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吉林專版】2024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吉林專版】2024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 10年2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社會生活變遷的概況。
2.家國情懷:通過了解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學習他們身上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
3.唯物史觀:能夠理解隨著經濟的建設,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變遷引起了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內容要點】
一個方針 “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三大科技成就 “兩彈一星”、飛天之旅、秈型雜交水稻。
五位人物 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莫言。
知識點:科技文化成就;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科技文化成就
(一)“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1.“兩彈(核彈和導彈)一星(人造地球衛星)成就:
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必考
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
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必考
2.“兩彈一星”成就的影響∶
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③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3.為“兩彈一星”作出貢獻的重要人物: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鄧稼先(“兩彈元勛”)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主創新、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4“863計劃”:(高科技)
①時間: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學家聯合寫了一封信,題為《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鄧小平立刻作了批示。后來形成《863計劃綱要》,
②領域:確定把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
5.航天成就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二)漫步太空
1.發展歷程:
(1)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
(2) 1999 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3)2003年10月,航天員 楊利偉 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4) 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2.認識: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1. 雜交水稻
(1)概況: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2)推廣:
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3)意義:
①對國內:為解決我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②對國際: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具有重要貢獻。
2.青蒿素:
(1)20世紀70年代初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2015年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作用: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3)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②科技進步能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③科技進步改變了各國的經濟結構,并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四)文化事業的發展
1.提出: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藝術)“百花齊放” (學術)“百家爭鳴”的方針。
2.成果: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
3.發展: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二、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2.改革開放前:
(1)衣: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2)食:吃的方面,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3)住: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3.改革開放后:
(1)衣: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2)食: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3)住: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4)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
(一)交通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2.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
(1)鐵路:截至2010年底,我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2008年后,我國大力建設高速鐵路,鐵路運輸實現質的飛躍。到2021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達4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2)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到2021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9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3)民航: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我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4)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
3.出行方式變化:
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
(二)通信
1.電信: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
2.互聯網:我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我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
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易混易錯】
1.“兩彈一星”指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這里的“兩彈”指原子彈和氫彈。
2.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而不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至今)
3.糧票、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與停用分別說明了什么?
(1)糧票和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說明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糧食、布匹等物資短缺,不得不按計劃限量供給。
(2)糧票和布票等票證停用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商品供應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種票證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被國家逐步取消,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家的愛物。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走向世界的中國技術
2.糧食問題上的應對方案
不同時期黨和政府為解決糧食問題提出了不同方案共同說明: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歷史解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
(1)客觀原因: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標志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這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促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2)主觀原因:①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科研機構,組織科研隊伍,制定科技發展規劃;③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
2.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
(1)加強了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2)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3)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4)增強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
3. 我國航天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黨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3)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刻苦鉆研。(4)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1.當今科技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科學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3)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
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1)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
(3)充分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上的巨大成就。
【時空觀念】
1.我國國防科技成就
2.我國航天科技成就
1.(2020·吉林)1970年中國航天人實現了“敢上九天攬月”的夢想。體現這一成就的是(  )
A. 沈陽飛機制造廠建成投產 B.包頭鋼鐵基地建成
C.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D.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答案】D
【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
【解析】結合所學可知,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繼蘇聯、美國、法國、日本后,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ABC三項都不能體現航天成就,不符合題意;
D項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體現航天成就,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及學生的理解能力。 重點識記新中國國防建設的內容與影響。
2.(2023·吉林中考真題)鄧稼先的一生是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默默奉獻的一生,他所從事的研究( )
A.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B .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
C .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 D.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知識點]“兩彈一星"
[答案] 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鄧稼先參與研究“兩彈一星”, 先后自主研發第一顆原子彈、 氫彈,打破了當時由核大國的核壟斷,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A項正確;
袁隆平研究雜交水稻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排除B項;
屠呦呦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排除C項;
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排除D項。
故選A項。
3.(2021·吉林長春中考真題)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措載他的飛船是( )
A.東方紅一號 B.神舟一號 C .神舟五號 D.神舟七號
[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
[答案] C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3年10月15日, 楊利偉乘由長征二號F火箭運載的神舟五號飛船首次進入太空,象征著中國太空事業向前邁進一大步, 起到了里程碑的作用,C項正確;
ABD項排除。故選C。
4.(2020·黑龍江哈爾濱一模)
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 )
A.東方紅一號 B.神舟一號 C .神舟五號 D .神舟七號
[知識點]“兩彈一星”
[答案] A
[詳解] 1970年4月, 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人太空。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A符合題意;神舟一號、 神舟五號、神舟七號是宇宙飛船,BCD
排除。故選A。
5.(2020·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因為她( )
A.提出“治未病理論 B.發明了麻沸散
C .完成人工臺成結晶牛胰島素 D.發現了青蒿素
[知識點]青蒿素的發現
[答案] D
[詳解]考查點:屠呦呦發現青蒿素。解題思路:抓住關鍵詞“屠呦呦”“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可知,該題主要考查屠呦呦在醫藥學方面的貢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初, 中國藥學家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對人類生
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因此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第- -位獲得諾貝爾科學獎項的中國本土科學家,所以D項符合題意; A項提出“治未病理論與張仲景有關,排除; B項發明了麻沸散與華佗有關,排除; C項完成人工合成結晶牛胰
島素的是1965年的中國科學院,排除。故選D。
1.(2023·榆樹三模)“文革”時期,我國在原子能領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C.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D.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
【答案】B
【知識點】“兩彈一星”
【解析】1964年10月,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1966年10月,我國導彈核武器試驗成功,1967年6月,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1970年4月,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文革”時期(1966—1976年),我國在原子能領域取得的成就是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排除ACD,B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點評】解答本題要把握兩彈一星的相關內容,運用所學,分析題目的要求,即可作答。
2.(2023·松原模擬)培育“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是(  )
A.錢學森 B.鄧稼先 C.屠呦呦 D.袁隆平
【答案】D
【知識點】袁隆平及雜交水稻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73年,他經過多年反復試驗,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他是袁隆平。1973年袁隆平在世界上首次育成秈型雜交水稻,這種雜交水稻畝產可達650千克以上,比普通水稻增產20%以上,被稱為“東方魔稻”,袁隆平被國際農學界譽為“雜交水稻之父”,D項正確;
錢學森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鄧稼先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屠呦呦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學生準確識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貢獻。
3.(2023·九臺模擬)下列人物為“兩彈一星”的成功作出貢獻的是(  )
A.邱少云 B.黃繼光 C.翟志剛 D.鄧稼先
【答案】D
【知識點】“兩彈一星”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兩彈一星”指的是原子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為我國“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有錢學森、鄧稼先。“兩彈一星”的成功,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偉大成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故為“兩彈一星”的成功研制作出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是鄧稼先和錢學森,D符合題意;
邱少云是中共黨員。1949年入伍,生前系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87團9連戰士,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為了不暴露目標,確保全體潛伏人員的安全和攻擊任務的完成,他放棄自救,咬緊牙關,任憑烈火燒焦頭發和皮肉,堅持30多分鐘,直至壯烈犧牲,A不符合題意;
黃繼光是中國人民志愿軍第15軍45師135團2營通訊員,在抗美援朝中用胸膛堵住瘋狂掃射的敵機槍眼英勇犧牲,B不符合題意;
翟志剛是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特級航天員、 神舟七號、十三號航天員、中國太空漫步第一人,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以“兩彈一星”為切入點,考查了錢學森、鄧稼先的貢獻。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為我國“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做出巨大貢獻的科學家有錢學森、鄧稼先。
4.(2022·長春模擬)“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感動中國》節目的這段頒獎詞是寫給(  )
A.袁隆平 B.鄧稼先 C.錢學森 D.屠呦呦
【答案】D
【知識點】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根據所學,20世紀70年代屠呦呦領導的科研團隊發現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使全球數億人受益。屠呦呦獲得2015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因此“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說的是屠呦呦,D符合題意;
袁隆平是雜交水稻之父,排除A;
BC項是兩彈元勛,排除B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屠呦呦和青蒿素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屠呦呦的事跡即可作答。
5.(2021·通榆模擬)掌握載人航天技術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的程度。我國是世界上第幾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
A.第二個 B.第三個 C.第四個 D.第五個
【答案】B
【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
【解析】 本題是對現代中國科技成就的考查。B 項,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是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故 B正確;
ACD 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答案為 B。
【點評】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
6.(2019·二道模擬)“他的一抹身影,要向硝煙滾滾的沙漠戈壁討要。他的一絲芳魂,已在熱浪騰騰的研發基地消散。風流人物,今朝難再。兩彈元勛,萬古可存!”歷史課堂上這位同學的致辭是獻給下列哪位科學家的(  )
A.鄧稼先 B.袁隆平 C.錢學森 D.侯德榜
【答案】A
【知識點】“兩彈一星”
【解析】“他的一抹身影,要向硝煙滾滾的沙漠戈壁討要。他的一絲芳魂,已在熱浪騰騰的研發基地消散。風流人物,今朝難再。兩彈元勛,萬古可存!”歷史課堂上這位同學的致辭是獻給鄧稼先的。鄧稼先擔任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的負責人,1963年由他主持的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理論設計方案形成。第二年,我國第一顆原子彈試驗爆炸成功。接著他又參加了氫彈的研制,被譽為“兩彈元勛”。
故答案為A。
【點評】解答本題的關鍵是抓住題干關鍵“ 兩彈元勛 ”,由此很容易聯想到是鄧稼先。本題難度不大。
7.(2023八下·前郭爾羅斯期末)2008年9月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太空行走的是 (  )
A.神舟一號 B.神舟五號 C.神舟七號 D.神舟十二號
【答案】C
【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
【解析】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C項正確;
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排除A項;
2003年10月,航天員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排除B項;
2021年6月17日9,搭載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的長征二號F遙十二運載火箭,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點火發射。此后,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與火箭成功分離,進入預定軌道,順利將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3名航天員送入太空,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的相關史實。
8.(2023八下·雙遼期末)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勞動者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重大頁獻的是(  )
A.錢學森 B.袁隆平 C.屠呦呦 D.王進喜
【答案】A
【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
【解析】錢學森參與組織領導了我國運載火箭、導彈、衛星的研制和實驗工作,為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A正確;B、C、D錯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我國航天事業的發展,要掌握并了解相關知識。
9.(2023八下·江源期末)中國人實現了漫步太空的夢想,宇航員的一小步,卻是中華文明的一大步。我國實現太空行走的第一人是(  )
A.楊利偉 B.翟志剛 C.錢學森 D.景海鵬
【答案】B
【知識點】航天事業的發展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這是我國實現太空行走的第一人,故選項B符合題意;
A.楊利偉,不符合題意;
C.錢學森,不符合題意;
D.景海鵬,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準確記憶。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對課本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就是要求學生準確記憶課本基礎知識,比較簡單。
10.(2023八下·江源期末)處在網絡時代的我們都很關注頭條。如果時間穿越到1964年10月16日,那么這一天的頭條應該是(  )
A.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
B.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實驗成功
C.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D.我國第一顆地地導彈實驗成功
【答案】C
【知識點】“兩彈一星”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64年10月16日,在我國西部戈壁,伴隨著一聲霹靂巨響,巨大的蘑菇云騰空而起,宣告了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故選項C符合題意;
A. 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 ,不符合題意;
B. 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實驗成功 ,不符合題意;
D. 我國第一顆地地導彈實驗成功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即時間,拿它來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識記回答,一定要注意其中的時間,這是解題的關鍵。
11.(2023八下·江源期末)2023年6月15日,阿根廷足球隊在隊長梅西的帶領下前往北京體育場與澳大利亞進行一場熱身賽。你認為,人們最快獲得該比賽相關消息的渠道最有可能是(  )
A.雜志 B.電影 C.互聯網 D.報紙
【答案】C
【知識點】交通、通訊的發展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23年6月15日,阿根廷足球隊在隊長梅西的帶領下前往北京體育場與澳大利亞進行一場熱身賽,人們獲得該比賽相關消息的渠道較多,但是最快的是互聯網,這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成果,故選項C符合題意;
A.雜志,不符合題意;
B.電影,不符合題意;
D.報紙,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理解互聯網技術的特點。
12.(2023八下·江源期末)改革開放以來,服飾已經不單單是御寒的工具,更成為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這一現象反映的實質是(  )
A.思想觀念不斷解放 B.西方文化影響深遠
C.服飾品味逐漸提升 D.服裝產業迅猛發展
【答案】A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服飾已經不單單是御寒的工具,更成為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這一現象反映的實質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開展,人們的思想觀念不斷解放,故選項A符合題意;
B. 西方文化影響深遠 ,不符合題意;
C. 服飾品味逐漸提升 ,不符合題意;
D. 服裝產業迅猛發展 ,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看出現象,再結合所學知識理解出現這種現象的實質回答;也可以拿四個備選項與題干信息對照,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回答。
13.(2023八下·前郭爾羅斯期末)如今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均居全球第一的是(  )
A.美國 B.中國 C.日本 D.英國
【答案】B
【知識點】交通、通訊的發展
【解析】當前第三次科技革命中,科學技術發展最快的是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是計算機產業最有前途的發展方向,國際互聯網使人類進入信息化社會,到20世紀末,計算機技術與網絡技術日新月異,通過信息高速公路,人們可以發送電子郵件、收看網絡電影電視、實現遠程教育、進行電子商務等。網絡時代的到來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豐富了人們的日常生活,改變了人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中國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B符合題意;
選項ACD與題意表述不相符,排除;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第三次科技革命成果、特點以及影響的相關知識。
14.(2023八下·伊通期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列不能反映這一變化的是(  )
A.衣著豐富多彩 B.食物匱乏單調
C.自駕出游流行 D.上網購物消費
【答案】B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食物匱乏單調的日子已成為歷史,故選項B符合題意;
A.衣著豐富多彩,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C.自駕出游流行,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D.上網購物消費,符合史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題干中的關鍵詞“不能反映”,拿它來分析四個備選項,細心辨別比對,找到最恰當的選項回答。
15.(2023八下·吉林期末)如表所示內容反映了我國(  )
時間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車、縫紉機、手表 手機、空調、汽車 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
A.經濟快速發展 B.文化教育進步
C.社會保障提高 D.飲食結構優化
【答案】A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依據題干信息,可以看出,從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再到90年代,我國的“三大件”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物品的價值越來越大,這反映了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越來越高,故選項A符合題意;
B.文化教育進步,不符合題意;
C.社會保障提高,不符合題意;
D.飲食結構優化,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即表格內容,緊貼這些內容進行分析理解回答,注意一定要緊扣題干信息分析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6.(2023八下·榆樹期末)汽車、火車、輪船已成為當今中國城鄉居民普遍使用的便捷交通工具。即使乘坐飛機,也不再是一種奢望。這主要得益于中國(  )
A.商品經濟的繁榮 B.現代教育的飛躍
C.航天科技的進步 D.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答案】D
【知識點】交通、通訊的發展
【解析】汽車、火車、輪船、飛機屬于交通工具,題干出現的這些現象主要得益于中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選項D符合題意;
汽車、火車、輪船、飛機與商品經濟、現代教育和航天科技無關,排除ABC項;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理解并識記我國交通運輸業的發展的相關史實。
17.(2022八下·九臺期末)下圖所示變化說明了(  )
A.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B.飲食結構比較單一
C.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D.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答案】C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依據圖片信息“望穿飯鍋等下勺”“講求營養碗變小”并結合所學可知,圖片所示變化說明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吃的方面,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改革開放后,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基本得到了解決,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因此圖片所示變化說明了生活水平逐步提高,C項符合題意;
AB項表述與圖片信息主旨不符,排除;
D項在圖片信息中未體現出來,排除。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新中國改革開放后社會生活的變化。
18.(2022八下·吉林期末)下列選項屬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的是(  )
A.大慶油田建成
B.200多種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C.鞍山鋼鐵公司建成
D.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
【答案】B
【知識點】衣食住行的變遷
【解析】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國的國內生產總值持續高速增長,糧食、棉花、肉類和原煤、鋼、水泥等200多種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故B符合題意;
大慶油田建成屬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偉大成就,故A不符合題意;
鞍山鋼鐵公司建成、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屬于一五計劃時期的成就,故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改革開放以來的建設成就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改革開放后我國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綜合國力不斷躍上新臺階。
19.(2021八下·乾安期末)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運營里程已居世界(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答案】B
【知識點】交通、通訊的發展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改革開放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營運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因此,選項B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新中國交通、通訊發展的有關知識。解答此類題,沒什么捷徑可走,平時注意對基礎知識的積累是答題的關鍵。
20.(2021八下·德惠期末)20世界90年代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租車和私家車越來越多,交通堵
塞成為城市一大難題,解決城市交通堵塞問題的根本出路是(  )
A.實行“公交優先” B.加強交通管理
C.減少汽車數量 D.發展道路、地鐵等硬件設施
【答案】D
【知識點】交通、通訊的發展
【解析】A. 實行“公交優先”,不符合題意;
B. 加強交通管理,不符合題意;
C. 減少汽車數量,不符合題意;
D.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20世界90年代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租車和私家車越來越多,交通堵
塞成為城市一大難題,解決城市交通堵塞問題的根本出路是發展道路、地鐵等硬件設施,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進行分析理解回答,這類知識點,要注意理解。
材料分析題
21.(2023八下·前郭爾羅斯期末)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人民展現出堅強的意志和創業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為保家衛國,我國采取的鞏固新生政權的事件是什么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哪種政治制度的正式確立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平凡人物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被稱為“鐵人”的是誰
(4)“兩彈一星”技術是我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什么 寫出為“兩彈一星”成功研制做出貢獻的一位科學家。
(5)通過以上問題,你有何感想
【答案】(1)抗美援朝戰爭
(2)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王進喜
(4)東方紅一,錢學森(鄧稼先)
(5)中國人民具有國際主義精神、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等精神品質;(也可從保家衛國、政治制度建立、時代英排人物及兩彈一星研制等角答一點即可,非他答案符合題意也可給分。)
【知識點】抗美援朝;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兩彈一星”;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解析】(1)事件: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0年6月,朝鮮內戰爆發。以美軍為首的所謂“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一直打到中國邊境鴨綠江邊。美軍飛機入侵中國領空,轟炸掃射中國東北邊境城市。美國第七艦隊入侵中國臺灣海峽,阻止人民解放軍解放臺灣。美國的侵略活動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為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1950年10月,我國發動了抗美援朝戰爭。以彭德懷為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前線,同朝鮮軍民一起抗擊美國侵略者。因此,為保家衛國,我國采取的鞏固新生政權的事件是抗美援朝戰爭。
(2)政治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隆重召開。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初步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根本政治制度: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全國人民代表聚集一堂,共商國家大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形成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3)“鐵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王進喜是新中國第一代石油工人。1960年春他率領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他們以頑強的意志,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送鉆機用水,使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得以提前開鉆。當井噴的險情發生時,他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被譽為“鐵人”。
(4)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根據所學,1970年4月,長征一號運載火箭將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順利送入太空。它標志著中國人民成功掌握了人造衛星的空間技術。從此,中國在空間技術領域躋身于世界先進國家的行列。科學家:根據所學,兩彈一星的成功,是在黨和國家領導下,以錢學森、鄧稼先為代表的一大批中國科學家自力更生,克服重重困難取得的偉大成就,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可知,為“兩彈一星”成功研制做出貢獻的科學家有錢學森、鄧稼先。
(5)感想: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如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我國的綜合國力不斷增強;社會主義制度具有優越性等。
故答案為:
(1)事件:抗美援朝戰爭。
(2)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3)“鐵人”:王進喜。
(4)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科學家:錢學森(鄧稼先)。
(5)感想:中國人民具有國際主義精神、創新精神和探索精神、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無私奉獻精神等精神品質。(也可從保家衛國政治制度建立、時代英雄人物及兩彈一星研制等角度,答一點即可,其他答案符合題意也可給分。)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掌握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抗美援朝戰爭的爆發、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王進喜、“兩彈一星”的研制成功等知識。
22.(2023八下·永吉期末)閱讀下列圖片,回答問題。
錢學森 鄧稼先 袁隆平 屠呦呦
(1)錢學森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運載火箭、導彈、衛星的研制和試驗工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請說出我國 20 世紀 70 年代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和運載其升空的火箭名稱。
(2)鄧稼先為中國研究核彈做出突出貢獻。請說出核彈包括哪兩彈?
(3)袁隆平被稱為“水稻之父”,請說出他培育成功的水稻名稱。
(4)屠呦呦是中國少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她的團隊研究成功的青蒿素是治療什么疾病的良藥?
(5)從以上人物的身上你能體會到哪些可貴的精神?
【答案】(1)“東方紅一號” 長征號運載火箭
(2)原子彈、導彈
(3)秈型雜交水稻
(4)瘧疾
(5)默默奉獻的愛國精神;執著的艱苦奮斗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高尚情懷。
【知識點】“兩彈一星”;袁隆平及雜交水稻;航天事業的發展;屠呦呦及青蒿素
【解析】 (1)根據所學可知,1970年,我國用長征號運載火箭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
(2)根據所學可知,核彈包括原子彈和氫彈。
(3)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為解決我國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巨大貢獻,為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作出重要貢獻,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4)根據所學可知,20世紀70年代初,屠呦呦領導科研團隊發現了能夠有效抵抗瘧疾的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
(5)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從他們身上體會到的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公而忘私、甘于奉獻、勇于創新、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
故答案為:
(1)東方紅一號、長征號火箭。
(2)原子彈和氫彈。
(3)秈型雜交水稻。
(4)瘧疾。
(5)愛國主義精神、公而忘私、甘于奉獻、勇于創新、不怕困難、百折不撓的精神。
【點評】 本題考查識記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提示,結合對所學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這是課本上的基礎知識,只要準確記憶,就可以順利回答。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下第六單元 科技文化與社會生活
( 10年2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時空觀念、史料實證: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梳理新中國成立以來在科技文化方面的成就,以及社會生活變遷的概況。
2.家國情懷:通過了解錢學森、鄧稼先、袁隆平、屠呦呦等優秀科學家對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作出的貢獻,學習他們身上嘔心瀝血、淡泊名利、奮力開拓的精神品質。
3.唯物史觀:能夠理解隨著經濟的建設,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變遷引起了經濟的深刻變革和社會的巨大進步。
【內容要點】
一個方針 “雙百”方針(“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三大科技成就 “兩彈一星”、飛天之旅、秈型雜交水稻。
五位人物 鄧稼先、錢學森、袁隆平、屠呦呦、莫言。
知識點:科技文化成就;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科技文化成就
(一)“兩彈一星”到漫步太空
1.“兩彈(核彈和導彈)一星(人造地球衛星)成就:
①原子彈:1964年10月16日,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必考
②導彈:1966年,我國第一顆裝有核彈頭的地地導彈飛行試驗取得成功,標志著我國有了可用于實戰的導彈。
③氫彈:1967年,我國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④人造地球衛星:1970年,我國成功地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成為世界上第五個能獨立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的國家★★★★必考
2.“兩彈一星”成就的影響∶
①極大地鼓舞了中國人民的志氣,振奮了中華民族的精神。
②打破了當時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③增強了我國的國防實力大大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
3.為“兩彈一星”作出貢獻的重要人物:錢學森(“中國導彈之父”)、鄧稼先(“兩彈元勛”)
“兩彈一星”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自主創新、大力協同、勇于攀登的精神。
4“863計劃”:(高科技)
①時間:1986年3月,四位老科學家聯合寫了一封信,題為《關于跟蹤世界戰略性高科技發展的建議》,鄧小平立刻作了批示。后來形成《863計劃綱要》,
②領域:確定把生物技術、航天技術、信息技術、激光技術、自動化技術、能源技術、新材料等七個領域作為我國發展高技術的重點。1996年又將海洋高技術列為計劃的第八個領域。
5.航天成就
①1999年11月,神舟一號發射成功,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②2003年10月,楊利偉乘坐神舟五號飛船進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③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二)漫步太空
1.發展歷程:
(1) 20世紀90年代,我國開始實施載人航天工程
(2) 1999 年11月,神舟一號無人飛船成功完成載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飛行試驗,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3)2003年10月,航天員 楊利偉 乘坐神舟五號飛船升入太空,并成功返回地面,我國成為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4) 2008年9月神舟七號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翟志剛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了太空行走。
2.認識:體現了我國綜合國力和整體科技水平的提高。
(三)雜交水稻與青蒿素
1. 雜交水稻
(1)概況:20世紀70年代,農業科學家 袁隆平 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
(2)推廣:
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糧農組織將推廣雜交水稻列為解決發展中國家糧食短缺問題的戰略措施;中國的雜交水稻被推廣到印度、越南、菲律賓等許多國家和地區。
(3)意義:
①對國內:為解決我國人口大國的吃飯問題和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貢獻;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②對國際:對解決世界性饑餓問題具有重要貢獻。
2.青蒿素:
(1)20世紀70年代初藥學家屠呦呦發現了青蒿素,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2015年她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2)作用: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青蒿素類藥物對瘧疾的治愈率很高,得到世界衛生組織的認可和大力推廣;對人類生命健康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3)科學技術的重要作用:
①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推動現代生產力發展的重要因素和重要力量;
②科技進步能改變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方式;
③科技進步改變了各國的經濟結構,并推動了經濟全球化。
(四)文化事業的發展
1.提出:1956年,毛澤東提出在科學文化工作中實行(藝術)“百花齊放” (學術)“百家爭鳴”的方針。
2.成果:長篇小說《紅巖》《青春之歌》、話劇《茶館》、大型音樂舞蹈史詩《東方紅》、電影《英雄兒女》《林則徐》等。
3.發展:2012年,中國作家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二、社會生活的變遷
(一)日常生活的變化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物價飛漲,民生凋敝。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當家做主,經濟恢復,物價穩定,人民生活發生了根本變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生活明顯改善。
2.改革開放前:
(1)衣:改革開放前,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人們生活需要,人們買衣服要憑布票,不僅數量有限,色彩和樣式也很單調。
(2)食:吃的方面,飲食結構比較單一,有些農村甚至沒有解決最基本的溫飽問題。
(3)住:住房比較擁擠,室內設施也很簡單。
3.改革開放后:
(1)衣:改革開放后,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思想觀念的解放,人們的衣著變得豐富多彩起來。服飾已經不僅僅是滿足御寒等需要的工具,更是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
(2)食:十幾億人口的吃飯問題得到了解決,人們不但能“吃飽”,而且還要“吃好”,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等科學衛生的概念也日益深入人心。
(3)住:人均住房面積擴大,室內裝修和居住環境明顯改善。
(4)生活方式: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加,消費總量不斷增長,消費結構也不斷優化。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休閑娛樂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們開始注重和享受文化、旅游、健身等多種休閑生活,生活方式發生了很大變化。
(二)交通、通信的不斷發展
(一)交通
1.背景:新中國成立前,我國交通條件很落后。新中國成立后,國家投入巨額資金改善交通條件,并取得巨大成就。
2.鐵路、公路、民用航空、水運和地下軌道交通建設飛速發展,已形成綜合交通運輸網。
(1)鐵路:截至2010年底,我國的鐵路營業里程已居世界第二位。1997年以來全國鐵路實現了幾次大提速,大大提高了運營效率。2008年后,我國大力建設高速鐵路,鐵路運輸實現質的飛躍。到2021年底,我國高鐵營業里程達4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2)公路:公路運輸也獲得較快發展。全國建立起比較密集的公路網,在黃河、長江等急流阻隔的江河上架設了一座座公路大橋,許多偏遠閉塞的山區也通了汽車。到2021年底,我國高速公路里程已達16.9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
(3)民航:現在全國各大城市和一些中等城市、旅游勝地都有航線,并與世界許多國家的大城市設有直通航線,我國已成為世界民航大國。
(4)軌道交通:城市道路建設也發展迅速,很多城市大力發展軌道交通,改善城市交通狀況。
3.出行方式變化:
隨著交通設施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出行方式也發生了很大變化。除了自行車、公交車、出租車,還有方便快捷的地鐵,私家汽車也早已進入尋常百姓家。長途旅行時,人們可以選擇火車、汽車、飛機、輪船等多種交通工具。
(二)通信
1.電信:新中國成立后,國家不斷增加對電信事業的投資,逐漸形成全國電信網絡。改革開放后,電信產業快速發展。如今,我國的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數均居全球第一,發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在全國大多數地區,固定電話早已進入千家萬戶,移動電話的使用十分普遍。
2.互聯網:我國的互聯網雖然起步較晚,但發展迅速。我國網民規模不斷擴大,互聯網普及率越來越高。
3.意義:通信事業的發展和通信方式的變遷,使信息的傳遞變得快捷和簡便,深刻地改變著人們的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
【易混易錯】
1.“兩彈一星”指核彈(原子彈和氫彈)、導彈和人造地球衛星。鄧稼先被譽為“兩彈元勛”,這里的“兩彈”指原子彈和氫彈。
2.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1970年),屠呦呦團隊發現青蒿素(20世紀70年代初)和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1973年),均是在“文化大革命”時期(1966--1976年),而不是在改革開放新時期(1978年至今)
3.糧票、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與停用分別說明了什么?
(1)糧票和布票等票證的產生說明在計劃經濟時代,經濟發展水平低下,糧食、布匹等物資短缺,不得不按計劃限量供給。
(2)糧票和布票等票證停用說明改革開放后我國經濟發展迅速,商品供應充足,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各種票證失去了存在的必要性,被國家逐步取消,退出了歷史舞臺,成為收藏家的愛物。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走向世界的中國技術
2.糧食問題上的應對方案
不同時期黨和政府為解決糧食問題提出了不同方案共同說明:黨和政府對民生問題的重視,不忘初心、牢記使命
【歷史解釋】
1、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發展的原因。
(1)客觀原因:20世紀四五十年代,世界上出現了以原子能、電子信息、航天技術等為代表的一系列高新技術,標志著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來,這次科技革命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也促進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
(2)主觀原因:①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的發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②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建立科研機構,組織科研隊伍,制定科技發展規劃;③粉碎“四人幫”后,1978年中共中央召開了全國科學大會,提出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科學論斷。
2. 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的意義
(1)加強了國防力量,打破了帝國主義的核壟斷,為維護我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作出了重要貢獻。(2)推動了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3)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4)增強了全國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
3. 我國航天科技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
(1)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的成就為科技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2)黨中央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3)廣大科研工作者的刻苦鉆研。(4)相對穩定的國內、國際環境。
1.當今科技發展給我們的啟示
(1)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2)科學技術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社會的進步。
(3)我們要學習科學家勇于創新、努力探索、淡泊名利、勇攀高峰的精神品質。
4.中華人民共和國科技發展的原因
(1)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科技工作,制定了正確的路線、方針和政策。
(2)廣大科技工作者的熱情投入。
(3)充分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機遇。
(4)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上的巨大成就。
【時空觀念】
1.我國國防科技成就
2.我國航天科技成就
1.(2020·吉林)1970年中國航天人實現了“敢上九天攬月”的夢想。體現這一成就的是(  )
A. 沈陽飛機制造廠建成投產 B.包頭鋼鐵基地建成
C.成功爆炸了第一顆氫彈 D.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2.(2023·吉林中考真題)鄧稼先的一生是為新中國的科學事業默默奉獻的一生,他所從事的研究( )
A.打破了有核大國的核壟斷 B .保障了我國的糧食安全
C .開創了治療瘧疾的新方法 D.開啟了我國的飛天之旅
3.(2021·吉林長春中考真題)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措載他的飛船是( )
A.東方紅一號 B.神舟一號 C .神舟五號 D.神舟七號
4.(2020·黑龍江哈爾濱一模)
1970年,我國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 )
A.東方紅一號 B.神舟一號 C .神舟五號 D .神舟七號
5.(2020·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中國藥學家屠呦呦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是因為她( )
A.提出“治未病理論 B.發明了麻沸散
C .完成人工臺成結晶牛胰島素 D.發現了青蒿素
1.(2023·榆樹三模)“文革”時期,我國在原子能領域取得的成就是(  )
A.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 B.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
C.成功發射了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 D.首次培育成功秈型雜交水稻
2.(2023·松原模擬)培育“秈型雜交水稻”,被稱為“雜交水稻之父”的是(  )
A.錢學森 B.鄧稼先 C.屠呦呦 D.袁隆平
3.(2023·九臺模擬)下列人物為“兩彈一星”的成功作出貢獻的是(  )
A.邱少云 B.黃繼光 C.翟志剛 D.鄧稼先
4.(2022·長春模擬)“青蒿一握,水二升,浸漬了千多年,直到你出現……萃取出古老文化的精華,深深植入當代世界,幫人類渡過一劫。”《感動中國》節目的這段頒獎詞是寫給(  )
A.袁隆平 B.鄧稼先 C.錢學森 D.屠呦呦
5.(2021·通榆模擬)掌握載人航天技術代表了一個國家的航天事業發展的程度。我國是世界上第幾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
A.第二個 B.第三個 C.第四個 D.第五個
6.(2019·二道模擬)“他的一抹身影,要向硝煙滾滾的沙漠戈壁討要。他的一絲芳魂,已在熱浪騰騰的研發基地消散。風流人物,今朝難再。兩彈元勛,萬古可存!”歷史課堂上這位同學的致辭是獻給下列哪位科學家的(  )
A.鄧稼先 B.袁隆平 C.錢學森 D.侯德榜
7.(2023八下·前郭爾羅斯期末)2008年9月載人飛船升入太空,航天員成功完成出艙任務,實現太空行走的是 (  )
A.神舟一號 B.神舟五號 C.神舟七號 D.神舟十二號
8.(2023八下·雙遼期末)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勞動者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其中為中國航天事業做出重大頁獻的是(  )
A.錢學森 B.袁隆平 C.屠呦呦 D.王進喜
9.(2023八下·江源期末)中國人實現了漫步太空的夢想,宇航員的一小步,卻是中華文明的一大步。我國實現太空行走的第一人是(  )
A.楊利偉 B.翟志剛 C.錢學森 D.景海鵬
10.(2023八下·江源期末)處在網絡時代的我們都很關注頭條。如果時間穿越到1964年10月16日,那么這一天的頭條應該是(  )
A.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成功發射
B.我國第一艘無人飛船實驗成功
C.我國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
D.我國第一顆地地導彈實驗成功
11.(2023八下·江源期末)2023年6月15日,阿根廷足球隊在隊長梅西的帶領下前往北京體育場與澳大利亞進行一場熱身賽。你認為,人們最快獲得該比賽相關消息的渠道最有可能是(  )
A.雜志 B.電影 C.互聯網 D.報紙
12.(2023八下·江源期末)改革開放以來,服飾已經不單單是御寒的工具,更成為人們顯示風度、展示個性的方式。這一現象反映的實質是(  )
A.思想觀念不斷解放 B.西方文化影響深遠
C.服飾品味逐漸提升 D.服裝產業迅猛發展
13.(2023八下·前郭爾羅斯期末)如今電信網絡規模和用戶均居全球第一的是(  )
A.美國 B.中國 C.日本 D.英國
14.(2023八下·伊通期末)改革開放以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下列不能反映這一變化的是(  )
A.衣著豐富多彩 B.食物匱乏單調
C.自駕出游流行 D.上網購物消費
15.(2023八下·吉林期末)如表所示內容反映了我國(  )
時間 20世紀70年代 20世紀80年代 20世紀90年代
“三大件” 自行車、縫紉機、手表 手機、空調、汽車 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
A.經濟快速發展 B.文化教育進步
C.社會保障提高 D.飲食結構優化
16.(2023八下·榆樹期末)汽車、火車、輪船已成為當今中國城鄉居民普遍使用的便捷交通工具。即使乘坐飛機,也不再是一種奢望。這主要得益于中國(  )
A.商品經濟的繁榮 B.現代教育的飛躍
C.航天科技的進步 D.交通運輸業的發展
17.(2022八下·九臺期末)下圖所示變化說明了(  )
A.經濟發展水平較低 B.飲食結構比較單一
C.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D.消費結構不斷優化
18.(2022八下·吉林期末)下列選項屬于我國改革開放以來取得的成就的是(  )
A.大慶油田建成
B.200多種工農業產品的產量在世界名列前茅
C.鞍山鋼鐵公司建成
D.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
19.(2021八下·乾安期末)截至2010年底,中國的鐵路運營里程已居世界(  )
A.第一位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20.(2021八下·德惠期末)20世界90年代以后,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出租車和私家車越來越多,交通堵
塞成為城市一大難題,解決城市交通堵塞問題的根本出路是(  )
A.實行“公交優先” B.加強交通管理
C.減少汽車數量 D.發展道路、地鐵等硬件設施
材料分析題
21.(2023八下·前郭爾羅斯期末)新中國成立以后,中國人民展現出堅強的意志和創業精神。結合所學知識,回答下列問題。
(1)為保家衛國,我國采取的鞏固新生政權的事件是什么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成功召開標志著哪種政治制度的正式確立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確立的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3)平凡人物創造了不平凡的業績,被稱為“鐵人”的是誰
(4)“兩彈一星”技術是我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發展起來的。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是什么 寫出為“兩彈一星”成功研制做出貢獻的一位科學家。
(5)通過以上問題,你有何感想
22.(2023八下·永吉期末)閱讀下列圖片,回答問題。
錢學森 鄧稼先 袁隆平 屠呦呦
(1)錢學森參與組織領導了中國運載火箭、導彈、衛星的研制和試驗工作,為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做出巨大貢獻。請說出我國 20 世紀 70 年代我國發射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和運載其升空的火箭名稱。
(2)鄧稼先為中國研究核彈做出突出貢獻。請說出核彈包括哪兩彈?
(3)袁隆平被稱為“水稻之父”,請說出他培育成功的水稻名稱。
(4)屠呦呦是中國少有的諾貝爾獎獲得者,她的團隊研究成功的青蒿素是治療什么疾病的良藥?
(5)從以上人物的身上你能體會到哪些可貴的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州县| 云和县| 临潭县| 乌兰浩特市| 连平县| 南投市| 乌拉特后旗| 金华市| 武邑县| 铁力市| 墨竹工卡县| 炉霍县| 游戏| 武义县| 江孜县| 册亨县| 昭觉县| 兴山县| 铜梁县| 泰和县| 辽源市| 新晃| 准格尔旗| 平南县| 大渡口区| 襄垣县| 左贡县| 丹江口市| 定南县| 越西县| 饶阳县| 丹寨县| 布尔津县| 清镇市| 泸溪县| 鄂尔多斯市| 巴南区| 遵化市| 巩义市| 通州市| 招远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