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11月月考文科綜合試題一、選擇題我國于2000年、2020年分別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五普”)、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普”)。下圖為江蘇省“五普”“七普”人口年齡結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 推測與①④兩人口高峰之間的關系相同的是( )A. ①③之間 B. ②④之間 C. ③④之間 D. ①⑤之間2. ②④兩人口高峰數值存在明顯差異,主要原因是( )A. 人口年齡增長 B. 人口不斷遷移 C. 人口自然增長 D. 醫療水平提高3. 從“五普”到“七普”,江蘇省的人口變化表現為( )A. 少兒人口增長速度較快,育兒、教育負擔加重 B. 勞動力人口增長速度較快,失業人口增多C. 老年人口增長速度較快,養老負擔明顯加重 D. 各年齡段女性人口增長速度均慢于男性【答案】1. C 2. B 3. C【解析】【1題詳解】結合材料可知,“五普”與“七普”相差20年,所以“五普”圖上30—34歲人口高峰①在20年后,對應的就是“七普”圖上50—54歲人口高峰③,同樣“五普”圖上10—14歲的人口高峰②對應的就是“七普”圖上30—34歲人口高峰④;“五普”圖上人口高峰①的人口與人口高峰②的人口相差20歲,因此可推測人口高峰②的人口是人口高峰①的人口生育的子女,以此類推,“七普”圖上人口高峰④的人口是人口高峰③的人口生育的子女,人口高峰⑤的人口是人口高峰④的人口生育的子女。①④兩人口高峰之間的關系是父母與子女兩代人的關系,與①②之間、③④之間、④⑤之間的關系相同,C正確,ABD錯誤。所以選C。【2題詳解】根據上題分析可知,隨著人口年齡增長,“五普”圖上10-14歲的人口高峰②對應“七普”圖上30-34歲人口高峰④,因此②④兩人口高峰數值應該相近,但“七普”圖中④的人口數量明顯多于“五普”圖中②的人口數量,最可能是外來勞動力人口遷入經濟較發達的江蘇省造成的,A錯誤,B正確;20年間,人口自然增長增加的是20歲以下的人口,不可能導致30-34歲人口大量增長,C錯誤;“五普”至“七普”,醫療水平不斷提高,可以降低人口死亡率,對老年人口影響明顯,但不會導致30—34歲人口大量增多,D錯誤。所以選B。【3題詳解】讀圖可知,從“五普”到“七普”,14歲以下少兒人口數量增長緩慢,部分年齡段甚至有減少趨勢,A錯誤;15—64歲人口數量變化不大,失業人口不一定會增加,排除B;65歲及以上年齡人口增長明顯,說明老年人口增長速度較快,人口老齡化加劇,社會養老負擔加重,C正確;讀圖可知,并不是所有年齡段人口都是增長的,且老年人口在部分年齡段,女性人口增長速度較男性快,D錯誤。所以選C。【點睛】人口增長率是一定時期內(通常為1年內)由人口自然變動和遷移變動而引起人口增長的比率。人口增長率也可以稱為人口增長速度。由于人口遷移是否會引起人口總量規模發生變動,是有一定地域條件的。例如,對于一個省,當不考慮省際遷移時,盡管省內各市、縣間存在著頻繁遷移,但這種遷移并沒有引起全省人口發生變動,所以,這時的人口增長率與人口自然增長率相等。印度尼西亞東部弗洛雷斯島上的韋雷博村是一個偏僻村落,位于海拔1200m的高原上,只能步行前往,被稱為“云端上的村莊”。巴魯揚屋是當地傳統房屋,形狀類似錐形,由5層樓組成,具有儲存種子、居住和日常生活、供奉祭品、儲存食物和物品、保存糧食等功能,屋頂由棕櫚葉和棕櫚纖維制成。下圖示意韋雷博村及巴魯揚屋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 韋雷博村選址的主要優勢是( )①林木繁多,空氣好②地勢高,水災較少③地形平坦,空間大④海拔高,氣候較涼爽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5. 巴魯揚屋最下層可以用于( )A. 全年居住 B. 供奉祭品 C. 旱季儲糧 D. 保存種子6. 目前韋雷博村的傳統文化仍然得以保留,主要影響因素是( )A. 經濟 B. 政策 C. 交通 D. 科技【答案】4. B 5. C 6. C【解析】【4題詳解】印度尼西亞地處熱帶,氣溫較高,韋雷博村選址在高原上,海拔高氣溫較低,氣候較涼爽,不易受水災危害,②④正確;林木繁多不是主要優勢,由圖可知此處多山,地形不平坦,①③錯誤。B正確,ACD錯誤,故選B。【5題詳解】下層緊貼地面,受自然地理環境影響較大,雨季時降水多,不宜存放種子和居住,A、D錯誤;地面上動物較多,也不宜供奉祭品,B錯誤;旱季降水較少,可以用來臨時儲存糧食,C正確。故選C。【6題詳解】由題干材料可知,韋雷博村交通不便,與外界交流少,外來文化不易進入,傳統文化得以保留,交通是主要影響因素,C正確;村落經濟、科技不發達,沒有政策優勢,ABD錯誤。故選C。【點睛】能保留文化傳統一是說明當地的文化傳統易于延續,二是說明當地受外界影響少,三是說明當地的文化傳統有一定價值,應該得以保存和延續。當地時間2022年3月11日凌晨2時30分,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貢貝”登陸莫桑比克,登陸時甲乙兩地風暴潮強度差異較大。下圖示意“貢貝”的移動路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 “貢貝”登陸時( )A. 受向岸風影響,甲地風暴潮強度大 B. 受離岸風影響,甲地風暴潮強度大C. 受向岸風影響,乙地風暴潮強度大 D. 受離岸風影響,乙地風暴潮強度大8. 與M處相比,熱帶氣旋“貢貝”位于N處時中心氣壓數值較小的主要原因是( )①獲得溫暖水汽補充②阻力減小③大氣溫度明顯升高④緯度升高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答案】7. C 8. B【解析】【7題詳解】如圖所示,臺風剛剛登錄時,位于甲的正南方,乙的東北方,臺風是一個低壓中心,再根據地轉偏向力影響,所以甲地吹西北風,乙地吹偏南風,所以甲地是離岸風,乙地為向岸風,向岸風從海洋吹來,風暴潮強度大,C正確,排除ABD。故選C。【8題詳解】N地受莫桑比克暖流影響,起到增溫增濕作用,因此熱帶氣旋獲得溫暖水汽補充,同時大氣溫度明顯升高,因此熱帶氣旋“貢貝”勢力更強,氣壓數值更小,①③正確;與阻力關系不大,②錯誤;如果只考慮緯度因素,氣溫應該低,氣壓數值應該更大,④錯誤。綜上所述,B符合題意,排除ACD。故選B。【點睛】氣旋,氣象學術語,是指北(南)半球,大氣中水平氣流呈逆(順)時針旋轉的大型渦旋。氣旋由鋒面上或不同密度空氣分界面上發生波動而形成,并在大氣中占據三度空間的大尺度水平空氣渦旋。其中心氣壓比周圍低,從氣壓場來說,也稱之為“低氣壓”。氣旋按生成和活動范圍可分為溫帶氣旋和熱帶氣旋。溫帶氣旋常見的有鋒面氣旋,熱帶氣旋常見的有臺風和熱帶風暴。按半球分布可劃分為北半球氣旋和南半球氣旋,前者空氣做逆時針方向旋轉,后者空氣做順時針方向旋轉。溫帶氣旋主要出現在亞洲東部、北美洲、地中海等地區。熱帶氣旋呈現出北半球遠多于南半球,集中發生于緯度10°~20°之間的地域分布特征。考古研究發現,從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歐亞大陸東西方交流和農收業擴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兩個主要通道。下圖為“歐亞大陸農牧業擴散路徑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 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為東西方農牧業擴散主要通道的原因是其( )A. 地廣人稀有利于東西方農牧業擴散 B. 距離東亞和西亞農牧業中心位置近C. 與東西方農牧業中心生產條件相似 D. 環境對東西方農牧業擴散的阻礙小10. 距今2200年以前,隨著“綠洲之路”貫通,東西方農牧業進一步交融據此可推斷出( )A. “草原之路”農業生產規模達到極限 B. 河西走廊以東農業生產模式更加多樣C. 中亞地區的適農生產區域整體向東移 D. 西亞種植業規模超過畜牧業生產規模11. 早期農牧文明交融過程中,“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沿線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驅動力是( )A. 人口擴散遷移 B. 交通工具變化 C. 文化語言交流 D. 聚落規模擴大【答案】9. D 10. B 11. A【解析】【9題詳解】由圖可知,歐亞“草原之路”,沿線沒有高大的山脈,地勢相對平坦,地理環境對東西方農牧業擴散的阻礙小,D正確;地廣人稀,不利于東西方農牧業交流,A錯誤;由圖可知,“草原之路”不是距離東亞和西亞農牧業中心位置近的路線上,B錯誤;由圖可知,“草原之路”以畜牧業為主,而東亞農牧業中心為以種植業為主,其生產條件并不相似,C錯誤。故選D。【10題詳解】隨著“綠洲之路”貫通,東西方農牧業進一步交融,使得河西走廊以東農業生產類型更加多樣,模式更多,B正確;由圖可知,“綠洲之路”相比“草原之路”較近,隨著“綠洲之路”貫通,東西方農牧業進一步交融,與“草原之路”農業生產規模達到極限關系不大,A錯誤;中亞地處大陸內部,氣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適合種植業發展,適農生產區域受氣候的影響不會向東移動,C錯誤;西亞氣候干旱,降水稀少,不適合發展種植業,以畜牧業為主,只是在綠洲地區發展種植業,其規模較小,D錯誤。故選B。【11題詳解】人口擴散遷移,是文化語言交流、聚落規模擴大的原因,所以“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沿線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驅動力是人口的擴散遷移,A正確CD錯誤;交通工具變化不是其主要驅動力,B錯誤。故選A。【點睛】通過對比古氣候記錄和農牧業擴張歷史,發現農牧人群的擴散是推動新石器時代草原之路-綠洲之路沿線地區生業模式時空變化的主要動力,青銅-早期鐵器時代跨大陸交流網絡的建立和強化加速了生業模式空間格局的變化。二、非選擇題12.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豐富且埋藏較淺,土壤中水分過多,影響農業生產。在古代,當地百姓獨創出“合瓦地”。人們在“合瓦地”上種植品質上乘的早熟特色產品———濟瀆紅蒜。紅蒜一般在10月初播種,次年5月中下旬收獲。近幾十年來,由于“合瓦地”年久失修、暗渠逐漸干涸,紅蒜品質下降,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下圖示意“合瓦地”建造過程與結構。(1)“合瓦地”緩解了當地土壤水分過多和干旱對紅蒜生長產生的威脅。請說明其原因。(2)指出紅蒜越冬時面臨主要氣象災害,并從“合瓦地”改善土壤溫度角度分析紅蒜早熟的原因。(3)你是否贊同當地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的行為 請表明態度并說出兩點理由。【答案】(1)降低地下水水位,利于排水,避免紅蒜受澇爛根;干旱時積蓄于水渠中的地下水蒸發可增加土壤水分,滿足紅蒜生長對水分的需求。(2)寒潮或凍害。原因:天氣寒冷時段,水渠中匯集的地下水水溫高于土壤溫度;熱量向上傳遞,提高土壤溫度;為紅蒜生長提供熱量,促進紅蒜早熟。(3)贊同:“合瓦地”年久失修,水渠逐漸干涸,“合瓦地”調節土壤溫度和水分的作用逐漸消失;修復成本高;紅蒜品質下降,經濟效益減少;可保障糧食安全。或不贊同:紅蒜是特色農產品,經濟效益高;該地地下水埋藏淺,易漬澇;易導致鹽堿化,不利于種植糧食;“合瓦地”反映了人地協調的可持續發展思想,應加以保護;會使特色農產品紅蒜消失。【解析】【分析】本題以“合瓦地”建造過程與結構為材料,設置3道小題,涉及農業區位、氣象災害、農業發展方向等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小問1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村地下水豐富且埋藏較淺,土壤中水分過多,影響農業生產,古人因地制宜改造成“合瓦地”,“合瓦地”瓦片下面有水渠,能夠降低地下水的水位,有利于排水,可以減少土壤中的水分,減輕澇災的影響,避免紅蒜爛根;干旱時,水渠中的地下水蒸發可以增加土壤的含水量,為紅蒜的生長提供充足的水源。【小問2詳解】紅蒜在10月初播種,播種時和幼苗期地溫較低,容易遭受凍害或寒潮。紅蒜在10月初播種,播種時和幼苗期地溫較低,而水渠中的地下水比熱容大于土壤,降溫速度較慢,地下水水溫高于土壤溫度;水體的熱量向上傳輸,能夠提高土壤溫度;土壤溫度升高,能夠為紅蒜生長提供熱量,促進紅蒜的生長發育,促使其早熟。【小問3詳解】本題為開放性試題,言之有理即可。若回答贊同,由材料信息“近幾十年來,由于‘合瓦地’年久失修、暗渠逐漸干涸,紅蒜品質下降”可知,“合瓦地”年久失修,導致其調節土壤溫度和水分的能力降低,甚至逐漸消失;“合瓦地”的修復成本較高,修復投入的資金較多;根據材料信息“紅蒜品質下降”可知,“合瓦地”種植的紅蒜品質下降,導致農民收入降低;改種糧食作物能夠增加糧食產量,保障糧食安全。若回答不贊同,根據材料信息可知,紅蒜是當地的特色農產品,經濟效益較高;根據材料信息“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豐富且埋藏較淺”可知,當地地下水埋藏較淺,改種糧食作物易受澇災影響;該地位于河南省,大規模種植糧食易發生土壤鹽堿化,導致土壤鹽度升高,不利于糧食種植;“合瓦地”是當地居民適應地理環境的見證,體現了人地和諧的可持續發展理念,是農業文化遺產,應該加以保護;大規模改種糧食,會導致紅蒜的種植規模減小,甚至會導致該特色農產品的消失等。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基索三河位于日本本州島中部,由未曾川、揖斐川、長良川組成,中下游主要為平原,歷史上三河之間易擺動。未曾川為基索三河中最長的河流,下游河道中多心灘,河岸多邊灘,東岸發育沙丘.13世紀開始,當地在未曾川下游沿岸修筑堤壩,堤壩建成后,河岸沙丘進一步擴走。19世紀,人們修筑堤壩將長良川和木曾川、揖斐川分隔,使得長良川由流入未曾川改為流A揖斐川。目前,基索三河下游已成為日本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名古屋為國際化大都市。下圖示意基索三河下游水系。(1)簡述木曾川河岸沙丘僅分布存河道東岸的原因。(2)比較木曾川心灘、邊灘、沙丘平均粒徑大小,并分析原因。(3)木曾川下游沿岸的堤壩建成后,沙丘進一步擴大,對此做出合理解釋。(4)分別說明修筑堤壩將長良川和木曾川、揖斐川分隔的目的。【答案】(1)冬季盛行西北風,將裸露河灘上松散物質向東南搬運,在河道東岸沉積;東岸為河流左岸,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成為堆積岸,侵蝕較弱;西岸位于基索三河之間擺動的范圍內,沙丘易被破壞。(2)心灘>邊灘>沙丘。原因:河道中心附近水域較深,流速較快,搬運能力較強,因此組成心灘的顆粒較大;河岸附近受摩擦力影響大,流速慢,搬運能力弱,組成邊灘的顆粒較??;沙丘是風力將河灘中的物質再次侵蝕、搬運、堆積而成,細小顆粒易被風力侵蝕,因此沙丘的平均粒徑最小。(3)河道擺動受到約束,洪水來臨時,泥沙只能淤積在固定的河道,河床抬高加快;枯水期出露的河灘范圍增大,沙源增加;河流難以侵蝕破壞河岸沙丘,河岸沙丘易保存。(4)與木曾川分隔的目的:避免長良川來沙匯入木曾川下游,改善木曾川口名古屋港的淤積狀況。與揖斐川分隔的目的:為兩河交匯延長時間,避免快速匯流導致水位迅猛上漲,形成洪災。【解析】【分析】本大題以基索三河為材料設置試題,涉及人類活動對水循環的影響、外力作用的能量來源、表現形式及影響、河流堆積地貌相關內容,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基本技能、描述和闡述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與規律能力,綜合思維、區域認知素養。【小問1詳解】日本冬季盛行盛行西北風,可將裸露河灘上松散的物質向東南搬運,風速降低時在河道東岸沉積。由題干可知:河流由北向南流動,由此可判斷東岸較為平直,為河流左岸,在地轉偏向力的影響下為堆積岸,侵蝕較弱,沙丘不易被破壞,而西岸為基索三河之間擺動的范圍,沙丘易被破壞。【小問2詳解】心灘位于河道中心附近,此處水域較深,流速較快,搬運能力較強,因此組成心灘的顆粒較大;河岸多邊灘,而河岸附近受摩擦力影響大,流速變慢,搬運能力減弱,因此組成邊灘的顆粒較?。簧城鹗秋L力將河灘中的物質再次侵蝕、搬運、堆積而成,只有細小顆粒才易被風力侵蝕,因此沙丘平均粒徑最小。故心灘、邊灘、沙丘平均粒徑大小依次減小。【小問3詳解】結合題干所述“堤壩建成后,沙丘進一步擴大”,,可以從洪水期和枯水期兩個時間段進行分析解釋。河道擺動受到約束,洪水期,泥沙只能淤積在固定河道,河床抬高加快,沙源增加;枯水期,出露的河灘范圍增大,沙源增加,同時河流難以侵蝕破壞河岸沙丘,河岸沙丘易保存,綜合使得沙丘進一步擴大。【小問4詳解】由材料可知,木曾川為基索三河中最長的河流,下游河道中多心灘,河岸多邊灘,東岸發育沙丘,因此木曾川本身含沙量比較大,而長良川匯入木曾川下游時,來沙多,可能會加重木曾川口名古屋港的淤積狀況,因此修筑堤壩將長良川和木曾川分隔,使得長良川由流入木曾川改為流入揖斐川。修筑堤壩將長良川和揖斐川分隔,是為了人為延長兩河交匯時間和空間,避免快速匯流導致水位迅猛上漲形成洪災,對下游地區造成危害。14. [選修3:旅游地理]是誰鞠一捧圣水澆灌出綠洲是誰將一面銅鏡遺落在戈壁大漠讓一池碧水盛滿了藍天白云……酷愛旅游的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被大漠邊緣清澈的湖水吸引。該湖泊位于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沙漠與花崗巖山體之間,被稱為“大漠天池”(下圖),該小組計劃于暑期一探究竟。概括大漠天池旅游景觀特點,并圍繞天池成因設計研學旅游活動內容【答案】沙漠、湖泊、藍天白云、花崗巖體相得映彰,旅游景觀多樣,非凡性強;花崗巖裂隙調查與觀測、沙土透水性實驗,天池水鹽度和礦物質檢測等。【解析】【分析】本題考查旅游資源特點與旅游活動設計,難度較大,需要對大漠天池的形成過程加強理解,從而結合其成因合理設計研學活動。【詳解】根據材料信息可知,該地既有沙漠,又有湖泊,還有花崗巖,再加上藍天白云等,旅游景觀類型多樣,具有多樣性。同時,干旱地區沙漠與湖泊相得映彰,旅游景觀的非凡性強;注意要圍繞天池成因設計研學旅游活動,設計圍繞天池成因開展,注意材料信息“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沙漠與花崗巖山體之間”,一側為花崗巖體,一側為沙漠,中部低洼處為天池,該區域地處內陸干旱區,氣候干旱,物理風化作用強,花崗巖裂隙發育,匯水區域廣,地表水易沿裂隙下滲向低洼處匯集,而另一側為沙漠,沙粒粒徑小,透水性差,阻隔水分溢出,形成大漠堰塞湖。所以可以開展花崗巖裂隙調查與觀測、沙土透水性實驗,天池水鹽度和礦物質檢測等。【點睛】15. 小微綠地是斑塊狀散布在城市內部的開放空間。圖示意我國不同區域小微綠地的探索和實踐。讀圖,回答下列問題。城市功能區 小微綠地特點商業區 多位于商業街區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門前空地,透視性好,花卉類植物造景與小雕塑結合,設置休息座椅、移動貨亭等服務設施。居住區 利用社區閑置、零散空地,因地制宜、種植便于養護的鄉土植物建有游樂、健身、社區文化展示等設施,可作為社區議事場所。工業區 在工業園區干道兩側或企業入口街角,選擇除塵降噪效果好的喬、灌、草等植物多元增綠,并利用數字媒體墻等進行工業文化展示。結合實例,論述不同區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綠地對拓展城市空間的意義。【答案】拓展了城市綠色生態空間,拓寬了居民日常生活、休憩空間;擴大了城市綠地面積,改善了城市小氣候和生態環境;傳承歷史文化,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改善了生活條件;利于打造城市名片,提升了城市知名度。【解析】【分析】本題以小微綠地為材料,涉及合理利用小微綠地對拓展城市空間的意義相關知識點,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地理信息、調動和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體現區域認知、綜合思維的學科素養。【詳解】根據表格中信息可知,小微綠地主要多位于商業街區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門前空地、社區閑置、零散空地、工業園區干道兩側或企業入口街角等;通過圖片材料“延河兩岸通過街頭建綠、立體增綠等方式,擴大了城市綠色生態空間”可知,建設小微綠地,改善了城市局地環境,拓展了城市綠色生態空間,拓寬了居民日常生活、休憩空間;圖片顯示“在城市中心區建設多種類型的小微綠地,改善城市局地小氣候”可知,小微綠地擴大了城市綠地面積,改善了城市小氣候和生態環境;通過材料“通過見縫插綠、留白增綠等途徑,為公眾提供多樣化的游憩場所,傳承歷史文脈,創造優美人居環境,促進城市綠色發展”可知,小微綠地傳承歷史文化,提高人居環境質量,改善了生活條件;通過材料“以體育文化為主題建設社區綠色開效空間,形成15分鐘休閑生活圈,打造城市微名片”可知,小微綠地有利于打造城市名片,提升了城市知名度,從而利于帶動旅游業發展。【點睛】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11月月考文科綜合試題一、選擇題我國于2000年、2020年分別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五普”)、第七次全國人口普查(以下簡稱“七普”)。下圖為江蘇省“五普”“七普”人口年齡結構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1. 推測與①④兩人口高峰之間的關系相同的是( )A ①③之間 B. ②④之間 C. ③④之間 D. ①⑤之間2. ②④兩人口高峰數值存在明顯差異,主要原因( )A. 人口年齡增長 B. 人口不斷遷移 C. 人口自然增長 D. 醫療水平提高3. 從“五普”到“七普”,江蘇省的人口變化表現為( )A. 少兒人口增長速度較快,育兒、教育負擔加重 B. 勞動力人口增長速度較快,失業人口增多C 老年人口增長速度較快,養老負擔明顯加重 D. 各年齡段女性人口增長速度均慢于男性印度尼西亞東部弗洛雷斯島上的韋雷博村是一個偏僻村落,位于海拔1200m的高原上,只能步行前往,被稱為“云端上的村莊”。巴魯揚屋是當地傳統房屋,形狀類似錐形,由5層樓組成,具有儲存種子、居住和日常生活、供奉祭品、儲存食物和物品、保存糧食等功能,屋頂由棕櫚葉和棕櫚纖維制成。下圖示意韋雷博村及巴魯揚屋景觀。據此完成下面小題。4. 韋雷博村選址的主要優勢是( )①林木繁多,空氣好②地勢高,水災較少③地形平坦,空間大④海拔高,氣候較涼爽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③④5. 巴魯揚屋最下層可以用于( )A. 全年居住 B. 供奉祭品 C. 旱季儲糧 D. 保存種子6. 目前韋雷博村的傳統文化仍然得以保留,主要影響因素是( )A. 經濟 B. 政策 C. 交通 D. 科技當地時間2022年3月11日凌晨2時30分,西南印度洋熱帶氣旋“貢貝”登陸莫桑比克,登陸時甲乙兩地風暴潮強度差異較大。下圖示意“貢貝”的移動路徑。據此完成下面小題。7. “貢貝”登陸時( )A. 受向岸風影響,甲地風暴潮強度大 B. 受離岸風影響,甲地風暴潮強度大C 受向岸風影響,乙地風暴潮強度大 D. 受離岸風影響,乙地風暴潮強度大8. 與M處相比,熱帶氣旋“貢貝”位于N處時中心氣壓數值較小的主要原因是( )①獲得溫暖水汽補充②阻力減?、鄞髿鉁囟让黠@升高④緯度升高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考古研究發現,從距今6000年到距今2200多年,歐亞大陸東西方交流和農收業擴散先后形成了“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兩個主要通道。下圖為“歐亞大陸農牧業擴散路徑示意圖”。據此完成下面小題。9. 距今4000多年以前,“草原之路”成為東西方農牧業擴散主要通道原因是其( )A. 地廣人稀有利于東西方農牧業擴散 B. 距離東亞和西亞農牧業中心位置近C. 與東西方農牧業中心生產條件相似 D. 環境對東西方農牧業擴散的阻礙小10. 距今2200年以前,隨著“綠洲之路”貫通,東西方農牧業進一步交融。據此可推斷出( )A. “草原之路”農業生產規模達到極限 B. 河西走廊以東農業生產模式更加多樣C. 中亞地區的適農生產區域整體向東移 D. 西亞種植業規模超過畜牧業生產規模11. 早期農牧文明交融過程中,“草原之路”和“綠洲之路”沿線人地關系演變的主要驅動力是( )A. 人口擴散遷移 B. 交通工具變化 C. 文化語言交流 D. 聚落規模擴大二、非選擇題12.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河南省北部某村地下水豐富且埋藏較淺,土壤中水分過多,影響農業生產。在古代,當地百姓獨創出“合瓦地”。人們在“合瓦地”上種植品質上乘的早熟特色產品———濟瀆紅蒜。紅蒜一般在10月初播種,次年5月中下旬收獲。近幾十年來,由于“合瓦地”年久失修、暗渠逐漸干涸,紅蒜品質下降,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下圖示意“合瓦地”建造過程與結構。(1)“合瓦地”緩解了當地土壤水分過多和干旱對紅蒜生長產生的威脅。請說明其原因。(2)指出紅蒜越冬時面臨的主要氣象災害,并從“合瓦地”改善土壤溫度角度分析紅蒜早熟的原因。(3)你是否贊同當地部分蒜農拆除“合瓦地”改種糧食作物的行為 請表明態度并說出兩點理由。13.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基索三河位于日本本州島中部,由未曾川、揖斐川、長良川組成,中下游主要為平原,歷史上三河之間易擺動。未曾川為基索三河中最長的河流,下游河道中多心灘,河岸多邊灘,東岸發育沙丘.13世紀開始,當地在未曾川下游沿岸修筑堤壩,堤壩建成后,河岸沙丘進一步擴走。19世紀,人們修筑堤壩將長良川和木曾川、揖斐川分隔,使得長良川由流入未曾川改為流A揖斐川。目前,基索三河下游已成為日本重要的制造業基地,名古屋為國際化大都市。下圖示意基索三河下游水系。(1)簡述木曾川河岸沙丘僅分布存河道東岸的原因。(2)比較木曾川心灘、邊灘、沙丘平均粒徑大小,并分析原因。(3)木曾川下游沿岸的堤壩建成后,沙丘進一步擴大,對此做出合理解釋。(4)分別說明修筑堤壩將長良川和木曾川、揖斐川分隔的目的。14. [選修3:旅游地理]是誰鞠一捧圣水澆灌出綠洲是誰將一面銅鏡遺落在戈壁大漠讓一池碧水盛滿了藍天白云……酷愛旅游的某學校地理興趣小組被大漠邊緣清澈的湖水吸引。該湖泊位于阿拉善沙漠世界地質公園,像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沙漠與花崗巖山體之間,被稱為“大漠天池”(下圖),該小組計劃于暑期一探究竟。概括大漠天池旅游景觀特點,并圍繞天池成因設計研學旅游活動內容。15. 小微綠地是斑塊狀散布在城市內部的開放空間。圖示意我國不同區域小微綠地的探索和實踐。讀圖,回答下列問題。城市功能區 小微綠地特點商業區 多位于商業街區入口或主要商店的門前空地,透視性好,花卉類植物造景與小雕塑結合,設置休息座椅、移動貨亭等服務設施。居住區 利用社區閑置、零散空地,因地制宜、種植便于養護的鄉土植物建有游樂、健身、社區文化展示等設施,可作為社區議事場所。工業區 在工業園區干道兩側或企業入口街角,選擇除塵降噪效果好的喬、灌、草等植物多元增綠,并利用數字媒體墻等進行工業文化展示。結合實例,論述不同區域尺度合理利用小微綠地對拓展城市空間的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補習班)上學期11月月文科綜合試題 Word版含解析.docx 四川省綿陽南山中學實驗學校2023-2024學年高三(補習班)上學期11月月文科綜合試題 Word版無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