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實驗3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知識點一、凸透鏡成像的規律1.凸透鏡成像規律:如圖是常見凸透鏡成像規律光路圖,詳見下表(1)。表(1)凸透鏡成像規律表成像條件物距(u) 成像的性質 像距(v) 應用u﹥2f 倒立、縮小的實像 f﹤v﹤2f 照相機(圖a)u=2f 倒立、等大的實像 v=2f 圖df﹤u﹤2f 倒立、放大的實像 v﹥2f 投影儀(圖b)u=f 不成像 射出的是平行光線0﹤u﹤f 正立、放大的虛像 v﹥f 放大鏡(圖c)a. u﹥2f b. f﹤u﹤2fc.0﹤u﹤f d.u=2f凸透鏡成像光路圖2.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口訣規律1:當物距大于2倍焦距時,則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此時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異側。應用:照相機、攝像機。規律2:當物距等于2倍焦距時,則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此時物距等于像距,像與物大小相等,物像異側。應用:測焦距。規律3:當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時,則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此時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異側。應用:投影儀、幻燈機、電影放映機。規律4:當物距等于1倍焦距時,則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規律5:當物距小于1倍焦距時,則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此時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側。應用:放大鏡。知識點二、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目的】透鏡凸透鏡成像規律。像與物的大小關系、物距變化成像規律變化、像的虛實。【實驗器材】凸透鏡、光具座、蠟燭、光屏、火柴等。【實驗步驟】1、按圖組裝器材。調整蠟燭、凸透鏡、光屏在同一水平線上。2、將蠟燭放在遠處(此時u>2f),移動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觀察像的大小、正立還是倒立,并測量物距和像距;數據記錄實驗表格。3、將蠟燭往凸透鏡方向移動,使2f>u>f,移動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觀察像的大小、正立還是倒立,并測量物距和像距;數據記錄實驗表格。4、將蠟燭繼續往凸透鏡方向移動,使u=f,移動光屏,看能否成像。5、將蠟燭繼續往凸透鏡方向移動,使u6、實驗表格物距與焦距關系 物距(cm) 像的性質 像距(cm)大小 正倒 虛實u>2fu=2f2f>u>fu=fu7、整理器材。【實驗結論】等大、等距、對稱、反向、虛像。物距 像的性質 像距(cm) 應用大小 正倒 虛實u>2f 縮小 倒立 實像 2f2f>u>f 放大 倒立 實像 v>2f 投影儀u(2023 衡陽)小明同學利用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等實驗器材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1)如圖甲所示,小明將一束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cm。(2)實驗時,把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線處,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應將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三者中心調到 。(3)小明將蠟燭移至光具座20cm刻度線處,如圖乙所示,移動光屏,直到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則該像是倒立、 的實像。生活中的 (選填“放大鏡”、“投影儀”或“照相機”)就是利用這種成像規律工作的。(4)接著,小明保持凸透鏡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動,如果僅將圖乙中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互換,發現光屏上仍能觀察到燭焰清晰的像。這是因為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 的。(5)在如圖乙所示實驗情形下,如果保持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不變,將蠟燭適當遠離凸透鏡,發現光屏上燭焰的像變得模糊不清,此現象可以體現 (選填“近視眼”或“遠視眼”)的成像情況。【解答】解:(1)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光心的距離是凸透鏡的焦距,所以凸透鏡的焦距是:f=30.0cm﹣20.0cm=10.0cm;(3)小明將蠟燭移至光具座20cm刻度線處,此時物距u=50cm﹣20cm=30cm>2f,根據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照相機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4)小明保持凸透鏡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動,如果僅將圖乙中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互換,發現光屏上仍能觀察到燭焰清晰的像,說明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可逆的;(5)如果保持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不變,將蠟燭適當遠離凸透鏡,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此時像成在光屏的前方,此現象可以體現近視眼的成像情況。故答案為:(1)10.0;(2)同一高度;(3)縮小;照相機;(4)可逆;(5)近視眼。(2023 安徽)某小組探究平面鏡和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將光源和光屏分別豎直放置在水平光具座上的A、C位置,B是AC的中點,如圖1所示。在AB之間朝向A觀察,看到的光源形狀如圖2中的甲所示。(1)在B處豎直放置一塊平面鏡,鏡面朝向光源,小麗在AB之間觀察平面鏡中的像,小明在BC之間觀察光屏。此后,小亮將平面鏡更換為一個凸透鏡,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他在BC之間觀察光屏上的像。上述實驗過程中,小麗、小明和小亮觀察到的分別是圖2中的 (選填“①”“②”“③”或“④”)。①甲、丙、戊②乙、丙、丁③乙、乙、丁④乙、乙、戊(2)小亮繼續實驗,要在光屏上得到一個縮小的像,可保持光源位置不變,將凸透鏡向 (選填“A”或“C”)移動,并調節光屏的位置直到呈現清晰的像。【解答】解:(1)在B處豎直放置一塊平面鏡,鏡面朝向光源,小麗在AB之間觀察平面鏡中的像,平面鏡成正立等大的虛像,且左右相反,所以小麗看到的像是圖2中乙;小明在BC之間觀察光屏,由于平面鏡成的是虛像,不能用光屏承接,所以小明看到的是圖2中丙;小亮將平面鏡更換為一個凸透鏡,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當u=v=2f時,凸透鏡成倒立等大的實像,且左右相反,所以小亮看到的像是圖2中丁;故選②;(2)小亮繼續實驗,要在光屏上得到一個縮小的像,可保持光源位置不變,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遠像近像變小可知,將凸透鏡向C移動,并調節光屏的位置直到呈現清晰的像。故答案為:②;C。(2023 沈陽)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中,選用的凸透鏡焦距為10cm,將實驗器材調節好,把點燃的蠟燭放在距凸透鏡較遠的地方,然后逐漸移近,觀察燭焰成像情況并記錄物距和像距。(1)蠟燭、凸透鏡、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圖1所示,此時燭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燭焰的像是倒立、 的實像;若只將凸透鏡調高,則光屏上燭焰的像會向 移動;(2)如圖1,保持凸透鏡的位置不變,將蠟燭移動到光具座上30cm刻度處,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出現清晰的像,則像移動的距離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蠟燭移動的距離;(3)實驗中,小麗觀察到圖2中的物點S的虛像S',請根據凸透鏡成像原理,在圖中完成物點S發出的光線a經過凸透鏡后的折射光線;(4)畢業典禮上,小麗想拍攝教學樓的全景,但她所在的位置只能拍攝到教學樓的一部分,由于無法改變拍攝位置,她只能通過改變照相機鏡頭焦距使像變小,從而拍攝到全景。小麗的照相機鏡頭相當于一個焦距可變的凸透鏡,為了拍攝到全景,她應該調節照相機鏡頭的焦距,使其適當 (填“變大”或“變小”)。【解答】解:(1)蠟燭、凸透鏡、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圖1所示,此時物距u=50cm﹣15cm=35cm>2f,根據u>2f,成倒立、縮小的實像;若只將凸透鏡調高,根據過光心的光線傳播方向不變可知,光屏上燭焰的像會向上移動;(2)如圖1,保持凸透鏡的位置不變,將蠟燭移動到光具座上30cm刻度處,此時物距u=50cm﹣30cm=20cm=2f,根據u=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即像距v=2f=20cm,則蠟燭移動的距離為30cm﹣15cm=15cm,光屏移動的距離為70cm﹣65cm=5cm,故像移動的距離小于蠟燭移動的距離;(3)物體發出的光線經過凸透鏡折射后是從其像點發出的,如下圖所示:;(4)為了拍攝到全景,她應該將照相機鏡頭的焦距變小,因凸透鏡焦距變小,相當于增大物距,減小像距,像隨之變小。故答案為:(1)縮小;上;(2)小于;(3)見解答圖;(4)變小。(2023 朝陽)某實驗小組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 (1)實驗前要調整燭焰、透鏡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移動蠟燭和光屏到如圖所示位置,光屏上出現了燭焰清晰的像(像未畫出),生活中的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這一成像原理的應用。(3)實驗過程中,小明同學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觸摸到了凸透鏡,這時光屏上 (選填“會”或“不會”)出現指尖的像。(4)實驗一段時間后,蠟燭燃燒變短。要使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應將光屏向 移動。(5)另外一個實驗小組用由幾個發光二極管做成的“F”字樣的發光體代替蠟燭進行實驗,你認為其好處是 (寫出一點即可)。【解答】解:(1)將蠟燭、凸透鏡和光屏依次放在光具座上,點燃蠟燭后,為了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應該調整燭焰、透鏡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同一高度;(2)由圖可知,此時物距小于像距,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為投影儀;(3)用手指指尖觸摸到了凸透鏡,手指處于凸透鏡的1倍焦距以內,故此時成虛像,不能成在光屏上,所以在光屏上不能看到手指尖的像;(4)蠟燭變短了,光屏上的像會向上移動,要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根據過光心不改變方向,凸透鏡向下移動,或光屏向上移動;(5)發光二極管比燭焰的亮度更大、更環保,更容易看出倒立實像不僅是上下相反、而且是左右相反;同時蠟燭燃燒有火焰,不如發光二極管安全;火焰在有風的時候會晃動,同時蠟燭會越燒越短,而二極管不會。故答案為:(1)同一高度;(2)投影儀;(3)不會;(4)上;(5)可以增加物體的亮度,使成像更清晰。(2023 哈爾濱)在觀察“凸透鏡對光的作用”實驗中,小明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1)對比兩圖可以得到結論:光從空氣射入凸透鏡時, 。(2)小明利用此凸透鏡、蠟燭、光屏等器材繼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記錄部分數據如表。實驗序號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質1 60.0 12.0 倒立縮小實像2 35.0 14.0 倒立縮小實像3 30.0 15.0 倒立縮小實像4 20.0 20.0 倒立等大實像5 12.5 50.0小明根據表中數據發現:①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像距和物距的大小關系是 。②當像距等于物距時,成像的性質是 。③小明進一步猜想,當物距為12.5cm時,成像的性質是 。④觀察前三組數據,小明發現同一物體都成縮小的像,那么隨著像距的增加,像會變大嗎?為了探究這個問題,原表格中還需要增加的項目是 。【解答】解:(1)對比兩圖可知:光從空氣射入凸透鏡時,凸透鏡對光線具有會聚作用;(2)①分析1、2、3組實驗數據可知,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像距小于物距;②根據第4組實驗數據可知,當像距等于物距時,成倒立等大的實像;③分析比較實驗序號1~4中的物距u、像距v以及像的性質隨物距u的變化情況,可得出的初步結論是:同一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越大,因此當物距為12.5cm時,成倒立放大實像;④探究“同一物體都成縮小的像,隨著像距的增加,像會變大”時,需測量像的高度,因此原表格中還需要增加的項目是像的高度。故答案為:(1)凸透鏡對光有會聚作用;(2)①像距小于物距;②倒立等大實像;③倒立放大實像;④像的高度。(2023 蔡甸區校級模擬)某同學為進一步了解“視力矯正”的原理,利用如圖所示的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裝置做了實驗。他在發光體和凸透鏡之間放置不同類型的眼鏡片,觀察到了如下現象。(1)將遠視眼鏡片放在發光體與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了;使光屏 (選填“靠近”或“遠離”)透鏡,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發光體清晰的像。由此可知,在遠視眼得到矯正之前,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的 (選填“前方”或“后方)。(2)取下遠視眼鏡片,重新調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變得清晰,然后將另一只近視眼鏡片放在發光體和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又變模糊了;再使光屏 (選填“靠近”或“遠離”)透鏡,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發光體清晰的像。這說明矯正近視眼的眼鏡片對光有 作用(選填“會聚”或“發散”)。【解答】解:(1)遠視眼鏡是凸透鏡,凸透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將遠視眼鏡片放在發光體與凸透鏡之間,遠視眼鏡片使原來會聚成像的光線提前會聚,像距變小,所以光屏應靠近凸透鏡,才能得到清晰的像;遠視眼鏡片可以使像靠近凸透鏡,故遠視眼得到矯正之前,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的后方;(2)取下遠視鏡片,重新調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變得清晰,然后將另一個近視眼鏡片(凹透鏡)放在發光體和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又變模糊了;近視眼鏡片(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會使原來會聚成像的光線推遲會聚,所以應使光屏遠離凸透鏡,才能在光屏上看到發光體清晰的像。故答案為:(1)靠近;后方;(2)遠離;發散。(2023 興慶區校級二模)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15cm。(1)如圖甲所示,移動光屏找到清晰的蠟燭的像,這個像是圖乙中的 ,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 。(選填“照相機”、“幻燈片”、“放大鏡”)(2)小明把蠟燭依次放在 A、B位置,在坐標紙上記錄了光屏上像的大小。如圖丙所示(A′、B′分別表示蠟燭在 A、B處所成的像)。跟同學們交流后發現:①成倒立放大像的條件是物距 ,像距 。(填寫與焦距的關系)②成實像時,物距減小,像距 。(3)甲圖中保持凸透鏡位置不動,小明又把蠟燭放在距凸透鏡10cm處,在光具座上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4)甲圖中若小明拿起一副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在光具座上向左移動光屏,光屏上出現了清晰的像,則小明拿起的眼鏡是 。(選填“近視鏡”或“遠視鏡”)【解答】解:(1)已知凸透鏡的焦距為15cm,由圖甲可知,物距為40cm,則u>2f,所以,凸透鏡成倒立縮小的實像,這個像是圖乙中的D,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照相機;(2)①成倒立放大像的條件是:2f>u>f,像距v>2f;②由圖丙可知,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減小,像距增大;(3)把蠟燭放在距凸透鏡10cm處(即u=10cm),物距小于一倍焦距,凸透鏡成虛像,所以在光具座上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4)實驗中,小明拿起一副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在光具座上移動光屏,光屏上出現了清晰的像,即說明該眼鏡對光線有會聚作用(使光線提前會聚而成像在光屏上),故這副眼鏡是凸透鏡,即是遠視眼鏡。故答案為:(1)D;照相機;(2)①2f>u>f;v>2f;②增大;(3)凸透鏡成虛像;(4)遠視鏡。(2023 寧津縣三模)小莉同學用焦距為10cm的凸透鏡做“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1)實驗過程中,當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如圖甲所示時,在光屏上可得到一個清晰的倒立、 的實像,若保持蠟燭和光屏位置不變,移動透鏡至 cm刻度線處,光屏上能再次呈現清晰的像。(2)如圖乙所示,保持蠟燭位置不變,移動透鏡至16cm刻度線處,則人眼在 (填“A、B、C”)處能觀察到蠟燭的像,像是如圖丙中的 (填“1、2、3、4”)。(3)實驗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視眼鏡放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變蠟燭和凸透鏡位置的情況下,應將光屏 凸透鏡。(填“靠近”或“遠離”)【解答】解:(1)由圖乙知,當蠟燭在刻度尺的10cm處,u=15cm,2f>u>f,凸透鏡成倒立放大的實像,v=55cm﹣25cm=30cm,根據折射中光路可逆可知,保持蠟燭和光屏位置不變,當u=30cm時,即凸透鏡移動至40cm刻度線處,在屏上能再次呈現清晰的像;(2)u<f時,凸透鏡成正立放大的虛像,光屏上接不到,透過凸透鏡觀察蠟燭看到正立放大的虛像,故4圖符合像的性質;虛像與成像物體同側,所以應從B處觀察;(3)將一副近視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近視眼鏡是凹透鏡,對光線有發散作用,即像推遲會聚,故應將光屏遠離凸透鏡。故答案為:(1)放大;40;(2)B;4;(3)遠離。(2023 臨澧縣模擬)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其實驗裝置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a、b、c、d、c是主光軸上的五個點,F點和2F點分別是凸透鏡的焦點和二倍焦距點。(1)在a、b、c、d、e這五個點中:①蠟燭在c點的成像特點是 ,它的典型應用是 ;②把燭焰從d點向a點移動過程中,它的像的大小變化情況是 ;③把燭焰放在 點上,光屏上承接不到像。(2)把點光源放在 點,在透鏡右側放一個光屏,左右移動光屏,在光屏上看到的現象是與透鏡等大的圓形光斑;(3)小宇做完實驗后,又用手表代替蠟燭,想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樣的像,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筆畫了個手表盤,如圖(甲)所示把這個玻璃板放在蠟燭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對著玻璃板上的表盤照射,如圖(乙)所示移動光屏直到成清晰像為止,此時表盤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圖(丙)中 圖。【解答】解:(1)由圖可知:a、b在二倍焦距以外,成倒立實像,a較遠,所成的像最小。c、d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間,成倒立放大實像,d較近,所成的像最大。e在一倍焦距以內,則成正立放大虛像,①把燭焰放在c點上,可以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應用于投影儀;②當物體在一倍焦距以外時,物距越小,像距越大,像逐漸變大,當物距小于焦距時,物體離凸透鏡越近,成的像越小,所以當他把蠟燭從d點向a點移動的過程中,像的大小變化情況是變小。③把燭焰放在e點上,可以成正立、放大的虛像,虛像在光屏上承接不到;(2)把蠟燭放在某個位置,此時無論怎樣調整光屏的位置,只能在光屏上看到一個與透鏡等大且大小不變的亮斑,即說明此時得到的是平行光線,所以此時蠟燭處于焦點處,由圖可知,把點光源放在F點;(3)因為凸透鏡成倒立的實像,不僅左右相反,而且上下相反。根據丁圖,首先找出左右相反的像即B,然后確定與B上下相反的像即D。故答案為:(1)①倒立放大實像;投影儀;②變小;③e;(2)F;(3)D。(2023 萊陽市模擬)請根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回答以下問題:(1)小明在光具座上調整凸透鏡、光屏和燭焰,使它們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但是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樣 (選填“也可能”或“不可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但是小華認為必須讓凸透鏡、光屏和燭焰中心在同一高度才有利于多次實驗,小華的理由是 。(2)為了確定凸透鏡的焦距,小華同學讓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鏡,移動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會聚成一點,如圖甲所示,則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cm,小明測量并繪制出物距u和像距v關系圖象如圖乙所示,也得到了該透鏡的焦距。請說明小明得到焦距的理論依據是什么?(3)當蠟燭、凸透鏡和光屏按如圖丙所示的位置放置時,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則:①生活中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應用了這個成像規律。若要使光屏上的像變得再大些,在不改變凸透鏡位置的情況下,應如何調整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來得到符合要求的清晰的像?②若保持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不動,只需將凸透鏡移動到 cm的刻度處,又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時成像的特點是 。③保持三個元件位置不動,僅將原凸透鏡更換為一個焦距較小的凸透鏡后,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放置一個 (選填“凸”或“凹”)透鏡。(4)小紅在實驗中將蠟燭從略大于一倍焦距處逐漸遠離凸透鏡,該過程中物距u隨時間t的圖象如圖丁所示,則像距v與t的大致變化關系為圖戊中的 。【解答】解:(1)燭焰、凸透鏡、光屏的中心在同一條件直線上時,根據光線過光心不改變方向,像也可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位置;凸透鏡、光屏和燭焰三者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但是在同一條直線上,像雖然能成在光屏的中央,但物距改變后,像不一定還在光屏的中央,不利于多次實驗,故必須讓凸透鏡、光屏和燭焰中心在同一高度;(2)平行于主光軸的光線經凸透鏡折射后,會聚在主光軸上一點,這點是凸透鏡的焦點,焦點到光心的距離是凸透鏡的焦距,所以凸透鏡的焦距是:f=30.0cm﹣20.0cm=10.0cm;由物距u和像距v關系圖象可知,當u=v時,根據u=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據此可以確定凸透鏡的焦距;(3)①由圖丙可知,此時物距小于像距,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投影儀就是利用此原理制成的;若要使光屏上的像變得再大些,在不改變凸透鏡位置的情況下,根據凸透鏡成實像時,物近像遠像變大可知,應將蠟燭適當靠近凸透鏡,光屏適當遠離凸透鏡,才能得到符合要求的清晰的像;②若保持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不動,只需將凸透鏡移動到35cm的刻度處,此時物距等于原來的像距,像距等于原來的物距,根據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可知,光屏上能再次得到清晰的像,由于此時物距大于像距,根據凸透鏡成像規律可知,光屏上成像的特點是倒立、縮小的實像;③將原凸透鏡更換為一個焦距較小的凸透鏡后,由于焦距變小,折光能力變強,像會成在光屏的前方,所以需要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放置一個可以使光線發散的凹透鏡;(4)將蠟燭從略大于一倍焦距處逐漸遠離凸透,物距逐漸增大,根據凸透鏡成的實像時,物遠(物距變大)像近(像距變小)像變小,像距逐漸減小,從v>2f到f<v<2f,但像距只能接近1倍焦距,而不能小于1倍焦距,故選:C。故答案為:(1)也可能;物距改變后,像不一定還在光屏的中央;(2)10.0;根據u=v=2f,成倒立、等大的實像;(3)①投影儀;將蠟燭適當靠近凸透鏡,光屏適當遠離凸透鏡,才能得到符合要求的清晰的像;②35;倒立、縮小的實像;③凹;(4)C。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實驗3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知識點一、凸透鏡成像的規律1.凸透鏡成像規律:如圖是常見凸透鏡成像規律光路圖,詳見下表(1)。表(1)凸透鏡成像規律表成像條件物距(u) 成像的性質 像距(v) 應用u﹥2f 倒立、縮小的實像 f﹤v﹤2f 照相機(圖a)u=2f 倒立、等大的實像 v=2f 圖df﹤u﹤2f 倒立、放大的實像 v﹥2f 投影儀(圖b)u=f 不成像 射出的是平行光線0﹤u﹤f 正立、放大的虛像 v﹥f 放大鏡(圖c)a. u﹥2f b. f﹤u﹤2fc.0﹤u﹤f d.u=2f凸透鏡成像光路圖2.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口訣規律1:當物距大于2倍焦距時,則像距在1倍焦距和2倍焦距之間,成倒立、縮小的實像。此時像距小于物距,像比物小,物像異側。應用:照相機、攝像機。規律2:當物距等于2倍焦距時,則像距也在2倍焦距, 成倒立、等大的實像。此時物距等于像距,像與物大小相等,物像異側。應用:測焦距。規律3:當物距小于2倍焦距、大于1倍焦距時,則像距大于2倍焦距, 成倒立、放大的實像。此時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異側。應用:投影儀、幻燈機、電影放映機。規律4:當物距等于1倍焦距時,則不成像,成平行光射出。規律5:當物距小于1倍焦距時,則成正立、放大的虛像。此時像距大于物距,像比物大,物像同側。應用:放大鏡。知識點二、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目的】透鏡凸透鏡成像規律。像與物的大小關系、物距變化成像規律變化、像的虛實。【實驗器材】凸透鏡、光具座、蠟燭、光屏、火柴等。【實驗步驟】1、按圖組裝器材。調整蠟燭、凸透鏡、光屏在同一水平線上。2、將蠟燭放在遠處(此時u>2f),移動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觀察像的大小、正立還是倒立,并測量物距和像距;數據記錄實驗表格。3、將蠟燭往凸透鏡方向移動,使2f>u>f,移動光屏直至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觀察像的大小、正立還是倒立,并測量物距和像距;數據記錄實驗表格。4、將蠟燭繼續往凸透鏡方向移動,使u=f,移動光屏,看能否成像。5、將蠟燭繼續往凸透鏡方向移動,使u6、實驗表格物距與焦距關系 物距(cm) 像的性質 像距(cm)大小 正倒 虛實u>2fu=2f2f>u>fu=fu7、整理器材。【實驗結論】等大、等距、對稱、反向、虛像。物距 像的性質 像距(cm) 應用大小 正倒 虛實u>2f 縮小 倒立 實像 2f2f>u>f 放大 倒立 實像 v>2f 投影儀u(2023 衡陽)小明同學利用光具座、凸透鏡、蠟燭、光屏等實驗器材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1)如圖甲所示,小明將一束平行光正對凸透鏡,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形成一個最小最亮的光斑,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cm。(2)實驗時,把凸透鏡固定在光具座50cm刻度線處,為使像成在光屏中央,應將燭焰、凸透鏡和光屏三者中心調到 。(3)小明將蠟燭移至光具座20cm刻度線處,如圖乙所示,移動光屏,直到燭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則該像是倒立、 的實像。生活中的 (選填“放大鏡”、“投影儀”或“照相機”)就是利用這種成像規律工作的。(4)接著,小明保持凸透鏡在光具座上的位置不動,如果僅將圖乙中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互換,發現光屏上仍能觀察到燭焰清晰的像。這是因為在光的折射現象中,光路是 的。(5)在如圖乙所示實驗情形下,如果保持凸透鏡和光屏的位置不變,將蠟燭適當遠離凸透鏡,發現光屏上燭焰的像變得模糊不清,此現象可以體現 (選填“近視眼”或“遠視眼”)的成像情況。(2023 安徽)某小組探究平面鏡和凸透鏡成像的特點,將光源和光屏分別豎直放置在水平光具座上的A、C位置,B是AC的中點,如圖1所示。在AB之間朝向A觀察,看到的光源形狀如圖2中的甲所示。(1)在B處豎直放置一塊平面鏡,鏡面朝向光源,小麗在AB之間觀察平面鏡中的像,小明在BC之間觀察光屏。此后,小亮將平面鏡更換為一個凸透鏡,恰能在光屏上成等大的像,他在BC之間觀察光屏上的像。上述實驗過程中,小麗、小明和小亮觀察到的分別是圖2中的 (選填“①”“②”“③”或“④”)。①甲、丙、戊②乙、丙、丁③乙、乙、丁④乙、乙、戊(2)小亮繼續實驗,要在光屏上得到一個縮小的像,可保持光源位置不變,將凸透鏡向 (選填“A”或“C”)移動,并調節光屏的位置直到呈現清晰的像。(2023 沈陽)在“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的實驗中,選用的凸透鏡焦距為10cm,將實驗器材調節好,把點燃的蠟燭放在距凸透鏡較遠的地方,然后逐漸移近,觀察燭焰成像情況并記錄物距和像距。(1)蠟燭、凸透鏡、光屏在光具座上的位置如圖1所示,此時燭焰的像成在光屏的中央,燭焰的像是倒立、 的實像;若只將凸透鏡調高,則光屏上燭焰的像會向 移動;(2)如圖1,保持凸透鏡的位置不變,將蠟燭移動到光具座上30cm刻度處,移動光屏直到光屏上再次出現清晰的像,則像移動的距離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蠟燭移動的距離;(3)實驗中,小麗觀察到圖2中的物點S的虛像S',請根據凸透鏡成像原理,在圖中完成物點S發出的光線a經過凸透鏡后的折射光線;(4)畢業典禮上,小麗想拍攝教學樓的全景,但她所在的位置只能拍攝到教學樓的一部分,由于無法改變拍攝位置,她只能通過改變照相機鏡頭焦距使像變小,從而拍攝到全景。小麗的照相機鏡頭相當于一個焦距可變的凸透鏡,為了拍攝到全景,她應該調節照相機鏡頭的焦距,使其適當 (填“變大”或“變小”)。(2023 朝陽)某實驗小組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 (1)實驗前要調整燭焰、透鏡和光屏的中心大致在 ,目的是使像成在光屏的中央。(2)移動蠟燭和光屏到如圖所示位置,光屏上出現了燭焰清晰的像(像未畫出),生活中的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這一成像原理的應用。(3)實驗過程中,小明同學不小心用手指指尖觸摸到了凸透鏡,這時光屏上 (選填“會”或“不會”)出現指尖的像。(4)實驗一段時間后,蠟燭燃燒變短。要使像仍然成在光屏的中央,應將光屏向 移動。(5)另外一個實驗小組用由幾個發光二極管做成的“F”字樣的發光體代替蠟燭進行實驗,你認為其好處是 (寫出一點即可)。(2023 哈爾濱)在觀察“凸透鏡對光的作用”實驗中,小明做了如圖所示的實驗。(1)對比兩圖可以得到結論:光從空氣射入凸透鏡時, 。(2)小明利用此凸透鏡、蠟燭、光屏等器材繼續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記錄部分數據如表。實驗序號 物距u/cm 像距v/cm 像的性質1 60.0 12.0 倒立縮小實像2 35.0 14.0 倒立縮小實像3 30.0 15.0 倒立縮小實像4 20.0 20.0 倒立等大實像5 12.5 50.0小明根據表中數據發現:①凸透鏡成縮小實像時,像距和物距的大小關系是 。②當像距等于物距時,成像的性質是 。③小明進一步猜想,當物距為12.5cm時,成像的性質是 。④觀察前三組數據,小明發現同一物體都成縮小的像,那么隨著像距的增加,像會變大嗎?為了探究這個問題,原表格中還需要增加的項目是 。(2023 蔡甸區校級模擬)某同學為進一步了解“視力矯正”的原理,利用如圖所示的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裝置做了實驗。他在發光體和凸透鏡之間放置不同類型的眼鏡片,觀察到了如下現象。(1)將遠視眼鏡片放在發光體與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模糊了;使光屏 (選填“靠近”或“遠離”)透鏡,又能在光屏上看到發光體清晰的像。由此可知,在遠視眼得到矯正之前,物體的像成在視網膜的 (選填“前方”或“后方)。(2)取下遠視眼鏡片,重新調整光屏的位置,使它上面的像再次變得清晰,然后將另一只近視眼鏡片放在發光體和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又變模糊了;再使光屏 (選填“靠近”或“遠離”)透鏡,又可以在光屏上看到發光體清晰的像。這說明矯正近視眼的眼鏡片對光有 作用(選填“會聚”或“發散”)。(2023 興慶區校級二模)小明在“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中,所用凸透鏡的焦距為15cm。(1)如圖甲所示,移動光屏找到清晰的蠟燭的像,這個像是圖乙中的 ,利用此原理可以制成 。(選填“照相機”、“幻燈片”、“放大鏡”)(2)小明把蠟燭依次放在 A、B位置,在坐標紙上記錄了光屏上像的大小。如圖丙所示(A′、B′分別表示蠟燭在 A、B處所成的像)。跟同學們交流后發現:①成倒立放大像的條件是物距 ,像距 。(填寫與焦距的關系)②成實像時,物距減小,像距 。(3)甲圖中保持凸透鏡位置不動,小明又把蠟燭放在距凸透鏡10cm處,在光具座上無論怎樣移動光屏,都找不到清晰的像,原因可能是 。(4)甲圖中若小明拿起一副眼鏡放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在光具座上向左移動光屏,光屏上出現了清晰的像,則小明拿起的眼鏡是 。(選填“近視鏡”或“遠視鏡”)(2023 寧津縣三模)小莉同學用焦距為10cm的凸透鏡做“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實驗:(1)實驗過程中,當蠟燭與凸透鏡的距離如圖甲所示時,在光屏上可得到一個清晰的倒立、 的實像,若保持蠟燭和光屏位置不變,移動透鏡至 cm刻度線處,光屏上能再次呈現清晰的像。(2)如圖乙所示,保持蠟燭位置不變,移動透鏡至16cm刻度線處,則人眼在 (填“A、B、C”)處能觀察到蠟燭的像,像是如圖丙中的 (填“1、2、3、4”)。(3)實驗完成之后,小莉把自己的近視眼鏡放在蠟燭與凸透鏡之間,光屏上原來清晰的像變得模糊了,若想在光屏上重新得到清晰的像,在不改變蠟燭和凸透鏡位置的情況下,應將光屏 凸透鏡。(填“靠近”或“遠離”)(2023 臨澧縣模擬)小宇在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實驗,其實驗裝置的示意圖如圖1所示a、b、c、d、c是主光軸上的五個點,F點和2F點分別是凸透鏡的焦點和二倍焦距點。(1)在a、b、c、d、e這五個點中:①蠟燭在c點的成像特點是 ,它的典型應用是 ;②把燭焰從d點向a點移動過程中,它的像的大小變化情況是 ;③把燭焰放在 點上,光屏上承接不到像。(2)把點光源放在 點,在透鏡右側放一個光屏,左右移動光屏,在光屏上看到的現象是與透鏡等大的圓形光斑;(3)小宇做完實驗后,又用手表代替蠟燭,想看在光屏上能成什么樣的像,于是他在透明的玻璃板上用黑色筆畫了個手表盤,如圖(甲)所示把這個玻璃板放在蠟燭的位置上,并用平行光源對著玻璃板上的表盤照射,如圖(乙)所示移動光屏直到成清晰像為止,此時表盤在光屏上所成的像是圖(丙)中 圖。(2023 萊陽市模擬)請根據“探究凸透鏡成像規律”的實驗回答以下問題:(1)小明在光具座上調整凸透鏡、光屏和燭焰,使它們的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但是在同一條直線上,這樣 (選填“也可能”或“不可能”)使像成在光屏中央,但是小華認為必須讓凸透鏡、光屏和燭焰中心在同一高度才有利于多次實驗,小華的理由是 。(2)為了確定凸透鏡的焦距,小華同學讓一束平行光射向凸透鏡,移動光屏,直到在光屏上會聚成一點,如圖甲所示,則該凸透鏡的焦距為 cm,小明測量并繪制出物距u和像距v關系圖象如圖乙所示,也得到了該透鏡的焦距。請說明小明得到焦距的理論依據是什么?(3)當蠟燭、凸透鏡和光屏按如圖丙所示的位置放置時,光屏上得到清晰的像,則:①生活中 (選填“照相機”、“投影儀”或“放大鏡”)就是應用了這個成像規律。若要使光屏上的像變得再大些,在不改變凸透鏡位置的情況下,應如何調整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來得到符合要求的清晰的像?②若保持蠟燭和光屏的位置不動,只需將凸透鏡移動到 cm的刻度處,又可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此時成像的特點是 。③保持三個元件位置不動,僅將原凸透鏡更換為一個焦距較小的凸透鏡后,為了使光屏上再次得到清晰的像,可以在蠟燭和凸透鏡之間放置一個 (選填“凸”或“凹”)透鏡。(4)小紅在實驗中將蠟燭從略大于一倍焦距處逐漸遠離凸透鏡,該過程中物距u隨時間t的圖象如圖丁所示,則像距v與t的大致變化關系為圖戊中的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實驗3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原卷版).docx 實驗3 探究凸透鏡成像的規律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