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節 內環境的穩態課標要求1.2.1 以血糖、體溫、pH和滲透壓等為例,闡明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保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以保證機體的正常生命活動1.2.2 舉例說明機體不同器官、系統協調統一地共同完成各項生命活動,是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基礎核心素養1.利用穩態和平衡觀,認識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是通過神經—體液—免疫調節實現的(生命觀念)2.說明內環境穩態的含義及其生理意義(科學思維)3.利用相關材料制訂并實施計劃,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科學探究)4.能夠分析內環境穩態失調的實例,并用于指導生活(社會責任)一、內環境的動態變化1.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1)實驗原理:通過比較自來水、緩沖液和_肝勻漿__中加入酸或堿后pH的變化,說明生物組織勻漿與_緩沖液__更類似,而與自來水不同,從而推測生物體是如何維持pH穩定的。(2)方法步驟:2.人體內環境中也有很多_緩沖對__,其中最重要的是_HCO/H2CO3__,其次還有_HPO/H2PO__等。當一定量的酸性或堿性物質進入后,內環境的pH仍能_維持在一定范圍__內。3.穩態(1)變化原因:外界_環境__的變化和體內_細胞代謝__活動的進行。(2)實例——體溫變化①正常情況下,不同人的體溫,會因_年齡__、_性別__等的不同而存在著微小的差異。②同一個人的體溫在一日內也有變化,但一般不超過_1_℃__。(3)盡管周圍的氣溫波動范圍較大,但健康人的體溫始終接近_37_℃__。(4)內環境穩態①含義: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_各個器官、系統__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_相對穩定__狀態。②實質:健康人的內環境的每一種成分和_理化性質__都處于_動態平衡__中。二、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三、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1.實例:(1)血糖濃度和血液中含氧量保持正常:保證機體正常的_能量__供應。(2)溫度、pH相對恒定:酶活性正常,_細胞代謝__正常。2.意義: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_正常生命活動__的必要條件。┃┃學霸記憶__■1.穩態:正常機體通過調節作用,使各個器官、系統協調活動,共同維持內環境的相對穩定狀態。2.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3.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4.內環境的穩態主要與呼吸系統、消化系統、泌尿系統、循環系統及皮膚有關。┃┃活學巧練__■判斷對錯,正確打“√”,錯誤打“×”。1.人劇烈運動時,無氧呼吸產生的乳酸使血漿pH明顯降低。(×)2.佝僂病與內環境的穩態失衡有一定的關系。(√)3.內環境是機體細胞代謝的主要場所,外界環境變化穩定時,機體就能維持內環境的穩態,只要內環境保持穩態,人體一定健康。(×)4.人長時間在空調房間內易穩態失調。(√)5.內環境的理化性質是恒定不變的。(×)6.內環境穩態有利于新陳代謝過程中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7.人體pH的相對穩定主要依靠血液中的緩沖對,與其他器官或系統無關。(×)思考:1.能夠維持內環境穩態的人一定不會生病,對嗎?提示:不對。內環境穩態是機體進行正常生命活動的必要條件,但能夠維持內環境穩態的人未必完全健康,如“植物人”及遺傳病患者。2.夏日炎炎,在高溫環境中從事體力勞動的人可能會中暑,說明人體穩態的調節能力如何?提示:有一定限度。知識點 1 內環境的動態變化1.內環境的化學成分與健康血漿蛋白 血漿蛋白含量降低,使血漿滲透壓降低,從而使血漿進入組織液的水分增多,同時水分回流入血漿減少,這樣會造成組織液積聚過多,機體出現組織水腫代謝廢物 ①血漿中尿素等含量增多,說明腎衰竭,可能患有尿毒癥;②血漿中氨含量增多,說明肝臟的解毒功能出現障礙血糖 當我們長時間沒有進食,葡萄糖供給不足,血糖含量過低而影響了機體的供能時,會表現出四肢發抖、頭暈、心慌,甚至昏迷等癥狀;當血糖含量過高時,會得糖尿病,機體會表現出多食、多飲、多尿、身體消瘦等癥狀Ca2+ ①血液中Ca2+含量過低時,哺乳動物會出現抽搐癥狀;②血液中Ca2+含量過高時,易患肌無力癥;③當長時間缺鈣時,兒童易患佝僂病,老年人易患骨質疏松癥O2 有人到青藏高原后,會出現頭痛、乏力、心跳加快,甚至血壓升高等癥狀,這是因為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和氧分壓低,造成了體內缺氧2.內環境的理化性質與健康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失衡也會引起疾病。下面是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幾種內環境失衡情況:(1)滲透壓失衡:當患腸胃炎時,我們常常感到四肢無力,其原因是體內丟失了大量的水分和無機鹽,使滲透壓平衡遭到破壞。腸胃炎導致消化道對水和無機鹽的吸收能力減弱,因此,我們需要通過輸液來維持滲透壓的平衡。(2)體內pH失衡:常表現為小于正常數值,會引起心腦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等疾病。(3)體溫失衡:當我們感冒發燒時,會出現食欲不振、精神不佳等癥狀,這是由于體內溫度過高,影響了消化酶等各類酶的催化功能,造成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謝活動的紊亂。3.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的實驗結果分析結論:在一定范圍內無論滴加鹽酸還是NaOH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對穩定。比較以上三個圖的曲線變化規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質類似于緩沖液而不同于自來水,說明生物材料內含有緩沖物質,因而能維持pH相對穩定。特別提醒:實驗過程中,出現了多次“充分沖洗燒杯”,但目的不同。①檢測堿對pH的影響前“充分沖洗燒杯”是為了避免酸性物質HCl與堿性物質NaOH因發生中和反應而使實驗現象不明顯。②更換實驗材料前“充分沖洗燒杯”是為了防止不同的生物材料混合,影響實驗效果。┃┃典例剖析__■典例1 下列病癥或疾病與穩態失調間的對應關系,正確的是( D )A.感冒發燒,食欲不振—體溫過高,酶活性過高B.高原反應——機體散熱受阻,致使散熱量小于產熱量C.中暑——機體丟失大量水和無機鹽,導致水鹽平衡失調D.尿毒癥——尿素等代謝產物在體內積累解析:感冒發燒,食欲不振的原因是體溫過高,消化酶活性降低,A錯誤;高原反應是機體缺氧所致,B錯誤;中暑主要是機體散熱受阻,致使散熱量小于產熱量,從而使體溫升高,C錯誤;尿毒癥是腎臟發生病變,無法排出體內多余的尿素、水、無機鹽等代謝產物和有毒物質,D正確。變式訓練1.關于“模擬生物體維持pH的穩定”實驗,下列敘述中錯誤的是( D )A.鹽酸和氫氧化鈉都有腐蝕性,應避免其與皮膚和眼睛接觸B.每種實驗材料測定完成后,都必須將燒杯充分洗凈,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實驗材料C.從加入HCl或NaOH后的pH變化曲線來說,生物材料更像緩沖液D.根據所得實驗數據畫pH變化曲線時,一般以pH為橫軸,以酸或堿的量為縱軸解析:鹽酸和氫氧化鈉都有腐蝕性,應避免其與皮膚和眼睛接觸,A正確;每種實驗材料測定完成后,都必須將燒杯充分洗凈,才可倒入等量的其他實驗材料,否則會造成實驗誤差,干擾對實驗結果的判斷,B正確;結果顯示,生物材料中加入HCl或NaOH后pH變化情況與緩沖液相似,由此說明,生物材料更像緩沖液,C正確;畫pH變化曲線時,一般以酸或堿的滴數為橫軸,以pH為縱軸,D錯誤。知識點 2 對穩態調節機制的認識及內環境穩態的重要意義1.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基礎(1)人體各器官、系統協調一致地正常運行,是維持內環境穩態的基礎。各器官、系統與內環境的關系如圖所示:(2)如果某種器官的功能出現障礙,就會引起穩態失調。如:腎功能衰竭會引起尿毒癥,嚴重時會導致死亡。2.內環境穩態的調節機制認識過程 主要觀點最初推測(法國,貝爾納) 內環境保持穩定主要是依賴神經系統的調節經典解釋(美國,坎農) 內環境穩態是在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的共同作用下,通過機體各種器官、系統分工合作、協調統一而實現的現代觀點 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是機體維持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典例剖析__■典例2 下列關于內環境穩態調節的描述,正確的是( A )A.所有的穩態都是相對的B.所有穩態的維持都需要神經—體液—免疫調節C.所有穩態的形成都有許多系統直接參與D.內環境穩態不受外界環境影響解析:內環境穩態是指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和化學成分都處于動態平衡中,而不是恒定不變,所以說穩態是相對的,A正確;穩態的主要調節機制是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網絡,但并不是每一項理化性質或化學成分的穩定都需要神經—體液—免疫調節,B錯誤;穩態的形成需要多種器官和系統協調運行,但并不一定有多種系統直接參與,C錯誤;內環境的穩態會受外界環境因素變化和體內細胞代謝活動的影響,D錯誤。變式訓練2.下列有關內環境穩態的說法,正確的是( B )A.多吃酸菜,有利于保持酸堿平衡B.長時間待在空調房內,易使穩態失調C.夏天排汗多,不利于保持體溫恒定D.冬天排尿多,不利于保持水鹽平衡解析:多吃酸菜,不僅無助于維持酸堿平衡,還有可能因內環境中酸性物質過多使機體調節pH的負擔加重,A項錯誤;機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是有限的,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里會導致身體調節能力變差,容易使穩態失調,B項正確;夏天氣溫較高,機體排汗多利于散熱,有利于保持體溫的相對穩定,C項錯誤;冬天氣溫較低,身體排汗較少,因此通過腎排尿增多,有利于保持水鹽平衡,D項錯誤。人體血漿pH穩態的維持(1)穩態維持的原因:血漿中存在緩沖物質,如HCO/H2CO3、HPO/H2PO等。(2)維持機制:①HCO/H2CO3維持pH穩態的機制a.較多乳酸進入血液時,會發生以下變化:C3H6O3(乳酸)+NaHCO3―→乳酸鈉+H2CO3;H2CO3―→H2O+CO2。CO2可由肺排出體外,維持了內環境pH的穩定。b.堿性物質(如Na2CO3)進入血液時,會發生以下變化:Na2CO3+H2CO3―→2NaHCO3。過多的NaHCO3可由腎排出,從而維持了內環境pH的穩定。②HPO/H2PO維持pH穩態的機制多余的通過代謝排出體外(3)影響因素①劇烈運動:人體做劇烈運動時,產生較多的酸性物質(如乳酸、碳酸等)進入血液,可使靜脈血漿的pH暫時降到7.30左右。②飲食:飲食中酸性或堿性物質通過消化道進入血液后,也會引起血漿pH發生較小的變動。典例3 關于人體內環境中pH調節的敘述中,不正確的是( D )A.人體血漿的pH通常在7.35~7.45之間B.血漿中乳酸過多時,就會與NaHCO3發生反應,生成乳酸鈉和H2CO3C.血漿中Na2CO3過多時,就與H2CO3結合形成NaHCO3D.pH的相對平衡是在神經—體液的調節下獨立完成的解析:人體雖然在代謝過程中會產生許多酸性物質,這些酸性物質進入血漿后,就會和血漿中的緩沖物質發生反應,其中的乳酸就與NaHCO3發生反應,生成乳酸鈉和碳酸。碳酸是一種弱酸,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當血漿中的二氧化碳增多時,可刺激呼吸中樞,引起呼吸加快,將多余的二氧化碳排出體外,所以對血漿的pH影響不大。當Na2CO3進入血漿后,就與血漿中的H2CO3發生作用,形成NaHCO3,過多的NaHCO3可由腎臟排出。這樣,由于緩沖物質的調節,使血漿中pH基本維持在7.35~7.45之間,變動幅度不大。解疑答惑?問題探討 P71.提示:血液的生化指標指的是血漿中各種化學成分的含量,包括機體多種代謝產物的含量。健康機體的生化指標一般都處于正常范圍內,即處于相對穩定的狀態。當機體某項生理功能出現障礙時,勢必影響其代謝產物的含量,進而引起血液生化指標的變化,因此血液的生化指標可以反映機體的健康狀況,并可以作為診斷疾病的依據。例如,在正常情況下,轉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種組織的細胞內,以心臟和肝中的活性最高,在血液中的活性很低。當某種原因使細胞膜通透性增加時,或因組織壞死細胞破裂后,會有大量的轉氨酶進入血液,引起血液中轉氨酶活性升高。2.提示:(1)內環境成分的含量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在一定范圍內波動,內環境穩態表現為一種動態平衡。(2)不同個體存在一定差異。3.提示:(1)天冬氨酸氨基轉移酶(即谷草轉氨酶)略微低于正常值,這通常沒有臨床意義,建議定期復查。若該值偏高,說明肝功能受損。(2)葡萄糖含量超標,且糖化血清白蛋白嚴重超標,可能是糖尿病。糖尿病患者長期高血糖,會導致眼、腎、心臟、血管、神經等慢性損害。(3)甘油三酯超標,可引起高脂血癥,易并發冠心病、動脈粥樣硬化等。探究·實踐 P81.提示:肝勻漿加入HCl或NaOH后pH的變化更像緩沖液。2.提示:緩沖液中加入少量酸或堿后,pH變化不明顯。原因是磷酸緩沖液中含有NaH2PO4/Na2HPO4,其中NaH2PO4呈酸性,當加入少量NaOH時,可以中和OH-;Na2HPO4呈堿性,當加入少量HCl時,可以中和H+。水溶液則不同,加入酸或堿后,pH變化明顯。3.提示:類似。4.提示:機體內含有緩沖物質HCO/H2CO3、HPO/H2PO等,它們能夠對酸和堿起緩沖作用。?思考·討論 P101.提示:絕大多數人都有過發高燒的經歷,可以先談談自己發高燒時的感受。正常的體溫是體內細胞進行各種生化反應最適的溫度,發熱時,各種酶的活性發生變化,代謝紊亂,機體功能異常。發熱時的癥狀大部分集中在中樞神經系統,病人感覺不適、頭疼、頭暈、嗜睡等,同時常有食欲不振、厭食、惡心的表現。發熱時機體處于一種明顯的分解代謝過旺的狀態,持續高熱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負荷加重,有可能誘發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組織損傷。對于6個月至4歲的幼兒來說,持續高熱容易發生驚厥,相當數量的患兒由此出現腦損傷,如智力落后甚至癲癇,因此應注意及時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藥物來退熱降溫。2.提示:內環境滲透壓會降低。當內環境滲透壓降低時,內環境中的水將較多地通過滲透作用進入細胞內,造成細胞吸水膨脹,進一步導致細胞代謝和功能紊亂。嚴重時人體會出現疲倦、全身不適、惡心、食欲減退、皮下組織腫脹等癥狀。3.提示:高原空氣稀薄,大氣壓和氧分壓低,易造成體內缺氧。這說明外界環境的變化會影響內環境的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不劇烈,并且機體代償機制良好,內環境的波動較小,仍能維持穩態;若外界環境變化劇烈,機體代償機制不好,內環境穩態將受到破壞,就會影響身體健康。?練習與應用 P12一、概念檢測1.(1)× 提示:血漿中含有緩沖對,因此人吃進酸性或堿性的食物,血漿的pH不會發生紊亂。(2)√(3)× 提示:在正常情況下,一個人的體溫并不是恒定不變的,而是相對恒定。(4)× 提示:CO2可以參與機體的穩態調節,如含CO2較多的血液,可以對呼吸中樞形成有效刺激,使呼吸加深加快。2.D 解析:運動時機體產熱增加,出汗有利于機體散熱,從而維持體溫穩定,A錯誤、D正確。運動時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初始的滲透壓與血漿的相等,汗液在流經汗腺導管排出體外過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故大量出汗會導致血漿滲透壓升高,C錯誤。由于血漿中含有緩沖對,大量出汗不會使血漿的pH下降,B錯誤。二、拓展應用提示:“人造子宮”看起來像一個大塑料袋,確切地說是用特殊材質制成的一種生物袋。它要代替母羊子宮孕育羊羔,這個生物袋內必須裝“羊水”,能夠為早產羊羔生活提供適宜的液體環境。該“羊水”模擬自然子宮羊水的成分種類和含量,除水和電解質外,包含多種可以促進羊羔生長的營養物質和生長因子,如蛋白質、糖類、脂肪等,也包括抗生素、尿素等。此外,這種“羊水”還必須具備適宜的溫度和酸堿度。“人造子宮”接有專門管道,需要每天注入定量電解質溶液,以確保“羊水”得到更新,保持相對穩定。另外,“人造子宮”外部配置了機器胎盤,與早產羊羔的臍帶連通。早產羊羔靠機器胎盤來獲得養料,排出代謝產物,以保持羊羔內環境的穩定;含有養料和O2的新鮮血液源源不斷輸送到羊羔體內,羊羔的心臟也將較多含有CO2和其他代謝產物的血液擠壓到機器胎盤中,后者將血液更新之后再回輸到羊羔體內。1.下圖是關于人體內環境穩態調節的示意圖,下列相關說法中,錯誤的是( D )A.甲、乙表示體液調節和免疫調節B.人體維持穩態的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C.丙、丁可以表示溫度和酸堿度D.內環境的理化性質不可以變化,否則機體就不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解析:內環境穩態是指內環境的各種化學成分和理化性質保持相對穩定,可以在一定范圍內變化,如果超出這一范圍就會影響機體正常的生命活動,D錯誤。2.下列有關人體內環境與穩態的敘述,正確的是( D )A.胃壁細胞生活的內環境是胃液和組織液B.體細胞只需通過內環境就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C.外界環境經常變化,但機體的內環境不會變化D.內環境穩態是體內細胞酶促反應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解析:胃液不屬于內環境,A錯誤;絕大多數體內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需要經過各系統、器官的協助,如O2和CO2的氣體交換就需要借助呼吸系統和循環系統才能完成,B錯誤;外界環境經常變化,但機體的內環境仍能保持相對穩定狀態,而不是不會變化,C錯誤;酶促反應的正常進行需要合適的溫度、pH、一定的離子濃度和底物濃度等,因此內環境穩態是體內細胞酶促反應正常進行的必要條件,D正確。3.如圖是高等動物體內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圖。回答下列問題:(1)圖中虛線內物質總稱為_內環境__,其中A代表_血漿__,B代表_組織液__,C代表_淋巴液__。(2)填寫圖中D、E系統的名稱:D_消化系統__,E_泌尿系統__。(3)從圖中可以看出,維持內環境滲透壓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進入內環境要經過_消化__、_循環__系統。(4)病人呼吸受阻,導致肌細胞無氧呼吸產生大量乳酸。乳酸進入血漿后,會使血漿pH_降低__(填“升高”或“降低”),但乳酸可以與血漿中的_HCO__發生反應,使血漿的pH維持相對穩定。解析:(1)據圖分析,圖中虛線內物質總稱為細胞外液,即為內環境,根據C有單向箭頭判斷,A表示血漿,B表示組織液,C表示淋巴液。(2)圖中,D表示營養物質經過消化系統進入內環境,E表示內環境中的代謝廢物經泌尿系統排出體外。(3)維持內環境滲透壓的Na+和Cl-以及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進入體內,首先要經過D消化系統,經小腸吸收后進入血液(循環系統)從而進入內環境。(4)乳酸呈酸性,進入血漿后會使血漿pH降低,血漿中存在緩沖對,其中的HCO可以中和乳酸,維持pH相對穩定。本章整合一、選擇題1.C 解析:血漿的pH由血漿中的酸堿緩沖物質維持,而非只靠氫離子維持。2.C 解析:乳酸為酸性物質,大量乳酸進入血液,可能會導致血漿暫時由弱堿性變為弱酸性,但因為血漿中有緩沖對的存在,所以血漿仍為弱堿性,A錯誤;劇烈運動時會消耗大量葡萄糖,但在體液調節和神經調節的作用下,血漿中葡萄糖的濃度維持相對穩定,B錯誤;鉀離子主要分布在細胞內,鈉離子主要分布在細胞外,大量失鈉,對細胞外液滲透壓的影響大于對細胞內液滲透壓的影響,C正確;劇烈運動時汗腺分泌大量汗液,汗液在流經汗腺導管排出體外過程中大部分Na+、Cl-被重吸收,而水很少被吸收,故劇烈運動會引起機體大量失水,進而導致血漿滲透壓和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D錯誤。二、非選擇題1.2.解析:(1)“酸堿體質理論”缺乏充分的科學依據,理由如下:①該理論中的“酸堿體質”概念模糊,在現代醫學和中醫學中都沒有酸性體質和堿性體質的分法。②該理論認為身體偏堿就是健康的,其實是偷換概念的錯誤命題。內環境相關知識顯示,體內細胞的生活環境——內環境(即細胞外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等)的正常pH穩定在7.35~7.45,呈弱堿性,但這并不意味著健康身體的每部分都偏堿性。例如,胃液呈強酸性,尿液呈弱酸性,陰道分泌物也呈弱酸性。③該理論認為,酸性體質是“萬病之源”,這是顛倒因果關系。在臨床中,的確有很多酸中毒(pH低于7.35)的情況發生,但這不是酸中毒致病,而是因為服用了某些藥物(如利尿劑)或患有某些疾病(如糖尿病、腎功能衰竭、腹瀉)而出現酸中毒。④該理論認為,若要健康,應多攝入堿性食物,這也沒有科學依據。食物雖有酸性、堿性的區分,但內環境相關知識表明,普通食物不可能引起內環境的酸堿度變化,因為人體內存在緩沖系統可以自動調節pH,使之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若日常飲食受該理論影響,將可能導致人體營養失衡,由此會引發更多疾病。(2)此說法不可信。應積極向周圍人宣傳相關科學知識,勸阻他們不要受生產廠家的廣告誤導。3.解析: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統,主要由氧源(氣瓶)和供氣調壓組件、水升華器和水冷卻循環裝置、空氣凈化組件、通風組件、通信設備、應急供氧分系統、控制組件和電源、報警分系統、遙測分系統等組成。它能夠為宇航員提供呼吸用氧,并控制服裝內的壓力和溫度,清除航天服內的CO2、臭味、濕氣和微量污染等。這套生命系統與壓力服(給宇航員提供正常大氣壓)一起,在人體周圍創造適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小氣候環境,有利于宇航員維持機體內環境的穩態。1.(2022·北京卷)有氧呼吸會產生少量超氧化物,超氧化物積累會氧化生物分子引發細胞損傷。將生理指標接近的青年志愿者按吸煙與否分為兩組,在相同條件下進行體力消耗測試,受試者血漿中蛋白質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產物量如下圖。基于此結果,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D )A.超氧化物主要在血漿中產生B.煙草中的尼古丁導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C.與不吸煙者比,蛋白質能為吸煙者提供更多能量D.本實驗為“吸煙有害健康”提供了證據解析:有氧呼吸會產生少量超氧化物,而有氧呼吸的場所是細胞質基質和線粒體,可見超氧化物主要在活細胞中產生,A錯誤;實驗結果可說明吸煙可能導致超氧化物含量增加,但不能證明是尼古丁的作用,B錯誤;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在細胞中一般不作為能源物質提供能量,C錯誤;據柱形圖可知,吸煙組血漿中蛋白質被超氧化物氧化生成的產物量高于不吸煙者,而超氧化物積累會氧化生物分子引發細胞損傷,因此,本實驗為“吸煙有害健康”提供了證據,D正確。故選D。2.(2022·海南卷)缺氧是指組織氧供應減少或不能充分利用氧,導致組織代謝、功能和形態結構異常變化的病理過程。動脈血氧分壓與肺泡通氣量(基本通氣量為1)之間的關系如圖。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D )A.動脈血氧分壓從60 mmHg降至20 mmHg的過程中,肺泡通氣量快速增加,以增加組織供氧B.生活在平原的人進入高原時,肺泡通氣量快速增加,過度通氣可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C.缺氧時,人體肌細胞可進行無氧呼吸產生能量D.缺氧時,機體內產生的乳酸與血液中的H2CO3發生反應,以維持血液pH的穩定解析:觀察圖示,動脈血氧分壓從60 mmHg降至20 mmHg的過程中,肺泡通氣量迅速增加,吸入的氧氣增多,以增加組織供氧,A正確;高原上缺乏氧氣,生活在平原的人進入高原時,動脈血氧分壓會降低,肺泡通氣量會快速增加,過度通氣排出CO2,使血液中CO2含量降低,B正確;在缺氧條件下,人體肌細胞可進行無氧呼吸產生乳酸,并釋放能量,C正確;缺氧時,機體內產生的乳酸與血液中的NaHCO3發生反應,以維持血液pH的穩定,D錯誤。故選D。3.(2022·湖北卷)人體中血紅蛋白構型主要有T型和R型,其中R型與氧的親和力約是T型的500倍,內、外因素的改變會導致血紅蛋白—氧親和力發生變化,如:血液pH升高,溫度下降等因素可促使血紅蛋白從T型向R型轉變。正常情況下,不同氧分壓時血紅蛋白氧飽和度變化曲線如下圖實線所示(血紅蛋白氧飽和度與血紅蛋白—氧親和力呈正相關)。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 )A.體溫升高時,血紅蛋白由R型向T型轉變,實線向虛線2方向偏移B.在腎臟毛細血管處,血紅蛋白由R型向T型轉變,實線向虛線1方向偏移C.在肺部毛細血管處,血紅蛋白由T型向R型轉變,實線向虛線2方向偏移D.劇烈運動時,骨骼肌毛細血管處血紅蛋白由T型向R型轉變,有利于肌肉細胞代謝解析:由題意可知,R型血紅蛋白與氧親和力更高,血紅蛋白氧飽和度與血紅蛋白—氧親和力呈正相關,溫度下降可促使血紅蛋白從T型向R型轉變,故體溫升高時,血紅蛋白由R型向T型轉變,實線向虛線2方向偏移,A正確;在腎臟毛細血管處血漿要為腎臟細胞提供氧氣,血紅蛋白由R型向T型轉變,實線向虛線2方向偏移,B錯誤;在肺部毛細血管處需要增加血紅蛋白與氧氣的親和力,血紅蛋白由T型向R型轉變,實線向虛線1方向偏移,C錯誤;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細胞氧分壓偏低,血紅蛋白飽和度偏低,血紅蛋白由R型向T型轉變,這樣便于釋放氧氣用于肌肉細胞呼吸,D錯誤。4.(2022·廣東卷)在2022年的北京冬奧會上,我國運動健兒取得了驕人的成績。在運動員的科學訓練和比賽期間需要監測一些相關指標,下列指標中不屬于內環境組成成分的是( A )A.血紅蛋白 B.血糖C.腎上腺素 D.睪酮(雄激素)解析:血紅蛋白位于紅細胞內,只存在于細胞內的物質不屬于內環境成分,A符合題意; 血糖屬于營養物質,可存在于內環境中,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B不符合題意;腎上腺素屬于激素,作為調節物質(信號分子)可存在于內環境中,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C不符合題意;睪酮屬于雄激素,可作為調節物質(信號分子)存在于內環境中,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D不符合題意。 第1節 細胞生活的環境課標要求1.1.1說明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等細胞外液共同構成高等動物細胞賴以生存的內環境1.1.2.闡明機體細胞生活在內環境中,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同時也參與內環境的形成和維持核心素養1.運用結構和功能觀,了解內環境的組成和理化性質(生命觀念)2.構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模型(科學思維)3.基于對內環境成分的分析,理解內環境是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媒介(科學思維)一、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1.體液的概念及組成:(1)概念:體內都含有大量_以水為基礎__的液體,統稱為體液。(2)組成:(3)各種細胞所生活的環境:血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_血漿__;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_組織液__;淋巴細胞直接生活的環境是_淋巴液__。(4)請用箭頭圖表示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三者之間的關系: 。2.內環境的概念:由_細胞外液__構成的液體環境。二、細胞外液的成分1.血漿的化學組成血漿中約90%為水;其余10%分別是:無機鹽(約1%),_蛋白質__(7%~9%),以及_血液運輸的其他物質__:包括各種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激素、各種代謝廢物等。2.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二者的成分和含量與血漿相近,最主要的差別是血漿中_蛋白質__含量較高。3.本質: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類似于海水的_鹽溶液__,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_生命起源于海洋__。三、內環境的理化性質1.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主要表現在_滲透壓__、_酸堿度__和_溫度__三個方面。2.滲透壓:(1)概念:溶液中_溶質微粒__對水的吸引力。(2)影響滲透壓的因素:溶質微粒數目 對水的吸引力 滲透壓高低越多 _越大__ 越高越少 越小 _越低__(3)決定物質:①血漿滲透壓:主要與_無機鹽__和_蛋白質__的含量有關。②細胞外液滲透壓:90%以上來源于_Na+__和_Cl-__。3.酸堿度:4.溫度: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_37_℃__左右。四、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細胞可以直接與_內環境__進行物質交換,內環境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過程,需要體內_各個系統__的參與。┃┃學霸記憶__■1.內環境:由細胞外液(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構成的液體環境。2.高等多細胞動物,它們的絕大多數細胞只有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3.內環境的成分包括水、無機鹽、營養成分、代謝廢物、激素和抗體等,血漿中含蛋白質較組織液和淋巴液中的要多。4.細胞外液的理化性質主要是:滲透壓、酸堿度和溫度。滲透壓是指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滲透壓的大小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溶質微粒越多,即溶液濃度越高,溶液滲透壓越高。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5.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活學巧練__■判斷對錯,正確打“√”,錯誤打“×”。1.血漿中含有水、無機鹽、血紅蛋白、代謝廢物、氣體、激素及各類營養物質。(×)2.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與血漿完全相同。(×)3.細胞外液本質上是一種類似于海水的鹽溶液,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4.細胞外液是生物體生化反應的主要場所。(×)5.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取決于血漿中無機鹽和蛋白質的含量。(√)6.人體劇烈運動時,無氧呼吸產生乳酸的過程發生在內環境中。(×)7.組織液中的水分子可來自血漿和細胞內液。(√)思考:1.血液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嗎?提示:不是。血液包括血漿和血細胞(血小板、紅細胞、白細胞等),血漿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而血細胞不是內環境的組成成分。2.為什么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提示:單位體積細胞外液中Na+、Cl-的微粒數遠高于蛋白質,即使在含有較多蛋白質的血漿中也是如此,故細胞外液滲透壓主要來源于Na+和Cl-。知識點 1 體內細胞生活在細胞外液中1.體液(1)概念動物和人體內含有大量以水為基礎的液體,這些液體統稱為體液。(2)組成體液知識貼士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淚腺、尿道等有孔道與外界環境相通,屬于外界環境;其中的液體如消化液、淚液、尿液等不是體液,不屬于細胞外液。2.內環境(1)組成:內環境由血漿、組織液、淋巴液等組成(如圖所示)。(2)各組成成分間的比較 成分項目 血漿 組織液 淋巴液存在部位 血管 組織細胞間隙 淋巴管來源 ①組織液滲透進入毛細血管;②淋巴回流 ①血漿滲透出毛細血管;②組織細胞代謝產生 毛細淋巴管吸收部分組織液生活于其中的細胞 各種血細胞 絕大多數的組織細胞 大量淋巴細胞和吞噬細胞三者之間的關系3.不同人體細胞所處內環境不同細胞 內環境組織細胞 組織液毛細血管壁細胞 血漿、組織液毛細淋巴管壁細胞 淋巴液、組織液血細胞 血漿淋巴細胞 淋巴液、血漿知識貼士(1)內環境的“內”和“外”是相對的,從整個人體角度來看,細胞外液是人體的內環境,從細胞角度來看細胞外液是細胞的外環境。細胞外液與內環境是同一概念,具有相同的內涵和外延。(2)體腔液、關節液雖然在體內,但它們已不在細胞之間,不能為組織細胞提供物質交換的原料,所以它們也不屬于細胞外液(或內環境)或體液。(3)內環境主要包括組織液、血漿和淋巴液,但不是只有這三種,還有腦脊液等。(4)血漿中的血細胞、組織液中的組織細胞不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5)內環境是針對多細胞動物的一個概念,單細胞動物(或原生動物)以及植物沒有所謂的內環境。┃┃典例剖析__■典例1 如圖是人體某組織內的部分結構示意圖,A、B、C、D表示的是結構,①②③④表示的是液體。下列有關敘述錯誤的是( C )A.③可以進入A、B、CB.①②③④組成體液,其中①③④構成內環境C.尿素分子不能由③進入④D.B產生的CO2和其他代謝產物先后經過③和④,最終被排出體外解析:③是組織液,可進入A毛細淋巴管、B組織細胞和C毛細血管,A正確;體液包括細胞內液和細胞外液,細胞外液又叫內環境,圖中①③④構成內環境,②是細胞內液,B正確;尿素從組織細胞先進入③組織液,然后進入④血漿,通過血液循環運輸,C錯誤;組織細胞產生的CO2和其他代謝產物先進入③組織液,然后進入④血漿,通過血液循環運輸,最終排出體外,D正確。變式訓練1.下列屬于人體內環境的是( C )A.呼吸道內的氣體 B.消化道內的消化液C.毛細血管內的血漿 D.膀胱內的尿液解析:內環境是體內細胞生活的液體環境,主要由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組成。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膀胱等與外界相連,其內存儲的液體也直接與外界接觸,所以呼吸道內的氣體、消化道內的消化液以及膀胱內的尿液等液體都不屬于內環境。知識點 2 細胞外液的成分1.血漿的主要成分成分 概述水 含量最多,約占血漿成分的90%,血漿中的營養物質、代謝廢物等均溶解在水中被運輸無機鹽 約占1%,以Na+(比細胞內多)、Cl-、K+(比細胞內少)、Ca2+、HCO和HPO為主蛋白質 占7%~9%,如血清白蛋白、纖維蛋白原、抗體、丙氨酸氨基轉移酶、蛋白質類激素等氣體 O2、CO2等血液運輸的其他物質(少量) 營養物質 除蛋白質外,還有葡萄糖、脂質、氨基酸、維生素等代謝廢物 除CO2外,還有蛋白質和核酸代謝產生的含氮廢物,如氨、尿素、尿酸等其他 甲狀腺激素、性激素等2.組織液和淋巴液的成分(1)組織液、淋巴液的成分和各成分的含量與血漿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2)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而組織液和淋巴液中蛋白質含量很少。┃┃典例剖析__■典例2 人體的組織細胞需通過內環境才能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下列物質不都屬于內環境成分的是( B )A.抗體、激素B.凝血酶原、DNA聚合酶C.葡萄糖、三酰甘油D.尿素、尿酸解析:血漿等內環境中含有抗體、激素,A項不符合題意;DNA聚合酶存在于細胞內,B項符合題意;葡萄糖、三酰甘油等可以存在于內環境中,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C項不符合題意;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如尿素、尿酸等可通過血漿運輸,屬于內環境的組成成分,D項不符合題意。變式訓練2.在人體內環境中可以發生的生理過程是( C )A.血漿蛋白和血紅蛋白的合成B.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過程C.抗體與相應的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D.蛋白質經過消化成為氨基酸的過程解析:血漿蛋白和血紅蛋白的合成場所是核糖體,核糖體位于細胞內,不是在內環境中,A錯誤;葡萄糖分解成丙酮酸的過程發生在細胞質基質中,不是在內環境中,B錯誤;抗體主要分布在血漿中,其與相應的抗原發生特異性結合發生在內環境中,C正確;蛋白質經過消化成為氨基酸的過程發生在消化道內,消化道與外界相通,不屬于內環境,D錯誤。知識點 3 內環境的理化性質1.滲透壓概念 溶液中溶質微粒對水的吸引力大小 取決于單位體積溶液中溶質微粒的數目。溶液濃度越高(溶質微粒越多),溶液滲透壓越高影響因素 ①血漿滲透壓的大小主要與無機鹽、蛋白質的含量有關;②細胞外液滲透壓的90%以上來源于Na+和Cl-舉例 在37 ℃時,人的血漿滲透壓約為770 kPa,相當于細胞內液的滲透壓2.酸堿度(1)范圍:正常人的血漿近中性,pH為7.35~7.45。(2)血漿的pH之所以能夠保持穩定,與其中含有的HCO、H2CO3等物質有關。3.溫度:人體細胞外液的溫度一般維持在37 ℃左右。┃┃典例剖析__■典例3 醫院里給病人輸液時常用到生理鹽水,但是過多注射生理鹽水會影響細胞的正常功能,下列相關敘述正確的是( C )A.生理鹽水與血漿為等滲溶液,二者成分差別不大B.生理鹽水的pH與血漿的相差不大,過量補充不會影響血漿pH的穩定C.過量補充生理鹽水時,血漿中的其他成分的濃度會發生改變D.注射生理鹽水會導致血漿滲透壓發生改變解析:生理鹽水雖然是血漿的等滲溶液,但是二者的成分差別較大,A錯誤;生理鹽水的成分與血漿的成分不同,過量補充生理鹽水會影響血漿pH的穩定,B錯誤;過量補充生理鹽水時,血漿中的其他成分的濃度會發生改變,如血漿蛋白的濃度會降低,C正確;生理鹽水是血漿的等滲溶液,注射生理鹽水不會引起血漿滲透壓改變,D錯誤。變式訓練3.下列關于人體血漿中pH變化的說法,正確的是( B )A.飲用弱堿性水,會使血漿的pH顯著升高B.肺氣腫病人由于呼吸不暢,血漿的pH會略有降低C.劇烈運動時,細胞產生的乳酸會被NaOH中和D.血漿中含有CO,所以血漿的pH能夠保持相對穩定解析:飲用弱堿性水后,由于人體中有緩沖物質的存在,血漿的pH會維持在相對穩定的范圍,A錯誤;肺氣腫患者呼吸不暢,組織細胞供氧不足,細胞無氧呼吸產生較多的乳酸,同時CO2不能及時排出,使內環境pH略有下降,B正確;劇烈運動時,骨骼肌細胞無氧呼吸產生乳酸,乳酸進入血液與血漿中碳酸氫鈉反應,使血漿pH基本保持穩定,C錯誤;由于血漿中HCO、H2CO3等緩沖物質的存在,血漿的pH能夠保持相對穩定,D錯誤。知識點 4 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1.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圖解:2.物質示例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除需要內環境外,還需要多個器官、系統協調完成。(1)空氣中O2進入體內細胞的途徑:→→→→(2)食物中營養物質進入體內細胞的途徑:→→→→(3)代謝產生的CO2排出體外的途徑:→→→→(4)代謝產生的尿素等廢物排出體外的途徑:→→→→3.內環境的作用(1)內環境是機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生活的直接環境。(2)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典例剖析__■典例4 下圖為高等動物體內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示意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C )A.①、③都必須通過消化系統才能完成B.人體的體液包括內環境和細胞外液C.細胞與內環境交換的④為養料和氧氣D.⑥可表述為:體內細胞可與外界環境直接進行物質交換解析:直接參與體內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有關的系統為:呼吸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泌尿系統,圖中①、②、③依次需通過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泌尿系統完成。在物質交換過程中起調節作用的系統有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人體的體液包括細胞外液和細胞內液,由細胞外液構成的液體環境叫作內環境。細胞與內環境直接交換的④為養料和氧氣,⑤為二氧化碳、水、無機鹽、尿素、尿酸等廢物。⑥可表述為:體內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間接進行物質交換。變式訓練4.下圖表示人體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示意圖,Ⅰ、Ⅱ、Ⅲ、Ⅳ表示能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系統或器官,①②是有關的生理過程。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B )A.內環境與Ⅰ交換氣體必須通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B.Ⅱ內的葡萄糖通過①進入血液和淋巴C.②表示重吸收作用D.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膚解析:Ⅰ能為內環境提供O2并排出CO2,因此Ⅰ是呼吸系統,內環境與Ⅰ交換氣體必須通過肺泡壁和毛細血管壁;Ⅱ內的葡萄糖通過①只能進入血液;Ⅲ是泌尿系統,②表示重吸收作用;皮膚具有分泌作用,皮膚中的汗腺通過分泌汗液來排出代謝廢物,Ⅳ表示的器官是皮膚。一、組織水腫原因分析1.關于水腫實質的分析在不同條件下,由于細胞外液滲透壓的變化,引起組織液增多。2.水腫原因分析血漿蛋白減少→血漿滲透壓下降 ↓組織水腫↑→ 組織液滲透壓升高典例5 某人由于輕微創傷使小腿某處皮下青紫并且局部水腫,對這一現象的合理解釋是( A )A.毛細血管破裂,部分血液外流,使局部組織液滲透壓升高,組織液增多B.毛細血管破裂,淋巴液外滲,使局部組織液重新滲入血管中C.毛細血管收縮,血流量減少,使局部組織液減少D.毛細血管擴張,血流量增加,使局部組織液增多解析:正常情況下,除血細胞和大部分血漿蛋白外,血漿中的其他物質均可透過毛細血管壁進入組織細胞間隙,形成組織液。但當受到創傷后,毛細血管破裂,原本應留在血管中的蛋白質等物質也能進入組織細胞間隙,從而使組織液濃度增大,滲透壓升高,組織液的吸水能力增強,進入組織液的水分增多,引起組織水腫。二、細胞與外界環境物質交換的穿膜問題1.養料(如葡萄糖)(1)轉移途徑:腸腔→小腸上皮細胞→小腸毛細血管→血液循環→組織處毛細血管→組織液→組織細胞。(2)相關系統:消化系統、循環系統。(3)穿膜層數:進出小腸上皮細胞(2層)+進出毛細血管壁細胞(4層)+進入組織細胞(1層)=7層。2.O2(1)轉移途徑:肺泡→肺泡壁細胞→肺部毛細血管→血液循環→組織處毛細血管→組織液→組織細胞。(2)相關系統:呼吸系統、循環系統。(3)穿膜層數:進出肺泡壁細胞(2層)+進出毛細血管壁細胞(2層)+進出紅細胞(2層)+進出毛細血管壁細胞(2層)+進入組織細胞(1層)=9層;若被利用,再加進入線粒體(2層)=11層。典例6 下圖為小腸絨毛上皮細胞(如圖中①所示)與內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示意圖,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C )A.葡萄糖進入①的方式是協助擴散B.③內液體滲透壓過高可引起組織水腫C.由②攜帶的氧到組織細胞內被利用,至少需要經過6層生物膜D.⑤內液體含有的蛋白質與③內一樣多解析:由題圖可知,①為小腸絨毛上皮細胞,④為組織液,⑤為淋巴液,②為紅細胞,③為血漿。葡萄糖進入①的方式是主動運輸;血漿滲透壓過高不會引起組織水腫;由紅細胞攜帶的氧到組織細胞內被利用,至少需要經過6層生物膜,包括紅細胞膜(1層)、毛細血管壁細胞(2層)、組織細胞膜(1層)、線粒體膜(2層);淋巴液中含有的蛋白質比血漿內的少。解疑答惑?問題探討 P21.提示:圖1是人體血液中的血細胞,包括紅細胞、白細胞等;圖2是單細胞動物草履蟲。血細胞生活在血漿中,草履蟲直接生活在外界水環境中。兩者生活環境的相似之處:都是液體環境。不同之處:血細胞生活在體內的血漿中,并不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而草履蟲生活在外界環境中,直接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2.提示:若將圖1所示的細胞置于圖2所示細胞的生活環境中,該細胞會出現吸水膨脹直至破裂的現象。?思考·討論 P31.提示:細胞外液是指存在于細胞外的體液,包括血漿、組織液和淋巴液等。血細胞直接生活在血漿中,體內絕大多數細胞直接生活在組織液中,大量淋巴細胞直接生活在淋巴液中。由此可見,細胞外液是體內細胞直接生活的液體環境。2.提示:當血漿流經毛細血管時,水和一些能夠透過毛細血管壁的物質可以在毛細血管動脈端滲出,進入組織細胞間隙成為組織液,絕大多數的組織液在毛細血管靜脈端又可以重新滲入血漿中。少量的組織液還可以滲入毛細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淋巴液經淋巴循環由左右鎖骨下靜脈匯入血漿中。它們之間的關系如圖所示。3.提示:人體細胞外液主要由組織液、血漿和淋巴液等構成,它們雖然分布在人體不同部位(血漿位于血管內,組織液分布于組織細胞之間,淋巴液分布于淋巴管),但基本化學成分相同,并且彼此緊密聯系,共同構成人體細胞生活的內環境。由此可見,全身的細胞外液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思考·討論 P41.提示: 表中的物質可分為無機物和有機物。無機物包括無機鹽(如鈉、鉀、鈣、磷、鎂、鐵、氯、碳酸氫鹽等)和CO2。有機物包括糖類(如葡萄糖等)、蛋白質(如丙氨酸氨基轉移酶、堿性磷酸酶、乳酸脫氫酶等)、脂類(如甘油三酯、膽固醇)等。表中的化學物質也可分為營養物質和代謝產物。營養物質包括水、無機鹽、蛋白質、葡萄糖、甘油三酯等,代謝產物包括尿素、尿酸、CO2。2.提示:血漿中還含有各種激素、維生素、O2等。3.提示:葡萄糖是主要的能源物質,甘油三酯是儲備的能源物質,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無機鹽能夠調節人體生命活動。4.提示:血漿中的葡萄糖主要來源于食物中的糖類。食物中的淀粉經消化系統消化后,分解為葡萄糖,經小腸絨毛吸收后進入血液,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全身各處。進入組織細胞后,葡萄糖主要用于氧化分解放能,為生命活動提供能量。生成的CO2和水,先排入內環境中,然后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相應部位排出,CO2由呼吸系統排出,多余水分主要由泌尿系統排出。甘油三酯的來源和去路與糖類物質相似。尿素主要在肝合成,原料是氨基酸代謝產生的含氮廢物,而氨基酸主要來源于食物中蛋白質的分解。肝合成的尿素,主要通過血液循環運輸到腎,隨尿液排出體外;少量尿素通過汗液排出體外。鈉主要來自食物,經消化系統直接吸收進入血液。血液中的鈉主要通過尿液排出體外,少量鈉通過汗液排出體外。?練習與應用 P6一、概念檢測1.(1)× 水皰的成分中水的含量最高。(2)√(3)√(4)√2.B 解析:膀胱內的尿液、肺泡腔內的氣體、小腸腔內的消化液都與外界環境相通,不屬于內環境。3.提示:(1)肺、小腸等、腎 (2)營養物質的吸收 (3)腎小管的重吸收二、拓展應用提示:不會影響血漿的pH。原因詳見本章第2節。1.關于淋巴液的敘述,錯誤的是( D )A.淋巴液屬于細胞外液B.淋巴液和血漿中都有淋巴細胞C.淋巴液最終匯入血漿參與血液循環D.淋巴液中的蛋白質含量高于血漿中的解析:血漿和淋巴液在成分上的主要區別是血漿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D錯誤。2.下列過程或反應,發生在人體內環境中的是( D )A.蔗糖水解轉變成葡萄糖和果糖B.同源染色體配對時發生交換重組C.R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鍵的形成D.肌肉注射青霉素解析:蔗糖水解成葡萄糖和果糖的過程發生在消化道,而消化道不屬于人體內環境,A錯誤;同源染色體配對時交換重組發生在細胞內,不屬于內環境,B錯誤;RNA聚合酶催化磷酸二酯鍵的形成發生在細胞內,不屬于內環境,C錯誤;肌肉注射青霉素,是把青霉素注入組織液中,屬于內環境,D正確。3.血漿滲透壓可分為膠體滲透壓和晶體滲透壓,其中,由蛋白質等大分子物質形成的滲透壓稱為膠體滲透壓,由無機鹽等小分子物質形成的滲透壓稱為晶體滲透壓。回答下列問題:(1)某種疾病導致人體血漿蛋白含量顯著降低時,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水分由_血漿__進入組織液,可引起組織水腫等。(2)正常人大量飲用清水后,胃腸腔內的滲透壓下降,經胃腸吸收進入血漿的水量會_增加__,從而使血漿晶體滲透壓_降低__。(3)在人體中,內環境的作用主要為:①細胞生存的直接環境;②_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__。解析:(1)人體血漿蛋白含量顯著降低時,血漿膠體滲透壓降低,從而導致水分由血漿進入組織液,引起組織水腫。(2)正常人大量飲用清水后,胃腸腔內的滲透壓降低,經胃腸吸收進入血漿的水量會增多,從而使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3)內環境是體內細胞賴以生存的環境,為體內細胞提供相對穩定的環境,維持細胞滲透壓,為細胞提供氧氣和營養物質,并及時將細胞代謝廢物運走,體現了細胞通過內環境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新教材適用2023_2024學年高中生物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本章整合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doc 新教材適用2023_2024學年高中生物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第1節細胞生活的環境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doc 新教材適用2023_2024學年高中生物第1章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第2節內環境的穩態學案新人教版選擇性必修1.doc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