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 2023-2024學年高二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期末復習敲重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 2023-2024學年高二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期末復習敲重點

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2023-2024學年高二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期末復習敲重點
第一步:學習目標整合
課時名稱 學習目標
第12課 水陸交通的變遷 1.了解古代的水陸交通建設及主要交通工具。 2.認識新航路開辟和工業革命對促進交通進步的作用
第13課 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 認識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
第二步:思維導圖回顧知識
第三步:重難知識易混易錯
一、海上絲綢之路和新航路開辟的不同及原因
項目 海上絲綢之路 新航路開辟
不同點 中心 中國 西歐
范圍 太平洋和印度洋 全球海路
時代 封建社會時期 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時期
內容 絲綢、瓷器等手工產品 金銀、勞動力、廉價商品、原料等
方式 和平交流 暴力掠奪
性質 朝貢貿易 發展資本主義
結果 加強了友好交往,雙方受益 對西歐來說促進了資本原始積累,對亞非拉來說意味著貧窮和災難
意義 各國雖有交往但有限 世界市場雛形出現
原因 模式 自然經濟 商品經濟
動機 友好交往 獲取財富
二、中國近代交通的影響因素及影響
1.因素
(1)緩慢的原因
①從根本上說是由近代中國社會環境決定的,國家不能獨立,被列強控制。
②中國修筑鐵路缺乏資金、技術,重工業不發達。
③傳統守舊的觀念和思想的阻礙。
④長期的社會動亂,民不聊生,鐵路建設缺乏穩定的社會環境。
(2)發展的原因
①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促進中國社會的發展。
②中國政府的政策轉變及引導。
③列強為了擴大在華利益,始終憑借強大的經濟實力控制和操縱中國的交通。
2.影響
(1)近代交通變化顯著。在近代,西方發明了輪船、火車、汽車、電報、電話,并傳入中國,從而使中國的交通、通信方式發生了質的變化。
(2)交通工具的進步,使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彼此距離縮短,極大地促進了區域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交流。
(3)新式交通方式改變了人們的通信手段和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豐富了人們的生活,促進了中國經濟與社會發展。
(4)交通近代化使中國同世界的聯系大大增強,使異地傳輸更為便捷,加強了中國同世界各國的交流,接觸到西方在政治、經濟乃至思想領域中的先進事物,也使人們的生活多姿多彩,大大促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
例題:
1.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隋王朝于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610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至杭州,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唐代,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與廣州、揚州并列,成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杭州的崛起( )
A.主要得益于經濟重心的南移 B.說明自然條件決定了城市規模
C.反映出南方經濟的顯著發展 D.表明城市的經濟功能逐漸增強
答案:C
解析:杭州的崛起有經濟重心的南移的因素,但杭州的崛起是北民與技術南遷,大運河的修建,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地方統治者重視、經營等綜合因素的結果,排除A項;自然條件對城市規模有一定的影響,但它并不能決定城市規模,排除B項;D項表述本身沒有錯誤,但材料只有唐代能體現杭州作為城市具有其經濟功能,排除;分析材料可知,作為南方重要城市杭州,最初“屬揚州”,“589年廢郡為州”,杭州政治經濟地位上升,隨著大運河至杭州,“唐代,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與南方的廣州、揚州成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故本題選C項。
2.16世紀末,每年約有25~30艘來自澳門、福建、寧波的華商船將絲料、瓷器、茶葉和其他貨物運至被西班牙人控制的馬尼拉,西班牙船隊橫越太平洋運抵西哥西海岸的卡普羅港,將其中一部分貨物換取當地的黃金、白銀,其余貨物再連同黃金、白銀一起運往歐洲。據此可知,當時( )
A.新航路開辟促進了東西方貿易交往 B.全球各地建立起直接的商貿關系
C.以西歐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初步形成 D.三角貿易的路線與內容發生了變化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16世紀末”和西班牙船隊將來自中國的商品運抵墨西哥,在墨西哥交易后連同黃金運往歐洲,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新航路的開辟促進了東西方貿易,故A正確。
3.近代以前的清江浦“舟車鱗集,冠蓋喧闐,兩河市肆,櫛比數十里不絕”;到清末民初,“自海道開通,河運失效,商業遂一落千丈。津浦鐵路通車后,出此途者益鮮”“昔之都會遂成下邑”。據此推斷( )
A.外來侵略導致清江浦衰落 B.清江浦興盛衰落源于交通
C.清江浦曾經是繁華的都市 D.政府政策影響著城市經濟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清末民初交通發展的影響。材料描述的是清江浦的興衰歷程,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清江浦因運河而崛起,后因“河運失效”和津浦鐵路的開通而衰落,由此可知清江浦的興衰源于交通,B項正確;A項是對材料的過分解讀,且A項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項是材料中的表現,而非推斷出的內容, 排除;材料未提及政府政策變化,排除D項。
4.1873年,上海租界管理者在報紙上刊登告示:“租界各處馬路,原多馬車來往,行人宜走兩旁,庶免彼此碰撞。特諭老幼男女,各宜遵守莫忘,切勿中道沖行,臨時不及避讓。”這一告示反映了當時上海( )
A.現代交通推動社會生活變革 B.最早引進了現代交通工具
C.西式道路頻繁發生交通事故 D.殖民統治滲透到交通領域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近代上海交通發展的影響。根據材料可知,隨著西方新式交通工具的傳入,上海租界管理者注重培養市民的交通意識,表明現代交通推動社會生活變革,故選A項。B項中“最早”不能從材料得出,排除;材料不能反映西式道路“頻繁”發生交通事故,排除C項;材料強調現代交通對社會生活的影響,而不是殖民統治的滲透,排除D項。
5.二戰后,荷蘭機動車數量迅速上漲,機動車出行成為主要出行方式。20世紀70年代,荷蘭人發起了自行車回歸運動,中央政府也撥出專款,修建大量自行車專用道,安裝針對自行車的交通信號燈,自行車出行量得到大幅度提高。對此最合理的解釋是( )
A.城市化進程出現了逆轉 B.能源危機改變了出行方式
C.保護環境成為社會共識 D.歐洲汽車制造業陷入困境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世界現代交通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70年代,產油國提高油價引發了戰后嚴重的能源危機,深刻影響了西方社會的生活方式,自行車回歸運動便是在這一背景下發生的,推動荷蘭成為名副其實的“自行車王國”,故B項正確。“城市化進程出現了逆轉”與材料中的荷蘭自行車回歸運動無關,排除A項;“社會共識”說法絕對,排除C項;當時的經濟危機確實對歐洲汽車制造業有一定沖擊,但它無法解釋自行車出行量的大幅提高,排除D項。
6.2022年,中國北斗系統為國內110萬輛共享單車、全國12個城市的20萬個停車電子圍欄提供高精度服務,為國內21款智能汽車提供高精度定位服務,行駛里程已經突破25億千米。這說明我國( )
A.人工智能技術取得了歷史性的突破 B.正式建立起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C.科技進步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D.航空技術提升了城市生活品質
答案:C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現代交通發展。
A 北斗系統與人工智能不屬于同一范疇 ×
B 材料僅提到北斗系統在國內提供的一些服務,不能說明建立起全球衛星導航系統 ×
C 據材料可知,中國北斗系統為共享單車、停車電子圍欄、汽車等提供了高精度的定位服務,說明科技進步推動交通運輸高質量發展 √
D 航空指飛行器在地球大氣層內的航行活動,北斗系統不屬于航空技術 ×
第四步:核心素養對接高考
一、核心素養
1.認識秦朝、唐朝交通發展的特點及影響
(1)秦朝統一車軌,修筑馳道,開鑿靈渠,水陸并進,體現了封建國家大一統的特點,交通的發展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和中央集權的加強;有利于社會經濟的發展,促進了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2)唐代對外交通發達,陸上絲綢之路達到鼎盛,陸路、海路并舉,形成多個交通中心,促進了唐朝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鞏固、封建社會經濟文化的繁榮。
2.分析理解工業革命對交通的影響
(1)解決了交通運輸中的機械動力問題,推動了交通工具的變革。
①第一次工業革命中蒸汽機的廣泛使用對交通工具的變革起了巨大的作用,產生了蒸汽機車、汽船等,人們迎來了“鐵路時代”,便利了人們的交通出行,擴大了人們的視野,加強了聯系。
②第二次工業革命中電力的廣泛應用是其標志性成就,汽車、飛機等新型交通工具問世,推動了社會進步,加強了聯系。
(2)科技實現突破,出現一系列發明,人們的出行方式多樣化,便利人們的溝通和交流。
3.中國近代交通發展的原因及特點
(1)原因
①先進的中國人為救國救民,積極興辦近代交通業,促進中國社會發展。
②列強侵華的需要。列強為擴大在華利益、鎮壓中國人民的反抗,控制和操縱中國交通建設。
③工業革命的成果傳入中國,為近代交通業的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
④中國各地經濟發展的嚴重不平衡,決定了各地交通發展的不平衡。
(2)特點
①從時間上看,鴉片戰爭后交通業逐漸開始近代化進程,起步晚,進程艱難。
②從發展水平看,交通業受到西方列強的控制、操縱,同時由于頑固勢力阻撓、政治腐敗、政局動蕩、經濟落后,總體發展緩慢,落后于同時代的西方國家。
③從地域看,地域之間交通發展不平衡,主要出現在東南沿海通商口岸及大城市,西北、西南發展緩慢。
4.中國近代交通業發展的影響
(1)積極影響:促進了經濟發展,改變了人們的出行方式,一定程度上轉變了人們的思想觀念;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推動中國近現代化進程;加強了中國與世界各地的聯系,豐富了人們的生活。
(2)消極影響:有利于西方列強的政治侵略和經濟掠奪。
5.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及其特點
(1)新變化
①汽車、高速公路、高速鐵路、航運等技術的發展,把陸海交通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②飛機的發明和民航的發展,開辟了交通運輸的空中通道。
③交通與通信網絡相結合,更加便捷和精準。
(2)特點
①高速化,提高通行能力。
②大型化,擴大運輸工具的裝載量。
③海陸空立體交通。高速公路、高速鐵路、城市立交橋、鉆山隧道、跨海大橋、海底隧道、大型客機紛紛涌現。
④便捷化、網絡化和精準化。
6.全面認識現代交通運輸的作用
(1)經濟作用
①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使生產、銷售集中,使規模經濟得以實現。
②現代交通運輸的發展促進地區分工,不斷擴大商品的市場范圍。
(2)社會公益作用: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業,不分晝夜、季節、全天候地從事正常運輸,是與國家政治、經濟休戚相關的。遇到非常時期,發生災難時,如地震、洪水、大火、海嘯等;或在戰爭時,或國家財產受到威脅時,交通工具都會用來搶救危亡,恢復社會正常秩序,這種超經濟的社會公益作用會表現得更為突出。
(3)宏觀調控作用:當國民經濟失調需要調整或治理整頓時,交通運輸作為國家宏觀調控工具的作用會更顯得突出,如煤炭搶運、全國性糧食調運等。五種運輸方式中,鐵路運輸的宏觀調控作用尤為明顯。
(4)促進地區乃至國家經濟合理布局、協調發展。除了中心城市的作用外,要以交通要道為依托,充分發揮公路、水運、空運、管道等多種運輸方式的優勢。依靠若干條通過能力強的南北向、東西向的運輸大通道,引導形成若干跨地區的經濟區域和重點產業,優化生產力布局,優化資源配置,減少重復浪費,交通運輸將起很大的促進作用。
7.認識中國高鐵快速發展的意義
(1)政治意義:極大地強化了中國在國際上的政治地位;集中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進一步增強了中華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經濟貢獻:緩解了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瓶頸”問題;拉動了金融危機下的經濟發展新需求;推動了各個區域經濟的協調快速發展。
(3)社會效益:有利于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有利于縮小地區差別,實現優勢互補共同富裕;有利于全國交通運輸業布局更加科學合理;有利于促進民族團結與社會和諧。
(4)文化價值:高速鐵路的開通運營改變著人們的時空觀念;高速鐵路的中國品牌樹起了一個樣板與標桿;高速鐵路的發展使世界重新認識鐵路的價值。
二、對接高考
1.【2023·浙江臺州·統考一模】閱讀下表并結合所學,可知“黃鵠號”的建造和試航成功( )
①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業的序幕 ②是洋務派致力于“自強”的表現
③借鑒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成果 ④成為中國近代航運史上的里程碑
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答案:A
解析:據所學知識可知,“黃鵠號”的建造和試航成功揭開了中國近代造船業的序幕,①正確,“黃鵠號”是洋務運動時期軍事工業的產物,體現了洋務派“師夷長技以自強”的思想,②正確,①②正確,A項正確;據所學知識可知,“黃鵠號”作為蒸汽輪船,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成果,③錯誤,排除CD項;輪船招商局是中國近代航運業的開端,④錯誤,排除B項。故選A項。
2.【2023·全國·統考模擬預測】1910年,我國滬寧鐵路上就有了專載女客的三等車,“車上標有女客座位字樣,凡男客年逾十歲者,無論是否女客之親屬,均不得同坐”,而女客若不愿意乘坐“女車”,進入別車“仍聽自便”。這反映出( )
A.政府頒布法令保護女性權利 B.女性獲得了平等的權利
C.民國建立提高了女性的地位 D.女性社會地位有所提高
答案:D
解析:本題以晚清交通運輸的發展為切入點,考查晚清的社會生活,由材料“專載女客”,女客“進入別車‘仍聽自便’”可知,晚清時期女性社會地位有所提高,D項正確;材料中并沒有提及政府法令,排除A項;材料僅體現了女性乘車方面的某些權利,無法得出“女性獲得了平等的權利”的結論,排除B項;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
3.【2023·浙江寧波·統考一模】中國近代鐵路干線津浦路的修建經過了十分曲折的過程。閱讀如表,據此可知( )
1896年 容閑以江蘇候補道的身份提出借助美國資本修建津鎮鐵路,得到清政府批準。
1898年3月 中德(膠澳租借條約》簽訂后,德國拒絕非德國修建的鐵路經過山東。清政府要求將津鎮鐵路改道河南,并要求在6個月內招齊股金,而且只能招中國資本。容閎被迫放棄津鎮路計劃。
1898年8月 英國政府借口沙俄侵犯了其在長江流域的利益,提出津鎮鐵路貸款權的要求,德國也提出同樣的要求。
1908年1月 清政府外務部與德國、英國簽訂了《天津浦口鐵路借款合同》,該合同首先將“津鎮鐵路”改為“津浦鐵路”
1912年11月 隨著濟南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建成,津浦鐵路全線竣工通車。
①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對我國的鐵路事業產生了雙重影響
②列強在鐵路修筑權上既勾結又矛盾,并積極爭取在華特權
③津浦路的修建過程折射出我國近代城市化的曲折歷程
④津浦路權改變引發的“保路運動”成為武昌起義爆發的導火線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在中國境內搶奪鐵路修筑權,方便了列強向中國進行資本輸出(經濟侵略),但在客觀上有利于推動中國的近代化,①正確;依據表格信息可得出結論:德國和英國在津浦鐵路修建過程中既有爭奪又互相妥協達成合作協議,中國近代津浦鐵路的修建歷經曲折終于在1912年11月全線竣工通車,而津浦鐵路的通車可以推動近代中國的城市化,據結論可知②③正確;武昌起義爆發的導火線是四川保路運動,④表述錯誤。①②③正確,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
4.【2023·全國·模擬預測】1912—1926年間,民國政府交通部負責修建的公路總里程數是晚清40年間修建公路總里程數的12倍之多,并且轉變了以往以水運為主的交通運輸方式,使運輸方式向鐵路、海運過渡。同時,財政部也制定并實施了相關的稅收優惠政策。這可用于說明,當時中國( )
A.政府為經濟發展創造條件 B.收回利權運動成效顯著
C.列強侵略程度進一步加深 D.交通運輸走在世界前列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交通部”“12倍”“財政部”“稅收優惠政策”等并結合所學可知,當時在政府的支持下,交通運輸業取得一定發展,稅收有一定的優惠,這都有利于經濟發展,A項正確;材料沒有探討利權問題,B項誤讀材料,排除B項;材料所述的是民國政府的行為,而非列強的侵略,排除C項;當時中國的交通運輸并未走在世界前列,D項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3·遼寧·模擬預測】1943年,中國工程師學會向隸屬于國防最高委員會的中央設計局提出建議:戰后“新(鐵)路線應修成網狀,縱橫距不宜過遠;與海岸線或行之路線似以暫緩為宜;兩線或兩線以上之接軌地點似應以在內地為原則”。據此可知,有識之士提出此建議的原因有( )
①對工業化建設的追求 ②促使鐵路管理現代化
③沿海工業內遷的需要 ④國家安全的現實考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抗戰后期,中國工程師學會認為戰后的鐵路線應形成交通網,且應側重內地,結合所學可知有識之士的建議是吸取戰爭的教訓,基于國家安全的現實考量和對工業化建設強國的追求,①④符合題意,B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鐵路管理現代化,沿海工業內遷(1937—1940年)已經在全面抗戰初期完成,②③不符合題意,排除A、C、D項。故選B項。
6.【2023·河南開封·統考一模】20世紀以來,經濟的發展對交通運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整合公路、水運、民航、鐵路等各種交通運輸手段,建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實現交通聯運,日益成為西方發達國家交通建設關注的重點。對此現象認識正確的是( )
A.交通聯運網絡成為不同國家社會發展的必需
B.利于形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序競爭的局面
C.西方國家健全了交通的運行機制
D.交通運輸速度和準確性得以保證
答案:B
解析:據材料可知,西方國家在交通建設方面注重整合各種交通運輸手段,建立一體化的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以實現交通聯運,這有利于形成不同交通運輸方式有序競爭的局面,B項正確;材料中反映的是西方發達國家對交通的關注,沒有不同國家對交通的態度,排除A項;交通的運行機制是指交通系統在運行過程中的組織、協調和控制方式,它包含多個方面,西方國家關注交通聯運,不代表就健全了交通的運輸機制,排除C項;D項說法絕對,排除D項。故選B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丰县| 琼结县| 穆棱市| 沁阳市| 洪雅县| 普陀区| 略阳县| 南丰县| 甘孜县| 剑河县| 黔南| 霸州市| 牙克石市| 桂东县| 云安县| 呈贡县| 马山县| 客服| 聂荣县| 武乡县| 涟水县| 鸡东县| 清远市| 平武县| 张家川| 通化市| 桂阳县| 滨海县| 兰坪| 东丰县| 疏附县| 邹城市| 忻城县| 辉县市| 嘉义市| 永安市| 民县| 德安县| 金湖县| 东平县| 巩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