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48張PPT)第三章 烴的衍生物第二節 醇 酚第一課時學習目標掌握乙醇的主要化學性質。(重點)1了解乙醇的工業制法及用途。2了解醇類的一般通性和幾種多元醇的用途。3一.醇類1、概念羥基(—OH)與烴基或苯環側鏈上的碳原子相連的化合物稱為醇。2、官能團名稱:羥基 符號: -OH3、分類(1)按羥基的數目分:(2)按烴基是否飽和分:(3)按烴基種類:一元醇:如CH3OH甲醇二元醇:CH2OHCH2OH乙二醇多元醇:CH2OHCHOHCH2OH丙三醇飽和醇不飽和醇CH2=CHCH2OHCH3CH2OH脂肪醇芳香醇CH2OH飽和一元醇通式:CnH2n+1OH或CnH2n+2O名稱 相對分子質量 沸點/℃甲醇 32 64.7乙烷 30 -88.6乙醇 46 78.5丙烷 44 -42.1丙醇 60 97.2丁烷 58 -0.5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醇與烷烴的沸點比較結論: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醇比烷烴的沸點高得多。因為醇分子間可以形成氫鍵。且C數越多沸點越高R R RO O OH H H H H HO O OR R R小分子的醇(甲醇、乙醇、丙醇)均可與水以任意比互溶,就是因為這些醇與水形成了氫鍵的緣故。)H HO OH H HOC2H5醇分子間形成氫鍵表3-2 含相同碳原子數不同羥基數的醇的沸點比較名稱 分子中羥基數目 沸點/℃乙醇 1 78.5乙二醇 2 197.31-丙醇 1 97.21,2-丙二醇 2 1881,2,3-丙三醇 3 259結論:相同碳原子數羥基數目越多沸點越高4、物理性質(1)溶解性:(2)沸點:(3)密度:三個碳以下的醇能與水以任意比互溶,4-11個碳原子的醇為油狀液體,部分能溶于水,12個碳以上的醇為無色無味蠟狀固體,不溶于水。飽和一元醇隨碳原子數增多,沸點增大。由于醇間能形成氫鍵,醇的沸點遠高于相對分子質量相近的烷。醇的密度小于水。趁熱打鐵提示:(1)將含有與羥基(—OH)相連的碳原子的最長碳鏈作為主鏈,根據碳原子數目稱為某醇。(2)從距離羥基最近的一端給主鏈上的碳原子依次編號定位。(3)羥基的位置用阿拉伯數字表示;羥基的個數用“二”“三”等表示。1.醇如何命名?趁熱打鐵2.醇的通式是什么?提示:醇可看作鏈烴或苯的同系物等烴分子里的氫原子被羥基取代的產物,故醇的通式可由烴的通式衍變而得。如:烷烴的通式為CnH2n+2,則飽和一元醇的通式為CnH2n+2O或CnH2n+1OH,簡寫為R—OH,飽和x元醇的通式為CnH2n+2Ox。烯烴的通式為CnH2n,則相應的一元醇的通式為CnH2nO。苯的同系物的通式為CnH2n-6,則相應的一元醇的通式為CnH2n-6O。其他醇簡介(1)甲醇:甲醇有毒:人飲用約10mL就能使眼睛失明,再多則能致死。(2)乙二醇和丙三醇乙二醇和丙三醇都是無色、黏稠、有甜味的液體。乙二醇易溶于水和乙醇;丙三醇吸濕性強,能跟水、酒精以任意比混溶。它們都是重要的化工原料。此外,丙三醇還有護膚作用,俗稱甘油。典題例證——思維深化【例1】 2006年廣州發生假酒案,假酒中嚴重超標的有毒成分主要是( )【解析】 甲醇是無色透明的液體,有劇毒,是假酒的主要成分。故選B。【答案】 B典題例證——思維深化【例2】 (多選)只用水就能鑒別的一組物質是( )A.苯 乙醇 四氯化碳 B.乙醇 乙酸 乙烷C.乙二醇 甘油 溴乙烷 D.碳化鈣 碳酸鈣 氯化鈣【解析】 利用水鑒別物質主要是根據物質在水中的溶解情況,以及其密度與水的密度的相對大小來進行。A項中苯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小;乙醇可溶于水;四氯化碳不溶于水,密度比水大,可用水鑒別。B項中乙醇、乙酸都可溶于水,不能用水鑒別。C項中乙二醇、甘油都可溶于水,不能用水鑒別。D項中碳化鈣與水反應產生氣體,碳酸鈣不溶于水,氯化鈣可溶于水,可用水鑒別。故選AD。【答案】 AD精選習題——落實強化今有四種有機物:①丙三醇;②丙烷;③乙二醇;④乙醇。它們的沸點由高到低排列正確的是( )A.①②③④ B.④③②①C.①③④② D.①③②④【解析】 本題主要考查醇的沸點變化規律,醇的羥基之間易形成較強的相互作用,故醇的沸點比同碳數的烴要高,醇中碳原子數越多,其沸點越高,碳原子數相同的醇,所含羥基數目越多,其沸點越高,故選C項。【答案】 C二.乙醇1、物理性質乙醇是一種無色、有特殊香味的液體,密度比水小,易揮發,易溶于水(跟水以任意比互溶),是一種良好的有機溶劑,俗稱酒精。 200C時的密度是0.7893g/cm3檢驗C2H5OH(H2O) 。除雜C2H5OH(H2O) 。CuSO4先加CaO后蒸餾思考交流1:2、乙醇的結構C2H6OH—C—C—O—HHHHHCH3CH2OH或C2H5OH—OH(羥基)分子式結構式結構簡式官能團O—H C—O 鍵的極性較大,易斷鍵。結構分析 醇的化學性質主要由羥基所決定,醇分子氧原子吸引電子的能力比氫原子和碳原子強,①O—H鍵和②C—O鍵的電子對都向氧原子偏移,因而,醇在起反應時, ①O—H鍵和②C—O鍵容易斷裂。 ④⑤②③①①⑤①③H—C—C—O—HH HH H②④3、化學性質(1)與活潑金屬如Na的反應2CH3CH2O-H+2Na→2CH3CH2ONa+H2↑【思考交流2:】試比較乙醇和水的酸性強弱?能否通過此反應測定有機物的羥基數目?斷①號鍵置換反應比較Na與水及乙醇的反應鈉與水鈉與乙醇鈉是否浮在液面上浮在水面沉在液面下鈉的形狀是否變化熔成小球仍是塊狀有無聲音發出嘶嘶響聲沒有聲音有無氣泡放出氣泡放出氣泡劇烈程度劇烈緩慢化學方程式2Na+2H2O=2 NaOH +H2↑[結論]乙醇羥基上的氫原子比水中氫原子不活潑。2CH3CH2OH+2Na→2CH3CH2ONa+H2↑每2mol 羥基與足量的Na反應生成1mol H23、化學性質(1)與活潑金屬如Na的反應2CH3CH2OH+2Na→2CH3CH2ONa+H2↑斷①號鍵RO—H + Na →醇鈉2 2 2 RONa + H2↑置換反應1.甲醇 乙二醇 丙三醇中分別加入足量的金屬鈉,產生等體積的氫氣(相同條件下),則上述三種醇的物質的量之比是( )A.2∶3∶6 B.3∶2∶1C.4∶3∶1 D.6∶3∶2D2.22g某醇與足量的金屬鈉反應收集到標況下的氣體336ml,則該醇是( )A.甲醇 B.異丙醇 C.2-甲基-2-丙醇C結論:2-OH——H2可用于快速確定醇中羥基數目典題例證——思維深化【例3】下列物質中加入金屬鈉,不能產生氫氣的是( )A.蒸餾水 B.苯C.無水酒精 D.乙二醇【解析】 乙醇和水都可以與鈉反應,而乙二醇也屬于醇類,分子內有兩個羥基,也可以與鈉發生反應。故選B。【答案】 B精選習題——落實強化相同質量的下列醇,分別和過量的金屬鈉作用,放出氫氣最多的是( )A.甲醇 B.乙醇C.乙二醇 D.丙三醇【答案】 D3、化學性質(2)消去反應-實驗室制乙烯斷②⑤號鍵1700C濃H2SO4H C C H CH2=CH2 H2OHHHOH①反應原理:②發生裝置:液+液→氣思考:反應條件結構條件?3.(1)放入幾片碎瓷片作用是什么?(2)濃硫酸的作用是什么?(3)酒精與濃硫酸體積比為何要為1∶3?(4)溫度計的位置?(5)為何使液體溫度迅速升到170℃并保持在170℃ ?(6)有何雜質氣體,如何除去?(7)為何可用排水集氣法收集?防止暴沸催化劑和脫水劑保證濃硫酸的濃度才能脫水。水銀球置于反應液中測反應物的溫度。(5)在140℃時乙醇將生成乙醚,而溫度過高濃硫酸會將乙醇碳化。CH3CH2-OH+H-O-CH2CH3 CH3CH2-O-CH2CH3+H2O濃H2SO4140 ℃C + 2H2SO4 == CO2 + 2SO2 + 2H2O(6)乙烯中往往混有H2O、CO2、SO2等氣體。可將氣體通過堿石灰或NaOH溶液。乙烯難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密度略小。C2H5OH+2H2SO4(濃)→ 2C+2SO2↑+5H2O3、化學性質(2)消去反應-實驗室制乙烯斷②⑤號鍵1700C濃H2SO4H C C H CH2=CH2 +H2OHHHOH①反應原理:②發生裝置:液+液→氣③凈化裝置:氫氧化鈉除去CO2、SO2NaOHH2SO4④干燥裝置:濃硫酸⑤收集方法:排水法2.判斷下列物質中那些能發生消去反應CH3CH2OHCH3CHCH3OHCH2OHOHOHCH3H-OHCH3—C—CH2—BrCH3ClCH3-C-CH2-CH3CH3Cl課堂練習3.寫出下列化學反應方程式CH3-CH2-CH-CH3OH濃硫酸△濃硫酸△CH2-CH2-CH2-CH2OHOH課堂練習CH3-CH=CH-CH3或CH3-CH2-CH=CH2+ H2OCH2=CH-CH=CH2+ H2O【例4】(雙選) 下列條件下能發生消去反應的是( )A.1-溴丙烷與NaOH醇溶液共熱B.乙醇與濃H2SO4共熱至140℃C.溴乙烷與NaOH水溶液共熱D.乙醇與濃H2SO4共熱至170℃【解析】 1-溴丙烷與NaOH醇溶液共熱可以發生消去反應得到丙烯;而溴乙烷與NaOH水溶液共熱發生的是水解反應;乙醇與濃H2SO4共熱至140℃發生的是取代反應得到乙醚;乙醇與濃H2SO4共熱至170℃發生消去反應得到乙烯。故選AD。【答案】 AD典題例證——思維深化精選習題——落實強化(雙選)醇與濃H2SO4在不同溫度下反應時可生成烯或醚,下列醇與濃H2SO4作用只能生成醚的是( )A.CH3OH B.(CH3)2CHOHC.(CH3)3COH D.(CH3)3C—CH2OH【答案】 AD3、化學性質(3)取代反應斷②號鍵①和濃HX反應:C2H5 OH + H Br C2H5Br + H2O△斷①②號鍵②分子間脫水:CH3CH2-OH+H-O-CH2CH3 CH3CH2-O-CH2CH3+H2O濃H2SO4140 ℃和鹵代烴的水解是兩個互逆過程斷①號鍵③酯化反應:CH3CH2OH+HOOCCH3 CH3CH2OOCCH3+H2O濃硫酸△酸脫羥基醇脫氫典題例證——思維深化【例5】 下列物質不能經一步反應生成氯乙烷的是( )A.乙醇 B.乙烯C.氯乙烯 D.乙炔【解析】 A與HCl取代,B與HCl加成,C與H2加成,只有D不可能。故選D。【答案】 D精選習題——落實強化 (雙選)乙醇可以發生下列反應,在反應中乙醇分子斷裂C—O鍵而失去羥基的是( )A.乙醇在濃H2SO4存在下發生消去反應B.乙醇與醋酸反應C.乙醇與氫鹵酸的取代反應D.乙醇和金屬鈉的反應【答案】 AC精選習題——落實強化用濃硫酸跟分子式分別為C2H6O和C3H8O的醇所組成的混合液反應,可能得到的醚的種類有( )A.四種 B.五種C.六種 D.七種【答案】 C3、化學性質(4)氧化反應①燃燒:②與強氧化劑反應:醇能使酸性高錳酸鉀褪色,但不與溴水反應。2CO2 +3H2OC2H5OH +3 O2點燃C2H5OH CH3COOHK2Cr2O7(H+)或KMnO4(H+)重鉻酸鉀由橙色變為灰綠色檢驗酒駕酸性高錳酸鉀紫紅色褪去焊接銀器、銅器時,表面會生成發黑的氧化膜,銀匠說,可以先把銅、銀在火上燒熱,馬上蘸一下酒精,銅銀會光亮如初!這是何原理?3、化學性質(4)氧化反應③催化氧化:斷①③號鍵2Cu + O2 2CuO 紅色變為黑色△CH3CH2OH + CuO CH3CHO+Cu+H2O△乙 醛乙 醇黑色變為紅色,產生有刺激性氣味的液體。2CH3CH2OH + O2 2CH3CHO+2H2OCu或Ag△2CH3—CCu 或Ag△+ O2+ 2 H2O2CH3—C—HO—HHOH乙醛結構條件:直C有H下列醇在Cu或Ag的作用下將如何發生催化氧化反應 2 CH3-C-O-H + O2CH3HCu / AgO=2CH3-C-CH3 + 2H2O丙酮2 CH3-C-O-H + O2CH3CH3Cu / Ag不能發生催化氧化HH2 CH3-CH2-C-O-H + O2Cu / AgO=2CH3-CH2-C-H + 2H2O丙醛與-OH相連的C原子上有2個H原子的,氧化成醛。與-OH相連的C原子上有1個H原子的,氧化成酮。與-OH相連的C原子上沒有H原子的,不能催化氧化。4.寫出下列方程式無22CH3—C —CH3+ 2 H2OOCH3CH32CH3—C —CHO+ 2 H2O2有機反應中加氧去氫的叫氧化反應;加氫去氧的成為還原反應5.下列物質既能發生消去反應生成相應的烯烴,又能氧化生成相應的醛的是( )A.CH3OH B.CH2OHCH2CH3C.(CH3)3COH D.(CH3)2COHCH2CH3B乙醇的化學性質與其結構的關系課堂小結CH3CH2OH CH3CHO CH3COOH①②③④⑤CH3COOCH2CH3有機框圖推斷中醇的地位典題例證——思維深化【例6】 某物質的分子式為C4H10O,它能被氧化生成具有相同碳原子數的醛,則該物質的結構可能有( )A.2種 B.3種C.4種 D.5種【解析】 根據醇氧化為醛的規律,只有含有兩個α—H的醇(即含有—CH2OH結構)才可以氧化得到醛。可以將C4H10O改寫成C3H7—CH2OH,則只需要判斷出C3H7—有幾種同分異構體即可。C3H7—有CH3CH2CH2—和(CH3)2CH—兩種同分異構體,則該物質應有兩種可能的結構。故選A。【答案】 A精選習題——落實強化【答案】 B有關催化劑的催化機理等問題可從“乙醇催化氧化實驗”得到一些認識,其實驗裝置如右圖所示。實驗操作:預先使棉花團浸透乙醇并按照右圖安裝好;在銅絲的中間部位加熱,片刻后開始有節奏(間歇性)地鼓入空氣,即可觀察到明顯的實驗現象。請回答以下問題:精選習題——落實強化(1)被加熱的銅絲處發生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________。(2)A管中可觀察到________的實驗現象。從中可認識到,在該實驗過程中催化劑起催化作用時參加了化學反應,還可認識到催化劑起催化作用時需要一定的________。(3)實驗一段時間后,如果撤掉酒精燈,反應還能否繼續進行?原受熱的銅絲處有什么現象?為什么有這種現象?有機反應中的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比較。①氧化反應:有機物燃燒屬于氧化反應,許多有機物還能發生被其他氧化劑氧化的反應,生成其他類型的有機物。與無機物氧化反應的概念相比,有機化學中一般把有機物分子中加氧或去氫的反應叫氧化反應。a.燃燒氧化:在足量的氧氣中,有機物燃燒后往往生成對應元素的最高價氧化物。②還原反應:與氧化反應相反,有機物發生還原反應主要是指在反應過程中加氫或去氧的反應。其中加氫反應又屬于加成反應。a.加氫還原:通常為不飽和有機物與H2的加成反應。如烯烴、炔烴、芳香族化合物、醛、酮等都可以發生加氫還原反應。b.去氧還原:高中有機化學中無典型反應。c.既加氫又去氧:如硝基苯還原為苯胺:THANK YOU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