y 增加 0.5cm。 (1)計算所掛物體質(zhì)量分別為 1kg、2kg、3kg、4kg、5kg 時彈簧長度,填表: x/kg012345y/cm請寫出 y 與 x 之間的關系式。 2.某汽車油箱中原有汽油 60L,汽車每行駛 50km 耗油 6L。 汽車行駛路程 x/km050100150200300耗油量 y/L(1)完成下表 (2)請寫出耗油量 y(L)與汽車行駛路程 x(km)之間的關系式。 (3)請寫出郵箱剩余油量 z(L)與汽車行駛路程 x(km)之間的關系式。 思考 :(1)題 1 中所求的關系式與題 2(2)中所求得關系式有什么關系嗎? (2)題 2 中所求的兩個關系式有何異同? 總結:1.若兩個變量 x,y 之間的對應關系式可以表示成 (k,b 為常數(shù),k≠0)的形式, 則稱 y 是 x 的一次函數(shù)( 為自變量, 為因變量)。 2.在一次函數(shù) y= kx+b (k,b 為常數(shù),k≠0)中,當 ,即 y=kx (k,b 為常數(shù),k≠0)時,稱 y 是 x 的正比例函數(shù)。 學習任務(二)例 1.寫出下列各題中 x 與 y 之間的關系式,并判斷 y 是否為 x 的一次函數(shù) 是否為正比列函數(shù) (1)汽車以 60 千米/時的速度勻速行駛,行駛路程 y (千米)與行駛時間 x (時)之間的關系; (2)圓的面積 y (平方厘米)與它的半徑 x (厘米)之間的關系; (3)一棵樹現(xiàn)在高 50 厘米,每個月長高 2 厘米, x 月后這棵樹的高度為 y (厘米)。 學習任務(三)設函數(shù) y=(m 2)x2 |m|+m 1, (1)當 m 滿足什么條件時,它是一次函數(shù) (2)當 m 滿足什么條件時,它是正比例函數(shù) 對應練習:已知函數(shù) y=(m 2)x+(m2 4) (1)m 滿足什么條件時,這個函數(shù)是一次函數(shù)? (2)m 滿足什么條件時,這個函數(shù)是正比例函數(shù)? 例 3.我國自 2011 年 9 月 1 日起,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征收辦法規(guī)定:月收入不超過 3500 元的部 分不收稅;月收入超過 3500 元的部分征收 3%的所得稅…如某人月收入 3860 元,他應繳納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為:(3860 3500)×3%=10.8(元)。 (1) 當月收入超過 3500 元而又不超過 5000 元時,寫出應繳納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 y(元)與月收入x(元)之間的關系式; (2)某人月收入為 4160 元,他應繳納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多少元 (3)如果某人本月繳納個人工資,薪金所得稅 19.2 元,那么此人本月工資、薪金收入是多少元 鞏固練習: 1.下列變量之間的變化關系不是一次函數(shù)的是( ) A.圓的周長和它的半徑 B.等腰三角形的面積與它的底邊長 C.2x+y=5 中的 y 與 x D.菱形的周長 P 與它的一邊長 a 2.下列函數(shù):①y=πx;②y=2x-1;③;④y=2-1-3x;⑤y=x2-1 中,是一次函數(shù)的有 。 3.從 A 地向 B 地打長途電話,按時收費,3 分鐘內(nèi)收費 2.4 元,每加 1 分,加收 1.2 元,如時間 t≥3時,電話費 y(元)與 t(分)之間的關系是 ,是 函數(shù)。 4.關于 x 的一次函數(shù) y =x + 5m- 3,若要使其成為正比例函數(shù),則 m= 。學后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