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實驗2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知識點一、平面鏡成像規律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對應點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平面鏡成像是虛像。2.平面鏡成虛像: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在平面鏡前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在鏡子中會出現一個正立蠟燭的像,但將光屏放在平面鏡后蠟燭像的位置時,光屏上卻沒有出現蠟燭的像,可見平面鏡所成的像是不存在的,是虛像。3.平面鏡成像作圖:(1)根據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圖;(2)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作圖(對稱法)。4.凸面鏡特點: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平行光射到凸面鏡上,反射后成為發散光。5.凹面鏡特點:凹面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平行光射到凹面鏡上,反射后會聚到一點。知識點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律1.分析論證(1)未點燃的蠟燭可以與點燃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說明蠟燭的像的大小與蠟燭大小相等;(2)蠟燭和它的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蠟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2.實驗中注意事項(1)為了使觀察到的像更為清晰,實驗最好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2)實驗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目的是便于觀察和確定像的位置,并比較物像的大小關系,原因是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過光,即透過玻璃板能看到未點燃的蠟燭,也能看到點燃的蠟燭所成的像;(3)實驗應選用較薄的玻璃板。因為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可以各成一個像,當玻璃板較厚時,兩個像有較大的錯位,難以確定像的位置;(4)實驗中,玻璃板要豎直立在水平桌面上。若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則未點燃的蠟燭和點燃的蠟燭將不能完全重合;(5)實驗中,使用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目的是比較像與物體的大小關系;(6)用點燃的蠟燭做實驗的優點是所成的像比較亮,便于觀察;(7)白紙用于標注玻璃板的位置、蠟燭以及蠟燭的像的位置,刻度尺用于測量蠟燭以及蠟燭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8)改變蠟燭與玻璃板的距離進行多次實驗,是為了尋找普遍規律。3.考向點撥(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選擇玻璃板做為平面鏡。(2)為什么選玻璃板而不選鏡子是為了準確確定像的位置。(3)對實驗中的兩只蠟燭要求是完全相同。(4)選擇兩只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5)實驗中玻璃板垂直于桌面。(6)玻璃板沒與桌面垂直對實驗產生的影響事不論怎樣移動后面的蠟燭,都不會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7)蠟燭的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8)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9)實驗時用另一只等大的蠟燭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比較像與物的大小;確定像的位置。(10)刻度尺在此實驗中的作用是比較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的關系。(11)一只蠟燭在玻璃板后面卻成了兩個像,原因是玻璃板有兩個反射面。(12)怎樣驗證成兩個像是玻璃板有兩個反射面的原因是用一個薄玻璃板進行實驗。(13)驗證像與物到鏡面距離關系時,要進行多次實驗,目的是找到普遍規律。(14)多次實驗要改變蠟燭的位置。(15)用跳棋子代替蠟燭進行實驗時,缺點是像比較暗,看不清。(16)用跳棋子實驗時,怎樣看清像?用手電筒照亮玻璃板前面的跳棋子。(17)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18)為便于觀察,該實驗最好在什么環境中進行?較暗處。(19)實驗中用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的蠟燭的像重合,未點燃的蠟燭位置即是像的位置,這種研究物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20)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哪個玻璃板做實驗效果好?2mm厚的兩塊玻璃板。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21)本實驗還可能出現的考查點有哪些?說出一點即可。測量誤差。三、平面鏡成像的應用1.平面鏡成像應用:平面交叉在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有平面鏡成像、改變光路、擴大空間視野。2.凸面鏡應用:使用凸面鏡能起到擴大視野的作用,所以汽車的后視鏡和道路轉彎處的反射鏡都是凸面鏡。(2023 德州)某小組的同學用如圖甲所示器材完成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1)實驗中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目的是:便于確定像的 。(2)實驗中應選擇與蠟燭①外形相同且 (選填“已點燃”或“未點燃”)的蠟燭②,移動蠟燭②發現其恰好能與蠟燭①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像與物 。(3)將蠟燭①遠離玻璃板,像的大小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4)如圖乙,將玻璃板傾斜,蠟燭①的像將 (選填“仍然”或“不再”)與蠟燭①關于鏡面對稱。(2023 常德)如圖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蠟燭B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紙上記下A和B的位置。移動蠟燭A,重復做多次實驗。(1)選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為了 。(2)實驗中兩支蠟燭要完全一樣,目的是為了 。(3)當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的大小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4)將蠟燭A豎直放在水平桌面上,點燃蠟燭觀察發現:玻璃板中蠟燭A的像偏低且傾斜。你認為在圖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圖中, 圖是產生以上實驗現象的原因。(2023 阜新)小新利用圖甲的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選用主要器材:薄玻璃板、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白紙、刻度尺和黑色紙板等。(1)實驗時用薄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目的是 。(2)實驗中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上,把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把未點燃的蠟燭B放在玻璃板后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蠟燭A的像與蠟燭A 。(3)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并移動蠟燭B確定像的位置,每次標記出蠟燭A和它像的位置(如圖乙所示)。請根據小新完成的下列實驗數據表格,在①、②處填寫數據名稱。實驗次數 ① ② 蠟燭的像與蠟燭的大小關系1 6.5 6.5 …2 4 4 …3 5 5 …(4)分析實驗數據得出,蠟燭A的像和蠟燭A到玻璃板的距離 。(5)將黑色的紙板放在玻璃板與蠟燭B之間,小新在蠟燭A側 (選填“能”或“不能”)觀察到蠟燭A的像。(2023 荊州)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小華同學準備了透明玻璃板、刻度尺、光屏和A、B兩只大小相同的蠟燭,如圖所示。(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為了便于確定像的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實驗時,應選用 (選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2)當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會 (選填“變小”、“不變”或“變大”);(3)實驗中若只將玻璃板水平向左平移,蠟燭所成像的位置 (選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變”);(4)小華同學在實驗中將透明玻璃板與水平桌面垂直方向成30°角放置,然后將蠟燭沿水平桌面向玻璃板方向移動一段距離L,如圖所示。則蠟燭所成像的像距變化量為 。(2023 溫縣模擬)小明用如圖甲的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最好在較 (選填“亮”、“暗”)的環境下進行該實驗,便于觀察蠟燭A的像。(2)本實驗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因為玻璃板具有透光性便于 。(3)小明將蠟燭A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4)如圖乙所示,一枚硬幣放在豎直的平面鏡前,硬幣的像在a處;將平面鏡平移至如圖丙所示的位置時,硬幣的成像情況是 。A.硬幣成像在a處B.硬幣成像在b處C.硬幣成像在c處D.硬幣無法通過平面鏡成像(5)如圖丁所示,表演“澆不滅的蠟燭”的魔術時,杯中的“蠟燭”是實際蠟燭通過玻璃板形成的 (選填“正”或“倒”)立的 (選填“虛”或“實”)像。(6)小明想確定家中穿衣鏡成像的反射面,他將筆尖緊貼鏡面A,如圖戊所示,發現筆尖的像與筆尖之間有一段距離,說明 (填“A”或“B”)是反射面。(2023 九臺區模擬)如圖甲是蘭蘭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實驗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點,便于確定 ,玻璃板應 放置;(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只棋子A,再拿一只相同棋子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至與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做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 的關系;若將光屏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直接觀察光屏,不能看到棋子A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像;(3)實驗時蘭蘭發現棋子A的像較暗,很難使棋子B與之重合,用手電筒對著玻璃照射棋子A的像, (選填“能”或“不能”)使像變亮;(4)請在乙圖中畫出由棋子A射向鏡面的其中一條光線的反射光線。(2023 寧化縣模擬)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實驗器材有:平面鏡、帶底座的玻璃板、白紙、筆、火柴、光屏、刻度尺,兩支完全相同的墻燭A和B,如圖甲所示:(1)實驗中選擇玻璃板而不選擇平面鏡,主要是為了便于 ;(2)在實驗中,為了使實驗的效果更好實驗室內光線應 (選填“較亮”或“較暗”)一些;實驗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像與物到鏡面的 是否相等;(3)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面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選填“前”或“后”)側觀察,直至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像和物體的大小 ,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法是 。(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代法”);(4)小汽車擋風玻璃為什么要傾斜安裝呢?老師引導小明做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使玻璃板與水平面成45°角放置,則蠟燭的像為圖乙中的 (選填“A”、“B”或“C”),如果把蠟燭看成司機,則司機所成的像不會遮擋司機的視線而影響司機駕駛。(2023 中山市模擬)如圖1所示,小明同學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中,步驟如下: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蠟燭B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此時在白紙上記下蠟燭A和蠟燭B的位置。(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原因是便于 ;實驗中蠟燭B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點燃;(2)實驗中若移開蠟燭B,將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過玻璃板,直接觀察光屏,看不到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是 (選填“虛像”或“實像”);(3)如果將玻璃板豎直向上移動一段距離,觀察到蠟燭A的像 (選填序號)。A.向上移動B.向下移動C.不動(4)小明為了更好地研究像與物的位置關系,采用了彩色LED光源進行實驗,你認為圖2中字母形狀的光源,最好的是 (選填字母)。(5)小明看到自己的手表與同桌的手表相同,于是突發奇想將兩塊手表替代蠟燭A、B,正立于玻璃板兩側(如圖3所示),此時A手表指針指在9點整,那么B手表的指針應調至 點才能與A手表指針的像完全重合。(2023 贛州一模)如圖甲所示,小林在網上看到一個神奇的實驗,利用四個梯形的塑料片,圍成一圈立在手機上,就可以將手機上的影像成像在空中,形成具有“3D”效果的“全息投影”。老師告訴他,這實際上運用了平面鏡成像,小林立馬對平面鏡成像產生了好奇,為了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小林準備選用(如圖1乙所示)實驗裝置:【器材選擇】為了提高實驗的精度和效果,應該選用 (選填字母序號)。A.5mm厚的茶色透明玻璃板B.3mm厚的茶色透明玻璃板C.3mm厚的平面鏡【進行實驗】(1)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白紙,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上,沿著玻璃板的 (選填“前”或“后”)表面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MN代表平面鏡的位置;(2)點燃蠟燭A,豎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當蠟燭B移動到某位置時,看上去它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如圖1乙所示。這個位置就是蠟燭A的像的位置,分別記下蠟燭A和像的位置,標記為a、a′。移動蠟燭A,重復上述操作兩次,白紙上留下的標記如圖1丙所示;(3)為了驗證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用光屏代替蠟燭B,按照圖1丁中 (選填“①”、“②”、“③”或“④”)的方式觀察光屏,發現光屏上沒有蠟燭火焰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是虛像;(4)取下玻璃板,拿出留有標記的白紙,用塑料直尺測各點標記點到直線MN的距離,記錄在表格中。序號 l 2 3A到玻璃板的距離/cm 2.00 3.60 5.40B到玻璃板的距離/cm 2.00 3.60 5.40【實驗結論】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及上表格中的實驗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與物的大小① ,像到平面鏡的距離② 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關于鏡面③ 。【知識拓展】小林在贛州科技館參觀學習中看到的如圖2的哈哈鏡(鏡面是彎曲的),哈哈鏡所成的像胖、瘦、高、矮都變形了,哈哈鏡成像 (選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規律。(2023 興化市模擬)如圖甲,小明和小紅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1)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與蠟燭A大小相同)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至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 ;(2)如圖乙,移去蠟燭B,在其原來位置上放置一塊不透明的光屏,按照眼睛 (選填“①”“②”或“③”)的方法觀察光屏,光屏上不能出現蠟燭的像,說明物體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虛/實)像;(3)下列操作中,像的位置不發生變化的有 。A.讓玻璃板沿所在平面向右移動;B.將玻璃板繞OO′軸(如圖中玻璃板與桌面的接觸部分)轉向自己;C.將玻璃板沿著水平桌面向后平移。(4)如圖丙所示,小明在實驗中采用的是厚玻璃板,他觀察到蠟燭A通過玻璃板成了兩個清晰的像k1和k2,則像k1的像距為 (填“v1”或“v2”)。若在圖丙中k1和k2兩個像中間放置一塊不透明薄擋板,則小明在蠟燭A這一側通過玻璃板能看到 (選填“只有k1”“只有k2”或“k1和k2”)。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實驗2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知識點一、平面鏡成像規律1.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與物體大小相等,像和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像和物體對應點的連線與平面鏡垂直,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關于平面鏡對稱,平面鏡成像是虛像。2.平面鏡成虛像: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在平面鏡前放一支點燃的蠟燭,在鏡子中會出現一個正立蠟燭的像,但將光屏放在平面鏡后蠟燭像的位置時,光屏上卻沒有出現蠟燭的像,可見平面鏡所成的像是不存在的,是虛像。3.平面鏡成像作圖:(1)根據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定律)作圖;(2)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作圖(對稱法)。4.凸面鏡特點:凸面鏡對光有發散作用,平行光射到凸面鏡上,反射后成為發散光。5.凹面鏡特點:凹面鏡對光有會聚作用,平行光射到凹面鏡上,反射后會聚到一點。知識點二、探究平面鏡成像的規律1.分析論證(1)未點燃的蠟燭可以與點燃的蠟燭的像完全重合,說明蠟燭的像的大小與蠟燭大小相等;(2)蠟燭和它的像的連線與鏡面垂直,蠟燭的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蠟燭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2.實驗中注意事項(1)為了使觀察到的像更為清晰,實驗最好在較暗的環境中進行;(2)實驗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目的是便于觀察和確定像的位置,并比較物像的大小關系,原因是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過光,即透過玻璃板能看到未點燃的蠟燭,也能看到點燃的蠟燭所成的像;(3)實驗應選用較薄的玻璃板。因為玻璃板的前后表面可以各成一個像,當玻璃板較厚時,兩個像有較大的錯位,難以確定像的位置;(4)實驗中,玻璃板要豎直立在水平桌面上。若玻璃板沒有豎直放置,則未點燃的蠟燭和點燃的蠟燭將不能完全重合;(5)實驗中,使用兩支完全相同的蠟燭,目的是比較像與物體的大小關系;(6)用點燃的蠟燭做實驗的優點是所成的像比較亮,便于觀察;(7)白紙用于標注玻璃板的位置、蠟燭以及蠟燭的像的位置,刻度尺用于測量蠟燭以及蠟燭的像到玻璃板的距離;(8)改變蠟燭與玻璃板的距離進行多次實驗,是為了尋找普遍規律。3.考向點撥(1)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選擇玻璃板做為平面鏡。(2)為什么選玻璃板而不選鏡子是為了準確確定像的位置。(3)對實驗中的兩只蠟燭要求是完全相同。(4)選擇兩只完全相同的蠟燭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5)實驗中玻璃板垂直于桌面。(6)玻璃板沒與桌面垂直對實驗產生的影響事不論怎樣移動后面的蠟燭,都不會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7)蠟燭的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8)像不能用光屏接收到,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9)實驗時用另一只等大的蠟燭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目的是比較像與物的大小;確定像的位置。(10)刻度尺在此實驗中的作用是比較像與物到鏡面距離的關系。(11)一只蠟燭在玻璃板后面卻成了兩個像,原因是玻璃板有兩個反射面。(12)怎樣驗證成兩個像是玻璃板有兩個反射面的原因是用一個薄玻璃板進行實驗。(13)驗證像與物到鏡面距離關系時,要進行多次實驗,目的是找到普遍規律。(14)多次實驗要改變蠟燭的位置。(15)用跳棋子代替蠟燭進行實驗時,缺點是像比較暗,看不清。(16)用跳棋子實驗時,怎樣看清像?用手電筒照亮玻璃板前面的跳棋子。(17)平面鏡成像的原理是光的反射。(18)為便于觀察,該實驗最好在什么環境中進行?較暗處。(19)實驗中用未點燃的蠟燭與點燃的蠟燭的像重合,未點燃的蠟燭位置即是像的位置,這種研究物理的方法等效替代法。(20)如果有3mm厚和2mm厚的兩塊玻璃板,應選擇哪個玻璃板做實驗效果好?2mm厚的兩塊玻璃板。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應選用薄玻璃板。(21)本實驗還可能出現的考查點有哪些?說出一點即可。測量誤差。三、平面鏡成像的應用1.平面鏡成像應用:平面交叉在生活中,常見的應用有平面鏡成像、改變光路、擴大空間視野。2.凸面鏡應用:使用凸面鏡能起到擴大視野的作用,所以汽車的后視鏡和道路轉彎處的反射鏡都是凸面鏡。(2023 德州)某小組的同學用如圖甲所示器材完成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的實驗。(1)實驗中用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目的是:便于確定像的 。(2)實驗中應選擇與蠟燭①外形相同且 (選填“已點燃”或“未點燃”)的蠟燭②,移動蠟燭②發現其恰好能與蠟燭①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像與物 。(3)將蠟燭①遠離玻璃板,像的大小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4)如圖乙,將玻璃板傾斜,蠟燭①的像將 (選填“仍然”或“不再”)與蠟燭①關于鏡面對稱。【解答】解:(1)因為玻璃板是透明的,能在觀察到A蠟燭像的同時,還可以透過玻璃清楚的看到放在后面的B蠟燭,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實驗中,用另一支未點燃的蠟燭②代替點燃蠟燭①的像;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人眼一直應該在蠟燭①這一側觀察,直至蠟燭②與蠟燭①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像與物大小相同;(3)平面鏡成的像與物大小相同,與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無關,所以將蠟燭遠離玻璃板,像的大小將不變;(4)將玻璃板傾斜,蠟燭①的像將仍然與蠟燭①關于鏡面對稱。故答案為:(1)位置;(2)未點燃;大小相同;(3)不變;(4)仍然。(2023 常德)如圖甲所示是“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再拿另一支外形相同的蠟燭B豎立著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在白紙上記下A和B的位置。移動蠟燭A,重復做多次實驗。(1)選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主要是為了 。(2)實驗中兩支蠟燭要完全一樣,目的是為了 。(3)當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的大小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4)將蠟燭A豎直放在水平桌面上,點燃蠟燭觀察發現:玻璃板中蠟燭A的像偏低且傾斜。你認為在圖乙所示的①、②、③三幅圖中, 圖是產生以上實驗現象的原因。【解答】解:(1)因為玻璃板既能讓光透過也可以反射光,容易確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鏡是不透明的,無法確定像的位置,所以選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2)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選取兩支外形相同的蠟燭進行實驗,目的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3)由于物體與像始終大小相等,當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仍與A相等,則像的大小將不變;(4)實驗時平面鏡必須要豎直放置,如果不豎直,不論怎樣移動后面的蠟燭都不可能與前面蠟燭的像完全重合,由圖可知,①圖平面鏡豎直放置,不會出現像偏低的情況,②、③平面鏡沒有豎直放置,分別作出蠟燭A的關于平面鏡的對稱點可知,丙圖平板玻璃中蠟燭A的像偏低且傾斜,如下圖:根據圖中,③符合題意。故答案為:(1)確定物像的位置;(2)比較像與物的大小關系;(3)不變;(4)③。(2023 阜新)小新利用圖甲的裝置進行“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選用主要器材:薄玻璃板、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白紙、刻度尺和黑色紙板等。(1)實驗時用薄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目的是 。(2)實驗中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上,把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把未點燃的蠟燭B放在玻璃板后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蠟燭A的像與蠟燭A 。(3)多次改變蠟燭A的位置,并移動蠟燭B確定像的位置,每次標記出蠟燭A和它像的位置(如圖乙所示)。請根據小新完成的下列實驗數據表格,在①、②處填寫數據名稱。實驗次數 ① ② 蠟燭的像與蠟燭的大小關系1 6.5 6.5 …2 4 4 …3 5 5 …(4)分析實驗數據得出,蠟燭A的像和蠟燭A到玻璃板的距離 。(5)將黑色的紙板放在玻璃板與蠟燭B之間,小新在蠟燭A側 (選填“能”或“不能”)觀察到蠟燭A的像。【解答】解:(1)玻璃板有透光性,既能成像,又能確定像的位置,實驗時用薄玻璃板替代平面鏡的目的是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上,把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可以看到它在玻璃板后的像。把未點燃的蠟燭B放在玻璃板后移動,直到看上去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可知B與A的像大小相等,又兩個完全相同的蠟燭A和B,故說明蠟燭A的像與蠟燭A大小相等。(3)本實驗要研究要研究蠟燭A與玻璃板的距離及蠟燭A的像與玻璃板的距離的關系,在①、②處填寫數據名稱如下所示。實驗次數 ①蠟燭A與玻璃板的距離/cm ②蠟燭A的像與玻璃板的距離/cm 蠟燭的像與蠟燭的大小關系1 6.5 6.5 …2 4 4 …3 5 5 …(4)分析實驗數據得出,蠟燭A的像和蠟燭A到玻璃板的距離相等。(5)平面鏡成像屬于光的反射,將黑色的紙板放在玻璃板與蠟燭B之間,小新在蠟燭A側能觀察到蠟燭A的像。故答案為:(1)便于確定像的位置;(2)大小相等;(3)①蠟燭A與玻璃板的距離/cm;②蠟燭A的像與玻璃板的距離/cm;(4)相等;(5)能。(2023 荊州)為了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小華同學準備了透明玻璃板、刻度尺、光屏和A、B兩只大小相同的蠟燭,如圖所示。(1)用透明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為了便于確定像的 ,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實驗時,應選用 (選填“厚”或“薄”)一些的玻璃板;(2)當蠟燭A遠離玻璃板時,它的像會 (選填“變小”、“不變”或“變大”);(3)實驗中若只將玻璃板水平向左平移,蠟燭所成像的位置 (選填“向左移”、“向右移”或“不變”);(4)小華同學在實驗中將透明玻璃板與水平桌面垂直方向成30°角放置,然后將蠟燭沿水平桌面向玻璃板方向移動一段距離L,如圖所示。則蠟燭所成像的像距變化量為 。【解答】解:(1)使用透明玻璃板是采用其透明的物理屬性,使眼睛在蠟燭A一側能看到物體A的像,同時還能看到代替物體A的另一個物體B,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因為厚玻璃板的兩個面都可以當作反射面,會出現兩個相距較遠的像,影響到實驗效果,所以為消除此影響,應選用薄玻璃板;(2)根據平面鏡成像的特點可知,物體遠離平面鏡時所成像的大小不變;(3)玻璃板向左移動,蠟燭到玻璃板的距離不變,蠟燭A和蠟燭A的像還關于玻璃板對稱,則蠟燭像的位置不變;如下圖所示:,透明玻璃板與水平桌面垂直方向成30°角放置,將蠟燭沿水平桌面向玻璃板方向移動一段距離L,物距變化量AB為,由于蠟燭和蠟燭的像關于玻璃板對稱,則蠟燭所成像的像距變化量為。故答案為:(1)位置;薄;(2)不變;(3)不變;(4)。(2023 溫縣模擬)小明用如圖甲的裝置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最好在較 (選填“亮”、“暗”)的環境下進行該實驗,便于觀察蠟燭A的像。(2)本實驗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因為玻璃板具有透光性便于 。(3)小明將蠟燭A靠近玻璃板,像的大小將 (選填“變大”、“變小”或“不變”)。(4)如圖乙所示,一枚硬幣放在豎直的平面鏡前,硬幣的像在a處;將平面鏡平移至如圖丙所示的位置時,硬幣的成像情況是 。A.硬幣成像在a處B.硬幣成像在b處C.硬幣成像在c處D.硬幣無法通過平面鏡成像(5)如圖丁所示,表演“澆不滅的蠟燭”的魔術時,杯中的“蠟燭”是實際蠟燭通過玻璃板形成的 (選填“正”或“倒”)立的 (選填“虛”或“實”)像。(6)小明想確定家中穿衣鏡成像的反射面,他將筆尖緊貼鏡面A,如圖戊所示,發現筆尖的像與筆尖之間有一段距離,說明 (填“A”或“B”)是反射面。【解答】解:(1)實驗環境應選放在較暗的地方,這樣增加燭焰、像與環境的對比度,使觀察效果更明顯;(2)采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是因為玻璃板具有透光性便于確定像的位置;(3)由于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體大小相等,所以小明將蠟燭A靠近玻璃板時,它的像的大小將不變;(4)平面鏡所成的像與物關于平面鏡對稱,硬幣位置不變,將平面鏡平移,平面鏡仍在原來像與成像物體對稱軸上,像的位置不變,故選A;(5)蠟燭通過玻璃板成正立等大的虛像;(6)將筆尖緊貼鏡面A,發現筆尖的像與筆尖之間有一段距離,這是因為玻璃有一定的厚度,筆尖通過B面成像,從而造成筆尖的像與筆尖之間有一段距離,由此可見,B是反射面。故答案為:(1)暗;(2)確定像的位置;(3)不變;(4)A;(5)正;虛;(6)B。(2023 九臺區模擬)如圖甲是蘭蘭在水平桌面上“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裝置。(1)實驗中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利用了玻璃透明的特點,便于確定 ,玻璃板應 放置;(2)在玻璃板前面放一只棋子A,再拿一只相同棋子B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至與棋子A的像完全重合,這樣做是為了比較像與物的 的關系;若將光屏放在棋子B所在的位置,直接觀察光屏,不能看到棋子A的像,說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像;(3)實驗時蘭蘭發現棋子A的像較暗,很難使棋子B與之重合,用手電筒對著玻璃照射棋子A的像, (選填“能”或“不能”)使像變亮;(4)請在乙圖中畫出由棋子A射向鏡面的其中一條光線的反射光線。【解答】解:(1)平面鏡不能透光,不容易確定像的位置,玻璃既能成像又能透光,成像雖沒有平面鏡清晰,但能觀察到玻璃板后面的像,便于確定像的位置。玻璃板必須與水平桌面垂直,即保證玻璃板豎直放置,另一個完全相同的棋子才能與所成的像重合,才可以比較物像大小。(2)拿相同棋子B與棋子A的像重合,這樣做是為了比較像與物大小的關系。平面鏡成像實驗時,把光屏放在像的位置,發現光屏上并沒有像,說明平面鏡成的像是虛像。(3)用手電筒對著棋子A照射,能使像變亮,對著A的像照射,由于鏡子反射光線,使得A反射的光線更多,則能使像變亮;(4)利用反射定律可知:故答案為:(1)像的位置;豎直;(2)大小;虛;(3)能;(4)見解析。(2023 寧化縣模擬)在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中,實驗器材有:平面鏡、帶底座的玻璃板、白紙、筆、火柴、光屏、刻度尺,兩支完全相同的墻燭A和B,如圖甲所示:(1)實驗中選擇玻璃板而不選擇平面鏡,主要是為了便于 ;(2)在實驗中,為了使實驗的效果更好實驗室內光線應 (選填“較亮”或“較暗”)一些;實驗中刻度尺的作用是便于比較像與物到鏡面的 是否相等;(3)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面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 (選填“前”或“后”)側觀察,直至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說明像和物體的大小 ,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法是 。(選填“控制變量法”或“等效替代法”);(4)小汽車擋風玻璃為什么要傾斜安裝呢?老師引導小明做了如圖乙所示的實驗:使玻璃板與水平面成45°角放置,則蠟燭的像為圖乙中的 (選填“A”、“B”或“C”),如果把蠟燭看成司機,則司機所成的像不會遮擋司機的視線而影響司機駕駛。【解答】解:(1)實驗中用透明的玻璃板代替平面鏡,在物體的一側能看到物體的像,同時透過玻璃板也能觀察到代替物體的另一個物體,便于確定像的位置;而平面鏡只能反射光線,不能透過光線,所以選擇玻璃板;(2)實驗時,蠟燭點燃,環境較黑暗時,成像的蠟燭和環境對比度比較大,并且蠟燭比較亮,蠟燭在玻璃板中成像會更清晰;在實驗中用到刻度尺,是用來測量像到鏡的距離和物到鏡的距離,從而得出二者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3)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直在玻璃板后面移動,人眼一直在玻璃板的前側(A側)觀察,直至它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表明像與物體大小相等,這種確定像與物大小關系的方法是等效替代法;(4)像與物到平面鏡的距離相等、連線與鏡面垂直,則蠟燭與像關于平面鏡對稱,可知在實驗中如果把平板玻璃向左傾斜(如圖乙),觀察到蠟燭的像的位置在圖中的A處;小轎車前面的擋風玻璃是傾斜的,目的就是為了使車內物體所成的虛像位于玻璃的上方,不妨礙司機視線。故答案為:(1)確定像的位置;(2)較暗;距離;(3)前;相等;等效替代法;(4)A。(2023 中山市模擬)如圖1所示,小明同學在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實驗中,步驟如下:把一支點燃的蠟燭A放在玻璃板前面,再拿一只完全相同的蠟燭B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到看上去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此時在白紙上記下蠟燭A和蠟燭B的位置。(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原因是便于 ;實驗中蠟燭B (選填“需要”或“不需要”)點燃;(2)實驗中若移開蠟燭B,將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過玻璃板,直接觀察光屏,看不到蠟燭A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是 (選填“虛像”或“實像”);(3)如果將玻璃板豎直向上移動一段距離,觀察到蠟燭A的像 (選填序號)。A.向上移動B.向下移動C.不動(4)小明為了更好地研究像與物的位置關系,采用了彩色LED光源進行實驗,你認為圖2中字母形狀的光源,最好的是 (選填字母)。(5)小明看到自己的手表與同桌的手表相同,于是突發奇想將兩塊手表替代蠟燭A、B,正立于玻璃板兩側(如圖3所示),此時A手表指針指在9點整,那么B手表的指針應調至 點才能與A手表指針的像完全重合。【解答】解:(1)玻璃板既能反射光又能透過光,而平面鏡不能透光,所以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鏡的原因是便于確定像的位置。實驗中蠟燭B不需要點燃,否則看不清蠟燭A的像。(2)實驗中若移開蠟燭B,將光屏放在像的位置,不透過玻璃板,直接觀察光屏,看不到蠟燭A的像,說明像不是實際光線形成的,所以平面鏡成的是虛像。(3)因為像和物體始終關于鏡面對稱,所以如果將玻璃板豎直向上移動一段距離,因為物體的位置不動,所以觀察到蠟燭A的像不動,故C正確。故選:C。(4)小明為了更好地研究像與物的位置關系,采用了彩色LED光源進行實驗,你認為圖2中字母形狀的光源,最好的是“F”,因為“F”左右不對稱,即可以研究像與物體的上下關系,也能研究左右關系。(5)平面鏡所成的像是正立的像,但左右相反,所以 A手表指針指在9點整時,時針指“9”,分針指“12”,那么B手表的指針應調至3點,即時針指“3”,分針指“12”,才能與A手表指針的像完全重合。故答案為:(1)確定像的位置;不需要;(2)虛像;(3)C;(4)F;(5)3。(2023 贛州一模)如圖甲所示,小林在網上看到一個神奇的實驗,利用四個梯形的塑料片,圍成一圈立在手機上,就可以將手機上的影像成像在空中,形成具有“3D”效果的“全息投影”。老師告訴他,這實際上運用了平面鏡成像,小林立馬對平面鏡成像產生了好奇,為了研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小林準備選用(如圖1乙所示)實驗裝置:【器材選擇】為了提高實驗的精度和效果,應該選用 (選填字母序號)。A.5mm厚的茶色透明玻璃板B.3mm厚的茶色透明玻璃板C.3mm厚的平面鏡【進行實驗】(1)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白紙,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上,沿著玻璃板的 (選填“前”或“后”)表面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MN代表平面鏡的位置;(2)點燃蠟燭A,豎立在玻璃板前面,再拿未點燃的蠟燭B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當蠟燭B移動到某位置時,看上去它跟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如圖1乙所示。這個位置就是蠟燭A的像的位置,分別記下蠟燭A和像的位置,標記為a、a′。移動蠟燭A,重復上述操作兩次,白紙上留下的標記如圖1丙所示;(3)為了驗證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用光屏代替蠟燭B,按照圖1丁中 (選填“①”、“②”、“③”或“④”)的方式觀察光屏,發現光屏上沒有蠟燭火焰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是虛像;(4)取下玻璃板,拿出留有標記的白紙,用塑料直尺測各點標記點到直線MN的距離,記錄在表格中。序號 l 2 3A到玻璃板的距離/cm 2.00 3.60 5.40B到玻璃板的距離/cm 2.00 3.60 5.40【實驗結論】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及上表格中的實驗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與物的大小① ,像到平面鏡的距離② 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關于鏡面③ 。【知識拓展】小林在贛州科技館參觀學習中看到的如圖2的哈哈鏡(鏡面是彎曲的),哈哈鏡所成的像胖、瘦、高、矮都變形了,哈哈鏡成像 (選填“遵循”或“不遵循”)光的反射規律。【解答】解:【器材選擇】玻璃板有透光性,既能成像,又能確定像的位置,厚玻璃板的兩個表面反射成兩個距離較遠的像,導致實驗無法完成,為了提高實驗的精度和效果,應該選用3mm厚的茶色透明玻璃板,故選:B;【進行實驗】(1)在水平桌面上鋪上白紙,將玻璃板豎立在白紙上,因玻璃板的前表面為反射面,故沿著玻璃板的前表面在白紙上畫一條直線MN代表平面鏡的位置;(3)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為了驗證平面鏡所成的是虛像,用光屏代替蠟燭B,按照圖1丁中③的方式(不通過玻璃板直接在光屏前觀察)觀察光屏,發現光屏上沒有蠟燭火焰的像,說明平面鏡成的是虛像;(4)【實驗結論】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及上表格中的實驗數據,分析可以得出: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像與物的大小①相等,像到平面鏡的距離等于物體到平面鏡的距離,像與物關于鏡面③對稱。【知識拓展】小林在贛州科技館參觀學習中看到的如圖2的哈哈鏡(鏡面是彎曲的),哈哈鏡所成的像胖、瘦、高、矮都變形了,哈哈鏡成像遵循光的反射規律。故答案為:【器材選擇】B;【進行實驗】(1)前;(3)③【實驗結論】相等;等于;對稱;【知識拓展】遵循。(2023 興化市模擬)如圖甲,小明和小紅做“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的實驗:(1)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與蠟燭A大小相同)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至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 ;(2)如圖乙,移去蠟燭B,在其原來位置上放置一塊不透明的光屏,按照眼睛 (選填“①”“②”或“③”)的方法觀察光屏,光屏上不能出現蠟燭的像,說明物體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 (虛/實)像;(3)下列操作中,像的位置不發生變化的有 。A.讓玻璃板沿所在平面向右移動;B.將玻璃板繞OO′軸(如圖中玻璃板與桌面的接觸部分)轉向自己;C.將玻璃板沿著水平桌面向后平移。(4)如圖丙所示,小明在實驗中采用的是厚玻璃板,他觀察到蠟燭A通過玻璃板成了兩個清晰的像k1和k2,則像k1的像距為 (填“v1”或“v2”)。若在圖丙中k1和k2兩個像中間放置一塊不透明薄擋板,則小明在蠟燭A這一側通過玻璃板能看到 (選填“只有k1”“只有k2”或“k1和k2”)。【解答】解:(1)在豎立的玻璃板前點燃蠟燭A,拿未點燃的蠟燭B(與蠟燭A大小相同)豎立在玻璃板后面移動,直至蠟燭B與蠟燭A的像完全重合,這說明平面鏡成像時,像與物大小相等;(2)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如圖乙,移去蠟燭B,在其原來位置上放置一塊不透明的光屏,按照眼②的方法觀察光屏,光屏上不能出現蠟燭的像,說明物體通過平面鏡所成的像是虛像;(3)A.平面鏡成的像與物關于鏡面對稱,讓玻璃板沿所在平面向右移動,對稱面的位置沒有變化,故像的位置不發生變化;B.根據平面鏡成像特點可知像與物關于鏡面是對稱的,將玻璃板繞OO′軸(如圖中玻璃板與桌面的接觸部分)轉向自己;像與轉化自己,像的位置發生變化;C.將玻璃板沿著水平桌面向后平移,物距變大,像距也變大,像的位置發生變化;故選:A;(4)圖中的像k1是通過玻璃前板形成的,k2是通過后板形成的,則k1位置的像的像距v應是圖中的v2;平面鏡成的像屬于光的反射,若在圖乙中k1和k2兩個像中間放置一塊不透明薄擋板,則小明在蠟燭A這一側透過玻璃板能看到k1和k2。故答案為:(1)大小相等;(2)虛;②;(3)A;(4)v2;k1和k2。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實驗2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原卷版).docx 實驗2 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