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吉林專版】2024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吉林專版】2024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 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10年7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性和艱巨性(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初步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唯物史觀)
【內容要點】
兩條主線 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拉美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資本主義統治的鞏固與擴大。
四大事件 彼得一世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明治維新。
六大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林肯、亞歷山大二世、明治天皇。
知識點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一、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18世紀末19世紀初)(勝利)
1.背景:①長期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殘酷的殖民統治之下(內因)。
②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外因) 。
2. 領導人: 玻利瓦爾 和 圣馬丁(南美的“解放者”) 。
3. 概況:①玻利瓦爾“從北往南”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②圣馬丁“從南往北”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他們兩個進攻的都是(西班牙殖民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
1.原因:
(1)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2)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
2.時間:1857年―1859年。
3.導火線:涂油子彈事件。
4.領導階層:封建王公。
參與階層:印度土兵(主力)、農民、手工業者以及被剝奪權力的王公。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結果:失敗
原因:(1)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
(2)封建王公叛變,削弱了起義力量。
(3)缺乏統一的領導。
(4)英國工業革命后,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反殖民主義的革命力量還不夠強大。
7.評價:
(1)性質:民族解放運動。
(2)影響: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知識點2:彼得一世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國統一:16世紀初,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伊凡四世執政期間采用“沙皇”稱號,強化了君主專制。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紀初
(1)背景(原因):俄國盛行農奴制,封閉落后,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
(2)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3)內容:①政治:加強中央集權,設參政院。②經濟:興辦手工工場,重商主義,允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引進西方先進技術。③軍事:義務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備軍。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任職,按功勞提拔。④文化:派留學生,開辦學校、創辦科學院,辦報紙,⑤改革習俗: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和生活方式。
(4)作用:積極: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増強,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局限:農奴制進一步加強,成為日后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5)性質:彼得一世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質的改革。
二、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a.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亞戰爭慘敗,激化了社會矛盾 (直接原因)
2、目的:挽救沙皇統治危機,維護地主階級利益。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4、內容:(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2)農奴獲得“解放”時的同時,可以獲得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
5、意義:(1)進步性:是俄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廢除了農奴制,促進社會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2)局限性:但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三、美國內戰
根本原因: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南方種植園奴隸制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兩種制度: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南方種植園奴隸制
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廢存
戰爭過程
(1)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為總統
(2)開始標志: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戰爭,內戰爆發
(3)戰爭初期:北方屢屢失利(因為南方蓄謀已久,早有軍事準備)
(4)轉折點;1862年,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內容:《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參加北方軍隊。
作用:調動了農民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局
(5)結束: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北方獲勝,避免了美國分裂
5、評價林肯: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杰出貢獻,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6、內戰性質;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7、影響: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沒有廢除種族歧視)
四、日本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的原因:
①、幕府的統治危機: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之下。實權掌握在 幕府將軍 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鎖國政策,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②、民族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入侵,加劇了幕府統治危機。
2、前提:
倒幕運動:1868年,倒幕派結束了幕府的統治,改年號為“明治”。(王政復古、辭官納地)
3、時間:1868年
4、主要措施:
(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3)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4)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評價
(1)積極: 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2)消極(局限性):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人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6、性質:是一場天皇領導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易混易錯】
1.【歸納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
時間 19世紀初 19世紀中(1857-1859)
領導者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封建王公)
結果 勝利 失敗
意義 推翻殖民統治,贏得獨立戰爭勝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美國家的格局。 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相同點 背景: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性質: 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
★【歸納比較】美國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美國獨立戰爭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不同點 范圍 美國獨立戰爭只局限于北美13個殖民地 拉美獨立運動席卷整個拉丁美洲
領導者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結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 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很弱,只是作為一股力量參加了運動,運動的領導權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
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美國贏得了徹底獨立,也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拉美國家則面臨著新的殖民主義威脅,而國內則是封建主園經濟和獨裁統治的普遍存在, 資本主義發展困難重重
相同點 ①背景: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都是在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增強、啟蒙思想影響下爆發的。②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發展經濟。③特點:都以小抗大,以弱勝強。④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形式出現的資產階級革命
【歸納比較】彼得一世改革與1861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相同點 1、兩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進行的 2、改革的對內作用相似,都從不同方面推動了俄國社會的進步 3、改革的對外影響相似,都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不同點 背景 17世紀晚期,俄國經濟嚴重落后于西歐,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進行改革; 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出現嚴重危機,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鞏固政權,延緩革命的到來,宣布廢除農奴制。
內容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社會習俗,絲毫未觸動農奴制。 1861年改革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廢除了農奴制度。
影響 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俄國的農奴制度,增強了國力,使俄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1861年改革雖然很不徹底,但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性質 彼得一世改革是地主(農奴主)階級性質的改革; 1861年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歸納比較】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比較
獨立戰爭 南北戰爭
不同點 原因 美國獨立戰爭是由于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觀念形成而引起的。 美國南北戰爭是由于北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南方奴隸制度水火不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雙方的矛盾變得無法調和而引起的
性質 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既是內戰,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領導人 華盛頓 林肯
頒布文件 《獨立宜言》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意義 實現了國家獨立 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廢除了奴隸制度
相同點 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歸納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異同
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不同點 國內背景 列強入侵激化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極端孤立 清政府對外妥協退讓,對內鎮壓人民革命,守舊勢力強大
國際環境 西方列強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際環境相對寬松 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領導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資產階級維新派
目的 富國強兵 救亡圖存
結果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強國 改革失敗,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相同點 外部環境 都遭受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來侵略
改革性質 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變法圖強運動
改革內容 都有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內容
改革方式 都是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歸納比較】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
項目 俄國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
不同點 直接原因 對戰爭的失敗加劇了農奴制的統治危機 民族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幕府統治被推翻
內容 主要是廢除農奴制 主要圍繞富國強兵、文明開化來進行
領導力量 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 以倒幕派為核心的改革派
相同點 時代 都處在19世紀中葉。這一時期,資本主義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性質 都是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結果 都使本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目的 都是維護自身統治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知識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印度民族大起義。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
時間 18世紀末19世紀初 19世紀中期(1857-1859)
原因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代表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
結果 成功 失敗
性質 民族解放運動
意義 趕走了西、葡殖民者,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丁美洲的國家格局 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2.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幾種“解放”
3.拉美發展史
4、世界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5.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材料:17世紀末,尼德蘭和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俄國依然是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統治階級。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相聯系的政治機構、軍事制度、文化教育也存在著諸多弊端。這種落后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
——宗瑞仙《人文社會科學概要》
提示:俄國社會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封建農奴制盛行,經濟水平十分低下。
6.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
材料:
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原料和市場 南主的種植園主把棉花和其他原料運往英國,從英國輸入大批工業品
北方資產階級希望提高關稅,保護本土工業 南方種植奴隸主主張降低關稅,自由貿易,使其得到廉價進口貨
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廉價自由勞動力 南方種植園主采用奴隸制生產方式占有大量勞動力
對于新擴張的西部領土,北方主張建立自由州 南部力圖擴展蓄奴州
(1)根本原因: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2)南北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7.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的影響:
材料:在美國歷史上唯一的這次內戰中……更擁有道義和價值觀優勢的北方取得了勝利。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南北戰爭對于美國日后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意義還不止于此。
南北戰爭的影響: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戰爭 性質 歷史意義(依據)
獨立 戰爭 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國家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美國 內戰 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8.日本幕府統治對外政策及影響:
材料:
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的鎖國令(節選):
(一)除特許船以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
(二)除特許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國,如有偷渡者,應處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
(六)外國船到來,應即呈報江戶,并應按照往例,通告大村藩主,請其派遣監視艦船。
提示:(1)政策:鎖國政策。(2)影響: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
9.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有哪些相同點?
名稱 大化改新 明治維新
時間 7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
主持者 孝德天皇 明治天皇
學習對象 中國 歐美
作用 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1.俄國廢除農奴制的目的、實質和性質
提示:①所處時代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②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③結果相同(進步性):都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④局限性:都保留了舊制度的殘余,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10.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
改革 國際環境 改革阻力 群眾基礎 領導力量 結果
日本 明治維新 列強對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 幕府統治在改革前已被推翻 重視、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社會基礎堅實 倒幕派掌握實權 成功
中國 戊戌變法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地主階級頑固派掌握國家實權,力量強大 脫離群眾,社會基礎薄弱 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 失敗
11.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歷程
【歷史解釋】
(1)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家實力,避免革命的發生。
(2)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奴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
(3)性質:是一場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三種方式。
(1)資產階級革命:英國、法國、美國。
(2)民族獨立戰爭:美國。
(3)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俄國、日本。
3.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
19世紀中期,美國由于南方盛行奴隸制,占有大量勞動力,而這正是北方資本主義發展所急需的;俄國由于農奴制的盛行,大量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因此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是急需自由勞動力。
4.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異同比較。
(1)不同點:
①原因不同,美國獨立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殖民統治的阻礙;南北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奴隸制的阻礙。
②任務不同,獨立戰爭要求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南北戰爭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廢除黑人奴隸制。
③方式不同,美國獨立戰爭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爭的方式;美國南北戰爭是以內戰的方式進行的。
④性質不同,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雙重性質;南北戰爭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2)相同點:都有杰出的領導人;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通過戰爭方式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都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5.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比較。
(1)相同點:①都是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②改革都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此后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③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著嚴重的國內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則不僅有國內危機,還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②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通過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為改革掃清了障礙;俄國在改革前沒有發生內戰。③內容不同,俄國改革以廢除農奴制為主;日本改革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以學習西方為主。
【唯物史觀】
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歷史意義分別是什么
(1)勝利原因:戰爭的正義性;人民的支持;領導者個人的才能;策略的正確;各個地區的聯合斗爭和互相支援。
(2)歷史意義:摧毀了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統治;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獨立的國家,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圖;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爭。
2.同樣是民族解放運動,為什么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取得成功,而印度民族大起義卻失敗了?
提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①拉丁美洲各國人民能聯合起來,協同作戰,南北夾擊,共同打擊殖民者,為民族獨立英勇斗爭。②有統一的指揮。③玻利瓦爾等領導人的卓越領導。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爭奪中力量日益衰落。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①印度單靠一國力量。②起義過程中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被英軍各個擊破。③工業革命后,英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實力遠超西班牙和葡萄牙。
3.中、日近代化過程中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一敗一成的原因。
(1)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單純引進西方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頑固派的阻撓;洋務運動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洋務派內部的腐敗;外國勢力的擠壓。
(2)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力量強大;在推翻幕府的基礎上實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日本全方位學習西方;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4.如何客觀辯證地評價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1)積極影響: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中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這一規定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自由勞動力;農民必須出錢贖買土地,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來源。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消極影響:改革保留了大量農奴制的殘余。經濟上,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貴族地主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廣大農民繼續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政治上,貴族地主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沙皇仍然擁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權力,對人民實行君主專制統治。
【家國情懷】明治維新對中國的影響以及給我們提供的歷史借鑒。
(1)對中國的影響: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這一事件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歷史借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培養人才;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
1.(2023·長春)1871年,日本廢除260余藩,設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府和縣,這個舉措(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改變了日本教育方式
C.建立了新式軍隊 D.開啟了大化改新進程
【答案】A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答題關鍵信息“1871年”“日本廢除260余藩”“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府和縣”,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71年,日本實施“廢藩置縣”,加強了中央集權,故選A項。
B項: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廢藩置縣”,沒有涉及“教育方式”,排除B項。
C項: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材料強調的是“廢藩置縣”,沒有涉及“新式軍隊”,排除C項。
D項: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明治維新的措施,大化改新是646年,排除D項。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日本明治維新,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日本明治維新的相關史實。
2.下列有關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
A.背景:民族危機逐步加深 B.目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
C.結果: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D.特點:軍國主義色彩濃厚
[答案] A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都是在民族危機日益加深的背景下發生的,如中國是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日本是美國打開國門,A項正確;
明治維新的目的是發展資本主義,B項排除;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 C項排除; D項僅符合日本明治維新的特征,排除。故選A.
3.(2019·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下列有關明治維新的表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 .開始于1868年 B .由明治政府推行
C .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D.實行廢藩置縣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答案] C
[詳解]據所學知:歷史評價是對歷史事件意義的評議。1868年日本進行了明治維新,日本大力向西方學習,通過改革使日本從一個閉關鎖國的封建國家,逐步轉變為資本主義國家,擺脫了論為半殖民地國家的命運,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這是評議,故C符合題意。ABD是對歷史史實的陳述,故ABD均不符合題意。故選C,
1.(2023·大安模擬)在1826年給友人的信中,他寫道:“‘解放者’的稱號已經高于一切,因此我絕不會降低身份去登上王位。”這里的他是(  )
A.華盛頓 B.玻利瓦爾 C.甘地 D.卡斯特羅
【答案】B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答題關鍵信息“1826年”“‘解放者’的稱號已經高于一切,因此我絕不會降低身份去登上王位”,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華盛頓領導美國獨立戰爭,最后贏得了國家獨立,排除A項;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世紀初,玻利瓦爾領導了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在他的帶領下,很多拉美國家從西班牙殖民統治中解放出來,玻利瓦爾因此被譽為南美“解放者”的稱號,B項正確;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甘地領導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是在20世紀,排除C項;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卡斯特羅領導古巴通過武裝斗爭,推翻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建立革命政府,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排除D項;
所以,B項符合題意,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為歷史基礎性測試,主要知識考點是南美的解放者玻利瓦爾,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識記,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玻利瓦爾領導南美人民的民族解放斗爭。
2.(2023·吉林一模)從反抗對象來看,下列亞非拉國家的斗爭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B.印度民族大起義
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D.華夫脫運動
【答案】A
【知識點】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解析】根據題目中的“反抗對象”的信息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反抗的主要對象是西班牙殖民者,還有葡萄牙殖民者;印度民族大起義、非暴力不合作運動、華夫脫運動反抗的都是英國殖民者。故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反抗對象與其他三項不同,A符合題意;
BCD反抗對象相同都是英國殖民者,不符合題意,排除BCD。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亞非拉國家的斗爭。18世紀末19世紀初,受到美國獨立法國大革命的影響,拉丁美洲社會各階層紛紛行動起來,展開了爭取獨立的斗爭。
3.(2023·德惠模擬)“拉丁獨立起風云,南美救星立首勛。外寇驅除得解放,戰功顯赫后人尊。”該詩句歌頌的歷史人物是(  )
A.玻利瓦爾 B.甘地 C.章西女王 D.卡德納斯
【答案】A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拉丁獨立起風云,南美救星立首勛”,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拉美獨立運動,出現了兩位杰出的革命領袖玻利瓦爾與圣馬丁,由此可知A項正確;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甘地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倡導者,不合信息,排除B;章西女王是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時期的代表人物,不合信息,排除C;卡德納斯是20世紀前期墨西哥杰出的領導人物,排除D;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為基礎性試題,試題難度較小,主要知識考點為拉美獨立運動,側重考查學生的歷史識記能力與材料解讀能力,解題關鍵要求學生有豐富的歷史知識積累,特別要掌握好亞非民族獨立運動方面的基礎史實。
4.(2023·通榆模擬)在亞非拉反對殖民統治的民族民主運動中,被用來命名國家名稱的運動領袖是(  )
A.玻利瓦爾 B.圣馬丁 C.章西女王 D.甘地
【答案】A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8世紀末19世紀初,出現了拉美獨立風潮,南美地區出現了兩位杰出的獨立領袖,玻利瓦爾與圣馬丁,其中玻利瓦爾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厄瓜多爾、巴拿馬、秘魯和玻利維亞,被稱為“南美洲的解放者”,玻利維亞就是以他的名字來命名國家名稱,所以A項正確。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圣馬丁是南美獨立運動的領袖之一,解放了阿根廷、智利和秘魯,但在1822年瓜亞基爾與玻利瓦爾會晤后,悄然引退,排除B;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章西女王是印度民族大起義時期的反英民族英雄,最終戰死捐軀,排除C;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甘地是印度非暴力不合作運動的倡導者,最終死于印度教派矛盾斗爭中,排除D;
所以,A項符合題意,B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了亞非拉反對殖民統治的民族民主運動的相關知識,解題要正確理解題意,關鍵信息是“用來命名國家名稱的運動領袖”,在此基礎上進行分析,做出正確解答。
5.(2022·吉林模擬) 1999年底,收回運河區全部主權的國家是(  )
A.中國 B.印度 C.納米比亞 D.巴拿馬
【答案】D
【知識點】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解析】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99年底,收回運河區全部主權的國家是巴拿馬,D符合題意;其它三項與史實不符,ABC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知識的識記能力,難度較易,讓學生正確認識亞非拉地區人民的反殖民斗爭,分析選項利用排除法既可作答。注意基礎知識的識記與理解,落實歷史學科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6.(2023·長春一模)如圖是一位君主正要剪掉保守派貴族的胡子。17世紀中后期,他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圖中君主應該是(  )
A.彼得一世 B.亞歷山大二世
C.伊凡四世 D.葉卡捷琳娜二世
【答案】A
【知識點】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根據題干“17世紀中后期,他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結合所學知識,17世紀中后期,彼得一世即位后,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頒布了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在社會生活方面,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和生活方式,圖片剪掉保守派貴族的胡子,正是彼得一世在社會生活方面的表現,故A符合題意;
亞歷山大二世改革發生在1861年,故B不符合題意;
伊凡四世統治俄國是在16世紀,故C不符合題意;
葉卡特琳娜二世沒有進行改革,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彼得一世改革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識記彼得一世改革的目的及影響。
7.(2022·長春模擬)19世紀60年代的時代潮流是(  )
A.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 B.資本主義制度鞏固擴大
C.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D.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發展
【答案】B
【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
【解析】結合所學內容可知,19世紀60年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即將完成時期,此時資本主義制度得到了鞏固和擴大, B符合題意;
資本主義制度的初步確立是在18世紀后期,排除A;
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在20世紀,排除C;
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發展都是在20世紀,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俄國農奴制改革的相關知識。難度適中,掌握19世紀60年代,俄國、日本等進行了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即可作答。
8.(2022·吉林一模)亞歷山大二世解放了農奴,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轉折點”指(  )
A.使俄國贏得了一戰的勝利 B.廢除了腐朽沙皇專制統治
C.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D.使俄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答案】C
【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
【解析】 俄國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改革廢除了農奴制度,促使社會的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亞歷山大二世的《解放法令》解放了農奴,將農奴耕種的土地在農奴和貴族地主之間重新分配。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這里的“轉折點”是指推動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C項正確;
使俄國贏得了一戰的勝利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廢除了腐朽沙皇專制統治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
使俄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的相關史實。
9.(2020·吉林模擬)學會抓關鍵詞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與關鍵詞“俄國”“開啟近代化進程’相吻合的歷史人物是(  )
A.彼得一世 B.亞歷山大二世
C.列寧 D.斯大林
【答案】A
【知識點】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
【解析】在沙皇的專制統治下,俄國農奴制盛行,是一個封閉落后的國家。農業和手工工場里主要使用農奴勞動,工商業的發展極其緩慢。18世紀初,沙皇彼得一世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他發出向西方學習的號召,頒布一系列法令,全面推行改革。彼得一世改革以強兵和學習西方科學技術為目標,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是,在他的統治下,農奴制卻進一步強化,后來成為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與關鍵詞“俄國”、“開啟近代化進程”相吻合的歷史人物是彼得一世。
A項彼得一世與關鍵詞“俄國”“開啟近代化進程”相吻合,符合題意;
BCD三項與關鍵詞“俄國”“開啟近代化進程”不符,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彼得一世改革的相關史實。識記與靈活掌握彼得一世改革的相關史實。
10.(2023·封開一模) 1862年9月,聯邦在慘烈的安蒂特姆戰役中取得首次勝利。隨后,林肯起草了其最為著名、名垂青史的行政命令,讓戰爭與國家方向發生永久性改變。1863年1月1日,該命令以法律手段,在聯盟國一定區域(至少在文件記錄上)解放了約350萬非裔美國奴隸,尤其是那些仍處于叛軍控制之下的州。“該命令”的直接影響是(  )
A.調動了農民參軍積極性 B.維護了美國國家統一
C.擴大了聯邦軍隊的兵源 D.清除了資本主義障礙
【答案】C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根據材料“1863年1月1日,該命令以法律手段,在聯盟國一定區域(至少在文件記錄上)解放了約350萬非裔美國奴隸,尤其是那些仍處于叛軍控制之下的州”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的命令指的是《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其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并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在全國引起巨大的反響,黑人奴隸歡慶解放,積極參加北方軍隊,北方獲得雄厚的兵源,戰爭形勢開始有利于北方。故C符合題意,AB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南北戰爭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經過這場戰爭,美國廢除了奴隸制度,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又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11.(2022·長春模擬)“南北戰爭有利于全國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確立了所有美國公民首先是美國的國家公民,其次才是各州公民的原則。松散的聯邦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統一的國家。”材料表明,南北戰爭(  )
A.消除了美國南北經濟的差異 B.增加了州政府與聯邦政府對立
C.標志美國聯邦制度最后形成 D.強化了聯邦政府的權威和影響
【答案】D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根據“確立了所有美國公民首先是美國的國家公民,其次才是各州公民的原則。松散的聯邦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統一的國家。”可知,南北戰爭強化了美國中央政府的權威,維護了國家的統一,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對題干信息的理解。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緊貼題干信息進行理解回答,這類題目,就是要緊貼題干信息理解,不要向外延伸。
12.(2022·吉林模擬)美國《獨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所承載的任務分別是(  )
A.人權與新政 B.獨立與統 C.改革與人權 D.獨立與民主
【答案】B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美國南北兩種制度的矛盾;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1776年7月4日,大陸會議通過了《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標志著美國的誕生。林肯在1862年9月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廢除叛亂各州的奴隸制,并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北方軍隊,這使北方獲得雄厚的兵源,迅速扭轉了戰局。1865年南北戰爭以北方勝利告終,美國的統一得到維護。故《獨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承載的任務是獨立與統一。B符合題意。
人權與新政的目的是解放黑奴,維護國家統一,并不是獨立,A不符合題意;
改革指的是在原有基礎上進行變化,與題干不符,C不符合題意;
民主在《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中并沒有體現,它的目的是維護統一,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獨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相關史實。掌握文獻的歷史作用。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獨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相關史實。
13.(2022·長春模擬)美國《獨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所承載的任務分別是(  )
A.人權與新政 B.獨立與統一 C.改革與人權 D.獨立與民主
【答案】B
【知識點】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獨立宣言》;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美國獨立戰爭期間,大陸會議發表了《獨立宣言》,宣告北美13個殖民地脫離英國獨立,成為北美人民反英斗爭的旗幟,故《獨立宣言》承載的最主要的任務是實現國家獨立;美國南北戰爭是美國歷史上的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避免了南北分裂,維護了國家統一,使資本主義迅速發展起來,在戰爭期間,林肯政府頒布了《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一系列文獻,這些文獻的頒布維護了國家的統一。B符合題意,ACD均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 本題考查學生對美國《獨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的認識,本題略有難度,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和辨析能力.注意扎實掌握美國兩次戰爭的主要史實。
14.(2022九下·吉林月考)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是(  )
A.獨立戰爭 B.美國內戰 C.西進運動 D.羅斯福新政
【答案】B
【知識點】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
【解析】依據題干可知,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它是美國內戰,1861-1865年開展的,矛盾焦點是奴隸制的廢存問題,是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B符合題意;
獨立戰爭,是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發展本國經濟,是美國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革命,A不符合題意;
西進運動指的是十八世紀末開始的美國東部居民向西部遷移的運動,只是民族遷移,與資本主義無關,C不符合題意;
羅斯福新政是針對于經濟大危機做出的,目的是改變經濟大危機帶來的消極影響,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的是美國的資產階級革命,是中考重點,要認真識記。
15.(2021九上·德惠期末)”美國南北戰爭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材料中的障礙”與“條件”應是(  )
A.封建專制和統市場 B.奴隸制度和自由勞動力
C.農奴制和資本 D.英國殖民統治和原料
【答案】B
【知識點】美國南北兩種制度的矛盾
【解析】 根據所學,南北戰爭中廢除了奴隸制,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障礙。同時奴隸成為了自由勞動力,促進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故 B 項正確;
美國沒有封建專制,也沒有農奴制,排除 AC ;
D 與材料無關,排除。
故答案為 B 。
【點評】 本題考查美國南北戰爭的歷史意義,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6.(2023·長春模擬)下列歷史時間軸的主題應是(  )
A.封建時代的歐洲 B.國際格局的確立與演變
C.走向整體的世界 D.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擴展
【答案】D
【知識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華盛頓與美國獨立戰爭;法國大革命與《人權宣言》;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美國南北兩種制度的矛盾;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根據年代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應該,美國獨立戰爭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法國大革命推翻封建君主專制建立了資本主義制度,這屬于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186年俄國農奴制改革、 美國內戰和日本明治維新掃清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資本主義力量進一步增強, 這是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D符合題意;
時間軸.上的都建立了資本主義國家,是封資本主義時代,排除A;
材料沒有體現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與發展,排除B;
幾個國家不能代表整體的世界,排除C。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擴展。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資本主義制度的建立與擴展即可作答。
17.(2023·寬城一模)下列有關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
A.背景:民族危機逐步加深 B.目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
C.結果: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D.特點:軍國主義色彩濃厚
【答案】A
【知識點】戊戌變法;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戊戌變法是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國家面臨滅亡的背景下發生的;明治維新是日本在西方侵略,國家面臨淪為殖民地,民族危機嚴重的背景下進行的,故A符合題意;
戊戌變法、明治維新都主張走資本主義道路,故B不符合題意;
戊戌變法失敗,中國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故C不符合題意;
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是明治維新的特點,不符合戊戌變法,故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戊戌變法、明治維新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戊戌變法、明治維新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18.(2022九上·吉林期末)下列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明顯不同于其他三個國家的是(  )
A.法國 B.日本 C.美國 D.英國
【答案】B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英、美、法國都是通過資產階級革命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日本是通過改革的方式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B選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日本的相關史實。需要理解并掌握日本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是通過改革。
19.(2022·吉林模擬)比較法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不同點是(  )
A.面臨民族危機 B.主張辦新式學堂
C.訓練新式軍隊 D.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答案】D
【知識點】戊戌變法;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最大的不同點是結果不同,日本通過明治維新取得了成功,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進入強國之列,中國戊戌變法是改良派進行的,最終遭到失敗,并沒有改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狀態,中國依舊遭受侵略,D符合題意,ABC屬于共同點,可以排除。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歷史上較為重要的兩次改革,通過識記,做好比對,即可作答。
20.(2022·綠園模擬)美國內戰、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這三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共同點在于(  )
A.都改變了落后的封建制度 B.都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
C.都保留了封建制度的殘余 D.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答案】B
【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美國南北戰爭廢除了奴隸制度,促進了資本主義發展;俄國1861年改革廢除了農奴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日本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故美國南北戰爭、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這三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共同點在于都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清了障礙,B項正確;
都改變了落后的封建制度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
都保留了封建制度的殘余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
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美國南北戰爭、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1.(2022·吉林一模)在1878年的日本,兒童玩拍球游戲時,用10種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字來代替數字,它們分別是汽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等。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文明開化的學習內容 B.廢藩置縣的政治政策
C.殖產興業的經濟政策 D.全盤西化的生活方式
【答案】A
【知識點】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1878年的日本正處于明治維新時代,題干中所列10種新事物正是明治維新過程中日本向西方學習的結果。兒童將這些新事物的名字用于拍球游戲中,說明兒童廣泛地接受了西方新事物,這是日本政府推行文明開化政策所產生的影響,A項正確;
廢藩置縣的政治政策局限于政治方面,排除B項;
殖產興業的經濟政策局限于經濟和軍事,排除C項;
題干局限于生活方式,沒有全面吸收西方生活方式,排除D項。
故答案為:A。
【點評】解答本題需要學生搞清日本生活習俗變化的特點,主要是搞清楚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和影響。
材料分析題
22.(2022·吉林模擬)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_上半葉,俄國盛行農奴制,近代工業企業的勞動者近40%是農奴,農奴沒有人身自由,生活貧困,購買力低。
材料二: 19 世紀中葉,日本實行幕府制度,新興地主和高利貸商人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卻沒有土地所有權,也不能隨意發展工商業。
材料三: 19世紀中期,美國南方為了擴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換取英國廉價的工業品,反對提高關稅;北方為發展本國工業,要求提高關稅,抵制外國商品的輸入。同時,對美國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北方的態度也不相同。南方力圖擴展奴隸制,建立新的蓄奴州;北方主張建立自由州,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1)從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看出,19 世紀中期,俄、日兩國的工業化進程比較緩慢的根本原因分別是什么 這兩國后來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2)從材料三中可以看出,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方的矛盾加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這種矛盾的加劇導致了怎樣的結果
(3)從上述三個國家解決這些經濟矛盾的途徑中,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答案】(1)原因:俄國盛行農奴制,農奴沒有人身自由;日本實行幕府制度,阻礙工商業發展。 解決:俄國實行1861年農奴制改革;日本倒幕運動后進行明治維新
(2)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展。美國內戰爆發(或南北戰爭爆發)
(3)改革或革命都是解決經濟矛盾的手段;阻礙經濟發展的舊制度必須通過改革或革命 的手段來推翻;等等
【知識點】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美國南北兩種制度的矛盾;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日本的倒幕運動;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1)依據材料一和材料二信息,可以看出, 9世紀上半葉,俄國盛行農奴制, 農奴沒有人身自由 ; 19 世紀中葉,日本實行幕府制度, ,阻礙工商業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解決方法:俄國實行1861年農奴制改革;日本倒幕運動后進行明治維新;
(2)依據材料三信息,可以看出, 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方的矛盾加劇的根本原因是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北矛盾的加劇,最終導致美國內戰爆發;
(3)本題屬于開放性題目,言之成理即可,如: 改革或革命都是解決經濟矛盾的手段;阻礙經濟發展的舊制度必須通過改革或革命 的手段來推翻;等等
故答案為:(1) 原因:俄國盛行農奴制,農奴沒有人身自由;日本實行幕府制度,阻礙工商業發展。 解決:俄國實行1861年農奴制改革;日本倒幕運動后進行明治維新
(2) 南北方不同的經濟類型的發展。美國內戰爆發(或南北戰爭爆發)
(3) 改革或革命都是解決經濟矛盾的手段;阻礙經濟發展的舊制度必須通過改革或革命 的手段來推翻;等等
【點評】(1)(2)屬于同一類型,第一問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材料信息,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語句進行分析回答,注意緊貼材料信息回答;第二問是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解答時,在第一問答案的基礎上,結合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準確記憶回答;
(3)開放性題目,言之成理即可。
23.(2021九上·長春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并作答
材料一 :俄羅斯現代化的第一個高峰發生在十八世紀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葉卡捷琳娜時期……第二個高峰發生在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第三個高峰也就是前蘇聯時期。
——摘自馮紹雷《普京和俄國政治》
材料二 :一百多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宣言》。這項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盞希望的航燈出現在千百萬黑人奴隸面前……《解放宣言》的簽署預示著備受煎熬的漫漫長夜結束了,令人歡欣鼓舞的黎明到來了。
——摘自馬丁 路德 金 1963 年 8 月的演說
材料三 :日本的新統治者致力于日本社會的轉型,以獲得同外國勢力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平等地位。……變革使日本成為東亞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強國。……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標是強化中央集權。
——摘自杰里 齊格勒《新全球史》下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俄國前兩次高峰相關的歷史事件以及它們的共同影響。
(2)材料二中“一位偉大的美國人”指的是誰?“《解放宣言》像一盞希望的航燈出現在千百萬黑人奴隸面前”在當時發揮了什么作用?這位偉大的美國人做出了什么貢獻?
(3)材料三中“變革”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為了實現“首要目標”,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變革使日本成為東亞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強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答案】(1)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都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2)林肯;調動了黑人的參戰積極性,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被動的局面。(或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為維護美國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杰出貢獻
(3)明治維新廢藩置縣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知識點】俄國彼得一世的改革;俄國農奴制的改革與廢除;林肯與美國南北戰爭;日本明治維新
【解析】(1)依據材料一“俄羅斯現代化的第一個高峰發生在十八世紀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葉卡捷琳娜時期……第二個高峰發生在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俄國前兩次高峰相關的歷史事件是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彼得一世改革和1861年農奴制改革都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2)根據材料二“一百多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宣言》。這項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盞希望的航燈出現在千百萬黑人奴隸面前……《解放宣言》的簽署預示著備受煎熬的漫漫長夜結束了,令人歡欣鼓舞的黎明到來了。——摘自馬丁 路德 金 1963 年 8 月的演說”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位美國人指的是林肯,林肯在南北戰爭時期頒布《解放黑人奴隸宣言》,規定從1863年元旦起,廢除叛亂各洲的奴隸制,并允許奴隸作為自由人參加軍隊。調動了黑人的參戰積極性,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被動的局面。(或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林肯為維護美國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杰出貢獻。
(3)根據材料三“日本的新統治者致力于日本社會的轉型,以獲得同外國勢力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平等地位。……變革使日本成為東亞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強國。……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標是強化中央集權。”可知,反映的是日本明治維新。明治維新期間,為了實現“首要目標”,明治政府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明治維新改革不徹底,保留了大量封建殘余,日本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故答案為:
(1)彼得一世改革;1861年農奴制改革;都促進了俄國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
(2)林肯;調動了黑人的參戰積極性,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被動的局面。(或扭轉了北方軍隊在戰場上的被動局面)為維護美國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作出了杰出貢獻。
(3)明治維新廢藩置縣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明治維新、南北戰爭俄國改革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世紀及應用知識的能力。美國內戰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民主革命,明治維新和俄國農奴制改革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九下第一單元 殖民地人民的反抗與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展
( 18世紀末19世紀初—19世紀中期)(10年7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理解殖民地民族解放斗爭的正義性和艱巨性(唯物史觀、家國情懷)
·初步認識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唯物史觀)
【內容要點】
兩條主線 殖民地人民的抗爭。(拉美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資本主義統治的鞏固與擴大。
四大事件 彼得一世改革、俄國農奴制改革、美國南北戰爭、明治維新。
六大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章西女王、林肯、亞歷山大二世、明治天皇。
知識點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印度民族大起義
一、拉丁美洲的獨立運動(18世紀末19世紀初)(勝利)
1.背景:①長期處于西班牙和葡萄牙殘酷的殖民統治之下(內因)。
②受美國獨立戰爭和法國大革命的影響(外因) 。
2. 領導人: 玻利瓦爾 和 圣馬丁(南美的“解放者”) 。
3. 概況:①玻利瓦爾“從北往南”解放了哥倫比亞、委內瑞拉和厄瓜多爾等地,成立“大哥倫比亞共和國”。
②圣馬丁“從南往北”領導了阿根廷、智利、秘魯的獨立運動。他們兩個進攻的都是(西班牙殖民者)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
1.原因:
(1)19世紀中期,印度已淪為英國的殖民地。
(2)英國完成了工業革命,進一步加強對印度的經濟掠奪和政治壓迫。
(3)印度人民的反抗情緒日益高漲。
2.時間:1857年―1859年。
3.導火線:涂油子彈事件。
4.領導階層:封建王公。
參與階層:印度土兵(主力)、農民、手工業者以及被剝奪權力的王公。
5.杰出代表:章西女王(印度民族女英雄)。
6.結果:失敗
原因:(1)英國殖民者的殘酷鎮壓。
(2)封建王公叛變,削弱了起義力量。
(3)缺乏統一的領導。
(4)英國工業革命后,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反殖民主義的革命力量還不夠強大。
7.評價:
(1)性質:民族解放運動。
(2)影響:印度民族大起義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這次起義也是19世紀中期亞洲民族解放運動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知識點2:彼得一世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美國內戰;日本明治維新
一、彼得一世改革
1、俄國統一:16世紀初,建立統一的俄羅斯國家。伊凡四世執政期間采用“沙皇”稱號,強化了君主專制。
2、彼得一世改革:18世紀初
(1)背景(原因):俄國盛行農奴制,封閉落后,工商業發展極其緩慢。
(2)目的: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
(3)內容:①政治:加強中央集權,設參政院。②經濟:興辦手工工場,重商主義,允許工場主購買整個村莊的農奴。引進西方先進技術。③軍事:義務兵役制,建立新式常備軍。貴族必須到軍隊或行政機構任職,按功勞提拔。④文化:派留學生,開辦學校、創辦科學院,辦報紙,⑤改革習俗:提倡人們學習西方的禮節和生活方式。
(4)作用:積極: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増強,成為歐洲軍事強國,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開啟了俄國近代化的進程。局限:農奴制進一步加強,成為日后俄國社會發展的障礙。
(5)性質:彼得一世改革是自上而下的帶有資本主義色彩的封建性質的改革。
二、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亞歷山大二世改革)
1、背景:a.俄國農奴制嚴重阻礙了俄國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b.克里米亞戰爭慘敗,激化了社會矛盾 (直接原因)
2、目的:挽救沙皇統治危機,維護地主階級利益。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4、內容:(1)農奴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改變身份,自由轉換職業。(2)農奴獲得“解放”時的同時,可以獲得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所出的價錢高出當時的地價。
5、意義:(1)進步性:是俄國近代歷史的轉折點,廢除了農奴制,促進社會各個方面出現了新的氣象,推動了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2)局限性:但農奴制的殘余仍然存在,影響俄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三、美國內戰
根本原因:兩種經濟制度的矛盾
(南方種植園奴隸制阻礙了美國資本主義發展)
兩種制度:北方資本主義工商業、南方種植園奴隸制
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廢存
戰爭過程
(1)導火線:1860年,林肯當選為總統
(2)開始標志:1861年,南方軍隊挑起戰爭,內戰爆發
(3)戰爭初期:北方屢屢失利(因為南方蓄謀已久,早有軍事準備)
(4)轉折點;1862年,頒布《宅地法》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內容:《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布從1863年元旦起,南方叛亂地區的奴隸永遠獲得自由,并可以以自由人的身份參加北方軍隊。
作用:調動了農民和黑人奴隸的積極性。他們踴躍參軍作戰,扭轉了戰局
(5)結束:1865年,南方軍隊投降,北方獲勝,避免了美國分裂
5、評價林肯:林肯為維護國家統一和解放黑人奴隸做出了杰出貢獻,成為美國歷史上的著名總統
6、內戰性質;美國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7、影響:美國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沒有廢除種族歧視)
四、日本明治維新
1、明治維新的原因:
①、幕府的統治危機:19世紀中期,日本處于德川幕府統治之下。實權掌握在 幕府將軍 手中。德川幕府推行鎖國政策,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阻礙了社會、經濟的發展。(根本原因)
②、民族危機: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的入侵,加劇了幕府統治危機。
2、前提:
倒幕運動:1868年,倒幕派結束了幕府的統治,改年號為“明治”。(王政復古、辭官納地)
3、時間:1868年
4、主要措施:
(1)政治上:廢藩置縣,加強中央集權。
(2)軍事上:實行征兵制,建立新式軍隊。
(3)經濟上:推行地稅改革,以“殖產興業”為口號,大力發展近代經濟。
(4)社會生活上:提倡“文明開化”,向西方學習,改造日本的教育、文化和生活方式。
5、評價
(1)積極: 明治維新成為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日本迅速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實現了富國強兵,開始躋身資本主義強國之列。
(2)消極(局限性):明治維新保留了大量舊制度的殘余,軍國主義色彩濃厚。日本人強大起來后,很快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6、性質:是一場天皇領導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易混易錯】
1.【歸納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和印度民族大起義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
時間 19世紀初 19世紀中(1857-1859)
領導者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封建王公)
結果 勝利 失敗
意義 推翻殖民統治,贏得獨立戰爭勝利,鼓舞了殖民地人民;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的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美國家的格局。 打擊了英國殖民統治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相同點 背景: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性質: 反抗殖民統治的民族解放運動
★【歸納比較】美國獨立戰爭與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美國獨立戰爭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不同點 范圍 美國獨立戰爭只局限于北美13個殖民地 拉美獨立運動席卷整個拉丁美洲
領導者 資產階級和種植園主結成聯盟,起了領導作用 拉美的資產階級力量很弱,只是作為一股力量參加了運動,運動的領導權權掌握在土生白人地主的手中
影響 美國獨立戰爭對法國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起了重大推動作用,美國贏得了徹底獨立,也為資本主義迅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拉美國家則面臨著新的殖民主義威脅,而國內則是封建主園經濟和獨裁統治的普遍存在, 資本主義發展困難重重
相同點 ①背景:美國獨立戰爭和拉美獨立運動都是在經濟發展、民族民主意識增強、啟蒙思想影響下爆發的。②目的:都要求擺脫殖民統治,爭取國家獨立,發展經濟。③特點:都以小抗大,以弱勝強。④性質:都是以獨立戰爭形式出現的資產階級革命
【歸納比較】彼得一世改革與1861年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 1861年改革
相同點 1、兩次改革都是由沙皇下令自上而下進行的 2、改革的對內作用相似,都從不同方面推動了俄國社會的進步 3、改革的對外影響相似,都增強了俄國的經濟、軍事實力,為對外擴張準備了條件,加快了擴張的步伐
不同點 背景 17世紀晚期,俄國經濟嚴重落后于西歐,為了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彼得一世進行改革; 19世紀中期,俄國農奴制出現嚴重危機,沙皇亞歷山大二世為了鞏固政權,延緩革命的到來,宣布廢除農奴制。
內容 彼得一世改革主要是加強中央集權,擴大軍事力量,發展經濟,推動學校教育,改革社會習俗,絲毫未觸動農奴制。 1861年改革宣布農奴在法律上成為“自由人”,廢除了農奴制度。
影響 彼得一世改革強化了俄國的農奴制度,增強了國力,使俄國走上了對外擴張的道路。 1861年改革雖然很不徹底,但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道路,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性質 彼得一世改革是地主(農奴主)階級性質的改革; 1861年改革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歸納比較】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比較
獨立戰爭 南北戰爭
不同點 原因 美國獨立戰爭是由于英國的殖民統治阻礙了北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和美利堅民族觀念形成而引起的。 美國南北戰爭是由于北方資本主義制度和南方奴隸制度水火不容,圍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雙方的矛盾變得無法調和而引起的
性質 既是民族解放戰爭,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既是內戰,又是資產階級革命
領導人 華盛頓 林肯
頒布文件 《獨立宜言》 《宅地法》《解放黑人奴隸宣言》
意義 實現了國家獨立 維護了國家統一和廢除了奴隸制度
相同點 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促進了美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歸納比較】日本明治維新與中國戊戌變法的異同
項目 明治維新 戊戌變法
不同點 國內背景 列強入侵激化國內矛盾;統治階級內部分化,幕府極端孤立 清政府對外妥協退讓,對內鎮壓人民革命,守舊勢力強大
國際環境 西方列強處于自由資本主義時期,國際環境相對寬松 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領導者 具有革新精神的中下級武士 資產階級維新派
目的 富國強兵 救亡圖存
結果 走上資本主義道路,成為亞洲強國 改革失敗,中國依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相同點 外部環境 都遭受了資本主義國家的外來侵略
改革性質 都是資產階級性質的變法圖強運動
改革內容 都有促進資本主義發展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內容
改革方式 都是自上而下的變法運動
★【歸納比較】俄國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
項目 俄國1861年改革 日本明治維新
不同點 直接原因 對戰爭的失敗加劇了農奴制的統治危機 民族危機加劇了社會矛盾,導致幕府統治被推翻
內容 主要是廢除農奴制 主要圍繞富國強兵、文明開化來進行
領導力量 以沙皇為代表的封建統治階級 以倒幕派為核心的改革派
相同點 時代 都處在19世紀中葉。這一時期,資本主義是世界歷史發展的潮流
性質 都是自上而下的資本主義性質的改革
結果 都使本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改革都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目的 都是維護自身統治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知識比較:拉丁美洲獨立運動與印度民族大起義。
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印度民族大起義
時間 18世紀末19世紀初 19世紀中期(1857-1859)
原因 殘酷的殖民統治和經濟掠奪
代表人物 玻利瓦爾、圣馬丁 章西女王
結果 成功 失敗
性質 民族解放運動
意義 趕走了西、葡殖民者,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興獨立國家,基本形成今天拉丁美洲的國家格局 沉重打擊了英國殖民者,反映了印度民族意識的覺醒
2.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的幾種“解放”
3.拉美發展史
4、世界近代以來爭取民族獨立的斗爭
5.彼得一世改革的背景:
材料:17世紀末,尼德蘭和英國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俄國依然是落后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統治階級。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由于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相聯系的政治機構、軍事制度、文化教育也存在著諸多弊端。這種落后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
——宗瑞仙《人文社會科學概要》
提示:俄國社會發展遠遠落后于西方,封建農奴制盛行,經濟水平十分低下。
6.美國南北戰爭的背景:
材料:
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原料和市場 南主的種植園主把棉花和其他原料運往英國,從英國輸入大批工業品
北方資產階級希望提高關稅,保護本土工業 南方種植奴隸主主張降低關稅,自由貿易,使其得到廉價進口貨
北方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需要大量廉價自由勞動力 南方種植園主采用奴隸制生產方式占有大量勞動力
對于新擴張的西部領土,北方主張建立自由州 南部力圖擴展蓄奴州
(1)根本原因:美國北方資本主義經濟與南方種植園經濟之間的矛盾不可調和。
(2)南北矛盾焦點:奴隸制的存廢問題。
7.美國獨立戰爭、南北戰爭的影響:
材料:在美國歷史上唯一的這次內戰中……更擁有道義和價值觀優勢的北方取得了勝利。林肯解放了黑奴,也維護了國家的統一。而南北戰爭對于美國日后成為一個世界大國的意義還不止于此。
南北戰爭的影響:廢除了奴隸制,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為資本主義發展掃清了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戰爭 性質 歷史意義(依據)
獨立 戰爭 既是一場民族解放戰爭,又是一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推翻了英國的殖民統治,獲得了國家獨立,為美國資本主義發展開辟了道路
美國 內戰 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它維護了國家統一,廢除了奴隸制,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迅速發展創造了條件
8.日本幕府統治對外政策及影響:
材料:
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的鎖國令(節選):
(一)除特許船以外,嚴禁其他船只駛往外國。
(二)除特許船以外,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國,如有偷渡者,應處死罪,偷渡船及其船主,一并扣留。
…………
(六)外國船到來,應即呈報江戶,并應按照往例,通告大村藩主,請其派遣監視艦船。
提示:(1)政策:鎖國政策。(2)影響:造成日本與外界隔絕,也阻礙了日本社會、經濟的發展。
9.日本歷史上的兩次重要改革:日本明治維新、俄國1861年改革有哪些相同點?
名稱 大化改新 明治維新
時間 7世紀中期 19世紀中期
主持者 孝德天皇 明治天皇
學習對象 中國 歐美
作用 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 從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
1.俄國廢除農奴制的目的、實質和性質
提示:①所處時代相同:都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②性質相同: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③結果相同(進步性):都通過改革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④局限性:都保留了舊制度的殘余,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10.比較日本明治維新和中國戊戌變法。
改革 國際環境 改革阻力 群眾基礎 領導力量 結果
日本 明治維新 列強對日本的侵略尚不深入 幕府統治在改革前已被推翻 重視、利用人民群眾的力量,社會基礎堅實 倒幕派掌握實權 成功
中國 戊戌變法 帝國主義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地主階級頑固派掌握國家實權,力量強大 脫離群眾,社會基礎薄弱 維新派依靠沒有實權的皇帝 失敗
11.資本主義發展的重要歷程
【歷史解釋】
(1)目的:鞏固統治,緩和階級矛盾,增強國家實力,避免革命的發生。
(2)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奴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
(3)性質:是一場沙皇實行的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2.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三種方式。
(1)資產階級革命:英國、法國、美國。
(2)民族獨立戰爭:美國。
(3)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俄國、日本。
3.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
19世紀中期,美國由于南方盛行奴隸制,占有大量勞動力,而這正是北方資本主義發展所急需的;俄國由于農奴制的盛行,大量農奴被束縛在土地上,沒有人身自由。因此19世紀中期,美國和俄國在資本主義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共同問題是急需自由勞動力。
4.美國獨立戰爭和南北戰爭的異同比較。
(1)不同點:
①原因不同,美國獨立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殖民統治的阻礙;南北戰爭是因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受到奴隸制的阻礙。
②任務不同,獨立戰爭要求推翻英國的殖民統治,贏得民族獨立;南北戰爭是為了維護國家統一,廢除黑人奴隸制。
③方式不同,美國獨立戰爭采取的是民族解放斗爭的方式;美國南北戰爭是以內戰的方式進行的。
④性質不同,獨立戰爭具有民族解放戰爭和資產階級革命的雙重性質;南北戰爭是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
(2)相同點:都有杰出的領導人;都是資產階級革命;都通過戰爭方式掃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障礙,都有利于美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5.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異同比較。
(1)相同點:①都是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②改革都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此后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③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2)不同點:①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著嚴重的國內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則不僅有國內危機,還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②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通過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為改革掃清了障礙;俄國在改革前沒有發生內戰。③內容不同,俄國改革以廢除農奴制為主;日本改革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以學習西方為主。
【唯物史觀】
1.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歷史意義分別是什么
(1)勝利原因:戰爭的正義性;人民的支持;領導者個人的才能;策略的正確;各個地區的聯合斗爭和互相支援。
(2)歷史意義:摧毀了西班牙、葡萄牙在南美洲的殖民統治;拉丁美洲出現了一系列新獨立的國家,奠定了今天拉丁美洲的政治版圖;鼓舞了殖民地人民的斗爭。
2.同樣是民族解放運動,為什么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取得成功,而印度民族大起義卻失敗了?
提示:拉丁美洲獨立運動勝利的原因:①拉丁美洲各國人民能聯合起來,協同作戰,南北夾擊,共同打擊殖民者,為民族獨立英勇斗爭。②有統一的指揮。③玻利瓦爾等領導人的卓越領導。④西班牙和葡萄牙在殖民地爭奪中力量日益衰落。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①印度單靠一國力量。②起義過程中沒有形成統一的領導,被英軍各個擊破。③工業革命后,英國經濟軍事實力強大,實力遠超西班牙和葡萄牙。
3.中、日近代化過程中的洋務運動、明治維新一敗一成的原因。
(1)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單純引進西方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頑固派的阻撓;洋務運動缺乏堅強的領導核心;洋務派內部的腐敗;外國勢力的擠壓。
(2)明治維新成功的原因:日本的封建專制統治相對薄弱,倒幕力量強大;在推翻幕府的基礎上實施全面的行之有效的改革;日本全方位學習西方;有相對寬松的國際環境。
4.如何客觀辯證地評價俄國1861年農奴制改革?
(1)積極影響:俄國廢除農奴制的法令中規定,農奴獲得人身自由,這一規定為俄國的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大量廉價的自由勞動力;農民必須出錢贖買土地,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資金來源。這些都有力地推動了俄國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2)消極影響:改革保留了大量農奴制的殘余。經濟上,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貴族地主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廣大農民繼續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政治上,貴族地主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沙皇仍然擁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權力,對人民實行君主專制統治。
【家國情懷】明治維新對中國的影響以及給我們提供的歷史借鑒。
(1)對中國的影響:明治維新后,日本走上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發動了侵略中國的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戰敗,日本強迫中國簽訂《馬關條約》,這一事件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歷史借鑒: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實施科教興國戰略,大力培養人才;堅持改革開放,大力發展經濟。
1.(2023·長春)1871年,日本廢除260余藩,設置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府和縣,這個舉措(  )
A.加強了中央集權 B.改變了日本教育方式
C.建立了新式軍隊 D.開啟了大化改新進程
2.下列有關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
A.背景:民族危機逐步加深 B.目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
C.結果: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D.特點:軍國主義色彩濃厚
3.(2019·吉林長春中考真題)下列有關明治維新的表述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 .開始于1868年 B .由明治政府推行
C .是日本歷史的重大轉折點 D.實行廢藩置縣
1.(2023·大安模擬)在1826年給友人的信中,他寫道:“‘解放者’的稱號已經高于一切,因此我絕不會降低身份去登上王位。”這里的他是(  )
A.華盛頓 B.玻利瓦爾 C.甘地 D.卡斯特羅
2.(2023·吉林一模)從反抗對象來看,下列亞非拉國家的斗爭與其他三項不同的是(  )
A.拉丁美洲獨立運動 B.印度民族大起義
C.非暴力不合作運動 D.華夫脫運動
3.(2023·德惠模擬)“拉丁獨立起風云,南美救星立首勛。外寇驅除得解放,戰功顯赫后人尊。”該詩句歌頌的歷史人物是(  )
A.玻利瓦爾 B.甘地 C.章西女王 D.卡德納斯
4.(2023·通榆模擬)在亞非拉反對殖民統治的民族民主運動中,被用來命名國家名稱的運動領袖是(  )
A.玻利瓦爾 B.圣馬丁 C.章西女王 D.甘地
5.(2022·吉林模擬) 1999年底,收回運河區全部主權的國家是(  )
A.中國 B.印度 C.納米比亞 D.巴拿馬
6.(2023·長春一模)如圖是一位君主正要剪掉保守派貴族的胡子。17世紀中后期,他決心改變俄國的落后面貌,實現富國強兵。圖中君主應該是(  )
A.彼得一世 B.亞歷山大二世
C.伊凡四世 D.葉卡捷琳娜二世
7.(2022·長春模擬)19世紀60年代的時代潮流是(  )
A.資本主義制度初步確立 B.資本主義制度鞏固擴大
C.世界殖民體系徹底瓦解 D.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發展
8.(2022·吉林一模)亞歷山大二世解放了農奴,這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轉折點”指(  )
A.使俄國贏得了一戰的勝利 B.廢除了腐朽沙皇專制統治
C.推動俄國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 D.使俄國走上社會主義道路
9.(2020·吉林模擬)學會抓關鍵詞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與關鍵詞“俄國”“開啟近代化進程’相吻合的歷史人物是(  )
A.彼得一世 B.亞歷山大二世
C.列寧 D.斯大林
10.(2023·封開一模) 1862年9月,聯邦在慘烈的安蒂特姆戰役中取得首次勝利。隨后,林肯起草了其最為著名、名垂青史的行政命令,讓戰爭與國家方向發生永久性改變。1863年1月1日,該命令以法律手段,在聯盟國一定區域(至少在文件記錄上)解放了約350萬非裔美國奴隸,尤其是那些仍處于叛軍控制之下的州。“該命令”的直接影響是(  )
A.調動了農民參軍積極性 B.維護了美國國家統一
C.擴大了聯邦軍隊的兵源 D.清除了資本主義障礙
11.(2022·長春模擬)“南北戰爭有利于全國經濟的一體化發展,確立了所有美國公民首先是美國的國家公民,其次才是各州公民的原則。松散的聯邦變成了一個真正意義上統一的國家。”材料表明,南北戰爭(  )
A.消除了美國南北經濟的差異 B.增加了州政府與聯邦政府對立
C.標志美國聯邦制度最后形成 D.強化了聯邦政府的權威和影響
12.(2022·吉林模擬)美國《獨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所承載的任務分別是(  )
A.人權與新政 B.獨立與統 C.改革與人權 D.獨立與民主
13.(2022·長春模擬)美國《獨立宣言》和《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所承載的任務分別是(  )
A.人權與新政 B.獨立與統一 C.改革與人權 D.獨立與民主
14.(2022九下·吉林月考)美國歷史上第二次資產階級革命是(  )
A.獨立戰爭 B.美國內戰 C.西進運動 D.羅斯福新政
15.(2021九上·德惠期末)”美國南北戰爭清除了資本主義發展的最大障礙,為以后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材料中的障礙”與“條件”應是(  )
A.封建專制和統市場 B.奴隸制度和自由勞動力
C.農奴制和資本 D.英國殖民統治和原料
16.(2023·長春模擬)下列歷史時間軸的主題應是(  )
A.封建時代的歐洲 B.國際格局的確立與演變
C.走向整體的世界 D.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擴展
17.(2023·寬城一模)下列有關戊戌變法和明治維新相同點的表述,正確的是(  )
A.背景:民族危機逐步加深 B.目的:旨在維護封建統治
C.結果: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D.特點:軍國主義色彩濃厚
18.(2022九上·吉林期末)下列國家走上資本主義道路的方式,明顯不同于其他三個國家的是(  )
A.法國 B.日本 C.美國 D.英國
19.(2022·吉林模擬)比較法是學習歷史的重要方法之一。明治維新與戊戌變法的不同點是(  )
A.面臨民族危機 B.主張辦新式學堂
C.訓練新式軍隊 D.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20.(2022·綠園模擬)美國內戰、俄國1861年改革、日本明治維新這三個重大歷史事件的共同點在于(  )
A.都改變了落后的封建制度 B.都為本國資本主義的發展掃除了障礙
C.都保留了封建制度的殘余 D.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21.(2022·吉林一模)在1878年的日本,兒童玩拍球游戲時,用10種最值得采用的新事物的名字來代替數字,它們分別是汽燈、蒸汽機、馬車、照相機、電報、避雷針等。這主要反映了日本(  )
A.文明開化的學習內容 B.廢藩置縣的政治政策
C.殖產興業的經濟政策 D.全盤西化的生活方式
材料分析題
22.(2022·吉林模擬)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19世紀_上半葉,俄國盛行農奴制,近代工業企業的勞動者近40%是農奴,農奴沒有人身自由,生活貧困,購買力低。
材料二: 19 世紀中葉,日本實行幕府制度,新興地主和高利貸商人經濟實力不斷增強,卻沒有土地所有權,也不能隨意發展工商業。
材料三: 19世紀中期,美國南方為了擴大棉花等原料出口,換取英國廉價的工業品,反對提高關稅;北方為發展本國工業,要求提高關稅,抵制外國商品的輸入。同時,對美國西部新增加的土地,南北方的態度也不相同。南方力圖擴展奴隸制,建立新的蓄奴州;北方主張建立自由州,發展資本主義工商業。雙方針鋒相對,互不相讓。
(1)從材料一和材料二中可以看出,19 世紀中期,俄、日兩國的工業化進程比較緩慢的根本原因分別是什么 這兩國后來是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的
(2)從材料三中可以看出,19世紀中期,美國南北方的矛盾加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這種矛盾的加劇導致了怎樣的結果
(3)從上述三個國家解決這些經濟矛盾的途徑中,你得到了怎樣的啟示
23.(2021九上·長春月考)閱讀下列材料并作答
材料一:俄羅斯現代化的第一個高峰發生在十八世紀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葉卡捷琳娜時期……第二個高峰發生在亞歷山大二世統治時期……第三個高峰也就是前蘇聯時期。
——摘自馮紹雷《普京和俄國政治》
材料二:一百多年前,一位偉大的美國人簽署了《解放宣言》。這項很重要的法令像一盞希望的航燈出現在千百萬黑人奴隸面前……《解放宣言》的簽署預示著備受煎熬的漫漫長夜結束了,令人歡欣鼓舞的黎明到來了。
——摘自馬丁 路德 金 1963 年 8 月的演說
材料三:日本的新統治者致力于日本社會的轉型,以獲得同外國勢力在政治和軍事上的平等地位。……變革使日本成為東亞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強國。……明治政府的首要目標是強化中央集權。
——摘自杰里 齊格勒《新全球史》下
請回答: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與俄國前兩次高峰相關的歷史事件以及它們的共同影響。
(2)材料二中“一位偉大的美國人”指的是誰?“《解放宣言》像一盞希望的航燈出現在千百萬黑人奴隸面前”在當時發揮了什么作用?這位偉大的美國人做出了什么貢獻?
(3)材料三中“變革”指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為了實現“首要目標”,明治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變革使日本成為東亞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強國”產生了什么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河北区| 嵩明县| 肃南| 庆阳市| 富民县| 永新县| 诏安县| 五莲县| 达尔| 三穗县| 叙永县| 沛县| 井研县| 慈溪市| 垣曲县| 班玛县| 曲沃县| 恩施市| 贵南县| 乌鲁木齐县| 白山市| 华坪县| 伊金霍洛旗| 雅江县| 罗甸县| 京山县| 顺昌县| 淮南市| 柏乡县| 金阳县| 永泰县| 平遥县| 玉溪市| 四子王旗| 永平县| 乌拉特后旗| 金川县| 九龙县| 瓮安县| 班戈县| 革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