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上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上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上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10年8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⑴了解秦漢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及表現,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作的貢獻,知道漢朝與匈奴戰與和的關系史實。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內容要點】
一條主線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兩大人物 秦始皇和漢武帝。
三大成就 秦統一六國、漢武帝大一統、張騫通西域。
四大措施 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與貨幣;“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知識點1:秦統一中國 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秦朝滅亡﹑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一、秦滅六國:
1. 秦滅六國的原因(條件):
⑴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
⑵商鞅變法的成功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2.秦滅六國: ⑴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⑵滅六國的先后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3.秦朝建立:①時間:公元前221年 ②建立者:秦王嬴政 ③都城:咸陽
4.秦統一意義: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③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⑴政治上:創立中央集權制度: ①最高統治者稱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一切軍政大權
②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由皇帝決斷。
③地方廢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
⑵經濟上: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
⑶文化上:統一文字(小篆)
⑷交通上:統一車輛和道路寬窄
⑸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開鑿靈渠,統一嶺南。
2.皇帝制度的特點: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
3.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秦的暴政
1.表現:(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賦稅。(3)殘酷的刑法。
2.秦二世更加殘暴,與趙高狼狽為奸。
四、陳勝、吳廣起義 (又名“大澤鄉起義”)——揭竿而起
1.原因:(1)根本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 。(2)直接原因:戍邊遇雨誤期 。
2.時間、地點和人物:(1)時間:公元前209年。(2)地點:大澤鄉。(3)領導人:陳勝、吳 廣。
3.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4.建立政權:攻占陳縣陳勝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5.結果:起義軍被鎮壓下來,陳勝、吳廣被殺害。
6.意義: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它沉重的打擊了秦朝的統治,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7.巨鹿之戰: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將秦軍的主力殲滅。(成語:破釜沉舟,以一當十)
8.秦朝滅亡:劉邦占領秦都咸陽,秦朝滅亡。(成語:約法三章)
9.秦朝時間: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十五年)。
五、 楚漢之爭
1.人物: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
2.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歷時四年)。
3.結果:垓下之戰,項羽兵敗自刎,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成語: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六、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稱為西漢,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
七、休養生息政策
1.背景(原因):漢初經濟凋敝(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社會動蕩不安;吸取秦亡教訓。
2.目的: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
3.漢高祖采取的具體措施
(1)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家務農;
(2)將奴婢釋放為平民;
(3)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
(4)減輕農民的賦稅,減免徭役及兵役(輕徭薄賦)。
4.影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得以穩定。
八、“文景之治”
1.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1)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
(2)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
(3)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2.表現: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庫充盈,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奠定了基礎。
九、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1.政治上:①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主父偃)
②建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察。
2.思想文化上:“罷黜百家,尊崇儒術”(董仲舒),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五經”為教材,培養儒學人才,儒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經濟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4.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等北擊匈奴。
作用: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十、張騫通西域
1、西域概念:今天 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地區稱作西域
2、背景:
①西漢初的西域,小國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被匈奴--步步向西驅趕。
②匈奴從西域不斷向中原發動進攻,使漢王朝十分被動。
3、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時間 :前138年
②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③受哪個皇帝派遣:漢武帝
④作用(影響):沒有達到最初目的。但是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
4、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時間:前119年
②目的:訪問西域各國,建立友好關系
③作用(影響):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的相互了解與往來
十一、絲綢之路
1.開通標志:張騫通西域
2.路線: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 、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羅馬。
3.用史實說明絲綢之路的意義
(1)史實:從漢朝到西域: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
從西域到漢朝:西域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到中國。
(2)意義: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通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4.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中國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錫蘭(今斯里蘭卡)
十二、對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護的設置:
(1)時間:公元前60年。
(2)設立的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2.班超經營西域:
(1)東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2)貢獻:恢復并加強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3)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
知識點2:東漢建立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
一、光武中興
建立:劉秀稱帝
西漢滅亡:公元9年,王莽奪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興盛:光武中興
1.光武帝劉秀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
①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法;
②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③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2.影響: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原因:皇帝年幼,大權旁落。
2.概況:東漢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
3.影響: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
三、黃巾起義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腐敗,災荒連年(直接原因),社會動蕩。
2、概括:184年,張角領導農民起義爆發。
3、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說明其特點是有組織、有準備。
4、規模:人數多,地域廣,時間長。
5、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為什么說黃巾起義是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起義?
張角創辦太平道,經過10年傳教,經過了精心的策劃。
知識點3:造紙術;張仲景、華佗、《史記》; 道教和佛教
一、造紙術的發明
1.西漢:懂得造紙基本方法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工藝
⑴造紙原料: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
⑵紙的特點: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
3.造紙術發明的意義: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二、醫學成就:
1.張仲景:東漢末年名醫,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創始人,被后世稱為“醫圣”。
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發展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
2.華 佗:發明了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
三、歷史巨著《史記》
1.作者:西漢偉大史學家司馬遷
2.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
3.體裁: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四、道教與佛教
(1)道教
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黃帝,以治病傳道,吸引貧苦民眾,傳播很快
張陵創立五斗米教,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
(2)佛教
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提出斷除欲望和煩惱,眾生平等的思想
張騫通西域后(西漢),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白馬寺,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
【易混易錯】
1.秦朝與秦國兩個名稱代表不同的歷史時期。秦朝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而來,但是秦朝已經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秦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
2.商鞅變法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是建立縣制,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與發展。
3.分封制與郡縣制有何不同?分封制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官職是世襲的;而郡縣制不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4.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是夏朝;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秦朝。
5.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全面客觀,一分為二,史論結合,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評價。
(1)評價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有功也有過。
①功績: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他還統一了文字、貨幣、車軌、度量衡;筑長城、修靈渠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過失:秦始皇以“焚書坑儒”的方式鞏固政權,鉗制了思想,摧毀了文化;其實施暴政、刑罰殘酷等,這些都給人民帶來了極大地災難,最終導致秦王朝的滅亡。
評價漢武帝: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有功也有過。
①功績:他在位期間采取一系列措施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達到鼎盛。
②過失:但是漢武帝連年征戰,耗費了大量的民力和財力,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6.“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定義:絲綢之路在過去是溝通東西雙方大動脈。這條道路在今天仍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今天作為世界工廠,我們中國已經是世界上進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為了深化我國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促進共同繁榮,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用以促進我們國家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實現共同繁榮的目標。
條件:(1)古代絲綢之路曾是東西交流的大動脈。(2)中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不斷提高。(3)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區域經濟集團化日益加強。
特點: 和平交往、互利共贏
意義:順應了當今經濟全球化、區域集團化的發展趨勢,增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促進了經濟共同發展,增進了沿線國家和人民的友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比較
【家國情懷】
光武中興和“文景之治”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統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
都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都加強中央集權,都維護國家統一。
啟示:統治者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等。
【歷史解釋】
【名詞解釋】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指由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組成的制度,其包含兩方面:
(1)專制主義是就決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個人專斷獨裁,帝位實行終身制和世襲制;
(2)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是指中央統率地方,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完全服從于中央。
2.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地位: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外經濟的交流通道,還是中外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2)作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3)在今天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作用: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友好與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護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搞好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我國西部地區開發建設。
3.兩漢時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1)政治因素:漢朝中央集權加強,大一統國家鞏固。
(2)經濟因素:社會生產力提高,封建經濟發展較快。
(3)民族因素: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得到加強。
(4)中外交流:兩漢時期中外交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如絲綢之路的開辟。
(5)群眾因素: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為兩漢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條件。
【唯物史觀】
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響。
(1)原因:①主觀上,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認識到與民休息的重要性。②客觀上,由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西漢初年,經濟凋敝,國家貧困,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統治者只有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才能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
(2)影響: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使西漢自建立到武帝即位的60多年間,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比較穩定,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治世局面——“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1. (2023·大慶)為了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這些措施中,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促進各地經濟交流的重要措施是( )
A.統一文字 B.統一度量衡
C.統一貨幣 D.修筑長城
[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答案] C
[解析]答題關鍵信息“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促進各地經濟交流”,據此分析: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一文字,促進文化交流與發展,不合題意,排除A項。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一度量衡,促進經濟交流發展,不合題意,排除B項。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統-貨幣,全國通用半兩錢,結束了春秋戰國時期幣制混亂狀況,促進了各地經濟交流,故選C項。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始皇修筑長城,增強了邊地軍事防御,有利于抵制游牧民族南下,不合題意,排除D項。所以C項符合題意, 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秦朝統一貨幣。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
2. (2023·宜賓)秦統-后實行“書同文”。下列能直接佐證這一史實的是( )
A.影視作品《大秦賦》 B.司馬遷的《史記》
C.許慎的《說文解字》 D.出土的里耶秦簡
[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答案] 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統一后統一文字為小篆,這一史實的佐證需要秦朝當時的歷史文物來佐證,里耶秦簡是秦朝的歷史文物, D項正確;《大秦賦》作為影視劇,里面有一定的改編的成分,排除A項;馮遷的《史記》是一本歷史著作,成書于西漢時期,不是秦朝的歷史文物,排除B項;《說文解字》, 簡稱《說文》, 是由東漢經學家、文字學家許慎編著的語文工具書著作,是中國最早的系統分析漢字字形和考究字源的語文辭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字典之一,被譽為“天下第一種書”,不是秦朝的歷史文物,排除C項。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調動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識記秦朝統一文字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3. (2023·綏化)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是 ( )
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
C.黃巢起義 D.李自成起義
[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
[答案]A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9年陳勝、廣在大澤鄉發動起義,未農民戰爭爆發,陳勝、吳廣起義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故A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黃巾大起義發生在東漢末年,不合題干信息,排除A;黃巢起義在唐朝末年,不合題干信息,排除C;李自成起義是明朝末年,不合題干信息,排除D.所以, A項符合題意, 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測試,主要考查了農民起義,解答此題關鍵要熟悉陳勝、吳廣起義的相關史實,即可得出正確答案。
4. (2023·哈爾濱)《漢書食貨志》 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 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針對這種狀況,漢初的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嚴刑峻法 B.休養生息 C.鹽鐵官營 D.重文輕武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答案] B
[解析]《漢書食貨志》 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針對這種狀況,漢初的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休養生息。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漢高祖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采取了休養生息的政策。漢高祖死后,繼任的統治者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注重農業生產,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穩定下來。AC兩項錯誤,針對題干現象,漢初的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休養生息,不是嚴刑峻法、鹽鐵官營,不符合題意;B項休養生息是針對題干狀況,漢初的統治者采取的政策,符合題意;D項重文輕武是宋代實行的,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及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針對題干現象,漢初的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休養生息。
5. (2023·青島)漢武帝一方面加強對商業和商人的管理,實行徹底的幣制改革,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地方鑄錢,統一貨幣;另一方面將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發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強地主發展起來
C. 使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得以提高 D .使朝廷對社會的經濟控制加強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答案] 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加強朝廷對社會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鑄造五銖錢;還在全國各地設鹽鐵官,把煮鹽、冶鐵等經營權收歸國有,實行鹽鐵官營、專賣;又在全國范圍內統-調配物資,平抑物價。因此漢武帝的經濟措施使朝廷對社會的經濟控制加強, D項正確;漢高祖和漢文帝、漢景帝的休養生息政策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發展,漢武帝統治時期,漢朝國力強盛,排除A項;地方豪強地主的發展出現在漢武帝統治開始之前,排除B項;
經濟措施與提升社會的文化素養無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 D.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漢武帝的統治, 考查學生準確解讀材料及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6. (2023·萊蕪)為解決“盜鑄如云而起,棄市之罪不足以禁”的問題,加強中央對全國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推行的“新財經”措施是( )
A.實施“推恩令” B.統一鑄造五銖錢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 .派兵北擊匈奴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答案] B
[解析]答題關鍵信息“盜鑄如云而起”“加強中央對全國經濟的控制”、 新財經措施”, 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推恩令" 是漢武帝為解決王國問題推行的政治措施,排除A項。B項:根據題干信息可知,“盜鑄如云而起” 反映了民間私鑄貨幣現象嚴重,為此漢武帝下今禁止民間私鑄貨幣,由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故B項正確。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實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實現了思想大一統,排除C項。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漢武帝派兵北擊匈奴,是軍事征戰,排除D項。所以,B項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漢武帝統一鑄造五珠錢。 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漢武帝大一統的相關歷史知識。
7. (2023.廣州)漢代某皇帝統治時期,陸續下詔”復三十而稅一””復五銖錢” “釋奴婢” “并官省職”, 這些措施使社會逐步安定。 該皇帝統治的時期被稱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知識點]光武中興
[答案] B
[解析] 答題關鍵信息“漢代某皇”“復三十而稅一 ”“復五銖錢” “釋奴婢” “并官省職” , 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可知,漢代文帝景帝時期,以農為本,減輕賦役,以德化民,廢除苛法,勤儉治國,出現了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的治世局面,史稱“文景之治”, 不合題意,排除A項。B項:根據所學可知,東漢光武帝時期,多次下令釋奴婢,減輕田稅,三十稅一,臺并郡縣,裁減官員,社會比較安定,經濟恢復發展,出現“光武中興”的治世局面,故選B項。C項:根據所學可知,貞觀之治是唐太宗年間形成的治世局面,不合題意,排除C項。D項:根據所學可知,航盛世是唐玄宵前期出現的盛世局面,不合題意,排除D項。所以,B項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是光武中興。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的光武中興相關歷史知識。
8. (2023株洲)“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這段材料概括了絲綢之路開辟的( )
A.影響 B.目的 C.路線 D.原因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答案] A
[解析]答題關鍵詞” 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據此分析 :A項:根據題干信息可知,材料體現了絲綢之路的開辟,促進了經濟、文化交流,體現了絲綢之路的作用和意義,屬于絲路開辟的影響,故A項正確;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開辟的目的是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與題干信息不符合,排除B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絲綢之路的路線是從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出陽關玉門關,到蔥嶺,再到中亞西亞,直至歐洲,不合題意,排除C ;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漢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發達、 國力強盛是絲綢之路開辟的主要原因,不合題意,排除D ;所以, A項符合題意, 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是歷史基礎性知識的運用分析,主要知識考是絲綢之路的開辟,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絲綢之路的相關歷史知識。
9. (2023·荊州)西漢時,中原地區出現了良種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外來物產。這一時期,絲綢在西域各國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打井和煉鐵等技術。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漢朝科技的進步 B.西域人對絲織品的追捧
C.絲綢之路的開辟 D.中外農業生產水平提升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答案] C
[解析]結合材料信息“西漢時,中原地區出現了良種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外來物產。這一時期,絲綢在西域各國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打井和煉鐵等技術”可知,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絲綢之路的開辟。張騫通西域為絲綢之路的開辟奠定了基礎。通過絲綢之路,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吸開渠、鑿井、 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西域的良種馬、葡萄、苜蓿、胡桃、豆、石榴等外來物產傳入中原,故C符合題意;題干反映的是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的貿易與文化交流,不是在強調漢朝科技的進步,故A不符合題意;材料反映的現象得益于絲綢之路的開辟,不是西域人對絲織品的追捧,故B不符合題意;題干和中外農業生產水平提升無關,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絲綢之路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應用知識的能力。絲綢之路促進了東西方經濟與文化的交流。
10. (2023.營口)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后世稱為"醫圣”。材料中的“他”是( )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
[知識點]張仲景、華佗及其醫學成就
[答案] B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仲景是東漢著名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書,他在書中全面闌述了中醫的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還提出了“治未病” 的理念。后世尊稱他為“醫圣”, B項正確 ;扁鵲發明了“四診法” , 排除A項;華佗發明“麻沸散”、創編 “五禽戲”,有神醫之 稱,排除C項;李時珍是明朝醫藥學家,著有《本草綱目》, 排除D項。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張仲景和華佗的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張仲景。
1. (2023·望城模擬)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一書中說:“中國之教, 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其中“中國之政”主要指的是( )
A.分封制 B.王位世襲制 C.行省制 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知識點]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答案] D
[解析] 依據題干信息“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可知,歷史學家認為中國政治制度的確立,是從秦始皇后開始實行的。結合所學可知,公元前221年,秦實現統一-后,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統治,秦朝創立了大-統的君主專制的中央集權制度,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適應了新的統一形勢,鞏固了封建統治,在我國歷史上影響深遠, D項正確;分封制是西周時期開始實行的制度,秦朝時廢除,排除A項;王位世襲制從夏朝的啟開始,排除B項;行省制創立于元朝,排除C項;
故答案為: D.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的認識。
2. (2023禪城二模)秦朝的《行書律》規定:急行文書包括皇帝詔書,必須立即傳達各地,不能有片刻滯留。這一規定( )
A.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體系 B.推動了交通網絡完善
C.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D.促進了全國經濟交流
[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答案] C
[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秦朝的《行書律》規定:急行文書包括皇帝詔書,必須立即傳達各地,不能有片刻滯留。”可知,強調的是中央的政令要及時傳達到地方,體現了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C項正確;題干材料說明奏朝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不能說明制定完善的法律體系。排除A項;題干材料說明秦朝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不能說明推動交通網絡完善。排除B項;題干材料說明奏朝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不能說明促進全國經濟交流。排除D項。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考查秦朝鞏固統一的措施,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說明秦朝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3. (2023.威遠一模) 湖北云夢秦墓中發掘的秦律很大-部分內容屬于官府行政法規性質, 秦的大小官府機構都制定有若干規章制度。官吏若有違反,就可構成犯罪。這些規章制度有助于( )
A.廢除郡縣制度 B.鞏固分封 C.完善法律制度 D.尊崇儒術
[知識點]秦確立中央集權制
[答案] C
[解析] “秦的大小官府機構都制定有若干規章制度。 官吏若有違反,就可構成犯罪”反映了秦朝的法制,這些規章制度有助于完善法律制度, C正確; 秦朝廢除分封制實行郡縣制,進行焚書坑儒,故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
4. (2023·蒼溪一模) 明清時全國所有的州縣長官都是由朝廷吏部選派,這種選派叫做“銓選"。地方官員任期三年,三年任期屆滿,他們還都要回到京都報到。秦朝時,蜀郡郡守產生的方式是( )
A.世襲繼承 B.地方推薦 C.皇帝任命 D.科舉選拔
[知識點]秦鞏固統一的措施
[答案] C
[解析] A.郡縣長官由皇帝任命,概不世襲,排除A項;B.漢代的察舉制由地方推薦,排除B項;C.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在地方實行郡縣制,郡守由皇帝直接任命, C項正確;D.科舉制通過考試來選拔官吏,隋朝時正式確立,排除D項。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奏朝鞏固統-的措施相關知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5. (2023.朝陽二模)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領導者是 ( )
A.商鞅 B.齊桓公 C.屈原 D.陳勝、吳廣
[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
[答案] D
[解析]根據所學可知,前209年,由于秦朝的暴政,以陳勝、吳廣為領袖的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 D符合題意;戰國時期商鞅在秦國變法,為秦統中國奠定了基礎,排除A ;齊桓公是春秋第一個霸主 ,排除B ;屈原是我國戰國時期的楚國政治家、文學家,排除C.故答案為: D。
[點評]本題考查大澤鄉起義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大澤鄉起義的基本史實即可作答。
16. (2023·龍江一模)我校在七年級組織開展故事會活動。某位同學查閱、整理的歷史資料中有“戍守長城” "大澤鄉” “張楚政權”等關鍵詞。這位同學準備講述的故事是( )
A.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B.商鞅變法
C.陳勝吳廣起義 D.楚漢之爭
[知識點]奏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
[答案] C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9年,有900多個農民被征發去漁陽成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時,遇上大雨,道路泥濘,無法前行,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律,成守誤期要被處死。他們當中的領隊人陳勝和吳廣認為,與其送死不如起來反抗,于是殺死押隊的軍官,對眾人說:我們因遇雨誤期,肯定要被殺頭;即使去戍邊,大多數人也會死去。“且壯士不死則已 ,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在他們的號召下,大家熱烈響應,決心反抗秦朝的殘暴統治。他們砍削樹木,做成兵器,舉起反抗的大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爆發了。大澤鄉起義后,隊伍發展很快。在攻占陳縣后,陳勝稱王,建立了“張楚”政權。各地農民紛紛響應,起義軍不斷壯大。陳勝派主力向西進攻,直逼咸陽。秦二世緊急調集大軍進行反擊。在秦軍的強大攻勢下,起義軍缺乏后援,最終失敗,廣、陳勝相繼被部下殺害。C項正確;題干材料反映的是陳勝吳廣起義,與炎帝和黃帝的傳說、商鞅變法、楚漢之爭無關,排除ABD項。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陳勝吳廣起義,考查學生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陳勝吳廣起義。
7. (2023·普寧模擬)司馬遷的《史記》將歷史人物列入本紀(帝王)、世家(諸侯、 貴族)、 列傳(文武大臣、名人等)三個類別。來自社會底層的陳勝被歸入“世家”一列。這說明了( )
A.陳勝是諸侯或貴族的后代 B.陳勝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C.司馮遷肯定陳勝反抗暴政 D.《史記》對歷史人物隨意歸類
[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
[答案] C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公元前209年爆發了陳勝吳廣起義。陳勝、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革命首創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陳勝被歸入 “世家”-列主要 是因為馮遷肯定陳勝反抗暴政,C項正確;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學生準確掌握秦末農民起義和楚漢之爭的相關知識。
8. (2023·南海模擬)《史記》 中記述陳勝吳廣因“失期, 法皆斬”而起義,而根據1975年考古發現的《云夢秦簡》記載,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據此進行的歷史推測中較為合理的是( )
A.陳勝吳廣起義是歷史傳說 B.秦有法律但民眾不甚了解
C.《史記》內容虛構成分較多 D .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虛設
[知識點]秦的暴政和秦末農民起義
[答案] B
[解析] 由兩個材料“失期,法皆斬”"在秦 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可知,這反映了秦朝有自己的法律制度,但百姓對此并不是很了解。故B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陳勝吳廣起義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掀起大澤鄉起義,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它沉重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
9. (2023·江油模擬) 2021年我國考古部門]確認了漢文帝霸陵的具體位置,霸陵里面的陪葬品也正如文帝自己所要求的那樣“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這體現了漢文帝( )
A.以身作則,勤儉治國 B.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C.重用人才,北擊匈奴 D.勵精圖治,獎勵耕織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答案] A
[解析] 西漢王朝到了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他們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要求各級官吏關心農桑,并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把田賦降到三十稅一。文帝和景帝時期,重視“以德化民”,廢除 了一些嚴刑苛法 ,如斷殘肢體的肉刑。他們還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文帝以身作則,在位20多年,生活簡樸,宮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增加。據“治霸陵(漢文帝陵寢)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及所學知識可知,該材料說明漢文帝以身作則,勤儉治國,排除BCD ,選項A正確;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分析和準確識記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文景之治的相關史實。
10. (2023·南海模擬)” 秦朝統治思想的失誤帶來的嚴重后果,逼迫漢朝建國之初的思想家痛定思痛,深刻反省,進行新的抉擇。”‘新的抉擇”是指( )
A.實行休養生息 B.建立中央集權
C.提倡獨尊儒術 D.推行文化專制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答案] A
[解析] 根據題干信息“秦 朝統治思想的失誤帶來的嚴重后果”, 結合所學可知,秦朝嚴刑苛法,暴政而亡,“漢初思想家痛定思痛,深刻反省”, 結合所學可知,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速亡教訓,推行黃老無為思想,實施“與民休息”政策,推動了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所以“新的抉擇”是指“休養生息”, 故選A項。根據所學可知,秦朝統- - ,為加強統治,開創中央集權制度,漢初承襲秦制而已,排除B項。西漢初年以“黃老無為”治國,漢武帝時期提倡獨尊儒術,排除C項。
西漢建立,百廢待興,黃老無為,各家并存,文化專制不合史實,排除D項。所以, A項符合題意, 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點是漢初休養生息政策。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西漢初年與民休息政策的相關史實。
11. (2023.黃埔一模)“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材料描述了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 )
A.背景 B.目的 C.內容 D.意義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答案] A
[解析] 根據“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漢高祖時期,經歷了秦始皇以來連年戰爭和過重的徭役,人民生活困苦,民不聊生,為了維護統治,穩定民心,漢高祖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重點發展農業生產, A項符合題意;目的、內容和意義與題意不符,排除BCD三項;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注意識記漢初的休養生息政策的內容及作用。
12. (2023·朝陽模擬) 2021年考古發現,霸陵陪葬物以陶器為主,金銀器很少。與漢文帝遺詔中所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吻合。這印證了漢文帝( )
A.勤儉治國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 .虛懷納諫
[知識點]西漢的建立和“文景之治”
[答案] A
[解析]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反對著侈浮華。漢文帝以身作則,在位20多年,生活簡樸,言室、園林以至車騎都沒有增加,題干現象說明漢文帝提倡勤儉治國。故A符合題意, 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文景之治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漢武帝和漢景帝統治時期出現文景之治的治世局面。
13. (2023-武漢模擬)西漢初年,山東境內諸侯國齊國建立。齊國建立初期,管轄面積相當于今天山東省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到了漢武帝時,齊國的原管轄區域出現了上百個侯國,但各侯國面積不過數里。出現這種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焚書坑儒,禁錮思想 B.釋放奴婢,減輕刑罰
C.廣開推恩,削爵奪地 D.減輕刑罰,裁減官員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答案] C
[解析]根據材料“齊國建立初期,管轄面積相當于今天山東省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 ;到了漢武帝時,摑的原管轄區域出現了上百個侯國,但各侯國面積不過數里”, 這說明到了漢武帝時期,國已經變成了上百個侯國,力與面積都越來越少,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是因為漢武帝頒布推恩令,削弱地方勢力, C項正確;焚書坑儒是秦始皇推行的措施,排除A項;釋放奴婢,減輕刑罰是漢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B項;減輕刑罰,裁減官員是漢光武帝采取的措施,排除D項。
故答案為: C.
[點評]解答本題需要學生記憶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措施 ,做到融會貫通、靈活應答。
14. (2023·順義二模)某校歷史社團要開展“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項目式學習,涉及的學習內容應該有( )
①實施“推恩令” ②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③鑄造五銖錢 ④開通大運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答案] A
[解析]據所學可知,漢武帝鞏固大-統的措施有①實施“推恩令”, ②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③鑄造五銖錢等,①②③符合題意, A符合題意;開通大運河是在隋朝時期,排除含有④的BCD.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鞏固大-統的措施。難度適中,掌握漢武帝鞏固大-統的具體措施,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
15. (2023·禪城二模)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董仲舒的這一創新( )
A.削弱了王國勢力 B.延續了百家爭鳴局面
C.增強了經濟實力 D.適應大-統政治需要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答案] 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適應大-統政治需要,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創建了-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漢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議,實行“罷黜百家,尊崇儒術”。D項正確;題干材料與削弱王國勢力無關,排除A項;題干材料與延續百家爭鳴局面無關,排除B項;題干材料與增強經濟實力無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 D.
[點評]本題考查漢武帝推進大一統的措施 ,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解題關鍵是知道為了適應大一統政治需要 ,董仲舒創建了一個以儒學 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
16. (2023.威遠-模) 漢代體育項目眾多包括蹴鞠、騎射、步射、擊劍、格斗等,深受民眾喜愛,甚至帝王也參與“斗虎”“格熊” 活動。這反映出,漢代社會風尚的一個側面是( )
A.崇尚勇武 B.含蓄內斂 C.悠然清閑 D .寧靜純樸
[知識點]漢武帝的大一統
[答案] A
[解析]題干信息“騎射、步射、擊劍、格斗"、“斗虎” 、“格熊” 都與軍事、武術有關,故題干現象反映出漢代社會風尚的一個側面是崇尚勇武,選項A正確;選項BCD不符合題意,排除。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歷史文化常識,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17. (2023·合肥三模) 145年,東漢梁太后與其兄長梁冀立劉績為質帝。梁冀毒死質帝后,又扶持桓帝登基,并將自己另一個妹妹立為桓帝皇后。此后,梁冀大權獨攬,百官升遷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謝恩。以上現象可以證明東漢時期( )
A.外戚專權 B.宦官干政 C.君主昏聵 D.地方割據
[知識點]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答案] A
[解析] 根據題干材料“梁冀大權獨攬,百官升遷任免,都先要到他家里謝恩。”可知材料反映了東漢末年政治危機嚴重。東漢中期以后,由于繼位的皇帝大多年幼,不能主政,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梁冀是東漢梁太后的兄長,屬于外戚,不是宦官, A項正確;題干不能體現宦官干政,排除B項;題干不能體現君主昏聵,排除C項;題干不能體現地方割據,排除D項。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屬于材料型選擇題,主要考查學生的閱讀分析能力,解答此類必須認真閱讀材料,結合所學知識提煉材料中的重要信息和觀點。
18. (2023·宜城模擬)東漢初年,光武中興的開創者是( )
A.唐太宗 B.武則天 C.劉秀 D.唐玄宗
[知識點]光武中興
[答案] C
[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其統治時期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C符合題意;唐太宗開創了“‘貞觀之治”, 排除A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處在唐朝時期,排除B ;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排除D ;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考查光武中興的知識。難度較低,掌握東漢的建立與光武中興即可作答。
19. (2023·定遠一模) 歷史敘述有史實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其中,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等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述。下列各項中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公元前209年,陳勝、廣揭竿而起,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
B.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統治局面
C.東漢時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朽不堪,動搖了東漢的統治
D.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曹操取得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知識點]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
[答案] C
[解析]“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 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等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述”。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揭竿而起,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這屬于對秦末農民戰爭史實陳述,不包含態度與價值,屬于歷史陳述,故A不符合題意;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 的統治局面,這屬于對西漢初期統治特點的史實陳述,不是對歷史人物和事件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述,故B不符合題意;“東漢時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是對東漢統治特點的史實陳述,而“導致政治腐朽不堪,動搖了東漢的統治”則是對這一歷史現象的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述,故C符合題意;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曹操取得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這屬于對史實的客觀陳述,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C。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東漢的統治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的理解能力。東漢中期以后,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朽不堪,動搖了東漢的統治。
20. (2023·順德一模)《后漢書光武帝紀》中記載光武帝采取的一項措施:“詔益州民自八年以來被略為奴婢者, 皆-切免為庶人。 ”這一措施有利于( )
A.緩和社會矛盾 B.抑制豪強地主
C.簡化政府機構 D.減輕農民負擔
[知識點]光武中興
[答案] A
[解析]東漢前期,光武帝推行了寬和政策,迎來了“光武中興”, 根據材料可知,這是東漢初年光武帝劉秀“釋放奴婢,免為庶人”的內容,奴婢的解放,既提供了更多的社會勞動力,同時也有利于緩和社會矛盾,維護東漢統治,所A而正確;題干信息主旨是光武釋放奴婢, 并未涉及到打擊豪強、簡化機構問題,排除BC ;釋放奴婢,使賣身為奴的人獲得了人身上的自由,有利于緩和矛盾,并不能反映減輕了農民負擔,排除D ;所以。A項符合題意, 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是材料類選擇題,考查的是光武中興的內容及其影響。解題須把握材料主旨“釋放奴婢,兔為庶人”減少了階級之間的矛盾這一作用。
21. (2023濟南二模)”沿著古絲綢之路, 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這說明絲綢之路促進了( )
A.大一統局面形成 B.中外文明的交流
C.民族交融的加強 D.經濟重心的南移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答案] B
[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自從張騫通西域后,商人載著漢朝的絲綢等貨物,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轉運往中亞、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又把西域的物產和奇珍異寶運到中原,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結合題干材料“沿著古絲綢之路,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 ..佛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地由此傳向世界”可知,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文明的交流, B項正確;大-統局面形成在題干材料中都沒有體現,排除A項;民族交融的加強在題干材料中都沒有體現,排除C項;經濟重心的南移開始于唐朝中期,結束于南宋時期,絲綢之路開辟于西漢時期,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解并識記絲綢之路的開辟以及意義。
22. (2023·廣州模擬)在歐洲的古羅馬,絲綢的價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黃金,羅馬人以能穿上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歐洲的中國絲綢為榮。西漢絲綢之路的起點是( )
A.于闐 B.長安 C.樓蘭 D.建業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答案] B
[解析]A:于闐不是西漢絲綢之路的起點, A項不符合題意;B :根據所學可知,絲綢之路以長安為起點,經河西走廊和今新疆地區,翻越蔥嶺最終通向西亞和歐洲;在這條絲綢之路上,對外輸出的主要是絲綢,是聯系中外的紐帶,溝通東西方的橋梁, B項符合題意;C:樓蘭不是西漢絲綢之路的起點, C項不符合題意;D :建業不是西漢絲綢之路的起點, 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絲綢之路的路線,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難度中等。
23. (2023·平谷一模) 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下面史實能說明這一觀點的是( )
①羅馬貴族以穿中國絲綢為富有和榮耀的象征
②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佛教逐步在社會傳播開來
③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
④避免了與西方軍事對抗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答案] A
[解析]A.①羅馬貴族以穿中國絲綢為富有和榮耀的象征,說明中國的絲綢通過絲綢之路傳到了羅馬,促進了中國和羅馬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②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通過絲綢之路運載佛經到洛陽,佛教逐步在社會傳播開來 ,說明絲綢之路促進了文化的交流, A項正確;B.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絲綢之路開通,沒避免了與西方軍事對抗,④敘述錯誤,排除B項;C.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沒避免了與西方軍事對抗,④說法錯誤,排除C ;D.③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是中華民族內部的民族交融,與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考查漢通西域、絲綢之路、漢與歐洲往來相關知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24. (2023瑤海三模)漢代的一位郎官因其創建的事業與其堅韌不拔的精神,于今日名聞世界,被史地學者稱為東方哥倫布。這位郎官是( )
A.張騫 B.甘英 C.班固 D.班超
[知識點]張騫的歷史貢獻
[答案] A
[解析] A:根據題干“漢代的一位郎官因其創建的事業與其堅韌不拔的精神,于今日名聞世界,被史地學者稱為東方哥倫布”和結合所學可知,這位郎官是“鑿空”西域的張騫,漢武帝招募使者出使西域,聯系大月氏人夾擊匈奴。張騫于公元前138年、公元前119年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漢朝與西域之間的相互了解和往來,為以后絲綢之路的開通創造了條件,絲綢之路是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A項符合題意;B :東漢時期甘英出使大秦,題干反映的是張騫出使西域, B項不符合題意;C:漢武帝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與題干無關, C項不符合題意;D :公元73年,東漢派班超出使西域,被任命為西域都護,經營西域三三十年,班超沒有“被史地學 者稱為東方哥倫布”, D項不
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張騫出使西域以及地位,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記憶、遷移與運用能力,理解并識記漢朝加強西域管理的史實。
25. (2023-蒼溪一模) 中國的傳統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普經涌現出很多醫術高明、品德高尚的醫學家。“坐堂行醫”- 詞就源于我國古代一位名醫,他寫成《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這位“坐堂醫生”是( )
A.扁鵲 B.華佗 C.張仲景 D.李時珍
[知識點]張仲景、華佗及其醫學成就
[答案] C
[解析] 這位“坐堂醫生"是張仲景。張仲景是東漢末年的名醫,他虛心向名醫求教,四處奔走,廣泛收集民間藥方,在總結前人經驗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臨床實踐,寫成了《傷寒雜病論》-書。 這部著作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總結了各種疾病的癥候,提出在診斷上要辨證分析病情,然后對癥治療。他還發展了“治未病” 的思想,提倡預防疾病。張仲景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后世稱為“圣”, 選項C正確;選項ABD不符合題意,排除。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考查張仲景,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
26. (2023·南海模擬)司馬遷因仗義執言被關入獄中,遭受酷刑,肉體上和精神上遭到極大摧殘。但他忍受著巨大的悲痛,發憤著述。他撰寫的不朽巨著是( )
A.《史記》 B.《資治通鑒》 C.《漢書》 D.《本草綱目》
[知識點]《史記》 與司馬遷
[答案] A
[解析] 答題關鍵詞“司馮遷”“不朽巨著” , 據此分析:A項:西漢著名史學家司馬遷,撰有史學巨著《史記》, 開創紀傳體通史,故選A項。B項: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編著史學巨著《資治通鑒》, 為編年體通史,排除B項。C項;東漢著名史學定班固,撰有史學著作《漢書》, 開紀傳體斷代史先河,排除C項。D項:明朝著名醫藥學家李時針,撰有《本草綱目》, 為為代醫藥學巨典,排除D項。所以, A項符合題間, 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
[點評]本題主要知識點是司馬遷的《史記》。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的識記、理解能力。解題關鍵要熟練掌握司馬遷的相關史實。
27. (2023光明二模)東漢時,有官方記載的傳染病爆發就有11次,其中發病于寒冷季節的就有9次。張仲景所在的南陽,在10年間,大宗族因傳染病而死亡的人數達三分之二,其中因傷寒而死的竟占十分之七。嚴峻的疫情促使他寫成了《傷寒雜病論》。這說明了( )
A.季節交替與疾病爆發相互影響 B. 醫學發展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
C. 宗族關系與疾病預防密不可分 D .人口減少與疾病爆發存在聯系
[知識點]張仲景、華佗及其醫學成就
[答案] B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東漢時 ,有官方記載的傳染病爆發就有11次,中發病于寒冷季節的就有9次。張仲景所在的南陽,在10年間,大宗族因傳染病而死亡的人數達三分之二, 其中因傷寒而死的竟占十分之七”反映了東漢時期,疫情形勢嚴峻,信息核心是“嚴峻的疫情促使他寫成了《傷寒雜病論》”, 說明“醫學發展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 季節交替與疾病爆發相互影響、宗族關系與疾病預防密不可分、人口減少與疾病爆發存在聯系”并不是材料信息主旨,排除ACD。所以,B項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
[點評]本題是材料理解運用性試題。主要知識考是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寫成的時代背景,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知識與材料分析解讀能力,解題關鍵是把握材料主旨信息,運用所學基礎知識作答,做到準確無誤。
28. (2023·潮南模擬)甘肅天水放馬灘的秦墓中出土了繪制于木板上的4塊地圖及460枚竹簡;在當地的一-座文帝、景帝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了繪制于紙上的地圖,紙面平整光滑。這表明( )
A.西漢時期紙已經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B.蔡倫不是發明造紙術而是改進了造紙術
C. 一塊紙質地圖不能證明西漢發明了造紙術
D.秦漢相隔不久,西漢有紙秦朝也應當有紙
[知識點]造紙術的發明及影響知識點解讀
[答案]B
[解析] A.材料信息無法得出西漢時期紙已經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排除A ;B.根據材料“在當地的一-座文帝、景帝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了繪制于紙上的地圖,紙面平整光滑”可知,紙的發明不晚于西漢文帝、景帝時期。結合所學可知,東漢時期蔡倫是改進了造紙術,而不是發明造紙術,故B正確;C.“一塊紙質地圖不能證明西漢發明了造紙術”表述錯誤,紙質地圖的發現說明西漢時期已經有了造紙術,排除C ;D.根據材料“甘肅天水放馬灘的秦墓中出土了繪制于木板上的4塊地圖及460枚竹簡”可知,秦墓中出土的是木板和竹簡,無法得出秦朝有紙的信息,排除D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識記紙的發明和改進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
材料分析題
1. (2021.廣東-模)早在秦漢時期,對千古-帝秦始皇的評價就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對秦始皇功過是非的評說,平在秦始皇生前就已經開始了。最早評論秦始皇的是其寵臣王綰、馮劫和李斯。他們以為“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王綰、馮劫等人的這一評說為后來秦人評價秦始皇定下了基調,遍覽《史記》《漢書》 及秦人的著作,凡是涉及秦始皇本人的各種記載,基本上都是稱頌之詞。
材料二:漢初的地主階級對秦的暴政及秦始皇本人的功過是非進行了認真的總結。據統計,僅在《史記》中漢人評論秦亡的文字多達八十余處,其中談及秦始皇本人的就有六十余次。漢人對秦始皇已不像奏人那樣歌功頌德了,而是大加責罵和抨擊。總的來看,漢人對秦始皇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法繁刑酷;第二、“賦斂無度”, 瑤役無已; 第三、“窮兵” 好戰。
——以上材料摘編自梁向明《淺析秦人和漢人對秦始皇的評價》
(1)秦漢兩朝對秦始皇 的評價有什么不同 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分析出現不同評價的原因。
[答案]同:秦人肯定秦始皇;漢朝人否定秦始皇。
原因:秦朝,評價秦始皇的人是他的寵臣;秦始皇完成國家統一, 有利于社會安定。漢朝,吸取奏亡教訓;肯定漢朝政權的合法性;推動休養生息政策。
(2)你認為哪種評價更接近真實的秦始皇 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答案]學生可以從三種態度回答。
一是肯定秦始皇:完成國家統一;鞏固國家統一 ; 開創影響后世的政治制度
二是否定秦始皇:嚴刑酷法;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
三是一分為二地分析秦始皇的功績與過失,同等給分。
(3)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該堅持哪些原則
[答案]實事求是; 歷史原則;一分為二。( 列出兩點即可)
[知識點]正確評價秦始皇
[解析] (1) 根據“最早評論秦始皇的是其寵臣王綰、馮劫和李斯。他們以為‘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一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可歸納出秦人肯定秦始皇,原因是評價秦始皇的人是他的寵臣;秦始皇完成國家統- - ,有利于社會安定。根據“漢人對秦始皇已不像秦人那樣歌功頌德了,而是大加責罵和抨擊。”可歸納出漢朝人否定秦始皇,因為漢朝,吸取秦亡教訓;肯定漢朝政權的合法性;推動休養生息政策;
(2 )開放題,學生可以從三種態度回答。-是肯定秦始皇:完成國家統- - - ;鞏固國家統一;開創影響后世的政治制度;二 否定秦始皇:嚴刑酷法;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三是一分為二地分析秦始皇的功績與過失,同等給分;
( 3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該堅持實事求是;歷史原則; -分為二的原則;
故答案為: (1)不同:秦人肯定秦始皇;漢朝人否定秦始皇。
原因:秦朝,評價秦始皇的人是他的寵臣;秦始皇完成國家統- - , 有利于社會安定。漢朝,吸取秦亡教訓;肯定漢朝政權的合法性;推動休養生息政策。
(2)學生可以從三種態度回答。
一是肯定秦始皇:完成國家統一 ;鞏固國家統一;開創影響后世的政治制度
二是否定秦始皇:嚴刑酷法;徭役兵役繁重;賦稅沉重。
三是一分為二地分析秦始皇的功績與過失,同等給分。
(3)實事求是;歷史原則;一分為二。 (列出兩點即可)
[點評] (1) 本題的第一問 ,考查學生的運用能力,解答時,細心讀材料,從材料中找出關鍵語句回答;第二問是考查理解能力,解答時,結合所學知識,結合評價人的身份回答;
(2)開放性題目,言之成理即可;
(3 )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識記來回答。
2. (2022.陽江一模)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 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國篩選出的“三藥三 E方”正是在《傷寒雜病論》等古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中醫藥積極參與全球抗疫,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成為抗疫防控中國方案的一大亮點。習近平特別指出“ 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 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中國新聞網 《醫圣祠前觀古今,習近平“把脈”中醫藥發展》2021年5月13日
材料三:“中國古代最具歷史意 義的創造是四大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這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突出標志,也是中國古代對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貢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稱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馬克思恩格斯怎樣看待中國文明和中國經濟社會結構》
(1) 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在學習中,你可以借鑒他的哪-教育“智慧”
[答案]核心思想: “仁” 。教育智慧: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溫故知新;謙虛好學等。
(2) 材料二_中提到《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誰 現在我們接種疫苗預防疾病,應用了他的哪一理論 根據材料,我們應如何傳承中醫藥精華、守正創新
[答案]作者:張仲景。理論:“治未病” 理論。現代社會中,中醫藥研究要與時俱進,要加強中西醫結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
(3) 材料三中對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展作用不可估量、 且最為悠久的是哪一項發明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感想。
[答案]發明 :造紙術。
感想: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要堅持科教興國;青少年應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勇于開拓創新。
[知識點]孔子的貢獻及評價知識點解讀,造紙術的發明及影響 知識點解讀張仲景、 華佗及其醫學成就知識點解讀
[解析] (1 )本題考查孔子的思想及貢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 孔子是我國著名的教育家,創辦了私學,廣收門徒;主張有教無類”;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注意因材施教等。
(2 )本題考查張仲泉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張仲景;現在我們接種疫苗預防疾病,應用了張仲景的“治未病’理論;在現代社會中,中醫藥研究要與時俱進,要加強中西醫結合, 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
(3 )本題考查造紙術的知識。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對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展作用不可估量、 且最為悠久的發明是造紙術;作為青少年要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要堅持科教興國;青少年應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勇于開拓創新。
故答案為: (1) 核心思想:“仁”。 教育智慧:注重道德教育和文化知識教育;溫故知新;謙虛好學等。
(2)作者:張仲景。理論:“治未病”理論。現代社會中,中醫藥研究要與時俱進,要加強中西醫結合,要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創新。
(3)發明:造紙術。感想: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繼承和發揚中華優秀文化;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要堅持科教興國;應努力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勇于開拓創新。
[點評]本題考查孔子及其思想、《傷寒雜病論》、 造紙術等知識。 難度較大,熟練掌握基礎知識,能夠將材料和所學知識相結合,分析、歸納材料,綜合運用所學知識方可作答。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七上第三單元 秦漢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 10年8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⑴了解秦漢時期的基本線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發生的時間和地點、原因和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
⑵知道秦始皇建立起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并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對后世有深遠的影響。探究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知道文景之治出現的原因及表現,認識漢武帝的大一統不僅是西漢強盛的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鼎盛局面。了解匈奴的興起和在我國古代歷史上所作的貢獻,知道漢朝與匈奴戰與和的關系史實。認識到我國自古就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祖國的歷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締造的,民族友好是我們多民族國家發展的主流。兩漢時期,科技與文化都有突出的成就,并開通了“絲綢之路”,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往。(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
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
【內容要點】
一條主線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兩大人物 秦始皇和漢武帝。
三大成就 秦統一六國、漢武帝大一統、張騫通西域。
四大措施 郡縣制;統一文字、度量衡與貨幣;“推恩令”;“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知識點1:秦統一中國 秦代的中央集權制度和鞏固統一的措施;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秦朝滅亡﹑西漢的建立;休養生息政策;“文景之治”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張騫通西域絲綢之路;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一、秦滅六國:
1. 秦滅六國的原因(條件):
⑴人民希望結束戰亂,過上安定的生活;
⑵商鞅變法的成功為秦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⑶秦王嬴政雄才大略、任用賢人,積極策劃統一大計。
2.秦滅六國: ⑴時間:公元前230—公元前221年;
⑵滅六國的先后順序:韓、趙、魏、楚、燕、齊
3.秦朝建立:①時間:公元前221年 ②建立者:秦王嬴政 ③都城:咸陽
4.秦統一意義:①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長期征戰混亂的局面,②建立起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③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的交往提供了有利條件,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與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或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⑴政治上:創立中央集權制度: ①最高統治者稱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總攬一切軍政大權
②中央政權機構,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統領,分別掌管行政、軍事和監察事務,最后由皇帝決斷。
③地方廢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轄的郡縣制。
⑵經濟上:統一貨幣(圓形方孔半兩錢),統一度量衡
⑶文化上:統一文字(小篆)
⑷交通上:統一車輛和道路寬窄
⑸軍事上:派蒙恬北擊匈奴,修筑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 開鑿靈渠,統一嶺南。
2.皇帝制度的特點:皇位世襲、皇帝獨尊、皇權至上。
3.意義:秦朝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奠定了我國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模式;郡縣制的實行,開創了此后我國歷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三、秦的暴政
1.表現:(1)繁重的徭役。(2)沉重的賦稅。(3)殘酷的刑法。
2.秦二世更加殘暴,與趙高狼狽為奸。
四、陳勝、吳廣起義 (又名“大澤鄉起義”)——揭竿而起
1.原因:(1)根本原因:秦朝的殘暴統治 。(2)直接原因:戍邊遇雨誤期 。
2.時間、地點和人物:(1)時間:公元前209年。(2)地點:大澤鄉。(3)領導人:陳勝、吳 廣。
3.口號:“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4.建立政權:攻占陳縣陳勝稱王,建立“張楚”政權。
5.結果:起義軍被鎮壓下來,陳勝、吳廣被殺害。
6.意義:這是我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它沉重的打擊了秦朝的統治,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反抗殘暴的統治。
7.巨鹿之戰:項羽在巨鹿之戰中以少勝多,將秦軍的主力殲滅。(成語:破釜沉舟,以一當十)
8.秦朝滅亡:劉邦占領秦都咸陽,秦朝滅亡。(成語:約法三章)
9.秦朝時間:公元前221—公元前207年(十五年)。
五、 楚漢之爭
1.人物:劉邦和項羽為爭奪帝位。
2.時間:公元前206年—公元前202年(歷時四年)。
3.結果:垓下之戰,項羽兵敗自刎,劉邦取得了最終的勝利。(成語: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六、西漢的建立: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稱為西漢,定都長安。劉邦是漢高祖。
七、休養生息政策
1.背景(原因):漢初經濟凋敝(社會生產遭到嚴重的破壞),社會動蕩不安;吸取秦亡教訓。
2.目的:為了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
3.漢高祖采取的具體措施
(1)下令“兵皆罷歸家”,讓士兵還家務農;
(2)將奴婢釋放為平民;
(3)鼓勵人民致力農業生產;
(4)減輕農民的賦稅,減免徭役及兵役(輕徭薄賦)。
4.影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和發展,社會局勢得以穩定。
八、“文景之治”
1.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繼續實行休養生息政策:
(1)注重農業生產,提倡以農為本,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
(2)重視“以德化民”,廢除了一些嚴刑峻法;
(3)提倡勤儉治國,反對奢侈浮華。
2.表現:文景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庫充盈,當時的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歷史上稱為“文景之治”。為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奠定了基礎。
九、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
1.政治上:①頒布“推恩令”,削弱諸侯王勢力;(主父偃)
②建立刺史制度,加強對地方的監察。
2.思想文化上:“罷黜百家,尊崇儒術”(董仲舒),把儒家學說立為正統思想;在長安興辦太學,以儒家“五經”為教材,培養儒學人才,儒士進入各級政權機構。(從此,儒學居于主導地位,為歷代王朝所推崇,影響深遠。)
3.經濟上:鑄幣權收歸中央,統一鑄造五銖錢;鹽鐵官營專賣;統一調配物資,平抑物價。
4.軍事上:派衛青、霍去病等北擊匈奴。
作用:漢武帝從政治、思想、經濟、軍事等方面鞏固了大一統局面,使西漢王朝開始進入鼎盛時期。
十、張騫通西域
1、西域概念:今天 甘肅玉門關和陽關以西,現在新疆和更遠的地區稱作西域
2、背景:
①西漢初的西域,小國林立,受到匈奴的控制和奴役,大月氏被匈奴--步步向西驅趕。
②匈奴從西域不斷向中原發動進攻,使漢王朝十分被動。
3、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
①時間 :前138年
②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③受哪個皇帝派遣:漢武帝
④作用(影響):沒有達到最初目的。但是使漢朝了解到西域的具體情況,以及各國想與漢朝往來的愿望。
4、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
①時間:前119年
②目的:訪問西域各國,建立友好關系
③作用(影響):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的相互了解與往來
十一、絲綢之路
1.開通標志:張騫通西域
2.路線:從長安穿過河西走廊,經西域運往中亞 、西亞,再轉運到更遠的歐洲羅馬。
3.用史實說明絲綢之路的意義
(1)史實:從漢朝到西域:漢朝的絲綢、漆器等物品,以及開渠、鑿井、鑄鐵等技術傳到西域。
從西域到漢朝:西域的良種馬、香料、玻璃、寶石等,以及核桃、葡萄、石榴、苜蓿等植物,以及多種樂器和歌舞等傳到中國。
(2)意義: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通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
4.海上絲綢之路(漢武帝時):中國東南沿海港口——中南半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孟加拉灣沿岸——印度半島南端、錫蘭(今斯里蘭卡)
十二、對西域的管理
1.西域都護的設置:
(1)時間:公元前60年。
(2)設立的意義:西域都護的設置,標志著西域開始正式歸屬中央政權。
2.班超經營西域:
(1)東漢明帝派班超出使西域。
(2)貢獻:恢復并加強漢朝對西域的管理。
(3)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即羅馬帝國)。
知識點2:東漢建立光武中興―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
一、光武中興
建立:劉秀稱帝
西漢滅亡:公元9年,王莽奪權,建立新朝,西漢滅亡。
東漢建立:公元25年,劉秀(光武帝)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
興盛:光武中興
1.光武帝劉秀穩定社會局面的措施:
①多次下令釋放奴婢,減輕農民的負擔,減輕刑法;
②合并郡縣,裁減官員,加強對官吏的監督,懲處貪官污吏;
③允許北方少數民族內遷,緩和民族矛盾。
2.影響:社會比較安定,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史稱“光武中興”。
二、外戚宦官交替專權
1.原因:皇帝年幼,大權旁落。
2.概況:東漢中期以后,形成了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的局面。
3.影響:這種惡性循環最終動搖了東漢的統治,東漢王朝走向了衰亡。
三、黃巾起義
1、原因:外戚宦官交替專權,朝政腐敗,災荒連年(直接原因),社會動蕩。
2、概括:184年,張角領導農民起義爆發。
3、口號:“蒼天已死,黃天當立,歲在甲子,天下大吉。”說明其特點是有組織、有準備。
4、規模:人數多,地域廣,時間長。
5、影響:沉重打擊了東漢統治,使其一蹶不振。
★★為什么說黃巾起義是一次有組織、有準備的起義?
張角創辦太平道,經過10年傳教,經過了精心的策劃。
知識點3:造紙術;張仲景、華佗、《史記》; 道教和佛教
一、造紙術的發明
1.西漢:懂得造紙基本方法
2.東漢:蔡倫改進造紙工藝
⑴造紙原料:樹皮、破布、麻頭、舊魚網。
⑵紙的特點:原料易找、價格便宜,易于推廣。
3.造紙術發明的意義:是中國對世界文明的偉大貢獻之一。
二、醫學成就:
1.張仲景:東漢末年名醫,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創始人,被后世稱為“醫圣”。
寫成《傷寒雜病論》一書,發展了中醫學的理論和治療方法;發展了“治未病”理論,提倡預防疾病。
2.華 佗:發明了麻沸散、創編出五禽戲。
三、歷史巨著《史記》
1.作者:西漢偉大史學家司馬遷
2.內容:記述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約3000年的史事。
3.體裁: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
四、道教與佛教
(1)道教
張角創立了太平道,尊奉老子和黃帝,以治病傳道,吸引貧苦民眾,傳播很快
張陵創立五斗米教,出五斗米就可入道或治病
(2)佛教
產生于公元前6世紀的古印度。創始人是喬達摩·悉達多,又稱釋迦牟尼。提出斷除欲望和煩惱,眾生平等的思想
張騫通西域后(西漢),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白馬寺,中國最早的佛教寺院),得到上層統治階級的扶持,佛教逐步在社會上傳播開來。
【易混易錯】
1.秦朝與秦國兩個名稱代表不同的歷史時期。秦朝由戰國時期的秦國發展而來,但是秦朝已經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秦國是戰國時期的一個諸侯國。
2.商鞅變法在政治方面的改革措施是建立縣制,秦始皇在地方推行郡縣制,后者是對前者的繼承與發展。
3.分封制與郡縣制有何不同?分封制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官職是世襲的;而郡縣制不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其官吏是由皇帝直接任免的。
4.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是夏朝;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是秦朝。
5.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全面客觀,一分為二,史論結合,把歷史人物放在特定的歷史背景下評價。
(1)評價秦始皇:秦始皇是我國古代一位杰出的封建帝王,他有功也有過。
①功績: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完成了統一大業,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他還統一了文字、貨幣、車軌、度量衡;筑長城、修靈渠等,鞏固了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使秦朝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
②過失:秦始皇以“焚書坑儒”的方式鞏固政權,鉗制了思想,摧毀了文化;其實施暴政、刑罰殘酷等,這些都給人民帶來了極大地災難,最終導致秦王朝的滅亡。
評價漢武帝:漢武帝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皇帝,他有功也有過。
①功績:他在位期間采取一系列措施出現了大一統的局面,使西漢達到鼎盛。
②過失:但是漢武帝連年征戰,耗費了大量的民力和財力,給人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痛苦。
6.“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定義:絲綢之路在過去是溝通東西雙方大動脈。這條道路在今天仍然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中國今天作為世界工廠,我們中國已經是世界上進出口貿易額最大的國家,為了深化我國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合作,促進共同繁榮,2013年,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一帶一路戰略,用以促進我們國家和絲綢之路沿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以實現共同繁榮的目標。
條件:(1)古代絲綢之路曾是東西交流的大動脈。(2)中國不斷深化改革開放,綜合國力提升,國際地位不斷提高。(3)世界經濟全球化不斷深入發展,區域經濟集團化日益加強。
特點: 和平交往、互利共贏
意義:順應了當今經濟全球化、區域集團化的發展趨勢,增進了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經濟合作,促進了經濟共同發展,增進了沿線國家和人民的友誼,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張騫出使西域和絲綢之路的比較
【家國情懷】
光武中興和“文景之治”出現的共同原因有哪些?你從中得到了什么啟示?
統治者都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調整統治政策;
都實行輕徭薄賦政策,減輕農民負擔,并保持政策的穩定性和持續性;
都加強中央集權,都維護國家統一。
啟示:統治者善于吸取前朝滅亡的教訓,體察民情、愛惜民力,加強中央集權,維護國家統一等。
【歷史解釋】
【名詞解釋】
1.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指由專制主義與中央集權組成的制度,其包含兩方面:
(1)專制主義是就決策方式而言,是指皇帝集國家最高權力于一身,個人專斷獨裁,帝位實行終身制和世襲制;
(2)中央集權是針對地方分權而言,是指中央統率地方,地方政府在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上沒有獨立性,完全服從于中央。
2.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1)地位:絲綢之路不僅是中外經濟的交流通道,還是中外科學技術和思想文化交往的重要通道
(2)作用:絲綢之路是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橋梁,是中西交通的重要通道。
(3)在今天現實生活中的價值和作用:絲綢之路是中西方友好與物質文化交流的歷史見證;絲綢之路所代表的交流與開放的精神至今仍在;有利于弘揚我國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保護絲綢之路的文化遺產,搞好旅游開發,有利于促進我國西部地區開發建設。
3.兩漢時期文化昌盛的原因有哪些?
(1)政治因素:漢朝中央集權加強,大一統國家鞏固。
(2)經濟因素:社會生產力提高,封建經濟發展較快。
(3)民族因素:國內各民族之間的政治、經濟聯系得到加強。
(4)中外交流:兩漢時期中外交流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如絲綢之路的開辟。
(5)群眾因素: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和發明創造,為兩漢文化的昌盛提供了條件。
【唯物史觀】
漢初實行休養生息政策的原因和影響。
(1)原因:①主觀上,漢初統治者吸取秦朝因暴政導致速亡的教訓,認識到與民休息的重要性。②客觀上,由于秦朝的殘暴統治和秦末的戰亂,西漢初年,經濟凋敝,國家貧困,人民流離失所,人口銳減。統治者只有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才能鞏固政權和穩定社會局勢。
(2)影響:休養生息政策的實行,使西漢自建立到武帝即位的60多年間,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社會比較穩定,出現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封建治世局面——“文景之治”。“文景之治”為漢武帝大一統局面的出現奠定了物質基礎。
1. (2023·大慶)為了適應國家統一的需要,秦始皇大力推行一系列鞏固統一的措施。在這些措施中,改變了以往幣制混亂的狀況,促進各地經濟交流的重要措施是( )
A.統一文字 B.統一度量衡
C.統一貨幣 D.修筑長城
2. (2023·宜賓)秦統-后實行“書同文”。下列能直接佐證這一史實的是( )
A.影視作品《大秦賦》 B.司馬遷的《史記》
C.許慎的《說文解字》 D.出土的里耶秦簡
3. (2023·綏化)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是 ( )
A.陳勝吳廣起義 B.黃巾起義
C.黃巢起義 D.李自成起義
4. (2023·哈爾濱)《漢書食貨志》 記載,西漢剛建立時”民失作業, 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針對這種狀況,漢初的統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
A.嚴刑峻法 B.休養生息 C.鹽鐵官營 D.重文輕武
5. (2023·青島)漢武帝一方面加強對商業和商人的管理,實行徹底的幣制改革,集中貨幣發行權,禁止地方鑄錢,統一貨幣;另一方面將鹽、鐵經營權收歸中央。這些措施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
A.使漢初的經濟逐漸得以恢復發展 B.使地方上的豪強地主發展起來
C. 使整個社會的文化素養得以提高 D .使朝廷對社會的經濟控制加強
6. (2023·萊蕪)為解決“盜鑄如云而起,棄市之罪不足以禁”的問題,加強中央對全國經濟的控制,漢武帝推行的“新財經”措施是( )
A.實施“推恩令” B.統一鑄造五銖錢
C.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D .派兵北擊匈奴
7. (2023.廣州)漢代某皇帝統治時期,陸續下詔”復三十而稅一””復五銖錢” “釋奴婢” “并官省職”, 這些措施使社會逐步安定。 該皇帝統治的時期被稱為(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
8. (2023株洲)“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對于中國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與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大的促進作用。”這段材料概括了絲綢之路開辟的( )
A.影響 B.目的 C.路線 D.原因
9. (2023·荊州)西漢時,中原地區出現了良種馬、葡萄、苜蓿、胡桃、蠶豆、石榴等外來物產。這一時期,絲綢在西域各國受到廣泛歡迎,西域人學會了打井和煉鐵等技術。這些現象的出現主要得益于( )
A.漢朝科技的進步 B.西域人對絲織品的追捧
C.絲綢之路的開辟 D.中外農業生產水平提升
10. (2023.營口)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為中醫藥學的發展作出巨大貢獻。他醫術精湛,醫德高尚,被后世稱為"醫圣”。材料中的“他”是( )
A.扁鵲 B.張仲景 C.華佗 D.李時珍
1. (2023·望城模擬)歷史學家夏曾佑在《中國古代史》一書中說:“中國之教, 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其中“中國之政”主要指的是( )
A.分封制 B.王位世襲制 C.行省制 D.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
2. (2023禪城二模)秦朝的《行書律》規定:急行文書包括皇帝詔書,必須立即傳達各地,不能有片刻滯留。這一規定( )
A.制定了完善的法律體系 B.推動了交通網絡完善
C.加強對地方的有效管理 D.促進了全國經濟交流
3. (2023.威遠一模) 湖北云夢秦墓中發掘的秦律很大-部分內容屬于官府行政法規性質, 秦的大小官府機構都制定有若干規章制度。官吏若有違反,就可構成犯罪。這些規章制度有助于( )
A.廢除郡縣制度 B.鞏固分封 C.完善法律制度 D.尊崇儒術
4. (2023·蒼溪一模) 明清時全國所有的州縣長官都是由朝廷吏部選派,這種選派叫做“銓選"。地方官員任期三年,三年任期屆滿,他們還都要回到京都報到。秦朝時,蜀郡郡守產生的方式是( )
A.世襲繼承 B.地方推薦 C.皇帝任命 D.科舉選拔
5. (2023.朝陽二模)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大起義的領導者是 ( )
A.商鞅 B.齊桓公 C.屈原 D.陳勝、吳廣
16. (2023·龍江一模)我校在七年級組織開展故事會活動。某位同學查閱、整理的歷史資料中有“戍守長城” "大澤鄉” “張楚政權”等關鍵詞。這位同學準備講述的故事是( )
A.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B.商鞅變法
C.陳勝吳廣起義 D.楚漢之爭
7. (2023·普寧模擬)司馬遷的《史記》將歷史人物列入本紀(帝王)、世家(諸侯、 貴族)、 列傳(文武大臣、名人等)三個類別。來自社會底層的陳勝被歸入“世家”一列。這說明了( )
A.陳勝是諸侯或貴族的后代 B.陳勝推翻了秦王朝的統治
C.司馮遷肯定陳勝反抗暴政 D.《史記》對歷史人物隨意歸類
8. (2023·南海模擬)《史記》 中記述陳勝吳廣因“失期, 法皆斬”而起義,而根據1975年考古發現的《云夢秦簡》記載,在秦律中失期并不是死罪。據此進行的歷史推測中較為合理的是( )
A.陳勝吳廣起義是歷史傳說 B.秦有法律但民眾不甚了解
C.《史記》內容虛構成分較多 D .秦朝法律制度已形同虛設
9. (2023·江油模擬) 2021年我國考古部門]確認了漢文帝霸陵的具體位置,霸陵里面的陪葬品也正如文帝自己所要求的那樣“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這體現了漢文帝( )
A.以身作則,勤儉治國 B.順其自然,無為而治
C.重用人才,北擊匈奴 D.勵精圖治,獎勵耕織
10. (2023·南海模擬)” 秦朝統治思想的失誤帶來的嚴重后果,逼迫漢朝建國之初的思想家痛定思痛,深刻反省,進行新的抉擇。”‘新的抉擇”是指( )
A.實行休養生息 B.建立中央集權
C.提倡獨尊儒術 D.推行文化專制
11. (2023.黃埔一模)“漢興,接秦之弊,諸侯并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材料描述了西漢初期休養生息政策的( )
A.背景 B.目的 C.內容 D.意義
12. (2023·朝陽模擬) 2021年考古發現,霸陵陪葬物以陶器為主,金銀器很少。與漢文帝遺詔中所說“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吻合。這印證了漢文帝( )
A.勤儉治國 B.勤于政事 C.善于用人 D .虛懷納諫
13. (2023-武漢模擬)西漢初年,山東境內諸侯國齊國建立。齊國建立初期,管轄面積相當于今天山東省面積的三分之二左右;到了漢武帝時,齊國的原管轄區域出現了上百個侯國,但各侯國面積不過數里。出現這種局面最有可能的原因是( )
A.焚書坑儒,禁錮思想 B.釋放奴婢,減輕刑罰
C.廣開推恩,削爵奪地 D.減輕刑罰,裁減官員
14. (2023·順義二模)某校歷史社團要開展“漢武帝鞏固大一統王朝”的項目式學習,涉及的學習內容應該有( )
①實施“推恩令” ②推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③鑄造五銖錢 ④開通大運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5. (2023·禪城二模)董仲舒把儒家思想與當時的社會需要相結合,并吸收陰陽、五行、法、道等各種思想,創建了一個以儒學為核心的新的思想體系。董仲舒的這一創新( )
A.削弱了王國勢力 B.延續了百家爭鳴局面
C.增強了經濟實力 D.適應大-統政治需要
16. (2023.威遠-模) 漢代體育項目眾多包括蹴鞠、騎射、步射、擊劍、格斗等,深受民眾喜愛,甚至帝王也參與“斗虎”“格熊” 活動。這反映出,漢代社會風尚的一個側面是( )
A.崇尚勇武 B.含蓄內斂 C.悠然清閑 D .寧靜純樸
17. (2023·合肥三模) 145年,東漢梁太后與其兄長梁冀立劉績為質帝。梁冀毒死質帝后,又扶持桓帝登基,并將自己另一個妹妹立為桓帝皇后。此后,梁冀大權獨攬,百官升遷任免都要先到他家里謝恩。以上現象可以證明東漢時期( )
A.外戚專權 B.宦官干政 C.君主昏聵 D.地方割據
18. (2023·宜城模擬)東漢初年,光武中興的開創者是( )
A.唐太宗 B.武則天 C.劉秀 D.唐玄宗
19. (2023·定遠一模) 歷史敘述有史實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其中,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歷史事件或歷史人物等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述。下列各項中屬于歷史評價的是( )
A.公元前209年,陳勝、廣揭竿而起,秦末農民大起義爆發
B.漢文帝和漢景帝繼續推行休養生息政策,出現了“文景之治”的統治局面
C.東漢時期,外戚宦官交替專權,導致政治腐朽不堪,動搖了東漢的統治
D.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都是曹操取得的以少勝多的經典戰例
20. (2023·順德一模)《后漢書光武帝紀》中記載光武帝采取的一項措施:“詔益州民自八年以來被略為奴婢者, 皆-切免為庶人。 ”這一措施有利于( )
A.緩和社會矛盾 B.抑制豪強地主
C.簡化政府機構 D.減輕農民負擔
21. (2023濟南二模)”沿著古絲綢之路, 中國將絲綢、瓷器、漆器、鐵器傳到西方,....教、伊斯蘭教及阿拉伯的天文、歷法、醫藥傳入中國,中國的四大發明、養蠶技術也由此傳向世界。”這說明絲綢之路促進了( )
A.大一統局面形成 B.中外文明的交流
C.民族交融的加強 D.經濟重心的南移
22. (2023·廣州模擬)在歐洲的古羅馬,絲綢的價值等同于同等重量的黃金,羅馬人以能穿上通過絲綢之路傳到歐洲的中國絲綢為榮。西漢絲綢之路的起點是( )
A.于闐 B.長安 C.樓蘭 D.建業
23. (2023·平谷一模) 絲綢之路的開通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的交流。下面史實能說明這一觀點的是( )
①羅馬貴族以穿中國絲綢為富有和榮耀的象征
②東漢明帝時,西域的僧人運載佛經到洛陽,佛教逐步在社會傳播開來
③東漢、魏、晉時期,北方少數民族不斷內遷
④避免了與西方軍事對抗
A.①② B.②④ C.③④ D.②③
24. (2023瑤海三模)漢代的一位郎官因其創建的事業與其堅韌不拔的精神,于今日名聞世界,被史地學者稱為東方哥倫布。這位郎官是( )
A.張騫 B.甘英 C.班固 D.班超
25. (2023-蒼溪一模) 中國的傳統醫學有著悠久的歷史,普經涌現出很多醫術高明、品德高尚的醫學家。“坐堂行醫”- 詞就源于我國古代一位名醫,他寫成《傷寒雜病論》,是中醫臨床理論體系的開創者,被后世稱為“醫圣”。這位“坐堂醫生”是( )
A.扁鵲 B.華佗 C.張仲景 D.李時珍
26. (2023·南海模擬)司馬遷因仗義執言被關入獄中,遭受酷刑,肉體上和精神上遭到極大摧殘。但他忍受著巨大的悲痛,發憤著述。他撰寫的不朽巨著是( )
A.《史記》 B.《資治通鑒》 C.《漢書》 D.《本草綱目》
27. (2023光明二模)東漢時,有官方記載的傳染病爆發就有11次,其中發病于寒冷季節的就有9次。張仲景所在的南陽,在10年間,大宗族因傳染病而死亡的人數達三分之二,其中因傷寒而死的竟占十分之七。嚴峻的疫情促使他寫成了《傷寒雜病論》。這說明了( )
A.季節交替與疾病爆發相互影響 B. 醫學發展與社會需求密切相關
C. 宗族關系與疾病預防密不可分 D .人口減少與疾病爆發存在聯系
28. (2023·潮南模擬)甘肅天水放馬灘的秦墓中出土了繪制于木板上的4塊地圖及460枚竹簡;在當地的一-座文帝、景帝時期的墓葬中發現了繪制于紙上的地圖,紙面平整光滑。這表明( )
A.西漢時期紙已經成為普遍使用的書寫材料
B.蔡倫不是發明造紙術而是改進了造紙術
C. 一塊紙質地圖不能證明西漢發明了造紙術
D.秦漢相隔不久,西漢有紙秦朝也應當有紙
材料分析題
1. (2021.廣東-模)早在秦漢時期,對千古-帝秦始皇的評價就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對秦始皇功過是非的評說,平在秦始皇生前就已經開始了。最早評論秦始皇的是其寵臣王綰、馮劫和李斯。他們以為“今陛下興義兵,誅殘賊,平定天下,海內為郡縣,法令由-統,自上古以來未嘗有,五帝所不及”。王綰、馮劫等人的這一評說為后來秦人評價秦始皇定下了基調,遍覽《史記》《漢書》 及秦人的著作,凡是涉及秦始皇本人的各種記載,基本上都是稱頌之詞。
材料二:漢初的地主階級對秦的暴政及秦始皇本人的功過是非進行了認真的總結。據統計,僅在《史記》中漢人評論秦亡的文字多達八十余處,其中談及秦始皇本人的就有六十余次。漢人對秦始皇已不像奏人那樣歌功頌德了,而是大加責罵和抨擊。總的來看,漢人對秦始皇的批評主要集中在如下三個方面:第一、法繁刑酷;第二、“賦斂無度”, 瑤役無已; 第三、“窮兵” 好戰。
——以上材料摘編自梁向明《淺析秦人和漢人對秦始皇的評價》
(1)秦漢兩朝對秦始皇 的評價有什么不同 結合材料與所學知識,分析出現不同評價的原因。
(2)你認為哪種評價更接近真實的秦始皇 結合所學知識予以說明。
(3)我們在評價歷史人物時應該堅持哪些原則
2. (2022.陽江一模)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影響深遠。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人類要生存下去,就必須回到二十五個世紀以前,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 者漢內斯阿爾文博士
材料二: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后,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中國篩選出的“三藥三 E方”正是在《傷寒雜病論》等古籍的經方基礎上化裁而來。中醫藥積極參與全球抗疫,被多個國家借鑒和使用,成為抗疫防控中國方案的一大亮點。習近平特別指出“ 中西醫結合、中西藥并用, 是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點,也是中醫藥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生動實踐”
——中國新聞網 《醫圣祠前觀古今,習近平“把脈”中醫藥發展》2021年5月13日
材料三:“中國古代最具歷史意 義的創造是四大發明,即造紙術、指南針、火藥和印刷術,這是中國古代科學技術成就的突出標志,也是中國古代對世界文明所作的最重要貢獻。”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把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稱為“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
——原中央黨史研究室副主任李忠杰《馬克思恩格斯怎樣看待中國文明和中國經濟社會結構》
(1) 材料一中,孔子“智慧”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在學習中,你可以借鑒他的哪-教育“智慧”
(2) 材料二_中提到《傷寒雜病論》的作者是誰 現在我們接種疫苗預防疾病,應用了他的哪一理論 根據材料,我們應如何傳承中醫藥精華、守正創新
(3) 材料三中對人類文明的傳播和發展作用不可估量、 且最為悠久的是哪一項發明 根據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的感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乐都县| 禄丰县| 留坝县| 彭阳县| 凤凰县| 万盛区| 台湾省| 长宁区| 福贡县| 察雅县| 台前县| 甘孜| 海城市| 汶上县| 通道| 雷波县| 定结县| 广东省| 新民市| 白水县| 新野县| 页游| 洞口县| 香港 | 名山县| 抚顺市| 富源县| 友谊县| 东兰县| 岳池县| 勐海县| 新源县| 民勤县| 西吉县| 辉县市| 龙海市| 神木县| 偃师市| 石嘴山市| 手机| 平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