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第五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581—907年)(原卷版)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隋唐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既是對秦漢的繼承,也是不斷創新和進步的表現。1.繁榮表現(1)工具革新,經濟繁榮①交通運輸:隋朝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②農業技術:興修水利,工具革新(曲轅犁、筒車);③手工業發展:絲織工藝水平高,陶瓷業發展;④商業都市:長安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⑤盛世: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2)科技發展,文化繁榮①科技領先: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火藥;②唐詩繁榮: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著名詩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③書法繪畫:隋唐書法、繪畫輝煌,著名的有顏真卿、柳公權、閻立本、吳道子。2.開放表現(1)選官制度:科舉制度創立、完善,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2)民族關系:民族政策開明。設機構、和親、冊封促進了民族關系的融合和發展。(3)社會風氣:社會風氣開放,充滿活力,人們顯示出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4)對外關系:開放的對外政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日本派遣唐使,學習中國的先進制度;唐都長安,世界性大都會。通過了解隋朝的興亡、“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興盛的原因;了解科舉制度創建、大運河開通、文成公主入藏、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事,從制度、經濟、文學藝術、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認識隋唐王朝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通過了解“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局面,認識唐末五代的社會危機。知識點一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和統一: 年, (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 。 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2、隋統一原因和意義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發展。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意義: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二、開通大運河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統治。2、時間、人物:隋煬帝從 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3、中心、起始點:以 為中心,北達 ,南至 。4、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5、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 。6、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 。7、開通的作用: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1.過程:① 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煬帝時, 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2.意義: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 的發展。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 多年。四、隋朝的滅亡1.背景: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2.概況: 地區首先爆發農民起義,隨即蔓延至全國,隋朝統治面臨瓦解。3.滅亡:公元 年,隋煬帝在 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與秦朝滅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國)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隋文帝像 隋朝士兵俑 含嘉倉示意圖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京杭大運河(2)時空觀念、歷史解釋:隋唐時期是中國糧食儲備輝煌發展的時期……太倉(含嘉倉)是專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糧倉,主要盛納全國州縣所交租米,并起著關東和關中之間漕米轉運站的作用……構成了“以長安為中心,依靠東南地區賦稅存立的”中原王朝生命線。——《先秦諸子糧食安全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根據示意圖,分析隋朝糧倉設置的特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朝大運河開鑿的作用。答案:(3)唯物史觀、歷史解釋605—610年間隋煬帝先后征發了200多萬民工,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開鑿期間,所有民工均自帶干糧、自備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傷死在了工地上。大運河連接了五大水系。把黃河中下游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連為一體。運河通航后,江南的糧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運輸到都城長安及洛陽。自隋唐以后,沿運河兩岸興起了一批商業都市,杭州、鎮江、揚州、開封等地,逐漸發展成為新興商業都會,這些城市歷經宋、元、明、清而不衰,不僅是一座繁盛都市,而且也成為物資和人文薈萃之所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教學參考書》關于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歷史上褒貶不一,你的觀點是什么?請簡要說出你的理由。答案:知識點二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1.建立: 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 。李淵就是 。隨后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2.即位: 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號“ ”。3.貞觀之治(1)措施:①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如: ),從善如流。②唐太宗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如房玄齡、杜如晦 )。③推行的革新措施: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 ,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 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2)表現: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 ”。 二、女皇武則天1.稱帝:先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統治措施: ①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②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 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③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3.影響: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稱她的統治“ ”。三、開元盛世(“開元”,唐玄宗統治前期年號)1.背景: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2.措施(1)重用賢能,出現賢相 。(2)整頓吏治,裁減冗員。(3)發展經濟,改革稅制。(4)注重文教,編修經籍。3.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唐太宗像 唐玄宗武則天像 唐朝前期疆域圖(2)歷史解釋: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知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常說:“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學識為本。”太宗問魏征:“何謂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根據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要理念。任舉一例說明他是如何踐行這些理念的 答案:知識點三 盛唐氣象一、經濟的繁榮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1、在農業方面: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如 和筒車;并在全國各地興修許多水利工程。2、唐手工業發展到很高水平。①紡織業:品種繁多,尤以 工藝水平最高,蜀錦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②陶瓷業:陶瓷器生產水平很高,以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和 最為著名。③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都頗具規模。3、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唐都 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商業繁榮;即使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 大都會。二、民族交往與交融(1)反擊突厥:貞觀年間,唐太宗發兵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2)民族交往與交融的表現:①唐太宗實行 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 ”。②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密切聯系,如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 ,封南詔首領為 。③唐朝先后設置 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④唐與吐蕃的和親:唐太宗將 嫁給吐蕃贊普 ,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發展。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1、唐朝的社會風氣比較 ,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當時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2、社會風氣 ,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尚武風氣盛極一時。四、多彩的文學藝術(1)唐詩:李白享有“ ”的美譽;杜甫的詩有“ ”之稱,他被譽為“ ”;白居易的詩風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書法:最著名的是 、柳公權和歐陽詢。顏真卿《顏氏家廟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3)繪畫: 的人物畫, 的畫風格奔放。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4)音樂、舞蹈:吸收了周邊民族的藝術精華,涌現出一批名家。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閻立本《步輦圖》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顏真卿《顏氏家廟碑》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1)以上四幅圖片蘊含的歷史信息,分別體現了“盛唐氣象”的什么內容(2)“盛唐氣象”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從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啟示?答案:(1)體現的內容圖1圖2圖3圖4答案:(2)(3)歷史解釋:從吐蕃傳來的馬球運動在盛唐時期非常流行,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甚至宮廷婦女都參與其中。唐與吐蕃、突厥首領會盟時組織馬球比賽。日本遣唐使把馬球的玩法帶回了日本。馬球運動這項強健體魄、開放心胸的運動,是當時社會和平、富足的體現,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從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球運動流行所展現的“盛唐氣象”。答案:知識點四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文成公主入藏1、吐蕃人是今天 的祖先。2、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 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3、641年,唐太宗把 嫁給 ,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 之間的友好關系。4、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二 、遣唐使1.含義:唐朝時,日本派遣到中國學習先進文化的使節,當時稱為“ ”。2.貢獻: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 、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鑒真東渡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2.過程:754年, 第六次東渡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3.意義: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四、玄奘西行1.時間: 初年。2.過程: 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3.貢獻: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由其口述的 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2)時空觀念:(1)材料中數字所表示的國家是與唐朝交流比較頻繁的國家,它們分別是哪三個國家?(2)根據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唐朝對外交往有何特點?答案:(3)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唐朝處理對外關系的時候,強調制度文化的傳播和對周鄰國家的開放;通過人員、物質、文化的廣泛流動,充分吸收各國之長,維持自身的先進性和活力,形成對周鄰的優勢和吸引力,確保自身的中心地位。——《教師教學用書 中外歷史綱要》(1)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要指出唐朝“對周鄰的優勢和吸引力”的例子有哪些?(2)唐朝的興盛對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何啟示?答案:知識點五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亂1.背景:內憂: 以后,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外患:各地節度使勢力膨脹,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邊將 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 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2.爆發:755年-763年, 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 一起發動叛亂,史稱“ ”。3. 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 ,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逐漸形成 的局面。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1.原因:(1)唐朝 ,統治腐敗, 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而且相互之間發生兼并戰爭,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2)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2.黃巢起義:起義軍在 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3.唐朝滅亡: 年, 朱溫 建立了 政權,唐朝至此滅亡。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1.含義:唐朝滅亡后,北方 先后出現五個政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南方地區出現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 ,史稱“ ”。2.評價: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黃巢像 五代十國形勢圖《韓熙載夜宴圖》(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材料一:唐朝時,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有往來。那時候,外國人除了與中國貿易,還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引進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聲望很高,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中國歷史》材料二:至德元年(756年)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后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斗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新唐書》材料三:為了維護統一,消除不聽命的節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節度使,造成國家分裂的局面。總之,各個藩鎮在名義上屬于中央管轄,但實際上他們并不聽從中央,皆各行其是。唐朝最終被朱梁政權取代。——《中國歷史》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史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唐朝社會發展歷程的特征。答案:1.貞觀之治出現于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元盛世出現于唐玄宗統治前期。2.遣唐使是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先進文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文化和傳授佛經;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教,學習天竺的先進文化。3.五代十國中的“五代”都在北方地區,是先后存在;而“十國”中九個在南方,只有北漢在北方地區,是同時并存的。1.(2023年湖南省長沙市)“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體現這一觀點的工程是( )A.都江堰 B.長城 C.大運河 D.紫禁城2.(2023年四川省遂寧市)宋朝詩人汪洙《神童詩》有云:“少小需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該詩句反映了中國古代某種制度下人們對讀書的重視。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丞相制 C.科舉制 D.內閣制3.(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讀下圖,能準確解讀該圖的一項是( )A.民族大交融 B.從分裂到統一C.分封制盛行 D.經濟重心南移4.(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秦朝和隋朝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關于兩個朝代說法正確的是( )A.兩朝都定都長安 B.都出現盛世局面C.都實現制度創新 D.都推行科舉制度5.(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根據《唐朝人口統計表》,分析人口數變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確的是( )時間 人口數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 1900萬人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4141萬人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 4531萬人A.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 B.唐玄宗重視文教事業C.唐朝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 D.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6.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與這一理念吻合的是( )A.進一步完善中央機構 B.嚴格考察官吏政績C.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D.減輕人民勞役負擔7.(2023年廣東省深圳市)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據統計,總數不下3000人,有一些還身居高位。這說明唐朝( )A.開放包容 B.經濟繁榮 C.文化昌盛 D.政治腐敗8.(2023年山東省東營市)“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材料描述的生產工具是( )A.樓車 B.翻車 C.曲轅犁 D.筒車9.(2023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 )A.張騫 B.鑒真 C.玄奘 D.鄭和10.(2023年北京市)以下兩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當時( )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構圖方式來自于中亞地區,雙狐雙桃是中國傳統圖案 鎏金雙獅紋銀碗,其紋飾既受到薩珊(今伊朗地區)藝術的影響,又有著本土化的獅型圖案A.政治制度完備 B.中外文化交流 C.詩歌創作繁榮 D.民族關系和睦11.(2023年甘肅省金昌市)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中說:“在唐朝統治的萬花筒般的三個世紀中,幾乎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證這一論述的史事是( )A.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傳授佛經 B.玄奘西行取經游歷100多個國家C.有70多個國家與唐朝有來往 D.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17年12.(2022年廣東)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名家輩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天真狂放的藝術個性”三個特征的唐代詩人是( )A.駱賓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13.(2022年廣西百色)“他不畏艱險,歷經磨難到達天竺,訪遍名寺研習佛法;學成后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材料評述的是( )A.鑒真東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鄭和下西洋14.(2022年四川廣元)考古學家在一處唐代墓葬發掘中,發現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產自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國的金銀幣。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證唐代( )A.文學藝術多姿多彩 B.中外貿易往來頻繁C.社會風氣漸趨保守 D.生產技術領先世界15.(2023年黑龍江省綏化市)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是( )A.巨鹿之戰 B.八王之亂 C.安史之亂 D.天京事變16.(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開通此運河的皇帝是( )A.漢武帝 B.隋文帝 C.隋煬帝 D.宋太祖17.(2023年吉林省)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其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是( )A.血緣 B.門第 C.才學 D.軍功18.(2023年山東省東營市)杜佑在《通典》中對一位皇帝做了這樣的描述:“登極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筑長城東西千余里,皆征百萬余人。”據此判斷。這位皇帝是(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煬帝 D.唐玄宗19.(2023年甘肅省隴南市)有學者指出:“用考試來選拔人才,考試統一的課程,一律按照才學標準錄取,錄取和任用權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由此可知,科舉制度的創立( )A.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 B.擴大了政府官吏選拔的范圍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廣泛流動 D.加強了皇帝選官用人的權力20.(2023年黑龍江省龍東地區)有人說“這種考試制度對社會所有階層的人都是公開和平等的”。該制度是( )A.禪讓制 B.分封制 C.科舉制 D.世襲制21.(2023年甘肅省金昌市)隋朝時,始開科舉,科舉不分門第,不論貴賤,唯才是舉;科舉士子讀萬卷書,方可有“魚躍龍門”之巨變。這說明科舉制度在選拔官吏時( )A.依據家世門第 B.注重真才實學C.重視道德品質 D.看重身份資歷22.(2023年湖北省黃岡市孝感市咸寧市)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縣的主要官員,其余則由長官自己選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將科舉制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這一變化( )A.降低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B.削弱了選官用人的嚴肅性C.關閉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徑 D.加強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權23.(2023年湖北省武漢市)有人說,它仿佛一條巨龍盤踞在中華大地,一度承擔著溝通南北的重擔;它屬于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沉淀了興衰更迭的家國記憶,匯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與力量。以下體現該內容的是( )A.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 B.運河轉漕達都京,策馬春風堤上行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D.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24.(2023年北京市)某班進行“小錢幣,大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一位同學推測下面這枚吉語花錢(鑄有吉祥詞語,不流通)的出現不早于隋唐時期。以下可作為依據的是( )A.工匠開始掌握青銅冶煉技術 B.這枚錢幣采用圓形方孔形制C.中央政府統一鑄造了五銖錢 D.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科舉制25.(202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公元680年,唐高宗頒布詔令,確認進士科考詞科,將詩歌創作引入科舉考試,從此,詩賦成為衡量才華的重要標準,更多的流行體裁,尤其是七言律詩,在宮廷受人矚目。由此可見( )A.制度創新推動文化繁榮 B.經濟繁榮促進風氣開放C.文教發展促成“重文輕武” D.京劇創作豐富民眾生活26.(2023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據記載,筒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筒車的好處是( )A.材質堅硬,利于深耕 B.溝通河道,利于水運C.節省人力,提高效率 D.滑行自如,利于拔秧27.(2023年湖北省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江漢油田)下列四個歷史事件中,與其他三個性質不同的一項是( )A.甘英出使大秦 B.鑒真東渡日本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28.(2023年山東省濟寧市)下圖為唐朝閻立本繪制的《步輦圖》,該圖反映的歷史場景是( )A.唐太宗問政于房玄齡 B.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C.唐玄宗送別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亂29.(2023年廣東省)唐朝洛陽設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這說明,當時洛陽( )A.商業貿易繁榮 B.城市布局對稱 C.市民文化興盛 D.政治制度完備30.(2023年河南省)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 )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 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31.(2023年福建省)有學者認為:“大批中下層地主階級士子以及自耕農出身的讀書人,由科舉考試入仕途,參與和掌握各級政權。”該學者意在強調科舉制( )A.擴大了政權的統治基礎 B.造成了人們思想僵化C.杜絕了藩鎮割據的現象 D.強化了世家大族壟斷32.(2023年山西省)李華同學在學習“盛唐氣象”這一內容時,繪制了下面的內容結構示意圖。你認為①處可填寫( )A.北擊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 C.澶淵之盟 D.設置駐藏大臣33.(2023年四川省樂山市)以下是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描述某時期的關鍵詞:“李世民與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34.(2023年甘肅省蘭州市)唐朝燦爛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友好鄰邦,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下列史事中擴大了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是(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設置安西都護府 D.鑒真東渡35.(2022年湖北黃岡)唐政府推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斷吸收亞洲、歐洲以至非洲的優秀文明成果,歐洲東羅馬的醫術、雜技也傳入中國;亞洲、歐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國家也不斷學習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進制度等傳回日本。這體現了(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續 B.唐朝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源頭C.古代世界區域文明異彩紛呈 D.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36.(2022年黑龍江綏化)唐朝時前往天竺取經,為中國佛教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是( )A.張騫 B.玄奘 C.鑒真 D.班勇37.(2022年黑龍江牡丹江、雞西)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銀幣。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來研究唐朝( )A.先進的生產技術 B.繁榮的中外交流C.和睦的民族關系 D.多彩的文學藝術38.(2023年湖北省荊州市)他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A.鑒真東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訪華 D.大食人來華39.(2022年甘肅金昌)“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評述的是( )A.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 B.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C.東漢的外戚宦官專權 D.唐中后期的藩鎮割據40.(2022年貴州黔西南)詩史互證。下面唐朝詩人杜甫在不同時期創作的兩首詩歌,反映了唐朝社會的變化是( )A.先南后北統一 B.經濟重心南移 C.由開明到專制 D.由繁榮轉衰落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第五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581—907年)(解析版)繁榮與開放的時代:隋唐開創了中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局面,既是對秦漢的繼承,也是不斷創新和進步的表現。1.繁榮表現(1)工具革新,經濟繁榮①交通運輸:隋朝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②農業技術:興修水利,工具革新(曲轅犁、筒車);③手工業發展:絲織工藝水平高,陶瓷業發展;④商業都市:長安成為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⑤盛世:開皇之治、貞觀之治、開元盛世。(2)科技發展,文化繁榮①科技領先: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火藥;②唐詩繁榮:唐朝是我國詩歌的黃金時代,著名詩人有李白、杜甫和白居易;③書法繪畫:隋唐書法、繪畫輝煌,著名的有顏真卿、柳公權、閻立本、吳道子。2.開放表現(1)選官制度:科舉制度創立、完善,改善了用人制度,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推動了教育的發展。(2)民族關系:民族政策開明。設機構、和親、冊封促進了民族關系的融合和發展。(3)社會風氣:社會風氣開放,充滿活力,人們顯示出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4)對外關系:開放的對外政策,玄奘西游天竺,求取佛法;鑒真東渡日本,弘揚佛法;日本派遣唐使,學習中國的先進制度;唐都長安,世界性大都會。通過了解隋朝的興亡、“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知道隋朝速亡和唐朝興盛的原因;了解科舉制度創建、大運河開通、文成公主入藏、鑒真東渡、玄奘西行等史事,從制度、經濟、文學藝術、民族交往、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認識隋唐王朝在世界歷史上的重要地位;通過了解“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和五代十國的局面,認識唐末五代的社會危機。知識點一 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隋朝的建立1、隋的建立和統一: 581 年, 楊堅 (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 長安 。 589 年,隋朝滅陳,統一南北。2、隋統一原因和意義原因: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②北方民族大融合,江南經濟的發展。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意義: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實現了統一,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歷史發展的大趨勢,為隋唐時期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二、開通大運河1、目的:為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統治。2、時間、人物:隋煬帝從 605 年起,開通了一條縱貫南北的大運河。3、中心、起始點:以 洛陽 為中心,北達 涿郡 ,南至 余杭 。4、長度及地位: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5、四個組成部分(自北向南): 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 。6、連接五條河流(自北向南):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7、開通的作用: 有利于維護國家統一和中央集權,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 。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1.過程:① 隋文帝 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查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②隋煬帝時, 進士科 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2.意義: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同時也推動了 教育 的發展。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一直維持了 1300 多年。四、隋朝的滅亡1.背景:隋煬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縱情享樂,奢侈無度。在位期間,營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屢次發動戰爭,致使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2.概況: 山東 地區首先爆發農民起義,隨即蔓延至全國,隋朝統治面臨瓦解。3.滅亡:公元 618 年,隋煬帝在 江都 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與秦朝滅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國)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隋文帝像 隋朝士兵俑 含嘉倉示意圖隋朝大運河示意圖 京杭大運河(2)時空觀念、歷史解釋:隋唐時期是中國糧食儲備輝煌發展的時期……太倉(含嘉倉)是專為皇室、京官提供俸米的糧倉,主要盛納全國州縣所交租米,并起著關東和關中之間漕米轉運站的作用……構成了“以長安為中心,依靠東南地區賦稅存立的”中原王朝生命線。——《先秦諸子糧食安全思想及其當代價值》根據示意圖,分析隋朝糧倉設置的特點。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隋朝大運河開鑿的作用。答案:特點:大都位于運河沿岸;集中于長安、洛陽附近的北方地區。隋朝大運河的開鑿,密切了中央與地方聯系;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3)唯物史觀、歷史解釋605—610年間隋煬帝先后征發了200多萬民工,開鑿了貫通南北的大運河。開鑿期間,所有民工均自帶干糧、自備衣被,大量民工因病因傷死在了工地上。大運河連接了五大水系。把黃河中下游地區與長江中下游地區連為一體。運河通航后,江南的糧食布帛可以很便捷地運輸到都城長安及洛陽。自隋唐以后,沿運河兩岸興起了一批商業都市,杭州、鎮江、揚州、開封等地,逐漸發展成為新興商業都會,這些城市歷經宋、元、明、清而不衰,不僅是一座繁盛都市,而且也成為物資和人文薈萃之所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教學參考書》關于隋朝大運河的修建,歷史上褒貶不一,你的觀點是什么?請簡要說出你的理由。答案:觀點:堅持唯物史觀,用發展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史事。理由:大運河的修建溝通了五大水系,便利了南北交通。從這方面來說,大運河的修建有利于南北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國家統一的鞏固。另一方面,運河的開鑿征用了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了人民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是導致隋朝衰亡的原因之一。知識點二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1.建立: 618 年,李淵建立唐朝,定都 長安 。李淵就是 唐高祖 。隨后消滅各支起義軍和割據勢力,平定了全國。2.即位: 626 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號“ 貞觀 ”。3.貞觀之治(1)措施:①唐太宗李世民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如: 魏征 ),從善如流。②唐太宗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如房玄齡、杜如晦 )。③推行的革新措施:在政治上,進一步完善 三省六部制 ,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 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2)表現: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 貞觀之治 ”。 二、女皇武則天1.稱帝:先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 周 ,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2.統治措施: ①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②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 殿試 制度,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③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發展生產。3.影響: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稱她的統治“ 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三、開元盛世(“開元”,唐玄宗統治前期年號)1.背景:唐玄宗(李隆基,又稱唐明皇)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2.措施(1)重用賢能,出現賢相 姚崇和宋璟 。(2)整頓吏治,裁減冗員。(3)發展經濟,改革稅制。(4)注重文教,編修經籍。3.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 開元盛世 ”。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唐太宗像 唐玄宗武則天像 唐朝前期疆域圖(2)歷史解釋: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知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唐太宗常說:“為政之要,唯在得人……今所任用,必以德行、學識為本。”太宗問魏征:“何謂明君暗君?”征曰:“君之所以明者,兼聽也。”根據材料,概括唐太宗的主要理念。任舉一例說明他是如何踐行這些理念的 答案:①以民為本,重視人才,善于納諫;②減輕人民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魏征前后進諫二百多次,很受唐太宗的賞識。知識點三 盛唐氣象一、經濟的繁榮在唐朝前期的100多年中,經濟發展迅速,社會呈現繁榮景象。1、在農業方面:墾田面積逐漸擴大;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發明并推廣了一些重要的生產工具,如 曲轅犁 和筒車;并在全國各地興修許多水利工程。2、唐手工業發展到很高水平。①紡織業:品種繁多,尤以 絲織 工藝水平最高,蜀錦以色彩艷麗、紋飾精美冠于全國。②陶瓷業:陶瓷器生產水平很高,以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和 唐三彩 最為著名。③造船業、礦冶業、造紙業等都頗具規模。3、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唐都 長安 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商業繁榮;即使當時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一座 國際 大都會。二、民族交往與交融(1)反擊突厥:貞觀年間,唐太宗發兵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2)民族交往與交融的表現:①唐太宗實行 開明 的民族政策,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尊奉唐太宗為各族的“ 天可汗 ”。②東北、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密切聯系,如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 懷仁可汗 ,封南詔首領為 云南王 。③唐朝先后設置 安西都護府 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④唐與吐蕃的和親:唐太宗將 文成公主 嫁給吐蕃贊普 松贊干布 ,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發展。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1、唐朝的社會風氣比較 開放 ,社會充滿活力,人們多顯示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社會風貌;當時一些婦女受過文學、音樂的教育,喜好騎馬、打球、拔河、射箭、弈棋等活動。2、社會風氣 兼容并包 ,人們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數民族習俗的影響;尚武風氣盛極一時。四、多彩的文學藝術(1)唐詩:李白享有“ 詩仙 ”的美譽;杜甫的詩有“ 詩史 ”之稱,他被譽為“ 詩圣 ”;白居易的詩風平易近人,通俗易懂。 (2)書法:最著名的是 顏真卿 、柳公權和歐陽詢。顏真卿《顏氏家廟碑》;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3)繪畫: 閻立本 的人物畫, 吳道子 的畫風格奔放。閻立本《步輦圖》;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4)音樂、舞蹈:吸收了周邊民族的藝術精華,涌現出一批名家。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閻立本《步輦圖》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顏真卿《顏氏家廟碑》 歐陽詢《九成宮醴泉銘》(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1)以上四幅圖片蘊含的歷史信息,分別體現了“盛唐氣象”的什么內容(2)“盛唐氣象”是由多種因素促成的。從中,你得到哪些重要啟示?答案:(1)體現的內容圖1 經濟發展迅速,呈現繁榮景象圖2 民族政策開明,民族交融進一步發展圖3 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充滿活力圖4 文學藝術豐富多彩,成就斐然答案:(2)國家統一安定是社會發展、繁榮的前提;政治清明是社會進步的重要保障;制度創新有利于激發社會活力;改善民生是國家發展的要務;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對外開放交流有助于增強國力。(3)歷史解釋:從吐蕃傳來的馬球運動在盛唐時期非常流行,帝王將相、文人雅士,甚至宮廷婦女都參與其中。唐與吐蕃、突厥首領會盟時組織馬球比賽。日本遣唐使把馬球的玩法帶回了日本。馬球運動這項強健體魄、開放心胸的運動,是當時社會和平、富足的體現,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從馬球文化看唐代文化的包容性和盛唐的自信》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馬球運動流行所展現的“盛唐氣象”。答案: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民族交往、交融加強;社會風氣開放包容(昂揚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剛健豪邁的尚武風氣);對外政策兼容并包。知識點四 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文成公主入藏1、吐蕃人是今天 藏族 的祖先。2、7世紀前期,吐蕃杰出的贊普 松贊干布 統一青藏高原,定都邏些。3、641年,唐太宗把 文成公主 嫁給 松贊干布 ,密切了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增進了 漢藏 之間的友好關系。4、8世紀初,唐朝又把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至此,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二 、遣唐使1.含義:唐朝時,日本派遣到中國學習先進文化的使節,當時稱為“ 遣唐使” 。2.貢獻: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 、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三、鑒真東渡1.原因: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2.過程:754年, 鑒真 第六次東渡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3.意義: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四、玄奘西行1.時間: 貞觀 初年。2.過程: 玄奘 經過4年的長途跋涉到達天竺。在佛學最高學府那爛陀寺游學,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3.貢獻: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由其口述的 《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2)時空觀念:(1)材料中數字所表示的國家是與唐朝交流比較頻繁的國家,它們分別是哪三個國家?(2)根據圖示并結合所學知識思考唐朝對外交往有何特點?答案:(1)①天竺;②新羅;③日本。(2)特點:對外交往范圍廣;陸路、海路并舉;對外貿易繁盛;雙向交流等.(3)史料實證、家國情懷:唐朝處理對外關系的時候,強調制度文化的傳播和對周鄰國家的開放;通過人員、物質、文化的廣泛流動,充分吸收各國之長,維持自身的先進性和活力,形成對周鄰的優勢和吸引力,確保自身的中心地位。——《教師教學用書 中外歷史綱要》(1)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概要指出唐朝“對周鄰的優勢和吸引力”的例子有哪些?(2)唐朝的興盛對我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有何啟示?答案:①日本多次派“遣唐使”來華,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新羅強盛以后,派遣使節和大批留學生到唐朝學習中國先進的制度、醫學、天文、歷算等。②堅持對外開放,加強與世界各國的友好關系;學習借鑒外國的先進技術和經驗,促進我國的經濟發展等。知識點五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一、安史之亂1.背景:內憂: 開元末年 以后,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外患:各地節度使勢力膨脹,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邊將 安祿山 一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 東北地區 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2.爆發:755年-763年, 安祿山 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 史思明 一起發動叛亂,史稱“ 安史之亂 ”。3. 影響: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尤其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從此 由盛轉衰 ,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唐朝的中央權力衰微,逐漸形成 藩鎮割據 的局面。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1.原因:(1)唐朝 后期 ,統治腐敗, 宦官 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越來越嚴重,而且相互之間發生兼并戰爭,中央已無力控制藩鎮。(2)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又遇到連年的災荒,無以為生。2.黃巢起義:起義軍在 黃巢 的率領下,轉戰南北,并攻入長安,建立政權,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3.唐朝滅亡: 907 年, 朱溫 建立了 后梁 政權,唐朝至此滅亡。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1.含義:唐朝滅亡后,北方 黃河流域 先后出現五個政權(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南方地區出現九個政權,再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 北漢 ,史稱“ 五代十國 ”。2.評價:五代十國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局面的延續,雖然政權分立,但長期政治統一的歷史影響和各地經濟發展的密切聯系,使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核心素養——(1)史料實證:黃巢像 五代十國形勢圖《韓熙載夜宴圖》(2)史料實證、歷史解釋:材料一:唐朝時,世界上有70多個國家或地區與中國有往來。那時候,外國人除了與中國貿易,還學習中國的科技文化,引進中國的政治經濟制度。繁盛的唐朝在世界上聲望很高,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中國歷史》材料二:至德元年(756年)有三支西域唐軍被調回內地,參加了收復長安的戰爭,以后在此基礎上組成了戰斗力很強的鎮西北庭行營。——《新唐書》材料三:為了維護統一,消除不聽命的節度使,唐朝中央政府又不得不依靠其他節度使,造成國家分裂的局面。總之,各個藩鎮在名義上屬于中央管轄,但實際上他們并不聽從中央,皆各行其是。唐朝最終被朱梁政權取代。——《中國歷史》上述三則材料反映了哪些主要史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唐朝社會發展歷程的特征。答案:史實:唐朝對外交往頻繁;安史之亂;藩鎮割據;唐朝被朱梁政權取代。特征:唐朝前期呈現出繁盛景象;安史之亂后由盛轉衰、逐漸滅亡。1.貞觀之治出現于唐太宗貞觀年間,開元盛世出現于唐玄宗統治前期。2.遣唐使是日本向中國唐朝學習先進文化;鑒真東渡日本傳播唐文化和傳授佛經;玄奘西行天竺求取佛教,學習天竺的先進文化。3.五代十國中的“五代”都在北方地區,是先后存在;而“十國”中九個在南方,只有北漢在北方地區,是同時并存的。1.(2023年湖南省長沙市)“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焉。”體現這一觀點的工程是( )A.都江堰 B.長城 C.大運河 D.紫禁城【答案】C【詳解】據題干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煬帝時期開鑿的大運河,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題干“隋氏作之雖勞,后代實受其利”反映的是隋朝大運河的影響,C項正確;都江堰是戰國時期修建的,排除A項;長城從西周開始修建,排除B項;紫禁城是明朝建造的,排除D項。故選C項。2.(2023年四川省遂寧市)宋朝詩人汪洙《神童詩》有云:“少小需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該詩句反映了中國古代某種制度下人們對讀書的重視。這一制度是( )A.分封制 B.丞相制 C.科舉制 D.內閣制【答案】C【詳解】據題干“少小需勤學,文章可立身,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一舉登科日,雙親未老時……玉殿傳金榜,君恩賜狀頭。”可知,材料與我國古代的科舉制有關。隋文帝時開始用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官員,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考核參選者對時事的看法,按考試成績選拔官員,我國科舉制度正式誕生,C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的是科舉制,分封制在秦朝郡縣制實行后被廢除,排除A項;丞相制是中央官職,與科舉制無關,排除B項;內閣制在明朝出現,排除D項。故選C項。3.(2023年湖北省鄂州市)讀下圖,能準確解讀該圖的一項是( )A.民族大交融 B.從分裂到統一C.分封制盛行 D.經濟重心南移【答案】B【詳解】根據圖片信息可知,圖片反映了南北朝時期到隋朝的統一的歷史進程,從中我們可以發現這段歷史實現了從分裂到統一,B項正確;民族大交融,與材料反映的從分裂到統一的主題無關,排除A項;分封制在西周創立,與圖片信息不符,排除C項;經濟重心南移,與材料反映的從分裂到統一的主題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4.(2023年湖南省常德市)秦朝和隋朝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以下關于兩個朝代說法正確的是( )A.兩朝都定都長安 B.都出現盛世局面C.都實現制度創新 D.都推行科舉制度【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秦朝和隋朝都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耀眼的光芒,秦朝實行郡縣制,隋朝開創科舉制,都實現制度創新,C項正確;秦朝定都咸陽,排除A項;秦朝沒有出現盛世,隋朝出現了開皇之治,排除B項;秦朝沒有實行科舉制,排除D項。故選C項。5.(2023年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根據《唐朝人口統計表》,分析人口數變化的主要原因,以下正確的是( )時間 人口數649年(唐太宗貞觀二十三年) 1900萬人726年(唐玄宗開元十四年) 4141萬人741年(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 4531萬人A.唐朝開放的社會風氣 B.唐玄宗重視文教事業C.唐朝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 D.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答案】C【詳解】據題干“《唐朝人口統計表》”可知,649年至741年唐朝人口不斷增加。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統治時期出現了治世局面“貞觀之治”,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達到鼎盛時期。因此,唐朝前期社會穩定,經濟持續發展,為人口的增長奠定了基礎,C項正確;人口的增長與社會風氣無關,排除A項;唐玄宗重視文教事業有利于提高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但與人口的增加無直接關系,排除B項;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有利于民族關系的發展,與人口增加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6.唐太宗認為“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唐朝的革新措施與這一理念吻合的是( )A.進一步完善中央機構 B.嚴格考察官吏政績C.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D.減輕人民勞役負擔【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先存百姓”,結合所學可知,唐太宗在位期間注重減輕人民勞役負擔,鼓勵生產,這體現了他以民為本,“先存百姓”的理念,D項正確;進一步完善中央機構,嚴格考察官吏政績,都是唐太宗的施政措施,但這些措施屬于政治方面的內容,與“先存百姓”的理念關聯不大,排除AB兩項;注重文教,編修經籍是唐玄宗開創開元盛世的措施,與唐太宗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7.(2023年廣東省深圳市)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據統計,總數不下3000人,有一些還身居高位。這說明唐朝( )A.開放包容 B.經濟繁榮 C.文化昌盛 D.政治腐敗【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可知,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這體現出唐朝的高度自信和高度開放,A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政治,不能體現經濟繁榮、文化昌盛,排除BC二項;材料體現的政治清明,排除D項。故選A項。8.(2023年山東省東營市)“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材料描述的生產工具是( )A.樓車 B.翻車 C.曲轅犁 D.筒車【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描述的是唐代灌溉工具筒車,D項正確;樓車是西漢時期出現,是一種畜力條播機,材料沒有涉及,排除A項;翻車是東漢時期出現,曹魏時,經過改制的翻車用于灌溉,材料沒有反映,排除B項;曲轅犁是唐朝時期發明的耕地工具,材料沒有反映,排除C項。故選D項。9.(2023年黑龍江省牡丹江市)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 )A.張騫 B.鑒真 C.玄奘 D.鄭和【答案】B【詳解】根據“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唐朝與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響的人物是鑒真。他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但鑒真仍矢志不渝,繼續第6次東渡,終于在754年抵達日本。他在日本傳授佛經,還傳播中國的醫藥、文學、書法、建筑、繪畫等,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B項正確;西漢武帝時期張騫出使西域,排除A項;唐太宗時期玄奘前往印度求取佛教,排除C項;明成祖時期鄭和七下西洋,排除D項。故選B項。10.(2023年北京市)以下兩件唐代文物共同反映了當時( )鎏金雙狐紋雙桃形銀盤,構圖方式來自于中亞地區,雙狐雙桃是中國傳統圖案 鎏金雙獅紋銀碗,其紋飾既受到薩珊(今伊朗地區)藝術的影響,又有著本土化的獅型圖案A.政治制度完備 B.中外文化交流 C.詩歌創作繁榮 D.民族關系和睦【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構圖方式來自于中亞地區”“其紋飾既受到薩珊(今伊朗地區)藝術的影響”可知唐朝的文化受到中亞和伊朗的影響,反映了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B項正確;材料的圖示與政治制度無關,排除A項;詩歌創作與材料無關,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中外交流與民族關系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1.(2023年甘肅省金昌市)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中說:“在唐朝統治的萬花筒般的三個世紀中,幾乎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下列能印證這一論述的史事是( )A.鑒真六次東渡日本傳授佛經 B.玄奘西行取經游歷100多個國家C.有70多個國家與唐朝有來往 D.馬可·波羅在中國生活了17年【答案】C【詳解】根據材料“在唐朝統治的萬花筒般的三個世紀中,幾乎亞洲的每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表明唐朝的中外交往頻繁,C項能夠印證這一論述,C項正確;鑒真東渡只能體現和日本的交流,不能體現頻繁,排除A項;玄奘西行取經游歷100多個國家與“每個國家都有人曾經進入過唐朝這片神奇的土地”無關,排除B項;馬可·波羅在元朝生活,排除D項。故選C項。12.(2022年廣東)唐朝是中國歷史上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名家輩出。其中,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天真狂放的藝術個性”三個特征的唐代詩人是( )A.駱賓王 B.杜甫 C.白居易 D.李白【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符合“盛唐浪漫精神的深化”“天與俱高的藝術境界”“天真狂放的藝術個性”三個特征的唐代詩人”可得出李白生活于盛唐時期,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了昂揚的進取精神,表現出超凡脫俗的風骨,享有“詩仙”的美譽,D項正確;駱賓王是初唐四杰之一,排除A項;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排除B項;白居易的詩直面現實,揭示了統治者的腐化和人民的疾苦,排除C項。故選D項。13.(2022年廣西百色)“他不畏艱險,歷經磨難到達天竺,訪遍名寺研習佛法;學成后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材料評述的是( )A.鑒真東渡 B.玄奘西行 C.文成公主入藏 D.鄭和下西洋【答案】B【詳解】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解題思路】根據“到達天竺,訪遍名寺研習佛法”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該材料評述的是玄奘西行。貞觀初年,高僧玄奘西行前往天竺取經,研習佛法,最終成為遠近聞名的佛學大師。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根據他的口述,由弟子記錄成書的《大唐西域記》,記載了他游歷過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山川風物及社會習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B項正確;鑒真東渡日本而非天竺。排除A項;文成公主入藏而非到達天竺。排除C項;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是宣言國威而不是求取佛法。排除D項。故選B項。14.(2022年四川廣元)考古學家在一處唐代墓葬發掘中,發現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產自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國的金銀幣。這些出土文物可以印證唐代( )A.文學藝術多姿多彩 B.中外貿易往來頻繁C.社會風氣漸趨保守 D.生產技術領先世界【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發現墓中有大食人俑、非洲黑人俑,以及大量產自東羅馬、波斯、阿拉伯等國的金銀幣”說明中外貿易往來頻繁,B項正確;文學藝術多姿多彩 、 社會風氣、 生產技術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CD項。故選B項。15.(2023年黑龍江省綏化市)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是( )A.巨鹿之戰 B.八王之亂 C.安史之亂 D.天京事變【答案】C【詳解】據所學可知,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各種矛盾越來越尖銳,C項正確;巨鹿之戰發生在秦朝末年,排除A項;八王之亂發生在西晉時期,排除B項;天京事變發生在太平天國時期,排除D項。故選C項。16.(2023年四川省巴中市)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開通此運河的皇帝是( )A.漢武帝 B.隋文帝 C.隋煬帝 D.宋太祖【答案】C【詳解】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征發幾百萬人,從605年起,陸續開鑿了一條貫通南北的大運河。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C項正確;大運河是隋朝開通的,不是漢武帝,排除A項;隋文帝統一了全國,沒有開通大運河,排除B項;大運河是隋朝開通的,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北宋,排除D項。故選C項。17.(2023年吉林省)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其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是( )A.血緣 B.門第 C.才學 D.軍功【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通過考試的方式選拔人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C項正確;血緣不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排除A項;門第不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排除B項;軍功不是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排除D項。故選C項。18.(2023年山東省東營市)杜佑在《通典》中對一位皇帝做了這樣的描述:“登極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筑長城東西千余里,皆征百萬余人。”據此判斷。這位皇帝是(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煬帝 D.唐玄宗【答案】C【詳解】根據“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大運河的開通。605年,隋煬帝下令開鑿了大運河。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或最北點)涿郡(今北京),南至(或最南點)余杭(今杭州),全長2000多公里,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大運河按由北到南的順序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從北到南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C項正確;秦始皇建立秦朝,與材料反映的開通大運河不符,排除A項;隋文帝建立隋朝,他在位時期沒有開通大運河,排除B項;唐玄宗是唐朝的皇帝,在位時期出現“貞觀之治”,材料沒有反映,排除D項。故選C項。19.(2023年甘肅省隴南市)有學者指出:“用考試來選拔人才,考試統一的課程,一律按照才學標準錄取,錄取和任用權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由此可知,科舉制度的創立( )A.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 B.擴大了政府官吏選拔的范圍C.促進了社會階層的廣泛流動 D.加強了皇帝選官用人的權力【答案】D【詳解】根據“錄取和任用權完全掌握在吏部手中”可知,利用科舉制選拔官員,有利于選拔人才,中央掌握官員錄取與任命權,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即加強了皇帝選官用人的權力,D項正確;早在西漢武帝時期就確立了儒家學說的正統地位,排除A項;科舉制的創立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故而擴大了政府官吏選拔的范圍,由于科舉制度具有相當的開放性和一定程度的競爭性,促進了社會階層的廣泛流動,有一些平民通過科舉考試可以上升為統治階層,科舉制度推動了不同等級成員之間的流動,但這些都并非題干主旨,排除BC項。故選D項。20.(2023年黑龍江省龍東地區)有人說“這種考試制度對社會所有階層的人都是公開和平等的”。該制度是( )A.禪讓制 B.分封制 C.科舉制 D.世襲制【答案】C【詳解】依據題干“這種考試制度對社會所有階層的人都是公開和平等的”可知,這種制度是科舉制,隋朝時期隋煬帝設立進士科,標志科舉制度形成,科舉制度以考試成績作為選拔官員的主要依據,體現了公開考試、公平競爭、擇優錄取的原則,有利于社會階層的流動和擴大統治基礎,是我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進步,C項正確;禪讓制是原始社會后期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制度,夏朝建立后,禪讓制被世襲制取代,排除A項;分封制是西周時期分封諸侯、在各地設立諸侯國以拱衛周王室的制度,不屬于選官制度,排除B項;世襲制是指中國古代王位、封號、地位、官職等世代相傳的制度,強調的是家世門第,與題干“公開”“平等”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21.(2023年甘肅省金昌市)隋朝時,始開科舉,科舉不分門第,不論貴賤,唯才是舉;科舉士子讀萬卷書,方可有“魚躍龍門”之巨變。這說明科舉制度在選拔官吏時( )A.依據家世門第 B.注重真才實學C.重視道德品質 D.看重身份資歷【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唯才是舉”可知,這是說真才實學,B項正確;不依據家世門第,排除A項;材料沒有涉及道德品質,排除C項;不看重身份資歷,排除D項。故選B項。22.(2023年湖北省黃岡市孝感市咸寧市)隋唐以前,中央只任命州、郡、縣的主要官員,其余則由長官自己選用。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將科舉制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這一變化( )A.降低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性 B.削弱了選官用人的嚴肅性C.關閉了世家子弟入仕途徑 D.加強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權【答案】D【詳解】據題干“隋唐以后,九品以上的官員一律改由中央任命,并將科舉制作為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可知,科舉制度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從而加強了用人上的中央集權,D項正確;科舉制度加速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排除A項;科舉制增強了選官用人的嚴肅性,排除B項;科舉制度是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并非唯一制度,排除C項。故選D項。23.(2023年湖北省武漢市)有人說,它仿佛一條巨龍盤踞在中華大地,一度承擔著溝通南北的重擔;它屬于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沉淀了興衰更迭的家國記憶,匯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與力量。以下體現該內容的是( )A.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 B.運河轉漕達都京,策馬春風堤上行C.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 D.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答案】B【詳解】由材料“它仿佛一條巨龍盤踞在中華大地,一度承擔著溝通南北的重擔;”可知,它指的是隋朝大運河。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加強了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由材料“它屬于獨一無二的文化遺產,沉淀了興衰更迭的家國記憶,匯聚了千百年來勞動人民的無窮智慧與力量。”可知,2014年,隋朝大運河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反映出中國人民高超的智慧。隋朝大運河北達涿郡(北京)南至余杭,以洛陽為中心,運河轉漕達都京,策馬春風堤上行符合題意,B項正確;胡音胡騎與胡妝,五十年來競紛泊反映的是民族交融與題干無關,排除A項;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反映了范仲淹的以天下為己任的情懷,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反映的是文天祥的愛國主義精神,與題干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24.(2023年北京市)某班進行“小錢幣,大歷史”跨學科主題學習,一位同學推測下面這枚吉語花錢(鑄有吉祥詞語,不流通)的出現不早于隋唐時期。以下可作為依據的是( )A.工匠開始掌握青銅冶煉技術 B.這枚錢幣采用圓形方孔形制C.中央政府統一鑄造了五銖錢 D.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科舉制【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錢幣的文字“狀元及第”,結合所學可知,狀元是科舉考試中,殿試考取一甲(第一等)第一名的人,因此材料可作為隋唐時期創立并完善科舉制,D項正確;工匠開始掌握青銅冶煉技術不是隋唐才開始的,排除A項;這用圓形方孔形制不能證明這是隋唐時期的錢幣,從秦朝開始就是圓形方孔制了,排除B項;中央政府統一鑄造了五銖錢是漢朝開始的,排除C項。故選D項。25.(2023年寧夏回族自治區)公元680年,唐高宗頒布詔令,確認進士科考詞科,將詩歌創作引入科舉考試,從此,詩賦成為衡量才華的重要標準,更多的流行體裁,尤其是七言律詩,在宮廷受人矚目。由此可見( )A.制度創新推動文化繁榮 B.經濟繁榮促進風氣開放C.文教發展促成“重文輕武” D.京劇創作豐富民眾生活【答案】A【詳解】根據材料“唐高宗頒布詔令,確認進士科考詞科,將詩歌創作引入科舉考試。從此,詩賦成為衡量才華的重要標準,更多的流行體裁,尤其是七言律詩,在宮廷受人矚目。”分析可知,將詩歌創作引入科舉考試,促進了詩歌的發展,唐朝是我國詩歌發展的黃金時期,A項正確;材料體現不出經濟繁榮促進風氣開放,排除B項;宋朝“重文輕武”促成文教發展,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京劇,排除D項。故選A項。26.(2023年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據記載,筒車“如紡車,以細竹為之,車骨之末,縛以竹筒,旋轉時低則舀水,高則瀉水”。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筒車的好處是( )A.材質堅硬,利于深耕 B.溝通河道,利于水運C.節省人力,提高效率 D.滑行自如,利于拔秧【答案】C【詳解】根據“筒車”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朝時期的農民創造了新式的灌溉工具——筒車,這是利用湍急的水流,使安裝在車輪上的水桶自動汲水,提上岸來進行灌溉,大大節省了人力,也提高了灌溉效率,C項正確;筒車不是翻土工具,排除A項;人造運河可以溝通河道,便利水運,而非筒車,排除B項;滑行自如,利于拔秧的是宋代農業工具秧馬,而非唐朝的筒車,排除D項。故選C項。27.(2023年湖北省天門市、潛江市、仙桃市、江漢油田)下列四個歷史事件中,與其他三個性質不同的一項是( )A.甘英出使大秦 B.鑒真東渡日本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答案】D【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據所學知識可知,西藏自古以來就是我國神圣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文成公主入藏反映的漢藏兩族自古以來的友好交流,屬于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交流,而甘英出使大秦、鑒真東渡日本和玄奘西行天竺都是中國使者前往外國進行交流的行為,屬于中國與外國的中外交流,“文成公主入藏”與ABC三項中的性質不同,D項符合題意,選擇D項;ABC項都屬于對外交流,AB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BC項。故選D項。28.(2023年山東省濟寧市)下圖為唐朝閻立本繪制的《步輦圖》,該圖反映的歷史場景是( )A.唐太宗問政于房玄齡 B.唐太宗接見吐蕃使者C.唐玄宗送別高僧玄奘 D.唐玄宗平定安史之亂【答案】B【詳解】據所學可知,《步輦圖》反映的是唐太宗接見吐蕃求親使者的場景,B項正確;唐太宗問政于房玄齡與題干圖片內容不符,排除A項;玄奘生活于唐太宗時期,排除C項;平定安史之亂的是唐肅宗,排除D項。故選B項。29.(2023年廣東省)唐朝洛陽設有南市、北市和西市,尤以南市最盛,“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這說明,當時洛陽( )A.商業貿易繁榮 B.城市布局對稱 C.市民文化興盛 D.政治制度完備【答案】A【詳解】據題干“其內一百二十行,三千余肆,四壁有四百余店,貨賄山積”可知,洛陽商鋪眾多,貨物堆積。說明洛陽商業貿易繁榮,A項正確;題干“南市、北市和西市”不能說明城市布局對稱,排除B項;題干重在強調商業的繁榮,與市民文化、政治制度無關,排除CD項。故選A項。30.(2023年河南省)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 )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 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可得出唐朝注重傳承;根據題干材料“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創新。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與傳播,排除B項;材料既體現了傳承也體現了創新,沒有體現推廣,排除C項;材料未體現開放與互鑒,排除D項。故選A項。31.(2023年福建省)有學者認為:“大批中下層地主階級士子以及自耕農出身的讀書人,由科舉考試入仕途,參與和掌握各級政權。”該學者意在強調科舉制( )A.擴大了政權的統治基礎 B.造成了人們思想僵化C.杜絕了藩鎮割據的現象 D.強化了世家大族壟斷【答案】A【詳解】根據題干材料“大批中下層地主階級士子以及自耕農出身的讀書人,由科舉考試入仕途,參與和掌握各級政權。”可知,材料反映的是科舉制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擴大了統治基礎,A項正確;科舉考試考八股文造成了人們思想僵化,排除B項;北宋分化事權、重文輕武解決了唐末的藩鎮割據,排除C項;科舉制弱化了世家大族壟斷仕途,排除D項。故選A項。32.(2023年山西省)李華同學在學習“盛唐氣象”這一內容時,繪制了下面的內容結構示意圖。你認為①處可填寫( )A.北擊匈奴 B.文成公主入藏 C.澶淵之盟 D.設置駐藏大臣【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框架圖“盛唐氣象”,需要補充在民族交融方面的具體表現,唐太宗時,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完善制度的措施。他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唐太宗同意將文成公主嫁給他,并派專使護送文成公主遠行。641年,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蔬菜種子、茶葉、絲綢、工藝品以及佛經、醫藥、歷法、科學技術等方面的書籍。松贊干布為了更好地學習中原文化,派遣貴族子弟到長安學習,還請求唐朝給予蠶種,派遣掌握各種專業技能的工匠。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B項正確;西漢,漢武帝時期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排除A項;北宋,宋真宗時期北宋與遼達成澶淵之盟,排除C項;1727年,清朝雍正帝設置駐藏大臣,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排除D項。故選B項。33.(2023年四川省樂山市)以下是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描述某時期的關鍵詞:“李世民與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李世民與武則天”“盛唐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可知,這一時期是唐朝時期。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繁榮,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所以說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繁榮與開放的時代,B項正確;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夏商周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A項;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C項;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D項。故選B項。34.(2023年甘肅省蘭州市)唐朝燦爛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友好鄰邦,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下列史事中擴大了中華文化影響力的是( )A.玄奘西行 B.文成公主入藏 C.設置安西都護府 D.鑒真東渡【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唐朝燦爛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友好鄰邦,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時期,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貢獻,D項正確;唐太宗貞觀年間,玄奘歷盡艱辛,西游天竺學習佛法,與題干內容“唐朝燦爛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友好鄰邦,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不符,排除A項;文成公主入藏,屬于中華民族之間的交流交融,與題干內容“唐朝燦爛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友好鄰邦,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不符,排除B項;設置安西都護府,是加強對邊疆地區的管轄,與題干內容“唐朝燦爛的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友好鄰邦,使中國成為東方文化的淵源”不符,排除C項。故選D項。35.(2022年湖北黃岡)唐政府推行開明、兼容的文化政策,不斷吸收亞洲、歐洲以至非洲的優秀文明成果,歐洲東羅馬的醫術、雜技也傳入中國;亞洲、歐洲以至非洲的一些國家也不斷學習唐朝,日本的“遣唐使”把唐朝的先進制度等傳回日本。這體現了( )A.日本文明是唐朝文明的延續 B.唐朝文明是人類文明的源頭C.古代世界區域文明異彩紛呈 D.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與互鑒【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唐朝吸收“歐洲東羅馬的醫術、雜技”和“唐朝的先進制度等傳回日本”,表明文化間進行交流,D項正確;日本借鑒唐朝先進的制度并結合本國國情融入日本,不叫延續,排除A項;世界人類文明最早起源兩河流域,排除B項;材料主要體現文明之間的交流,排除C項。故選D項。36.(2022年黑龍江綏化)唐朝時前往天竺取經,為中國佛教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人是( )A.張騫 B.玄奘 C.鑒真 D.班勇【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再結合所學,唐朝與天竺有頻繁往來,貞觀初年,高僧西行前往天竺取經,10多年后,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長安,此后主持譯經工作,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B項正確;西漢張騫通西域,排除A項;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經,排除C項;東漢班勇出使西域,排除D項。故選B項。37.(2022年黑龍江牡丹江、雞西)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銀幣。這些出土文物可以用來研究唐朝( )A.先進的生產技術 B.繁榮的中外交流C.和睦的民族關系 D.多彩的文學藝術【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唐代墓葬出土了大量的波斯、阿拉伯、拜占庭等地的金銀幣”及結合所學知識可得,這反映出當時中外貿易往來繁榮,B項正確;材料未體現唐朝的技術方面的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而不是民族關系,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材料無法體現文學藝術相關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38.(2023年湖北省荊州市)他是揚州大明寺的高僧,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材料反映的史事是( )A.鑒真東渡 B.玄奘西行 C.遣唐使訪華 D.大食人來華【答案】A【詳解】依據題干材料信息“大明寺的高僧”“東渡日本”“雙目失明”,結合所學可知,唐朝高僧鑒真接受日本僧人的邀請東渡日本,前5次都因種種原因沒有成功,辛勞過度而雙目失明,最后終于成功,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卓越貢獻,A項正確;玄奘西行印度求取佛經,與“日本”無關,排除B項;遣唐使訪華與題干材料“東渡日本”不符,排除C項;題干材料沒有涉及到大食人,排除D項。故選A項。39.(2022年甘肅金昌)“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材料評述的是( )A.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 B.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C.東漢的外戚宦官專權 D.唐中后期的藩鎮割據【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方鎮相望于內地,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以邀命于朝”結合所學知識,材料中的“方鎮”是指藩鎮,材料描述的現象是唐末至五代十國的藩鎮割據,節度使在藩鎮中的權力非常大,D項正確;題干沒有涉及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權的信息,排除AB項;東漢中期以后以后,繼位的皇帝多年幼,掌握大權的太后重用親戚,外戚勢力膨脹,皇帝長大后,為親自執政,依賴宦官,造成宦官專權現象,這樣形成東漢后期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排除C項。故選D項。40.(2022年貴州黔西南)詩史互證。下面唐朝詩人杜甫在不同時期創作的兩首詩歌,反映了唐朝社會的變化是( )A.先南后北統一 B.經濟重心南移 C.由開明到專制 D.由繁榮轉衰落【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可知,《憶昔》描繪了“開元盛世”的盛況,《無家別》體現了“安史之亂”后國家蕭條,百姓流離失所,唐朝由盛轉衰,因此這兩首詩歌反映了唐朝社會由繁榮轉衰落,D項正確;從這兩首詩歌從無法體現國家統一、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及君主的統治思想,ABC項與材料無關,排除。故選D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專題05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原卷版).docx 專題05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2024名師導航】中考歷史一輪總復習 學案(全國版)(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