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1 機械運動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起飛指南】2024年中考物理一輪復習一遍過(人教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1 機械運動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起飛指南】2024年中考物理一輪復習一遍過(人教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1 機械運動
知識點一:長度與長度測量
1.長度單位
(1)國際單位是 米,符號m。
(2)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2.單位換算
(1)1km=103m=106mm=109μm=1012nm。
(2)1m=10dm=100cm。
3.進行單位換算的步驟:數值不變,乘以原單位與目標單位之間的進率,將原單位改寫為目標單位。
4.長度的測量
(1)長度測量工具:皮尺、刻度尺、三角板、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
(2)認識刻度尺: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如圖所示:
1)零刻度線: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時要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是否在端,是否磨損。
2)量程:即測量范圍,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測出的最大長度。
3)分度值: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它決定測量的精確程度。
(3)刻度尺的使用: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應做到“五會”:“會選”、“會放”、“會看”、“會讀”、“會記”。
1)會選:根據測量對象和測量要求選擇適當的測量工具(適當量程和分度值)。
①選量程:測量物體長度時,所選取的刻度尺的量程應盡量大于被測物體的長度,這樣可以保證測量能一次完成,與分段多次測量相比可使測量結果更準確。
②選分度值:根據測量精確度的要求選擇合適分度值的刻度尺。如安裝玻璃時,偏差在“mm”級別不影響安裝,選用分度值為1mm刻度尺即可。
實際測量時,并不是測量工具越精密越好,只要能達到測量精度要求就可以了。
2)會放:將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側要緊靠被測物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圖甲是正確放置刻度尺情況,乙圖即為錯誤放置情況。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已經磨損,可使其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的一端,讀出長度后再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就可以得到物體的長度,如圖丙所示。
3)會看: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即視線與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視,圖中,A為錯誤的視線,B為正確的視線。
4)會讀:讀數時,要注意區分大格和小格的數目,讀出準確值,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圖所示,上圖準確值是3cm,估讀值是0.2cm,所以該物體的長度為3.2cm;下圖準確值是3.1cm,估讀值是0.05cm,被測物體的長度為3.15cm。
對刻度尺讀數時,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讀值是“0”時不能省略,如讀數時3.50cm,小數點后的“0”是估讀的,不能省略。
5)會記:記錄數據時,不但要記錄數字,還必須注明測量量的單位。沒有單位的記錄是毫無意義的。
5.長度的估測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需要對一些常見物體的長度進行估測,或采用一些簡便的方法粗略測量物體的長度,這就要求我們了解一些常見物體的尺度以便于進行估測。例如,一只鉛筆的尺度大約是17.5cm,一層住宅樓的高度大約是3m,課桌的高度大約是0.8m等。
6.長度測量的特殊方法
在測量物體長度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易直接測量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我們使用特殊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
(1)積累法:當被測物體的長度太小,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測量時,可把n個相同的長度疊合起來,測出總長度后除以n就可以算出物體的長度。下圖就是利用此方法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的示意圖。利用此方法還可以測量細銅絲的直徑等。
(2)平移法:當待測物體的長度(如球的直徑、圓錐的高度等)隱藏在物體內部時,可將其等效平移到物體外部,再用刻度尺測量。如圖甲、乙所示,是分別測量硬幣直徑和圓錐高度的示意圖,其中硬幣直徑為3.10cm-2.00cm=1.10cm。
(3)化曲為直法:測量如圖所示曲線長度時,可以用一端易彎曲的但不可伸長的絲線與曲線重合,標號兩端的記號,然后輕輕把細線拉直,用刻度尺測量出兩記號的長度,這就是曲線的長度。
(4)滾輪法:當所測曲線長度較大,如測量跑道的長度,可用已知周長的滾輪,沿著跑道滾動,用滾輪周長乘以滾動周數即可計算出跑道的長度。
(5)化整為零法:若被測物體的長度遠遠超過了刻度尺的量程(如測一卷鐵絲的長度),或不便于用刻度尺直接測量時,可先選取物體的一小部分,用刻度尺測量其長度,然后設法測出整個物體與這一小部分的倍數關系,最后根據這一倍數關系求出整個物體的長度。
知識點二:時間與時間的測量
1.時間單位
(1)國際單位是 秒,符號s。
(2)常用單位有:小時(h)、分鐘(min)。
2.單位換算:1h=60min,1min=60s,1h=3600s。
3.時間與時刻的區別:時刻為某一時間點,時間表示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長短。例如:某同學周末從8:30開始做作業,9:40完成作業,這里的8:30、9:40就是時刻,所花費的70min為時間。
4.時間測量工具:鐘表、手表、停表等。
5.機械停表
(1)認識機械停表
機械停表是測量時間的儀器。它有兩個表盤,一個是長針(秒針)和一個短針(分針),常見的型號有兩種,15ˊ/30"型(小表盤量程15min,大表盤量程30s)和30ˊ/60"(小表盤量程30min,大表盤量程60s)。如圖:
(2)讀數方法
讀數時,先讀出小盤上指針所走的分鐘數(按整數讀);再觀察小表盤上的指針有沒有超過兩數字之間的半分鐘刻度線,如果不超過,則大盤按照0-30s讀數,如果超過,則大盤按照30s-60s讀數。即讀數=小盤分鐘數+大盤的秒數。
知識點三:誤差
1.誤差:進行測量時,由于受所用儀器和測量方法的限制,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差別,這就是誤差。任何測量都存在誤差,所用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2.產生的原因:測量工具精密度,測量環境變化和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測量儀器和改進測量方法。
知識點四:機械運動
1.機械運動的定義
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體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如飛翔的小鳥、疾駛的列車航行的輪船等。
2.機械運動的兩種形式
(1)物體間距離發生變化的運動,如圖甲所示。
(2)物體間距離不變,但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如圖乙所示。
知識點五:參照物
1.參照物:描述物體運動時,選做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選取參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對地面靜止不動的物體,只是選哪個物體為參照物,我們就假定該物體不動。
2.參照物的選擇
原則 說明
排己性 參照物不能選擇研究對象本身,因為若以研究對象為參照物,則它永遠是靜止的
假定性 參照物一旦選定,就意味著該物體是靜止的
任意性 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既可以選擇靜止的物體,也可以選擇運動的物體
不唯一性 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可以選擇不同物體為參照物,若選擇了不同物體作為參照物,該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
方便性 通常情況下,為了研究方便,一般選取地面或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此時可不指明參照物;若選取其他特殊物體為參照物,則必須指明所選取的參照物
具體性 參照物必須是具體的物體,不能是抽象的事物,如“天空、宇宙”等
同一性 當有多個研究對象時,應選取同一參照物,如果選取不同的參照物,就會引起混亂
知識點六: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如圖所示,觀察列車里的乘客,若以車外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若以列車為參照物,乘客和列車之間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乘客是靜止的。因此,判斷同一個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取的參照物。可見,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運動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分析
(1)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不動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2)靜止是相對的:通常所說的靜止,只是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某一特定參照物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
(3)物體的運動狀態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描述某物體的運動狀態時,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結論有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確的。因而,不事先選定參照物,就無法對某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做出準確地描述
3.運動分類(根據運動路線):曲線運動、直線運動。
知識點七:速度
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三種方法
(1)在運動路程相同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所用時間短的運動得快(裁判的比較方法)。
如圖甲所示,兩輛汽車通過相同的路程,紅車用時45min,綠車用時30min,說明綠車運動得快。
(2)在運動時間相同情況下,比較經過的路程,經過路程長的運動得快(觀眾的比較方法)。
如圖乙所示,百米比賽場上,運動員從同一起點出發,在相同時間內,跑到最前面的運動員(運動路程最長)運動的最快。
(3)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時,為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在物理學中,常采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將物體運動的路程除以所用時間,即換算成“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
2.速度
(1)定義: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物體運動的速度。
(2)公式:
變形公式:。
(3)物理意義: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這個數值越大,表明物體運動得越快;這個數值越小,表明物體運動的越慢。
(4)單位及換算: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符號是m/s,或者m·s-1,速度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組合而成的組合單位。
在交通運輸中,速度的單位常用千米每小時(km/h)表示。這兩個單位換算關系是:1m/s=3.6km/h。
知識點八:勻速直線運動
1.按運動路徑分類
按運動路徑分類,物體的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2.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一種理想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嚴格意義上的勻速直線運動是不存在的。為了簡化問題,便于研究,我們將某些運動,如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速度運動的汽車,在平直軌道上以某一速度行駛的列車等,都可以看成是勻速直線運動。
(2)勻速直線運動特點
①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變;
②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或者說通過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時間相等;
③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通過的路程與其時間成正比。
(3)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
①速度-時間圖像(v-t圖像):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如圖甲所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變,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圖中速度大小是4m/s。
②路程時間圖像(s-t圖像):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像是一條直線,圖像傾斜程度反映了速度大小,越傾斜速度越大。如圖乙所示,乙和丙兩物體同時從同地出發,乙的速度大于丙的速度。
知識點九、變速直線運動與平均速度
1.變速直線運動
(1)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做直線運動時,其速度大小在發生變化,這種直線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例如,飛機起飛時速度越來越大,火車進站時速度越來越小等。
(2)變速直線運動的圖像: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s-t圖像不再是一條直線;其v-t圖像根據物體運動過程中速度變化情況,圖像形狀各異。如圖所示。
2.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為了粗略描述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一段路程上)運動快慢,我們引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路程除以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2)平均速度的公式:。式中,“s”是通過的路程,“t”是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v”是這段時間內(或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3)由于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通過不同的路程(或在不同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
知識點十、測量平均速度
【實驗原理】。根據公式,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s,用停表測出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t,就可以算出物體在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平均速度。
【實驗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車、金屬片、木塊。
【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端或中部固定金屬片。
【實驗步驟】(1)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把小車放在斜面的頂端,金屬片垂直固定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
(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所用時間t1,將小車通過的路程s1和所用時間t1填入表格中。
(3)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和所用時間t2,將數據填入表格對應的位置。
(4)利用公式,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即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
【實驗結論】
小車而在斜面上做變速直線運動,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車平均速度大小不同。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斜面底端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
★特別提醒
1.斜面的長度要足夠長、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過小,否則測出的平均速度大小會過于接近),且測量過程中不能改變斜面的坡度;
2.要測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測量其對應的路程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
考點一.長度的估測
1.(2023 嶗山區一模)為防止制作油炸食品時燙傷,人們專門制作了如圖所示的加長筷子。根據圖片提供的信息,這種筷子的長度最接近(  )
A.20mm B.20cm C.5dm D.2m
【解答】解:人手的長度約為18cm左右,在圖中長筷子的長度是人手的長度2.5倍左右,即長筷子的長度L=18cm×2.5=45cm=4.5dm,接近5dm,故ABD錯誤,C正確。
故選:C。
考點二.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2.(2023 常州)如圖甲所示,西班牙制造的新式列車車廂的寬度l=3.500m。為判斷新式列車車廂能否通過一處老式隧道,技術人員分別測量了隧道內部三處的寬度,如圖乙所示,測量結果為:l1=3.600m、l2=3.480m、l3=3.540m。技術人員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為  1cm ,新式列車車廂  不能 (能/不能)通過該隧道。
【解答】解:使用刻度尺記錄測量結果時要記錄到分度值的下一位,由題中數據可知,記錄結果單位為m,小數點后三位小數,則分度值為cm;
由題意可知,列車車廂的寬度l=3.500m,大于l2=3.480m,則新式列車車廂不能通過該隧道。
故答案為:1cm;不能。
考點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2023 北京)2023年5月30日,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圖中所示的是火箭上升和此過程中航天員在艙內的情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以地面為參照物,發射塔是運動的
B.以發射塔為參照物,火箭是靜止的
C.以艙內的航天員為參照物,火箭是靜止的
D.以艙內的航天員為參照物,發射塔是靜止的
【解答】解:A、以地面為參照物,發射塔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發射塔是靜止的,故A錯誤;
B、以發射塔為參照物,火箭的位置發生了變化,火箭是運動的,故B錯誤;
C、以艙內的航天員為參照物,火箭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火箭是靜止的,故C正確;
D、以艙內的航天員為參照物,發射塔的位置發生了變化,發射塔是運動的,故D錯誤;
故選:C。
4.(2023 大興區二模)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0日5時42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它們成為了一個整體,一起繞地球飛行。如圖所示為神舟TV相機拍攝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跟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后的畫面。關于完成對接后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和天和核心艙,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以“神舟十五號”為參照物,“核心艙”是運動的
B.以“核心艙”為參照物,“神舟十五號”是運動的
C.以地球為參照物,“神舟十五號”是運動的
D.以地球為參照物,“核心艙”是靜止的
【解答】解:A、完成對接后,以“神舟十五號”為參照物,“核心艙”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所以是靜止的,故A錯誤;
B、以“核心艙”為參照物,“神舟十五號”的位置沒有發生改變,所以是靜止的,故B錯誤;
C、以地球為參照物,“神舟十五號”的位置發生了改變,所以是運動的,故C正確;
D、以地球為參照物,“核心艙”的位置發生了改變,所以是運動的,故D錯誤。
故選:C。
考點四.速度與物體運動
5.(2023 益陽模擬)如圖所示是某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線運動的s﹣t圖象,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
A.物體在0﹣2s內做變速運動
B.物體在2﹣4s內運動速度是5m/s
C.物體在前2s內和后2s的速度相等
D.物體在6s內平均運動速度是2.5m/s
【解答】解:A、由圖象可知0﹣2s內,物體通過的路程與運動時間成正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
B、由s﹣t圖象可知,在2~4s內,物體運動的路程為零,其速度為0,故B錯誤;
C、物體在前2s內運動的路程為5m,后2s內運動的路程為15m﹣5m=10m,即在相等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不相等,根據v可知,則物體在前2s內和后2s內的速度不相等,故C錯誤;
D、物體在6s內的平均速度:v2.5m/s,故D正確。
故選:D。
考點五.速度的計算和公式的應用
6.(2023 日照)姐姐和弟弟在同一所學校上學。某一天吃過早餐后,姐弟倆約定從小區門口出發去學校大門口會合。作出他們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象分別如圖中的兩條實線所示,弟弟的圖線為直線。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弟弟比姐姐早5min離開家
B.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相同
C.弟弟和姐姐行走時的速度相等,均為100m/min
D.姐姐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解答】解:A、由圖像可知,姐姐比弟弟早出發5min,故A錯誤;
B、由圖像可知,姐姐的平均速度為:v150m/min,弟弟所用時間為:t2=15min﹣5min=10min,則弟弟的平均速度為:v2100m/min,則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不相同,故B錯誤;
CD、姐姐在0﹣5min和15﹣20min行走,5﹣15min內沒有行走,姐姐在0﹣5min和15﹣20min內通過的路程均為500m,則姐姐行走時的速度為:v1'100m/min,而弟弟的速度為100m/min,故C正確、D錯誤。
故選:C。
7.(2023 上海)甲車從P出發、乙車從Q點出發,甲、乙相向而行;乙比甲早出發1s,甲到Q點時,乙離P點1m,求此時乙到Q的距離(  )
A.可能為2米 B.可能為4米 C.一定為8米 D.一定為6米
【解答】解:由圖像可知,甲、乙的速度分別為:v甲3m/s,v乙2m/s,
由v可知,1s內乙運動的路程:s乙0=v乙t0=2m/s×1s=2m,
甲運動的路程:s甲=v甲t,即PQ之間的距離s=s甲=v甲t,
乙離P點1m,有兩種情況:
①乙在PQ的內側,此時乙運動的路程:s乙=s﹣s乙0﹣1m=v甲t﹣2m﹣1m=v甲t﹣3m,
又s乙=v乙t,所以有:v乙t=v甲t﹣3m,
解得:t3s,
則PQ之間的距離:s=v甲t=3m/s×3s=9m,
此時乙到Q的距離:s乙Q=s﹣1m=9m﹣1m=8m;
②乙在PQ的外側,此時乙運動的路程:s乙'=s﹣s乙0+1m=v甲t'﹣2m+1m=v甲t'﹣1m,
又s乙'=v乙t',所以有:v乙t'=v甲t'﹣1m,
解得:t'1s,
則PQ之間的距離:s'=v甲t'=3m/s×1s=3m,
此時乙到Q的距離:s乙Q'=s'+1m=3m+1m=4m,
即甲到Q點時,乙到Q的距離可能為8m,也可能為4m,故B正確。
8.(2023 安徽模擬)甲、乙兩人同時同地向東運動,運動圖象如圖所示。由圖可知,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做勻速運動,乙做變速運動
B.甲運動比乙慢
C.出發5s后,甲、乙之間距離為5m
D.出發10s后,乙通過的路程是15m
【解答】解:AB、甲圖為v﹣t圖象,由圖知,v甲=3m/s,甲的速度不變,做勻速直線運動,
乙圖為s﹣t圖象,為一過原點的傾斜直線,說明路程與時間成正比,所以,其速度大小為一定值,故乙做勻速直線運動,由圖象可知,乙物體的速度v乙2m/s,故AB錯誤;
C、由甲、乙兩人同時同地向東運動,出發5s后,甲、乙之間距離Δm=V甲t﹣v乙t=3m/s×5s﹣2m/s×5s=5m,
故C正確;
D、出發10s時,乙通過的路程s乙=v乙t′=2m/s×10s=20m,故D錯誤。
故選:C。
9.(2023 鎮雄縣一模)第一次“龜兔賽跑”,兔子因為在途中睡覺而輸掉比賽,很不服氣,決定與烏龜再比一次,并且驕傲地說,這次我一定不睡覺,讓烏龜從起點先跑一段距離我再去追都可以贏,結果兔子又一次輸掉了比賽,則下列圖像可以體現這次比賽過程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根據題意可知,烏龜早出發且早到達終點,故B選項符合題意。
故選:B。
10.(2023 洛寧縣一模)甲、乙兩人同時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同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某時刻他們的位置如圖所示,下列圖中能正確反映兩人運動情況的是(  )
A. B.
C. D.
【解答】解:由題意可知:乙比甲運動的速度大。
A、隨著時間的增加,甲、乙的路程不變,故甲、乙靜止,故A錯誤;
B、在v﹣t圖中,勻速直線運動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且甲的速度小于乙的速度,故B正確;
C、在橫軸上找一點,表示時間相等,做縱軸的平行線,可以發現甲的運動路程長,說明了甲運動快,故C錯誤;
D、由該v﹣t圖像可知,隨著時間的增加,速度是增加的,表示甲、乙都做加速直線運動,而題中兩人都做勻速直線運動,故D錯誤。
故選:B。
11.(2023 豐城市校級一模)如圖所示,有兩條南北方向筆直的機動車道,一輛轎車A在1min內沿左側車道正中間勻速行駛了900m。某時刻小明騎一輛長1.8m的自行車違規從圖中C點橫穿機動車道到B點,如果自行車與轎車此時在南北方向的距離s=25.2m,每條機動車道寬3.6m,轎車長4.8m、寬1.8m,自行車與轎車都做勻速直線運動。問:
(1)轎車的速度是多少?
(2)若小明騎自行車以5m/s的速度勻速橫穿機動車道,則騎自行車完全通過兩條機動車道的時間是多少?
(3)若自行車的車頭與這輛轎車的車尾D點剛好相撞,則自行車的速度為多少?
【解答】解:
(1)轎車的速度:
v轎車15m/s;
(2)小明騎自行車完全通過兩條機動車道運動的路程:
s2=2×s道+L車=2×3.6m+1.8m=9m,
騎自行車完全通過兩條機動車道的時間:
t21.8s;
(3)自行車的車頭剛好和轎車的車尾D點接觸時,轎車行駛的距離s3=25.2m+4.8m=30m,
由v可得轎車行駛的時間:
t32s,
自行車通過的路程:
s4=3.6m(3.6m﹣1.8m)=4.5m,
自行車的行駛速度:
v自行車′2.25m/s。
12.(2023 宛城區三模)在如圖所示的十字路口處,有一輛長10m、寬2.2m的客車以10m/s速度正常勻速行駛在馬路中間,當它與斑馬線的中點B相距60m時,馬路邊上的小王同學正好在斑馬線中間A點出發沿AB穿過馬路,A、B間的距離為8m。求:
(1)小王同學安全過馬路,他的速度范圍?
(2)該客車完全通過一座長50m的大橋需要的時間是多少?
【解答】解:
(1)若車剛穿過時人再穿過,
由v可得,客車穿過B點所用時間:
t7s;
小王運動的速度:
v人1.14m/s;
(2)若人剛穿過時車再過線,
客車到達B點所用時間:
t′6s;
小王運動的速度:
v人′1.7m/s;
當小王的速度大于1.7 m/s或小于1.14 m/s時,能安全過馬路。
(2)客車過橋時行駛的路程:
s=50m+10m=60m,
由v得,客車完全過橋時間:
t6s。
考點六.變速運動與平均速度
13.(2023 大慶)甲、乙兩輛汽車在同一條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時出發,并排同向行駛,路程﹣時間圖像如圖所示。在兩輛汽車運動過程中,說法正確的是(  )
A.0~t1時間內乙車做減速運動
B.0~t1時間內甲車做減速運動
C.0~t1時間內甲車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車的平均速度
D.0~t1時間內甲車始終在乙車前方
【解答】解:AB、根據s﹣t圖像知,乙車的運動圖像是曲線,且曲線越來越平緩,說明乙車做減速運動,甲車的運動圖像是直線,說明甲車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正確,B錯誤;
CD、根據縱坐標表示路程,知0~t1時間內甲、乙兩車通過的路程相等,所用時間也相等,則平均速度相等,故CD錯誤。
故選:A。
14.(2023 鄢陵縣二模)甲、乙兩同學沿平直公路從同一起點向西行走,他們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0~8s內,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B.0~8s內,甲、乙同學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C.第4s時,乙同學在甲同學的東面20m處
D.0~8s內,以甲為參考物,乙始終向西運動
【解答】解:A、由圖可知,0s~8s內,甲、乙通過的路程都是80m,則甲、乙兩同學的平均速度相等,故A錯誤;
B、由圖象可知,0s~8s內,兩同學同時出發,乙的圖象都是一條斜線,表示通過的路程與時間成正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而甲的圖象都是一條曲線,表示物體做變速運動,故B錯誤。
C、由圖可知,甲、乙兩同學沿平直公路從同一起點向西行走,第4s時,乙同學行駛了40m,甲同學行駛了60m,則乙同學在甲同學的東面20m處,故C正確;
D、由圖可知,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甲車做減速運動(相同時間內甲車通過的路程逐漸減小),開始一段時間內甲車的速度大于乙車,后來甲車速度小于乙車,所以,以甲車為參照物,乙車不可能始終向西運動,故D錯誤。
故選:C。
15.(2023 安化縣一模)小華同學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車站點,他經常騎公共自行車去上學,某一次從家到學校運動的s﹣t圖象如圖所示,則小華從家到學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m/s B.2.5m/s C.2.25m/s D.2.81m/s
【解答】解:由圖象可知1200m到1500m之間有兩個格,圖線指在1200m和1500m中間,所以整個路程s=1350m,時間t=10min=600s,
整個過程平均速度:v2.25m/s。
故選:C。
16.(2023 株洲)株洲南站到長沙站的S7908次城際列車運行時刻表如表所示,根據此表回答下列問題。
車站 到達 發車 里程/km
株洲南 始發站 07:44 0
株洲 07:50 07:52 8
大豐 07:57 07:58 13.5
田心東 08:01 08:03 16
… … … …
長沙 08:54 終點站 58
(1)列車從株洲南站發車,行駛    km到達株洲站,用時    min,列車的平均速度是    km/h。
(2)列車在“株洲南—株洲”段的運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東”段的    (填“大”或“小”)。
【解答】解:(1)由列車運行時刻表知,從株洲南站07:44發車,07:50到達株洲,用時t=07:50﹣07:44=6min=0.1h,行駛路程s=8km,
則列車從株洲南站到株洲的平均速度是v80km/h;
(2)由列車運行時刻表知,07:52從株洲發車,08:01到達田心東,用時:t′=08:01﹣07:52=9min=0.15h,通過的路程s′=16km﹣8km=8km,則列車在“株洲—田心東”段平均速度v′53.3km/h,因此列車在“株洲南—株洲”段的運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東”段的大。
故答案為:(1)8;6;80;(2)大。
17.(2023 宜賓)頻閃拍攝是研究物體運動的方式之一。某科創小組用頻閃拍攝的方法來“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如圖所示,他們用相機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攝了小車在斜面上下滑的頻閃照片。請根據照片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中刻度尺是測量    的工具,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2)小車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   cm,從A點運動到C點所用時間tAC=   s,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cm/s;
(3)根據照片信息可判斷小車做    直線運動(選填“勻速”或“變速”);
(4)小組同學經過進一步分析得出結論:小車在C點的動能    D點的動能(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解答】解:(1)長度的測量工具是刻度尺,圖示刻度尺10cm又分為10個小刻度,故最小刻度值為1cm;
(2)相機每隔0.5s曝光一次,由圖可知小車從A點運動到C點所用時間tAC=1s;小車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40.0cm;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40.0cm/s;
(3)由圖知BC段的路程長,但時間相同,所以BC段的平均速度大于AB段的平均速度,因此小車做的是變速運動;
(4)小車做加速運動,小車在C點的速度小于D點的速度,因此小車在C點的動能小于D點的動能。
故答案為:(1)長度;1;(2)40.0;1;40.0;(3)變速;(4)小于。
18.(2023 新疆)頻閃攝影是研究物體運動常用的實驗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機的快門處于常開狀態,頻閃儀每隔一定時間閃光一次,照亮運動的物體,于是膠片上記錄了物體在幾個閃光時刻的位置。圖甲是完全相同的A、B兩球從空中同一高度先后由靜止開始豎直下落的頻閃照片示意圖。已知頻閃儀每隔0.1s閃光一次,照片上1cm代表空中實際距離10cm。
s1/mm s2/mm s3/mm s4/mm
A球(sA) 4.9 14.7 24.5 34.3
B球(sB) 1.2 9.8 19.6 29.4
sA﹣sB 3.7 4.9 4.9 4.9
(1)由圖甲可知:先由靜止開始下落的是  (填“A”或“B”)球。
(2)用刻度尺分別測得照片上A、B兩球相鄰位置之間的各段距離,A、B兩球相對應的s1、s2、s3、s4的測量結果如圖表所示。測量照片上B球相鄰位置之間的距離s5時,刻度尺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則s5=   mm。設A球在空中下落時,通過s2、s3的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別為v2、v3,則v2:v3=   。
(3)A、B兩球均運動的過程中,若以B球為參照物,A球在豎直方向上做    (填“加速”“減速”或“勻速”)直線運動。先開始下落的小球的速度為    m/s時,后開始下落的小球剛好開始下落。
【解答】解:(1)由表格數據可知,單位時間內A球運動的路程長,說明A球的速度大,因此,先由靜止下落的是A球;
(2)由刻度尺示數可知,s5的長度:
s5=9.90cm﹣6.00cm=3.90cm=39.0mm
由表格數據可知,A球運動距離:
s2=14.7mm,s3=24.5mm,
A球運動s2和s3所用的時間都是0.1s,
則;
(3)由表格數據可知,單位時間內A球運動的路程一直大于B球運動的路程,可知A球運動的更快,同一時刻兩者運動距離差比較情況如下圖所示,故以B球為參照物,A球做勻速直線運動;
由表格數據可知,當A球運動圖上距離s1=4.9mm,實際距離為s1=4.9cm=0.049m;當B球運動圖上距離s1=1.2mm時,實際距離為s1=1.2cm=0.012m,
由s可知,A、B球運動時間為:
tA0.1s,tB0.05s,
則A球比B球先運動時間t=tA﹣tB=0.1s﹣0.05s=0.05s,
A球從靜止下落0.05s后的速度為:
v=gt=9.8m/s2×0.05s=0.49m/s。
故答案為:(1)A;(2)39.0;3:5;(3)勻速;0.49。
考點七.實驗 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19.(2023 長春)在“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路程 運動時間 平均速度
sAB=0.45m tAB=3.2s vAB=0.14m/s
sAC=0.90m tAC=4.5s vAC=
(1)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實驗中,小組同學發現小車通過AB段路程的時間過短,不便于測量時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只將木塊向    適當移動;也可以將小車倒置滑下,這是因為用    代替滾動可以增大摩擦。
(3)改進后,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在表格中,計算出小車通過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車通過AB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B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
(4)小車在運動過程中,支持力對小車是否做功?   。
(5)小車運動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屬片會停下來,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
【解答】解:(1)該實驗是根據公式v進行測量的;
(2)斜面的坡度越大,小車在斜面上滑下的速度越快,在斜面上運動的時間越短,不便于測量時間,因此為了便于測量時間,應將木塊向右適當移動,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也可以將小車倒置滑下,這是因為用滑動摩擦代替滾動可以增大摩擦;
(3)路程sAC=0.90m,所用時間tAC=4.5s,
小車通過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vAC0.2m/s;
已知AB段路程與BC段路程相同,sAB=sBC=0.45m,
tBC=tAC﹣tAB=4.5s﹣3.2s=1.3s,
BC段平均速度:
vBC0.35m/s,
已知,vAB=0.14m/s,則vAB<vBC,
(4)小車在運動過程中,支持力的方向上沒有移動距離,所以支持力對小車不做功;
(5)小車運動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屬片會停下來,小車由運動變為靜止,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
故答案為:(1)v;(2)右;滑動摩擦;(3)0.2;小;(4)否;(5)運動狀態。
考點八.回聲測距離的應用
20.(2023 蒸湘區校級模擬)為了監督司機是否遵守限速規定,交管部門在公路上安裝了固定測速儀。如圖所示,測速儀向汽車發出兩次短促的超聲波信號,第一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經汽車反射回來的信號用時0.4s,第二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經汽車反射回來的信號用時0.6s,若發出兩次信號的時間間隔是1.6s,超聲波的速度是340m/s。則(  )
A.汽車遇到第一次信號時,距測速儀13m
B.汽車是向放置在道路中間的測速儀靠近行駛的
C.汽車遇到第二次信號時,距測速儀204m
D.汽車的速度是20m/s
【解答】解:ABC.由v得:汽車接收到第一次信號時,汽車距測速儀:
s1=v聲t1=340m/ss=68m;
汽車接收到第二次信號時,汽車距測速儀:
s2=v聲t2=340m/ss=102m;
汽車與測距儀之間的距離越來越大,說明汽車是遠離測距儀,故ABC錯誤;
D.因此汽車在兩次信號的間隔過程中,行駛了:s′=s1﹣s2=102m﹣68m=34m;
這34m共用了:t′=Δt﹣t1+t2=1.6sss=1.7s,
所以汽車的車速為:v′20m/s,故D正確。
故選:D。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2023 青秀區校級模擬)小明坐在正在行駛的高鐵上,他認為自己是靜止的,所選取的參照物是(  )
A.沿途的樹木 B.路邊的房屋
C.車廂的座椅 D.走過他身邊的乘務員
【解答】解:小明坐在正在行駛的高鐵上,他和沿途的樹木、路邊的房屋及走過他身邊的乘務員的位置都發生了變化,但與車廂的座椅位置沒變,故他認為自己是靜止的,所選取的參照物是車廂的座椅。
故選:C。
2.(2023 根河市校級一模)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在記錄測量結果時,數值的大小與所用的單位有關系
B.在記錄測量結果時,只寫數字不寫單位是毫無意義的
C.在記錄測量結果時,估讀的位數越多越精確
D.在記錄測量結果時,一般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解答】解:A、在記錄測量結果時,數值的大小與所用的單位有關系,單位越小,數值越大,故A正確;
B、在記錄測量結果時,應該記錄數據和單位,只寫數字毫無意義,故B正確;
C、在記錄測量結果時,小數點后面數字的位數應根據所用測量工具的精確程度(分度值)來確定,不是位數越多越準確,故C錯誤;
D、記錄測量結果時,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故D正確。
故選:C。
3.(2023 汨羅市模擬)某隊伍接到命令后出發某地抗災,途中得知有新任務,要求通訊兵告知,已知隊伍長6千米,隊伍移動速度為5千米每時,通訊兵由隊尾移動至隊頭再返回的過程中,共用時30分鐘,則傳令兵的速度為(  )
A.18km/h B.20km/h C.24km/h D.25km/h
【解答】解:隊伍長s隊伍=6km,傳令兵由隊尾移動至隊頭所用時間t1,
再傳令兵返回的過程中所用時間t2,
共用時30分鐘,即t1+t2h,
則h,
代入數據有:h,
解得v=25km/h或﹣1km/h,但﹣1km/h應舍去。
故選:D。
4.(2023 益陽模擬)如圖所示是某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線運動的s﹣t圖象,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
A.物體在0﹣2s內做變速運動
B.物體在2﹣4s內運動速度是5m/s
C.物體在前2s內和后2s的速度相等
D.物體在6s內平均運動速度是2.5m/s
【解答】解:A、由圖象可知0﹣2s內,物體通過的路程與運動時間成正比,做勻速直線運動,故A錯誤;
B、由s﹣t圖象可知,在2~4s內,物體運動的路程為零,其速度為0,故B錯誤;
C、物體在前2s內運動的路程為5m,后2s內運動的路程為15m﹣5m=10m,即在相等時間內物體運動的路程不相等,根據v可知,則物體在前2s內和后2s內的速度不相等,故C錯誤;
D、物體在6s內的平均速度:v2.5m/s,故D正確。
故選:D。
5.(2023 長清區二模)葛洪的《抱樸子》中有云:“游云西行,而謂月之東馳”。此詩中的“月之東馳”是因為所選參照物是(  )
A.地面 B.詩人 C.月亮 D.云朵
【解答】解:“月之東馳”是說月亮在運動,而月亮正是相對于“游云西行”來說的,它們之間的位置在發生改變,故所選參照物為云朵;
故選:D。
6.(2023 虎林市校級二模)在操場直跑道上進行遙控小車比賽,甲、乙兩車從t=0s時由同一起點同方向運動,兩者運動的路程﹣時間圖象分別如圖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在0~5s內甲車的速度是10m/s
B.在0~5s內乙車的速度是1m/s
C.t=10s時兩車的速度相等
D.t=10s后甲車超過乙車
【解答】解:A、由圖可知,甲的s﹣t圖象在0~5s內是傾斜直線,說明這段時間內甲做勻速直線運動,則0~5s內甲的速度為:,故A錯誤;
B、由圖可知,乙的s﹣t圖象一直是傾斜直線,說明乙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則乙的速度為:,因此在0~5s內乙車的速度也是1m/s,故B正確;
C、由圖可知,在第5s之后甲的s﹣t圖象是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說明這段時間內甲處于靜止狀態,因此第10s時甲的速度為0m/s,則t=10s時兩車的速度不相等,故C錯誤;
D、由圖可知,t=10s后乙車通過的路程大于甲車通過的路程,即乙車超過甲車,故D錯誤。
故選:B。
7.(2023 仁和區一模)甲、乙兩車從同一地點沿同一方向運動,兩車通過的路程和所用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關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0~5s,甲車速度是乙車速度的4倍
B.經過15s,甲、乙兩車相距30m
C.經過18s,甲、乙兩車相距4m
D.5~25s,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解答】解:
A.0~5s,甲車的路程是10m,乙車的路程是40m,
甲車的速度
v甲2m/s;
乙車的速度
v乙8m/s;
甲、乙兩車的速度關系

甲車速度是乙車速度的,故A錯誤;
B.經過15s,甲車的路程是30m,乙車的路程是40m,甲、乙兩車相距
40m﹣30m=10m
故B錯誤;
C.由圖可知,甲車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經過18s,甲車的路程
s甲1=v甲t1=2m/s×18s=36m
乙車在5s后運動到40m處,是靜止的,經過18s,甲、乙兩車相距
40m﹣36m=4m
故C正確;
D.5~25s,乙車處于靜止狀態,故D錯誤。
故答案選:C。
8.(2023 迎澤區校級二模)一個人騎自行車沿筆直的公路行駛,第1s內通過的路程是2m,第2s內通過的路程是3m,第3s通過的路程是4m,則(  )
A.前2s內的平均速度是3m/s
B.后2s內的平均速度是4m/s
C.3s內的平均速度是3m/s
D.前2s內的平均速度是2m/s
【解答】解:根據速度公式v,那么前2s內的平均速度是v12.5m/s,所以A是錯誤的,
同理后2s內的平均速度是v23.5m/s,所以B是錯誤的,
3s內的平均速度是v33m/s,所以C是正確的,
前2s內的平均速度是v42.5m/s,所以D是錯誤的,
故選:C。
9.(2023 棗莊二模)周日做完作業,小明和小芳同學在風景如畫的柳葉湖畔騎自行車,如圖所示是他們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分析中錯誤的是(  )
A.0~10s兩人所通過的路程相等
B.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總是運動的
C.第10s末,兩人的速度相等
D.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
【解答】解:A、物體的v﹣t圖像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就是物體通過的路程,由圖可知,0~10s兩人的v﹣t圖像與時間軸圍成的面積不等,因此所通過的路程不相等,故A錯誤;
B、由圖可知小芳的v﹣t圖像是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說明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
小芳相對于湖畔的垂柳有位置的變化,因此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總是運動的,故B正確;
C、由圖可知,第10s末兩人的v﹣t圖像相交,說明兩人的速度相等,故C正確;
D、由圖可知小明的v﹣t圖像是傾斜直線,說明小明的速度一直變化,做變速運動;小芳的速度不變,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故D正確。
故選:A。
10.(2023 揭陽二模)晨晨同學為了測量玩具車的速度,用遙控器控制甲、乙兩輛玩具車,使它們同時同地向東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車的速度小于乙車的速度
B.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在向西運動
C.運動10s后,兩車相距30m
D.通過30m的路程,乙車比甲車少用9s
【解答】解:A、由s﹣t圖象可得,小車的速度:
v甲5m/s,v乙2m/s,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故A錯誤;
B、兩小車同時同地向東同方向運動,甲的速度大于乙的速度,所以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在向東運動,故B錯誤;
C、10s甲通過的路程為s甲=v甲t=5m/s×10s=50m,
乙通過的路程為s乙=v乙t=2m/s×10s=20m,
所以兩車相距s'=s甲﹣s乙=50m﹣20m=30m,故C正確;
D、通過30m甲所用的時間t'甲6s,
乙所用的時間為t'乙15s,
所以通過30m的路程,乙車比甲車多用9s。
故選:C。
11.(2023 安化縣一模)小華同學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車站點,他經常騎公共自行車去上學,某一次從家到學校運動的s﹣t圖象如圖所示,則小華從家到學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m/s B.2.5m/s C.2.25m/s D.2.81m/s
【解答】解:由圖象可知1200m到1500m之間有兩個格,圖線指在1200m和1500m中間,所以整個路程s=1350m,時間t=10min=600s,
整個過程平均速度:v2.25m/s。
故選:C。
12.(2023 普陀區二模)甲、乙兩小車分別從相距12米的P、Q兩點出發,沿同一直線同向而行,其s﹣t圖象如圖(a)(b)所示。甲車運動30秒后與乙車相距3米,若乙車通過的距離為s,則(  )
A.s=9米,乙比甲晚出發21秒
B.s=15米,乙比甲晚出發3秒
C.s=30米,乙和甲同時出發
D.s=33米,乙比甲晚出發3秒
【解答】接:由圖(a)可知,甲的速度:v甲0.6m,
由圖(b)可知,乙的速度:v乙1m/s;
由v可知,甲車運動30s通過的路程:s甲′=v甲t=0.6m/s×30s=18m;
(1)假設原來甲在乙后方,30s后,甲還在乙的后方3m處,則可知乙運動的路程:s1=18m﹣12m+3m=9m,
由v可知,乙運動的時間:t19s,
則乙比甲晚出發的時間為:30s﹣9s=21s;
(2)假設原來甲在乙后方,30s后,甲在乙的前方3m處,則可知乙運動的路程:s2=18m﹣12m﹣3m=3m,
由v可知,乙運動的時間:t23s,
則乙比甲晚出發的時間為:30s﹣3s=27s;
(3)假設甲在乙的前方,30s后甲還在乙的前方3m處,則可知乙運動的路程:s3=18m+12m﹣3m=27m,
由v可知,乙運動的時間:t327s,
則乙比甲晚出發的時間為:30s﹣27s=3s;
(4)假設甲在乙的前方,30s后甲在乙的后方3m處,則可知乙運動的路程:s4=18m+12m+3m=33m,
由v可知,乙運動的時間:t433s,
則乙比甲早出發的時間:33s﹣30s=3s;
綜合以上分析可知,A正確、BCD錯誤。
故選:A。
13.(2023 谷城縣校級模擬)在操場直跑道上進行遙控小車比賽,甲、乙兩車從t=0s時由同一起點同方向運動,兩者運動的s﹣t圖象分別如圖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t=10s時兩車的速度相等
B.在0~5s內甲車的速度是10m/s
C.在0~5s內乙車的速度是1m/s
D.t=10s后甲車超過乙車
【解答】解:
由圖象可知,甲車在0~5s做勻速直線運動,v甲2m/s;在5~10s,處于靜止狀態。
乙車的圖象是一條斜線,表示物體做的是勻速直線運動,乙車的速度v乙1m/s。
A、在t=10s時,甲車靜止,速度為0m/s;乙車的速度是1m/s,兩車的速度不相等,故A錯誤;
B、在0~5s內甲車的速度是2m/s,故B錯誤;
C、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在0~5s內的速度是1m/s,故C正確;
D、甲、乙兩車從t=0s時由同一起點同方向運動,由圖象可知,兩車在10s末相遇,t=10s后,甲車靜止,乙車超過甲車,故D錯誤。
故選:C。
14.(2023 松江區二模)甲、乙兩小車沿同一直線同向運動,其s﹣t圖像如圖(a)(b)所示。當甲車通過P點的同時乙車通過Q點,3秒后兩車相距2米,則P、Q兩點間的距離(  )
A.可能為4米 B.可能為6米 C.一定為2米 D.一定為4米
【解答】解:由圖像可知:3s后,兩車行駛的路程分別為:s甲=6m,s乙=10m;
兩車同向行駛,3秒后兩車相距2米,如果甲車在前,則PQ間距離為:s1=s乙+2m﹣s甲=10m+2m﹣6m=6m;
如果乙車在前,則PQ間距離為:s2=s乙﹣2m﹣s甲=10m﹣2m﹣6m=2m,
故ACD錯誤,B正確。
故選:B。
15.(2023 塔城市三模)2022年足球世界杯決賽中,一個“地滾球”經過梅西的腳邊時,梅西立刻沿著足球運動的軌跡追趕,一會兒,將足球控制在自己腳下。這個過程中(  )
A.梅西的平均速度大于足球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可能小于足球的最大速度
B.梅西的平均速度大于足球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一定大于足球的最大速度
C.梅西的平均速度等于足球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可能小于足球的最大速度
D.梅西的平均速度等于足球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一定大于足球的最大速度
【解答】解:比賽中,“地滾球”經過運動員的腳邊時,運動員立刻沿著足球運動的軌跡追趕,一會兒,將足球控制在自己腳下。在足球被控制在自己腳下的過程中,運動員和足球的運動路程、運動時間都相同,運動員的平均速度等于足球的平均速度。由于足球是減速運動,假如人是勻速運動,故人的最大速度可以小于足球的最大速度。故C正確,ABD錯誤。
故選:C。
二.實驗探究題(共2小題)
16.(2023 宛城區二模)為了測量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如圖所示。
(1)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的坡度較    (選填“大”或“小”)。
(2)若測得時間tAB=2s,tAC=2.8s,則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3)在測量小車到達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   。
(4)能粗略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圖象是    (填字母)。
【解答】解:(1)斜面坡度越大,小車沿斜面向下運動越快,計時會越困難;所以為了便于測量時間,斜面坡度應小一些;
(2)由圖知:sBC=40.0cm,tBC=tAC﹣tAB=2.8s﹣2s=0.8s,
BC段的平均速度vBC50.0cm/s=0.5m/s;
(3)如果讓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會導致時間的測量結果偏大,由公式v知,平均速度會偏小;
(4)小車運動距離sAB=80.0cm﹣40.0cm=40.0cm,tAB=2s,
小車通過AB段的平均速度:vAB20.0cm/s;
由上述可知vBC>vAB,說明小車在斜面上做加速直線運動,即變速直線運動;
A、由圖可知,隨時間增加,速度保持不變,是勻速直線運動,不符合題意;
B、由圖可知,隨時間增加,速度也均勻增加,是加速直線運動,符合題意;
C、由圖可知,隨時間增加,路程無變化,說明是處于靜止狀態,不符合題意;
D、由圖可知,在s﹣t圖象中是傾斜直線,說明物體做勻速直線運動,不符合題意;
故選B。
故答案為:(1)小;(2)0.5;(3)小;(4)B。
17.(2023 自貢模擬)小明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使小車從帶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靜止下滑,如圖所示。
(1)該實驗的原理是   。
(2)AB段距離sAB=  cm,小車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4)下列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是圖    。
(5)小明進一步實驗測得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前半程平均速度為v1,后半程平均速度為v2,則小車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解答】解:(1)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需要測量路程與時間,因此該實驗的原理是v;
(2)由圖可知AB段的路程為:sAB=10.00cm﹣6.00cm=4.00cm;
由圖可知AC段的路程為:sAC=10.00cm﹣1.00cm=9.00cm=0.09m,AC段所用時間為:tAC=15:35:23﹣15:35:20=3s,
則AC段的平均速度為:vAC0.03m/s;
(3)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所測量的時間會偏小,而AC段路程一定,由v可知測得AC段的平均速度會偏大;
(4)由圖可知AB段所用時間:tAB=15:35:22﹣15:35:20=2s,則AB段的平均速度:vAB2.00cm/s;
BC段的路程:sBC=6.00cm﹣1.00cm=5.00cm,BC段所用時間:tBC=15:35:23﹣15:35:22=1s,則BC段的平均速度:vBC5.00cm/s;
由上述分析可知vAB<vBC,則小車在斜面上做的是加速運動;
A、由圖可知,隨著時間的增加,速度不變,因此是勻速運動,不符合題意;
B、由圖可知,隨著時間增加,速度也增大,因此是加速運動,符合題意;
C、由圖可知,隨著時間增加,路程不變,因此是靜止狀態,不符合題意;
D、由圖可知,路程與時間成正比,因此是勻速運動,不符合題意;故B正確;
(5)設一半路程為s,則前半程所用時間為:t1;后半程所用時間為:t2;
則小車全程的平均速度為:。
故答案為:(1)v;(2)4.00;0.03;(3)偏大;(4)B;(5)。
三.計算題(共3小題)
18.(2023 嶧城區校級模擬)在男子1000米跑測試中,小明同學的成績是3分40秒,這次測試中,小明同學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結果保留2位小數)
【解答】解:已知t=3分40秒=220s,s=1000m,
小明同學的平均速度為:
v4.55m/s。
答:小明同學的平均速度為4.55m/s。
19.(2023 唐河縣模擬)深圳北站到廈門北站的D2316次高速列車運行時刻表(2013年12月試運行)如下表所示。
站次 站名 到達時間 開車時間 運行時間 里程
1 深圳北 始發站 10:20 0分 0
2 潮汕 12:50 12:52 2小時30分
3 廈門北 14:20 終點站 4小時 502千米
根據列車運行的時刻表回答下列問題:
(1)列車由深圳北站駛往廈門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按全程平均車速估算,列車由深圳北站駛往潮汕站的里程是多少千米(只保留整數)?
【解答】解:(1)列車由深圳北站駛往廈門北站所用的時間t=4h,里程s=502km,
全程的平均速度:v125.5km/h;
(2)由列車時刻表可得列車由深圳北站駛往潮汕站的時間t′=2h30min=2.5h,
列車由深圳北站駛往潮汕站的里程:
s′=vt′=125.5km/h×2.5h≈314km。
答:(1)列車由深圳北站駛往廈門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125.5km/h;
(2)按全程平均車速估算,列車由深圳北站駛往潮汕站的里程是314km。
20.(2023 荊州一模)甲、乙兩物體分別從P、Q兩點同時往相同的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s﹣t圖象分別如圖(a)、(b)所示,經過6s乙物體剛好追上甲物體。求:
(1)乙物體通過的路程是8m時,所需的時間是   s;乙物體的速度是  m/s。
(2)甲物體勻速運動15s通過的路程s是多少?
(3)P、Q間的距離為多少?
【解答】解:
(1)由圖象b可知:乙物體通過的路程是8m時所需的時間t乙=4s,
則乙物體的速度v乙2m/s。
(2)由圖象a可知:t甲=12s時,s=8m;
甲車的速度v甲m/s,
根據v可得,甲物體勻速運動15s通過的路程s′=v甲t′m/s×15s=10m。
(3)由圖象知:經過6秒,s甲′=4m,s乙′=12m,
P、Q兩點的距離為兩者相距Δs=s乙′﹣s甲′=12m﹣4m=8m。
答:(1)4;2。
(2)甲物體勻速運動15s通過的路程s是10m。
(3)P、Q間的距離為8m。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專題1 機械運動
知識點一:長度與長度測量
1.長度單位
(1)國際單位是 米,符號m。
(2)常用單位有:千米(km)、分米(dm)、厘米(cm)、毫米(mm)、微米(μm)、納米(nm)。
2.單位換算
(1)1km=103m=106mm=109μm=1012nm。
(2)1m=10dm=100cm。
3.進行單位換算的步驟:數值不變,乘以原單位與目標單位之間的進率,將原單位改寫為目標單位。
4.長度的測量
(1)長度測量工具:皮尺、刻度尺、三角板、游標卡尺、螺旋測微器。
(2)認識刻度尺:刻度尺的零刻度線、量程、分度值如圖所示:
1)零刻度線:刻度尺的起始刻度,使用時要注意刻度尺的零刻度線是否在端,是否磨損。
2)量程:即測量范圍,是指刻度尺一次能測出的最大長度。
3)分度值:相鄰兩條刻度線之間的長度,它決定測量的精確程度。
(3)刻度尺的使用:正確使用刻度尺測量物體的長度,應做到“五會”:“會選”、“會放”、“會看”、“會讀”、“會記”。
1)會選:根據測量對象和測量要求選擇適當的測量工具(適當量程和分度值)。
①選量程:測量物體長度時,所選取的刻度尺的量程應盡量大于被測物體的長度,這樣可以保證測量能一次完成,與分段多次測量相比可使測量結果更準確。
②選分度值:根據測量精確度的要求選擇合適分度值的刻度尺。如安裝玻璃時,偏差在“mm”級別不影響安裝,選用分度值為1mm刻度尺即可。
實際測量時,并不是測量工具越精密越好,只要能達到測量精度要求就可以了。
2)會放:將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對準被測物體的一端,有刻度線的一側要緊靠被測物體,與被測邊保持平行,不能歪斜,如圖甲是正確放置刻度尺情況,乙圖即為錯誤放置情況。若刻度尺的零刻度線已經磨損,可使其整數刻度線對齊物體的一端,讀出長度后再減去這一整數刻度值,就可以得到物體的長度,如圖丙所示。
3)會看:讀數時,視線要正對刻度線,即視線與刻度尺垂直,不能斜視,圖中,A為錯誤的視線,B為正確的視線。
4)會讀:讀數時,要注意區分大格和小格的數目,讀出準確值,并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如圖所示,上圖準確值是3cm,估讀值是0.2cm,所以該物體的長度為3.2cm;下圖準確值是3.1cm,估讀值是0.05cm,被測物體的長度為3.15cm。
對刻度尺讀數時,應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估讀值是“0”時不能省略,如讀數時3.50cm,小數點后的“0”是估讀的,不能省略。
5)會記:記錄數據時,不但要記錄數字,還必須注明測量量的單位。沒有單位的記錄是毫無意義的。
5.長度的估測
在日常生活和生產中,需要對一些常見物體的長度進行估測,或采用一些簡便的方法粗略測量物體的長度,這就要求我們了解一些常見物體的尺度以便于進行估測。例如,一只鉛筆的尺度大約是17.5cm,一層住宅樓的高度大約是3m,課桌的高度大約是0.8m等。
6.長度測量的特殊方法
在測量物體長度過程中,經常會遇到一些不易直接測量的問題,這時就需要我們使用特殊的方法測量物體的長度。
(1)積累法:當被測物體的長度太小,不能直接用刻度尺測量時,可把n個相同的長度疊合起來,測出總長度后除以n就可以算出物體的長度。下圖就是利用此方法測量一張紙的厚度的示意圖。利用此方法還可以測量細銅絲的直徑等。
(2)平移法:當待測物體的長度(如球的直徑、圓錐的高度等)隱藏在物體內部時,可將其等效平移到物體外部,再用刻度尺測量。如圖甲、乙所示,是分別測量硬幣直徑和圓錐高度的示意圖,其中硬幣直徑為3.10cm-2.00cm=1.10cm。
(3)化曲為直法:測量如圖所示曲線長度時,可以用一端易彎曲的但不可伸長的絲線與曲線重合,標號兩端的記號,然后輕輕把細線拉直,用刻度尺測量出兩記號的長度,這就是曲線的長度。
(4)滾輪法:當所測曲線長度較大,如測量跑道的長度,可用已知周長的滾輪,沿著跑道滾動,用滾輪周長乘以滾動周數即可計算出跑道的長度。
(5)化整為零法:若被測物體的長度遠遠超過了刻度尺的量程(如測一卷鐵絲的長度),或不便于用刻度尺直接測量時,可先選取物體的一小部分,用刻度尺測量其長度,然后設法測出整個物體與這一小部分的倍數關系,最后根據這一倍數關系求出整個物體的長度。
知識點二:時間與時間的測量
1.時間單位
(1)國際單位是 秒,符號s。
(2)常用單位有:小時(h)、分鐘(min)。
2.單位換算:1h=60min,1min=60s,1h=3600s。
3.時間與時刻的區別:時刻為某一時間點,時間表示兩個時刻之間的間隔長短。例如:某同學周末從8:30開始做作業,9:40完成作業,這里的8:30、9:40就是時刻,所花費的70min為時間。
4.時間測量工具:鐘表、手表、停表等。
5.機械停表
(1)認識機械停表
機械停表是測量時間的儀器。它有兩個表盤,一個是長針(秒針)和一個短針(分針),常見的型號有兩種,15ˊ/30"型(小表盤量程15min,大表盤量程30s)和30ˊ/60"(小表盤量程30min,大表盤量程60s)。如圖:
(2)讀數方法
讀數時,先讀出小盤上指針所走的分鐘數(按整數讀);再觀察小表盤上的指針有沒有超過兩數字之間的半分鐘刻度線,如果不超過,則大盤按照0-30s讀數,如果超過,則大盤按照30s-60s讀數。即讀數=小盤分鐘數+大盤的秒數。
知識點三:誤差
1.誤差:進行測量時,由于受所用儀器和測量方法的限制,測量值與真實值之間總會差別,這就是誤差。任何測量都存在誤差,所用誤差是不可避免的。
2.產生的原因:測量工具精密度,測量環境變化和人為因素。
3.減小誤差的方法:多次測量求平均值、選用精密測量儀器和改進測量方法。
知識點四:機械運動
1.機械運動的定義
在物理學中,我們把物體位置隨時間的變化叫做機械運動。如飛翔的小鳥、疾駛的列車航行的輪船等。
2.機械運動的兩種形式
(1)物體間距離發生變化的運動,如圖甲所示。
(2)物體間距離不變,但它們的相對位置發生變化的運動,如圖乙所示。
知識點五:參照物
1.參照物:描述物體運動時,選做標準的物體叫參照物。
選取參照物并不一定都是相對地面靜止不動的物體,只是選哪個物體為參照物,我們就假定該物體不動。
2.參照物的選擇
原則 說明
排己性 參照物不能選擇研究對象本身,因為若以研究對象為參照物,則它永遠是靜止的
假定性 參照物一旦選定,就意味著該物體是靜止的
任意性 參照物的選擇是任意的,既可以選擇靜止的物體,也可以選擇運動的物體
不唯一性 描述同一物體的運動,可以選擇不同物體為參照物,若選擇了不同物體作為參照物,該物體的運動狀態可能不同
方便性 通常情況下,為了研究方便,一般選取地面或相對于地面靜止的物體作為參照物,此時可不指明參照物;若選取其他特殊物體為參照物,則必須指明所選取的參照物
具體性 參照物必須是具體的物體,不能是抽象的事物,如“天空、宇宙”等
同一性 當有多個研究對象時,應選取同一參照物,如果選取不同的參照物,就會引起混亂
知識點六: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1.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如圖所示,觀察列車里的乘客,若以車外地面為參照物,乘客是運動的;若以列車為參照物,乘客和列車之間沒有發生位置的變化,乘客是靜止的。因此,判斷同一個物體運動還是靜止,取決于所選取的參照物。可見,物體的運動和靜止是相對的。
2.運動的相對性和絕對性分析
(1)運動是絕對的:一切物體都在運動,絕對不動的物體是不存在的
(2)靜止是相對的:通常所說的靜止,只是被研究的物體相對于某一特定參照物的位置沒有發生變化
(3)物體的運動狀態取決于所選的參照物:描述某物體的運動狀態時,選擇的參照物不同,結論有可能不同,但都是正確的。因而,不事先選定參照物,就無法對某個物體的運動狀態做出準確地描述
3.運動分類(根據運動路線):曲線運動、直線運動。
知識點七:速度
1.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三種方法
(1)在運動路程相同情況下,比較所用時間,所用時間短的運動得快(裁判的比較方法)。
如圖甲所示,兩輛汽車通過相同的路程,紅車用時45min,綠車用時30min,說明綠車運動得快。
(2)在運動時間相同情況下,比較經過的路程,經過路程長的運動得快(觀眾的比較方法)。
如圖乙所示,百米比賽場上,運動員從同一起點出發,在相同時間內,跑到最前面的運動員(運動路程最長)運動的最快。
(3)在運動路程和時間都不相同時,為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在物理學中,常采用“相同時間比路程”的方法,也就是將物體運動的路程除以所用時間,即換算成“在單位時間內物體通過的路程”。
2.速度
(1)定義:物理學中,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物體運動的速度。
(2)公式:
變形公式:。
(3)物理意義:是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在數值上,等于物體在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這個數值越大,表明物體運動得越快;這個數值越小,表明物體運動的越慢。
(4)單位及換算:在國際單位制中,速度的單位是米每秒,符號是m/s,或者m·s-1,速度單位是由長度單位和時間單位組合而成的組合單位。
在交通運輸中,速度的單位常用千米每小時(km/h)表示。這兩個單位換算關系是:1m/s=3.6km/h。
知識點八:勻速直線運動
1.按運動路徑分類
按運動路徑分類,物體的機械運動分為直線運動和曲線運動。
2.勻速直線運動
(1)定義:物體沿直線且速度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
勻速直線運動是最簡單的機械運動,是一種理想狀態。在日常生活中,嚴格意義上的勻速直線運動是不存在的。為了簡化問題,便于研究,我們將某些運動,如在平直公路上以某一速度運動的汽車,在平直軌道上以某一速度行駛的列車等,都可以看成是勻速直線運動。
(2)勻速直線運動特點
①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變;
②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相等的時間內通過的路程相等,或者說通過相等的路程所用的時間相等;
③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通過的路程與其時間成正比。
(3)勻速直線運動的圖像
①速度-時間圖像(v-t圖像):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運動速度與時間的關系。如圖甲所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變,圖像是一條平行于時間軸的直線,圖中速度大小是4m/s。
②路程時間圖像(s-t圖像):表示做勻速直線運動的物體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像是一條直線,圖像傾斜程度反映了速度大小,越傾斜速度越大。如圖乙所示,乙和丙兩物體同時從同地出發,乙的速度大于丙的速度。
知識點九、變速直線運動與平均速度
1.變速直線運動
(1)變速直線運動:物體做直線運動時,其速度大小在發生變化,這種直線運動叫變速直線運動。例如,飛機起飛時速度越來越大,火車進站時速度越來越小等。
(2)變速直線運動的圖像: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其s-t圖像不再是一條直線;其v-t圖像根據物體運動過程中速度變化情況,圖像形狀各異。如圖所示。
2.平均速度
(1)平均速度:為了粗略描述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在某段時間內(或某一段路程上)運動快慢,我們引入了“平均速度”的概念。平均速度等于物體運動的路程除以通過這段路程所用的時間。
(2)平均速度的公式:。式中,“s”是通過的路程,“t”是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v”是這段時間內(或這段路程上)的平均速度。
(3)由于做變速直線運動的物體的速度是不斷變化的,所以通過不同的路程(或在不同時間內)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一般不相同。
知識點十、測量平均速度
【實驗原理】。根據公式,用刻度尺測出物體運動的路程s,用停表測出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t,就可以算出物體在這段時間內運動的平均速度。
【實驗器材】刻度尺、停表、斜面、小車、金屬片、木塊。
【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斜面的一端用木塊墊起,使它保持較小的坡度,在斜面的底端或中部固定金屬片。
【實驗步驟】(1)使斜面保持較小的坡度,把小車放在斜面的頂端,金屬片垂直固定在斜面的底端,用刻度尺測出小車將要通過的路程s1。
(2)用停表測量小車從斜面頂端滑下到撞擊金屬片所用時間t1,將小車通過的路程s1和所用時間t1填入表格中。
(3)將金屬片移至斜面的中部,測出小車到金屬片的距離s2和所用時間t2,將數據填入表格對應的位置。
(4)利用公式,分別計算出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v1和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v2,即小車通過斜面全程的平均速度為;小車通過上半段路程的平均速度為:。
【實驗結論】
小車而在斜面上做變速直線運動,在不同的路程段,小車平均速度大小不同。小車從斜面頂端運動到斜面底端的過程中速度越來越大。
★特別提醒
1.斜面的長度要足夠長、坡度要小(注意:坡度也不能過小,否則測出的平均速度大小會過于接近),且測量過程中不能改變斜面的坡度;
2.要測量哪一段路程的平均速度,就測量其對應的路程及通過這段路程所用時間。
考點一.長度的估測
1.(2023 嶗山區一模)為防止制作油炸食品時燙傷,人們專門制作了如圖所示的加長筷子。根據圖片提供的信息,這種筷子的長度最接近(  )
A.20mm B.20cm C.5dm D.2m
考點二.用刻度尺測量長度
2.(2023 常州)如圖甲所示,西班牙制造的新式列車車廂的寬度l=3.500m。為判斷新式列車車廂能否通過一處老式隧道,技術人員分別測量了隧道內部三處的寬度,如圖乙所示,測量結果為:l1=3.600m、l2=3.480m、l3=3.540m。技術人員使用的刻度尺分度值為  1cm ,新式列車車廂  不能 (能/不能)通過該隧道。
考點三.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
3.(2023 北京)2023年5月30日,搭載神舟十六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六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圖中所示的是火箭上升和此過程中航天員在艙內的情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以地面為參照物,發射塔是運動的
B.以發射塔為參照物,火箭是靜止的
C.以艙內的航天員為參照物,火箭是靜止的
D.以艙內的航天員為參照物,發射塔是靜止的
4.(2023 大興區二模)北京時間2022年11月30日5時42分,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成功對接于空間站天和核心艙的前向端口,它們成為了一個整體,一起繞地球飛行。如圖所示為神舟TV相機拍攝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跟天和核心艙完成對接后的畫面。關于完成對接后的神舟十五號載人飛船和天和核心艙,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以“神舟十五號”為參照物,“核心艙”是運動的
B.以“核心艙”為參照物,“神舟十五號”是運動的
C.以地球為參照物,“神舟十五號”是運動的
D.以地球為參照物,“核心艙”是靜止的
考點四.速度與物體運動
5.(2023 益陽模擬)如圖所示是某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線運動的s﹣t圖象,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
A.物體在0﹣2s內做變速運動
B.物體在2﹣4s內運動速度是5m/s
C.物體在前2s內和后2s的速度相等
D.物體在6s內平均運動速度是2.5m/s
考點五.速度的計算和公式的應用
6.(2023 日照)姐姐和弟弟在同一所學校上學。某一天吃過早餐后,姐弟倆約定從小區門口出發去學校大門口會合。作出他們的路程與時間的關系圖象分別如圖中的兩條實線所示,弟弟的圖線為直線。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弟弟比姐姐早5min離開家
B.弟弟和姐姐的平均速度相同
C.弟弟和姐姐行走時的速度相等,均為100m/min
D.姐姐一直做勻速直線運動
7.(2023 上海)甲車從P出發、乙車從Q點出發,甲、乙相向而行;乙比甲早出發1s,甲到Q點時,乙離P點1m,求此時乙到Q的距離(  )
A.可能為2米 B.可能為4米 C.一定為8米 D.一定為6米
8.(2023 安徽模擬)甲、乙兩人同時同地向東運動,運動圖象如圖所示。由圖可知,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甲做勻速運動,乙做變速運動
B.甲運動比乙慢
C.出發5s后,甲、乙之間距離為5m
D.出發10s后,乙通過的路程是15m
9.(2023 鎮雄縣一模)第一次“龜兔賽跑”,兔子因為在途中睡覺而輸掉比賽,很不服氣,決定與烏龜再比一次,并且驕傲地說,這次我一定不睡覺,讓烏龜從起點先跑一段距離我再去追都可以贏,結果兔子又一次輸掉了比賽,則下列圖像可以體現這次比賽過程的是(  )
A. B.
C. D.
10.(2023 洛寧縣一模)甲、乙兩人同時從同一起跑線出發,同向做勻速直線運動,某時刻他們的位置如圖所示,下列圖中能正確反映兩人運動情況的是(  )
A. B.
C. D.
11.(2023 豐城市校級一模)如圖所示,有兩條南北方向筆直的機動車道,一輛轎車A在1min內沿左側車道正中間勻速行駛了900m。某時刻小明騎一輛長1.8m的自行車違規從圖中C點橫穿機動車道到B點,如果自行車與轎車此時在南北方向的距離s=25.2m,每條機動車道寬3.6m,轎車長4.8m、寬1.8m,自行車與轎車都做勻速直線運動。問:
(1)轎車的速度是多少?
(2)若小明騎自行車以5m/s的速度勻速橫穿機動車道,則騎自行車完全通過兩條機動車道的時間是多少?
(3)若自行車的車頭與這輛轎車的車尾D點剛好相撞,則自行車的速度為多少?
12.(2023 宛城區三模)在如圖所示的十字路口處,有一輛長10m、寬2.2m的客車以10m/s速度正常勻速行駛在馬路中間,當它與斑馬線的中點B相距60m時,馬路邊上的小王同學正好在斑馬線中間A點出發沿AB穿過馬路,A、B間的距離為8m。求:
(1)小王同學安全過馬路,他的速度范圍?
(2)該客車完全通過一座長50m的大橋需要的時間是多少?
考點六.變速運動與平均速度
13.(2023 大慶)甲、乙兩輛汽車在同一條平直公路上同地同時出發,并排同向行駛,路程﹣時間圖像如圖所示。在兩輛汽車運動過程中,說法正確的是(  )
A.0~t1時間內乙車做減速運動
B.0~t1時間內甲車做減速運動
C.0~t1時間內甲車的平均速度大于乙車的平均速度
D.0~t1時間內甲車始終在乙車前方
14.(2023 鄢陵縣二模)甲、乙兩同學沿平直公路從同一起點向西行走,他們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規律如圖所示,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0~8s內,甲的平均速度大于乙的平均速度
B.0~8s內,甲、乙同學都做勻速直線運動
C.第4s時,乙同學在甲同學的東面20m處
D.0~8s內,以甲為參考物,乙始終向西運動
15.(2023 安化縣一模)小華同學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車站點,他經常騎公共自行車去上學,某一次從家到學校運動的s﹣t圖象如圖所示,則小華從家到學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m/s B.2.5m/s C.2.25m/s D.2.81m/s
16.(2023 株洲)株洲南站到長沙站的S7908次城際列車運行時刻表如表所示,根據此表回答下列問題。
車站 到達 發車 里程/km
株洲南 始發站 07:44 0
株洲 07:50 07:52 8
大豐 07:57 07:58 13.5
田心東 08:01 08:03 16
… … … …
長沙 08:54 終點站 58
(1)列車從株洲南站發車,行駛    km到達株洲站,用時    min,列車的平均速度是    km/h。
(2)列車在“株洲南—株洲”段的運行速度比在“株洲—田心東”段的    (填“大”或“小”)。
17.(2023 宜賓)頻閃拍攝是研究物體運動的方式之一。某科創小組用頻閃拍攝的方法來“測量小車運動的平均速度”,如圖所示,他們用相機每隔0.5s曝光一次,拍攝了小車在斜面上下滑的頻閃照片。請根據照片信息回答下列問題。
(1)本實驗中刻度尺是測量    的工具,刻度尺的分度值是   cm;
(2)小車從A點到C點的路程sAC=   cm,從A點運動到C點所用時間tAC=   s,小車在AC段的平均速度vAC=   cm/s;
(3)根據照片信息可判斷小車做    直線運動(選填“勻速”或“變速”);
(4)小組同學經過進一步分析得出結論:小車在C點的動能    D點的動能(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8.(2023 新疆)頻閃攝影是研究物體運動常用的實驗手段。在暗室中,照相機的快門處于常開狀態,頻閃儀每隔一定時間閃光一次,照亮運動的物體,于是膠片上記錄了物體在幾個閃光時刻的位置。圖甲是完全相同的A、B兩球從空中同一高度先后由靜止開始豎直下落的頻閃照片示意圖。已知頻閃儀每隔0.1s閃光一次,照片上1cm代表空中實際距離10cm。
s1/mm s2/mm s3/mm s4/mm
A球(sA) 4.9 14.7 24.5 34.3
B球(sB) 1.2 9.8 19.6 29.4
sA﹣sB 3.7 4.9 4.9 4.9
(1)由圖甲可知:先由靜止開始下落的是  (填“A”或“B”)球。
(2)用刻度尺分別測得照片上A、B兩球相鄰位置之間的各段距離,A、B兩球相對應的s1、s2、s3、s4的測量結果如圖表所示。測量照片上B球相鄰位置之間的距離s5時,刻度尺的示數如圖乙所示,則s5=   mm。設A球在空中下落時,通過s2、s3的過程中的平均速度分別為v2、v3,則v2:v3=   。
(3)A、B兩球均運動的過程中,若以B球為參照物,A球在豎直方向上做    (填“加速”“減速”或“勻速”)直線運動。先開始下落的小球的速度為    m/s時,后開始下落的小球剛好開始下落。
考點七.實驗 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
19.(2023 長春)在“測量物體運動的平均速度”實驗中,實驗裝置如圖所示:
路程 運動時間 平均速度
sAB=0.45m tAB=3.2s vAB=0.14m/s
sAC=0.90m tAC=4.5s vAC=
(1)測量平均速度的原理是 。
(2)實驗中,小組同學發現小車通過AB段路程的時間過短,不便于測量時間,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可以只將木塊向    適當移動;也可以將小車倒置滑下,這是因為用    代替滾動可以增大摩擦。
(3)改進后,進行實驗并記錄數據在表格中,計算出小車通過A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是    m/s。小車通過AB段路程的平均速度比BC段路程的平均速度    。
(4)小車在運動過程中,支持力對小車是否做功?   。
(5)小車運動到斜面底端撞到金屬片會停下來,說明力可以改變物體的    。
考點八.回聲測距離的應用
20.(2023 蒸湘區校級模擬)為了監督司機是否遵守限速規定,交管部門在公路上安裝了固定測速儀。如圖所示,測速儀向汽車發出兩次短促的超聲波信號,第一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經汽車反射回來的信號用時0.4s,第二次發出信號到測速儀接收到經汽車反射回來的信號用時0.6s,若發出兩次信號的時間間隔是1.6s,超聲波的速度是340m/s。則(  )
A.汽車遇到第一次信號時,距測速儀13m
B.汽車是向放置在道路中間的測速儀靠近行駛的
C.汽車遇到第二次信號時,距測速儀204m
D.汽車的速度是20m/s
一.選擇題(共15小題)
1.(2023 青秀區校級模擬)小明坐在正在行駛的高鐵上,他認為自己是靜止的,所選取的參照物是(  )
A.沿途的樹木 B.路邊的房屋
C.車廂的座椅 D.走過他身邊的乘務員
2.(2023 根河市校級一模)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
A.在記錄測量結果時,數值的大小與所用的單位有關系
B.在記錄測量結果時,只寫數字不寫單位是毫無意義的
C.在記錄測量結果時,估讀的位數越多越精確
D.在記錄測量結果時,一般要估讀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3.(2023 汨羅市模擬)某隊伍接到命令后出發某地抗災,途中得知有新任務,要求通訊兵告知,已知隊伍長6千米,隊伍移動速度為5千米每時,通訊兵由隊尾移動至隊頭再返回的過程中,共用時30分鐘,則傳令兵的速度為(  )
A.18km/h B.20km/h C.24km/h D.25km/h
4.(2023 益陽模擬)如圖所示是某物體在水平地面上做直線運動的s﹣t圖象,以下結論正確的是(  )
A.物體在0﹣2s內做變速運動
B.物體在2﹣4s內運動速度是5m/s
C.物體在前2s內和后2s的速度相等
D.物體在6s內平均運動速度是2.5m/s
5.(2023 長清區二模)葛洪的《抱樸子》中有云:“游云西行,而謂月之東馳”。此詩中的“月之東馳”是因為所選參照物是(  )
A.地面 B.詩人 C.月亮 D.云朵
6.(2023 虎林市校級二模)在操場直跑道上進行遙控小車比賽,甲、乙兩車從t=0s時由同一起點同方向運動,兩者運動的路程﹣時間圖象分別如圖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在0~5s內甲車的速度是10m/s
B.在0~5s內乙車的速度是1m/s
C.t=10s時兩車的速度相等
D.t=10s后甲車超過乙車
7.(2023 仁和區一模)甲、乙兩車從同一地點沿同一方向運動,兩車通過的路程和所用時間的關系如圖所示。關于甲、乙兩車的運動情況,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0~5s,甲車速度是乙車速度的4倍
B.經過15s,甲、乙兩車相距30m
C.經過18s,甲、乙兩車相距4m
D.5~25s,乙車做勻速直線運動
8.(2023 迎澤區校級二模)一個人騎自行車沿筆直的公路行駛,第1s內通過的路程是2m,第2s內通過的路程是3m,第3s通過的路程是4m,則(  )
A.前2s內的平均速度是3m/s
B.后2s內的平均速度是4m/s
C.3s內的平均速度是3m/s
D.前2s內的平均速度是2m/s
9.(2023 棗莊二模)周日做完作業,小明和小芳同學在風景如畫的柳葉湖畔騎自行車,如圖所示是他們在某段路面上的速度隨時間變化的圖像。下列分析中錯誤的是(  )
A.0~10s兩人所通過的路程相等
B.以湖畔的垂柳為參照物,小芳總是運動的
C.第10s末,兩人的速度相等
D.小芳做勻速直線運動
10.(2023 揭陽二模)晨晨同學為了測量玩具車的速度,用遙控器控制甲、乙兩輛玩具車,使它們同時同地向東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運動的路程隨時間變化的圖象如圖所示。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甲車的速度小于乙車的速度
B.以乙車為參照物,甲車在向西運動
C.運動10s后,兩車相距30m
D.通過30m的路程,乙車比甲車少用9s
11.(2023 安化縣一模)小華同學的家附近有一公共自行車站點,他經常騎公共自行車去上學,某一次從家到學校運動的s﹣t圖象如圖所示,則小華從家到學校的平均速度是(  )
A.135m/s B.2.5m/s C.2.25m/s D.2.81m/s
12.(2023 普陀區二模)甲、乙兩小車分別從相距12米的P、Q兩點出發,沿同一直線同向而行,其s﹣t圖象如圖(a)(b)所示。甲車運動30秒后與乙車相距3米,若乙車通過的距離為s,則(  )
A.s=9米,乙比甲晚出發21秒
B.s=15米,乙比甲晚出發3秒
C.s=30米,乙和甲同時出發
D.s=33米,乙比甲晚出發3秒
13.(2023 谷城縣校級模擬)在操場直跑道上進行遙控小車比賽,甲、乙兩車從t=0s時由同一起點同方向運動,兩者運動的s﹣t圖象分別如圖中的甲、乙所示,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
A.t=10s時兩車的速度相等
B.在0~5s內甲車的速度是10m/s
C.在0~5s內乙車的速度是1m/s
D.t=10s后甲車超過乙車
14.(2023 松江區二模)甲、乙兩小車沿同一直線同向運動,其s﹣t圖像如圖(a)(b)所示。當甲車通過P點的同時乙車通過Q點,3秒后兩車相距2米,則P、Q兩點間的距離(  )
A.可能為4米 B.可能為6米 C.一定為2米 D.一定為4米
15.(2023 塔城市三模)2022年足球世界杯決賽中,一個“地滾球”經過梅西的腳邊時,梅西立刻沿著足球運動的軌跡追趕,一會兒,將足球控制在自己腳下。這個過程中(  )
A.梅西的平均速度大于足球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可能小于足球的最大速度
B.梅西的平均速度大于足球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一定大于足球的最大速度
C.梅西的平均速度等于足球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可能小于足球的最大速度
D.梅西的平均速度等于足球的平均速度,最大速度一定大于足球的最大速度
二.實驗探究題(共2小題)
16.(2023 宛城區二模)為了測量小車在斜面上運動的平均速度,讓小車從斜面的A點由靜止開始下滑,分別測出小車到達B點和C點的時間,如圖所示。
(1)為了方便計時,應使斜面的坡度較    (選填“大”或“小”)。
(2)若測得時間tAB=2s,tAC=2.8s,則BC段的平均速度vBC= m/s。
(3)在測量小車到達B點的時間時,如果小車過了B點才停止計時,測得AB段的平均速度vAB會偏   。
(4)能粗略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圖象是    (填字母)。
17.(2023 自貢模擬)小明在“測量小車的平均速度”實驗中,使小車從帶刻度尺的斜面上由靜止下滑,如圖所示。
(1)該實驗的原理是   。
(2)AB段距離sAB=  cm,小車在AC段平均速度vAC=  m/s
(3)如果不小心讓小車過了A點才開始計時,則所測AC段的平均速度    (選填“偏大”、“偏小”或“不變”)。
(4)下列圖象中能正確反映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情況的是圖    。
(5)小明進一步實驗測得小車在斜面上運動時,前半程平均速度為v1,后半程平均速度為v2,則小車全程平均速度v=  (用字母v1和v2表示)。
三.計算題(共3小題)
18.(2023 嶧城區校級模擬)在男子1000米跑測試中,小明同學的成績是3分40秒,這次測試中,小明同學的平均速度是多少米每秒?(結果保留2位小數)
19.(2023 唐河縣模擬)深圳北站到廈門北站的D2316次高速列車運行時刻表(2013年12月試運行)如下表所示。
站次 站名 到達時間 開車時間 運行時間 里程
1 深圳北 始發站 10:20 0分 0
2 潮汕 12:50 12:52 2小時30分
3 廈門北 14:20 終點站 4小時 502千米
根據列車運行的時刻表回答下列問題:
(1)列車由深圳北站駛往廈門北站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按全程平均車速估算,列車由深圳北站駛往潮汕站的里程是多少千米(只保留整數)?
20.(2023 荊州一模)甲、乙兩物體分別從P、Q兩點同時往相同的方向做勻速直線運動,它們的s﹣t圖象分別如圖(a)、(b)所示,經過6s乙物體剛好追上甲物體。求:
(1)乙物體通過的路程是8m時,所需的時間是   s;乙物體的速度是  m/s。
(2)甲物體勻速運動15s通過的路程s是多少?
(3)P、Q間的距離為多少?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吉首市| 天全县| 东海县| 呼伦贝尔市| 涟源市| 五原县| 莱阳市| 固安县| 平和县| 平山县| 和顺县| 亚东县| 永顺县| 利辛县| 沛县| 台湾省| 阳西县| 张北县| 莒南县| 道孚县| 吉林市| 临邑县| 乾安县| 达尔| 红桥区| 平利县| 贡嘎县| 阿合奇县| 读书| 文安县| 安岳县| 泗洪县| 天台县| 迁安市| 桂林市| 吴江市| 岳西县| 磐石市| 河北区| 青河县| 阳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