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上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19世紀 60年代—20世紀初)(10年9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對中國的影響。4.家國情懷: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內容要點】兩大主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兩個階段 經濟近代化探索、制度近代化探索兩大條約 《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六大事件 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瓜分中國狂潮、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知識點1:洋務運動一、洋務運動(一)原因:中國民族危機深重,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二)基本概況代表人物 中央 奕 地方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時間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張 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學器物)口號 自強、求富目的 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三)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口號:自強)。19世紀60年代起,先后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2.興辦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派遣留學生出國,翻譯外國書籍。3.開辦民用工業(口號:求富)。19世紀70年代起,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4.建立新式海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采用西式方法練兵。建新式海軍:初步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四)結果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五)失敗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內部腐?。煌鈬鴦萘Φ臄D壓(六)評價1.性質:洋務運動是一場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2.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3.影響(1)消極影響: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不改變落后的封建制度。(2)積極影響:①推動了近代工業的發展;②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③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知識點2:邊疆危機;收復新疆與新疆建省;中法戰爭;臺灣建??;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30周年);馬關條約;列強瓜分中國狂潮邊疆危機1.19世紀60年代,美國派軍隊進攻臺灣卻大敗而歸,轉而支持、聯合日本侵略臺灣。2.19世紀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臺灣被殺,武力侵臺。臺灣人民距據險反擊,清政府也派沈葆楨率兵入臺;在英美“調停”下,勒索清政府白銀50萬兩后從臺灣撤兵。二、左宗棠收復新疆(1875-1878):1875年左宗棠統帥清軍,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戰術,消滅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勢力,曾紀澤于1881年(光緒七年)成功與沙俄議定《伊犁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設省。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粉碎了英、俄勾結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圖,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三、中法戰爭(1883-1885):清朝與法國之間從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期間爆發戰爭。第一階段主戰場在越南北部,清軍和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聯合抗擊法軍,中法戰爭正式爆發。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1884年8月法艦駛入福州馬江,發動馬江海戰(馬尾海戰),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被擊毀。1885年清廷于臺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并積極籌建北洋水師。四、甲午中日戰爭1.背景:日本企圖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1894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導火線)。2.時間:1894年(甲午年)——1895年3.戰役:①豐島海戰——戰爭爆發;②平壤戰役——左寶貴(殉國);③黃海大戰——鄧世昌(殉國),此次海戰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主力尚存;④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奮力抵抗),隨后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⑤威海衛戰役——丁汝昌(殉國),標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徹底失敗。二、《馬關條約》的簽訂:1.時間:1895年2.雙方代表:李鴻章(中方代表)與伊藤博文(日方代表)3.內容:①割地——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③通商——開放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為商埠(深入內地)④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反映了列強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變成資本輸出)4.影響:使外國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國狂潮(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開端:沙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2.各國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①搶奪利權;②強租海港;③劃分“勢力范圍” (《時局圖》反映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3.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1899年):內容: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知識點3: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1.康有為: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1895年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創辦《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成立強學會,主張立憲法開國會??涤袨檎f:“要救中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了《應詔統籌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書》),請求光緒帝決定發起戊戌變法。2.梁啟超: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后先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廣泛傳播維新思想。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日本以變法而強大,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3.譚嗣同:是維新派中的激進派代表,“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之一,批判封建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創建南學會,變法失敗后,以死來殉變法事業:“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不有行者,無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痹诒O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4.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觀點;創辦了《國聞報》(北方影響最大的報紙)。二、戊戌變法(一)背景: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二)過程1.興起:康有為公車上書(1)時間、發起人: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2)內容:請求拒和、遷都、變法(3)影響: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2.發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1)組織學會(2)創辦報刊梁啟超《時務報》:強調變法的重要性;嚴復《國聞報》:號召變法圖強(3)影響: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3.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611--9.21(2)導火線:德國強占膠州灣(3)開始標志:1898年6月11日,清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4)主要內容類別 內容 影響政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 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文化教育 廢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 有利于西學傳播和培養新式人才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4.結果:戊戌政變(失?。?br/>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派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三)影響1.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2.影響(1)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維新變法運動也推動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發展。3.失敗原因:(1)觸犯頑固派的利益,頑固派勢力強大(2)脫離人民群眾,缺乏群眾支持(3)光緒帝沒有實權(4)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5)根本: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知識點4: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一、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侵華1.義和團運動的興起(1)含義: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2)背景: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猖獗。2.義和團運動的發展(1)清政府態度:剿滅→招撫(2)斗爭方式:毀教堂、拆鐵道、斷電線等(3)口號:扶清滅洋【進步性:“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局限性:“滅洋”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胺銮濉狈从吵鰧η逭举|認識不清,仍抱有幻想。且帶有迷信色彩?!?br/>3.經過(1)1900年6月,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義和團在廊坊一帶狙擊敵人,聯軍被迫撤回天津。與此同時,八國聯軍攻占大沽炮臺,大沽炮臺失陷,慈禧太后對外宣戰。(2)在北京,義和團和清軍對使館區進行包圍。在天津,義和團與侵略軍在老龍頭火車站展開激戰。7月,聶士成壯烈殉國,天津失陷。(3)1900年8月,聯軍攻陷北京,慈禧西逃,并請求聯軍“助剿”。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4)侵略者的罪行:報復性的屠殺、劫掠4.性質:義和團運動是一場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5.意義: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6.失敗原因:(1)在中外反動勢力鎮壓下失敗(2)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辛丑條約》的簽訂1.時間:1901年(辛丑年)(步入20世紀的第一份“禮物”)2.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3.內容:①“賠”: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②“禁”: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③“拆”: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東交民巷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⑤“改”: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3.地位:《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4.影響:①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②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易混易錯】1.甲午中日戰爭后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的原因和表現。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表現:政治上:開始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從戊戌變法開始,辛亥革命繼續進行。經濟上,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思想上,以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為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2.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和領導的資本主義改良運動,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它雖然失敗了,但是它所宣傳的資產階級思想,卻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極大反應,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更多有識之士開始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3.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洋務運動使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4.為什么說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日軍占領臺灣,便利了日本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侵略,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2)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償,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加重了中國人民的經濟負擔,而日本利用賠償作軍費,迅速發展軍事工業和軍隊,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3)增開通商口岸,使帝國主義經濟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4)允許日本在華設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說,《馬關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5.資本輸出: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用多余的資金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以此達到通過資本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本質是帝國主義國家剝削、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手段。6.《馬關條約》的內容包含“割遼東半島”,但實際由于“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并沒有真正割占。7.《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8.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9.《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但是,這種在小生產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的主張,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10.洪仁玕寫成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而非資產階級革命。【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項目 《南京條約》 《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不同點 簽訂國家 清政府、英國 清政府、英國、法國、俄國 清政府、日本 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簽訂時間 1842年 1860年 1895年 1901年主要內容 通商口岸 概況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天津 重慶、沙市、蘇州、杭州 ——特點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由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東部沿海并向內地推進割地 香港島 九龍司地方一區,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 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 ——賠款 2 100萬銀元 賠償英法軍費各800萬兩 2億兩白銀 4.5億兩白銀其他 協定關稅 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在通商口岸 開設工廠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毀炮駐兵;劃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影響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喪失,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相同點 (1)都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都影響了中國社會性質 (2)開放通商口岸:《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 (3)割地:《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 (4)日本獲得賠款:《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英國獲得賠款:《南京條約》《北京條約》《辛丑條約》,英法獲得賠款:《北京條約》《辛丑條約》2.中西近代化探索歷程的對比3.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4.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比較5.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進一步加深: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簽訂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6.經濟工業化【時空觀念】1.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1)鴉片戰爭后,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近代列強發起的四次侵華戰爭【歷史解釋】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及教訓原因:一方面,洋務運動只注重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另一方面, 列強不希望中國富強起來,也不會讓中國掌握先進的技術。教訓:只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不觸動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啟示:地主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要緊跟時代潮流,對外開放,改革創新等。【唯物史觀】認識《辛丑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1)從經濟上看: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此條款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經濟利益,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2)從政治上看: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樣清政府就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3)從軍事上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4)從外交上看: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條約》的簽訂,最終確立了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2023·江蘇鹽城·統考中考真題)“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損一分之利,即中國益一分之利?!崩铠櫿碌挠^點體現了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 )A.抵制了西方經濟侵略 B.實現了民族獨立目標C.導致了民族工業萎縮 D.根除了列強侵略勢力【答案】A【詳解】從“‘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損一分之利,即中國益一分之利’”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以“求富”為口號開辦了一些近代民用企業,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經濟的侵略,A項正確;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宣告了洋務運動的破產,洋務運動并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沒有實現民族獨立的目標,也沒有根除列強的侵略勢力,排除BD項;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促進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排除C項。故選A項。2.(2023·江蘇無錫·統考中考真題)洋務“自強”運動范圍局限于火器、船艦、機器等,僅僅觸及了現代化的表皮,而沒有獲得工業化的突破。下列屬于這場運動領導人的是( )A.林則徐 B.洪秀全 C.李鴻章 D.康有為【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洋務‘自強’運動范圍局限于火器、船艦、機器等,僅僅觸及了現代化的表皮,而沒有獲得工業化的突破。”可知,材料反映了洋務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后,清朝統治集團內部一些比較開明的官員,主張利用西方先進技術,強兵富國,維護清王朝的統治。這些官員被稱為“洋務派”。洋務派在中央以恭親王奕 為代表,在地方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為代表。從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他們掀起了一場旨在“自強”“求富”的洋務運動,C項正確;林則徐虎門銷煙,是開眼看世界的代表人物,排除A項;洪秀全領導太平天國運動,排除B項;康有為領導了戊戌變法,排除D項。 故選C項。3.(2012上·廣東·八年級統考期末)甲午戰敗后,李鴻章傷感地說:“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睋死斫?,洋務運動是( )A.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B.一次失敗了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C.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D.一次使中國走上了富強道路的運動【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中“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但是從李鴻章的話中能夠看出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B項正確;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指的是戊戌變法,排除A項;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指的是辛亥革命,排除C項;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排除D項。故選B項。4.(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場侵華戰爭,其中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發生激戰,鄧世昌及200余名將士壯烈殉國的戰役是( ?。?br/>A.豐島海戰 B.平壤戰役C.黃海海戰 D.威海衛戰役【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894年9月,日本艦隊在黃海襲擊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北洋艦隊。致遠艦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指揮艦艇沖鋒向前,迎戰敵艦。四艘日艦包圍致遠艦。鄧世昌沉著應戰,艦身中彈過多,嚴重傾斜,彈藥也將用盡。鄧世昌下令開足馬力,朝日艦撞去。日艦慌忙躲避,同時放炮,擊沉致遠艦。鄧世昌與二百余名戰士壯烈犧牲,C項正確;豐島海戰揭開了甲午中日戰爭的序幕,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平壤戰役中左寶貴犧牲,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丁汝昌以身殉國,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5.(2023·海南·統考中考真題)鴉片戰爭后,中國進入飽經磨難的近代時期。下列組合搭配準確的是( )A.鴉片戰爭——《北京條約》——協定關稅B.第二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割香港島C.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允許設廠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增開天津商埠【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甲午中日戰爭清政府戰敗,1895年春,清政府派李鴻章前往日本馬關議和,雙方簽訂中日《馬關條約》,主要內容是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C項正確;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南京條約》規定協定關稅,排除A項;《南京條約》是鴉片戰爭后簽訂的,排除B項;增開天津商埠的是第二次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北京條約》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6.(2020·江蘇徐州·統考一模)梁啟超在回憶19世紀80年代的情形時說:“朝士皆恥言西學,有談者,詆為漢奸.不齒士類”,而到了19世紀末,卻出現了“舉國若狂,人人竟言西學”的現象。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當時中國( )A.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改變 B.民族危機加深,救亡意識凸顯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自強”“求富”理念的推廣【答案】B【詳解】據材料可知,中國人對“西學”由19世紀80年代“恥言”,到19世紀末,卻出現了“舉國若狂,人人竟言西學”的現象。結合所學可知,19世紀末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民族危機加深,救亡意識凸顯,B項正確;中國的社會性質在鴉片戰爭直到新中國成立前,一直未改變,A項說法不符史實,排除A項;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與材料時間不符,排除C項;“自強”“求富”理念是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19世紀末洋務運動破產,D項錯誤。故選B項。7.(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戊戌變法期間,軍機大臣們在為光緒帝草擬的變法詔令中,往往偷梁換柱,變換其內容;還有些官僚,對于變法詔令說“看不懂”“沒辦過”,拒不執行。由此可知( ?。?br/>A.頑固勢力阻撓變法 B.維新力量發展迅速C.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D.君主專制達到頂峰【答案】A【詳解】材料中“軍機大臣”“守舊官僚”都屬于頑固勢力,“偷梁換柱”“拒不執行”說明戊戌變法過程中受到了封建頑固勢力的阻撓,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體現維新力量發展迅速,排除B項;辛亥革命爆發,清朝統治土崩瓦解,排除C項;軍機處的設立,標志著君主專制達到頂峰,排除D項。故選A項。8.(2023·山東青島·統考中考真題)他既接受了儒學思想的教育,又在香港和上海對西方資本主義治理下的社會有了親身感受。中外貫通的學識和思想構建了他的維新改良思想體系。他可能是( )A.林則徐 B.曾國藩 C.李鴻章 D.康有為【答案】D【詳解】根據“構建了他的維新改良思想體系”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他可萌是康有為,康有為是維新變法時期的代表人物,D項正確;林則徐領導虎門銷煙,與“維新改良思想”不符,排除A項;曾國藩、李鴻章是洋務運動時期的代表人物,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與“維新改良思想”不符,排除BC項。故選D項。9.(2023·江蘇南通·中考真題)某同學搜集到了圖片《輪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風云》、史學論著《戊戌思潮縱橫論》和繪畫《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他研究的主題應是( )A.洋務派的自強與求富 B.日本對中國蓄意侵略C.西方思想文化的傳播 D.民族危機與救亡圖存【答案】D【詳解】根據材料“某同學搜集到了圖片《輪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風云》、史學論著《戊戌思潮縱橫論》和繪畫《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和所學可知,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各個階層面對民族危機進行抗爭以圖生存,D項正確;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洋務派的自強與求富”不能完全包含材料內容,排除A項;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日本對中國蓄意侵略”不能完全包含材料內容,排除B項;材料依次反映了中國近代的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戊戌變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西方思想文化的傳播”不能完全包含材料內容,排除C項。故選D項。10.(2023·山東青島·統考中考真題)為拓展學生思維,某中學開展了“思維導圖主題命名”活動。如下圖最恰當的“主題”是( )A.中國近代淪為殖民地的過程 B.中國近代化的早期探索C.中國近代民族危機的加劇 D.中國近代主動開放的過程【答案】C【詳解】根據圖片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南京條約》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北京條約》的簽訂進一步加深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辛丑條約》的簽訂使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半封建社會,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所以題干反映的是中國近代民族危機的加劇,C項正確;中國近代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A項;中國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相關,排除B項;中國近代被迫開放,排除D項。故選C項。1.(2023·廣東·模擬預測)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說:“新式的國防比舊式的費用要高幾倍……所以李鴻章要辦招商局來經營沿江沿海的運輸,創立制布廠來挽回權利,開煤礦金礦來增加收入?!辈牧现荚诒砻餮髣张桑? )A.注重進行近代國防建設 B.興辦民用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C.注重創辦近代民用企業 D.興辦軍事工業以推動民用企業【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中“所以李鴻章要辦招商局來經營沿江沿海的運輸,創立制布廠來挽回權利,開煤礦金礦來增加收入”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派創辦民用企業的目的是輔助軍事工業,即興辦民用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B項正確;材料中提到的“招商局”、“布廠”、“煤礦金礦”屬于民用企業,是通過增加國家財政收入以輔助軍工企業,而不是為進行國防建設,排除A項;材料里提到“李鴻章要辦招商局來經營沿江沿海的運輸,創立制布廠來挽回權利,開煤礦金礦來增加收入”,重點是表明創辦民用企業是為了輔助軍事工業,注重創辦近代民用企業是方式手段,目的是輔助軍事工業,排除C項;材料中提到“新式的國防比舊式的費用要高幾倍”,所以創辦民用企業增加收入,輔助軍事企業,排除D項。故選B項。2.(2021·內蒙古呼倫貝爾·統考一模)近代史上,先進的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方案,下圖是網友歸納的救國方案截圖,雖不是很準確,但有些道理。其中李鴻章說:“我學”,是指李鴻章等人學習西方技術而開展了( )◆林則徐說:我銷 ◆李鴻章說:我學 ◆康有為說:我變 ◆孫中山說:我革A.虎門銷煙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答案】B【詳解】結合所學知識,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以自強求富,洋務派在中央的主要人物有恭親王奕 ,在地方是以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為代表的漢族官員。洋務派以“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主要宗旨,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為原則,大規模引進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興辦近代化軍事工業和民用企業。洋務運動在客觀上刺激中國資本主義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輸入,但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B項正確;虎門銷煙的主要人物是林則徐,排除A項;戊戌變法的代表人物是康有為、梁啟超等,排除C項;辛亥革命的領導人是孫中山,排除D項。故選B項。3.(2015·廣東韶關·統考一模)下列關于洋務運動的評價,正確的是( )①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②出現了中國人創辦的近代企業③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統治者自救運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洋務運動是一次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但是其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出現了中國人創辦的近代企業,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①②③正確,A項正確,排除BCD項。故選A項。4.(2022上·河南平頂山·八年級統考期中)曾國藩說:辦洋務可以剿發捻(平定國內農民起義),可以勤遠略(抵制外來侵略)。說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A.平定國內農民起義 B.抵制外來侵略C.維護清王朝統治 D.發展民族工業【答案】C【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維護清朝統治,19世紀60年代~90年代,洋務運動前期,創辦軍事工業,洋務運動后期,創辦民用工業,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統治,洋務運動是一場失敗的封建自救運動,它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技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企業,對外國的經濟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客觀上對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產生和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曾國藩:“(辦洋務)可以剿發捻(平定國內農民起義),可以勤遠略(抵制外來侵略)。”這說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維護清朝的統治。C項正確;平定國內農民起義沒有反映“可以勤遠略(抵制外來侵略)”的內容,排除A項;抵制外來侵略沒有反映“辦洋務可以剿發逆(平定國內農民起義)”的內容,排除B項;發展民族工業不是洋務運動進行的主要目的,排除D項。故選C項。5.(2023·河南周口·校聯考一模)張之洞在武昌設立湖北織布局之后,該廠紡織的棉紗、棉布“甚合華人之用,通行各省,購取者爭先恐后,以故貨不停留,利源日廣”;“自湖北設織布局以來,每年漢口進口之洋布,已較往年少來十四萬匹”。這表明湖北織布局的設立( )A.有利于外國的商品大量進入中國 B.推動中國教育文化的繁榮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入侵 D.促進了洋務運動目標實現【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自湖北設織布局以來,每年漢口進口之洋布,已較往年少來十四萬匹”和所學知識可知,湖北織布局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資本入侵,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對外國資本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C項正確;有利于外國的商品大量進入中國與題意不符,排除A項;推動中國教育文化的繁榮與題干中洋務運動的信息無關,排除B項;湖北織布局的設立沒有促進洋務運動目標實現,排除D項。故選C項。6.(2019·遼寧鞍山·統考二模)隨著洋務運動的推進,洋務派逐步認識到國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強”。洋務派為實現“求富”的主張而創辦的企業有( )A.安慶內軍械所 B.輪船招商局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總局【答案】B【詳解】根據所學可知,洋務運動為“求富”而創辦了一大批民用企業,其中代表為輪船招商局,B項正確;安慶內軍械所、 福州船政局和江南機器制造總局都是軍事工業,不符合題意,排除ACD三項。故選B項。7.(2024·遼寧·統考模擬預測)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B.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C.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及變法詔令D.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答案】B【詳解】依據題干信息可知,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B項是對洋務運動的評判,屬于歷史解釋,B項正確;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歷史史實是指對歷史人物或事件的客觀敘述,A項是對金田起義的客觀敘述,屬于史實,排除A項;C項是對戊戌變法經過的客觀陳述,屬于史實,排除C項;D項是新文化運動相關內容的史實,排除D項。故選B項。8.(2017·全國·統考一模)有學者研究認為,甲午戰前列強的主要侵華方式是“貿易+特權”,甲午戰后則變為“投資+特權”。對此變化下列理解正確的( )A.甲午戰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加速發展B.甲午戰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C.《馬關條約》讓列強開始獲得貿易和投資特權D.列強侵華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向資本輸出為主【答案】D【詳解】依據所學知沢可知,1895年,《馬關條釣》簽訂,允許外國在中國開辦工廠,使列強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向資本輸出為主,符合題干“投資+特權”的內容,D項正確;甲午戰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加速發展,不能體現“投資+特權”,排除A項;題干不能反映甲午戰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排除B項;《馬關條約》讓列強開始獲得貿易史實不正確,排除C項。故選D項。9.(2024·遼寧·統考模擬預測)某學校歷史社團編演了四部課本劇,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第一部:林則徐·虎門銷煙顯意志第二部:陳化成·抗英斗爭展丹心第三部:左宗棠·收復新疆固邊防第四部:鄧世昌·黃海海戰壯軍威A.反抗外來侵略 B.推翻封建統治 C.學習西方文化 D.維護民族團結【答案】A【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林則徐虎門銷煙展示出了中華民族反對外來侵略的決心,對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有著標志性的意義;陳化成抗英斗爭,顯示了中國人民抗擊外來侵略的決心;左宗棠消滅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勢力,維護了中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鄧世昌在黃海海戰中為抗擊日本侵略者,壯烈殉國,所以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反抗外來侵略,A項正確;題干中四部課本劇沒有涉及推翻封建統治,排除B項;題干中的四部課本劇沒有體現出學習西方,排除C項;題干中四部課本劇都是為了反抗外來侵略,不是維護民族團結,排除D項。故選A項。10.(2023·天津河北·統考二模)下表內容反映出近代以來( )《南京條約》 《天津條約》 《馬關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等五處為通商口岸 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A.中國完全喪失了關稅自主權 B.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D.外國侵略勢力逐漸深入中國腹地【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中三個條約所開放的通商口岸情況分析可知,三個不平等條約中開放的城市逐漸深入內地,說明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從沿海向內地延伸,外國侵略勢力逐漸深入中國腹地,D項正確;題干中所涉及的條約內容是通商口岸開放情況,未涉及關稅方面的內容,排除A項;鴉片戰爭后,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排除B項;題干中所涉及的條約內容是通商口岸開放情況,并不能直接推出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排除C項。故選D項。11.(2019上·山東濱州·八年級統考期中)如下圖是中國近代史上被迫開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圖。它反映出西方列強的侵華特點是( )A.由內地擴大到沿海地區 B.由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C.沿海和內地同時被迫開放 D.僅限于東部沿海地區【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1842年《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1860年《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這些口岸都分布在沿海地區,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等為商埠,沙市、重慶位于我國內地,可以得出,題干中的示意圖反映出西方列強的侵華特點是由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B項正確;題干中的示意圖反映出西方列強的侵華特點是由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排除A項;1842年《南京條約》開放廣州、福州、廈門、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1860年《北京條約》增開天津為商埠,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開放沙市、重慶等為商埠,時間不一樣,排除C項;沙市、重慶位于我國內地,排除D項。故選B項。12.(2023·河南周口·校聯考一模)從左宗棠的“抬棺出征復新疆”,到鄧世昌的“誓與軍艦共存亡”,再到張自忠的“吾一日不死,必盡吾一日殺敵之責;敵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貞至死而已”。這些錚錚誓言和壯舉展現的時代主題是( )A.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B.國家分裂,民族交融C.百年屈辱,英勇抗爭 D.中央集權,逐步加強【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左宗棠的“抬棺出征復新疆”,鄧世昌的“誓與軍艦共存亡”,再到張自忠的“吾一日不死,必盡吾一日殺敵之責”可知,左宗棠、鄧世昌、張自忠都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民族英雄,體現了百年屈辱,英勇抗爭,C項正確;題干反映的是反抗外來侵略,排除A項;左宗棠、鄧世昌、張自忠都是反抗外來侵略的,排除B項;題干內容都是反抗侵略的,沒有提到中央集權,排除D項。故選C項。13.(2023·廣東肇慶·統考一模)1895年起到20世紀初,外資控制了中國機器采煤的91.9%、棉紡生產的76.6%和內外航運的84.4%。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A.《南京條約》的簽訂 B.《馬關條約》的簽訂C.《北京條約》的簽訂 D.《辛丑條約》的簽訂【答案】B【詳解】依據材料“1895年”時間結合所學可知,處于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允許日本在華設廠,列強侵略加劇,進行資本主義輸出,B項正確;《南京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842年,排除A項;《北京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860年,排除C項;《辛丑條約》簽訂的時間是1901年,排除D項。故選B項。14.(2023·黑龍江大慶·統考三模)中央電視臺每年都以“感動”為標準評選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已經進行了12年。如果可以對歷史人物進行評選,你認為1894年感動中國人物最有資格當選的是( )A.李鴻章 B.鄧世昌 C.孫中山 D.陳獨秀【答案】B【詳解】根據題干“1894年感動中國人物最有資格當選”和所學知識可知,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在黃海海戰中,致遠艦管帶鄧世昌壯烈殉國,B項正確;李鴻章在18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的洋務運動中作出貢獻,排除A項;孫中山為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出突出貢獻,排除C項;陳獨秀在1915年,發起了新文化運動,排除D項。故選B項。15.(2023·江西上饒·校聯考一模)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了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與材料評述的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A.自強與求富 B.公車上書 C.三民主義 D.民主與科學【答案】B【詳解】根據材料“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結合所學可知,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主張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最終失敗,但是在思想上起到了廣泛而持久的作用,因此材料描述的是戊戌變法,公車上書是戊戌變法的序幕,B項正確;自強求富是洋務運動的口號,排除A項;三民主義是資產階級革命的指導思想,排除C項;民主與科學是新文化運動的旗幟,排除D項。故選B項。16.(2023·山西運城·統考一模)陳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曾寫道:“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這旨在說明百日維新( )A.作為政治運動失敗了 B.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C.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D.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答案】C【詳解】根據所學知識,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C項正確;“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边@旨在說明百日維新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沒有強調百日維新作為政治運動失敗了,排除A項;“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這旨在說明百日維新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沒有強調百日維新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排除B項;“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边@旨在說明百日維新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促進了中國人民的覺醒,沒有強調百日維新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 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D項。故選C項。17.(2023·河南南陽·統考二模)“(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這說明戊戌變法( )A.挽救了民族危機 B.建立了民主政治C.引領了思想啟蒙 D.動搖了封建根基【答案】C【詳解】根據題干“(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笨芍?,戊戌變法雖然失敗,但其思想得到傳播,C項正確;戊戌變法挽救了民族危機,排除A項;戊戌變法以失敗告終,并未建立了民主政治,排除B項;題干信息并未體現戊戌變法動搖了封建根基,排除D項。故選C項。18.(2023·河南新鄉·校聯考二模)“甲午一役,馬關痛局,震撼了整個士林,也觸痛了麻木不仁的清廷,自此人心思變,不變則亡,成為廟堂與江湖上下一致的政治共識?!被谶@一“政治共識”,當時人們進行(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 C.辛亥革命 D.護國運動【答案】B【詳解】根據“甲午一役,馬關痛局,震撼了整個士林,也觸痛了麻木不仁的清廷,自此人心思變,不變則亡,成為廟堂與江湖上下一致的政治共識?!笨芍?,材料反映的是甲午戰敗后,維新派主張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開展維新變法運動,B項正確;洋務運動此時已經失敗,排除A項;辛亥革命與甲午戰敗沒有直接的聯系,辛亥革命主張推翻清王朝,排除C項;護國運動(戰爭)是辛亥革命后發動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運動,與材料主旨無關,排除D項。故選B項。19.(2023·安徽六安·統考一模)“康有為,梁啟超等倡導變法維新,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允許民間辦廠,是清政府工商政策的一大改變,進一步激發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新式企業的積極性”。材料旨在說明( )A.鴉片戰爭導致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洋務運動邁出中國近代化第一步C.《馬關條約》簽訂促成中國民族覺醒 D.辛亥革命促進民族工業高速發展【答案】C【詳解】根據“康有為,梁啟超等倡導變法維新,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允許民間辦廠,是清政府工商政策的一大改變,進一步激發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新式企業的積極性”可得出甲午戰敗,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促進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維新派發動變法運動,以救亡圖存,C項正確;維新變法在甲午戰后,與鴉片戰爭,洋務運動無關,排除AB項;辛亥革命在維新變法之后,排除D項。故選C項。20.(2023·安徽馬鞍山·校考二模)清代初期,書院被置于政府的財政控制之下,1899年后,許多有名望的古老書院進行課程改革,在“實學”名義下接受西方知識。這說明戊戌變法( )A.引發近代教育變革 B.促進民族.工業發展C.推動了民主政治進程 D.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答案】A【詳解】據所學知識,1895年《馬關條約》簽訂后,中國資產階級維新派開始了維新變法運動,1898年戊戌變法達到了高潮,材料中有效信息“1899年古老書院進行課程改革,接受西方知識”突出反映了維新變法運動對近代教育變革的積極推動作用,A項正確;題干材料集中反映了近代教育的變革,并未涉及“民族工業”,排除B項;題干材料亦未談及中國近代“民主政治進程”,排除C項;題干沒有反映戊戌變法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排除D項。故選A項。21.(2023·江蘇宿遷·統考一模)“17世紀中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將歐洲帶入近代民族國家體系;同時,和約的簽訂也開啟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闭垖ο铝袊H條約按照時間先后排序( )①《馬關條約》 ②《尼布楚條約》 ③《凡爾賽條約》 ④《辛丑條約》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答案】D【分析】根據所學知識,①《馬關條約》是1895年甲午戰爭后,清政府與日本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和澎湖列島給日本,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②《尼布楚條約》是1689年清朝和沙俄簽訂的邊界條約,確立了中國對黑龍江流域的主權;③《凡爾賽條約》是1919年一戰結束后,在巴黎和會上簽訂的條約;④《辛丑條約》是1901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清政府被迫與英、美、法、德、日、意、俄等國簽訂的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故排序正確的是②①④③,D項正確;其它選項的排序皆錯誤,排除ABC項。故選D項。22.(2023·天津紅橋·統考二模)下圖紀念碑位于南開區衛津南路與水上公園北道交口處,是為了紀念在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天津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清軍直隸總督( )A.聶士成 B.鄧世昌 C.關天培 D.左宗棠【答案】A【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清軍直隸總督聶士成殉國,受到后人尊敬,A項正確;鄧世昌在甲午中日戰爭中殉國,關天培在鴉片戰爭中殉國,左宗棠抗俄收復新疆,排除BCD項。故選A項。23.(2023·山西運城·統考一模)1900年6月16日《倫敦新聞畫報》第3191期報道:中國的武圣廟在和平年代門可羅雀,戰時卻熙熙攘攘。士兵紛紛前來進貢、祈禱。廟門前掛著許多串鞭炮,鞭炮聲震耳欲聾。他們相信喧鬧與火藥的氣味能取悅武圣,使其庇佑信眾,幫助他們取得勝利。此項儀式,和清朝的其他儀式一樣隆重,然而民眾并不虔敬。不久,成千上萬的義和團成員涌入天津和北京,圍使館,燒教堂,滅洋教,殺教民,最終爆發了與西方列強的全面戰爭,即(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然而民眾并不虔敬。不久,成千上萬的義和團成員涌入天津和北京,圍使館,燒教堂,滅洋教,殺教民,最終爆發了與西方列強的全面戰爭”和所學知識可知,義和團紛紛進入天津、北京。他們沿途張貼文告,揭露帝國主義的侵略罪行,通過搗毀教堂、拆毀鐵道、砍斷電線等方式,表達對外國侵略者的憤怒。到1900年夏,義和團已經控制了京津地區。隨后,爆發八國聯軍侵華戰爭,D項正確;鴉片戰爭發生在1840年—1842年,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發生在1856年—1860年,排除B項;甲午中日戰爭發生在1894年—1895年,排除C項。故選D項。24.(2023·新疆烏魯木齊·統考模擬預測)“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北京的外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這表明( )A.清政府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 B.太平天國運動在反動勢力鎮壓下失敗C.帝國主義在中國掀起了瓜分狂潮 D.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答案】D【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01年,列強強迫中國簽訂《辛丑條約》,規定,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這樣,北京的外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這說明,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D項正確;清政府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英國割占香港,排除A項;材料說的是侵華史,不是說抗爭史,排除B項;材料體現的是,列強認識到不能瓜分中國,因此,采取了扶植清政府為代理人的辦法,不能體現帝國主義在中國掀起了瓜分狂潮,排除C項。故選D項。25.(2023·河南南陽·??寄M預測)“近因民教相仇,亂民趁機肆橫,各國致意疑朝廷袒民嫉教,遂有攻占大沽炮臺之事。從此兵連禍結,大局益紛擾?!辈牧纤枋龅氖录牵? )A.英法火燒圓明園 B.太平天國運動C.日軍占領威海衛 D.八國聯軍侵華【答案】D【詳解】根據題干材料“近因民教相仇,亂民趁機肆橫,各國致意疑朝廷袒民嫉教,遂有攻占大沽炮臺之事。從此兵連禍結,大局益紛擾”可知,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是從攻占大沽炮臺開始的。所以材料所描述的事件是八國聯軍侵華,D項正確;英法火燒圓明園是在第二次鴉片戰爭中,與“大沽炮臺”無關,排除A項;太平天國運動是清朝咸豐元年到同治三年(1851年-1864年)期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與題干無關,排除B項;日軍占領威海衛是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與題干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26.(2023·安徽六安·統考一模)下圖體現的主題是( )A.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 B.中國近代化的探索C.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瓦解 D.侵略與抗爭【答案】D【詳解】據材料“三元里抗英、鎮南關大捷、鄧世昌黃海海戰、義和團運動”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國近代史上中國軍民的反抗斗爭;據材料“鴉片戰爭、中法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中國近代史上列強發動的侵華戰爭,故該圖體現的主題是“侵略與戰爭”,D項正確;材料不僅體現的是列強侵華使“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而且強調了中國人民的反抗斗爭,A項說法不準確,排除A項;材料未涉及中國人民的探索,如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排除B項;材料主旨是強調列強侵華及中國人民的反抗,未涉及自然經濟的瓦解,排除C項。故選D項。27.(2020·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如果請你擔任歷史記錄片《1908年的北京東交民巷》的導演,在拍攝當時的北京東交民巷時,不該設計的場景是( )A.外國公使在散步 B.北京居民在吃飯C.外國使館在舉辦舞會 D.外國軍隊在操練【答案】B【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結合所學知識,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不準中國人居住,因此在當時的北京東郊,不會出現北京居民在吃飯場景,B項符合題意,選擇B項;《辛丑條約》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會出現外國公使在散步的場景,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辛丑條約》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會出現外國使館在舉辦舞會的場景,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辛丑條約》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駐兵保護,會出現外國軍隊在操練的場景,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綜合題28.(2023·黑龍江佳木斯·撫遠市第三中學校聯考模擬預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茲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來之不和之端解釋,止肇釁,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二:這場爆發于1894年的戰爭,以中國在次年戰敗告終。這場戰爭對當時的清朝統治者來說,是一次毀滅性打擊,因為中國此前一直把日本視為“小弟”,而不是一個真正的競爭者。這場戰爭還被視為東亞權力中心從中國向日本轉移的轉折點,日本控制了中國的臺灣和遼東半島,并把中國的附庸國朝鮮,變成了受它控制的國家。材料三:慈禧太后見《辛丑條約》沒有把她列為“禍首”懲辦,喜出望外,立即告訴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全部接受。她對列強感激涕零,保證今后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br/>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永久和約”是在哪次戰爭后的簽訂的?這次戰爭對中國有什么影響?(2)材料二中的這次戰爭后,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本獲得了材料一中英國沒有獲得的哪項特權?(3)材料三中《辛丑條約》中的哪一內容使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4)近代以來,中國成為了列強任人宰割的羔羊,歷史絕不能再次重演,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做些什么?【答案】(1)戰爭:鴉片戰爭。影響:使中國由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開始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特權: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3)內容: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4)做法:應該努力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創新,努力提高綜合國力,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詳解】(1)戰爭:根據材料一“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可知割香港島給英國的條約是《南京條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失敗,1842年8月,清政府被迫與英國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英商進出口貨物應納稅款,必須經過雙方協議??芍坝谰煤图s”是在鴉片戰爭后簽訂的。影響: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鴉片戰爭失敗,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南京條約》,嚴重破壞了中國的領土主權、貿易主權和關稅主權,中國社會的自然經濟遭到破壞,使中國由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因此這次戰爭對中國的影響是使中國由一個獨立主權的國家轉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國家,標志著中國近代史的開端。(2)特權:根據材料二“這場爆發于1894年的戰爭,以中國在次年戰敗告終”,可知這次戰爭是甲午戰爭,1895年春,甲午戰爭失敗,清政府派李鴻章往日本馬關議和,雙方簽訂了中日《馬關條約》,清政府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允許日本人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等。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本獲得了材料一中英國沒有獲得的特權是“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3)內容:根據材料三中《辛丑條約》,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其中“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可知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4)做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近代以來,中國成為了列強任人宰割的羔羊,歷史絕不能再次重演,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認識到落后就要挨打,我們應該努力學習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創新,努力提高綜合國力,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29.(2023·河南新鄉·校聯考二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維新變法迎來了中國國人辦報的一次高潮,據不完全統計,在1895年一1898年間,全國新出版的中國報刊約120種,其中80%左右為中國人自辦。同時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領袖人物開始了辦報活動。在北京創辦的《中外紀聞》,在上海創辦的《強學報》、《時務報》、《國聞報》,在澳門創辦《知新報》,湖南維新派創辦《湘學新報》、《湘學報》和《湘報》等等,宣傳變法圖存。——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國編輯史》請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所述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創辦報刊宣傳內容主要是什么?這些報刊的創辦有什么特點?(2)國人自辦近代報刊的積極性與當時清政府遭受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影響有關?(3)19世紀八九十年代創辦報刊在當時有什么意義?【答案】(1)核心內容:宣傳變法圖存思想。特點:報刊以中國人自辦為主;辦報數量多;地區廣;社會影響大。(2)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3)宣揚了資產階級文化;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增強了人們的愛國意識;促進了人們的思想啟蒙;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詳解】(1)核心內容:根據所學和材料一圖片可知,這體現的是,宣傳變法圖存思想,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發展。特點:根據所學和材料二“在1895年一1898年間,全國新出版的中國報刊約120種,其中80%左右為中國人自辦”可知,這體現的是,報刊以中國人自辦為主,辦報數量多;根據所學和材料二“同時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領袖人物開始了辦報活動。在北京創辦的《中外紀聞》,在上海創辦的《強學報》、《時務報》、《國聞報》,在澳門創辦《知新報》,湖南維新派創辦《湘學新報》、《湘學報》和《湘報》等等,宣傳變法圖存”可知,這體現的是,地區廣,社會影響大。(2)原因:根據所學和材料二“在1895年一1898年間,全國新出版的中國報刊約120種,其中80%左右為中國人自辦”可知,進行變法維新宣傳,這是因為1894年到1895年發生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先進的中國人有了改革的想法。(3)影響:根據所學可知,這宣揚了資產階級文化,推動了維新變法運動的開展;它開闊了人們的眼界,增強了人們的愛國意識;促進了人們的思想啟蒙,促進了文化事業的發展。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上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19世紀 60年代—20世紀初)(10年9考)【時空線索】【課程標準】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洋務運動、戊戌變法、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發展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對中國的影響。4.家國情懷:明白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厚植家國情懷,培養愛國主義情感。【內容要點】兩大主題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兩個階段 經濟近代化探索、制度近代化探索兩大條約 《馬關條約》《辛丑條約》六大事件 洋務運動、甲午中日戰爭、瓜分中國狂潮、戊戌變法、義和團運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知識點1:洋務運動一、洋務運動(一)原因:中國民族危機深重,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第二次鴉片戰爭)(二)基本概況代表人物 中央 奕 地方 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時間 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中期主張 學習西方先進技術(學器物)口號 自強、求富目的 富國強兵,維護清王朝的統治(三)內容1.創辦軍事工業(口號:自強)。19世紀60年代起,先后創辦了安慶內軍械所、江南制造總局、福州船政局。2.興辦新式學校(京師同文館),派遣留學生出國,翻譯外國書籍。3.開辦民用工業(口號:求富)。19世紀70年代起,開辦了輪船招商局、開平煤礦、漢陽鐵廠、湖北織布局。4.建立新式海陸軍。組建新式洋槍隊,采用西式方法練兵。建新式海軍:初步建成南洋、北洋和福建三支海軍,1885年,成立海軍衙門統一協調指揮。(四)結果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五)失敗原因:封建制度的腐朽,內部腐敗;外國勢力的擠壓(六)評價1.性質:洋務運動是一場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2.地位: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3.影響(1)消極影響:它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洋務運動只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不改變落后的封建制度。(2)積極影響:①推動了近代工業的發展;②在客觀上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③對外國資本主義的入侵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知識點2:邊疆危機;收復新疆與新疆建??;中法戰爭;臺灣建??;甲午中日戰爭(爆發130周年);馬關條約;列強瓜分中國狂潮邊疆危機1.19世紀60年代,美國派軍隊進攻臺灣卻大敗而歸,轉而支持、聯合日本侵略臺灣。2.19世紀70年代,日本借口琉球船民在臺灣被殺,武力侵臺。臺灣人民距據險反擊,清政府也派沈葆楨率兵入臺;在英美“調?!毕?,勒索清政府白銀50萬兩后從臺灣撤兵。二、左宗棠收復新疆(1875-1878):1875年左宗棠統帥清軍,采取“先北后南,緩進急戰”的戰術,消滅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勢力,曾紀澤于1881年(光緒七年)成功與沙俄議定《伊犁條約》,收回伊犁。1884年(光緒十年)新疆設省。清軍收復新疆之戰粉碎了英、俄勾結阿古柏侵占新疆的企圖,維護了中國的領土主權,打擊了侵略者的囂張氣焰。三、中法戰爭(1883-1885):清朝與法國之間從1883年12月至1885年4月期間爆發戰爭。第一階段主戰場在越南北部,清軍和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聯合抗擊法軍,中法戰爭正式爆發。第二階段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1884年8月法艦駛入福州馬江,發動馬江海戰(馬尾海戰),福建水師幾乎全軍覆沒,馬尾船廠(福州船政局)被擊毀。1885年清廷于臺灣設省,以劉銘傳為巡撫大力推展現代化防務及新政,并積極籌建北洋水師。四、甲午中日戰爭1.背景:日本企圖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1894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導火線)。2.時間:1894年(甲午年)——1895年3.戰役:①豐島海戰——戰爭爆發;②平壤戰役——左寶貴(殉國);③黃海大戰——鄧世昌(殉國),此次海戰北洋艦隊損失較大,但主力尚存;④遼東半島戰役——徐邦道(奮力抵抗),隨后日軍制造旅順大屠殺;⑤威海衛戰役——丁汝昌(殉國),標志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徹底失敗。二、《馬關條約》的簽訂:1.時間:1895年2.雙方代表:李鴻章(中方代表)與伊藤博文(日方代表)3.內容:①割地——割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所有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款——賠償日本兵費白銀2億兩③通商——開放蘇州、杭州、沙市、重慶為商埠(深入內地)④設廠——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反映了列強侵略方式由商品輸出變成資本輸出)4.影響:使外國的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三、瓜分中國狂潮(甲午中日戰爭之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1.開端:沙俄、德、法三國干涉還遼。2.各國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①搶奪利權;②強租海港;③劃分“勢力范圍” (《時局圖》反映了列強瓜分中國的狂潮)3.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1899年):內容: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內享有均等貿易機會。知識點3: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戊戌變法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派代表1.康有為:在廣州設立萬木草堂,1895年聯合1300多名舉人上萬言書,即“公車上書”。創辦《萬國公報》后改名為《中外紀聞》,成立強學會,主張立憲法開國會。康有為說:“要救中國,只有維新;要維新,只有學外國。”1898年1月29日,康有為上了《應詔統籌全局折》(即《上清帝第六書》),請求光緒帝決定發起戊戌變法。2.梁啟超:與康有為一起聯合各省舉人發動“公車上書”運動,此后先后領導北京和上海的強學會。與黃遵憲一起辦《時務報》,廣泛傳播維新思想。發表《變法通議》,強調“法者,天下之公器也;變者,天下之公理也”,“變亦變,不變亦變”,日本以變法而強大,中國如果不變法,將會因守舊而滅亡。3.譚嗣同:是維新派中的激進派代表,“戊戌六君子”(譚嗣同、康廣仁、林旭、楊深秀、楊銳、劉光第)之一,批判封建專制政體和綱常名教。創建南學會,變法失敗后,以死來殉變法事業:“各國變法無不從流血而成,今日中國未聞有因變法而流血者,此國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請自嗣同始?!薄安挥行姓撸瑹o以圖將來;不有死者,無以酬圣主?!痹诒O獄中寫下了《獄中題壁》:“望門投止思張儉,忍死須臾待杜根;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4.嚴復:翻譯了《天演論》,宣傳了“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世道必進,后勝于今”的觀點;創辦了《國聞報》(北方影響最大的報紙)。二、戊戌變法(一)背景: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二)過程1.興起:康有為公車上書(1)時間、發起人:1895年春,康有為、梁啟超(2)內容:請求拒和、遷都、變法(3)影響:公車上書拉開了變法維新運動的序幕。2.發展:組織學會、創辦報刊(1)組織學會(2)創辦報刊梁啟超《時務報》:強調變法的重要性;嚴復《國聞報》:號召變法圖強(3)影響:推動了維新變法思想的廣泛傳播。3.高潮:百日維新(1)時間:1898.611--9.21(2)導火線:德國強占膠州灣(3)開始標志:1898年6月11日,清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宣布變法。(4)主要內容類別 內容 影響政治 裁撤冗官冗員,允許官民上書言事 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經濟 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發展農、工、 商業。改革財政,編制國家預算。 有利于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文化教育 廢八股,改試策論,開辦新式學堂。(京師大學堂) 有利于西學傳播和培養新式人才軍事 裁減綠營,訓練新式軍隊 有利于增強軍事實力4.結果:戊戌政變(失?。?br/>1898年9月21日,慈禧發動戊戌政變,囚禁光緒帝,搜捕維新派人士,廢除變法詔令,戊戌變法失敗。(戊戌六君子)(三)影響1.性質:是一場資產階級自上而下的改良運動2.影響(1)是近代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在思想文化方面產生了廣泛而持久的影響。(2)維新變法運動也推動了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的發展。3.失敗原因:(1)觸犯頑固派的利益,頑固派勢力強大(2)脫離人民群眾,缺乏群眾支持(3)光緒帝沒有實權(4)資產階級的軟弱性和妥協性(5)根本:資本主義發展不充分知識點4: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侵華;《辛丑條約》一、義和團運動抗擊八國聯軍侵華1.義和團運動的興起(1)含義:義和團由山東、直隸一帶的義和拳、民間秘密結社和練拳習武的組織發展而來。(2)背景:19世紀末,隨著帝國主義侵略的加劇和外國傳教士活動猖獗。2.義和團運動的發展(1)清政府態度:剿滅→招撫(2)斗爭方式:毀教堂、拆鐵道、斷電線等(3)口號:扶清滅洋【進步性:“滅洋”鮮明地表達了中國人民反對帝國主義的斗爭意志。局限性:“滅洋”有盲目排外的落后性?!胺銮濉狈从吵鰧η逭举|認識不清,仍抱有幻想。且帶有迷信色彩?!?br/>3.經過(1)1900年6月,聯軍從天津向北京進犯,義和團在廊坊一帶狙擊敵人,聯軍被迫撤回天津。與此同時,八國聯軍攻占大沽炮臺,大沽炮臺失陷,慈禧太后對外宣戰。(2)在北京,義和團和清軍對使館區進行包圍。在天津,義和團與侵略軍在老龍頭火車站展開激戰。7月,聶士成壯烈殉國,天津失陷。(3)1900年8月,聯軍攻陷北京,慈禧西逃,并請求聯軍“助剿”。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4)侵略者的罪行:報復性的屠殺、劫掠4.性質:義和團運動是一場農民階級的反帝愛國運動。5.意義:義和團運動雖然失敗了,但它沉重打擊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野心。6.失敗原因:(1)在中外反動勢力鎮壓下失敗(2)農民階級的局限性二、《辛丑條約》的簽訂1.時間:1901年(辛丑年)(步入20世紀的第一份“禮物”)2.國家: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3.內容:①“賠”:賠款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以海關稅、鹽稅等稅收作擔保。②“禁”: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最能體現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成為“洋人的朝廷”)③“拆”: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外國軍隊駐扎在從北京到山海關的鐵路沿線要地。④“劃”: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東交民巷使館界成為“國中之國”)⑤“改”: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前3.地位:《辛丑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賠款數目最龐大的、主權喪失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4.影響:①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②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易混易錯】1.甲午中日戰爭后中華民族進一步覺醒的原因和表現。原因:《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同時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中華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表現:政治上:開始學習西方的民主政治制度,從戊戌變法開始,辛亥革命繼續進行。經濟上,以張謇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走上“實業救國”的道路。思想上,以嚴復為代表的資產階級啟蒙思想家宣傳“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觀點,為維新變法運動的興起奠定了思想基礎。2.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戊戌變法是一次資產階級維新派發動和領導的資本主義改良運動,是一次救亡圖存的愛國運動。它雖然失敗了,但是它所宣傳的資產階級思想,卻引起了思想文化界的極大反應,更多人了解和接受了資產階級維新思想,更多有識之士開始探索救國救民之路。戊戌變法在社會上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對后來的資產階級革命也產生了深刻的影響。3.鴉片戰爭改變了中國社會的性質,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洋務運動使中國近代化的軍事工業、民用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等逐漸發展起來,是中國近代化的開端。4.為什么說 馬關條約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1)日軍占領臺灣,便利了日本對我國東南沿海地區的侵略,也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2)2億兩白銀的巨額賠償,嚴重破壞了中國的財政,加重了中國人民的經濟負擔,而日本利用賠償作軍費,迅速發展軍事工業和軍隊,嚴重威脅中國的安全。(3)增開通商口岸,使帝國主義經濟勢力進一步深入中國,腹地。(4)允許日本在華設廠,便利了帝國主義對中國的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說,《馬關條約》使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了。5.資本輸出:是指資本主義國家為獲得高額利潤用多余的資金向其他國家投資或貸款,以此達到通過資本控制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國家的經濟發展的目的;其本質是帝國主義國家剝削、奴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經濟手段。6.《馬關條約》的內容包含“割遼東半島”,但實際由于“三國干涉還遼”,日本并沒有真正割占。7.《馬關條約》與《南京條約》相比,最大的不同點是允許日本在通商口岸開設工廠,這是前所未有的,表明了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的經濟侵略由商品輸出轉為資本輸出,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8.甲午中日戰爭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標志著洋務運動的破產。9.《天朝田畝制度》是太平天國的革命綱領,反映了千百年來農民獲得土地的強烈愿望。但是,這種在小生產基礎上廢除私有制和平均社會財富的主張,是不可能實現的,實際上也沒有實行。10.洪仁玕寫成的《資政新篇》具有鮮明的資本主義色彩,是先進的中國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國發展資本主義的方案,但太平天國運動是一次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戰爭,而非資產階級革命。【核心素養】【史料實證】1.《南京條約》《北京條約》《馬關條約》與《辛丑條約》項目 《南京條約》 《北京條約》 《馬關條約》 《辛丑條約》不同點 簽訂國家 清政府、英國 清政府、英國、法國、俄國 清政府、日本 清政府與英、美、俄、日、法、德、意、奧、比、荷、西11國簽訂時間 1842年 1860年 1895年 1901年主要內容 通商口岸 概況 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 天津 重慶、沙市、蘇州、杭州 ——特點 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區;由東南沿海擴展到整個東部沿海并向內地推進割地 香港島 九龍司地方一區,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 遼東半島、臺灣全島及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 ——賠款 2 100萬銀元 賠償英法軍費各800萬兩 2億兩白銀 4.5億兩白銀其他 協定關稅 承認《天津條約》繼續有效 在通商口岸 開設工廠 清政府保證嚴禁人民參加各種形式的反帝活動;毀炮駐兵;劃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桓目偫硌瞄T為外務部影響 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中國的主權進一步喪失,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相同點 (1)都破壞了中國的國家主權,都影響了中國社會性質 (2)開放通商口岸:《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 (3)割地:《南京條約》《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 (4)日本獲得賠款:《馬關條約》《辛丑條約》,英國獲得賠款:《南京條約》《北京條約》《辛丑條約》,英法獲得賠款:《北京條約》《辛丑條約》2.中西近代化探索歷程的對比3.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運動4.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的比較5.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開始淪為:鴉片戰爭——《南京條約》簽訂進一步加深:第二次鴉片戰爭--《北京條約》簽訂 大大加深: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簽訂 完全淪為: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簽訂列強通過發動戰爭,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不斷擴大侵略特權,使中國一步一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朝政府成為他們統治中國的工具。6.經濟工業化【時空觀念】1.中國是怎樣一步步地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 (1)鴉片戰爭后,簽訂了《南京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2)甲午中日戰爭后,簽訂了《馬關條約》,大大加深了中國的半殖民地化程度。(3)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后,簽訂了《辛丑條約》,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2.近代列強發起的四次侵華戰爭【歷史解釋】洋務運動失敗的原因及教訓原因:一方面,洋務運動只注重學習西方先進的技術,而不徹底變革封建制度(根本原因);另一方面, 列強不希望中國富強起來,也不會讓中國掌握先進的技術。教訓:只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不觸動封建制度,不能使中國走向富強。啟示:地主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行不通,要緊跟時代潮流,對外開放,改革創新等。【唯物史觀】認識《辛丑條約》給中國造成的嚴重危害(1)從經濟上看:清政府賠款白銀4.5億兩,以海關等稅收作擔保,此條款嚴重損害了中國的經濟利益,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2)從政治上看:清政府嚴禁人民參加反帝活動,這樣清政府就完全成為“洋人的朝廷”,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3)從軍事上看:清政府拆毀大沽炮臺,允許帝國主義國家派兵駐扎從北京到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便利了侵略者對清政府進行軍事控制和直接鎮壓中國人民的反帝活動;(4)從外交上看: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駐守,不準中國人居住,使清朝的都城置于帝國主義列強的武裝控制之下。由此可以看出,《辛丑條約》的簽訂,最終確立了清政府淪為帝國主義列強忠實走狗的地位,使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1.(2023·江蘇鹽城·統考中考真題)“商船能往外洋,俾外洋損一分之利,即中國益一分之利?!崩铠櫿碌挠^點體現了洋務運動在一定程度上( )A.抵制了西方經濟侵略 B.實現了民族獨立目標C.導致了民族工業萎縮 D.根除了列強侵略勢力2.(2023·江蘇無錫·統考中考真題)洋務“自強”運動范圍局限于火器、船艦、機器等,僅僅觸及了現代化的表皮,而沒有獲得工業化的突破。下列屬于這場運動領導人的是( )A.林則徐 B.洪秀全 C.李鴻章 D.康有為3.(2012上·廣東·八年級統考期末)甲午戰敗后,李鴻章傷感地說:“我辦了一輩子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勉強涂飾,虛有其表。”據此理解,洋務運動是( )A.一次資產階級的改良運動B.一次失敗了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C.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運動D.一次使中國走上了富強道路的運動4.(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蓄意挑起的一場侵華戰爭,其中北洋艦隊與日本聯合艦隊發生激戰,鄧世昌及200余名將士壯烈殉國的戰役是( )A.豐島海戰 B.平壤戰役C.黃海海戰 D.威海衛戰役5.(2023·海南·統考中考真題)鴉片戰爭后,中國進入飽經磨難的近代時期。下列組合搭配準確的是( )A.鴉片戰爭——《北京條約》——協定關稅B.第二次鴉片戰爭——《南京條約》——割香港島C.甲午中日戰爭——《馬關條約》——允許設廠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辛丑條約》——增開天津商埠6.(2020·江蘇徐州·統考一模)梁啟超在回憶19世紀80年代的情形時說:“朝士皆恥言西學,有談者,詆為漢奸.不齒士類”,而到了19世紀末,卻出現了“舉國若狂,人人竟言西學”的現象。這一變化主要是由于當時中國( )A.社會性質開始發生改變 B.民族危機加深,救亡意識凸顯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自強”“求富”理念的推廣7.(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戊戌變法期間,軍機大臣們在為光緒帝草擬的變法詔令中,往往偷梁換柱,變換其內容;還有些官僚,對于變法詔令說“看不懂”“沒辦過”,拒不執行。由此可知( )A.頑固勢力阻撓變法 B.維新力量發展迅速C.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D.君主專制達到頂峰8.(2023·山東青島·統考中考真題)他既接受了儒學思想的教育,又在香港和上海對西方資本主義治理下的社會有了親身感受。中外貫通的學識和思想構建了他的維新改良思想體系。他可能是( )A.林則徐 B.曾國藩 C.李鴻章 D.康有為9.(2023·江蘇南通·中考真題)某同學搜集到了圖片《輪船招商局》、影像《甲午風云》、史學論著《戊戌思潮縱橫論》和繪畫《八國聯軍在大沽口登陸》。他研究的主題應是( )A.洋務派的自強與求富 B.日本對中國蓄意侵略C.西方思想文化的傳播 D.民族危機與救亡圖存10.(2023·山東青島·統考中考真題)為拓展學生思維,某中學開展了“思維導圖主題命名”活動。如下圖最恰當的“主題”是( )A.中國近代淪為殖民地的過程 B.中國近代化的早期探索C.中國近代民族危機的加劇 D.中國近代主動開放的過程1.(2023·廣東·模擬預測)蔣廷黻在《中國近代史》中說:“新式的國防比舊式的費用要高幾倍……所以李鴻章要辦招商局來經營沿江沿海的運輸,創立制布廠來挽回權利,開煤礦金礦來增加收入。”材料旨在表明洋務派( )A.注重進行近代國防建設 B.興辦民用企業以輔助軍事工業C.注重創辦近代民用企業 D.興辦軍事工業以推動民用企業2.(2021·內蒙古呼倫貝爾·統考一模)近代史上,先進的中國人不斷探索救國方案,下圖是網友歸納的救國方案截圖,雖不是很準確,但有些道理。其中李鴻章說:“我學”,是指李鴻章等人學習西方技術而開展了( )◆林則徐說:我銷 ◆李鴻章說:我學 ◆康有為說:我變 ◆孫中山說:我革A.虎門銷煙 B.洋務運動 C.戊戌變法 D.辛亥革命3.(2015·廣東韶關·統考一模)下列關于洋務運動的評價,正確的是( )①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②出現了中國人創辦的近代企業③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④是一次成功的封建統治者自救運動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4.(2022上·河南平頂山·八年級統考期中)曾國藩說:辦洋務可以剿發捻(平定國內農民起義),可以勤遠略(抵制外來侵略)。說明洋務運動的根本目的是( )A.平定國內農民起義 B.抵制外來侵略C.維護清王朝統治 D.發展民族工業5.(2023·河南周口·校聯考一模)張之洞在武昌設立湖北織布局之后,該廠紡織的棉紗、棉布“甚合華人之用,通行各省,購取者爭先恐后,以故貨不停留,利源日廣”;“自湖北設織布局以來,每年漢口進口之洋布,已較往年少來十四萬匹”。這表明湖北織布局的設立( )A.有利于外國的商品大量進入中國 B.推動中國教育文化的繁榮C.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入侵 D.促進了洋務運動目標實現6.(2019·遼寧鞍山·統考二模)隨著洋務運動的推進,洋務派逐步認識到國家“必先求富而后能強”。洋務派為實現“求富”的主張而創辦的企業有( )A.安慶內軍械所 B.輪船招商局C.福州船政局 D.江南制造總局7.(2024·遼寧·統考模擬預測)歷史解釋是指以史料為依據,對歷史事物進行理性分析和客觀評判。下列屬于歷史解釋的是( )A.洪秀全在廣西桂平縣金田村發動武裝起義B.洋務運動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近代化運動C.清政府頒布“明定國是”詔書及變法詔令D.胡適在《新青年》發表《文學改良芻議》8.(2017·全國·統考一模)有學者研究認為,甲午戰前列強的主要侵華方式是“貿易+特權”,甲午戰后則變為“投資+特權”。對此變化下列理解正確的( )A.甲午戰后中國近代民族工業加速發展B.甲午戰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C.《馬關條約》讓列強開始獲得貿易和投資特權D.列強侵華方式由商品輸出為主轉向資本輸出為主9.(2024·遼寧·統考模擬預測)某學校歷史社團編演了四部課本劇,它們反映的共同主題是( )第一部:林則徐·虎門銷煙顯意志第二部:陳化成·抗英斗爭展丹心第三部:左宗棠·收復新疆固邊防第四部:鄧世昌·黃海海戰壯軍威A.反抗外來侵略 B.推翻封建統治 C.學習西方文化 D.維護民族團結10.(2023·天津河北·統考二模)下表內容反映出近代以來( )《南京條約》 《天津條約》 《馬關條約》開放廣州、廈門等五處為通商口岸 增開漢口、南京等十處為通商口岸 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A.中國完全喪失了關稅自主權 B.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C.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 D.外國侵略勢力逐漸深入中國腹地11.(2019上·山東濱州·八年級統考期中)如下圖是中國近代史上被迫開放的部分通商口岸方位示意圖。它反映出西方列強的侵華特點是( )A.由內地擴大到沿海地區 B.由沿海地區深入到內地C.沿海和內地同時被迫開放 D.僅限于東部沿海地區12.(2023·河南周口·校聯考一模)從左宗棠的“抬棺出征復新疆”,到鄧世昌的“誓與軍艦共存亡”,再到張自忠的“吾一日不死,必盡吾一日殺敵之責;敵一日不去,吾必以忠貞至死而已”。這些錚錚誓言和壯舉展現的時代主題是( )A.國家統一,民族團結 B.國家分裂,民族交融C.百年屈辱,英勇抗爭 D.中央集權,逐步加強13.(2023·廣東肇慶·統考一模)1895年起到20世紀初,外資控制了中國機器采煤的91.9%、棉紡生產的76.6%和內外航運的84.4%。出現這一現象的直接原因是( )A.《南京條約》的簽訂 B.《馬關條約》的簽訂C.《北京條約》的簽訂 D.《辛丑條約》的簽訂14.(2023·黑龍江大慶·統考三模)中央電視臺每年都以“感動”為標準評選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已經進行了12年。如果可以對歷史人物進行評選,你認為1894年感動中國人物最有資格當選的是( )A.李鴻章 B.鄧世昌 C.孫中山 D.陳獨秀15.(2023·江西上饒·校聯考一模)它要求發展資本主義經濟和擴大資產階級政治權力,符合近代中國發展的歷史趨勢,是一次進步的政治改良運動;它傳播了資產階級新文化、新思想,批判了封建主義舊文化、舊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啟蒙運動。與材料評述的歷史事件相關的是( )A.自強與求富 B.公車上書 C.三民主義 D.民主與科學16.(2023·山西運城·統考一模)陳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一書中曾寫道:“戊戌政變之后,百日維新作為一場政治運動失敗了。但作為一場思想文化運動,新學家們帶來的解放作用遠不是西太后發動的政變所能剿洗干凈的?!边@旨在說明百日維新( )A.作為政治運動失敗了 B.有利于資產階級參政C.起到了思想啟蒙的作用 D.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17.(2023·河南南陽·統考二模)“(變法)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由傳統走向現代的系統方案……倡導博愛、平等、自由、人權。這些思想觀念并沒有因戊戌變法的失敗而消失其影響,相反,更加深入人心?!边@說明戊戌變法( )A.挽救了民族危機 B.建立了民主政治C.引領了思想啟蒙 D.動搖了封建根基18.(2023·河南新鄉·校聯考二模)“甲午一役,馬關痛局,震撼了整個士林,也觸痛了麻木不仁的清廷,自此人心思變,不變則亡,成為廟堂與江湖上下一致的政治共識?!被谶@一“政治共識”,當時人們進行( )A.洋務運動 B.維新變法 C.辛亥革命 D.護國運動19.(2023·安徽六安·統考一模)“康有為,梁啟超等倡導變法維新,救亡圖存成了當時最緊迫的要求。允許民間辦廠,是清政府工商政策的一大改變,進一步激發了一部分官僚,地主和商人投資新式企業的積極性”。材料旨在說明( )A.鴉片戰爭導致中國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B.洋務運動邁出中國近代化第一步C.《馬關條約》簽訂促成中國民族覺醒 D.辛亥革命促進民族工業高速發展20.(2023·安徽馬鞍山·校考二模)清代初期,書院被置于政府的財政控制之下,1899年后,許多有名望的古老書院進行課程改革,在“實學”名義下接受西方知識。這說明戊戌變法( )A.引發近代教育變革 B.促進民族.工業發展C.推動了民主政治進程 D.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21.(2023·江蘇宿遷·統考一模)“17世紀中期《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訂將歐洲帶入近代民族國家體系;同時,和約的簽訂也開啟了以國際會議解決國際爭端的先例?!闭垖ο铝袊H條約按照時間先后排序( )①《馬關條約》 ②《尼布楚條約》 ③《凡爾賽條約》 ④《辛丑條約》A.①④②③ 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①④③22.(2023·天津紅橋·統考二模)下圖紀念碑位于南開區衛津南路與水上公園北道交口處,是為了紀念在抗擊八國聯軍侵華的天津保衛戰中壯烈犧牲的清軍直隸總督( )A.聶士成 B.鄧世昌 C.關天培 D.左宗棠23.(2023·山西運城·統考一模)1900年6月16日《倫敦新聞畫報》第3191期報道:中國的武圣廟在和平年代門可羅雀,戰時卻熙熙攘攘。士兵紛紛前來進貢、祈禱。廟門前掛著許多串鞭炮,鞭炮聲震耳欲聾。他們相信喧鬧與火藥的氣味能取悅武圣,使其庇佑信眾,幫助他們取得勝利。此項儀式,和清朝的其他儀式一樣隆重,然而民眾并不虔敬。不久,成千上萬的義和團成員涌入天津和北京,圍使館,燒教堂,滅洋教,殺教民,最終爆發了與西方列強的全面戰爭,即(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24.(2023·新疆烏魯木齊·統考模擬預測)“劃定北京東郊民巷為使館界,北京的外國公使成為清政府的‘太上皇'?!边@表明( )A.清政府簽訂了屈辱的《南京條約》 B.太平天國運動在反動勢力鎮壓下失敗C.帝國主義在中國掀起了瓜分狂潮 D.清政府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25.(2023·河南南陽·??寄M預測)“近因民教相仇,亂民趁機肆橫,各國致意疑朝廷袒民嫉教,遂有攻占大沽炮臺之事。從此兵連禍結,大局益紛擾?!辈牧纤枋龅氖录牵? )A.英法火燒圓明園 B.太平天國運動C.日軍占領威海衛 D.八國聯軍侵華26.(2023·安徽六安·統考一模)下圖體現的主題是( )A.中國半殖民地化程度不斷加深 B.中國近代化的探索C.中國自然經濟逐步瓦解 D.侵略與抗爭27.(2014·全國·九年級專題練習)如果請你擔任歷史記錄片《1908年的北京東交民巷》的導演,在拍攝當時的北京東交民巷時,不該設計的場景是( )A.外國公使在散步 B.北京居民在吃飯C.外國使館在舉辦舞會 D.外國軍隊在操練綜合題28.(2023·黑龍江佳木斯·撫遠市第三中學校聯考模擬預測)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茲因大清大皇帝,大英君主,欲以近來之不和之端解釋,止肇釁,為此議定設立永久和約……因大英商船遠路涉洋,往往有損壞須修補者,自應給予沿海一處,以便修船及存守所用物料。今大皇帝準將香港一島給予大英國君主暨嗣后世襲主位者常遠據守主掌,任便立法治理。材料二:這場爆發于1894年的戰爭,以中國在次年戰敗告終。這場戰爭對當時的清朝統治者來說,是一次毀滅性打擊,因為中國此前一直把日本視為“小弟”,而不是一個真正的競爭者。這場戰爭還被視為東亞權力中心從中國向日本轉移的轉折點,日本控制了中國的臺灣和遼東半島,并把中國的附庸國朝鮮,變成了受它控制的國家。材料三:慈禧太后見《辛丑條約》沒有把她列為“禍首”懲辦,喜出望外,立即告訴議和全權大臣李鴻章,全部接受。她對列強感激涕零,保證今后要“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br/>請回答:(1)材料一中的“永久和約”是在哪次戰爭后的簽訂的?這次戰爭對中國有什么影響?(2)材料二中的這次戰爭后,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的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中,日本獲得了材料一中英國沒有獲得的哪項特權?(3)材料三中《辛丑條約》中的哪一內容使清政府成為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4)近代以來,中國成為了列強任人宰割的羔羊,歷史絕不能再次重演,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做些什么?29.(2023·河南新鄉·校聯考二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材料二:維新變法迎來了中國國人辦報的一次高潮,據不完全統計,在1895年一1898年間,全國新出版的中國報刊約120種,其中80%左右為中國人自辦。同時資產階級改良派的領袖人物開始了辦報活動。在北京創辦的《中外紀聞》,在上海創辦的《強學報》、《時務報》、《國聞報》,在澳門創辦《知新報》,湖南維新派創辦《湘學新報》、《湘學報》和《湘報》等等,宣傳變法圖存。——以上材料均摘自姚福申《中國編輯史》請回答:(1)材料一、材料二所述十九世紀八九十年代創辦報刊宣傳內容主要是什么?這些報刊的創辦有什么特點?(2)國人自辦近代報刊的積極性與當時清政府遭受哪一重大歷史事件影響有關?(3)19世紀八九十年代創辦報刊在當時有什么意義?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學案 原卷版.docx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二單元 近代化的早期探索與民族危機的加劇 學案 解析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