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第一步:學習目標整合單元名稱 課時名稱 課標要點 重點難點第六單元 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的建立 第18課 辛亥革命 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成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 重點: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興起、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建立的過程。 難點:《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第19課 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 了解北洋軍閥的統治及特點;概述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探討其對近代中國思想解放的影響 重點:袁世凱復辟帝制與護國戰爭;民國初年的經濟發展;民國初年社會生活新氣象; 難點:北洋時期的軍閥割據、新文化運動第二步:思維導圖回顧知識第三步:重難知識易混易錯一、20世紀初中國的覺醒與探索覺醒與探索是甲午戰后至新文化運動時期中華民族的主旋律。20世紀初既有民族危機的加深,中國社會向半殖民地化的沉淪,也有自然經濟加快解體和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同時這一時期也是資產階級在政治、經濟、文化舞臺上異常活躍的時期。1.政治上:資產階級革命派領導了辛亥革命,結束了君主專制體制,但中國很快陷入軍閥割據統治中,帝國主義分而治之,軍閥混戰是這一時期的最大特點。資產階級為維護共和做了一系列斗爭。2.經濟上: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迎來“短暫的春天”。3.思想上:民族資產階級的維新思想、三民主義、民主與科學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作用。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傳播。4.社會生活上: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推動了社會生活的變遷,服飾、習俗、交通、通信、大眾傳媒等都發生了重大變化。二、晚清的三次新政1.三次新政:洋務新政、戊戌新政、清末新政。2.涉及領域經濟領域 洋務新政興辦近代民用企業;戊戌新政鼓勵發展農工商業;清末新政獎勵實業政治領域 洋務新政設立總理衙門;戊戌新政對舊制度進行改革;清末新政改革官制軍事領域 洋務新政創辦軍事工業、近代海軍;戊戌新政建立新式軍隊;清末新政編練新軍文教領域 洋務新政創辦新式學堂;戊戌新政創辦京師大學堂,設立中小學堂;清末新政推行教育改革3.三次新政的相同點(1)都是在民族危機加深的背景下發生的。(2)都涉及經濟、軍事、文教等領域。(3)都沒有達到預期的目的。(4)結果都失敗了,但都對中國近代化進程起了一定的推動作用。4.三次新政的不同點(1)倡導者代表的階級屬性不盡相同:洋務新政、清末新政的主持者是地主階級,其未跳出“中體西用”的圈子,根本上是在維護封建統治;戊戌新政的實際倡導者是民族資產階級,他們試圖通過社會內部變革,發展資本主義,實現富強獨立。(2)性質、影響不盡相同:洋務新政、清末新政是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戊戌新政是資產階級性質的改良運動。洋務新政是中國近代化的起步;戊戌新政有利于中國近代的思想啟蒙;清末新政激化了階級矛盾,促進了革命形勢的發展。5.從三次新政看晚清近代化的特點:缺乏主動性;被迫性;行動遲緩。6.對晚清近代化行動的評價(1)晚清政府的近代化行動最終都以失敗告終,這是由其在維護封建制度的前提下進行改革的實質決定的。(2)盡管其目的都是克服危機、鞏固統治,但客觀上都有利于中國的近代化。三、從多角度理解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轉型的影響1.從革命史觀看:辛亥革命開始了比較完全意義上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民主革命。2.從近代化角度看:辛亥革命是一場深刻的近代化運動,它促進了中國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近代化。政治 推翻了清政府,結束了君主專制制度,建立起資產階級共和國,邁出了中國政治由專制向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經濟 制定法令保護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實業救國成為潮流法制 頒布《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確立現代法制觀念思想 使民主共和觀念逐漸深入人心3.從文明進化角度看:辛亥革命促進了傳統文明向近代文明的轉變,在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領域表現得尤為突出。4.從社會發展角度看:辛亥革命使社會生活發生巨變,自由、平等、博愛的風氣興起。剪辮易服、廢止纏足、廢除跪拜禮和革除“大人”“老爺”等稱號的移風易俗舉措,使民眾日常生活出現新氣象。例題:1.有人指出,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可謂導致“革命風潮之鼓蕩全國者,更為從前所未有”。其意在說明,同盟會的成立( )A.促進了民主革命的興起 B.給滿清王朝以沉重打擊C.使革命力量走向了分散 D.推動了革命形勢的高漲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可謂導致‘革命風潮之鼓蕩全國者,更為從前所未有’”可知,同盟會的成立導致革命風潮鼓蕩全國,推動了革命形勢的高漲,D項正確;同盟會成立之前民主革命已經興起,排除A項;材料沒有體現同盟會對滿清王朝的打擊,排除B項;同盟會是全國性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使革命力量走向了統一,排除C項。故選D項。2.《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規定:“全國的立法權屬于臨時參議院,參議院有權對臨時大總統行使的重要權力,具有同意權和最后決定權。……臨時大總統……行使職權時,須有國務員副署。”這些規定意在( )A.推行三權分立 B.賦予民眾政治權利C.防范袁世凱專權 D.建立民主共和政體答案:C解析:據材料“參議院有權對臨時大總統行使的重要權力,具有同意權和最后決定權。”“臨時大總統行使職權時,須有國務員副署。”可知,大總統的權力受到參議院和國務員(內閣總理)的制約,其目的是限制袁世凱獨裁,維護共和制度,C項正確;推行三權分立是指行政權、立法權、司法權三權分立,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賦予民眾政治權利是指國民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與材料不符,排除B項;建立民主共和政體是指總統和議員由選舉產生并有一定任期,與這些規定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3.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米德表示,“它締造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建立了新的階級結構,引起了深刻的社會的變革,對亞洲的解放運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里的“它”是指( )A.辛亥革命 B.義和團運動 C.太平天國運動 D.戊戌維新變法答案:A解析:根據“締造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開辟了一條新的道路,建立了新的階級結構”并結合所學內容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政府,建立了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A項正確;義和團運動、太平天國運動和戊戌維新變法最后都以失敗告終,沒有締造民主共和國,排除BCD項。故選A項。4.著名劇作家老舍在其名著《茶館》中刻畫了一個小人物李三,他在劇中有這么一段牢騷滿腹的話:“哼,皇上沒啦,總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來改去,袁世凱還是要做皇上。袁世凱死后,天下大亂,今兒個打炮,明兒個關城,改良?我還留著我的小辮兒,萬一把皇上改回來了呢!”對這段文字最準確的理解是( )A.推翻君主專制迫在眉睫 B.民主革命任務艱巨C.帝國主義勢力強大 D.軍閥割據戰亂不休答案:B解析:根據《茶館》李三的牢騷可知,袁世凱復辟帝制失敗后,社會動蕩,人們對北洋軍閥的統治不滿,小人物還留著象征封建專制的小辮兒,結合所學可知,這體現了辛亥革命后,社會基層對革命的觀望態度,中國的民主道路曲折艱難,B項正確;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專制,根據材料“哼,皇上沒啦,總算大改良了吧?可是改來改去,袁世凱還是要做皇上。袁世凱死后,天下大亂”可知,此時屬于辛亥革命后,A項說法錯誤,排除A項;材料內容未涉及帝國主義勢力,排除C項;軍閥混戰只是對材料部分信息的表面認識,排除D項。故選B項。5.錢穆先生在評價民國初年政黨政治時候說:“當時的政黨,似乎誤認分黨相爭為政治上最高的景象。分黨相爭的勝負,不能取決于民眾,轉而各自乞援于軍人。一般黨員,則憑借黨爭的美名,來公開無忌憚的爭權奪利。”此現象出現的原因是( )A.中國政黨的組建缺乏基本的歷史條件B.各派軍閥紛紛建立政黨借此割據一方C.中國仁人志士效法西方建立政黨政治D.中國政黨沒有明確的政治綱領和目標答案:A解析:據本題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結論:民國初年的政黨進行黨爭依靠軍閥,政黨政治缺乏廣泛的群眾基礎,并且出現憑借黨爭爭權奪利的亂象,原因是民族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民族資產階級政治精英對政黨政治的主觀理解不足,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根深蒂固,民眾的民主意識不夠強、參政能力低下等,導致中國政黨的組建缺乏基本的歷史條件,A項正確;材料中的政黨政治亂象并不是效法西方建立政黨政治的結果,排除C項;據所學,同盟會是資產階級政黨,政治綱領是三民主義,排除D項;材料未說各派軍閥建立政黨,排除B項。故選A項。6.民國初年,政府在經濟領域頒布了多項法規,如1914年頒布的《證券交易所法》開創了近代中國的證券交易所制度,同年的《國幣條例》統一規定了國幣標準,然而,這些法規的落實情況成敗參半。據此可知( )A.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 B.列強加緊對中國的經濟侵略C.政局的動蕩制約了經濟發展 D.實業救國思潮促進經濟發展答案:C解析:據材料“民國初年,政府在經濟領域頒布了多項法規……”“這些法規的落實情況成敗參半”等并結合所學可知,民國初年袁世凱竊取革命果實,軍閥割據,政局動蕩,政府頒布的經濟法規大多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可見政局的動蕩制約了經濟發展,故選C項;一戰期間,民族資本主義得到迅速發展,但材料并沒有體現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情況,并且這些法規并沒有得到很好的落實,不一定起到推動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作用,排除A項;1914年一戰爆發,此后幾年內歐洲列強忙于一戰,暫時放松對中國的經濟侵略,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民國初年政府頒布的經濟法規,并未涉及實業救國思潮,排除D項。7.有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意味著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理性的復歸,承襲著中華古典精神中的憂患意識、愛國主義等要義,在一定程度上還發展了傳統文化。新文化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就必須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這說明新文化運動( )A.是對傳統文化進一步發展 B.是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C.具有貫通中西文化的傾向 D.喚起國民民族意識的覺醒答案:B解析:根據材料“新文化運動……承襲著中華古典精神中的憂患意識、愛國主義等要義……是‘傳統的創造性轉化’”可知,該觀點認為新文化運動是對傳統文化的批判與繼承,而非“借助傳統文化傳播民主思想”,B項正確;對傳統文化進一步發展,與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項;題干涉及的是新文化運動與傳統文化的關系,并未涉及對西方文化的態度,排除C項;喚起國民民族意識的覺醒,與材料所要表達的主旨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第四步:單元核心素養對接高考一、核心素養1.【歷史解釋】《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進步性和局限性進步性 (1)規定國家主權屬于國民全體,參議院行使立法權和彈劾權,否定了君主專制政體,反映了資產階級革命派希望在中國實現資本主義民主政治、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愿望,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2)國民擁有一系列權利和自由的規定否定了封建等級制度,在客觀上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3)體現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具有資產階級憲法的性質,它體現了資產階級民主主義的要求,促進了中國政治的近代化進程。局限性 (1)它掩蓋了階級的不平等,廣大勞動人民并沒有真正獲得民主權利。 (2)由于資產階級革命派的軟弱性和妥協性,僅憑一紙空文限制袁世凱權力的目的是很難實現的。2.【唯物史觀】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特點(1)從產生與發展看,先天不足(資本、技術、人才),后天畸形。(2)從誕生環境看,產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環境,深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3)從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區,內地很少。(4)從結構看,民族工業主要集中在紡織、食品等輕工業,重工業基礎薄弱,沒有形成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5)從地位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在國民經濟中所占比重很小,始終沒有成為中國社會經濟的主要形式。(6)從發展歷程看,受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制,具有曲折發展的特點。3.【歷史解釋】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的作用(1)從經濟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是一種新的革命的經濟因素,其產生和發展有利于社會進步。(2)從政治上看,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維新變法運動和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3)從思想上看,為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文化的傳播提供了社會基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不斷沖擊瓦解、最終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4)從處境上看,民族資本主義工業資金少、規模小、技術力量薄弱,沒有形成完整的工業體系,始終沒有成為近代占統治地位的經濟因素。地區分布不盡合理,在一定程度上依賴外國資本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難以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從而決定了中國不可能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二、對接高考1.(2022·江蘇卷)1911年剛過暑假,正在中學讀書的茅盾發現,學校里的許多教員剪了辮子,變成了光頭。他們捧著古書,讓人嗅不出“半絲半毫的種族思想,或民權思想的味兒”,是“真人絕對不露相的”。這里的“光頭”體現了( )A.腐儒的趣味 B.智者的個性 C.青年的時尚 D.革命的態度答案:D解析:依據材料“1911年剛過暑假,正在中學讀書的茅盾發現,學校里的許多教員剪了辮子,變成了光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教員通過剪辮子,變成光頭,與當時的清政府劃清界限,表明自身的立場,宣示了自己革命的態度,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教員的革命態度,不能體現腐儒的趣味、智者的個性以及青年的時尚,排除ABC項。故選D項。2.(2021·廣東卷)孫中山在一次演說中認為,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因此中國必須“未雨綢繆,趕緊設法,免得再蹈覆轍”。孫中山旨在( )A.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 B.宣傳“均貧富”的政治理想C.為聯合蘇俄提供政策依據 D.主張社會革命解決民生問題答案:D解析:近代歐美各國工商業發達,卻出現“富者敵國,貧者無立錐”的現象,由此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為此孫中山提出了社會革命來解決民生問題,“免得再蹈覆轍”,故D正確;抨擊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不是孫中山的目的,故A錯誤;“均貧富”不是孫中山的政治理想,故B錯誤;聯合蘇俄的政策依據是“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故C錯誤。3.(2023·全國卷)有學者認為,紳商是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主要活躍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們已開始接觸和使用新的資本主義營運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開始帶有近代趨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舊和傳統。這可用于說明當時中國( )A.紳商是社會轉型的主要阻力 B.“尊士賤商”的積習遭棄C.傳統社會階級結構已被顛覆 D.民族資產階級的兩面性答案:D解析:根據材料信息“紳商是一個新興的社會階層,主要活躍于19世紀末20世紀初,他們已開始接觸和使用新的資本主義營運方式,生活方式和思想意識開始帶有近代趨向,但在很多方面依然非常守舊和傳統。”并結合所學可知,在晚清,傳統的社會結構和商人階層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萌芽,發生了根本性的變革:商人階層開始擴大;同時“士”和“商”開始結合,在晚清形成了所謂的“紳商”階層。“紳商”作為近代社會中產生的一個新的社會階層,是社會轉型時期的產物,紳商作為從傳統商人演化而來的新商人,即近代民族資產階級,既具有引領中國進步的革命性,又對舊勢力存在妥協,即民族資產階級具有兩面性,D項正確;材料強調了紳商對于社會轉型的意義,但無法得出“主要動力”,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尊士賤商”的內容,且“遭棄”的表述不符和史實,排除B項;“傳統社會階級結構已被顛覆 ”的表述過于絕對,排除C項。故選D項。4.(2023·湖北卷)1915年5月22日,《申報》刊登了一則上海中國明明眼鏡公司的聲明:“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該現象反映( )A.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 B.新文化運動的深入發展C.民族企業發展形勢嚴峻 D.中外商業競爭愈發激烈答案:A解析:根據材料“近有喪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營業失敗,侮蔑本公司貨物,謂販自日本,實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獨本公司無絲毫日貨,即中國全國眼鏡界上,吾亦敢斷言絕無絲毫日貨混雜其間。”可知,一戰時期,中國民族工業發展迎來了短暫春天,其原因之一是群眾的愛國熱情下,紛紛抵制日貨,這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空間,但當時民族工業存在惡性競爭,一些公司詆毀其他公司販賣日貨,從而影響其公司的發展,可知當時外交關系影響社會輿論,A項正確;新文化運動是一場思想解放運動,與材料無關,排除B項;1914年至1918年處于一戰時期,歐洲列強放松對華經濟侵略,使我國民族工業發展迎來黃金時期,民族企業發展并非形勢嚴峻,排除C項;材料未涉及“喪心病狂之徒”是外國企業,無法得出中外商業之間競爭愈發激烈,排除D項。故選A項。5.(2023·全國卷)如表是中國民族資本構成比重表(%),如表可以反映出( )1894年 1913年 1920年 1936年(不包括東北)產業資本 2.28 11.64 14.84 21.36商業資本 74.89 67.30 58.87 50.55金融業資本 22.83 21.06 26.29 28.09A.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 B.商業貿易日益萎縮C.近代金融體系臻于完善 D.經濟結構逐漸失衡答案:A解析:據材料數據可知1894年至1936年中國“產業資本在民族資本中所占比重”總體上呈現上升趨勢,結合所學,甲午戰后、辛亥革命后、一戰期間、南京國民政府統治前期,中國民族工業獲得了多次發展機會,民族工業有了很大的發展,所以表格可以反映出民族工業呈現發展趨勢,A項正確;表格中商業資本所占比重有所下降,但不等于這一時期中國“商業貿易”日益“萎縮”,排除B項;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情下,中國近代金融體系沒有臻于完善,C項不符合史實,排除C項;材料僅涉及了民族資本,不能得出經濟結構是否逐漸失衡,而且結合所學“產業資本不斷發展”會減輕產業結構的失衡問題,排除D項。故選A項。6.(2023·浙江卷)現代化潮流浩浩蕩蕩,中國的現代化在探索中前行。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中國現代化的最初啟動可以上溯到十九世紀六十年代的自強運動。從十九世紀后期的世界發展來看,以內燃機和電動機帶來的“電工技術革命”正以新的力量推動現代化的第二次浪潮。從國內形勢來看,這時正處于一次全國性農民運動的平息與社會恢復時期,對外貿易大都是順差,對外關系也有新近的調整(只有中法關系趨于惡化)。這正是幸存的清王朝得以推動改革的有利時機。在陳腐土壤上,嫁接若干近代工業的植株,其前景雖然未必美妙,但啟動了中國早期由政府主導的自上而下的工業化進程。——整理自羅榮渠《現代化新論>等材料二 在十九世紀下半葉至二十世紀初的第二次現代化大浪潮之后,世界經濟出現了三十年的停滯與徘徊。……二十世紀初,西歐北美資本主義的大發展孕育了空前的內部危機:首先是各發達資本主義工業國集團之間爭奪市場的斗爭白熱化,加之軍國主義興起與經濟軍事化,引起了兩次世界大戰;其次是首次席卷全球的生產過剩經濟危機;隨之而來的是法西斯主義作為自由資本主義的反動而猖獗一時。這些新因素導致現代生產力的阻滯,延緩了現代化推進的勢頭,在此期間,世界分裂為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種不用的現代經體系,對后來的國家的現代化道路選擇與新探索發生了了重大影響。——摘編自羅榮渠《現代化新論》材料三 瑞雪兆豐年,飛雪迎春到。1978年12月18日,在北京罕見的大雪天里,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隆重召開,給嚴冬帶來了春天的訊息,奏響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春之序曲。會議決定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把全黨的工作著重點和全國人民的注意,力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自此以后,中國人民在富起來、強起來的征程上不斷向前邁進。改革開放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2021年,我國已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正在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摘編自《改革開放史)等(1)根據材料一,概括十九世紀后期中國自強運動”面臨的“有利時機”。結合所學,指出在這場運動中最初創辦的工業企業所體現的現代化因子。(2)根據材料二,概括第二次現代化大浪潮之后,導致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出現“三十年的停滯與徘徊”的“新因素”。根據材料三,簡述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劃時代意義”。(3)根據材料一二三,概括中國現代化建設積累的寶貴經驗。答案:(1)時機:電工技術革命興起;國內社會趨于穩定;對外貿易大都順差;中外關系相對緩和。因子:機器大生產,工廠制度。(2)新因素:兩次世界大戰;全球經濟危機;法西斯主義猖獗。意義: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實現了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國家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3)經驗:吸收現代化優秀成果;必須走適合中國國情的現代化道路;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堅持人民利益至上。7.(2023浙江卷)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95年,嚴復發表《原強》一文,以達爾文、斯賓塞的學說闡述國家盛衰治亂之理。文中以“群”對應英語中的society,并首揭“群學”一語。此后,康有為、梁啟超等人逐漸萌生“以群為體,以變為用”的維新思想,較為全面地闡述了群與學、群與強、群與治、群與變、群與會的關系,認為“合群”是傳播新知、開啟民智、實現自強的有效手段。作為聯結同志,開通風氣的一種有效方式,組織學會自然是“合群”的題中之意。 因此,學會便作為康、梁等人“合群立國”的主要舉措之一,應運而生。——摘編自方平《晚清上海的公共領域(1895—1911)》材料二1900年以后,紳士在城里辦商會、學校,建立各種組織,結社非常普遍,“社會”極為普遍地成為其總稱。從 1902年起,報刊中“社會”的使用次數開始增加,逐漸取代更具有傳統政治色彩的“群”。1903年,革命刊物《浙江潮》發表的《新社會之理論》一文,廣泛使用近代意義的“社會”概念;革命黨人陳天華在《蘇報》上撰文,強調學生與“各級社會”不同,是“祖國存亡之關鍵”。 1904年后,“社會”一詞高度普及。伴隨“社會”一詞的風行,時人開始思考如何進行政治變革和社會改造。部分革命黨員意識到自己是“中等社會”的代表,必須以“下等社會”為依托,為根據地,并自信有能力領導“下等社會”進行“有秩序之革命”。盡管“中等社會”并沒有真正把“下等社會”發動起來,但他們領導的革命則是一個承先啟后的歷史環節。——據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等整理材料三“社會”一詞的逐漸普及與社會主義的傳播和革命思想的進入,在一定程度上呈現為同一歷史過程。根據對《新青年》雜志的統計,1919年之前,“社會主義”一詞總共才出現34次;1919年,“社會主義”的使用次數激增至104次;1921—1922年間高達 685次。1919年,李大釗發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一文,其中寫道:“自馬氏與昂格思合著《共產者宣言》……大家才知道社會主義的實現,離開人民本身,是萬萬作不到的,這是馬克思主義一個絕大的功績。”在時代潮流的激蕩下,先進知識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從這里看到了中華民族的新希望。——據金沖及《二十世紀中國史綱》等整理(1)根據材料一,寫出康、梁等人“群學”思想的關鍵詞。結合所學,概括維新派傳播“群學”思想的根本目的。(2)根據材料二,概括 20世紀初“社會”一詞逐漸取代“群”的原因。結合所學,列舉1911年辛亥革命前革命黨人領導“有秩序之革命”的重要舉措。(3)根據材料三,結合所學,概括1919—1922年間《新青年》雜志中“社會主義”一詞使用次數激增的國內動因。從社會主義理論的角度,簡析“先進知識分子奔集到馬克思主義旗幟下”的緣由。答案:(1)關鍵詞:合群、新知、民智、自強。根本目的:救亡圖存。(2)原因:20世紀初紳士建立了各種社會組織;社會結社活動比較普遍;近代報刊中“社會”一詞的使用次數增加;宣傳資產階級革命思想的需要;突出社會各階層救亡圖存的使命。重要舉措:創建興中會、組建同盟會、提出三民主義等。(3)國內動因: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宣告成立;先進國人對社會主義理論的宣傳。緣由:馬克思主義是科學的理論思想;馬克思主義為中國革命指明了前進的方向;馬克思主義揭示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