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專題01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約170萬年前―約前2070年)(原卷版)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經歷了遠古時代、農耕時代和傳說時代。早期的人類,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從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他們在進化過程中的特點。大約在一萬年前,中國境內的人類逐漸懂得了耕種農作物、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開始了定居生活。距今約五六千年時,一些部落逐漸結成聯盟,并推出首領,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就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河流城、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的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通過了解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及其文化遺存,知道中國境內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知識點一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1.元謀人:距今約 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2.北京人:(1)發現: 1921年發現遺址;1929年 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及用火遺跡。 (2)發現地點、距今時間: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距今約 至 年。 (3)體貌特征: 前額低平,眉骨粗大,上肢與現代人類似,下肢較上肢略長,能夠 。(4)生活狀況:使用 石器的方法制作石器;學會使用火并會保存火種;結成 生活在一起,共同進行獲取食物的勞動。 (5)歷史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可以發現 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 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3.山頂洞人:遺址位于北京 龍骨山頂部,距今約 萬年。核心素養——史料實證:知識點二 原始農耕生活1.半坡居民的生活(1)距今時間:距今約 年。 (2)發現地點: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半坡村。(3)生產生活狀況:①房屋主要是 房屋。②制作磨制石器,生產工具為骨器、角器等,種植 (小米)。③飼養豬、狗等家畜,捕獵捕魚等。④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為 ;有很多裝飾品,少量樂器;會紡織和制衣。2.河姆渡人的生活(1)距今時間:距今約 年。 (2)發現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3)生產生活狀況:①房屋主要是 建筑,發現了木結構水井。②人工栽培 (大米),農業工具以 最為典型。③家畜以豬、狗和水牛為主。④會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骨哨。⑤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3.原始農業的發展(1)興起地區:中國黃河、 和淮河等流域。 (2)重要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 的發展是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3)影響: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2)時空觀念:觀察圖一、二,指出中國遠古人類和原始農耕文明分布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圖一中國遠古人類遺址分布圖 圖二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遺址圖答案:(3)唯物史觀:遠古人類 北京人 河姆渡人生產工具經濟形式 采集狩獵; 遷徙、穴居生活 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 、原始手工業;定居生活根據表格思考,遠古人類經濟形式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4)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良渚古城的城內建筑、城墻、外城以及水利系統的土石方工程量達1005萬m3。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區面積約為6.3km3,是世界上同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市系統之一。宮殿區營建在長方形人工土臺上,面積約30萬m3,發現了35座長方形房址,多為南北朝向,排列整齊。發掘的墓葬顯示,社會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分化和職業差別,以12號墓規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組)玉器,包括體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鉞王”,標志著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時掌握著神權、軍權和王權的統治者。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根據以上考古史料判斷良渚古城是否進入文明社會?并闡述理由。答案:知識點三 遠古的傳說1.炎黃聯盟(1)時間:四五千年前,中國進入 時期。 (2)聯盟:黃帝聯合一些部落在 打敗炎帝部落,結成聯盟;炎黃部落在 打敗蚩尤部落,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 (3)華夏族: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 (漢族的前身),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 ,海內外的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2.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1)傳說中的炎帝:教民 ,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制作樂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 (2)傳說中的黃帝:能建造 ,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發明弓箭。 (3)黃帝時期的其他發明: 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 會繅絲且擅長紡織。3.堯舜禹的禪讓(1)堯、舜、禹堯、舜、禹是傳說中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生活儉樸,克己愛民; 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2)傳位:實行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的方法稱為 。 (3)治水:禹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 ”。核心素養——家國情懷:改革開放以來,黃帝陵迎來了海內外同胞祭祀黃帝的盛況,前來黃帝陵尋根祭祖、祭祀黃帝的人數日益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清明節公祭、重陽節民祭的慣例。海內外華人齊聚祭拜炎帝和黃帝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祭拜黃帝陵有何意義?答案:1.北京人學會用火和保存火種,但不能人工取火。2.元謀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3.世襲制:世襲制指帝王家庭世世代代相沿襲做帝王的制度,主要是父傳子、子傳孫,以血緣關系來確定繼承人。王位世襲是我國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世襲制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徹底摧毀,在中國延續了近四千年。4.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史實是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史實和傳說的相同之處是它們都曾是傳說,傳說和史實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有沒有發現的文物證據。5.傳說與史實的區別:傳說有后人杜撰或夸張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為真;只有考古資料證實的才是真實的歷史(史實)。1.(2023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2.(2023年山東省東營市)下圖是1959年古人類學家根據發掘出來的頭骨化石復原的某原始人類頭像。這一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3.(2023年甘肅省蘭州市)考古學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說明元謀人(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已經進入磨制石器時代 D.廣泛使用青銅工具4.(2023年吉林省)下列選項中、研究北京人、山頂洞人等遠古人類最可靠的證據是( )A.傳說 B.文獻 C.化石 D.影像5.(2023年湖南省邵陽市)比較“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現代人頭像”圖片可知,北京人( ) “古猿頭像” “北京人頭部復原像” “現代人頭像”A.仍然保留猿類特征 B.能夠使用磨制石器C.完全具備現代人特征 D.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6.(2023年北京市)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以下材料可作為我國原始農業發展證據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農耕生活想象圖 D.曲轅犁模型7.(2023年甘肅省天水市)大地灣遺址(位于甘肅天水秦安)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重要的文化遺址之一。該遺址發掘房址241座,還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據此推斷,大地灣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集體群居 B.采集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8.(2023年甘肅省金昌市)原始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演進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術的進步 B.生活方式的轉變C.飼養水平的提高 D.生產工具的改進9.(2023年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在河南東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處距今8000多年的舞陽賈湖遺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這證實賈湖居民( )A.已經學會保存火種 B.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C.過著原始農耕生活 D.會制作簡單樂器骨哨10.(2023年山東省濟寧市)考古發現,河姆渡遺址中有大量稻谷、谷殼、稻稈和稻葉堆積,稻谷外形完整,顆粒大小接近現代的栽培稻。這可以證明河姆渡人(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水稻C.飼養多種家畜 D.使用鐵制農具11.(2021 年福建)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 稻草的堆積層, 層厚 20--50 厘米, 最厚處超過1 米, 若折算成稻谷, 可達 12 噸以上。 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 )A. 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B. 初步產生物品交換C. 廣泛使用青銅工具 D. 開始推廣“牛耕技術12.(2021 年江蘇連云港) 博物館講解員說:“這里的人們以粟為主食, 還能制作彩陶。” 與之相符的遺址可能是( )A. 北京人遺址 B. 山頂洞人遺址 C. 河姆渡遺址 D. 半坡遺址13.(2021 年湖北黃石) 下列各圖中, 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的是( )B. C. D.14.(2021 年湖南邵陽) 中華文明誕生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 下列選項中能夠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 )①云南元謀發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發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 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15.(2022年廣東廣州)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縣發掘出一處距今八九千年的遺址,發現了上百個儲存糧的糧窖。同時,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鏟等工具。這表明,當時該地區(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農業 C.建立了早期國家D.出現了成熟文字16.(2022年青海)柳灣遺括陶器、石器骨器、裝飾品等。由此可見,研究史前文明最址,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的柳灣村。柳灣墓地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原始社會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發掘出各種文化類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萬件,包可信的依據是( )A.考古發掘 B.口耳相傳 C.音像資料 D.想象推理17.(2022年山東威海)農耕經濟的發展是文明進步的基本條件。如果要考證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最可靠的證據是(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神農嘗草的傳說 D.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鼎18.(2022年貴族畢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稻稈堆積物,半坡遺址出土的粟、菜籽遺存,可實證我國六七千年前( )A.遠古人類的產生 B.原始農業的興起 C.盤古傳說的真實 D.早期國家的建立19.(2022年山東濰坊)考古證據顯示,許多民族獨立馴化了不同的植物。能印證這一結論的是( )A.周口店遺址發現的灰燼 B.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漢謨拉比法典》石柱 D.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鼎20.(2022年山東青島)榫卯(sǎn mǎo),是利用凹凸結構相互咬合實現連接的木構件工藝(見下圖)。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榫卯木構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遺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這項技術( )A.制作精美玉器B.制作青銅農具 C.建造干欄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21.(2022年山東煙臺)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間。陶寺類型房址分臺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窯洞四種。與陶寺人居住形式類似的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22.(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我國擁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是舊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元謀人與北京人之間的空隙。該遺址屬于我國( )A.百萬年人類史范疇 B.一萬年文化史范疇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疇 D.原始農耕時代范疇23.(2023年湖南省懷化市)考古學家在某一早期人類遺址中發現了一些古人類頭骨化石,頭骨具有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額骨突出等特征;遺址中還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用火痕跡。該早期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24.(2023年江蘇省連云港市)一位導游在介紹某遺址時提到的關鍵詞有:約70萬—20萬年、保存火種、打制粗糙石器。該遺址可能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山頂洞人遺址 D.河姆渡人遺址25.(2023年山西省)下圖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工具“耒耜”,其“人土曰耜,耜柄曰耒”。據此推測,“耒耜”可用于( )骨耜及裝有木柄的復原圖A.取火 B.耕地 C.紡織 D.制陶26.(2023年四川省宜賓市)文物承載著歷史的信息。運用圖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A.早期人類起源B.原始農耕生活 C.遠古炎黃聯盟 D.早期國家產生27.(2023年山東省濱州市)10000多年前,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此后,我們的祖先開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逐漸產生和發展。下列選項中能證實這一說法的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山頂洞人遺址 D.河姆渡遺址28.(2023年陜西省B卷)陜西西安有豐富的文物資源。下列考古發現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 A.甲骨文 B.商鞅銅方量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司母戊鼎29.(2023年天津市)根據考古發現,遠古農耕時代的河姆渡人最有可能吃到的是( )A.粟 B.水稻 C.葡萄 D.甘薯30.(跨學科˙美術)(2023年江西省)給下圖擬定標題,合適的是( )A.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 B.山頂洞人采集場景想象圖C.河姆渡人生活場景想象圖 D.半坡人農耕場景想象圖31.(2023年云南省)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如果要研究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情況,下列最為可信的依據是( )A.史書記載 B.考古發現 C.神話傳說 D.主觀推測32.(2021 年吉林) 中華民族同根同源同祖。 被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 炎帝和蚩尤 B. 炎帝和黃帝 C. 堯和舜 D. 舜和禹33.(2021 年河南) 下列三幅圖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國先民的( )農耕工具豐富多樣 B. 商品貿易較為活躍C. 陶器文化歷史悠久 D. 彩陶藝術絢麗多彩34.(2021 年黑龍江齊齊哈爾) 黃帝是我國古老傳說中一位著名部落首領。 與他并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 炎帝 B. 蚩尤 C. 禹 D. 啟35.(2021 年湖北宜昌) 古史相傳, 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 被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A. 盤古和女媧 B. 后羿和夸父 C. 炎帝和黃帝 D. 堯舜禹36.(2021 年湖南常德)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2020 年 4 月 4 日上午, 近 300 名在陜海內外的中華兒女代表齊聚陜西省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 與在西安、 臺灣分別設立的視頻連線點代表參加公祭典禮。 此舉是因為( )A.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B. 黃帝生活的地區是中華民族的唯一發源地C. 中華民族的主體是由黃帝部落發展而來的D. 黃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37.(2021 年江蘇鹽城) 堯年老時, 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 由舜繼承其位。 禹因治水有功, 又被舜推薦為繼任者。 這種做法稱為( )A. 禪讓 B. 世襲 C. 分封 D. 專制38.(2021 年重慶 A 卷) 傳說蠶叢是蜀地首先稱王的人, 他的眼睛向前突出。 下圖所示文物與蠶從形象吻合。由此可見( )A. 傳說與神話都是真實的歷史 B. 考古是了解歷史真相唯一途徑C. 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 D. 傳說的歷史價值遠超考古發現39.(2023年重慶市B卷)在我國古文獻中,記錄有這樣的傳說:神農“作耒相,教天下種谷,立歷日……”這一傳說( )A.沒有來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農業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現 D.與考古發現完全一致40.(2023年湖南省衡陽市)今天的耒水和耒陽等地名因誰在此發明耒耜而得名( )A.炎帝 B.黃帝 C.禹 D.彝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專題01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約170萬年前―約前2070年)(解析版)中國境內人類的活動:經歷了遠古時代、農耕時代和傳說時代。早期的人類,北京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從北京人遺址的考古發掘中,我們可以看出早期人類的生產、生活情況,以及他們在進化過程中的特點。大約在一萬年前,中國境內的人類逐漸懂得了耕種農作物、飼養家畜、磨制石器和燒制陶器,開始了定居生活。距今約五六千年時,一些部落逐漸結成聯盟,并推出首領,傳說中的炎帝和黃帝就是這一時期的杰出代表,被后人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黃河流城、長江流域和遼河流域的考古發現,證實中華文明的起源及發展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通過了解元謀人、藍田人、北京人等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及其文化遺存,知道中國境內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通過了解河姆渡、半坡、良渚、陶寺等新石器時代的文化遺存,知道中國的原始農耕生活;了解私有制、階級和早期國家的產生;知道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通過古代文獻中記述的黃帝、炎帝等神話傳說,了解其中蘊含的歷史信息。知識點一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1.元謀人:距今約 170萬 年,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2.北京人:(1)發現: 1921年發現遺址;1929年 裴文中 發現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及用火遺跡。 (2)發現地點、距今時間: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上,距今約 70萬 至 20萬 年。 (3)體貌特征: 前額低平,眉骨粗大,上肢與現代人類似,下肢較上肢略長,能夠 直立行走 。(4)生活狀況:使用 打制 石器的方法制作石器;學會使用火并會保存火種;結成 群體 生活在一起,共同進行獲取食物的勞動。 (5)歷史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遺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可以發現 早期猿人 向現代人類演進和發展變化的規律,為 人類起源 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證據。3.山頂洞人:遺址位于北京 周口店 龍骨山頂部,距今約 3 萬年。核心素養——史料實證:知識點二 原始農耕生活1.半坡居民的生活(1)距今時間:距今約 6000 年。 (2)發現地點:黃河流域的陜西西安半坡村。(3)生產生活狀況:①房屋主要是 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房屋。②制作磨制石器,生產工具為骨器、角器等,種植 粟 (小米)。③飼養豬、狗等家畜,捕獵捕魚等。④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為 彩陶 ;有很多裝飾品,少量樂器;會紡織和制衣。2.河姆渡人的生活(1)距今時間:距今約 7000 年。 (2)發現地點: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村。(3)生產生活狀況:①房屋主要是 干欄式房屋 建筑,發現了木結構水井。②人工栽培 水稻 (大米),農業工具以 骨耜 最為典型。③家畜以豬、狗和水牛為主。④會制作陶器、玉器和樂器骨哨。⑤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 3.原始農業的發展(1)興起地區:中國黃河、 長江 和淮河等流域。 (2)重要標志: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 磨制工具 的發展是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 (3)影響: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核心素養——(1)時空觀念:(2)時空觀念:觀察圖一、二,指出中國遠古人類和原始農耕文明分布特點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圖一中國遠古人類遺址分布圖 圖二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遺址圖答案:特點: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原因:土地肥沃、水源豐富,氣候適宜,有利于原始農業發展和人類生存發展。(3)唯物史觀:遠古人類 北京人 河姆渡人生產工具經濟形式 采集狩獵; 遷徙、穴居生活 原始農業、原始畜牧業 、原始手工業;定居生活根據表格思考,遠古人類經濟形式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答案:生產工具的進步(或者生產力的提高)(4)史料實證、歷史解釋:良渚古城的城內建筑、城墻、外城以及水利系統的土石方工程量達1005萬m3。其中,良渚古城核心區面積約為6.3km3,是世界上同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市系統之一。宮殿區營建在長方形人工土臺上,面積約30萬m3,發現了35座長方形房址,多為南北朝向,排列整齊。發掘的墓葬顯示,社會存在著明顯的等級分化和職業差別,以12號墓規格最高,出土了600余件(組)玉器,包括體量最大的“玉琮王”和“玉鉞王”,標志著墓主人很有可能是一位同時掌握著神權、軍權和王權的統治者。考古發現是了解原始社會的重要依據,根據以上考古史料判斷良渚古城是否進入文明社會?并闡述理由。答案:良渚古城已經進入了文明社會。理由:①良渚古城出現了宮殿、大型公共設施;②良渚古城墓葬中出現了王權物化標志;③良渚古城中已經出現了階級分化。知識點三 遠古的傳說1.炎黃聯盟(1)時間:四五千年前,中國進入 部落聯盟 時期。 (2)聯盟:黃帝聯合一些部落在 阪泉 打敗炎帝部落,結成聯盟;炎黃部落在 涿鹿 打敗蚩尤部落,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 (3)華夏族:炎黃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 華夏族 (漢族的前身),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 人文始祖 ,海內外的華人以“炎黃子孫”自稱。2.傳說中炎帝和黃帝的發明(1)傳說中的炎帝:教民 開墾耕種 ,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制作陶器,發明紡織,會煮鹽,教人們通商交換;制作樂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 (2)傳說中的黃帝:能建造 宮室 ,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發明弓箭。 (3)黃帝時期的其他發明: 倉頡 創造文字,伶倫制作音律,隸首發明算盤, 嫘祖 會繅絲且擅長紡織。3.堯舜禹的禪讓(1)堯、舜、禹堯、舜、禹是傳說中繼黃帝之后,我國黃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聯盟首領。堯 生活儉樸,克己愛民; 舜 寬厚待人,以身作則; 禹 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2)傳位:實行將部落首領位子傳給賢德之人的方法稱為 禪讓制 。 (3)治水:禹治水有功,得到民眾愛戴,被尊稱為“ 大禹 ”。核心素養——家國情懷:改革開放以來,黃帝陵迎來了海內外同胞祭祀黃帝的盛況,前來黃帝陵尋根祭祖、祭祀黃帝的人數日益增加,并逐步形成了清明節公祭、重陽節民祭的慣例。海內外華人齊聚祭拜炎帝和黃帝的原因是什么?你認為祭拜黃帝陵有何意義?答案:①因為炎帝和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②一方面緬懷先祖的豐功偉績,表達全體中華兒女尊祖敬宗的民族感情;另一方面有利于凝聚海內外中華兒女,促進祖國和平統一。1.北京人學會用火和保存火種,但不能人工取火。提示:(1)古人類化石的發現,為我們研究早期人類的特征和生活狀況提供了重要證據。(2)會不會制造工具,是人和動物的根本區別。2.元謀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使用磨制石器。使用打制石器的時代稱為舊石器時代,使用磨制石器的時代稱為新石器時代。提示:半坡居民種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居住干欄式建筑。導致這種差異的根本原因是它們所處的自然環境和氣候條件不同。3.世襲制:世襲制指帝王家庭世世代代相沿襲做帝王的制度,主要是父傳子、子傳孫,以血緣關系來確定繼承人。王位世襲是我國由原始社會過渡到奴隸社會的重要標志。世襲制直到辛亥革命后才被徹底摧毀,在中國延續了近四千年。4.在文字發明以前,口耳相傳的神話傳說是先民們對上古洪荒時代歷史的一種夸張的記述。史實是完全真實存在的客觀事實。史實和傳說的相同之處是它們都曾是傳說,傳說和史實最主要的區別在于有沒有發現的文物證據。提示:黃帝時期已能夠建造宮室,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等,是通過考古發掘印證了這些發明;發明文字、算術和音樂等有可信的一面,但也帶有神話色彩。5.傳說與史實的區別:傳說有后人杜撰或夸張的成分,不能全部信以為真;只有考古資料證實的才是真實的歷史(史實)。1.(2023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古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半坡人 D.河姆渡人【答案】A【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我國境內最早的人類是距今150萬年的元謀人,A項正確;北京人距今30萬年不是中國最早的人類,排除B項;半坡居民距今5000年,排除C項;河姆渡人距今6000年,排除D項。故選A項。2.(2023年山東省東營市)下圖是1959年古人類學家根據發掘出來的頭骨化石復原的某原始人類頭像。這一原始人類是( )A.元謀人 B.藍田人 C.北京人 D.山頂洞人【答案】C【解析】根據課本北京人的相關內容以及圖片可知,圖片反映的是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七十萬年至二十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腳分工明顯,但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生活在約70--20萬年前的北京周口店一帶,屬于直立人,會使用天然火,懂得保存火種,會制造和使用打制石器,C項正確;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的云南元謀,圖片沒有涉及,排除A項;藍田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年到115萬年,圖片沒有涉及,排除B項;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三萬年,會人工取火,圖片沒有反映,排除D項。故選C項。3.(2023年甘肅省蘭州市)考古學者在云南省元謀縣發掘出遠古人類的兩顆門齒化石,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這說明元謀人( )A.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B.已經從事農業生產C.已經進入磨制石器時代 D.廣泛使用青銅工具【答案】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一些粗糙的石器,還發現了炭屑和燒骨。”可知,在元謀人遺址,我國科學家發現了兩顆門牙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以及大量炭屑、小塊燒骨。證明元謀人已經會制造工具和知道用火了,A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元謀人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未體現從事農業生產,排除B項;元謀人屬于舊石器時代,使用打制石器,排除C項;我國在商周時期廣泛使用青銅工具,排除D項。故選A項。4.(2023年吉林省)下列選項中、研究北京人、山頂洞人等遠古人類最可靠的證據是( )A.傳說 B.文獻 C.化石 D.影像【答案】C【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原始人類時期,沒有文字,研究原始人類歷史的主要依據的是化石和遺址。北京人、山頂洞人等早期人類的研究中,最重要的證據是化石,C項正確;傳說屬于后世的編造和藝術加工,不具有客觀性,排除A項;原始人類時期,沒有文字記錄,排除B項;影像屬于后世的藝術創作,不具有客觀性,排除D項。故選C項。5.(2023年湖南省邵陽市)比較“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現代人頭像”圖片可知,北京人( ) “古猿頭像” “北京人頭部復原像” “現代人頭像”A.仍然保留猿類特征 B.能夠使用磨制石器C.完全具備現代人特征 D.開始了原始農耕生活【答案】A【解析】據題干“古猿頭像”“北京人頭部復原像”“現代人頭像”可知,北京人與現代人差別較大,與古猿的形態相似,A項正確;北京人使用打制石器,排除B項;山頂洞人具備現代人的特征,排除C項;北京人未開始從事農業生產,排除D項。故選A項。6.(2023年北京市)考古發現是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重要依據。以下材料可作為我國原始農業發展證據的是( ) A.北京人制作的石器 B.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農耕生活想象圖 D.曲轅犁模型【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我國原始農業發展”,結合所學可知,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考古工作者發現了距今7000年的稻谷遺存,反映了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B項正確;A項圖片反映的是北京使用的石器,北京人會用石塊、獸骨和鹿角等制作工具,采用各種不同的打制方法,排除A項;想象圖不能作為證據,排除C項;曲轅犁反映的是唐朝農業的發展,排除D項。故選B項。7.(2023年甘肅省天水市)大地灣遺址(位于甘肅天水秦安)是我國新石器時代重要的文化遺址之一。該遺址發掘房址241座,還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據此推斷,大地灣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集體群居 B.采集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該遺址發掘房址241座”表明大地灣原始居民過著定居的生活,“還采集到已碳化的黍和油菜籽。”表明大地灣原始居民已經有原始農耕,C項正確;“該遺址發掘房址241座”不能說明是集體生活,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采集漁獵,排除B項;鐵犁牛耕是春秋時期出現的,排除D項。故選C項。8.(2023年甘肅省金昌市)原始人類經歷了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推動上述演進的主要因素是( )A.建筑技術的進步 B.生活方式的轉變C.飼養水平的提高 D.生產工具的改進【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從采集到種植,從狩獵到飼養家畜的演進過程。”和所學可知,制造和利用生產工具是人類進人文明時代的標志, 而生產工具的改進是原始人類從群居到聚族而居、從采集到種植、 從狩獵到飼養家畜這個演進過程的決定力量,D項正確;采集到種植等的轉變和建筑技術的進步無關,排除A項;生活方式的轉變有助于推動人類的演進,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B項;飼養水平的提高與從采集到種植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9.(2023年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在河南東南部的淮河上游,有一處距今8000多年的舞陽賈湖遺址,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這證實賈湖居民( )A.已經學會保存火種 B.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C.過著原始農耕生活 D.會制作簡單樂器骨哨【答案】C【解析】根據材料“那里出土了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分析可知,出土的炭化稻粒和家豬骨骼證明賈湖居民已經學會水稻種植和畜養,他們過著原始的農耕生活,C項正確;已經學會保存火種,與材料反映的從事原始農耕生活無關,排除A項;會建造半地穴式房屋,與材料反映的從事原始農耕生活無關,排除B項;會制作簡單樂器骨哨,與材料反映的從事原始農耕生活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10.(2023年山東省濟寧市)考古發現,河姆渡遺址中有大量稻谷、谷殼、稻稈和稻葉堆積,稻谷外形完整,顆粒大小接近現代的栽培稻。這可以證明河姆渡人( )A.懂得人工取火 B.人工栽培水稻C.飼養多種家畜 D.使用鐵制農具【答案】B【解析】據題干“河姆渡遺址中有大量稻谷、谷殼、稻稈和稻葉堆積,稻谷外形完整,顆粒大小接近現代的栽培稻。”可知,河姆渡原始遺址出現大量的稻谷說明河姆渡人已經掌握人工栽培水稻的技術,B項正確;人工取火、家畜飼養與水稻種植無關,排除AC項;鐵制農具最早使用是在春秋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11.(2021 年福建) 考古工作者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 稻草的堆積層, 層厚 20--50 厘米, 最厚處超過1 米, 若折算成稻谷, 可達 12 噸以上。 這可用于印證河姆渡居民( )A. 已經從事農業生產 B. 初步產生物品交換C. 廣泛使用青銅工具 D. 開始推廣“牛耕技術【答案】 A【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在河姆渡遺址發現多處稻谷、 稻草的堆積層” 可以印證河姆渡居民已經能夠種植水稻, 故 A 正確; 遺址除了稻谷稻草, 沒有發現其他物品, 所以佐證不了河姆渡居民產生物品交換、 使用青銅工具、 推廣“牛耕技術, 故 BCD 錯誤。 綜上故選 A。12.(2021 年江蘇連云港) 博物館講解員說:“這里的人們以粟為主食, 還能制作彩陶。” 與之相符的遺址可能是( )A. 北京人遺址 B. 山頂洞人遺址 C. 河姆渡遺址 D. 半坡遺址【答案】 D【解析】 本題考查了半坡原始居民。 生活在距今約五六千年陜西西安半坡村(黃河流域) 的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粟。 他們居住在半地穴式房屋里, 過著定居生活, 還飼養豬狗等動物, 打獵、 捕魚, 會制造彩陶和紡線、 織布、 制衣。 故選 D。13.(2021 年湖北黃石) 下列各圖中, 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的是( )B. C. D.【答案】 A【解析】 本題考查半坡人。 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半坡人居住的房屋最有可能的是 A, A 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距今約 6000 年的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 他們普遍使用磨制石器和木制的耒耜、 骨器, 種植粟。他們住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過著定居生活, 還飼養豬狗等動物, 打獵、 捕魚, 會制造彩陶和紡線、 織布、制衣。 故選 A。14.(2021 年湖南邵陽) 中華文明誕生于考古學上的新石器時代。 下列選項中能夠支撐該論點的論據是( )①云南元謀發掘的粗糙石器 ②北京周口店發掘的打制石器 ③半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 ④河姆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答案】 B【解析】 本題考查了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 農業起源最早可追溯到距今一萬年左右, 新石器時代的中國先民已經從事原始農業, 如: 半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粟粒, 河姆渡遺址發掘的磨制石器和稻谷, ③④符合題意。 故選 B。15.(2022年廣東廣州)考古工作者在河北磁縣發掘出一處距今八九千年的遺址,發現了上百個儲存糧的糧窖。同時,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鏟等工具。這表明,當時該地區( )A.修建了水利工程 B.已有了原始農業 C.建立了早期國家D.出現了成熟文字【答案】B【解析】由材料“上百個儲存糧的糧窖。同時,出土了翻地用的石鏟等工具”,說明這一遺址種植糧食,有耕種用的生產工具,農業有了顯著的發展,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水利工程、早期國家河成熟文字的信息,排除ACD。故選B項。16.(2022年青海)柳灣遺括陶器、石器骨器、裝飾品等。由此可見,研究史前文明最址,位于青海省海東市樂都區的柳灣村。柳灣墓地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原始社會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發掘出各種文化類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萬件,包可信的依據是( )A.考古發掘 B.口耳相傳 C.音像資料 D.想象推理【答案】A【解析】由材料“柳灣墓地是保存較為完整的原始社會晚期氏族公共墓地,共發掘出各種文化類型墓葬1700余座。出土文物近4萬件,包括陶器、石器骨器、裝飾品等”可知,研究史前文明最可信的依據是考古發掘,它是第一手史料,A項正確;BCD三項均不是最可信的,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17.(2022年山東威海)農耕經濟的發展是文明進步的基本條件。如果要考證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最可靠的證據是( )A.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B.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神農嘗草的傳說 D.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鼎【答案】B【解析】“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可以考證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生活在距今七千年的河姆渡人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B項正確;北京人不會種植農作物,排除A項;神農嘗草的傳說屬于傳說,真實性有待考究,排除C項;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鼎沒有體現“中國是世界農業起源地之一”,排除D項。故選B項。18.(2022年貴族畢節)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稻稈堆積物,半坡遺址出土的粟、菜籽遺存,可實證我國六七千年前( )A.遠古人類的產生 B.原始農業的興起 C.盤古傳說的真實 D.早期國家的建立【答案】B【解析】據“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稻稈堆積物,半坡遺址出土的粟、菜籽遺存”可知,以上材料證明在黃河、長江流域出現了原始農業遺存,證實我國六七千年前原始農業的興起。B項正確;我國遠古人類最早出現于170萬年前,排除A項;盤古的故事屬于傳說,迄今為止無法證實其真實性,排除C項;材料內容和早期國家的建立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9.(2022年山東濰坊)考古證據顯示,許多民族獨立馴化了不同的植物。能印證這一結論的是( )A.周口店遺址發現的灰燼 B.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C.《漢謨拉比法典》石柱 D.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鼎【答案】B【解析】據材料“考古證據顯示,許多民族獨立馴化了不同的植物”并結合所學可知,長江流域的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稻谷,印證了當時的河姆渡人已經能夠種植稻谷,B項正確;周口店遺址出土的灰燼只能證明它可以應用火,排除A項;《漢謨拉比法典》石柱證明了漢謨拉比時期法典的真實性,但不能證明其馴化了植物,排除C項;二里頭遺址出土的銅鼎證明其能冶煉青銅器,排除D項。故選B項。20.(2022年山東青島)榫卯(sǎn mǎo),是利用凹凸結構相互咬合實現連接的木構件工藝(見下圖)。中國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榫卯木構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遺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這項技術( )A.制作精美玉器B.制作青銅農具 C.建造干欄式房屋 D.建造半地穴式房屋【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榫卯木構件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遺址,河姆渡人可能利用這項技術建造干欄式房屋,C項正確;榫卯木構件不能制作精美玉器,排除A項;河姆渡人沒有進入青銅時代,排除B項;半地穴式房屋為半坡人居住,排除D項。故選C項。21.(2022年山東煙臺)陶寺遺址位于山西省襄汾縣陶寺村南,陶寺文化的絕對年代為公元前2300年至公元前1900年之間。陶寺類型房址分臺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窯洞四種。與陶寺人居住形式類似的是( )A.北京人 B.山頂洞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答案】D【解析】根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陶寺類型房址分臺基、平地、半地穴式和窯洞四種。與陶寺人居住形式類似的是半坡人,半坡人生活在黃河流域,氣候干旱寒冷,風沙大,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既可以抵風擋雨,又可以保暖。因此采用半地穴式房屋,D項正確;北京人、山頂洞人不會建造房屋,住在山洞里,排除AB項;河姆渡人住干欄式房屋,排除C項。故選D項。22.(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我國擁有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入選“2022年度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湖北十堰學堂梁子(鄖縣人)遺址,是舊石器時代遺址,填補了元謀人與北京人之間的空隙。該遺址屬于我國( )A.百萬年人類史范疇 B.一萬年文化史范疇C.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疇 D.原始農耕時代范疇【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萬至20萬年,該遺址填補了元謀人與北京人之間的空隙,所以距今約百萬年左右,屬于我國百萬年人類史范疇,A項正確;該遺址時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屬于一萬年文化史范疇,排除B項;該遺址時代位于北京人之前,不可能屬于五千多年文明史范疇,排除C項;距今 約7000多年,我國南方地區的原始農耕文化開始興起,成為我國乃至世界上最早進入農耕文明的地區之一,與題干材料“舊石器時代遺址”距今約百萬年的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23.(2023年湖南省懷化市)考古學家在某一早期人類遺址中發現了一些古人類頭骨化石,頭骨具有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額骨突出等特征;遺址中還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用火痕跡。該早期人類是(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半坡人【答案】B【解析】據題干“頭骨具有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額骨突出等特征;遺址中還發現有灰燼、燒石和燒骨等用火痕跡。”結合所學可知,北京人的外表與現代人基本相似,但還保留著猿的某些特征,前額低平,眉骨粗大,顴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上肢與現代人相似,下肢較上肢略長,能直立行走,學會保存火種,B項正確;元謀人遺址只發現了門齒化石,并未發現古人類頭骨化石,排除A項;山頂洞人的體貌特征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排除C項;半坡人已進入農耕時代,從事農業生產,體貌特征和現代人基本相同,排除D項。故選B項。24.(2023年江蘇省連云港市)一位導游在介紹某遺址時提到的關鍵詞有:約70萬—20萬年、保存火種、打制粗糙石器。該遺址可能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山頂洞人遺址 D.河姆渡人遺址【答案】B【解析】依據所學可知,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約70年至20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還保留了猿的某些特征,手腳分工明顯,但已經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北京人制造的石器是打制石器,北京人將石塊敲打成粗糙的石器,把樹枝砍成木棒,憑著極原始的工具同大自然進行艱苦的斗爭,過著群居生活。還會長時間保存火種,學會用火是人類進化史上的里程碑,B項正確;元謀人生活在距今約170萬年的云南省元謀縣,排除A項;山頂洞人生活在距今約3萬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頂部,排除C項;河姆渡人距今約7000年,是原始農耕文明的代表,排除D項。故選B項。25.(2023年山西省)下圖中的文物出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工具“耒耜”,其“人土曰耜,耜柄曰耒”。據此推測,“耒耜”可用于( )骨耜及裝有木柄的復原圖A.取火 B.耕地 C.紡織 D.制陶【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 土于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時代的工具“耒耜”,其“人土曰耜,耜柄曰耒”。 ”可知,位于浙江余姚的河姆渡人是我國長江流域農耕時代的代表,他們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用骨耜耕作,B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河姆渡人的農耕,未涉及取火,排除A項;題干主要強調河姆渡人的農耕,未體現紡織,排除C項;題干主要強調河姆渡人的農耕,未闡述制陶,排除D項。故選B項。26.(2023年四川省宜賓市)文物承載著歷史的信息。運用圖中所示文物可研究( )A.早期人類起源B.原始農耕生活 C.遠古炎黃聯盟 D.早期國家產生【答案】B【解析】根據“河姆渡骨耜、河姆渡豬紋陶缽、半坡彩陶盆、河姆渡遺址稻谷”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半坡遺址位于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距今約6000年,是我國黃河流域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半坡原始居民過定居生活,居住半地穴式房屋,普遍使用磨制石器,種植的糧食作物是粟,能制造色彩艷麗的彩陶;河姆渡遺址位于浙江余姚,距今約7000年左右,是我國長江流域原始農耕的典型代表,河姆渡原始居民過定居生活,居住干欄式房屋,種植的農作物是水稻,使用磨制石器,會制造陶器。所以題干圖片反映的是原始農耕生活,B項正確;早期人類起源與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等相關,排除A項;遠古炎黃聯盟生活在距今約四五千年,圖片沒有涉及,排除C項;早期國家產生是在夏商周時期,圖片沒有涉及,排除D項。故選B項。27.(2023年山東省濱州市)10000多年前,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此后,我們的祖先開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逐漸產生和發展。下列選項中能證實這一說法的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山頂洞人遺址 D.河姆渡遺址【答案】D【解析】據所學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約7000年的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欄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種植水稻。飼養豬、狗和水牛。制造陶器、玉器和樂器;會雕刻,懂得使用天然漆。河姆渡人的生活特征符合題干“開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農業、畜牧業和手工業逐漸產生和發展。”的描述,D項正確;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都處在舊石器時代,未從事農業生產,排除ABC項。故選D項。28.(2023年陜西省B卷)陜西西安有豐富的文物資源。下列考古發現可用于研究半坡人生活的是( ) A.甲骨文 B.商鞅銅方量 C.人面魚紋彩陶盆 D.司母戊鼎【答案】C【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半坡人生活在距今約6000年前,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在半坡遺址出土了人面魚紋彩陶盆,C項正確;甲骨文主要出現在商朝,排除A項;商鞅銅方量是戰國時期秦國的銅器,排除B項;司母戊鼎是商朝時制作的青銅器,排除D項。故選C項。29.(2023年天津市)根據考古發現,遠古農耕時代的河姆渡人最有可能吃到的是( )A.粟 B.水稻 C.葡萄 D.甘薯【答案】B【解析】據所學可知,河姆渡人生活在距今約7000年的長江流域的浙江余姚。住宅是干欄式房屋。使用磨制石器,如骨耜;種植水稻,B項正確;粟是半坡原始居民種植的農作物,排除A項;葡萄是漢朝從西域引進的,排除C項;甘薯是明朝從美洲引進的,排除D項。故選B項。30.(跨學科˙美術)(2023年江西省)給下圖擬定標題,合適的是( )A.北京人狩獵場景想象圖 B.山頂洞人采集場景想象圖C.河姆渡人生活場景想象圖 D.半坡人農耕場景想象圖【答案】C【解析】根據圖片可知,圖片中的原始先民具有的特點有:住著桿欄式的房屋,會使用火,馴養小動物。由此可見該原始先民是河姆渡人。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生活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村,是長江流域農耕文明的代表,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住干欄式房屋,過著定居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主要種植水稻,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該圖片的合適標題為河姆渡人生活場景想象圖,C項正確;北京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洞穴當中,排除A項;山頂洞人居住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的洞穴當中,排除B項;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屋,排除D項。故選C項。31.(2023年云南省)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歷史悠久。如果要研究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情況,下列最為可信的依據是( )A.史書記載 B.考古發現 C.神話傳說 D.主觀推測【答案】B【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歷史事件發生時所產生和記錄的原始資料,可信度最高,考古發現屬于一手史料,B項正確;關于我國原始農業的史書記載是后人所作,屬于二手史料,排除A項;神話傳說的真實性有待考究,屬于二手史料,排除C項;主觀推測不屬于一手史料,排除D項。故選B項。32.(2021 年吉林) 中華民族同根同源同祖。 被尊崇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 炎帝和蚩尤 B. 炎帝和黃帝 C. 堯和舜 D. 舜和禹【答案】 B【解析】 本題考查炎帝和黃帝。 距今約四五千年, 生活在黃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 從此, 炎帝、 黃帝部落結成聯盟, 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 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 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選 B。33.(2021 年河南) 下列三幅圖片中的文物共同反映了我國先民的( )農耕工具豐富多樣 B. 商品貿易較為活躍C. 陶器文化歷史悠久 D. 彩陶藝術絢麗多彩【答案】 C【解析】 依據圖片信息可知, 陶瓶是生活用品但不是農耕工具, 排除 A。 這些陶器看不出來是交易的商品,更可能是自用的物品, 排除 B。 前兩幅說明未提及是否彩陶, 第三幅明確說明是白陶, 排除 D。 圖中文物都是距今四五千年, 所以說歷史悠久。 故選 C。34.(2021 年黑龍江齊齊哈爾) 黃帝是我國古老傳說中一位著名部落首領。 與他并稱為中華民族人文初祖的是( )A. 炎帝 B. 蚩尤 C. 禹 D. 啟【答案】 A【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了中華民族人文初祖。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黃帝被推舉為部落聯盟首領, 這一部落聯盟以后逐漸形成為華夏族, 因此后人尊崇炎帝和黃帝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海內外的華人也以“炎黃子孫” 自稱。 A 符合題意。 故選 A。35.(2021 年湖北宜昌) 古史相傳, 中國歷史從三皇五帝開始。 被后人尊崇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是( )A. 盤古和女媧 B. 后羿和夸父 C. 炎帝和黃帝 D. 堯舜禹【答案】 C【解析】 本題考查炎帝和黃帝。 依據所學知識, 距今約四五千年, 生活在黃河流域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聯合在涿鹿一戰中打敗蚩尤部落。 從此, 炎帝、 黃帝部落結成聯盟, 經過長期發展形成日后的華夏族, 華夏族是漢族的前身, 中華民族的主干部分。 炎帝和黃帝被后人尊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 故選 C。36.(2021 年湖南常德)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2020 年 4 月 4 日上午, 近 300 名在陜海內外的中華兒女代表齊聚陜西省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 與在西安、 臺灣分別設立的視頻連線點代表參加公祭典禮。 此舉是因為( )A. 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B. 黃帝生活的地區是中華民族的唯一發源地C. 中華民族的主體是由黃帝部落發展而來的D. 黃帝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答案】 A【解析】 本題考查炎帝和黃帝。 中華民族祭祀黃帝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 2020 年 4 月 4 日上午, 近 300名在陜海內外的中華兒女代表齊聚陜西省黃陵縣橋山祭祀廣場, 與在西安、 臺灣分別設立的視頻連線點代表參加公祭典禮。 此舉是因為黃帝是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五六千年前, 炎帝和黃帝為爭奪中原地區, 在“阪泉之野” 展開大戰, 炎帝戰敗并歸服黃帝, 后來, 炎帝和黃帝聯合打敗以蚩尤為首的部落; 炎、 黃二部族走向聯合, 形成后來華夏族的主體。 炎帝和黃帝被尊奉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初祖。 故選 A。37.(2021 年江蘇鹽城) 堯年老時, 根據推舉和他對舜的考察, 由舜繼承其位。 禹因治水有功, 又被舜推薦為繼任者。 這種做法稱為( )A. 禪讓 B. 世襲 C. 分封 D. 專制【答案】 A【解析】 本題考查禪讓制。 禪讓指統治者把部落首領之位讓給有才華, 有能力的人, 讓更賢能的人統治國家。 堯是黃帝以后比較著名部落聯盟首領, 堯去世后, 堯把部落聯盟首領位置讓于舜, 推舜為帝, 這種讓位, 歷史上稱為“禪讓” 。 故選 A。38.(2021 年重慶 A 卷) 傳說蠶叢是蜀地首先稱王的人, 他的眼睛向前突出。 下圖所示文物與蠶從形象吻合。由此可見( )A. 傳說與神話都是真實的歷史 B. 考古是了解歷史真相唯一途徑C. 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 D. 傳說的歷史價值遠超考古發現【答案】 C【解析】 據題意可知, 圖示文物與傳說中蠶叢的形象吻合, 二者能夠相互印證, 說明傳說中蘊含著一定的歷史信息, 故選 C; 傳說和神話不一定都是真實的歷史, 排除 A; B 項說法過于絕對, 排除; 傳說的價值不一定超過考古發現, 排除 D。39.(2023年重慶市B卷)在我國古文獻中,記錄有這樣的傳說:神農“作耒相,教天下種谷,立歷日……”這一傳說( )A.沒有來源完全不可信 B.含有原始農業的信息C.反映了私有制的出現 D.與考古發現完全一致【答案】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神農‘作耒耜,教天下種谷,立歷日……’”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炎帝號神農氏,其部落主要活動于陜西渭河流域。傳說炎帝教民開墾耕種,制作生產工具,種植五谷和蔬菜,并具有最早的天文和歷法知識,這一傳說含有原始農業氣息,B項正確;此傳說來源于古文獻,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私有制的出現,排除C項;目前的考古發現只能印證其中的一部分,D項說法過于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40.(2023年湖南省衡陽市)今天的耒水和耒陽等地名因誰在此發明耒耜而得名( )A.炎帝 B.黃帝 C.禹 D.彝【答案】A【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謀求和改善生存條件,炎帝神農氏歷盡艱辛,巡游至林竹茂繁、古樹參天、奇峰入云、土地肥沃的汝城耒山,架棚筑穴,斫木為料,劃地為圖,制作耒耜,發明了人類第一件耕作農具——耒耜, 因其作于耒山,故以耒冠其名。A項正確;相傳黃帝已能建造宮室以避寒暑,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會煉銅,并發明弓箭,排除B項;禹治理水患,建立夏朝,排除C項;彝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01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原卷版).docx 專題01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