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專題02 夏商周時期: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專題02 夏商周時期: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
(全國版)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原卷版)
1.國家產生: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奴隸社會,它開創的王位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隨后的商朝,創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特征的文明成就。到了西周時期,統治者實行分封制,通過各級貴族維系國家的統治。
2.社會的變革: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表現在:政治上:各諸侯國實行改革變法,逐步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軍事上:兼并戰爭不斷,形成戰國七雄局面,統一趨勢進一步加強;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統治權威衰落,整個社會處于動蕩與巨變之中,兼并戰爭、制度變革和思想學術的繁榮,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知識點一 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
1.夏朝的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 建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標志著 的產生,我國 由此開始。
2.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1)約公元前1600年, ,建立商朝。
(2)約公元前1046年, ,建立周朝,史稱 。
(3)公元前770年, 東遷洛邑,我國歷史進入 。
3.西周分封制:
(1)內容: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 和 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向周王進獻 ,服從周王 。
(2)作用: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
(2)時空觀念:
觀察分封制示意圖思考,分封的對象有哪幾類?分封有什么特點,其目的又是什么?
(3)歷史解釋:
材料:該制度通過血緣關系,把政權與族權緊密結合,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對于維護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控制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廣大地區是一種有效的統治方式;同時,密切了西周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說一說此制度的作用。
(4)家國情懷:
依據材料中的圖片和漫畫,總結夏、商、西周、秦朝滅亡的共同原因?這對后世統治者有何啟示?
知識點二 青銅器與甲骨文
1.青銅器: 時期的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 的青銅器。
2.甲骨文: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 的文字,對 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開始。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
(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左側是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周王朝對禮器使用規格還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數,簋配偶數,如天子為九鼎八簋,諸侯為七鼎六簋,卿大夫為五鼎四簋等。
根據材料,你能獲取夏商周時期的哪些歷史信息?
答案:
根據以下史料可以得出哪些歷史信息?
利簋
武王伐紂,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領了朝歌。
克盉
周王將太保召公分封在燕國作侯,可太保位高權重,還要繼續留在宗周輔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長子就代替他,成為第一代燕侯,同時還賜予了一些部族由燕國來管轄。
答案:
知識點三 動蕩的春秋時期
1.經濟發展:春秋后期,    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商業活動活躍。
2.諸侯爭霸
(1)背景:春秋時期社會動蕩,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勢力崛起。
(2)內容:強大的諸侯以 “   ”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
(3)霸主:    (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號令諸侯。
(4)影響: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知識點四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和 出現; 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大的諸侯勢力崛起;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大規模的 。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
2.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三家(韓、趙、魏)分晉后,田氏代齊。 (東南西北到中間)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 ”。
3.通過商鞅變法
內容:(1)政治:確立 ,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 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2)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 自由買賣;鼓勵 ,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 。(3)軍事:獎勵 ,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 奠定了基礎。
4.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 。都江堰由渠首(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 ”。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
(2)唯物史觀:
材料中的兩幅圖,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這個“大變革時代”。下面是關于它們之間內在聯系的相關說明,請按照歷史發展的邏輯關系排列它們的先后順序。
A.各國掀起變法運動B.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田地變成私田出租C.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D.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E.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排序: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答案:
(3)史料實證:
材料: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街、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
——《戰國策·秦策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文中商君在誰的支持下進行的變法?變法的措施及影響是什么?
答案:
(4)唯物史觀:
材料一: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野以戰,殺人盈野。
——《孟子》
材料二:春秋時期各大國努力開疆拓土,以前零零碎碑的小國和部落,到這時已合并成幾個大國。楚、晉、秦、齊、吳等大國開始創立郡縣制……原來的封建組織一天天破壞,奏漢時期的統一規模就醞釀于這時了。
——摘自童書業《春秋》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請用“一分為二”的唯物史觀簡要評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爭霸兼并戰爭。
答案:
(5)家國情懷:
都江堰是中國水利史上與傳統科技的縮影與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斷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態環境,擴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組成部分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用自然規律巧妙控制和調動起來,為我們所用。它追求人與自然的一體、協調,體現出一種和諧的美學價值并最終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都江堰,架起了連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橋梁,充分反映出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和可持續性。
——《從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工程是如何體現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
答案:
考點五 百家爭鳴
1.老子: 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他的學說集中在《 》(又稱《 》)一書。
2.孔子: 學派的創始人。核心思想: ;治國理念: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他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 》一書。
3.百家爭鳴:戰國時期, 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 新的社會制度逐漸確立。 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 形成了不同的學派, 各陳其說,史稱“ ”。
4.主要學派:
學派 代表 思想主張 代表作
墨家 墨子 主張“ ”“ ”;要求人民互愛互利;選賢;提倡節儉 《墨子》
儒家 孟子 主張實行“ ”,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孟子》
荀子 主張實行“ ”,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荀子》
道家 莊子 強調治國要順應 ;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獨立的人格 《莊子》
法家 韓非 強調 ,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韓非子》
5.百家爭鳴的影響: ,為中國 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發展
圖1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 圖2 春秋末期穿有鼻環的牛尊
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1)根據材料一,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這一現象對周王朝的統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材料二這些學派“互相辯論”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局面的形成與材料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答案:
(2)家國情懷:
材料一: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中華文化崇德尚賢,推崇以天下為公。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摘編自 《文化交流與傳播》
材料二: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1)概括材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一例來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哪些思想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2)請根據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說說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答案:
1.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世襲制是帝王世代沿襲的制度;分封制是為了加強統治,分封諸侯的制度。
2.春秋五霸的霸主是先后出現的,戰國七雄的七國是同時并存的。既在春秋時期稱霸,又在戰國時期稱雄的諸侯國是齊國、楚國和秦國。
3.《論語》不是孔子所著,而是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的;《道德經》也不是老子所著,是由后人將他的學說集中而成。
1.(2023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悠久的古代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朝代興亡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2.(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殷商卜辭中有賽馬和比箭的相關記載。周代已經有完備的比箭禮儀,天子者稱為“大射禮”,貴族比賽,則稱為“鄉射禮”。由此可知商周( )
A.祭祀活動很盛行 B.競技體育已出現
C.軍備競賽已開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3.(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在班級開展的“圖說歷史”活動中,小李同學準備向大家介紹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這一文物是( )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大禾人面方鼎 D.四羊方尊
4.(2023年湖南省岳陽市)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能夠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據此,下列屬于原始史料的是( )
A.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B.司母戊鼎
C.電視劇《康熙王朝》 D.《西游記》
5.(2023年湖南省衡陽市)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精神文明的表現是甲骨文的應用,物質文明的集中表現則是( )
A.磨制石器 B.青銅鑄造 C.彩色陶器 D.瓷器燒制
6.(2023年河南省)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貝,商朝時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貝”字(如下表)。據此判斷,貝在商朝應該是( )
甲骨文
對應漢字 貝 買 貫 寶
A.貨幣 B.禮器 C.食器 D.酒具
7.(2023年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精美的歷史文物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列文物體現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銅面具
A.炎黃時期的創造發明 B.商周時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D.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8.(2023年山東省濱州市)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發掘出一批鐵制農具。這體現了( )
A.考古發現可以證實文獻記載 B.古書上的記載都真實可信
C.鐵制農具和牛耕已廣泛使用 D.楚國在諸侯國中最為強盛
9.(2023年江蘇省蘇州市)下表為《春秋戰國鐵器出土情況對比》。由此可知,當時( )
鐵器出土地點 鐵器數量(件) 鐵農具數量(件)
廣西平樂銀山嶺 181 91
河南輝縣固圍村 93 58
長沙衡陽61座楚墓 70余 17
遼寧撫順蓮花堡 80余 68
山西長治分水嶺 36 21
A.鐵器使用區域較為廣泛 B.鐵農具制造技術成熟
C.南方冶鐵業較北方發達 D.鐵主要用于制造農具
10.(2023年江西省)春秋戰國時期,銅鑄幣廣泛通行。這反映了當時( )
A.周王室衰微 B.井田制廢除
C.商業活動較為活躍 D.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11.(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導致“天府”出現的水利工程是( )
A.靈渠 B.鄭國渠 C.都江堰 D.大運河
12.(2023年云南省)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春秋時期,有一位思想家認為:“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前和后,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
13.(2023年湖南省懷化市)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列思想主張中屬于孔子的是( )
A.“以法治國”B.“順應自然”C.“兼愛”“非攻”D.“仁者愛人”
14.(2023年江蘇省連云港市)下列能體現孔子政治主張的是( )
A.無為而治 B.為政以德 C.民貴君輕 D.以法治國
15.(2023年山東省棗莊市)2022年9月26日至28日,山東曲阜迎來了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本屆論壇在儒學圣地、孔子故里探討文明交流與互鑒,更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照亮未來的歷史意義。下列選項體現孔子思想的是( )
A.為政以德 B.無為而治 C.以法治國 D.兼愛非攻
16.(2023年四川省宜賓市)戰國時期某一思想家認為,按商鞅之法組建的秦國軍隊是無禮義教化、求賞逐利的“盜兵”。這一觀點代表(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17.(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據古文獻記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都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系起來,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無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
C.推崇“君權神授”是先秦政治特點 D.中華民族同宗共祖意識源遠流長
18.(2023年云南省)西周時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將王畿(jī)以外的土地連同土地上的人民賜給諸侯,由他們去建立諸侯國。材料描述的是( )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19.(2023年重慶市A卷)據古文獻記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都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系起來,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無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
C.推崇“君權神授”是先秦政治特點 D.中華民族同宗共祖意識源遠流長
20.(2023年山東省煙臺市)手工業是人類第二次大分工的產物,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代,手工業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史料中可以實證材料觀點的是( )

A.河姆渡豬紋陶缽 B.司母戊鼎 C.曲轅型 D.汝窯瓷器
21.(2023年江蘇省揚州市)《中國古代衣食住行》一書中收錄了一組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名稱及其功能(圖)。據此可知,當時青銅器( )
A.種類豐富 B.功能單一 C.工藝簡單 D.象征皇權
22.(2023年山東省臨沂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相關研究表明,在創造這種文字時,最早使用的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會意 D.形聲
23.(2023年廣東省深圳市)博物館參觀展覽是學習歷史的方式。了解商周時期的歷史,參觀下列哪一展覽( )
A.瓷器 清淡含蓄 故宮博物館汝窯瓷器展
B.壁畫 交流互鑒 敦煌石窟與河西走廊絲路藝術展
C.鼎 鼎盛千秋 上海博物館銅器特展
D.陶 遠古回聲 半坡遺址與半坡文化展
24.(2023年湖南省長沙市)商周是我國青銅文明的繁榮時期。能為此提供佐證的文物是( )
A.人面魚紋彩陶盆 B.二里頭銅鼎 C.司母戊鼎 D.開元通寶
25.(2023年甘肅省蘭州市)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反映出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是( )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缽 春秋時期鐵制農具

北宋紙幣銅版拓片 清代開荒執照
A.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缽 B.春秋時期鐵制農具
C.北宋紙幣銅版拓片 D.清代開荒執照
26.(2023年廣東省)《管子·地圖》載:“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孫子兵法·地形篇》載:“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據此可知,當時地理知識的運用適應了( )
A.水利興修 B.諸侯征戰 C.儒學興起 D.私學發展
27.(2023年山西省)《史記·刺客列傳》描寫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五位刺客。司馬遷對其評價:“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選項與這一記載體現的精神內涵相符的是( )
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C.富貴不能浮,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28.(2023年北京市)戰國時期,鐵制工具的使用進一步推廣,使大量荒地得到開墾。開墾者繳納賦稅,田地所有權就可以得到國家承認,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壯大。同時,鐵制工具在開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說明( )
A.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發展 B.鐵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國變法帶來生產工具的改進 D.水利工程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
29.(2023年河南省)考古發現的戰國中后期的鐵器,出土范圍遍及秦、齊、燕、楚等七國境內,器類包括農具、手工業工具、兵器和雜器。這表明當時鐵器( )
A.象征貴族身份 B.制作工藝精良 C.實行官營專賣 D.得到廣泛使用
30.(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濫的水災,又便利了航運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這一工程是( )
A.長城 B.大運河 C.都江堰 D.靈渠
31.(2023年山東省東營市)下面材料內容反映的是( )
政治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統一度量衡
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
32.(2023年陜西省B卷)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非常活躍。主張“仁”“有教無類”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韓非 C.老子 D.孔子
33.(2023年湖南省長沙市)下列文學作品,采用“楚辭”體創作的是( )
A.《離騷》 B.《吊屈原賦》 C.《警世鐘》 D.《暴風驟雨》
34.(2023年北京市)以下示意圖表現的是中國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張,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
35.(2023年福建省)
人物 主張
孔子 統治者不能忽視民眾的切身利益
墨子 統治者厲行節約,以此減輕人民負擔,才能實現“民富國治”
上表人物主張的共同之處是( )
A.無為而治 B.以法治國 C.關注民生 D.尊崇儒術
36.(2023年甘肅省金昌市)這一學派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這一學派是( )
A.儒家學派 B.道家學派 C.法家學派 D.墨家學派
37.(2023年湖南省張家界市)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動蕩時期,也是學術思想非常活躍的時期,各種學說蓬勃興起。其中屬于儒家思想的是( )
A.“無為而治” B.“兼愛”“非攻”
C.“以法治國” D.“仁”“為政以德”
38.(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異常活躍,極富創造力,被公認為中國思想文化史上輝煌燦爛的時代。有一學派認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該學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9.(2023年廣東省深圳市)顏淵曾說,學了滿身本領,但是如果違背了道德,寧肯藏而不用。這體現了( )
A.尊崇自然 B.仁德為先 C.學以致用 D.以法治國
40.(2023年內蒙古包頭市)春秋戰國時期,眾多思想家關注和擔憂社會發展方向,紛紛提出救世之策。各學派之間相互論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是當時( )
A.王室日漸衰微的表現 B.諸侯爭霸戰爭的結果
C.政治經濟變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確立的影響
41.(2023年山西省)《史記·刺客列傳》描寫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五位刺客。司馬遷對其評價:“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選項與這一記載體現的精神內涵相符的是( )
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C.富貴不能浮,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42.(2023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十分活躍。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無為而治” B.“仁” C.“兼愛”“非攻” D.以法治國
43.(2023年內蒙古通遼市)“孔子成長的時代,魯國政亂……‘陪臣執國命’成為當時各國的普遍態勢。孔子認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觀念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據此可知,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 B.以法為教,建立法治社會
C.有教無類,發展私塾教育 D.著書立說,宣揚儒家思想
44.(2023年四川省樂山市)典籍承載中華文脈,思想塑造軸心文明。下圖所示典籍記錄了中國古代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這位教育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
45.(2023年安徽省)商鞅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韓非認為“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據此可知,二人都主張( )
A.無為而治 B.因勢而變 C.兼愛非攻 D.尊卑有序
46.(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局面,體現出這一時期( )
A.兼并戰爭不斷 B.制度變革深刻
C.經濟發展迅速 D.思想學術繁榮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
(全國版)
第二單元 夏商周時期: 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解析版)
1.國家產生:夏朝的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分封制鞏固了西周的統治。
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夏朝是奴隸社會,它開創的王位世襲制,為以后歷代王朝所承襲。隨后的商朝,創造了以青銅器、甲骨文為特征的文明成就。到了西周時期,統治者實行分封制,通過各級貴族維系國家的統治。
2.社會的變革:春秋時期,王室衰微,諸侯爭霸。戰國時期是社會大變革時期,表現在:政治上:各諸侯國實行改革變法,逐步確立地主階級的統治;軍事上:兼并戰爭不斷,形成戰國七雄局面,統一趨勢進一步加強;思想文化上:出現了“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局面。
春秋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爭斗日益激烈,周天子的統治權威衰落,整個社會處于動蕩與巨變之中,兼并戰爭、制度變革和思想學術的繁榮,成為這一時期的主要特征。
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文字;通過了解甲骨文、青銅銘文、其他文獻記載和典型器物,知道具有奴隸制特點的夏、商、西周王朝的建立與發展,了解西周分封制等重要制度;知道老子、孔子的生平與思想;通過了解這一時期的生產力水平和社會關系的變化,初步理解春秋時期諸侯爭霸局面的形成、戰國時期商鞅變法等改革和“百家爭鳴”局面的產生;通過《黃帝內經》和名醫扁鵲,了解這一時期的醫學成就;通過都江堰工程,感受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知識點一 早期國家的產生和發展
1.夏朝的建立:約公元前2070年, 禹 建立中國歷史上的第一個王朝—— 夏王朝 ,標志著 中國早期國家 的產生,我國 奴隸社會 由此開始。
2.夏、商、周三代的更替
(1)約公元前1600年, 商湯滅夏 ,建立商朝。
(2)約公元前1046年, 武王伐紂 ,建立周朝,史稱 西周 。
(3)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 東遷洛邑,我國歷史進入 東周時期 。
3.西周分封制:
(1)內容:周王根據血緣關系遠近和功勞大小,將宗親和功臣等分封到各地,授予他們管理 土地 和 人民 的權力,建立諸侯國。諸侯向周王進獻 貢物 ,服從周王 調兵 。
(2)作用:分封制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
(2)時空觀念:
觀察分封制示意圖思考,分封的對象有哪幾類?分封有什么特點,其目的又是什么?
①宗親、功臣、先代貴族
②王族是分封的主體
③防止先代貴族作亂,鞏固西周統治
(3)歷史解釋:
材料:該制度通過血緣關系,把政權與族權緊密結合,加強了周王室與諸侯國的經濟、文化聯系,對于維護以周王為首的奴隸主貴族的統治,控制以黃河流域為主的廣大地區是一種有效的統治方式;同時,密切了西周與周邊少數民族的關系,推動了邊遠地區的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依據材料結合所學,說一說此制度的作用。
保證了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穩定了政局,擴大了統治范圍。推動了邊遠地區的民族融合、經濟開發和文化發展。
(4)家國情懷:
依據材料中的圖片和漫畫,總結夏、商、西周、秦朝滅亡的共同原因?這對后世統治者有何啟示?
答案:
統治者殘暴統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執政者要勤于政事,關注民生。
知識點二 青銅器與甲骨文
1.青銅器: 商周 時期的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 司母戊鼎 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 最重 的青銅器。
2.甲骨文:中國商周時期刻寫在龜甲和牛、羊等獸骨上的文字。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 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 的文字,對 中國文字 的形成與發展有深遠的影響。目前所知,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 商朝 開始。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
(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左側是夏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周王朝對禮器使用規格還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數,簋配偶數,如天子為九鼎八簋,諸侯為七鼎六簋,卿大夫為五鼎四簋等。
根據材料,你能獲取夏商周時期的哪些歷史信息?
答案:
青銅器種類豐富;工藝高超;
青銅器廣泛用于生活。
青銅器作為禮器,反映了等級制度;
根據以下史料可以得出哪些歷史信息?
利簋
武王伐紂,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領了朝歌。
克盉
周王將太保召公分封在燕國作侯,可太保位高權重,還要繼續留在宗周輔佐王室。于是太保的長子就代替他,成為第一代燕侯,同時還賜予了一些部族由燕國來管轄。
答案:
①記錄了牧野之戰過程、分封制內容,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②反映了商周時期青銅鑄造工藝水平高超
③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金文,青銅器是承載文字的工具
知識點三 動蕩的春秋時期
1.經濟發展:春秋后期,⑤ 鐵制農具 和牛耕出現,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手工業規模不斷擴大;商業活動活躍。
2.諸侯爭霸
(1)背景:春秋時期社會動蕩,西周的各種制度逐漸遭到破壞,周王室地位下降,大的諸侯勢力崛起。
(2)內容:強大的諸侯以⑥“ 尊王攘夷 ”的名義進行征戰,爭奪霸主的地位。
(3)霸主:⑦ 齊桓公 (春秋時期第一個霸主)、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先后稱霸,號令諸侯。
(4)影響:出現了大規模的民族交融。
知識點四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1.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公元前476年): 鐵制農具 和 牛耕 出現; 分封制 逐步瓦解;周王室衰微,大的諸侯勢力崛起;諸侯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民族間的矛盾也有所發展;一些強大的諸侯國的疆域不斷擴展;出現了大規模的 民族交融 。霸主有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等。
2.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公元前221年):三家(韓、趙、魏)分晉后,田氏代齊。 齊、楚、秦、燕、趙、魏、韓 (東南西北到中間)七國的勢力較強,史稱“ 戰國七雄 ”。
3.通過商鞅變法
內容:(1)政治:確立 縣制 ,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改革 戶籍 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嚴明法度,禁止私斗。(2)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 土地 自由買賣;鼓勵 耕織 ,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統一 度量衡 。(3)軍事:獎勵 軍功 ,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作用: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國 統一全國 奠定了基礎。
4.都江堰
公元前256年,秦國蜀郡郡守 李冰 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 都江堰 。都江堰由渠首(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三個主體工程)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是一座綜合性的水利樞紐,發揮出防洪、灌溉、水運等多方面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為沃野,被稱為“ 天府之國 ”。2200多年來,都江堰一直發揮著巨大的作用,這在世界水利史上絕無僅有,充分反映出我國人民的智慧。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
(2)唯物史觀:
材料中的兩幅圖,從不同側面反映了這個“大變革時代”。下面是關于它們之間內在聯系的相關說明,請按照歷史發展的邏輯關系排列它們的先后順序。
A.各國掀起變法運動B.一些奴隸主將新開墾田地變成私田出租C.新興的地主階級為了確立封建統治,發展封建經濟D.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大量荒地被開墾出來E.奴隸主轉化為封建地主,租種地主土地的人變成農民排序: ①_______②_______③______④______⑤______。
答案:D B E C A
(3)史料實證:
材料:夫商君為孝公平權街、正度量、調輕重,決裂阡陌,教民耕戰。是以兵動而地廣,兵休而國富,故秦無敵于天下。
——《戰國策·秦策三》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文中商君在誰的支持下進行的變法?變法的措施及影響是什么?
答案:
人物:秦孝公。
措施:統一度量衡;廢除井田制;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影響:使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的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
(4)唯物史觀:
材料一:爭城以戰,殺人盈城,爭野以戰,殺人盈野。
——《孟子》
材料二:春秋時期各大國努力開疆拓土,以前零零碎碑的小國和部落,到這時已合并成幾個大國。楚、晉、秦、齊、吳等大國開始創立郡縣制……原來的封建組織一天天破壞,奏漢時期的統一規模就醞釀于這時了。
——摘自童書業《春秋》
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請用“一分為二”的唯物史觀簡要評述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的爭霸兼并戰爭。
答案:
積極性:大國兼并小國,為結束分裂,實現統一奠定了基礎;促進了民族融合。
消極性:給人民帶來了災難;
(5)家國情懷:
都江堰是中國水利史上與傳統科技的縮影與典范。都江堰建成后,不斷改善成都平原的生態環境,擴大灌溉效益,它把各組成部分合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并用自然規律巧妙控制和調動起來,為我們所用。它追求人與自然的一體、協調,體現出一種和諧的美學價值并最終成為重要的旅游勝地。都江堰,架起了連接古今科技文化智慧和綠色發展理念的橋梁,充分反映出我國古代優秀傳統文化的先進性和可持續性。
——《從都江堰看水利如何重拾古代智慧》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這一工程是如何體現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
答案:
①都江堰利用地勢和河道,使堤防、分洪、排沙、控流等功效合成一個整體,是治水環保的典型;
②都江堰利用自然條件,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典范為今天的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以借鑒的思路和理念。由此可見都江堰體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智慧和創造力。
考點五 百家爭鳴
1.老子: 道家 學派的創始人。他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對立的雙方可以相互轉化。他的學說集中在《 老子 》(又稱《 道德經 》)一書。
2.孔子: 儒家 學派的創始人。核心思想: 仁 ;治國理念:以德治國;教育思想:有教無類。他的思想由其弟子整理成《 論語 》一書。
3.百家爭鳴:戰國時期, 舊的社會制度進一步崩潰, 新的社會制度逐漸確立。 此時的學術思想領域非常活躍, 形成了不同的學派, 各陳其說,史稱“諸子百家”。
4.主要學派:
學派 代表 思想主張 代表作
墨家 墨子 主張“ 兼愛 ”“ 非攻 ”;要求人民互愛互利;選賢;提倡節儉 《墨子》
儒家 孟子 主張實行“ 仁政 ”,提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思想;反對一切非正義的戰爭 《孟子》
荀子 主張實行“ 禮治 ”,明確尊卑等級,以維系社會秩序 《荀子》
道家 莊子 強調治國要順應 自然和民心 ;人生應追求精神自由,要保持獨立的人格 《莊子》
法家 韓非 強調 以法治國 ,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 《韓非子》
5.百家爭鳴的影響:中國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發展的高峰,為中國古代文化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對后世有十分重要而深遠的影響。
核心素養——(1)唯物史觀、歷史解釋:
材料一:春秋戰國時期的農業發展
圖1 春秋戰國時期的鐵犁 圖2 春秋末期穿有鼻環的牛尊
材料二:春秋戰國時期,社會急劇變化,許多問題亟待解決,各學派紛紛著書立說、發表意見,并互相辯論,形成了“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1)根據材料一,說明當時我國農業生產領域出現了什么新現象?這一現象對周王朝的統治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2)材料二這些學派“互相辯論”的目的是什么?
(3)材料二局面的形成與材料一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答案:
(1)鐵制農具、牛耕的使用;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私田的不斷增多,分封制逐步瓦解,諸侯崛起,王室衰微。
(2)目的:如何有效的治理國家,鞏固統治
(3)經濟、政治的變革,促成了思想文化的繁榮。
(2)家國情懷:
材料一:中華文化重視以人為本;崇尚天人合一,道法自然;提倡愛國,追求家國情懷,孔子、墨子、孟子等均有以天下為己任的思想;中華文化崇德尚賢,推崇以天下為公。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內在思想源泉和精神動力。
——摘編自 《文化交流與傳播》
材料二:要認真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思想精華和道德精髓……深入挖掘和闡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仁愛、重民本、守誠信、崇正義、尚和合、求大同的時代價值,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成為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體學習時的講話
(1)概括材料一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并結合所學知識,舉出一例來說明春秋戰國時期哪些思想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的精華?
(2)請根據材料和自己的理解,說說我們應該怎樣正確對待中國的傳統文化?
答案:
(1)精華:以人為本、道法自然、追求家國情懷、崇德尚賢。
舉例:孔子提倡“仁者愛人”,體現出以人為本的思想;
(2)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傳統文化的獨特內涵,在創新中實現發展;學習歷代先賢的智慧和情懷。
1.禪讓制是原始社會末期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世襲制是帝王世代沿襲的制度;分封制是為了加強統治,分封諸侯的制度。
2.春秋五霸的霸主是先后出現的,戰國七雄的七國是同時并存的。既在春秋時期稱霸,又在戰國時期稱雄的諸侯國是齊國、楚國和秦國。
3.《論語》不是孔子所著,而是后來由其弟子整理成的;《道德經》也不是老子所著,是由后人將他的學說集中而成。
1.(2023年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中國悠久的古代歷史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一部朝代興亡史。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70年,大禹建立夏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王朝,A項正確;而商朝、周朝、秦朝的建立都在夏朝之后,排除BCD項。故選A項。
2.(2023年四川省眉山市)殷商卜辭中有賽馬和比箭的相關記載。周代已經有完備的比箭禮儀,天子者稱為“大射禮”,貴族比賽,則稱為“鄉射禮”。由此可知商周( )
A.祭祀活動很盛行 B.競技體育已出現
C.軍備競賽已開始 D.分封制度已建立
【答案】B
【解析】分析材料可知,材料中“賽”和“比”側重表示比較并較量本領、技術的高低,其適用范圍較窄,對象多為文藝、體育、娛樂等對抗性活動,因此,材料表明商周時期競技體育已出現,B項正確;由此可知,材料反映了競技體育的出現,沒有涉及祭祀活動、軍備競賽和分封制的內容,排除ACD項。故選B項。
3.(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在班級開展的“圖說歷史”活動中,小李同學準備向大家介紹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這一文物是( )
A.毛公鼎 B.司母戊鼎 C.大禾人面方鼎 D.四羊方尊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商代青銅器司母戊鼎,重達832.84千克,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銅器,所以這一文物是司母戊鼎,B項正確;毛公鼎是現存青銅器銘文中最長的一篇,排除A項;大禾人面紋方鼎. 是全國唯一的以人面紋為飾的鼎,排除C項;四羊方尊是商代方尊中現存最大的一件,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3年湖南省岳陽市)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能夠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據此,下列屬于原始史料的是( )
A.桃園三結義的故事 B.司母戊鼎
C.電視劇《康熙王朝》 D.《西游記》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原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歷史發生當時所產生、能夠較直接作為歷史根據的史料,選項中司母戊鼎屬于出土的文物、為實物史料,可信度較高,屬于原始史料,B項正確;桃園三結義的故事、電視劇《康熙王朝》均經過一定的演繹,非原始史料,排除AC項;《西游記》屬于神話小說,帶有一定的虛構,不是原始史料,排除D項。故選B項。
5.(2023年湖南省衡陽市)夏、商、西周三代是中華文明發展的第一個高峰期,這一時期精神文明的表現是甲骨文的應用,物質文明的集中表現則是( )
A.磨制石器 B.青銅鑄造 C.彩色陶器 D.瓷器燒制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夏、商、西周時期物質文明的集中表現是青銅鑄造業的發達,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被譽為青銅時代,B項正確;磨制石器是在原始社會時期,排除A項;彩陶藝術、瓷器燒制都不是夏商周三代物質文明的集中表現,排除CD項。故選B項。
6.(2023年河南省)殷墟出土了大量的貝,商朝時期的一些文字都含“貝”字(如下表)。據此判斷,貝在商朝應該是( )
甲骨文
對應漢字 貝 買 貫 寶
A.貨幣 B.禮器 C.食器 D.酒具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可知,“買”“貫”“寶”中都含有“貝”字,四字均與貨物交易或流通相關。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最早的貨幣是貝幣, 起源于商朝,A項正確;商朝禮器以青銅器和玉器為主,排除B項;“貝”不適合用來作食器,排除C項;“貝”不是酒具,排除D項。故選A項。
7.(2023年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精美的歷史文物包含著豐富的歷史信息。下列文物體現的是( )
利簋 四羊方尊 青銅面具
A.炎黃時期的創造發明 B.商周時期的文明成就
C.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 D.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題干中提到的“利簋”、“四羊方尊”、“青銅面具”都是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商周時期青銅器種類豐富,數量眾多,制作工藝高超,商周時期是我國青銅器制造的鼎盛時期,所以題干中的青銅器是商周時期的文明成就,B項正確;炎黃時期的創造發明主要是陶器、紡車、文字、音律等,排除A項;春秋時期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是鐵制農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排除C項;戰國時期的社會變革,經濟上是鐵制工具和牛耕的使用和推廣,政局上是諸侯國之間兼并戰爭連綿不斷,為了富國強兵,各諸侯國廢除舊制度,確立新的政治經濟秩序,與青銅器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3年山東省濱州市)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發掘出一批鐵制農具。這體現了( )
A.考古發現可以證實文獻記載 B.古書上的記載都真實可信
C.鐵制農具和牛耕已廣泛使用 D.楚國在諸侯國中最為強盛
【答案】A
【解析】據題干“古書上記載,春秋時期,人們已經用鐵制農具耕種土地。在湖南、河南、江蘇等地的春秋墓葬中,發掘出一批鐵制農具。”可知,考古發掘與古書記載相互印證,A項正確;古書上的記載都真實可信,表述過于絕對,排除B項;鐵制農具和牛耕已廣泛使用,不是題干強調的重點,排除C項;楚國在諸侯國中最為強盛,從題干信息無法得出,排除D項。故選A項。
9.(2023年江蘇省蘇州市)下表為《春秋戰國鐵器出土情況對比》。由此可知,當時( )
鐵器出土地點 鐵器數量(件) 鐵農具數量(件)
廣西平樂銀山嶺 181 91
河南輝縣固圍村 93 58
長沙衡陽61座楚墓 70余 17
遼寧撫順蓮花堡 80余 68
山西長治分水嶺 36 21
A.鐵器使用區域較為廣泛 B.鐵農具制造技術成熟
C.南方冶鐵業較北方發達 D.鐵主要用于制造農具
【答案】A
【解析】根據《春秋戰國鐵器出土情況對比》分析可知,廣西、河南、長沙、遼寧、山西等地均出土鐵制器具,說明鐵器使用區域較為廣泛,A項正確;鐵農具制造技術成熟,與材料反映鐵制器具數量無關,排除B項;材料反映的是鐵制器具數量及農具,無法體現南方冶鐵業較北方發達,排除C項;鐵主要用于制造農具,與材料反映鐵制器具數量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10.(2023年江西省)春秋戰國時期,銅鑄幣廣泛通行。這反映了當時( )
A.周王室衰微 B.井田制廢除
C.商業活動較為活躍 D.資本主義萌芽產生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雖然存在著各種貨幣,然而銅鑄幣卻日益普遍流行,成為民間商業來往中的主要貨幣。各國間的貨幣可以相互流通,這說明舂秋戰國時期的經濟已不再是孤立的國別經濟,而是形成了區域性的經濟,各區域之間的經濟也發生了聯系,說明全國各地的經濟聯系日益密切,由此可見春秋戰國時期各國之間的商業活動較為活躍,C項正確;題干主要強調銅鑄幣廣泛通行,未涉及周王室衰微,排除A項;商鞅變法頒布了廢除井田制的措施,與“銅鑄幣廣泛通行”不符,排除B項;明代資本主義萌芽并緩慢發展,排除D項。故選C項。
11.(2023年湖南省郴州市)“‘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導致“天府”出現的水利工程是( )
A.靈渠 B.鄭國渠 C.都江堰 D.大運河
【答案】C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戰國時期,秦國蜀郡太守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稱。兩千多年來,都江堰一直造福于人民,C項正確;靈渠,始建于秦代,位于廣西興安,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排除A項;鄭國渠,于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由韓國水工鄭國在秦國主持穿鑿興建,是古代勞動人民修建的一項偉大工程,屬于最早在關中建設的大型水利工程,排除B項; 大運河,是中國東部平原上的偉大工程,以洛陽為中心,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2 700多千米,排除D項。故選C項。
12.(2023年云南省)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富的哲理。春秋時期,有一位思想家認為:“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如難和易、長和短、前和后,對立的雙方是可以相互轉化的。”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主張順應自然,他認為世間的事物都有其對立面,A項正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在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與題意不符,排除B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韓非主張以法治國,均與題意不符,排除CD兩項。故選A項。
13.(2023年湖南省懷化市)孔子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下列思想主張中屬于孔子的是( )
A.“以法治國”B.“順應自然”C.“兼愛”“非攻”D.“仁者愛人”
【答案】D
【解析】據所學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提出“仁者愛人”,既要有愛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達而達人”,將“仁”作為處理人與人關系的最高行為準則和道德規范,D項正確;“以法治國”是法家韓非的思想,排除A項; “順應自然”是道家老子的思想,排除B項; “兼愛”“非攻”是墨家墨子的思想,排除C項。故選D項。
14.(2023年江蘇省連云港市)下列能體現孔子政治主張的是( )
A.無為而治 B.為政以德 C.民貴君輕 D.以法治國
【答案】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以德治國,為政以德,B項正確;無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項;民貴君輕是孟子的思想,排除C項;以法治國是韓非子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
15.(2023年山東省棗莊市)2022年9月26日至28日,山東曲阜迎來了第八屆尼山世界文明論壇。本屆論壇在儒學圣地、孔子故里探討文明交流與互鑒,更凸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照亮未來的歷史意義。下列選項體現孔子思想的是( )
A.為政以德 B.無為而治 C.以法治國 D.兼愛非攻
【答案】A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是儒家學派創的創始人。他的政治思想的核心思想是“仁”,主張以德治國,主張為政以德,A項正確;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排除B項;韓非子主張以法治國,排除C項;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排除D項。故選A項。
16.(2023年四川省宜賓市)戰國時期某一思想家認為,按商鞅之法組建的秦國軍隊是無禮義教化、求賞逐利的“盜兵”。這一觀點代表( )
A.法家 B.墨家 C.儒家 D.道家
【答案】C
【解析】根據“戰國時期某一思想家認為,按商鞅之法組建的秦國軍隊是無禮義教化、求賞逐利的‘盜兵’。”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這一觀點代表儒家,儒家主張以德治國,注重禮義教化,C項正確;法家主張以法治國,商鞅是法家支持者,排除A項;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排除B項;道家主張順應自然,無為而治,排除D項。故選C項。
17.(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據古文獻記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都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系起來,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無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
C.推崇“君權神授”是先秦政治特點 D.中華民族同宗共祖意識源遠流長
【答案】D
【解析】依據材料“據古文獻記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都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系起來,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分析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經形成擁有同一祖先,都是黃帝族后裔的認識,體現了已有民族認同的意識,中華民族同宗共祖意識源遠流長,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擁有共同的先祖,體現的是民族認同,并未體現“無為而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同宗共祖意識,不能體現“夏、商、周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排除B項;題干材料是夏商周時期的,不是先秦,排除C項。故選D項。
18.(2023年云南省)西周時期,天子“授民授疆土”,將王畿(jī)以外的土地連同土地上的人民賜給諸侯,由他們去建立諸侯國。材料描述的是( )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西周時期”“授民授疆土”“建立諸侯國”,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描述的西周時期實行的分封制,周天子授民授疆土,分封宗室和功臣,讓他們去建立諸侯國,B項正確;禪讓制存在于堯舜禹時期,夏朝便被世襲制取代,排除A項;郡縣制是秦朝正式實行的地方行政制度,行省制是元朝創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均與“西周時期”時間不符,排除CD兩項。故選B項。
19.(2023年重慶市A卷)據古文獻記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都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系起來,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這表明( )
A.夏、商、周均秉承“無為而治”理念 B.夏、商、周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
C.推崇“君權神授”是先秦政治特點 D.中華民族同宗共祖意識源遠流長
【答案】D
【解析】依據材料“據古文獻記述,夏、商、周三族祭祀的時候,都把本族來源與黃帝族系聯系起來,自認為是黃帝的后裔。”分析可知,有虞氏和夏、商、周三族已經形成擁有同一祖先,都是黃帝族后裔的認識,體現了已有民族認同的意識,中華民族同宗共祖意識源遠流長,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擁有共同的先祖,體現的是民族認同,并未體現“無為而治”,排除A項;材料強調的是同宗共祖意識,不能體現“夏、商、周的祭祀活動十分頻繁”,排除B項;題干材料是夏商周時期的,不是先秦,排除C項。故選D項。
20.(2023年山東省煙臺市)手工業是人類第二次大分工的產物,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代,手工業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下列史料中可以實證材料觀點的是( )

A.河姆渡豬紋陶缽 B.司母戊鼎 C.曲轅型 D.汝窯瓷器
【答案】B
【解析】據題干“早在三四千年前的商周時代,手工業就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結合所學可知,司母戊鼎鑄造于商代,是世界上最大的青銅器,是商朝青銅器的代表作,B項正確;河姆渡豬紋陶體早于商周時期,排除A項;曲轅犁是唐朝改進的生產工具,排除C項;汝窯瓷器屬于宋朝,排除D項。故選B項。
21.(2023年江蘇省揚州市)《中國古代衣食住行》一書中收錄了一組商周時期青銅器的名稱及其功能(圖)。據此可知,當時青銅器( )
A.種類豐富 B.功能單一 C.工藝簡單 D.象征皇權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圖片信息可知,青銅器的名稱及其功能各不相同,有防護器具,有食器,有盛酒器,有日常工具,反映出當時青銅器種類的豐富多樣,A項正確;材料中青銅器功能各不相同,說明功能多樣,排除B項;材料中青銅器形狀不一,有的造型精美,有的造型奇特,工藝并不簡單,排除C項;材料中沒有象征皇權的禮器,排除D項。故選A項。
22.(2023年山東省臨沂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甲骨文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系統,是漢字的源頭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根脈,值得倍加珍視、更好傳承發展。”相關研究表明,在創造這種文字時,最早使用的方法是( )
A.象形 B.指事 C.會意 D.形聲
【答案】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甲骨文是中國已發現的古代文字中時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它用圖形、線條把物體的外形特征勾畫出來,屬于象形造字法,A項正確;甲骨文使用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多種造字方法,但是最早使用的方法是象形,排除BCD項。故選A項。
23.(2023年廣東省深圳市)博物館參觀展覽是學習歷史的方式。了解商周時期的歷史,參觀下列哪一展覽( )
A.瓷器 清淡含蓄 故宮博物館汝窯瓷器展
B.壁畫 交流互鑒 敦煌石窟與河西走廊絲路藝術展
C.鼎 鼎盛千秋 上海博物館銅器特展
D.陶 遠古回聲 半坡遺址與半坡文化展
【答案】C
【解析】根據所學和材料可知,商周時期,青銅制造業發達,鼎是這一時期中國文明的重要代表,C項正確;A項體現了宋代手工業高度發達,B項體現出西漢絲綢之路開通后的文明交流,D項體現出新石器時代原始手工業的發展程度,排除ABD三項。故選C項。
24.(2023年湖南省長沙市)商周是我國青銅文明的繁榮時期。能為此提供佐證的文物是( )
A.人面魚紋彩陶盆 B.二里頭銅鼎 C.司母戊鼎 D.開元通寶
【答案】C
【解析】根據“青銅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司母戊鼎出土于黃河流域的河南安陽,是商王祖庚或祖甲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時期青銅文化的代表作,反映了中國青銅鑄造的超高工藝和藝術水平,司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銅禮器,享有“鎮國之寶”的美譽,C項正確;人面魚紋彩陶盆是半坡居民時期使用的陶器,不是青銅器,排除A項;二里頭銅鼎是夏朝時期的文物,排除B項;開元通寶是唐玄宗時期使用的貨幣,排除D項。故選C項。
25.(2023年甘肅省蘭州市)下列史料中,最能直接反映出我國古代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是( )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缽 春秋時期鐵制農具

北宋紙幣銅版拓片 清代開荒執照
A.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缽 B.春秋時期鐵制農具
C.北宋紙幣銅版拓片 D.清代開荒執照
【答案】B
【解析】依據所學知識可知,春秋的鐵制農具的出現,提高了生產效率,減輕了農民勞動負擔,節約了一定的勞動時間,使得農業生產規模擴大并繁榮,B項正確;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缽是手工產品,排除A項;北宋紙幣銅版拓片反映的是商業,排除C項;清代的開荒執照體現的是清政府推行的墾荒政策,排除D項。故選B項。
26.(2023年廣東省)《管子·地圖》載:“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孫子兵法·地形篇》載:“夫地形者,兵之助也”。據此可知,當時地理知識的運用適應了( )
A.水利興修 B.諸侯征戰 C.儒學興起 D.私學發展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凡兵主者,必先審知地圖”“夫地形者,兵之助也”表明地形對軍事的重要性,結合所學可知,這一時期諸侯征戰頻繁,因此地理知識的運用適應了諸侯征戰,B項正確;“兵法”的應用與水利無關,排除A項;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不止儒學,排除C項;私學發展與地理知識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27.(2023年山西省)《史記·刺客列傳》描寫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五位刺客。司馬遷對其評價:“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選項與這一記載體現的精神內涵相符的是( )
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C.富貴不能浮,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答案】C
【解析】題干中“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的意思是:從曹沫到荊軻五個人,他們的俠義之舉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們的志向意圖都很清楚明朗,都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名聲流傳到后代,體現的精神內涵是忠義與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反映的思想與材料相符,C項正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體現了民本思想,排除A項;“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體現了法治的思想,排除B項;“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體現了德治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
28.(2023年北京市)戰國時期,鐵制工具的使用進一步推廣,使大量荒地得到開墾。開墾者繳納賦稅,田地所有權就可以得到國家承認,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壯大。同時,鐵制工具在開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以上材料說明( )
A.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發展 B.鐵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
C.各國變法帶來生產工具的改進 D.水利工程為國家統一創造條件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鐵制工具的使用進一步推廣,使大量荒地得到開墾”表明農具促進農業生產,材料“開墾者繳納賦稅,田地所有權就可以得到國家承認,新興地主階級逐漸壯大。”表明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新興階級的出現,根據材料“鐵制工具在開挖河渠中的使用成就了大型水利工程。”可知,生產工具的進步有利于水利工程的發展,這些都說明生產工具的進步推動社會發展,A項正確;鐵制工具完全取代了木石工具在材料無法體現,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生產工具改進的原因,排除C項;水利工程只是材料的一部分,與材料意思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9.(2023年河南省)考古發現的戰國中后期的鐵器,出土范圍遍及秦、齊、燕、楚等七國境內,器類包括農具、手工業工具、兵器和雜器。這表明當時鐵器( )
A.象征貴族身份 B.制作工藝精良 C.實行官營專賣 D.得到廣泛使用
【答案】D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考古發現的戰國中后期的鐵器,……器類包括農具、手工業工具、兵器和雜器”可知,當時的鐵器得到廣泛使用,D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鐵器是象征貴族身份,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制作工藝,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鐵器官營專賣,排除C項。故選D項。
30.(2023年湖南省株洲市)李冰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既免除了岷江泛濫的水災,又便利了航運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這一工程是( )
A.長城 B.大運河 C.都江堰 D.靈渠
【答案】C
【解析】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都江堰。建成之后,既免除了岷江泛濫的水災,又便利了航運和灌溉,使成都平原成為“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國。根據題意,C項正確;秦始皇派大將蒙恬北擊匈奴,并修筑長城,排除A項;隋煬帝時,開鑿了貫穿南北的大運河,排除B項;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江河漓江,排除D項。故選C項。
31.(2023年山東省東營市)下面材料內容反映的是( )
政治 1.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2.廢除貴族的世襲特權
3.改革戶籍制度,加強對人民的管理
4.嚴明法度,禁止私斗
經濟 1.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
2.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
3.統一度量衡
軍事 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
A.管仲改革 B.商鞅變法 C.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變法
【答案】B
【解析】根據“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等內容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商鞅變法。為富國強兵,秦孝公任用商鞅實行變法。商鞅變法的內容是:在經濟上,廢井田、開阡陌,重農抑商、獎勵耕戰,統一度量衡。在政治上,獎勵軍功,實行二十等爵制,除世卿世祿制,實行軍功授爵制;改革戶籍制度,實行連坐法,推行縣制,制定秦律,明法令。商鞅變法促進了農業生產,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使秦國出現了“家給人足”的繁榮景象,成為戰國后期最強大的國家。為以后兼并六國、統一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對中國兩千多年的政治格局產生深遠影響,B項正確;春秋時期齊桓公任用管仲進行改革,與“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等內容不符,排除A項;北魏孝文帝改革進行漢化措施,材料沒有涉及,排除C項;北宋時期進行王安石變法,與“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等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32.(2023年陜西省B卷)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非常活躍。主張“仁”“有教無類”的思想家是( )
A.墨子 B.韓非 C.老子 D.孔子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孔子是我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思想的核心是“仁”和“禮”,孔子創辦私學,打破了貴族王室壟斷教育的局面,主張“有教無類”,認為不分貧富,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權利,促進了教育在民間的發展,D項正確;墨子主張“兼愛”“非攻”,提倡節儉,排除A項;韓非反對空談仁義,強調以法治國,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排除B項;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的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主張無為而治,排除C項。故選D項。
33.(2023年湖南省長沙市)下列文學作品,采用“楚辭”體創作的是( )
A.《離騷》 B.《吊屈原賦》 C.《警世鐘》 D.《暴風驟雨》
【答案】A
【解析】根據“‘楚辭’體”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離騷》是戰國時期著名詩人屈原的代表作,是中國古代詩歌史上最長的一首浪漫主義的政治抒情詩,屬于楚辭風格,A項正確;《吊屈原賦》是漢代文學家賈誼的辭賦作品,不屬于“楚辭”體,排除B項;《警世鐘》是辛亥革命時期宣傳革命的書籍,不屬于“楚辭”體,排除C項;《暴風驟雨》是小說,不屬于“楚辭”體,排除D項。故選A項。
34.(2023年北京市)以下示意圖表現的是中國古代某一思想家的主張,這位思想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和所學知識可知這位思想家是孔子,孔子是春秋時期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思想核心是“仁”,在國家治理方面主張統治者為政以德,施行德政,在道德規范方面主張“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B項正確;老子是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提倡無為而治,排除A項;墨子是墨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主張兼愛非攻等,排除C項;韓非是法家的代表人物,主張依法治國等,排除D項。故選B項。
35.(2023年福建省)
人物 主張
孔子 統治者不能忽視民眾的切身利益
墨子 統治者厲行節約,以此減輕人民負擔,才能實現“民富國治”
上表人物主張的共同之處是( )
A.無為而治 B.以法治國 C.關注民生 D.尊崇儒術
【答案】C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孔子主張統治者不能忽視民眾的切身利益。”可知,孔子強調重視人民利益,關注民生。根據題干材料“墨子統治者厲行節約,以此減輕人民負擔,才能實現民富國治。”可知,墨子主張厲行節儉,減輕人民負擔,積極關注民生。故孔子和墨子主張的共同之處是關注民生;C項正確;道家老子主張無為而治,排除A項;法家主張以法治國,排除B項;西漢武帝時期罷黜百家,尊崇儒術,排除D項。故選C項。
36.(2023年甘肅省金昌市)這一學派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主張道法自然,順其自然,提倡清靜無為,政治理想是“無為而治”。這一學派是( )
A.儒家學派 B.道家學派 C.法家學派 D.墨家學派
【答案】B
【解析】老子是春秋后期楚國人,道家學派的創始人。老子認為,萬物運行有其自然法則,人們應順應自然。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人們與世無爭,天下就能太平,B項正確;儒家學派的核心思想是“仁”,排除A項;法家學派強調依法治國,排除C項;墨家學派主張“兼愛”“非攻”,排除D項。故選B項。
37.(2023年湖南省張家界市)春秋戰國時期是社會大動蕩時期,也是學術思想非常活躍的時期,各種學說蓬勃興起。其中屬于儒家思想的是( )
A.“無為而治” B.“兼愛”“非攻”
C.“以法治國” D.“仁”“為政以德”
【答案】D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核心思想是“仁”,政治上提倡以德治國,主張“為政以德”,D項正確;“無為而治”是道家學派創始人老子的政治主張,“兼愛”“非攻”是墨家學派創始人墨子的主張,“以法治國”是法家學派集大成者韓非子的主張,均不屬于儒家思想,排除ABC三項。故選D項。
38.(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戰國時代,諸子百家異常活躍,極富創造力,被公認為中國思想文化史上輝煌燦爛的時代。有一學派認為:“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該學派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分析可知,該學派主張以禮治國,結合所學知識,儒家學派政治上主張以德治國 ,以禮教化人民,反對苛政,A項正確;道家主張無為、順其自然,排除B項;法家主張強調以法治國 ,樹立君主權威,建立中央集權專制統治,排除C項;墨家主張兼愛非攻,排除D項。故選A項。
39.(2023年廣東省深圳市)顏淵曾說,學了滿身本領,但是如果違背了道德,寧肯藏而不用。這體現了( )
A.尊崇自然 B.仁德為先 C.學以致用 D.以法治國
【答案】B
【解析】據題干“顏淵曾說,學了滿身本領,但是如果違背了道德,寧肯藏而不用。”可知,顏淵認為道德比知識更重要,即仁德為先,B項正確;尊崇自然是道家思想,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學以致用”的說法與題干“但是如果違背了道德,寧肯藏而不用”不符,排除C項;以法治國是法家思想,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
40.(2023年內蒙古包頭市)春秋戰國時期,眾多思想家關注和擔憂社會發展方向,紛紛提出救世之策。各學派之間相互論辯,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這是當時( )
A.王室日漸衰微的表現 B.諸侯爭霸戰爭的結果
C.政治經濟變革的反映 D.分封制度確立的影響
【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眾多思想家關注和擔憂社會發展方向,紛紛提出救世之策”和結合所學知識,春秋戰國時期處于社會大變革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各諸侯國的國君為了在爭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競相招賢納士運用不同思想學說以使自己的國家富足強大起來,這便給百家爭鳴創造了一個寬松的學術氛圍,C項正確;王室日漸衰微的表現,與材料反映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無關,排除A項;諸侯爭霸戰爭的結果,與材料反映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無關,排除B項;分封制度確立的影響,與材料反映百家爭鳴出現的原因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41.(2023年山西省)《史記·刺客列傳》描寫了春秋戰國時期的五位刺客。司馬遷對其評價:“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下列選項與這一記載體現的精神內涵相符的是( )
A.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B.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
C.富貴不能浮,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D.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
【答案】C
【解析】題干中“自曹沫至荊軻五人,此其義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的意思是:從曹沫到荊軻五個人,他們的俠義之舉有的成功,有的不成功,但他們的志向意圖都很清楚明朗,都沒有違背自己的良心,名聲流傳到后代,體現的精神內涵是忠義與氣節,“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所反映的思想與材料相符,C項正確;“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體現了民本思想,排除A項;“刑過不避大臣,賞善不遺匹夫”體現了法治的思想,排除B項;“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體現了德治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C項。
42.(2023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春秋戰國時期,學術思想十分活躍。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 )
A.“無為而治” B.“仁” C.“兼愛”“非攻” D.以法治國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的核心思想。”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春秋晚期魯國人孔子是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提出“仁”的學說,主張“愛人”,要求統治者體察民情,愛惜民力,“為政以德”,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B項正確;“無為而治”是老子的思想,排除A項;“兼愛”“非攻”是墨子的思想,排除C項;以法治國是法家韓非子的思想,排除D項。故選B項。
43.(2023年內蒙古通遼市)“孔子成長的時代,魯國政亂……‘陪臣執國命’成為當時各國的普遍態勢。孔子認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觀念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據此可知,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是( )
A.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 B.以法為教,建立法治社會
C.有教無類,發展私塾教育 D.著書立說,宣揚儒家思想
【答案】A
【解析】根據題干“孔子認為,正是因為內心道德秩序觀念的缺失才導致社會秩序的崩壞,要想修復禮樂秩序,必須從人心入手。因此,既然無望入朝執政扭轉乾坤,那么退而育化人心也可以從根本上培育社會的元氣”可知,孔子從事教育的目的是教化民眾,匡正社會秩序,A項正確;“以法為教,建立法治社會”是法家的主張,排除B項;有教無類是孔子教育主張,排除C項;題干信息沒涉及宣揚儒家思想,排除D項。故選A項。
44.(2023年四川省樂山市)典籍承載中華文脈,思想塑造軸心文明。下圖所示典籍記錄了中國古代一位教育家的思想。這位教育家是( )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韓非子
【答案】B
【解析】根據題干圖中的信息“論語”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論語》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于戰國前期。所以這位教育家是孔子,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
45.(2023年安徽省)商鞅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韓非認為“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據此可知,二人都主張( )
A.無為而治 B.因勢而變 C.兼愛非攻 D.尊卑有序
【答案】B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商鞅、韓非為法家代表人物,商鞅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也就是順應時勢的發展而建立法度,根據國家的具體情況制定法令。韓非的觀點“法與時轉則治,治與世宜則有功”,意思是法律能隨著時代變化而變化,國家就能治理好;治理方式因時制宜,就能收到實際效果。所以二者都強調立法與治國要隨著形勢的變化而變化,也就是因勢而變,B項正確;無為而治是道家的主張,排除A項;兼愛非攻為墨家的主張,排除C項;尊卑有序為儒家學說,排除D項。故選B項。
46.(2023年湖北省宜昌市)春秋戰國時期出現的“百家爭鳴”局面,體現出這一時期( )
A.兼并戰爭不斷 B.制度變革深刻
C.經濟發展迅速 D.思想學術繁榮
【答案】D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戰國時期,各學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觀點不同,學派之間展開激烈的辯論,相互抨擊,同時又相互影響,取長補短。這一思想學術繁榮的局面,被稱為“百家爭鳴”,D項正確;“百家爭鳴”指的是思想學術繁榮的局面,兼并戰爭不斷、制度變革深刻、經濟發展迅速是百家爭鳴出現的背景或條件,排除ABC項。故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千阳县| 江油市| 五常市| 拉孜县| 镶黄旗| 静海县| 萝北县| 准格尔旗| 平度市| 垦利县| 安康市| 奉节县| 赤城县| 页游| 庄河市| 云林县| 安乡县| 铁岭市| 辽阳市| 额尔古纳市| 怀安县| 宝鸡市| 江西省| 谢通门县| 海盐县| 赤城县| 文安县| 全南县| 嘉祥县| 水城县| 湖北省| 福安市| 鱼台县| 邓州市| 德惠市| 合作市| 福建省| 旺苍县| 蒙自县| 潞城市| 绵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