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下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581—907年)(10年10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唯物史觀:通過本單元學習,能夠知道統一是歷史發展和國家富強的大趨勢。2.時空觀念:通過本單元學習,能夠知道隋唐時期歷史發展的規律。3.史料實證:通過分析史料,能夠得出唐太宗的治國理念、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等安史之亂爆發的背景等史實。4.歷史解釋:通過本單元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科舉制、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等名詞的含義。5.家國情懷:通過了解唐朝在文學藝術、對外交流上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內容要點】階段特征 繁榮與開放。制度創新 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繁榮的社會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開放的社會 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國際化都市長安。民族關系 文成公主入藏。知識點1:隋朝的統一與滅亡,“貞觀之治”;武則天“開元盛世”隋朝的統一與滅亡(隋朝的特點:繁榮卻短命)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3.隋朝統一全國的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4.隋朝的強盛措施: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等。5.隋朝的滅亡原因:①隋煬帝統治殘暴,大興土木,徭役繁重,勞民傷財;②隋煬帝多次巡游,奢侈無度;③隋煬帝三征東遼,兵役繁重,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最先爆發在山東地區。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面臨瓦解。滅亡: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殺害,隋朝滅亡。二、“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1.唐太宗繼位:626年,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2.治國措施:(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歷史教訓,虛心納諫,從善如流(魏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房玄齡、杜如晦)。(2)政治上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②制定法律,減省刑罰;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④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3)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4)民族關系上,唐太宗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影響: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稱為“貞觀之治”。※※注:評價唐太宗:①唐太宗是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②他在位期間,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③但他也有過失之處,晚年崇尚迷信,但是總體說功大于過。三、女皇帝武則天1. 武則天即位: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是唯一的女皇帝。2.治國措施:①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②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擴大了統治基礎;③減輕人民負擔,注重發展生產;3. 治國效果:經濟繼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郭沫若評價武則天)四、“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1. 唐玄宗在位前期,年號“開元”。2. 治國措施:①重用賢能(重用姚崇、宋璟) ②整頓吏治,裁減冗員③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④注重文教,編修經籍。3.效果: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注:唐太宗和唐玄宗治國措施的共同點:①任用賢臣 ②重視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提倡節儉 ⑤都出現了治世局面※※注:漢唐出現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②統治者勵精圖治,政治清明;③輕徭薄賦,重視農業生產; ④生產工具革新促進經濟發展; 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注:漢唐出現盛世局面給我們的啟示: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②要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③統治者必須自身的執政素質。知識點2:科舉制度創建;大運河開通;盛唐氣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開創科舉取士制度背景: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看重門第而不注重才能,實行九品中正制;②隋文帝時,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創立: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意義:①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②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的選拔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③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④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維持了1300多年。二、開通大運河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時間:隋煬帝 605年開始開鑿概況:全長2000多千米三點:中心洛陽 北端涿郡 南端余杭 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五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評價:①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②勞民傷財,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三、盛唐氣象(一) 經濟的繁榮1、農業:出現了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2、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于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3、商業:長安城人口百萬,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 座國際性的大都會。(有市:商業區和坊:居民區)。(二)民族交往與交融1、政策: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2、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 意為各族共同的君主。3、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藏族的祖先)贊普松贊干布。作用: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4、唐玄宗時,將金城公主嫁尺帶珠丹。(三)開放的社會風氣特點:開放,充滿活力、兼容并蓄(四)多彩的文學藝術1、唐詩: ①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②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圣" 。③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唱,深受大眾歡迎。2、書法:唐朝最的書法家是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3、畫家:唐朝最的畫家是閻立本和吳道子。四、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與日本的交往(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遭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鑒真東渡:唐朝最富影響的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貢獻。(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東渡失敗,第6次才成功,雙眼失明)(二)與天竺(印度)的交往(1)玄奘西行:唐太宗貞觀年間,奘歷盡艱辛,西行天竺學習佛法。奘的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一《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玄奘一-《西游記》 中唐僧的原型)(三)交流頻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國來華的原因) :A、唐朝政權強大,國家統一,社會安定;B、唐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C、奘、鑒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陸交通發達。(四)唐朝的對外政策:對外開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對我們今天的啟示: A.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才能對于國外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B.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進步.知識點3:安史之亂﹑唐朝滅亡、五代十國一、安史之亂1.背景(原因):(1)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朝政日趨腐敗,社會上矛盾尖銳,邊疆形勢日益緊張。(2)各地的節度使(地方最高軍政長官)逐漸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于一身。(3)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2.爆發:755年-763年(共8年),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3.影響:①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②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③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一)黃巢起義(1)背景:唐朝后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越來越嚴重,相互之間發生兼并戰爭。(2)結果:朱溫投唐,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起義失敗。(3)影響:給唐朝的統治以致命的打擊。(二)唐朝滅亡907年,朱溫建立后粱政權,唐朝滅亡。從此歷史進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國時代。三、五代十國的更迭(dié)與分立1.五代十國:唐朝滅亡后,在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而南方地區九個政權,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2.實質: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延續。3.趨勢: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易混易錯】1.歸納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和共同表現。并說出對當今社會的啟示共同原因(共同措施):①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②重視人才,發展科舉制。③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④整頓吏治共同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力強盛、文教昌盛。啟示:①政局穩定、國家統一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②要注重人才③重視經濟發展;要以民為本,改善民生2.唐朝開創盛世局面的原因?①國家強盛,交通發達,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通暢。②前期統治者勵精圖治,注重發展生產,任用賢才。③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無。④唐政府對外采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交往頻繁,文化繁榮。3.盛唐氣象的表現?①社會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文化昌盛。②民族政策開明,民族關系融洽。③社會風氣開放,充滿活力。④文學藝術豐富多彩,成就斐然。中外交流頻繁,兼容并包4.唐朝時期中外交流頻繁的原因:(1)唐朝政權強大,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化繁榮,對周邊國家有吸引力;(2)唐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3)唐朝海陸交通發達。5.啟示:A.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才能對于國外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B.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進步.【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中國歷史上修建的水利工程工程 都江堰 靈渠 隋朝大運河 元朝運河概況 (1)戰國時期秦國李冰主持修建(2)構成:①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②渠首工程分為三個主體工程: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 (1)秦朝修建,溝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2)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等部分組成 (1)605年起開鑿(隋煬帝時期)(2)重要地點:洛陽、涿郡、余杭(3)組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1)以大都(北京)為中心,縮短了從北京到杭州繞道洛陽的航線(2)先后挖通了通惠河、會通河、濟州河總結 都是我國歷史上重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建設成就),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2.科舉制度的演變發展歷程 概況創建(隋) (1)隋文帝(楊堅)時期,改革選拔官吏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 (2)隋煬帝(楊廣)時期,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確立完善(唐) 唐朝逐漸完善了科舉制,常設科目是明經和進士科 (1)唐太宗時期,擴充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增加考試人數、考試科目 (2)武則天時期,首創殿試和武舉 (3)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僵化(明清)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主要形式為八股取士,規定文章分八個部分,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科舉制走向僵化廢除(清末) (1)戊戌變法時期,規定廢除八股取士制度 (2)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3.盛世之治4.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演進5.中國的民族政策6.比較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事件 性質 影響安史之亂 是一場叛亂,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使唐朝社會遭受了空前浩劫,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黃巢起義 是一場農民起義,是一場反抗統治者殘暴統治的階級斗爭 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時空觀念】年代尺是我們常用的歷史梳理工具,本單元的時間線索非常清晰,重要的時間點除了隋唐建立和滅亡的時間,還有589年隋文帝統一南北。在唐朝還有幾個重要的時期,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唐玄宗前期的“開元盛世”,以及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同時我們還可以梳理出對應的主要人物線索: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歷史解釋】隋朝統一全國的條件。(1)魏晉以來,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交融,民族矛盾逐漸緩和。(2)江南經濟發展,南北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縮小。(3)經過長期戰亂,廣大人民渴望統一。(4)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勵精圖治,出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的局面;隋朝為滅陳作了充分準備,戰略和戰術運用得當。(5)陳朝政治腐敗,君臣生活腐化,軍隊紀律松弛,不堪一擊。【唯物史觀】1.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1)交流活躍的原因:國家統一安定;經濟文化繁榮;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對外交通發達。(2)交流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對日本、新羅等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唐朝也在頻繁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成為一個開放的國家,進一步促進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3)歷史啟示: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才能有巨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才會有所進步;一個國家只有積極開放、虛心學習,才能充分吸取其他文化的精華,豐富自己的文化。2.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1)方式:①設置機構:唐太宗和武則天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②和親政策: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③冊封制度: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④軍事反擊:唐太宗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⑤會盟:唐穆宗長慶年間,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2)啟示:各民族之間應和平相處,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加強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等等。【家國情懷】1.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影響及其對當今我國對外交往的啟示。原因 唐朝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對外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唐朝國力強盛,政治、經濟、文化發達,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唐朝統治者推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在中國長期居住、和中國人通婚或在中國做官;唐朝有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影響 在中外交流中,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文化技術等不斷外傳,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唐朝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啟示 要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來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實行睦鄰友好政策,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創造和維護穩定的政治局面,為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行奠定基礎。1.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及啟示。(1)原因:①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為盛世局面的出現創造了前提條件。②唐初統治者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訓,勤于政事,重用賢能,政治清明。③唐朝前幾代帝王勵精圖治,注意適時調整統治政策,發展農業生產,輕徭薄賦。④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2)啟示: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②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③處理好民族關系、對外積極主動交往是促進社會繁榮的重要因素。④注重人才培養和選拔是社會發展的保障。⑤要適時合理調整統治政策,樹立民本思想。1. (2023東營)杜佑在《通典》中對一位皇帝做了這樣的描述:”登極之初, 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筑長城東西千余里,皆征百萬余人。”據此判斷。這位皇帝是(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煬帝 D.唐玄宗[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大運河的開通[答案] C[解析]根據題干材料“登極之初,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筑長城東西千余里,皆征百萬余人”并結合所學可知,這位皇帝是隋煬帝。隋煬帝每年都要征發大批的勞動力,動輒數百萬,驅使他們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筑長城和馳道。C項正確;開鑿大運河的是隋煬帝,不是秦始皇,排除A項;開鑿大運河的是隋煬帝,不是隋文帝,排除B項;開鑿大運河的是隋煬帝,不是唐玄宗,排除D項;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隋煬帝的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題干材料反映的是隋煬帝。2. (2023.吉林)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言制度的一大變革,其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是( )A.血緣 B.門第 C.才學 D.軍功[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答案] C[解析]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隋文帝即位后,廢除了前朝的選官制度,注重考察人才的學識,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隋煬帝時,進土科的創立,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科舉制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選拔的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促進了社會階層的流動,同時也推動了教育的發展。C項正確;科舉制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是才學,不是血緣,排除A項;科舉制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是才學,不是門第,排除B項;科舉制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是才學,不是軍功,排除D項。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考查科舉制,考查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題關鍵是知道科舉制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是才學。3. (2023.恩施)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國力空前強大,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云集,各種膚色、 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 這一封建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知識點]“開元盛世”[答案]D[解析]答題關鍵信息“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 鼎盛時期”, 據此分析: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文景之治是西漢初年漢文帝和漢景帝時期出現的盛世局面,排除A項。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光武中興是東漢初年光武帝時期出現的盛世局面,排除B。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時期出現的盛世局面,排除C項。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統治前期,勤于政事,虛民納諫,社會穩定,經濟繁榮,唐朝進入鼎盛時期,稱為“開元盛世”,故D項正確。所以,D項符合題意, 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唐玄宗開元盛世,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唐玄宗開元盛世的相關史實。4. (2023.樂山)以下是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描述某時期的關鍵詞:“李世民與武則天” ”盛唐 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一長安” 。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知識點] " 貞觀之治”[答案] B[解析]根據材料信息“李世民與武則天”“ 盛唐像: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 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長安”,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知,盛唐氣象,體現了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發達的繁榮景象,海納百川、東西交匯,體現了唐朝時期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綜合上述分析說明盛唐時期的階段特征是“繁榮 與開放并存的時代”, 故B項正確;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是中國先秦時期的社會階段特征,排除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是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是遼宋夏金元時期的階段特征,排除D項;所以, B項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是材料分析與解讀,主要知識考點是盛唐時期的社會特征,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盛唐時期社會發展的相關歷史知識。5. (2023·廣州)劇作家田漢普寫過一部劇本,里面講述了- -位美麗端莊、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帶著其父“利樂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為嫁妝,克服了思親念家之情,踏過迢迢萬里險途,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故事。劇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為(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武則天 D.金城公主[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答案] B[解析]答題關鍵信息“唐朝女子”“利樂吐蕃人民” “嫁給 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 據此分析:A項:根據所學可知,漢元帝時期與匈奴和親,王昭君出塞,嫁與呼韓邪單于,排除A項。B項:根據所學可知,唐太宗時期與吐蕃和親,文成公主入藏,嫁與吐蕃贊普松贊干布,故選B項。C項:根據所學可知,武則天,中國歷史上唯一得到普遍承認和眾人皆知的女皇帝,排除C項。D項:根據所學可知,唐中宗時期與吐蕃和親,金城公主入藏,嫁與吐蕃贊普尺帶珠丹,排除D項。所以,B項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文成公主入藏。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識記、理解能力,運用所學知識,準確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 解題關鍵在于理解并識記文成公主入藏的相關歷史知識。6. (2023河南)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 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 )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答案] A[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可得出唐朝注重傳承;根據題干材料“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可得出唐朝注重創新。A項正確;材料未涉及唐朝的交流與傳播,排除B項;材料未體現唐朝手工業推廣的相關信息,排除C項;材料體現不出開放與互鑒的信息,排除D項。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獲取材料信息,準確解讀材料主旨的能力,識記理解唐朝手工業發展的相關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7. (2023·菏澤)“中國的文化就陸地情況來看, 它越過亞洲中部,打開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為此作出重要貢獻的是( )A.張騫、鑒真 B.張騫、玄奘 C.鑒真、鄭和 D.玄奘、鄭和[知識點]漢通西域和絲綢之路 張騫的歷史貢獻 鑒真與玄奘[答案] B[解析]答題關鍵信息“越過亞洲中部”“打開 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 據此分析: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內地與西域的交流;鑒真東渡日本,打開了中日交流,不合題意,排除A項。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騫通西域,開辟了絲綢之路,加強了內地與西域的交流;唐朝玄奘西行至天竺,加強了中國與印度的文化交流,故選B項。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鑒真東渡日本,鄭和下西洋是海路,不合題意,排除C項。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奘西行,打通了通往印度的道路;鄭和下西洋, 通過海上絲路,到達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合題意,排除D項。所以, B項符合題意, A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點是張騫鑿空、玄奘西行,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古代中國對外交往的相關史實。8. (2023·深圳)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據統計,總數不下3000人,有一些還身居高位。這說明唐朝( )A.開放包容 B.經濟繁榮 C.文化昌盛 D .政治腐敗[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答案] A[解析]解題關鍵詞“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 據此分析:A項:根據題干材料“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這體現出唐朝的開放性、包容性,故A項正確;B項:材料信息突出的是“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 是政治開明與自信,沒有體現經濟繁榮,故排除B ;C項:材料信息突出的是“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 是政治開明與自信,沒有體現文化昌盛,故排除C ;D項:材料信息突出的是“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是政治開明與自信 ,沒有體反映政治腐敗,故排除D ;所以, A項符合題意, BC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是能力測試題。主要知識考是唐朝的對外開放政策,主要考查學生的歷史基礎識記與題干材料運用分析能力,解題關鍵要牢記唐朝對外開放的相關史實,以此分析解讀材料信息。9. (2023綏化)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是( )A.巨鹿之戰 B.八王之亂 C.安史之亂 D.天京事變[知識點]安史之亂[答案] C[解析]解題關鍵詞“唐朝國勢由盛轉衰”,據此分析 :A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秦朝末年,人民反秦,項羽統兵與秦軍在巨鹿大戰,不合題干信息,排除A ;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西晉時期,爆發八王之亂,導致西晉日衰,不合題干信息,排除B ;C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唐玄宗天寶年間,安祿山、史思明起兵反唐,史稱安史之亂,導致唐朝國勢由盛轉衰,故C項正確;D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天瓊事變是1856年發生在太平天國,太平天國國勢由盛轉衰,不合題干信息,排除D。所以, C項符合題意, AB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C。[點評]本題為基礎知識測試,主要考查了唐朝安史之亂,導致唐朝國勢由盛轉衰,試題較簡單,解答此題關鍵是掌握安史之亂的相關史實。10. (2023七下天河期中)“方鎮相望于內地, 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 以邀命于朝。”材料評述的是( )A.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 B.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C.東漢的外戚宦官專權 D.唐中后期的藩鎮割據[知識點]安史之亂[答案] D[解析]D.根據題干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這里顯示的方鎮就是藩鎮,他們往往各自為政,不聽從中央,而且擁有很大的獨立性,這就是唐朝安史之亂后形成的藩鎮割據,故選項D符合題意;A.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 不符合題意;B.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 不符合題意;C.東漢的外戚宦官專權, 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根據材料信息,讀懂材料含義,把它和課本所學知識結合分析識記回答,注意看懂題干含義是解題的關鍵。1. (2023-昌平模擬)它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歷經2700公里。“它” 是( )A.都江堰 B.鄭國渠 C.靈渠 D.大運河[知識點]大運河的開通[答案] D[解析] 根據題干”它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歷經2700公里。”結合所學可知,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工程大體分為四段進行,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 , 南達余杭(今杭州) , 全長2700多公里,成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D項正確;都江堰是聞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它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農田,使成都平原變得"水旱從人,不知饑饉”, 因而獲得了“天府之國”的美,排除A項;鄭國渠西引涇水東注洛水,長達300鋰,排除B項;靈渠流向由東向西,將興安縣東面的海洋河(湘江源頭,流向由南向北)和興安縣西面的大溶江(漓江源頭,流向由北向南)相連,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排除C項 ;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大運河的認識。2. (2023.大興一模)有學者指出某人才選拔制度的好處是:國家通過考試選用有為的青年,不管其出身支何,只看其專研學問的結果,驅使他們奮進。該制度是( )A.禪讓制 B.分封制 C.察舉制 D.科舉制[知識點]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答案] D[解析]依據題干信息“ 國家通過考試選用有為的青年”, 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隋朝時期,開創了科舉制,通過考試來選拔人才,不論其出身,這使得無數讀書人為了科舉高中,發奮讀書,故選項D符合題意;A.禪讓制,將部落聯盟首領位子讓給賢德之人,不符合題意;B.分封制,國君將土地分封給臣子,不符合題意;C.察舉制,通過地方官員的舉薦人才,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抓住題干中的關鍵句子,把它和所學知識結合進行分析理解回答即可。3. (2023·廣東模擬)楊堅”代周立隋”后,“除入市之稅” “罷酒坊、 通鹽池,與百姓共之”, 設立官倉,貯存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于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兇年。其中“除入市之稅”措施有利于(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促進商品經濟發展C.改革官員選拔方式 D .打擊門閥士族勢力[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答案] 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設立官倉,貯存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等信息,分析“除入市之稅”措施有利于促進商品經濟的發展。楊堅規范市場,重視商業的發展, B項正確;“除入市之稅”并不能直接增加政府的財政收入,排除A項;“除入市之稅”與經濟有關,與改革官員選拔方式無關,排除C項;“除入市之稅”與打擊[門閥士族勢力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隋文帝經濟改革的特點和作用,側重考查學生解讀分析材料、調用所學知識的能力。4. (2023·經開二模) "到隋文帝末年, 西京和各地的倉庫都裝滿了糧食,多的達千萬石(擔),少的也不下數百萬石(擔) 。”上述材料表明隋文帝末年( )A.疆域更加遼闊 B.經濟迅速發展C.人口不斷增加 D.行政效率提高.[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答案] B[解析]A:題干說明的是隋文帝末年經濟快速發展,不能體現隋朝疆域遼闊, A項不符合題意;B :根據題干“西京和各地的倉庫都裝滿了糧食,多的達到千萬石,少的也不下數百萬石”可知,隋文帝末年積累了大量的財富,說明隋文帝末年經濟快速發展, B項符合題意;C :題干說明的是隋文帝末年經濟快速發展,不能體現人口數量增加, B項不符合題意;D :題干說明的是隋文帝末年經濟快速發展,不能體現行政效率提高, 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隋文帝“開皇之治”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識記能力以及分析問題的能力。5. (2023.廣州二模)唐太宗對大臣們說:“隋時百姓縱有財物, 豈得保此!自聯有天下……無有所科差,人人皆得營生, 守其資財..向使朕科差不已,雖數資賞賜,亦不如不得。”為此太宗實施( )A.輕徭薄賦 B.開科考試 C.任賢用能 D .減輕刑罰[知識點]“ 貞觀之治”[答案]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材料的意思是:唐太宗對侍臣們說:“隋朝的時候 ,老百姓即使擁有財物,但怎能保得住呢 自從我平定天下以來,一心一意體恤百姓,沒有什么差役攤派,每個人都能維持生計,守住自己的錢財,這些都是我賜予他們的。要是我不停地加收各種賦稅,即使多次賞賜資助他們,還不如不這樣做。”這說明唐太宗實施輕徭薄賦的政策, A符合題意;開科考試與減輕百姓負擔無關,排除B ;任賢用能與減輕百姓負擔無關,排除C ;唐太宗要實施的是輕徭薄賦,不是減輕刑罰,排除D。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貞觀之治的知識。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是解答本題的關鍵,該類試題重在考查解度材料的能力,要學會通過題干中的關鍵詞,簡要分析題干信息。6. (2023·廣州二模)“至 (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錢。”材料反映的是( )A.貞觀之治的繁盛 B.社會風氣的開放C.安史之亂的后果 D.民族交融的發展[知識點]“ 貞觀之治”[答案] A[解析]材料“至(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海斗值二錢。”反映了唐朝糧食豐收,社會安定經濟繁榮的社會狀況。貞觀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號。唐太宗統治時期,社會經濟出現繁榮景象,政治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加強,歷史上稱當時的統治為貞觀之治, 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社會風氣的開放,排除B項;安史之亂發生在唐玄宗統治后期,排除C項;材料沒有涉及民族交融,排除D項;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材料的解讀和分析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貞觀之治的認識。7. (2023·順義一模)“唐玄宗統治前期, 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眾生活安定,國力強大。”材料所述的局面被營為(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知識點]“開元盛世”[答案] C[解析] A:漢文帝、漢景帝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安定。國力有了很大的增強,國家積累了大量的錢糧,庫存的糧食和銅錢非常充盈。這-時期歷史上稱“文景之治”, A項不符合題意;B :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進一 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的盛世局面,被稱為“貞觀之治” , B項不符合題意;C :唐玄宗在位的前期,年號為“開元”。當時政治穩定, 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C項符合題意;D :康乾盛世,又稱康雍乾盛世,是清朝的鼎盛時期,經歷了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持續時間長達- -百三十四年。在此期間,中國社會在封建體系下達到極致,改革最多,國力最強,社會穩定,經濟快速發展,人口增長迅速,疆域遼闊,是中國古代封建王朝的最后一個盛世, D項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識記與靈活掌握開元盛世的相關史實。8. (2023.廣西模擬)杜甫詩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通典食貨典》 也載:天寶八年官倉存糧相當于國家4年的糧食收入。可見當時唐朝處于繁盛時期。這一案例表明,歷史研究( )A.應該重視史料互證 B.必須摒棄文學作品C.完全憑借考古發掘 D .無需依據文獻記載[知識點] “開元盛世”[答案]A[解析]根據“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原俱豐實”可知,杜甫的詩歌反映的是唐朝的開元盛世這一盛世局面;根據“天寶八年官倉存糧相當于國家4年的糧食收入”可知,《通典食貨典》反映的也是唐朝的的開元盛世這一盛世局面。由此可見,史料之間的相互印證有利于還原開元盛世這一歷史真相,故A項正確;BCD的表述錯誤與題干材料無關,排除。故答案為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了史料的相互印證,注意基本歷史知識的掌握。9. (2023·南沙一模)據學者研究,我國唐代的女子不僅和男子一樣進行打球、騎馬、射箭、弈棋等體育活動,而且還創造出一些自己的專門運動項目。這說明唐代( )A.女皇武則天的影響深遠 B.實現了男女平等C.政府獎勵和大力提倡體育運動 D.體育運動趨于普及化、大眾化[知識點]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答案]D[解析] 根據題干“我國唐代的女子不僅和男子一樣進行打球、 騎馬、射箭、弈棋等體育活動”結合所學可知,材料體現了唐代社會風氣比較開放,女在可以參與各種體育活動,這有助于推動體育活動的大眾化發展, D符合題意;題干信息無法直接得出武則天對唐代體育活動的影響,排除A ;唐代仍處于封建時代,并未實現男女平等,排除B ;材料末涉及政府鼓勵體育運動發展的信息,排除C。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時期開放的社會風氣。難度適中,理解題干信息,結合選項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0. (2023南海模擬)唐朝長安城規劃整齊有序,反映了皇帝權威。而宋朝的東京城,政府首先考慮的是土地如何使用,商鋪取代了城墻圍起來的住宅區。這種變化體現了( )A.國家統一的政治追求 B.重農抑商的傳統國策C.文輕武的治國方略 D.商業發展的現實需求[知識點]盛唐經濟的繁榮[答案] D[解析]根據題干信息”唐朝長安城規劃整齊有序,反映了皇帝權威”, 說明唐都長安設計理念重視維護皇帝的絕對權威;“宋朝的東京城 ,政府首先考慮的是土地如何使用,商鋪取代了城墻圍起來的住宅區”, 反映宋都東京,設計理念重視經濟發展,體現了宋朝工商業發展的現實需求,故選D項。題干信息表明,宋朝都城設計注重經濟要求,不能體現國家統- -的政治要求,排除A項。根據所學可知,歷朝奉行重農抑商的傳統國策,唐也好宋也好,都未曾改變,不合題意,排除B項。題干材料突出反映的是城市規劃適應經濟發展需求,沒有體現重文輕武的治國方略,排除C項。所以,D項符合題意, ABC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主要知識考是宋朝東京城布局,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和靈活分析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解題關鍵要理解掌握關于宋朝經濟發展的相關史實。11. (2023·孝昌模擬)盛唐時期,婦女流行穿戴金錦渾脫花胡帽、卷沿翻毛花胡帽以及翻領胡服與金錦小蠻靴。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強 B.生活習俗的漢化C.盛唐經濟的發展 D.胡漢觀念的淡薄[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答案] A[解析] 結合所學可知,“盛唐時期 ,婦女流行穿戴金錦渾脫花胡帽、卷沿翻毛花胡帽以及翻領胡服與金錦小蠻靴。”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民族交融的加強。 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漢族與少數民族關系融洽,漢族人喜歡穿戴少數民族服飾。A符合題意;題干反映的是生活習俗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不是漢化,排除A ;盛唐經濟的發展,與題干內容無關,排除B ;胡漢觀念的淡薄,題干未體現,排除D.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考查唐朝時期的民族關系。難度適中,理解材料,掌握唐朝時期民族交融的盛世,利用排除法即可作答。12. (2023·黑山模擬)盛唐詩人王維曾寫道:“九天聞闔(宮門)開言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旒:天子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詩句主要描繪了唐朝的( )A.政治制度 B.經濟狀況 C.對外關系 D.社會風氣[知識點]盛唐民族交往與交融,盛唐開放的社會風氣[答案] C[解析]題干“九天聞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旒liG :天子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意思是猶如九重天r ]似的言殿大門,迤邐開啟,萬國使臣朝拜大唐皇帝,反映唐朝雄風盡顯,吸引萬國來朝,故詩句主要描繪的是對外關系,C項正確;詩句沒有涉及唐朝的政治制度、經濟狀況、社會風氣的信息,排除ABD項。故答案為C。[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13. (2023·昌平模擬)下面能夠體現唐代中外交往繁盛的詩句是( )A.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B.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D.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知識點]鑒真與玄奘[答案] D[解析]根據題干“唐代中外交往繁盛”結合所學,唐朝實行對外開放政策,日本多次派追唐使學習唐朝文化,中日之間交流頻繁,“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片繞蓬壺”體現了中日交往, D項正確;“春風得意馬蹄疾, -日看盡長安花”與科舉制度有關,排除A項;“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與杜甫贊美的蜀相諸葛亮有關,排除B項;“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與唐朝的開元盛世局面有關,排除C項;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能力,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唐朝中外交往的認識。14. (2023·惠東二模)唐長安城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仆雜役、佛道借尼、少數民族外,使者、留學生、留學借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 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這說明了唐朝( )A.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B.商品經濟高度發達C.實行開明民族政策 D.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答案] A[解析]據題干“唐長安城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仆雜役、佛道僧尼、少數民族外,使者、留學生、留學僧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 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這說明了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排除BCD ,選項A正確;故選: A。[點評]本題考查學生對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頻繁相關知識的掌握;重點識記內容與影響。15. (2023·香洲-模) 安史之亂后,日本遣唐使向日本國內報告了唐王朝中央集權體制渙散,經濟衰退,文化受到嚴重摧殘以及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的狀況。隨后,日本終止了遣唐使的派遣。這表明( )A.追唐使參與了安史之亂 B.國力盛衰影響對外關系C.遣唐使破壞了中日關系 D.中日友好關系自此終止[知識點]中國古代的對外交往[答案] 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安史之亂’ 后,留唐日人向日本國內報告了唐王朝中央集權體制渙散、經濟衰退、文化受到嚴重摧殘以及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的狀況。隨后,日本終止了遣唐使的派發”可知,安史之亂后,日本終止了追唐使的派發的原因是安之亂使唐朝國力下降, B項正確;材料主要說明日本終止了遣唐使的派遣,沒有提及追唐使參與了安史之亂,排除A項;材料主要說明日本終止了遣唐使的派遣,沒有提及追唐使破壞了中日關系,排除C項;材料主要說明日本終止了遣唐使的派遣,沒有體現中日友好關系自此終止,排除D項。故答案為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綜合運用所學知識進行判斷分析的能力,解題關鍵是分析題干信息,找準關鍵語句。16. (2023·河南模擬)唐朝詩人韋莊在《送日本國借敬龍歸》中寫道: "扶桑已在渺茫中, 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這說明了遣唐使( )A.推動了古代日本的社會發展 B.促進了中日兩國的共同發展C.促進了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 D.見證了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知識點]遣唐使[答案] D[解析]根據材料”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 -船明月一帆風。“ 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了韋莊和日本僧人敬龍的深厚情誼,同時日本的追唐使促進了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 D符合題意;材料不能反映追唐使推動了古代日本的社會發展,排除A ;促進了中日兩國的共同發展,說法錯誤,排除B ;材料不能反映促進了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排除C。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了追唐使的相關知識,考查學生對材料的理解和對知識的運用能力。解題關鍵是掌握基礎知識,結合材料選擇正確答案。17. (2023-天河二模)安史之亂后,朝廷對東南地區的經濟依賴大大增強,于是政府再次主持疏通大運河。但到了唐后期,江淮地區的轉運道路斷絕,賦稅無法運抵長安。這是因為( )A.東南地區海防松懈 B.藩鎮割據態勢加重C.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D.北方經濟遭到破壞[知識點]安史之亂[答案] B[解析]根據題干材料“但到了唐后期,江準地區的轉運道路斷絕,賦稅無法運抵長安”并結合所學可知,安史之亂后,地方藩鎮的勢力越來越大,形成了藩鎮割據局面,所以出現了江準地區的轉運道路斷絕,賦稅無法運抵長安的狀況, B項正確;大運河的暢通與否與東南地區海防無關,排除A項;北方游牧民族內遷與江準地區的轉運道路斷絕無關,排除C項;北方經濟遭到破壞與江準地區的轉運道路斷絕無關,排除D項。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考查學生的識記和分析能力,掌握安史之亂的經過及其影響。18. (2023.大埔模擬)易中天指出:“如此盛世, 讓日漸年邁的唐玄宗志得意滿,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癡迷于和楊貴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邊地胡人起兵范陽。”材料敘述的事件( )A.導致了唐朝的直接滅亡 B.導致了藩鎮割據的形成C.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D.阻礙了民族之間的交融[知識點]安史之亂[答案] B[解析]根據題干“如此盛世,讓日漸年邁的唐玄宗志得意滿,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 癡迷于和楊貴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邊地胡人起兵范陽。”可知,反映的安史之亂。安史之亂持續八年之久,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棋是北方地區遭到浩劫;唐朝的國勢由盛轉衰;唐朝中央權力衰微,安史舊將和內地節度使權勢加大,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故B符合題意;安史之亂沒有使唐朝滅亡,故A不符合題意;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故C不符合題意;安史之亂與民族交融無直接關系,故D不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B.[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安史之亂相關的知識,考查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安史之亂是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19. (2023惠東- 模)司馬光對開元末年唐玄宗的評述: “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者欲,怠于政事。”這一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 B.開元盛世的景象C.安史之亂的社會影響 D.藩鎮割據的危害[知識點]安史之亂[答案] A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馮光對開元末年唐玄宗的評述:“是時 ,上在位歲久,漸肆奢欲,汙政事。”這材料可以用于研究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開元末年之后,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廷日趨腐敗。社會上的各種矛盾尖銳,邊疆形勢也日趨緊張。各地節度使逐漸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于-身,勢力膨脹。安祿山-身兼任范陽等三地的節度使,擔負東北地區防御重任,逐漸擴張勢力。755年,安祿山借口朝廷出現奸臣,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 A項正確;故答案為: A。[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對歷史知識的靈活運用能力,需要靈活運用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20. (2023.廣州模擬)詩史互證。下面唐朝詩人杜甫 在不同時期創作的兩首詩歌,反映了唐朝社會的變化是( )A.先南后北統一 B.經濟重心南移C.由開明到專制 D.由繁榮轉衰落[知識點]“開元盛世”,安史之亂[答案] D[解析]A. 先南后北統一 , 不符合題意;B.經濟重心南移, 不符合題意;C.由開明到專制, 不符合題意;D.根據題干“憶昔開元全盛日, 小強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原俱豐實。”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描述的是唐宗統治前期經濟繁榮的景象,“寂寞天寶后 ,因廬但蒿藜。我里百馀家,世亂各東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描述的是安史之亂后凄慘的戰亂荒村圖,給杜甫不同時期的兩首詩反映了唐朝社會有繁榮轉衰落,故選項D符合題意;故答案為: D。[點評]本題考查運用能力。解答時,依據題干信息,理解題干信息的含義,這是解題的關鍵,讀懂題干含義進行分析回答。材料分析題1. (2023·撫松三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貞觀初年,唐太宗視察御史府,看到新科進士們從金殿大門魚貫而出,興奮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二:有人寫詩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1)上述兩則材料反映了唐朝時期實行的什么制度 [答案]科舉制(2)這種制度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是誰正式確立的 [答案]隋朝。隋煬帝。(3)除唐太宗外,唐朝還有誰對這種制度的完善起到積極作用 (列舉兩位)[答案]武則天、唐宗。(4)后來,明朝時這種考試制度的命題范圍是什么 [答案]四書五經[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 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 女皇武則天[解析] (1) 據材料一“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和材料二“唐太宗時新科進魚貫而入”的圖片可知,這兩則材料反映了唐朝實行的科舉制。“太宗皇帝真長策 ,賺得英雄盡白頭"反映了貞觀年間,科舉制度中的進:士科錄取率極低,不少人從少年考到老年,仍未考中.(2 )隋朝時,為了改變原來選官制度的弊端,隋文帝開始用分科考試的方法選拔官員,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實學的人可憑才學參政;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3 )唐朝科舉制度逐漸完善,常設的考試科目以進士、明經兩科最為重要.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是完善科舉制的關鍵人物.唐太宗時期,大大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武則天大力發展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科舉制度,創立殿試制度、開武舉,親自面試學生.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4 )根據所學可知,明朝時期,科舉制度采用八股取士,科舉考試只許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許多讀書人為了中試,只顧埋頭攻讀經書,鉆研八股,不講求實際學問,阻礙了科技文化事業進步,考中做官后,他們大都成為皇帝的忠實奴仆,使中國的考試制度在走向標準化同時,也固定化和模式化了,加強對士人思想的控制,嚴重阻礙了中國的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的發展。故答案為:(1 )科舉制(2)隋朝;隋煬帝(3)武則天;唐玄宗(4 )四書五經[點評]本題考查我國科舉制度的發展和影響。隋煬帝時,正式設置進士科,科舉制正式誕生,唐朝時對科舉制度進行了完善,明清時實行八股取士。2. (2023濠江一模)隋朝統治時間雖短,但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貢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室雖祚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艷稱。自漢以來,J口之蕃息,倉凜府庫之盛,莫如隋。在其(隋文帝)末年,天下儲積,足供五、六十年。——摘自錢穆 《國史大綱》材料二:關于隋朝的一些數據(備注:開皇是隋文帝年號、大業是隋煬帝年號)(1)根據材料一錢穆對隋代有什么評價 指出其這樣評價的依據。[答案]評價:國家富足(或者富有)依據:人口增長,國庫充足(財政充盈、糧庫充實亦可) (答2點即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方面, 說明隋代經濟的發展。[答案]耕地面積不斷擴 大,從589年到609年, 20年間全國耕地面積從1904萬頃增長到5585萬頃,耕地面積的擴大反映了隋朝經濟的發展。(材料解讀和說明。也可以從戶口增加、官倉儲備充足進行說明。主要考查學生利用史料闡釋歷史現象的能力)結合所學知識, 談談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答案]結束分裂 ,實現國家統一 ,促進統-多民族國家發展。開通大運河,加強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加強了南北交通。改革選官制,創建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提升官僚隊伍素質,推動教育發展。( 其他言之有理即可給分)[知識點]隋朝的建立與統一,科舉制的創立與完善,大運河的開通,隋朝的滅亡[解析] (1 )根據題干材料"隋室雖祚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艷稱可知錢穆對隋朝的評價是國家富足或者富有;根據材料“自漢以來,門口之蕃息,倉凜府庫之盛,莫如隋”可知其依據是:人口增長,國庫充足(財政充盈、糧庫充實亦可)。( 2 )本題為開放性設問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進行材料解讀和說明,可以從戶口增加、官倉儲備充足進行說明。如:耕地面積不斷擴大,從589年到609年, 20年間全國耕地面積從1904萬頃增長到5585萬頃,耕地面積的擴大反映了隋朝經濟的發展。( 3 )根據所學知識隋朝結束分裂,實現國家統一 ,促進統一多民族國家發展。開通大運河,加強南北地區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加強了南北交通。改革選官制,創建科舉制,促進社會階層流動,提升官僚隊伍素質,推動教育發展。[點評]本題主要考查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理解并識記隋朝經濟繁榮表現、隋朝經濟發展、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等知識。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下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581—907年)(10年10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唯物史觀:通過本單元學習,能夠知道統一是歷史發展和國家富強的大趨勢。2.時空觀念:通過本單元學習,能夠知道隋唐時期歷史發展的規律。3.史料實證:通過分析史料,能夠得出唐太宗的治國理念、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等安史之亂爆發的背景等史實。4.歷史解釋:通過本單元學習,學生能夠知道科舉制、安史之亂、藩鎮割據、五代十國等名詞的含義。5.家國情懷:通過了解唐朝在文學藝術、對外交流上的成就,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內容要點】階段特征 繁榮與開放。制度創新 科舉制、三省六部制。繁榮的社會 貞觀之治、開元盛世。開放的社會 遣唐使、玄奘西行、鑒真東渡、國際化都市長安。民族關系 文成公主入藏。知識點1:隋朝的統一與滅亡,“貞觀之治”;武則天“開元盛世”隋朝的統一與滅亡(隋朝的特點:繁榮卻短命)1.隋的建立:581年,楊堅(隋文帝)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定都長安 。2.隋的統一:589年,隋文帝滅陳,統一全國。3.隋朝統一全國的意義: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順應了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歷史發展大趨勢 。4.隋朝的強盛措施:發展經濟,編訂戶籍,統一南北幣制和度量衡制度;加強中央集權,提高行政效率等。5.隋朝的滅亡原因:①隋煬帝統治殘暴,大興土木,徭役繁重,勞民傷財;②隋煬帝多次巡游,奢侈無度;③隋煬帝三征東遼,兵役繁重,民不聊生。農民起義:隋朝末年的農民起義最先爆發在山東地區。在農民起義軍的打擊下,隋朝統治面臨瓦解。滅亡: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下殺害,隋朝滅亡。二、“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1.唐太宗繼位:626年,李世民即位,年號“貞觀”,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2.治國措施:(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歷史教訓,虛心納諫,從善如流(魏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房玄齡、杜如晦)。(2)政治上①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②制定法律,減省刑罰;③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④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3)在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4)民族關系上,唐太宗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影響: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稱為“貞觀之治”。※※注:評價唐太宗:①唐太宗是中國封建社會偉大的軍事家、政治家。②他在位期間,唐朝政治清明,經濟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史稱“貞觀之治”。③但他也有過失之處,晚年崇尚迷信,但是總體說功大于過。三、女皇帝武則天1. 武則天即位:武則天,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是唯一的女皇帝。2.治國措施:①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②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擴大了統治基礎;③減輕人民負擔,注重發展生產;3. 治國效果:經濟繼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政啟開元,治宏貞觀”——郭沫若評價武則天)四、“開元盛世”——唐玄宗李隆基1. 唐玄宗在位前期,年號“開元”。2. 治國措施:①重用賢能(重用姚崇、宋璟) ②整頓吏治,裁減冗員③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④注重文教,編修經籍。3.效果: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注:唐太宗和唐玄宗治國措施的共同點:①任用賢臣 ②重視吏治 ③重視農業生產 ④提倡節儉 ⑤都出現了治世局面※※注:漢唐出現盛世局面的共同原因: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 ②統治者勵精圖治,政治清明;③輕徭薄賦,重視農業生產; ④生產工具革新促進經濟發展; ⑤勞動人民的辛勤勞動。※※注:漢唐出現盛世局面給我們的啟示: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②要注重發展生產減輕人民的負擔;③統治者必須自身的執政素質。知識點2:科舉制度創建;大運河開通;盛唐氣象;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開創科舉取士制度背景:①魏晉南北朝時期,看重門第而不注重才能,實行九品中正制;②隋文帝時,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創立:隋煬帝時,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意義:①是中國古代選官制度的一大變革;②加強了皇帝在選官和用人上的權力,擴大了官吏的選拔范圍,使有才學的人能夠由此參政;③推動了教育事業的發展;④此后,科舉制成為歷朝選拔官員的主要制度,維持了1300多年。二、開通大運河目的: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時間:隋煬帝 605年開始開鑿概況:全長2000多千米三點:中心洛陽 北端涿郡 南端余杭 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五河: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評價:①加強了南北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 ②勞民傷財,給百姓帶來沉重負擔,加速了隋朝的滅亡。三、盛唐氣象(一) 經濟的繁榮1、農業:出現了曲轅犁和灌溉工具筒車。2、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于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越窯的青瓷邢窯的白瓷唐三彩最有名。3、商業:長安城人口百萬,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 座國際性的大都會。(有市:商業區和坊:居民區)。(二)民族交往與交融1、政策:唐太宗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2、唐太宗被各族首領尊稱為“天可汗”, 意為各族共同的君主。3、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藏族的祖先)贊普松贊干布。作用: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兩族的友好關系。4、唐玄宗時,將金城公主嫁尺帶珠丹。(三)開放的社會風氣特點:開放,充滿活力、兼容并蓄(四)多彩的文學藝術1、唐詩: ①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②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圣" 。③白居易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唱,深受大眾歡迎。2、書法:唐朝最的書法家是顏真卿、柳公權和歐陽詢3、畫家:唐朝最的畫家是閻立本和吳道子。四、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一)與日本的交往(1)遣唐使:是日本政府派遭到唐朝進行交流的使團。他們把唐朝先進的制度、天文歷法、文字、典籍、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等傳回日本,對日本社會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2)鑒真東渡:唐朝最富影響的僧人鑒真,東渡日本傳授佛法等,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杰出貢獻。(為日本設計唐招提寺;前后12年,前5次東渡失敗,第6次才成功,雙眼失明)(二)與天竺(印度)的交往(1)玄奘西行:唐太宗貞觀年間,奘歷盡艱辛,西行天竺學習佛法。奘的見聞,由弟子整理成書一《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玄奘一-《西游記》 中唐僧的原型)(三)交流頻繁的原因(吸引世界各國來華的原因) :A、唐朝政權強大,國家統一,社會安定;B、唐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C、奘、鑒真等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也起到了重要作用。D、唐朝海陸交通發達。(四)唐朝的對外政策:對外開放和友好交往的政策。對我們今天的啟示: A.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才能對于國外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B.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進步.知識點3:安史之亂﹑唐朝滅亡、五代十國一、安史之亂1.背景(原因):(1)唐玄宗統治后期追求享樂,朝政日趨腐敗,社會上矛盾尖銳,邊疆形勢日益緊張。(2)各地的節度使(地方最高軍政長官)逐漸集軍權、行政權和財權于一身。(3)中央與地方的力量對比失去平衡,形成外重內輕的局面。2.爆發:755年-763年(共8年),安祿山和部將史思明一起發動叛亂,史稱“安史之亂”。3.影響:①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破壞。②唐朝國勢從此由盛轉衰。③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一)黃巢起義(1)背景:唐朝后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越來越嚴重,相互之間發生兼并戰爭。(2)結果:朱溫投唐,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黃巢起義,起義失敗。(3)影響:給唐朝的統治以致命的打擊。(二)唐朝滅亡907年,朱溫建立后粱政權,唐朝滅亡。從此歷史進入了分裂的五代十國時代。三、五代十國的更迭(dié)與分立1.五代十國:唐朝滅亡后,在北方黃河流域先后出現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政權;而南方地區九個政權,加上北方割據太原的北漢,史稱“五代十國”。2.實質:是唐末以來藩鎮割據的延續。3.趨勢:統一始終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必然趨勢。【易混易錯】1.歸納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出現的共同原因和共同表現。并說出對當今社會的啟示共同原因(共同措施):①注重發展農業生產 ②重視人才,發展科舉制。③輕徭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④整頓吏治共同表現: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安定;國力強盛、文教昌盛。啟示:①政局穩定、國家統一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 ②要注重人才③重視經濟發展;要以民為本,改善民生2.唐朝開創盛世局面的原因?①國家強盛,交通發達,陸上和海上絲綢之路比較通暢。②前期統治者勵精圖治,注重發展生產,任用賢才。③國內各民族交往密切,互通有無。④唐政府對外采取較為開放的政策,中外經濟交往頻繁,文化繁榮。3.盛唐氣象的表現?①社會經濟繁榮,政治清明,文化昌盛。②民族政策開明,民族關系融洽。③社會風氣開放,充滿活力。④文學藝術豐富多彩,成就斐然。中外交流頻繁,兼容并包4.唐朝時期中外交流頻繁的原因:(1)唐朝政權強大,國家統一,經濟繁榮、社會安定、文化繁榮,對周邊國家有吸引力;(2)唐代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3)唐朝海陸交通發達。5.啟示:A.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文化先進才能對于國外產生輻射力和吸引力.B.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積極交流才能有所得益,有所進步.【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中國歷史上修建的水利工程工程 都江堰 靈渠 隋朝大運河 元朝運河概況 (1)戰國時期秦國李冰主持修建(2)構成:①由渠首和灌溉網兩大系統工程構成;②渠首工程分為三個主體工程:魚嘴、寶瓶口和飛沙堰 (1)秦朝修建,溝通了湘江和漓江,便利了南北的水運交通,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之一(2)主體工程由鏵嘴、大天平、小天平、南渠、北渠、泄水天平等部分組成 (1)605年起開鑿(隋煬帝時期)(2)重要地點:洛陽、涿郡、余杭(3)組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1)以大都(北京)為中心,縮短了從北京到杭州繞道洛陽的航線(2)先后挖通了通惠河、會通河、濟州河總結 都是我國歷史上重大的水利工程(工程建設成就),都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2.科舉制度的演變發展歷程 概況創建(隋) (1)隋文帝(楊堅)時期,改革選拔官吏的辦法,通過分科考試的辦法選拔人才 (2)隋煬帝(楊廣)時期,創設進士科,科舉制正式確立完善(唐) 唐朝逐漸完善了科舉制,常設科目是明經和進士科 (1)唐太宗時期,擴充國學的規模,擴建學舍,增加學員,增加考試人數、考試科目 (2)武則天時期,首創殿試和武舉 (3)唐玄宗時期,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僵化(明清) 明清時期的科舉制度主要形式為八股取士,規定文章分八個部分,在四書五經范圍內命題,成為朝廷鉗制人們思想的工具,科舉制走向僵化廢除(清末) (1)戊戌變法時期,規定廢除八股取士制度 (2)1905年,清政府宣布廢除在我國封建社會延續了1300多年的科舉制3.盛世之治4.中國古代農業生產工具的演進5.中國的民族政策6.比較安史之亂和黃巢起義。事件 性質 影響安史之亂 是一場叛亂,是統治階級內部爭權奪利的斗爭 使唐朝社會遭受了空前浩劫,對社會經濟造成極大的破壞,唐朝的國勢從此由盛轉衰黃巢起義 是一場農民起義,是一場反抗統治者殘暴統治的階級斗爭 給唐朝統治以致命的打擊【時空觀念】年代尺是我們常用的歷史梳理工具,本單元的時間線索非常清晰,重要的時間點除了隋唐建立和滅亡的時間,還有589年隋文帝統一南北。在唐朝還有幾個重要的時期,唐太宗的“貞觀之治”,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唐玄宗前期的“開元盛世”,以及唐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安史之亂”。同時我們還可以梳理出對應的主要人物線索:隋文帝——隋煬帝——唐高祖——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歷史解釋】隋朝統一全國的條件。(1)魏晉以來,各族人民共同生活,互相交融,民族矛盾逐漸緩和。(2)江南經濟發展,南北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縮小。(3)經過長期戰亂,廣大人民渴望統一。(4)隋朝建立后,隋文帝勵精圖治,出現了政治穩定、經濟繁榮、軍事力量強大的局面;隋朝為滅陳作了充分準備,戰略和戰術運用得當。(5)陳朝政治腐敗,君臣生活腐化,軍隊紀律松弛,不堪一擊。【唯物史觀】1.唐朝中外文化交流的發展(1)交流活躍的原因:國家統一安定;經濟文化繁榮;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對外交通發達。(2)交流具有雙重性:一方面,唐朝的政治、經濟、文化對日本、新羅等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另一方面,唐朝也在頻繁的對外經濟文化交流中成為一個開放的國家,進一步促進自身經濟文化的發展。(3)歷史啟示:一個國家只有經濟發達,才能有巨大的輻射力和吸引力;一個國家只有對外開放,才會有所進步;一個國家只有積極開放、虛心學習,才能充分吸取其他文化的精華,豐富自己的文化。2.唐朝處理民族關系的主要方式有哪些 給我們帶來哪些啟示 (1)方式:①設置機構:唐太宗和武則天先后設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管轄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②和親政策:唐太宗將文成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松贊干布,唐中宗將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尺帶珠丹。③冊封制度:唐玄宗封渤海國首領為渤海郡王,封回紇首領為懷仁可汗,封南詔首領為云南王。④軍事反擊:唐太宗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了對西域的統治。⑤會盟:唐穆宗長慶年間,唐蕃訂立友好盟約,立“唐蕃會盟碑”。(2)啟示:各民族之間應和平相處,共同維護民族團結;加強民族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等等。【家國情懷】1.唐朝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影響及其對當今我國對外交往的啟示。原因 唐朝國家統一、社會安定為對外交往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唐朝國力強盛,政治、經濟、文化發達,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唐朝統治者推行開放的對外政策,鼓勵各國商人到中國貿易,允許他們在中國長期居住、和中國人通婚或在中國做官;唐朝有四通八達的水陸交通,為中外文化交流提供了必要的客觀條件。影響 在中外交流中,唐朝先進的政治制度、文化技術等不斷外傳,極大地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唐朝吸收外來優秀文化,促進了自身的發展。啟示 要堅持對外開放政策,積極引進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來發展我國的社會主義經濟;實行睦鄰友好政策,加強同周邊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創造和維護穩定的政治局面,為對外開放政策的實行奠定基礎。1.唐朝前期盛世局面出現的原因及啟示。(1)原因:①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為盛世局面的出現創造了前提條件。②唐初統治者吸取隋朝速亡的教訓,勤于政事,重用賢能,政治清明。③唐朝前幾代帝王勵精圖治,注意適時調整統治政策,發展農業生產,輕徭薄賦。④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和開放的對外政策。(2)啟示: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前提。②創新是社會發展的動力。③處理好民族關系、對外積極主動交往是促進社會繁榮的重要因素。④注重人才培養和選拔是社會發展的保障。⑤要適時合理調整統治政策,樹立民本思想。1. (2023東營)杜佑在《通典》中對一位皇帝做了這樣的描述:”登極之初, 即建洛邑,每月役丁二百萬人。導洛至河及淮,又引沁水達河北,通涿郡,筑長城東西千余里,皆征百萬余人。”據此判斷。這位皇帝是( )A.秦始皇 B.隋文帝 C.隋煬帝 D.唐玄宗2. (2023.吉林)科舉制度的創立是中國古代選言制度的一大變革,其選拔官員的主要標準是( )A.血緣 B.門第 C.才學 D.軍功3. (2023.恩施)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鼎盛時期;國力空前強大,長安、洛陽、廣州等大都市商賈云集,各種膚色、 不同語言的商人身穿不同的服裝來來往往,十分熱鬧。 這一封建盛世是 ( )A.文景之治 B.光武中興 C.貞觀之治 D.開元盛世4. (2023.樂山)以下是樊樹志《國史十六講》描述某時期的關鍵詞:“李世民與武則天” ”盛唐 氣象:海納百川的博大胸懷”“東西方文明的交匯中心一長安” 。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是( )A.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B.繁榮與開放的時代C.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D.民族關系發展和社會變化5. (2023·廣州)劇作家田漢普寫過一部劇本,里面講述了- -位美麗端莊、智慧勇敢的唐朝女子,帶著其父“利樂吐蕃人民”的宏愿,把文化作為嫁妝,克服了思親念家之情,踏過迢迢萬里險途,嫁給了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故事。劇中女子人物形象的原型為( )A.王昭君 B.文成公主 C.武則天 D.金城公主6. (2023河南)唐三彩是盛唐氣象的一個縮影, 它延續了秦漢以來彩塑的寫實風格,又創造性地運用了低溫鉛釉的絢麗、斑斕色彩和略帶夸張的手法。這折射出唐朝注重( )A.傳承與創新 B.交流與傳播C.改進與推廣 D.開放與互鑒7. (2023·菏澤)“中國的文化就陸地情況來看, 它越過亞洲中部,打開了通往印度、西域的道路”。為此作出重要貢獻的是( )A.張騫、鑒真 B.張騫、玄奘 C.鑒真、鄭和 D.玄奘、鄭和8. (2023·深圳)唐朝政府中,中央和地方都有外國人擔任各類官職。據統計,總數不下3000人,有一些還身居高位。這說明唐朝( )A.開放包容 B.經濟繁榮 C.文化昌盛 D .政治腐敗9. (2023綏化)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是( )A.巨鹿之戰 B.八王之亂 C.安史之亂 D.天京事變10. (2023七下天河期中)“方鎮相望于內地, 大者連州十余,小者猶兼三四。故兵驕則逐帥,帥強則叛上。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擇將吏,號為留后’, 以邀命于朝。”材料評述的是( )A.春秋時期的諸侯爭霸 B.戰國時期的兼并戰爭C.東漢的外戚宦官專權 D.唐中后期的藩鎮割據1. (2023-昌平模擬)它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連接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全長歷經2700公里。“它” 是( )A.都江堰 B.鄭國渠 C.靈渠 D.大運河2. (2023.大興一模)有學者指出某人才選拔制度的好處是:國家通過考試選用有為的青年,不管其出身支何,只看其專研學問的結果,驅使他們奮進。該制度是( )A.禪讓制 B.分封制 C.察舉制 D.科舉制3. (2023·廣東模擬)楊堅”代周立隋”后,“除入市之稅” “罷酒坊、 通鹽池,與百姓共之”, 設立官倉,貯存糧食,建廣通渠,便利關中漕運,又于民間設義倉,人民捐納糧食以防兇年。其中“除入市之稅”措施有利于( )A.增加政府財政收入 B.促進商品經濟發展C.改革官員選拔方式 D .打擊門閥士族勢力4. (2023·經開二模) "到隋文帝末年, 西京和各地的倉庫都裝滿了糧食,多的達千萬石(擔),少的也不下數百萬石(擔) 。”上述材料表明隋文帝末年( )A.疆域更加遼闊 B.經濟迅速發展C.人口不斷增加 D.行政效率提高.5. (2023.廣州二模)唐太宗對大臣們說:“隋時百姓縱有財物, 豈得保此!自聯有天下……無有所科差,人人皆得營生, 守其資財..向使朕科差不已,雖數資賞賜,亦不如不得。”為此太宗實施( )A.輕徭薄賦 B.開科考試 C.任賢用能 D .減輕刑罰6. (2023·廣州二模)“至 (貞觀)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輒數月不閉。至(貞觀)十五年,米每斗值二錢。”材料反映的是( )A.貞觀之治的繁盛 B.社會風氣的開放C.安史之亂的后果 D.民族交融的發展7. (2023·順義一模)“唐玄宗統治前期, 政治穩定,經濟繁榮,民眾生活安定,國力強大。”材料所述的局面被營為( )A.“文景之治" B.“貞觀之治” C.“開元盛世” D.“康乾盛世”8. (2023.廣西模擬)杜甫詩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通典食貨典》 也載:天寶八年官倉存糧相當于國家4年的糧食收入。可見當時唐朝處于繁盛時期。這一案例表明,歷史研究( )A.應該重視史料互證 B.必須摒棄文學作品C.完全憑借考古發掘 D .無需依據文獻記載9. (2023·南沙一模)據學者研究,我國唐代的女子不僅和男子一樣進行打球、騎馬、射箭、弈棋等體育活動,而且還創造出一些自己的專門運動項目。這說明唐代( )A.女皇武則天的影響深遠 B.實現了男女平等C.政府獎勵和大力提倡體育運動 D.體育運動趨于普及化、大眾化10. (2023南海模擬)唐朝長安城規劃整齊有序,反映了皇帝權威。而宋朝的東京城,政府首先考慮的是土地如何使用,商鋪取代了城墻圍起來的住宅區。這種變化體現了( )A.國家統一-的政治追求 B.重農抑商的傳統國策C.文輕武的治國方略 D.商業發展的現實需求11. (2023·孝昌模擬)盛唐時期,婦女流行穿戴金錦渾脫花胡帽、卷沿翻毛花胡帽以及翻領胡服與金錦小蠻靴。出現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是( )A.民族交融的加強 B.生活習俗的漢化C.盛唐經濟的發展 D.胡漢觀念的淡薄12. (2023·黑山模擬)盛唐詩人王維曾寫道:“九天聞闔(宮門)開言殿,萬國衣冠拜冕旒(旒:天子禮帽前后懸垂的玉串)。”詩句主要描繪了唐朝的( )A.政治制度 B.經濟狀況 C.對外關系 D.社會風氣13. (2023·昌平模擬)下面能夠體現唐代中外交往繁盛的詩句是( )A.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B.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C.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D.日本晁卿辭帝都,征帆一片繞蓬壺14. (2023·惠東二模)唐長安城的人口中,除居民、皇族、達官貴人、兵士、奴仆雜役、佛道借尼、少數民族外,使者、留學生、留學借等總數不下3萬人。當時來長安與唐通使的國家、地區多達300個。 唐的科技文化、政治制度、飲食風尚等從長安傳播至世界各地。這說明了唐朝( )A.中外文化交流頻繁 B.商品經濟高度發達C.實行開明民族政策 D.社會生活豐富多彩15. (2023·香洲-模) 安史之亂后,日本遣唐使向日本國內報告了唐王朝中央集權體制渙散,經濟衰退,文化受到嚴重摧殘以及社會發展停滯不前的狀況。隨后,日本終止了遣唐使的派遣。這表明( )A.追唐使參與了安史之亂 B.國力盛衰影響對外關系C.遣唐使破壞了中日關系 D.中日友好關系自此終止16. (2023·河南模擬)唐朝詩人韋莊在《送日本國借敬龍歸》中寫道: "扶桑已在渺茫中, 家在扶桑東更東。此去與師誰共到,一船明月一帆風。”這說明了遣唐使( )A.推動了古代日本的社會發展 B.促進了中日兩國的共同發展C.促進了日本封建制度的形成 D.見證了中日兩國的友好往來17. (2023-天河二模)安史之亂后,朝廷對東南地區的經濟依賴大大增強,于是政府再次主持疏通大運河。但到了唐后期,江淮地區的轉運道路斷絕,賦稅無法運抵長安。這是因為( )A.東南地區海防松懈 B.藩鎮割據態勢加重C.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D.北方經濟遭到破壞18. (2023.大埔模擬)易中天指出:“如此盛世, 讓日漸年邁的唐玄宗志得意滿,他沉醉于《霓裳羽衣曲》,癡迷于和楊貴妃的二人世界,任用奸臣……而邊地胡人起兵范陽。”材料敘述的事件( )A.導致了唐朝的直接滅亡 B.導致了藩鎮割據的形成C.完成了經濟重心的南移 D.阻礙了民族之間的交融19. (2023惠東- 模)司馬光對開元末年唐玄宗的評述: “是時,上在位歲久,漸肆者欲,怠于政事。”這一材料可以用于研究( )A.安史之亂發生的原因 B.開元盛世的景象C.安史之亂的社會影響 D.藩鎮割據的危害20. (2023.廣州模擬)詩史互證。下面唐朝詩人杜甫 在不同時期創作的兩首詩歌,反映了唐朝社會的變化是( )A.先南后北統一 B.經濟重心南移C.由開明到專制 D.由繁榮轉衰落材料分析題1. (2023·撫松三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貞觀初年,唐太宗視察御史府,看到新科進士們從金殿大門魚貫而出,興奮地說: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材料二:有人寫詩說:太宗皇帝真長策,賺得英雄盡白頭。(1)上述兩則材料反映了唐朝時期實行的什么制度 (2)這種制度是從哪個朝代開始的 是誰正式確立的 (3)除唐太宗外,唐朝還有誰對這種制度的完善起到積極作用 (列舉兩位)(4)后來,明朝時這種考試制度的命題范圍是什么 2. (2023濠江一模)隋朝統治時間雖短,但在中國歷史上有著重要貢獻,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隋室雖祚短運促,然其國計之富足,每為治史者所艷稱。自漢以來,J口之蕃息,倉凜府庫之盛,莫如隋。在其(隋文帝)末年,天下儲積,足供五、六十年。——摘自錢穆 《國史大綱》材料二:關于隋朝的一些數據(備注:開皇是隋文帝年號、大業是隋煬帝年號)(1)根據材料一錢穆對隋代有什么評價 指出其這樣評價的依據。依據:人口增長,國庫充足(財政充盈、糧庫充實亦可) (答2點即可)(2)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方面, 說明隋代經濟的發展。結合所學知識, 談談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下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學案 原卷版.docx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七下第一單元 隋唐時期:繁榮與開放的時代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