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實驗12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起飛指南】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新課標必考實驗一遍過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實驗12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學案(原卷版+解析版)【起飛指南】2024年中考物理復習新課標必考實驗一遍過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實驗12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知識點一、杠桿
1.認識杠桿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O轉動,這根硬棒就是杠桿。杠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或其他形狀,如圖所示是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杠桿。
撬棒 羊角錘 鑷子 指甲刀
杠桿在使用中有力作用在杠桿上,因此,杠桿是受力物體,將力作用于杠桿的物體是施力物體。
2.杠桿五要素
五要素 物理含義及表示方法 圖示
支點 杠桿繞著轉動的點,用“O”表示
動力 使杠桿轉動的力,用“F1”表示
阻力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F2”表示
動力臂 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l1”表示
阻力臂 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l2”表示
知識點二、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探究
1.杠桿平衡
當杠桿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繞支點轉動狀態時,說明杠桿處于平衡狀態。
2.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目的 (1)知道什么是杠桿的平衡; (2)通過實驗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3)體驗利用歸納法得出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
提出問題 在學習二力平衡時,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幾個力相互平衡,物體就處于平衡狀態。因為杠桿會轉動,所以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靜止時,與二力平衡的情況是不同的,杠桿平衡不僅與力的大小有關,還可能與力的作用位置有關
猜想與假設 一般情況下,當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時,我們就說此時杠桿處于平衡狀態,對杠桿處于平衡狀態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存在的關系,我們可作出如下猜想: A.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B.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C. D.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實驗設計 杠桿是否平衡是由動力、阻力、動力僻和阻力臂共同決定的。為了探究其平衡條件,可以在杠桿處于靜止狀態時,分別測出動力F 、阻力F 、動力臂l1和阻力臂l ,然后經過大量數據的對比、分析、歸納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步驟 (1)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2)在支點兩側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再一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圖所示。這時杠桿兩側受到的作用力分別等于兩側鉤碼所受的重力,力臂為懸掛點到支點的距離; (3)設右側鉤碼對杠桿施加的力為動力F ,左側鉤碼對杠桿施加的力為阻力F ,測出杠桿平衡時的動力臂l 和阻力臂l ,把F 、F 、l 、l 的數值填入表格中。 實驗 序號動力F /N動力臂l /cm動力×動力 臂/(N·cm)阻力F /N阻力臂l /cm阻力×阻力臂/(N·cm)11.010100.5201022.015301.5203034.010402.02040…
(4)改變鉤碼個數和位置,多做幾次實驗(避免偶然性),將實驗得到的數據填入表格中
實驗結論 分析實驗數據,發現每次杠桿平衡時,動力與動力臂的乘積總是等于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 l =F l
★特別提醒
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原因
該實驗中當杠桿最初不在水平位置平衡時,調節杠桿每次都在同一位置平衡進行實驗,也能得出結論,但此時杠桿是傾斜的,力臂的測量會非常困難.所以,實驗前一般先調節杠桿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實驗時動力臂和阻力臂與杠桿重合,可直接在杠桿尺上讀出力臂大小,會大大方便實驗操作。
3.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字母表示:F l =F l ;
(2023 永州)小明利用鐵架臺、杠桿、鉤碼和彈簧測力計等器材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使用的鉤碼質量均相等,杠桿上每格長度均相等。
(1)當杠桿靜止時如圖甲所示,為了方便測量力臂,需要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當將杠桿的平衡螺母向 (選填“右”或“左”)調節;
(2)在杠桿兩側掛上鉤碼,設右側鉤碼對杠桿施的力為動力F1,左側鉤碼對杠桿施的力為阻力F2;測出杠桿平衡時的動力臂l1和阻力臂l2;多次換用不同數量的鉤碼,并改變鉤碼在杠桿上的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得到實驗數據如表;
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0.5 20.0 1.0 10.0
2 1.0 15.0 1.5 10.0
3 1.5 10.0 0.5 30.0

分析表中的數據,得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
(3)本次探究經過多次實驗的目的是 ;
A.減小實驗誤差
B.尋找普遍規律
(4)如圖乙所示,將A、B位置的鉤碼個數都減少一個,杠桿將會 (選填“仍然平衡”、“左端下沉”或“右端下沉”);
(5)如圖丙所示,用彈簧測力計先后在a、b位置拉杠桿上同一點C,杠桿都在水平位置平衡,彈簧測力計在a位置豎直向上的拉力為Fa,在b位置斜向上的拉力為Fb,則Fa Fb(選填“大于”、“等于”,“小于”)。
【解答】解:(1)當杠桿靜止時,發現左端下沉,如圖甲所示,此時,應把杠桿的平衡螺母向右調節,直至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由表格中數據知,
第一組數據:0.5N×20.cm=1.0N×10.0cm;
第二組數據:1.0N×15.0cm=1.5N×10.0cm;
第三組數據:1.5N×10.0cm=0.5N×30.0cm;
可得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3)多次改變力和力臂的大小,得到了多組實驗數據,得出了杠桿平衡條件,所以該實驗測多組數據的目的是使得出的結論具有普遍性;
故選:B;
(4)設鉤碼的重力為G,每一格的長度為L,A、B位置的鉤碼個數都減少一個鉤碼,
左側=G×3L=3GL,右側=2G×2L=4GL,即左側<右側,
所以右端下沉;
(5)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分析,將測力計繞C點從a位置轉動到b位置過程中,鉤碼的重力不變,其阻力臂不變,即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不變,而動力臂在從a到b的過程逐漸減小,動力逐漸增大,即Fa<Fb。
故答案為:(1)右;(2)F1l1=F2l2;(3)B;(4)右端下沉;(5)小于。
(2023 青島)天平和桿秤在古籍中常被稱為“權衡器”,《墨經》最早對權衡器的杠桿原理做了理論上的探討。關于杠桿的平衡條件,小海用圖甲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其中杠桿的刻度均勻,每個鉤碼的重力均為0.5N。
(1)實驗中,杠桿在 位置平衡最便于測量力臂。
(2)如圖乙所示,杠桿已經平衡。如果在左側鉤碼下增加一個鉤碼或者將左側鉤碼向右移動5cm,杠桿都將失去平衡。由此可以猜想:杠桿的平衡可能與力的 和力臂有關。
(3)小海在杠桿兩側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移動鉤碼的位置,進行了4次實驗。杠桿平衡時的部分數據已填入表中,其中圖丙是第4次杠桿平衡時的情景,請將杠桿右側的阻力數值填入表中。
實驗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1.0 0.20 2.0 0.10
2 2.0 0.15 2.0 0.15
3 2.0 0.15 1.5 0.20
4 1.5 0.10 0.15
分析實驗數據,可歸納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F1l1 F2l2。
(4)小海與小蘭對實驗過程進行交流,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若支點不在杠桿的中點,并用彈簧測力計代替一側的鉤碼施力,會出現什么現象?于是他們共同進行了如圖丁的探究。
①畫出圖丁中F1的動力臂l1。
②多次改變拉力F1的作用點在杠桿上的位置進行實驗,發現杠桿平衡時,F1l1都是大于F2l2,其原因可能是 。
【解答】解:(1)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
(2)如果在左側鉤碼下增加一個鉤碼,杠桿左側力和力臂,左側力臂不變,力變大,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知,杠桿將失去平衡,由此可以猜想:杠桿平衡可能與力的大小有關;
(3)由圖丙可知,杠桿左端掛了3個鉤碼,鉤碼在10cm處,右端掛了兩個鉤碼,位置在15cm處,結合表中數據可知,杠桿右側的阻力數值1.0;
根據表中數據可知,杠桿的平衡條件為F1l1=F2l2;
(4)①從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叫力臂,從支點向動力作用線作垂線,垂線段的長度即力臂,如圖:
②圖丁中,設杠桿的重力為G,力臂為lG,當杠桿平衡時,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GlG,
由丁圖可知lG≠0,所以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有影響,此時F1l1>F2l2。
故答案為:(1)水平;(2)大小;(3)1.0;=;(4)①見解答;②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有影響。
(2023 通遼)如圖所示是某實驗小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杠桿刻度均勻,每個鉤碼重0.5N)。
(1)掛鉤碼前,杠桿如圖甲所示。此時正確的操作是向 (選填“左”或“右”)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接下來,在A、B兩處掛上如圖乙所示的鉤碼后,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將A處的鉤碼拿掉一個,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則應將B處所掛鉤碼向 (選填“左”或“右”)移動 個格。
(3)某同學用彈簧測力計替代鉤碼,在B點豎直向下拉,然后將彈簧測力計繞B點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至如圖丙所示位置。在旋轉過程中,要使杠桿始終在水平位置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逐漸 (選填“變大”或“變小”),原因是 。
【解答】解:(1)由圖中,杠桿的右端較高,平衡螺母應向右端移動使杠桿平衡;
(2)設一個鉤碼重為G,一格的長度為L;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可得G×6L=3G×nL
解得n=2,
故應該將B處所掛鉤碼須向左移動2格;
(3)彈簧測力計在B處豎直向下拉時,拉力的方向豎直向下與杠桿垂直,動力臂等于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彈簧測力計在逐漸旋轉過程中,拉力的方向不再與杠桿垂直,動力臂不再等于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即動力臂變小,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動力變大,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變大。
故答案為:(1)右;(2)左;2;(3)變大;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動力臂變小,動力慢慢變大。
(2023 濟寧)利用鐵架臺、杠桿、質量相等的鉤碼等器材,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調節螺母,將沒掛鉤碼的杠桿調節至水平位置平衡,如圖甲所示,其目的是方便測量 ;
(2)為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小明設計了以下兩種收集實驗數據的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
實驗次數 方案一 方案二
F1/N l1/cm F2/N l2/cm F1/N l1/cm F2/N l2/cm
1 3 3 3 5
2 2 2 4 3
3 1 1 2 5
(3)如圖乙所示,在A處掛3個鉤碼,則應在B處掛 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4)桿秤就是杠桿平衡條件的一個應用,是中國最古老也是現今人們仍然在使用的一種稱質量的簡易工具,由帶有秤星的秤桿、秤砣、提紐等組成。如圖丙所示,此桿秤有兩個提紐,使用它稱較重的物體時,常用離秤鉤較 (選填“近”或“遠”)的提紐。
【解答】解:(1)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力的方向與杠桿垂直,力臂等于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力臂可以從杠桿標尺刻度上直接讀出來,便于測量力臂的大小;
(2)為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應多次測量,需要改變動力、阻力的大小,故方案二合理;
(3)在A處掛3個鉤碼,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F1L1=3G×2L=6GL=nG×3L,所以可以在右端第3格掛n=2個鉤碼;
(4)使用桿秤稱量較重的物體時,物體的重力變大,在秤砣的重力不變的情況下,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可知,需要增大秤砣重力的力臂、減小物體重力的力臂,所以用離秤鉤較近的提紐。
故答案為:(1)力臂;(2)方案二;(3)2;(4)近。
(2023 仙桃)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
(1)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如圖甲,則應將平衡螺母向 (選填“左”或“右”)調節,直至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調節鉤碼的位置,使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讀出實驗數據并記錄在表格中。如圖乙所示,阻力臂l2為 cm;
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0.5 16.0 1.0
2 1.0 15.0 1.0 15.0
3 2.0 15.0 1.5 20.0
(3)分析表中實驗數據,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為 (用F1、F2、l1、l2表示);第3次實驗的杠桿類型屬于 (選填“省力”、“費力”或“等臂”)杠桿,教室里的勞動工具中有這類杠桿,請舉一例: ;并簡要說明你的判斷理由 。
(4)如圖丙,F始終與杠桿垂直,將杠桿緩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的過程中,F的大小將 。(填選項代碼)
A.不變
B.變小
C.變大
D.先變大后變小
【解答】解:(1)甲圖杠桿不在水平位置,左端向下傾斜,右端偏高,故應向右調節左端或右端的平衡螺母至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使支點到力的作用點的距離就是力臂,便于直接測量力臂;
(2)如圖乙所示,阻力臂l2為8.0cm;
(3)通過分析實驗數據,可知杠桿的平衡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可寫作F1l1=F2l2;
第3次實驗的杠桿動力臂小于阻力臂的杠桿,屬于費力杠桿,例如掃帚,原因是掃帚使用時,動力臂小于阻力臂;
(4)在杠桿緩慢由A到B的過程中,動力臂OA(即拉力F的力臂)不變,阻力G的大小不變,而阻力臂L(即重力G的力臂)卻逐漸增大;
由杠桿的平衡條件知:F OA=G L,當OA、G不變時,L變大,那么F也變大,即拉力F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變大。
故答案為:(1)右;(2)8.0;(3)F1l1=F2l2;費力;掃帚;掃帚使用時,動力臂小于阻力臂;(4)C。
(2023 武漢)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保持水平并靜止。選取若干個質量均為50g的鉤碼,在杠桿兩側分別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移動鉤碼,使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分別記下F1、F2、l1、l2的數值。重做幾次實驗,部分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3.0 5.0 1.5 10.0
2 2.0 15.0 2.0 15.0
3 1.0 25.0 2.5 10.0
…… …… …… …… ……
由表中數據可得,F1、F2、l1、l2之間的關系式是 。
(2)①在第(1)問的某次實驗中,杠桿右側掛了4個鉤碼,左側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拉,當杠桿在如圖甲所示位置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②保持杠桿右側所掛4個鉤碼的位置不變,取下彈簧測力計,在杠桿右側用彈簧測力計沿豎直方向拉杠桿,當杠桿再次水平并靜止時,彈簧測力計對杠桿的拉力為F=1.5N,請在圖乙中畫出彈簧測力計對杠桿的拉力F的示意圖及其力臂l。
【解答】解:(1)分析表格中的數據可得出杠桿平衡的條件是: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2)①根據圖甲中的數據,結合杠桿的平衡條件可得:F1×0.1m=4mg×0.15m,解得:F1=3.0N;
②在杠桿右側用彈簧測力計沿豎直方向拉杠桿,要使杠桿平衡,應豎直向上拉,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得:1.5N×l1=4mg×0.15m,解得:l1=0.2m,
根據力和力臂的畫法,可畫出拉力F和力臂l,如圖所示:
故答案為:(1)F1l1=F2l2;(2)①3.0;②見上圖。
(2023 呈貢區校級模擬)某實驗小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每個鉤碼質量都相等。
(1)杠桿在圖甲所示的位置靜止,此時杠桿 (選填“是”或“不是”)處于平衡狀態;為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向 (選填“左”或“右”)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
(2)乙圖中在B點掛 個鉤碼,可以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若把A、B處所掛鉤碼同時向O點移動1格,則杠桿 (選填“依然平衡”“左端下降”或“右端下降”)。
(3)如圖丙所示,用大小為F1和F2的兩個力在B點向下拉杠桿時,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則F1 (選填“>”“=”或“<”)F2。
(4)在實驗中,改變力和力臂的大小測量多組數據的目的是 。
(5)實驗中小明曾提出“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影響杠桿的平衡”。為判斷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小華制作了一個密度均勻的圓盤(相當于杠桿),圓盤可以繞著圓心O轉動(轉軸阻力忽略不計),如圖丁所示。他先在圓盤的C點掛上4個鉤碼,又在G點掛上一定數量的鉤碼后,圓盤在圖示位置平衡,此時CD水平;接著他將掛在G點的鉤碼先后掛在 兩個點又進行了兩次實驗,發現圓盤仍在圖示位置平衡,則說明小明的觀點是 (選填“正確”或“錯誤”)的。
【解答】解:(1)如圖甲的位置靜止時是處于杠桿平衡狀態的;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右端調節;
(2)設每個鉤碼重為G,杠桿每格長為L,由杠桿平衡條件可知,3G×2L=nG×3L,解得n=2,故應在B點掛2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平衡;
當杠桿平衡后,將A、B兩點下面所掛的鉤碼同時向O點移動1格,則有:3G×L<2G×2L,故右端下降;
(3)力臂等于支點到力的作用線的距離,當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F1的動力臂要大于F2的動力臂,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在阻力和阻力臂都相同的情況下,動力臂越大的越省力,所以,F1<F2;
(4)多次改變力和力臂的大小,得到了多組實驗數據,得出了杠桿平衡條件。該實驗測多組數據的目的是得出的結論更具有普遍性;
(5)由題意知,左右兩邊對圓盤的拉力不變,左邊力臂不變,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1L1=F2L2得,要使圓盤平衡,右邊力臂也應保持不變,所以他可以將掛在G點的鉤碼先后掛在D、N(或D、P或N、P)兩個點又進行實驗,這樣右邊的力臂始終為OD;由以上實驗現象可知,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發生變化,并沒有影響杠桿的平衡,故小明的觀點是錯誤的。
故答案為:(1)是;右;(2)2;右端下降;(3)<;(4)得出的結論更具有普遍性;(5)D、N(或D、P或N、P);錯誤。
(2023 順德區三模)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如圖甲所示,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則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調節(選填“左”或“右”),直到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 。
(2)如圖乙所示,杠桿上的刻度均勻,在A點掛4個鉤碼,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在B點掛 個相同的鉤碼:當杠桿平衡后,將A、B兩點下方所掛的鉤碼同時朝遠離支點方向移動一小格,則杠桿 (選“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3)如圖丙所示,若不在B點掛鉤碼,改用彈簧測力計在B點向下拉杠桿,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當測力計從a位置轉到b位置時,其示數大小將 ;(選填“不變”“變大”或“變小”)
(4)保持A點鉤碼數量和力臂不變,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測出多組動力臂L1和動力F1的數據,繪制了L1 F1的關系圖象,如圖丁所示.請根據圖象推算,當L1為0.6m時,
F1為 N。
【解答】解:(1)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杠桿右端偏高,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應向上翹的右端移動,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力臂在杠桿上,便于測量力臂,同時消除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
(2)設杠桿每個格的長度為L,每個鉤碼的重力為G,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ALA=FBLB可得:4G×3L=FB×2L,解得:FB=6G,則需掛6個鉤碼;
若A、B兩點的鉤碼同時向遠離支點的方向移動一個格,則左側4G×4L=16GL,右側6G×3L=18GL,因為16GL<18GL 杠桿不能平衡,杠桿右端下沉,則杠桿順時針轉動;
(3)保持B點不變,測力計從a位置轉動b位置時,此時F的力臂變小,阻力、阻力臂不變,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變大;
(4)由于此題中的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利用圖象中任意一組數據都能得出,F2L2=F1L1=0.1m×3N=0.3N m;
故若當L1為0.6m時,F10.5N。
故答案為:(1)右;便于測量力臂,同時消除杠桿自重對杠桿平衡的影響;(2)6;順時針;(3)變大;(4)0.5。
(2023 雄縣模擬)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器材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實驗前,把杠桿中心支在支架上,杠桿靜止在圖甲所示位置,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 (選填“左”或“右”)調。
(2)如圖乙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點懸掛3個鉤碼,則在B點懸掛 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實驗中,小明多次在杠桿兩端加掛鉤碼,并調節鉤碼位置,使杠桿保持水平平衡,記錄多組數據,這樣做的目的是 。
(3)如圖丙所示,始終保持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明將彈簧測力計從豎直位置移動到圖丙中的位置時,測力計的示數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拓展】
小明將一根長1m、重5N的細金屬棒AB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用彈簧測力計將金屬棒的B端豎直向上緩慢拉起,如圖丁所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3N。根據實驗數據可知金屬棒的重心距離B端 cm;若拉動過程中,金屬棒B端上升了1.2m,則拉力對金屬棒做的功是 J。
【解答】解:(1)如圖甲,杠桿左端下沉,杠桿的右端上翹,應將杠桿重心向右移,所以應將平衡螺母向右移動。
(2)設每個鉤碼的重力為G0,杠桿上每個小格的長度為L0,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A點處受到的拉力大小為3G0,力臂為2L0,B點處拉力的力臂為3L0,由杠桿平衡條件可得:3G0 2L0=F1 3L0,則B處需要的拉力大小為2G0,即需要掛2個鉤碼。
研究杠桿平衡的條件時,多次改變力和力臂的大小,記錄多組數據,主要是為了歸納出物理規律,使結論具有普遍性。
(3)彈簧測力計從豎直位置移動到圖丙中的位置時,可知阻力和阻力臂不變,而動力臂變小,則動力變大,即測力計的示數將變大。
將金屬棒看作杠桿,支點為A,則重力為阻力,拉力為動力,設金屬棒的重心為O,因為重力和拉力都沿豎直方向,因此根據幾何知識易知動力臂與阻力臂之比:,
又根據杠桿平衡條件可得:,
因此解得:AO0.6m=60cm,
則:BO=AB﹣AO=1m﹣60cm=100cm﹣60cm=40cm,
金屬棒B端從地面開始上升1m的過程中,彈簧測力計拉力做的功為:
W1=FBs1=3N×1m=3J,
金屬棒B端從1m高度上升到1.2m高度的過程中,金屬棒AB已經離開地面,彈簧測力計的拉力為:
FB'=G=5N,
拉力做的功為:
W2=FB's2'=5N×0.2m=1J,
故全程拉力做的功為:
W=W1+W2=3J+1J=4J。
故答案為:(1)右;(2)2;歸納出物理規律,使結論具有普遍性;(3)變大;40;4。
(2023 廣西二模)小紅和小明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若實驗前杠桿如圖甲所示,可將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桿調節平衡后,小紅在杠桿上的A點處掛4個鉤碼,如圖乙所示,為使杠桿重新平衡,應在B點掛 個鉤碼。在A、B兩點各增加一個鉤碼,則杠桿 (選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
(3)實驗中,需多次實驗并把數據記錄在表格中。多次實驗的目的是 。
(4)如圖丙所示,用彈簧測力計在C處豎直向上拉,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當彈簧測力計在原位置逐漸向右傾斜時,使杠桿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5)小明同學采用了圖丁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究,發現當杠桿水平平衡時,與其他同學得出的正確的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其可能的原因是 。
【解答】解:(1)為了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平衡螺母向上翹的一端移動,所以平衡螺母向上翹的右端移動;
(2)設杠桿每個格的長度為L,每個鉤碼的重力為G,根據杠桿的平衡條件:FALA=FBLB,即4G×3L=nG×2L,解得n=6,需掛6個鉤碼;
若A、B兩點各增加一個鉤碼,則左側=5G×3L=15GL,右側=7G×2L=14GL,因為15GL>14GL,所以杠桿不能平衡;
(3)在實驗中,改變力和力臂的大小得到多組數據的目的是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
(4)如改變彈簧測力計拉力的方向,使之斜向右上方,阻力和阻力臂不變,動力臂減小,動力要增大,所以彈簧測力計示數變大,才能使杠桿仍然水平平衡;
(5)圖丁中,杠桿的支點不位于杠桿的重心上,而是位于 O 點,所以此時杠桿自身重力會對實驗產生影響,故可能是杠桿自身重力對實驗的影響。
故答案為:(1)右;(2)6;不能;(3)使實驗結論具有普遍性,避免偶然性;(4)變大;(5)杠桿自身重力對實驗的影響。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實驗12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知識點一、杠桿
1.認識杠桿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繞著固定點O轉動,這根硬棒就是杠桿。杠桿可以是直的,也可以是彎的或其他形狀,如圖所示是生活中常見的幾種杠桿。
撬棒 羊角錘 鑷子 指甲刀
杠桿在使用中有力作用在杠桿上,因此,杠桿是受力物體,將力作用于杠桿的物體是施力物體。
2.杠桿五要素
五要素 物理含義及表示方法 圖示
支點 杠桿繞著轉動的點,用“O”表示
動力 使杠桿轉動的力,用“F1”表示
阻力 阻礙杠桿轉動的力,用“F2”表示
動力臂 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l1”表示
阻力臂 從支點到動力作用線的距離,用“l2”表示
知識點二、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探究
1.杠桿平衡
當杠桿處于靜止狀態或勻速繞支點轉動狀態時,說明杠桿處于平衡狀態。
2.實驗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目的 (1)知道什么是杠桿的平衡; (2)通過實驗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3)體驗利用歸納法得出杠桿平衡條件的過程
提出問題 在學習二力平衡時,如果作用在物體上的幾個力相互平衡,物體就處于平衡狀態。因為杠桿會轉動,所以杠桿在動力和阻力作用下靜止時,與二力平衡的情況是不同的,杠桿平衡不僅與力的大小有關,還可能與力的作用位置有關
猜想與假設 一般情況下,當杠桿靜止或勻速轉動時,我們就說此時杠桿處于平衡狀態,對杠桿處于平衡狀態時,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間存在的關系,我們可作出如下猜想: A.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B.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C. D.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
實驗設計 杠桿是否平衡是由動力、阻力、動力僻和阻力臂共同決定的。為了探究其平衡條件,可以在杠桿處于靜止狀態時,分別測出動力F 、阻力F 、動力臂l1和阻力臂l ,然后經過大量數據的對比、分析、歸納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
實驗步驟 (1)調節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2)在支點兩側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移動鉤碼的位置,使杠桿再一次在水平位置平衡,如圖所示。這時杠桿兩側受到的作用力分別等于兩側鉤碼所受的重力,力臂為懸掛點到支點的距離; (3)設右側鉤碼對杠桿施加的力為動力F ,左側鉤碼對杠桿施加的力為阻力F ,測出杠桿平衡時的動力臂l 和阻力臂l ,把F 、F 、l 、l 的數值填入表格中。 實驗 序號動力F /N動力臂l /cm動力×動力 臂/(N·cm)阻力F /N阻力臂l /cm阻力×阻力臂/(N·cm)11.010100.5201022.015301.5203034.010402.02040…
(4)改變鉤碼個數和位置,多做幾次實驗(避免偶然性),將實驗得到的數據填入表格中
實驗結論 分析實驗數據,發現每次杠桿平衡時,動力與動力臂的乘積總是等于阻力與阻力臂的乘積,即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或F l =F l
★特別提醒
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的原因
該實驗中當杠桿最初不在水平位置平衡時,調節杠桿每次都在同一位置平衡進行實驗,也能得出結論,但此時杠桿是傾斜的,力臂的測量會非常困難.所以,實驗前一般先調節杠桿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這樣實驗時動力臂和阻力臂與杠桿重合,可直接在杠桿尺上讀出力臂大小,會大大方便實驗操作。
3.杠桿的平衡條件
杠桿的平衡條件:動力×動力臂=阻力×阻力臂。用字母表示:F l =F l ;
(2023 永州)小明利用鐵架臺、杠桿、鉤碼和彈簧測力計等器材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使用的鉤碼質量均相等,杠桿上每格長度均相等。
(1)當杠桿靜止時如圖甲所示,為了方便測量力臂,需要調節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當將杠桿的平衡螺母向 (選填“右”或“左”)調節;
(2)在杠桿兩側掛上鉤碼,設右側鉤碼對杠桿施的力為動力F1,左側鉤碼對杠桿施的力為阻力F2;測出杠桿平衡時的動力臂l1和阻力臂l2;多次換用不同數量的鉤碼,并改變鉤碼在杠桿上的位置,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得到實驗數據如表;
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0.5 20.0 1.0 10.0
2 1.0 15.0 1.5 10.0
3 1.5 10.0 0.5 30.0

分析表中的數據,得到杠桿的平衡條件是: ;
(3)本次探究經過多次實驗的目的是 ;
A.減小實驗誤差
B.尋找普遍規律
(4)如圖乙所示,將A、B位置的鉤碼個數都減少一個,杠桿將會 (選填“仍然平衡”、“左端下沉”或“右端下沉”);
(5)如圖丙所示,用彈簧測力計先后在a、b位置拉杠桿上同一點C,杠桿都在水平位置平衡,彈簧測力計在a位置豎直向上的拉力為Fa,在b位置斜向上的拉力為Fb,則Fa Fb(選填“大于”、“等于”,“小于”)。
(2023 青島)天平和桿秤在古籍中常被稱為“權衡器”,《墨經》最早對權衡器的杠桿原理做了理論上的探討。關于杠桿的平衡條件,小海用圖甲所示裝置進行探究,其中杠桿的刻度均勻,每個鉤碼的重力均為0.5N。
(1)實驗中,杠桿在 位置平衡最便于測量力臂。
(2)如圖乙所示,杠桿已經平衡。如果在左側鉤碼下增加一個鉤碼或者將左側鉤碼向右移動5cm,杠桿都將失去平衡。由此可以猜想:杠桿的平衡可能與力的 和力臂有關。
(3)小海在杠桿兩側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移動鉤碼的位置,進行了4次實驗。杠桿平衡時的部分數據已填入表中,其中圖丙是第4次杠桿平衡時的情景,請將杠桿右側的阻力數值填入表中。
實驗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m 阻力F2/N 阻力臂l2/m
1 1.0 0.20 2.0 0.10
2 2.0 0.15 2.0 0.15
3 2.0 0.15 1.5 0.20
4 1.5 0.10 0.15
分析實驗數據,可歸納出杠桿的平衡條件是F1l1 F2l2。
(4)小海與小蘭對實驗過程進行交流,產生了一個新的問題:若支點不在杠桿的中點,并用彈簧測力計代替一側的鉤碼施力,會出現什么現象?于是他們共同進行了如圖丁的探究。
①畫出圖丁中F1的動力臂l1。
②多次改變拉力F1的作用點在杠桿上的位置進行實驗,發現杠桿平衡時,F1l1都是大于F2l2,其原因可能是 。
(2023 通遼)如圖所示是某實驗小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杠桿刻度均勻,每個鉤碼重0.5N)。
(1)掛鉤碼前,杠桿如圖甲所示。此時正確的操作是向 (選填“左”或“右”)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接下來,在A、B兩處掛上如圖乙所示的鉤碼后,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若將A處的鉤碼拿掉一個,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則應將B處所掛鉤碼向 (選填“左”或“右”)移動 個格。
(3)某同學用彈簧測力計替代鉤碼,在B點豎直向下拉,然后將彈簧測力計繞B點逆時針旋轉一定角度至如圖丙所示位置。在旋轉過程中,要使杠桿始終在水平位置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逐漸 (選填“變大”或“變小”),原因是 。
(2023 濟寧)利用鐵架臺、杠桿、質量相等的鉤碼等器材,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調節螺母,將沒掛鉤碼的杠桿調節至水平位置平衡,如圖甲所示,其目的是方便測量 ;
(2)為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小明設計了以下兩種收集實驗數據的方案,其中合理的是 ;
實驗次數 方案一 方案二
F1/N l1/cm F2/N l2/cm F1/N l1/cm F2/N l2/cm
1 3 3 3 5
2 2 2 4 3
3 1 1 2 5
(3)如圖乙所示,在A處掛3個鉤碼,則應在B處掛 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保持平衡;
(4)桿秤就是杠桿平衡條件的一個應用,是中國最古老也是現今人們仍然在使用的一種稱質量的簡易工具,由帶有秤星的秤桿、秤砣、提紐等組成。如圖丙所示,此桿秤有兩個提紐,使用它稱較重的物體時,常用離秤鉤較 (選填“近”或“遠”)的提紐。
(2023 仙桃)在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實驗中:
(1)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如圖甲,則應將平衡螺母向 (選填“左”或“右”)調節,直至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調節鉤碼的位置,使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讀出實驗數據并記錄在表格中。如圖乙所示,阻力臂l2為 cm;
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0.5 16.0 1.0
2 1.0 15.0 1.0 15.0
3 2.0 15.0 1.5 20.0
(3)分析表中實驗數據,得出杠桿的平衡條件為 (用F1、F2、l1、l2表示);第3次實驗的杠桿類型屬于 (選填“省力”、“費力”或“等臂”)杠桿,教室里的勞動工具中有這類杠桿,請舉一例: ;并簡要說明你的判斷理由 。
(4)如圖丙,F始終與杠桿垂直,將杠桿緩慢地由位置A拉至位置B的過程中,F的大小將 。(填選項代碼)
A.不變
B.變小
C.變大
D.先變大后變小
(2023 武漢)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調節平衡螺母,使杠桿在不掛鉤碼時,保持水平并靜止。選取若干個質量均為50g的鉤碼,在杠桿兩側分別掛上不同數量的鉤碼,移動鉤碼,使杠桿重新在水平位置平衡,分別記下F1、F2、l1、l2的數值。重做幾次實驗,部分實驗數據如表所示。
次數 動力F1/N 動力臂l1/cm 阻力F2/N 阻力臂l2/cm
1 3.0 5.0 1.5 10.0
2 2.0 15.0 2.0 15.0
3 1.0 25.0 2.5 10.0
…… …… …… …… ……
由表中數據可得,F1、F2、l1、l2之間的關系式是 。
(2)①在第(1)問的某次實驗中,杠桿右側掛了4個鉤碼,左側用彈簧測力計豎直向下拉,當杠桿在如圖甲所示位置靜止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是 N。
②保持杠桿右側所掛4個鉤碼的位置不變,取下彈簧測力計,在杠桿右側用彈簧測力計沿豎直方向拉杠桿,當杠桿再次水平并靜止時,彈簧測力計對杠桿的拉力為F=1.5N,請在圖乙中畫出彈簧測力計對杠桿的拉力F的示意圖及其力臂l。
(2023 呈貢區校級模擬)某實驗小組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裝置如圖所示,每個鉤碼質量都相等。
(1)杠桿在圖甲所示的位置靜止,此時杠桿 (選填“是”或“不是”)處于平衡狀態;為使其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向 (選填“左”或“右”)調節杠桿兩端的螺母。
(2)乙圖中在B點掛 個鉤碼,可以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若把A、B處所掛鉤碼同時向O點移動1格,則杠桿 (選填“依然平衡”“左端下降”或“右端下降”)。
(3)如圖丙所示,用大小為F1和F2的兩個力在B點向下拉杠桿時,杠桿仍在水平位置平衡,則F1 (選填“>”“=”或“<”)F2。
(4)在實驗中,改變力和力臂的大小測量多組數據的目的是 。
(5)實驗中小明曾提出“力的作用點到支點的距離影響杠桿的平衡”。為判斷這一觀點是否正確,小華制作了一個密度均勻的圓盤(相當于杠桿),圓盤可以繞著圓心O轉動(轉軸阻力忽略不計),如圖丁所示。他先在圓盤的C點掛上4個鉤碼,又在G點掛上一定數量的鉤碼后,圓盤在圖示位置平衡,此時CD水平;接著他將掛在G點的鉤碼先后掛在 兩個點又進行了兩次實驗,發現圓盤仍在圖示位置平衡,則說明小明的觀點是 (選填“正確”或“錯誤”)的。
(2023 順德區三模)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的實驗”中:
(1)如圖甲所示,實驗前,杠桿左端下沉,則應將左端的平衡螺母向 調節(選填“左”或“右”),直到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目的是 。
(2)如圖乙所示,杠桿上的刻度均勻,在A點掛4個鉤碼,要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在B點掛 個相同的鉤碼:當杠桿平衡后,將A、B兩點下方所掛的鉤碼同時朝遠離支點方向移動一小格,則杠桿 (選“順時針”或“逆時針”)轉動;
(3)如圖丙所示,若不在B點掛鉤碼,改用彈簧測力計在B點向下拉杠桿,使杠桿仍在水平位置,當測力計從a位置轉到b位置時,其示數大小將 ;(選填“不變”“變大”或“變小”)
(4)保持A點鉤碼數量和力臂不變,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時,測出多組動力臂L1和動力F1的數據,繪制了L1 F1的關系圖象,如圖丁所示.請根據圖象推算,當L1為0.6m時,
F1為 N。
(2023 雄縣模擬)小明用如圖所示的器材探究“杠桿平衡條件”。
(1)實驗前,把杠桿中心支在支架上,杠桿靜止在圖甲所示位置,為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應將平衡螺母向 (選填“左”或“右”)調。
(2)如圖乙所示,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后,在A點懸掛3個鉤碼,則在B點懸掛 個鉤碼,才能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實驗中,小明多次在杠桿兩端加掛鉤碼,并調節鉤碼位置,使杠桿保持水平平衡,記錄多組數據,這樣做的目的是 。
(3)如圖丙所示,始終保持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小明將彈簧測力計從豎直位置移動到圖丙中的位置時,測力計的示數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拓展】
小明將一根長1m、重5N的細金屬棒AB平放在水平地面上,用彈簧測力計將金屬棒的B端豎直向上緩慢拉起,如圖丁所示,彈簧測力計的示數為3N。根據實驗數據可知金屬棒的重心距離B端 cm;若拉動過程中,金屬棒B端上升了1.2m,則拉力對金屬棒做的功是 J。
(2023 廣西二模)小紅和小明利用如圖所示裝置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1)若實驗前杠桿如圖甲所示,可將杠桿兩端的平衡螺母向 (填“左”或“右”)調節,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
(2)杠桿調節平衡后,小紅在杠桿上的A點處掛4個鉤碼,如圖乙所示,為使杠桿重新平衡,應在B點掛 個鉤碼。在A、B兩點各增加一個鉤碼,則杠桿 (選填“能”或“不能”)保持平衡。
(3)實驗中,需多次實驗并把數據記錄在表格中。多次實驗的目的是 。
(4)如圖丙所示,用彈簧測力計在C處豎直向上拉,使杠桿在水平位置平衡,當彈簧測力計在原位置逐漸向右傾斜時,使杠桿仍然在水平位置平衡,則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將 (填“變大”、“變小”或“不變”)。
(5)小明同學采用了圖丁所示的裝置進行探究,發現當杠桿水平平衡時,與其他同學得出的正確的杠桿平衡條件不相符,其可能的原因是 。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新郑市| 成都市| 黄龙县| 本溪市| 嘉黎县| 延庆县| 洞头县| 东光县| 乐都县| 桂平市| 鹰潭市| 横山县| 庆元县| 普兰县| 漯河市| 马关县| 双辽市| 揭东县| 新密市| 子长县| 三台县| 宾川县| 渭南市| 甘洛县| 通海县| 广平县| 贡觉县| 朔州市| 叶城县| 西贡区| 昌邑市| 稷山县| 雅安市| 安义县| 永登县| 柳林县| 柳林县| 石渠县| 施秉县| 宁远县| 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