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 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自主預習)課 解 讀 學習目標 核心素養1.了解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發展與政治變動,理解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2.商鞅變法的措施及評價 3.掌握老子、孔子、孟子、荀子等思想家的主要觀點 4.“百家爭鳴”及其意義 【唯物史觀】認識春秋戰國時期經濟發展與政治、文化變革的關系,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時空觀念】認識春秋戰國時期所處的特定的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 【史料實證】使學生了解諸侯紛爭與變法運動的關系,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歷史解釋】認識百家爭鳴的背景、內容、影響,培養學生有效解讀材料、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 【家國情懷 】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諸侯紛爭促進了華夏民族認同,早期儒學思想奠定了中華民族愛國愛家情懷。【學習重點】 經濟發展的表現 商鞅變法的內容 老子、孔子與“百家爭鳴”【學習難點】 變法運動的必然性 “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背景【知 識 清 單】列國紛爭公元前770年, 東遷洛邑,周天子喪失“ ”的地位。這一時期,諸侯紛爭、民族交融加劇,出現王室衰微、禮崩樂壞、權力下移的局面。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一些大的諸侯國擴張勢力,力圖 中小諸侯國,確立霸主地位。 、 、楚國、吳國和越國先后建立霸權,史稱“ ”。戰國時期(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221年),一些諸侯國的卿大夫掌握實權,晉國的 、 、 三家大夫瓜分晉國, 大夫田氏取代原來的姜姓國君。經過長期紛爭,許多中小諸侯國消失,形成了 、 、 、 、趙、魏、韓七個大國,史稱“ ”。從春秋到戰國,民族關系出現重要變化。春秋時期,中原各國社會發展比相鄰的 先進,自稱為“ ”。進入戰國后,戎狄滿意逐漸融入華夏族。經濟發展春秋戰國時期的經濟迅速發展。 技術出現, 開始使用, 得到推廣。各國紛紛興建水利灌溉工程,如 、鄭國渠、芍陂。戰國時, 分工更加細密,貨幣流通廣泛,各地涌現出一批人口眾多、富賈云集的中心城市。變法運動戰國時期 日益劇烈,各國為了 ,紛紛開展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制度改革。各國通過變法,推動了社會轉型,逐步建立起 的政治制度。其中,秦國的 效果最為顯著。1.商鞅變法時間:公元前356年目的:富國強兵主要內容:經濟措施: ,獎勵耕織;“ ”,法律上承認土地私有軍事措施:廢除世卿世祿制,獎勵軍功,嚴懲私斗選官制度: , 貴族特權地方行政管理:普遍推行 ,縣主要官員由 任免(將地方官的任命權收歸中央)社會治理措施:強制大家庭拆散為個體小家庭; ,互相糾察告發意義:①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 奠定了基礎;②順應歷史潮流,是戰國時期持續時間 、涉及面最 、改革最為 的一次變法;③推動了政治轉型,直接影響了封建社會各種制度的建立,對后世意義深遠。孔子和老子孔子:孔子是 的創始人,出身于春秋后期魯國 ??鬃拥暮诵挠^念是“ ”,孔子主張統治者順應民心,“ ”。孔子對現實不滿,主張恢復 ??鬃釉诮逃矫娉删惋@著,他的“ ”思想推動了私學的發展,打破了貴族對文化教育的壟斷。孔子的主要思想和言論記載在其弟子整理的 中,孔子晚年整理的 、 、 、 、《春秋》后來成為儒家的經典。老子: 老子是 的創始人,他認為天地萬物的本源是“ ”,老子指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追求 ,這是中國古代樸素的 。老子的思想還包含著樸素的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有無相生,難易相成”,揭示出事物間能相互依存、相互轉化。老子在政治上主張 , ,甚至退回到 的時代。百家爭鳴背景:社會經濟的發展,促使 出現新變化,舊的 開始瓦解, 崛起;各國統治出于爭霸需要,爭相 ;士人周游列國,推動了學術文化的繁榮。代表人物:儒家①孟子:孟子認為 ,提倡“ ”,孟子還認為民貴君輕;②荀子:荀子認為 ,主張 ,荀子認為君舟民水,天行有常,應當知天命而用之;墨家③墨子;墨子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提倡節儉,主張“ ”“ ”,還提出了“ ”的政治主張。法家④韓非:韓非主張以 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 的政治思想。歷史意義:①百家爭鳴是春秋戰國時期社會經濟發展、階級關系變化在思想領域內的反映,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波瀾壯闊的 ;②百家爭鳴為 登上歷史舞臺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成為后世中華思想文化的 ,影響深遠。【知 點 延 伸】(1)變法運動的背景:①政治:分封制、宗法制遭到破壞,奴隸制衰落,春秋戰國時期社會轉型。②經濟:鐵農具、牛耕的使用提高了生產力,促進土地私有制的確立,進一步削弱人身依附關系,引起社會階級關系的變化。新興地主階級和自耕農要求打破束縛,進一步解放生產力,進行變法是滿足他們要求最有效的途徑。③軍事:爭霸戰爭需要“富國強兵”④思想:法家順應形勢進行改革,主張依法治國,合乎當時社會發展的需求,法家學說成為各國推行變法改革的思想武器。(2)商鞅變法的評價:進步性:①順應歷史潮流,集列國變法之長,改革最為徹底;②打擊了貴族特權,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軍隊戰斗力;③使秦國國富兵強,為秦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局限性:①輕視教化,輕罪重罰,刑法嚴苛,激化社會矛盾。②賦役沉重,加重人民負擔,也造成民風的墮落。(3)諸子百家思想主張學派 代表人物 思想特點儒家 孟子 認為人性善,提倡“仁政”,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學說,是中國早期民本思想的基礎。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荀子 認為人性惡,主張隆禮重法,強調“天行有?!保痔岢觥爸铺烀弥薄4硇屡d地主階級利益。道家 莊子 把“道”作為最高準則,宣揚天道,崇尚逍遙自由,提出“齊物”的思想。代表沒落的奴隸主階級利益。墨家 墨子 主張“兼愛”“非攻”,提出“尚賢”的政治主張,講求實際功利,代表下層平民利益。法家 韓非子 主張以法為工具管理國家,控制臣民,體現了中央集權的政治思想,提出“不期修古,不法??伞薄笆庐悇t備變”的主張,代表新興地主階級利益。陰陽家 鄒衍 認為五行間相互促進又相互制約,提出“相生相勝”理論。(4)“小農經濟”與“自然經濟”的區別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以土地私有制為基礎,側重于強調以家庭為單位的小規模經營。典型特征:以家庭為單位,男耕女織,精耕細作,自給自足。自然經濟產生于原始社會,在鴉片戰爭后開始瓦解,自然經濟是相對于商品經濟而言的,側重于強調物質生產自給自足。小農經濟本質屬于自然經濟,是自然經濟的一種表現形式。春秋戰國時期時代特征1.經濟上鐵犁牛耕促進生產力發展,井田制逐漸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步確立。2.政治上:①周王室衰微,分封制和宗法制、禮樂制遭到破壞,奴隸主貴族逐步沒落;②社會關系的變化,出現了新興地主和自耕農等階層;③富國強兵的改革變法運動風起云涌,成為時代的潮流。3.軍事上:諸侯之間兼并戰爭頻繁,國家由分裂逐步走向統一。4.思想上:私學興起,學派眾多,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5.民族關系上:在頻繁往來和密切練習中,華夏族與周邊族群以政治認同和文化認同為紐帶而日趨融合。【課 堂 練 習】1.春秋前期,魯國大夫季氏和叔孫氏一度掌握魯國政權。春秋后期,季氏的家臣南蒯、叔孫氏的家臣陽虎起來反對家主,并掌握了魯國政權,出現了“陪臣執國命”的局面。這些史實反映了( )A.分封制的逐步瓦解 B.爵位繼承制被破壞C.周天子的權勢衰微 D.霸權更迭較為頻繁2.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變法中,管仲主張“受祿不過其功”,申不害主張“見功而與賞,因能而受官”,樂毅主張“察能而授官”,吳起主張“明法審令……使封君之子孫,三世而收爵祿”。這些主張的提出說明當時( )A.軍功爵祿成為選官的唯一標準 B.社會階層的流動性增強C.實現國家統一是社會大勢所趨 D.法律嚴苛阻礙社會發展3.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薄凹河⒍⑷耍河_而達人?!边@種“仁者愛人”的思想體現在政治倫理上就是民本思想。下列項中,反映孔子民本思想的是( )A.無為而治 B.“相生相勝”C.反對苛政 D.“兼愛”“非攻”4.“在最小的空間內用最簡單的耕作方式養活盡可能多的人是中國的終極目標,為此,他們將士地分成小塊,勞動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塊土地上面。”這段材料主要反映了( ?。?br/>A.小農經濟的脆弱性 B.土地兼并的嚴重性C.生產技術的完善性 D.精耕細作的必要性5.《漢書 藝文志》說到某學派:“……信賞必罰,以輔禮制?!翱陶邽橹?,則無教化,去仁愛,專任刑法,而欲以致治;至于殘害至親,傷恩薄厚?!痹搶W派是( ?。?br/>A.道家 B.儒家 C.墨家 D.法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