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藝體生歷史復習第四單元明朝的統治和清朝前中期的鼎盛與危機【學習目標】1、知道統一多民族國家版圖的奠定和明清時的政治變化2、掌握明清時的經濟變化3、了解明清時的文化【時空坐標】【知識問答】明清建立與滅亡的時間分別是什么?2、明、清加強君主專制的措施分別有哪些表現?3、簡述明清對外關系的政策及影響4、明朝的是如何加強邊疆管理(或者處理民族關系)的?5、清朝鞏固和開拓邊疆的措施有哪些?6、簡述清朝的疆域概況。【知識拓展】古代中國宰相制度的演變歷程朝代 措施 影響秦朝 在中央設立三公九卿 宰相制度正式確立漢朝 “中朝”決策機構建立 宰相制度的重大調整隋唐 三省六部制的建立、完善 宰相制度的成熟宋朝 參知政事、樞密院、三司將相權一分為三 宰相制度的衰落明初 廢除宰相,權分六部 宰相制度正式被廢除【課堂探究】(2021·福建高考·19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開皇之治”大事簡表(部分) “康乾盛世”大事簡表(部分)開皇元年,行三省六部制。 開皇三年,罷天下諸郡,定州縣二級制。 開皇五年,詔令全國檢括戶口。 開皇七年,于揚州開山陽瀆,以通漕運。 開皇九年,平陳,免陳朝舊境十年賦稅。 開皇十二年,遣使均田。 ——據《隋書》等 康熙十五至二十年,平定三藩之亂。 康熙二十三年,巡視黃河。 雍正二年,行攤丁入畝,整頓保甲制。 雍正十年,設軍機處。 乾隆元年,設特科取士。 乾隆三十八年,始修《四庫全書》。 ——據《清史稿》等綜合材料中的歷史信息,自擬論題,結合中國古代史的其他相關史實予以闡述。(要求:論題明確,闡述充分,論據準確,邏輯清晰)(12分)【高考體驗】1、(2023全國甲卷)27.明代很多熟讀儒經而從事商業活動的人,秉持“雖終日做買賣,不害其為圣為賢”的信條,盡心于實踐“圣人之學”。與這種社會行為最契合的思想觀念是A.“百姓日用即道” B.“心外無物” C.“存天理,滅人欲” D.“工商皆本”2.(2023北京卷,5)清乾隆帝曾詔諭山東巡撫,稱其奏折所述事宜為日常公事,不合體制。此后,乾隆帝多次曉諭各省督撫,此類公事應當使用題本文書,經內閣等部門呈送;只有“案關重大,決不待時者”才可用奏折。由此判斷()A奏折最早出現在乾隆年間 B.奏折制度有利于制衡皇權C.奏折具有機密高效的特點 D.奏折需要經內閣中轉呈送3.(2022 山東卷,4)明朝時期,朝廷除對各地的監察御史進行考核外,還要求地方按察使司按時據實上報御史巡按地方時有無鋪張浪費以勞州縣等情況。這些規定旨在()A.保證監察規范有效 B.限制監察御史權力C.協調中央與地方的關系 D.拓寬對地方的監察渠道4.(2021 全國甲卷,27)明代,在浙江桐鄉縣,地方官員若出身進士,當地的秀才就“不勝諂事”,若出身舉人,便隨意提出要求,“茍不如意,便加詞色犯之”。該現象反映出()A.官員士紳之間關系緊張 B.士人輿論左右地方政事C.出身等級決定行政能力 D.科考功名影響官員威望5、(2023湖北卷)5.科舉及第人數是衡量區域社會流動、經濟發展與文化建設等程度的重要指標。下圖為明代湖北進士及湖北籍人物著作分布情況。由此可見A.人文環境與人才選拔相互影響 B.交通條件制約人才分布的格局C.政區等級與文教水平保持一致 D.文化成就與人口升降密切相關6、(2023湖南卷)5.永樂年間,明成祖應朝鮮使臣請賜,賜予朝鮮“五經”“四書”等經籍;又應日本使臣請賜,將皇后徐氏所制《勸善》《內訓》賜予日本。對此解讀合理的是A.儒家學說在明初有新發展 B.書籍向外流通渠道不暢通C.請求賜書是為了吸收中國先進思想 D.朝日兩國借助明王朝強化政權權威7、(2023浙江卷)5.有學者認為,“金宋以后的元明清統一王朝,除了政治中心依然在北方外,經濟文化重心已經固著南方不可移易了”。下列史料,不能佐證該觀點的是A.《元史》記載:“(大都)百司庶府之繁,衛士編民之眾,無不仰給于江南”B.明末大臣奏稱:“國家財賦,專倚三吳,而蘇(州)、松(江)獨甲于天下”C.康熙帝詩云:“東南財賦地,江左人文藪”D.清代浙江學者言:“吾鄉山水清遠,其人明銳而疏達”8、(2021·北京高考·5)以下材料為四位皇帝的一日政務節錄,按朝代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至前殿,由中書、樞密院、三司、開封府等官員依次奏事②告誡軍機處切勿泄密③詔曰“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④引見俘獲的突厥頡利可汗,諸蕃君長奉上“天可汗”尊號A.③①④② B.③④①② C.③④②① D.④③①②9、(2020.1·浙江高考·6)今天人們有關明朝的印象中,除了錦衣衛、飛魚服、繡春刀外,還有不能不提的政治體制的重大變化。恰是這種變化,形塑了明朝的政治生態。下列項中,屬于這種變化的是( )①罷除丞相 ②設立內閣 ③設司禮監 ④六部直屬皇帝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課后作業】課時質量評價第七課【參考答案】【課堂探究】【答案】(12分)論題:中國古代盛世之下統治者的制度革新。闡述:在中國古代,一些朝代的統治者勵精圖治,出現了很多盛世景象,如:“開皇之治”“康乾盛世”等。在隋朝的“開皇之治”時,隋文帝建立隋朝后,在中央為削弱相權,實行了三省六部制;地方上確定州縣兩級制;同時為加強對百姓的管理,實行大索貌閱;又開通漕運,同時減輕百姓的負擔,形成了“開皇之治”的盛世景象。清朝時,“康乾盛世”之下,康熙帝平定三藩,雍正時,實行攤丁入畝,中央設立了軍機處,到乾隆時設特科取士,始修《四庫全書》,從而形成了“康乾盛世”的景象。總之,在中國古代盛世之下,統治者進行了一系列的制度革新,加強了自身的封建統治,形成了古代的諸多的盛世景象。【解析】“開皇之治”和“康乾盛世”都是歷史上的治世時期,國家統一,社會穩定,經濟繁榮。結合所學知識,歸納材料中的歷史信息:政治上,隋朝“行三省六部制……定州縣二級制”,清朝“設軍機處”;經濟上,隋朝“開山陽瀆,以通漕運……遣使均田”,清朝“巡視黃河……行攤丁入畝”;選官制度上,隋朝分科考試,清朝“設特科取士”;思想文化上,清朝“始修《四庫全書》”,綜合上述信息,可擬論題:中國古代盛世之下統治者的制度革新,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闡述隋朝和清朝的革新措施及帶來的影響即可。【體驗高考】1、【答案】A【詳解】“百姓日用即道"是中國明代思想家王良提出的哲學命題,指圣人之道就體現在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商業活動”“做買賣"是百姓日常生活的體現為圣為賢”“圣人之學"體現了圣人之道,結合所學明代商品經濟發展對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可知,當時的思想觀念注重務實,故選A項。“心外無物"是指心外無客觀存在之事物,一切事物都是心的呈現,屬于“心學"思想,與材料中注重客觀實際的行為不符,故排除B項。“存天理,滅人欲"強調克制人的私有欲望,與材料中從事商業活動的人追求的價值觀不符,故排除C項。題干主旨并非強調手工業、商業的重要性故排除 D項。2 C 、 3 A、 4 D5、【答案】A 【解析】依據材料“明代湖北進士分布示意圖”可知,明代的武昌府與黃州府是進士人數最多的兩個地區,依據“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圖”可明代府域最多的地區依舊是黃州府和武昌府。結合所學可知,進士人數多能夠營造良好的人文環境,而良好的人文環境有利于提升人才選拔率。因此材料反映了人文環境與人才選拔相互影響,故A項正確。交通條件不是制約人才分布格局的主要因素,故B項錯誤。荊州府的政區等級高于黃州府,但文教水平低于黃州府,C項中的“保持一致”說法錯誤,故C項錯誤。依據“明代湖北籍人物著作府域分布”、“明代湖北地區人口分布”看不出文化成就與人口升降密切相關,故D項錯誤。6、【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明朝初期,朝鮮和日本派造使區向明王朝請賜,再結合明朝賜了兩國的經籍名稱可知,這此經籍都體現了儒家思想,聯系所學,南宋后程朱理學受到官方尊崇,說明當時朝鮮和日本通過請賜,試圖借助明王朝強化其政府的權威地位,故選 D項。材料反映朝日兩國向明朝請賜以強化政權權威以及明朝賜書的內容,并未說明儒家學說有何新發展,排除 A 項。材料未涉及書籍的外流通道是否暢通的信息,排除 B項。材料中朝日兩國向明王朝請賜主要是為了強化政權權威,不是吸收中國的先進思想,排除 C 項。7、【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經濟文化重心已經固著南方不可移易了”并結合所學可知,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經濟重心的南移使全國經濟發展格局發生了根本變化,元明清時期南方經濟在壓倒北方的形勢下繼續發展,D 選項的意思是“我的家鄉山清水遠,那里的人們聰明敏銳而待人開放”,這無法反映經濟重心在南方,故D 項為正確答案。A 項中“無不仰給于江南”可分析出經濟重心在南方,南方成為主要糧食供給中心,排除 A 項。B 項中明末國家財賦專倚三吳,強調江南經濟繁榮,對國家財政的重要性,排除 B 項。C 項中的“東南財賦地,江左人文數”說明東南是經濟文化重心,排除 C 項。8、【答案】B【解析】①“中書、樞密院、三司、開封府”等機構出現在宋朝時期;②軍機處是清雍正帝所設;③“諸侯王或欲推私恩分子弟邑者,令各條上”,該內容是推恩令,出現于西漢武帝時期;④貞觀初年,唐軍擊敗并俘獲東突厥首領頡利可汗,東突厥兒汗國滅亡,草原各族共同尊奉唐太宗為“天可汗”;按時間先后順序正確排列應是③④①②,選擇B項符合題意。9、【答案】D【解析】明朝君主專制加強,罷除丞相,加強皇權,故①正確;內閣是君主專制強化的產物,故②正確;設司禮監牽制內閣,加強皇權,故③正確;六部直屬皇帝,皇帝直接控制最高行政機構,加強皇權,故④正確;選擇D項符合題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