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上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上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 1924——1937年)(10年6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
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國民革命失敗到國共對峙的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
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的關系及對中國的影響。
4.家國情懷:學習偉大的長征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團結、樂觀、不怕吃苦的精神。
【內容要點】
一條主線 國共兩黨關系從合作到對峙。
兩大革命 國民革命、土地革命。
兩個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五次會議 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八七會議、古田會議、遵義會議。
五大事件 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紅軍長征。
知識點1:中共三大;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一、中共三大
1.時間:1923年6月; (2)地點:廣州;
2.主要內容:①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黨內合作);③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
二、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1、歷史條件
(1)一戰后,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掠奪,國內軍閥割據混戰,“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中國共產黨從“二七慘案”中認識到聯合各階級革命力量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確立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黨內合作”方式,以實現國共合作。
(3)孫中山以及其領導的國民黨是比較具有革命性的組織,具有相當的威信且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孫中山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方針,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2、國民黨一大: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
3、黃埔軍校: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亦稱“黃埔軍校”(培養國民革命軍軍官搖籃)。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軍事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事、政治干部,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和北伐戰爭奠定了基礎。
三、北伐勝利進軍(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大革命/第一次內戰)
1、目的: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進程:
(1)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在廣州東校場舉行北伐誓師大會。
(2)北伐初期主要戰場:湖南、湖北。
(3)著名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戰役。
(4)先鋒隊:共產黨員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鐵軍),葉挺成為北伐名將。
(5)勝利進軍:到1927年3月,在不過8個月的時間里,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接連敗北,國民政府的勢力范圍從珠江流域推進到長江流域。
3、工農革命運動: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各地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武裝起義勝利,為中國工人運動史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4、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原因:
(1)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制定了正確的北伐方針。
(2)北伐戰爭得到了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戰爭軍將士作戰英勇,尤其是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范作用。
(4)蘇聯的援助。蘇聯派大批顧問協助北伐軍制訂戰略方針和政治工作制度,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
5、意義:(1)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2)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綱領,擴大了黨在群眾中的影響;(3)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裝;(4)廣大人民群眾受到一次革命洗禮,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
四、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國民大革命失敗:在北伐戰爭順利發展,工農運動不斷高漲的形勢下,國民黨內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敵共的右派集團加緊勾結帝國主義和大資產階級。1927年4月,蔣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并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汪精衛制造“七一五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南京國民政府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2、東北易幟與政治統一: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東北易幟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名義上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
知識點2: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工農武裝割據
一、南昌起義
1、時間:1927年8月1日。
2、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
3、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二、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1、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通過了 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2、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舉行秋收起義。為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
3、建立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4、勝利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部隊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5、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三、工農武裝割據
1、概況: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游擊戰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2、典型:在全國各地十幾塊革命根據地中,以紅四軍為主在贛南、閩西建立的 中央革命根據地面積最大。
3、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四、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
①建立時間:1927年 ②建立者:毛澤東
③地點:湘贛邊界的井岡山(湖南、江西邊界)
④意義:建立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成功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⑤井岡山會師:1928年,井岡山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使井岡山根據不斷鞏固擴大。
五、工農武裝割據
1.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創造“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2.古田會議: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創作)
3.中華蘇維埃政權: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中國共產黨領導與管理國家的初步嘗試)
知識點3:紅軍長征(開始9O周年);遵義會議
一、紅軍長征(1934.10-1936.10)
1.原因: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在軍事上“左”的錯誤,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經過:1934年江西瑞金出發——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強渡烏江——攻克遵義——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進入甘肅——吳起鎮會師(1935.10)——紅軍三大主力于甘肅會寧會師(1936.10)長征勝利結束。
二、遵義會議:
(1)內容: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2)意義: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4.長征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5.長征精神: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
【易混易錯】
1.黃埔軍校的建立和北伐的勝利進軍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歷史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2.北伐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但國民大革命最終失敗了,失敗是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3.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的開始,秋收起義打出的是“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中國共產黨獨立創建的第一支軍隊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4.八七會議是由國民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5.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的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
吳起鎮會師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帶領中央紅軍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
會寧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6.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是1936年的甘肅會寧會師,而不是1935年的陜北吳起鎮會師。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孫中山選擇共產黨
材料一:在孫中山的奮斗歷史中,他曾多次向帝國主義國家呼吁援助,而其結果總是帝國主義國家支持軍閥反對他。……孫中山從對十月革命和蘇維埃俄國的進一步了解中,從過去一再遭到帝國主義國家的冷遇與破壞的痛苦教訓中,深切感到列寧和他領導的蘇維埃俄國是真正幫助中國革命的。
——摘編自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上冊)》
材料二:(1923年)2月7日,在帝國主義的唆使和支持下,吳佩孚指令湖南督軍蕭耀南出動大批軍警包圍江岸總工會,開槍掃射工人糾察隊。同時,在鄭州、長辛店等地瘋狂屠殺罷工工人,逮捕工會領袖。在這次血腥鎮壓中,50多人慘遭殺害,300多人受傷,40多人被捕,1 000多人被開除,連工人家屬也遭洗劫。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
——摘編自張祥光、范同壽、張自勤《中國歷史要覽》
材料三: 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
孫中山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提示:①共產國際的支持與幫助。②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革命道路屢遭挫折。③孫中山意識到必須改組國民黨,為它注入新鮮血液。
2.國民革命的目標
這是當時國民政府印發的漫畫:號召民眾一起北伐。從這首《國民革命軍軍歌》的歌詞可知,國民革命的任務和口號是什么?
提示:打倒列強,除軍閥!
3.五次反圍剿
五次“圍剿”國共雙方力量對比表
國民黨 軍人數 共產黨 軍人數 紅軍 指揮官 戰略戰術 結果
第一次 10萬 4萬 毛澤東 制定和執行了符合根據地特點的戰略戰術,如避敵主力、敵進我退、敵退我打、打敵虛弱等 紅軍 勝利
第二次 20萬 3萬
第三次 30萬 3萬
第四次 50萬 — 朱德、周恩來
第五次 50萬 8萬 博古、李德 制定了違背根據地實際情況的“左”的錯誤戰略戰術,如全面出擊 紅軍 失利
面對敵強我弱的情形,在前三次反“圍剿”的過程當中,毛澤東指揮之下的紅軍采取的戰略是集中優勢兵力,利用有利條件,尋找敵人弱點,各個殲滅敵人。第四次反“圍剿”的指揮者是周恩來和朱德,他們也基本執行了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所以前四次反“圍剿”都取得了勝利。
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左”的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時空觀念】北伐戰爭
【歷史解釋】
1、國民國民失敗的原因
(1)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
(2)主觀原因:中國共產黨正處于幼年期,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斗爭經驗,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尤其是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2.軍隊名稱變化:
①南昌起義——國民革命軍;
②秋收起義——中國工農革命軍;
③井岡山會師——中國工農紅軍;
④抗日戰爭——八路軍、新四軍;
⑤解放戰爭——人民解放軍;
⑥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愿軍。
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原因
①城市里敵人力量強大,敵強我弱,在城市里起義勝利可能性小;②農村土地寬廣,農民有革命要求,便于發展革命力量;③農村物產豐富,便于籌錢籌糧;④井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⑤井岡山群眾覺悟高,革命基礎好;等等。
【唯物史觀】
1、毛澤東到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原因及啟示。
(1)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城市無產階級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證明城市的敵人力量強大。在這種情況下,攻打和占領城市是不利于革命發展的,而農村是中外反動勢力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易于突破,有利于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
(2)啟示:必須堅持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實事求是,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2、你如何正確地認識中共創建紅軍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工農紅軍的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使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這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中國革命經歷了一個從走蘇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的過程;能夠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是中國革命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夠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
3、為什么遵義會議是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中國在長征路上在沒有共產國際的指導下,自己第一次獨立自主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表明了中共的成熟。
【家國情懷】
1.井岡山精神的內涵
毛澤東的詞《西江月·秋收起義》及紅軍歌謠: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毛澤東
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
——紅軍歌謠
提示: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艱苦奮斗、依靠群眾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長征精神的內涵
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1926年9月20日中央局報告中指出:“(此役)能迅速的蕩平吳軍,得力于兩湖農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尤其是湖南農會的參戰更勇烈。”材料涉及的歷史事件是(  )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長沙會戰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1926年9月20日”和“得力于兩湖農民援助之力非常多,尤其是湖南農會的參戰更勇烈”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伐戰爭能夠勝利進軍離不開蓬勃的農民革命運動,A項正確;南昌起義在1927年8月1日中共聯合國民黨左派,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秋收起義是1927年中國共產黨在湖南、江西兩省邊界地區領導農民自衛軍、工人糾察隊和革命士兵舉行的武裝起義,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C項;長沙會戰是指發生在抗日戰爭1939年9月到1942年1月期間,中國軍隊與侵華日軍在以長沙為中心的第九戰區進行了3次大規模的激烈攻防戰,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2.(2023·內蒙古呼和浩特·統考中考真題)20世紀20年代,爆發了國共兩黨共同推動的國民大革命,北伐戰爭的勝利推進,給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帶來了新希望。此時隨北伐一起傳遍全國的口號是( )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B.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C.打倒列強,除軍閥 D.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的“隨北伐一起傳遍全國的口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北伐戰爭的口號是“打倒列強,除軍閥”,C項正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與中國同盟會有關,排除A項;“外爭主權,內除國賊”是五四運動的口號,排除B項;“停止內戰,一致抗日”是一二·九運動的口號,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1·西藏·統考中考真題)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的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會議有( )
A.中國共產黨二大,中國國民黨一大 B.中國共產黨三大,中國國民黨一大
C.中國共產黨二大,中國國民黨二大 D.中國共產黨三大,中國國民黨二大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和所學知識可知,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全體共產黨員以個人名義加入國民黨,與國民黨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方針,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參加與幫助下,孫中山在廣州召開了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從而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以國共兩黨合作為特征的革命統戰線的建立,B項正確;1922 年7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召開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重申了黨的最終奮斗目標是實現共產主義,同時制定了黨的最低綱領。中國國民黨二大1926年1月1日至20日在廣州召開,在中共和國民黨左派共同努力下,決定繼續貫徹孫中山的三大政策,堅決維護革命統一戰線,與國共第一次合作無關,排除ACD項。故選B項。
4.(2023·遼寧阜新·統考中考真題)歷史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是( )
A.武昌起義、秋收起義 B.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
C.黃埔軍校建立、北伐戰爭 D.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抗戰勝利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24年到1927年,國共進行了第一次合作,期間,1924年建立黃埔軍校、1926年開始北伐戰爭是重要合作成果,C項正確;1911年武昌起義是反清起義,那時中國共產黨還沒有成立,秋收起義是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屠殺政策,是合作破裂的表現,排除A項; 中共三大決定和國民黨合作,國民黨一大標志著合作正式實現,排除B項; 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抗戰勝利是第二次國共合作的內容,排除D項。故選C項。
5.(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從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歷史事件是(  )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渡江戰役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從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于是領導革命軍發動南昌起義,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B項正確;北伐戰爭開始于1926年,旨在消滅北洋軍閥的統治,排除A項;秋收起義在1927年9月,是這一時期繼南昌起義之后的第二次武裝起義,排除C項;渡江戰役在1949年,排除D項。故選B項。
6.(2023·江蘇淮安·統考中考真題)毛澤東是中國革命的偉大領袖,他多次在危急關頭為革命指明正確的方向。當攻打長沙的計劃失敗,效仿俄國的做法行不通時,毛澤東提出( )
A.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B.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進行抗日持久戰
C.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進行和平談判
D.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粉碎重點進攻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當攻打長沙的計劃失敗,效仿俄國的做法行不通時”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 1927年,秋收起義攻打長沙受挫,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并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A項正確;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進行抗日持久戰是在抗日戰爭期間,與題干時間不符,排除B項;1945年,毛澤東赴重慶談判,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進行和平談判,與題干不符,排除C項;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粉碎重點進攻是在解放戰爭時期,與題干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7.(2023·山東青島·統考中考真題)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后,中國共產黨人在遠離國民黨反動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區,立住了腳,找到了自己賴以生存、發展、壯大的土壤。“立住了腳”是指( )
A.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B.井岡山會師
C.創建中國工農紅軍 D.進行戰略轉移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中的“在遠離國民黨反動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區,立住了腳”,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指的是毛澤東主席帶領秋收起義部隊建立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A項正確;井岡山會師,創建中國工農紅軍和進行戰略轉移都發生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后,即發生在“立住了腳”之后,排除BCD三項。故選A項。
8.(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8萬多人突圍西進,開始長征。在危急時刻,果斷建議紅軍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的是(  )
A.陳獨秀 B.博古 C.李德 D.毛澤東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敵人調集兵力對紅軍實行圍追堵截,紅軍拼死沖殺,沖破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但八萬多人只剩下三萬多人。正是在危急關頭,毛主席挽救了紅軍,他力主放棄會合紅二、六軍團的企圖,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爭取主動,打了幾個勝仗,使部隊得以休整,D項正確;陳獨秀并不是紅軍長征時期的領導人,排除A項;博古、李德執意主張去敵人重兵把守的湘西,排除BC項。故選D項。
9.(2023·江蘇鎮江·統考中考真題)英雄的紅軍將士在短短一年內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紅軍將士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  )
A.五四精神 B.紅船精神 C.井岡山精神 D.長征精神
【答案】D
【詳解】根據材料“英雄的紅軍將士在短短一年內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材料反映的史實與長征相關,紅軍將士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長征精神,表現在忘我獻身精神、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集體主義精神、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艱苦奮斗精神等,D項正確;五四運動形成了五四精神,排除A項;中國共產黨成立,形成了紅船精神,排除B項;井岡山會師,開辟了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形成了井岡山精神,排除C項。故選D項。
10.(2023·山東濰坊·統考中考真題)如圖是學生摘抄的一次重要會議的內容。這次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 )
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2.洛甫同志起草決議進行討論。 3.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 4.取消“三人團”,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
A.開始創建革命軍隊 B.由幼年走向了成熟
C.確立了建黨建軍原則 D.實現了革命重心轉移
【答案】B
【詳解】據題干“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2.洛甫同志起草決議進行討論。3.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4.取消“三人團”,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結合所學可知,材料反映的是遵義會議的內容。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遵義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B項正確;南昌起義開始創建革命軍隊,排除A項;古田會議確立了建黨建軍原則,排除C項;秋收起義使得革命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開辟了農村革命根據地,排除D項。故選B項。
1.(2023·河南南陽·統考一模)下列建筑見證了中國共產黨( )

河南鄭州二七紀念塔 黃埔軍校舊址大門
A.從單槍匹馬到國共合作 B.從幼年到成熟
C.從國共對峙到國共合作 D.從城市走向農村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河南鄭州二七紀念塔是為紀念二七工人大罷工(即京漢鐵路大罷工)而建,1923年2月,京漢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將第一次全國工人運動高潮推向了頂峰。罷工遭到帝國主義和直系軍閥吳佩孚的血鎮壓,此后,全國工人運動暫時轉入低潮。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單槍匹馬不能取得革命的勝利,必須團結一切可能的同盟者,才能戰勝強大的敵人。1924年5月黃埔軍校在廣州黃埔成立,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任政治部主任。黃埔軍校培養了大量軍事政治人才。它標志著國民黨同共產黨實現了第一次合作,國共兩黨合作后,領導了國民革命運動。故兩幅圖片見證了中國共產黨從單槍匹馬到國共合作,A項正確;遵義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從幼年逐漸走向成熟,排除B項;國民黨發動四一二政變和七一五政變后,國共開始由合作走向對峙,排除C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標志著共產黨從城市走向農村道路,排除D項。故選A項。
2.(2023·遼寧阜新·校考一模)《毛澤東選集》中寫道:“由于兩黨在一定綱領上的合作,發動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
A.創辦黃埔軍校 B.北伐戰爭取得重大勝利
C.成立南京國民政府 D.實現全國統一
【答案】B
【詳解】由材料“由于兩黨在一定綱領上的合作,發動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可知,這里的“巨大的成就“應是指北伐勝利進軍。1924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實現。1926年7月進行北伐戰爭,北伐戰爭取得重大勝利,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統治,B項正確;在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中,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國民黨在廣州的黃埔創辦了黃埔軍校,為中國革命培養了大批的軍事政治人才,但不是巨大成就,排除A項;1927年"四·一二"政變,蔣介石背叛革命,在南京成立了國民政府,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遵守三民主義,服從以蔣介石為首的南京國民政府,東北易幟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形式統一”,與材料“發動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3.(2023·四川內江·校考一模)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下圖人物在這場戰爭中的主要貢獻是( )
A.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指揮北伐戰爭
B.率領北伐軍第四軍獨立團,攻克汀泗橋、賀勝橋
C.領導上海工人,發動了三次武裝起義
D.殲滅孫傳芳主力,攻克南京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中涉及時間、政府及人物信息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圖中人物是葉挺,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以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中國,戰爭開始后,湖南、湖北是北伐戰爭初期的主要戰場,在湖北境內,葉挺率領的北伐軍先鋒第四軍獨立團,經過浴血奮戰,終于擊潰敵軍,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并一鼓作氣將國民革命軍的旗幟插上武昌城頭,吳佩孚的主力被基本消滅,B項正確;擔任北伐軍總司令的是蔣介石,排除A項;領導上海工人發動了三次武裝起義的是周恩來,排除C項;殲滅孫傳芳主力,攻克南京與葉挺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4.(2023·廣東肇慶·統考一模)歌曲往往帶有一定的時代特征。下圖這首歌曲反映了( )

A.國民大革命時期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愿望
B.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愿望
C.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渴望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
D.建國初期人民對恢復國民經濟的迫切需求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為了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開始北伐。因此“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這首《國民革命歌》反映的時期是國共第一次合作時期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愿望,A項正確;抗日戰爭是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與題干內容“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不符,排除B項;解放戰爭是1946年6月至1950年6月中國人民解放軍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為推翻國民黨統治、解放全中國而進行的戰爭,是一場事關中國前途命運的決戰,與題干內容“打倒列強,打倒列強,除軍閥,除軍閥……”不符,排除C項;歌詞內容與國民經濟恢復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3·吉林松原·校聯考二模)1926年,以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為目的的事件是( )
A.創建中華民國 B.創辦黃埔軍校
C.發動北伐戰爭 D.進行抗日戰爭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為了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1926年,廣東國民政府決定北伐。北伐對象是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湖南、湖北是主戰場。北伐軍出師不到半年,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聲勢震動全國,1927年,國民政府由廣州遷到武漢,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治,C項正確;創建中華民國是在1912年,排除A項;創辦黃埔軍校是在1924年,排除B項;進行抗日戰爭是在1931-1945年,排除D項。故選C項。
6.(2023·吉林長春·校聯考二模)了解因果關系,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列歷史史實與結論不相符的是( )
A.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B.北伐戰爭——促使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
C.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D.中共一大的召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答案】B
【詳解】本題為逆向選擇題,根據所學可知,1923 年6 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造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的正式建立。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 年5 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亦稱“黃埔軍校”,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B項符合題意,選擇B項;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A項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C項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D項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
7.(2013·廣東珠海·統考二模)“這個偉大的事件,以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英雄壯舉,以黨獨立領導新型人民軍隊開始的重要標志,載入中國革命史冊。”“這個偉大的事件”是( )
A.南昌起義 B.北伐戰爭 C.秋收起義 D.井岡山會師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大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等人領導革命軍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南昌起義打響了中國共產黨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是黨獨立領導新型人民軍隊的開始,A項正確;北伐戰爭期間,國民黨與共產黨是合作的,排除B項;1927年9月,秋收起義后,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在井岡山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在南昌起義之后,排除C項;1928年4月,毛澤東率領的秋收起義部隊和朱德、陳毅領導的部隊在井岡山勝利會師,在南昌起義之后,排除D項。故選A項。
8.(2023·河南信陽·統考一模)下圖為1933年中共黨員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況。影響這一分布情況的主要因素是( )
1933年中共黨員主要成分比例
A.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 B.中國革命從農村轉向城市
C.工農武裝割據的不斷發展 D.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
【答案】C
【詳解】據題圖示可知,圖示反映了 1933 年中共黨員成分比例中農民占絕大多數,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 年中共創建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后,逐漸探索出一條農村包圍城市、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道路,隨著土地革命的開展,當時中共黨員中農民比例較高,C項正確;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是從南昌起義開始的,與材料無關,排除A項;這一時期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向農村,排除B項;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是在古田會議做出的,與材料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9.(2023·河南新鄉·校聯考一模)1928年1月、井岡山地區的遂川縣傳出這樣的歌謠:“過新年,過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產黨軍來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你拿斧子我拿鐮,高舉紅旗開大會,工農翻身掌政權”這一歌謠可用于研究( )
A.北伐勝利進軍 B.創建人民軍隊
C.工農武裝割據 D.長征勝利結束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1928年1月,井岡山地區的逐川縣傳出 這樣的歌謠: ..... .你拿斧子我拿鐮,高舉紅旗開大會,工農翻身掌政權’”及所學可知,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舉行秋收起義。起義軍受挫后,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1927年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C項正確;北伐戰爭勝利進軍,目的是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排除A項;1927年8月1日,南昌起義爆發,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揭開了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和創建革命軍隊的序幕,排除B項;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被迫進行戰略轉移。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八萬多人突圍西進,開始長征。1936年10月, 紅軍三大主力(紅一、 紅二、紅四)在甘肅會寧會師,標志著萬里長征的勝利結束,排除D項。故選C項。
10.(2023·江蘇連云港·校聯考三模)“日出東方”“星火燎原”“力挽狂瀾”“燈塔指引”“進京趕考”,這五個關鍵詞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不朽的歷史功績。其中與“星火燎原”相對應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
A.南昌起義 B.古田會議召開
C.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D.國民黨一大召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星火燎原”,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舉行秋收起義。起義軍受挫后,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1927年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開辟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可知在井岡山點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因此星火燎原重要事件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C項正確;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成為中國共產黨創建人民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始,與題干信息“星火燎原”不符,排除A項;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會議,即古田會議召開,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與題干信息“星火燎原”不符,排除B項;1924年1月,國民黨一大在廣州召開,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與題干信息“星火燎原”不符,排除D項。故選C項。
11.(2023·河南南陽·統考一模)“大革命失敗之后,共產黨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又得到了農村。”以下史實能體現“得到了農村”的是( )
A.發動南昌起義 B.謀劃秋收起義
C.進軍井岡山 D.召開遵義會議
【答案】C
【詳解】據題干“大革命失敗之后,共產黨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又得到了農村。”和所學可知,經歷了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后,中國共產黨認識到,必須放棄攻打大城市,走中國自己的革命道路。1927年秋建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立了農村包圍城市的井岡山道路,因此是進軍井岡山,C項正確;南昌起義是攻打大城市,與“得到了農村”不符,排除A項;謀劃秋收起義也是計劃攻打大城市長沙,與“得到了農村”不符,排除B項;遵義會議是在長征途中召開的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排除D項。故選C項。
12.(2023·天津河北·統考二模)首都博物館“偉大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按時序分為“東方破曉”“星火燎原”“中流砥柱”“奪取勝利”四單元。以下屬于“星火燎原”單元的展品是( )
A.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照片 B.嘉興南湖紅船的復刻模型
C.紅軍在井岡山挑糧用的扁擔 D.中共七大會場復原場景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9月,毛澤東領導了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在進攻長沙受挫后,為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1927年10月毛澤東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一一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從實踐上找到了中國革命的正確道路。因此紅軍在井岡山挑糧用的扁擔屬于“星火燎原”單元的展品,C項正確;“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照片”對應“奪取勝利”單元。1949年4月21日到23日,人民解放軍發動渡江戰役,占領南京,宣告延續22年的國民黨政權垮臺,排除A項;“嘉興南湖紅船的復刻模型”對應“東方破曉”單元。1921年7月,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會議的最后一天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游船上,中共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就煥然一新了,排除B項;“中共七大會場復原場景”對應“中流砥柱”單元。中共七大為爭取抗日戰爭的最后勝利準備了條件,并為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已指明了戰后的奮斗方向,排除D項。故選C項。
13.(2023·海南海口·校聯考一模)下面是某歷史研究團隊進行“道路抉擇”專題復習時展示的學習成果之一,其主題應該是( )
井岡山會師 南昌起義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秋收起義 井岡山根據地 古田會議 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1年
A.紅軍長征,完成戰略轉移 B.農村中心,武裝奪取政權
C.城市中心,軍隊武裝暴動 D.民族團結,抵抗日本入侵
【答案】B
【詳解】由題干中的“南昌起義”“ 井岡山根據地”等信息,然后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27年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的第一槍,八七會議后,毛澤東回到湖南領導秋收起義,起義失敗后,向農村進軍,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根據地 ,開辟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之后古田會議確立“建黨建軍”的原則,1931年建立了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B項正確;1935年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紅軍進行長征,完成戰略轉移,排除A項;秋收起義失敗后,放棄以城市中心,軍隊武裝暴動的道路,排除C項;1937年七七事變后,全民族抗戰開始,各民族團結,共同抵御日本入侵,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3·江蘇宿遷·統考一模)“會議關于取消(最高)‘三人團’的這一項決定,不僅撤銷了博古對軍事的指揮,而且正式撤銷了李德的指揮權。這在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的關系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以此為起點,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該會議是( )
A.中共一大 B.遵義會議 C.中共七大 D.重慶談判
【答案】B
【詳解】由題干信息“‘不僅撤銷了博古對軍事的指揮,而且正式撤銷了李德的指揮權……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的遵義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在極其危急的時刻,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B項正確;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開,標志中國共產黨的誕生,與題干“‘這在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的關系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不符,排除A項;1945年,中共七大,確立毛澤東思想為中國共產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與題干“‘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不符,排除C項;重慶談判,是1945年8月29日至10月10日,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兩黨在重慶進行的一次歷史性會談,與題干“‘這在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的關系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不符,排除D項。故選B項。
15.(2023·四川內江·校考一模)下圖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局部,圖中遵義城以西的紅軍進軍路線,對長征的重要影響是( )
A.沖破了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
B.強渡烏江,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
C.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D.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
【答案】D
【詳解】依據題干中“遵義城以西”和“赤水河”等信息,結合所學可知,遵義會議后,紅軍經過整編,提高了戰斗力,毛澤東指揮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佯攻貴陽,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D項正確;題干中沒有湘江相關信息,排除A項;圖片中紅軍進軍路線不是在烏江而是圍繞赤水河展開的,排除B項;題干中沒有金沙江相關信息,排除C項。故選D項。
16.(2023·云南臨滄·統考二模)歷史敘述有史實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其中,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述。下列屬于正確的歷史評價的是( )
A.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B.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
C.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消滅了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
D.一戰期間我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
【答案】A
【詳解】根據題干“歷史敘述有史實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其中,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述。”可知,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述。“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是對長征的評判,屬于歷史評價,A項正確;“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B項;“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消滅了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C項;“一戰期間我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是對客觀事實的描述,屬于歷史史實,排除D項。故選A項。
17.(2023·云南昭通·校考三模)長征精神一直以來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斷進取。長征途中經過云南的事件是( )
A.四渡赤水河 B.巧渡金沙江 C.飛奪瀘定橋 D.會師會寧
【答案】B
【詳解】1934年0月,中央紅軍開始長征。紅軍主力沖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隨后,強渡烏江,攻克遵義,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最后到達陜北。依據所學可知,在長征途中經過云南的事件是巧渡金沙江,B項正確;赤水河在貴州,瀘定橋在四川的大渡河上,會寧在甘肅省,排除ACD項。故選B項。
18.(2023·河南鄭州·校聯考模擬預測)這次軍事行動,部隊從東南的群山之間到達西北的黃土高原,走了一個大寫的“L”,“向沿途的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這次軍事行動( )
A.標志著黨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B.把中國革命的重心轉移到了農村地區
C.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D.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答案】D
【詳解】根據“向沿途的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可得出是紅軍長征,結合所學可得出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D項正確;南昌起義建立人民軍隊,排除A項;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建立把中國革命的重心轉移到了農村地區,排除B項;遵義會議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排除C項。故選D項。
19.(2023·河南周口·校聯考一模)“一切都變了,這是分水嶺——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而且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與此相關的史實是( )
A.中共一大 B.遵義會議 C.中共七大 D.重慶談判
【答案】B
【詳解】依據材料“一切都變了,這是分水嶺一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并且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的遵義會議事實上確立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是中國第一次獨立自主解決黨內的路線、方針問題,是中國共產黨從幼稚走向成熟的標志,B項正確;1921年的中共一大的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的成立,1945年的中共七大確立了毛澤東思想的指導地位,1945年的重慶談判簽訂了《雙十協定》。中共一大、中共七大、重慶談判,均與題干“‘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
20.(2023·山西忻州·統考二模)剪紙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為向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獻禮,同學們查找歷史資料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創作了多幅剪紙作品,下圖就是其中的一幅。它的創作靈感可能來源于這次會議( )
A.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誕生 B.通過了國共合作的決議
C.確立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地位 D.提出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方向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遵義會議后,中央常委進行分工:由張聞天代替博古負總責,周恩來、毛澤東等負責軍事。隨后成立了由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組成的軍事指揮小組,負責長征中的軍事指揮。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題干圖片黨旗和毛澤東頭像可知,反映的遵義會議確立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地位,C項正確;中共一大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誕生,排除A項;中共三大通過了國共合作的決議,排除B項;中共七大提出建立新民主主義中國的具體方案,排除D項。故選C項。
綜合題
21.(2023·河南周口·校聯考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摘編自《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材料二:中國革命新道路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武裝奪取政權的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開辟出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正確的革命道路。這一結合的實現,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體系的形成。
材料三:1929年2月2日,敵劉士毅部的先頭部隊,突然向駐在圳下村中的紅四軍軍部襲擊,一時,四面槍聲大作,毛澤東與賀子珍由警衛員掩護,涉水過河,突圍上山。軍長朱德手提沖鋒槍與警衛員殺出一條血路,但跟隨他一起突圍的,結婚不到一年已有身孕的妻子伍若蘭卻因腿部中彈,不幸被捕。陳毅在突圍中,被突然沖上來的敵人一把抓住大衣,他急中生智,把大衣一脫,往敵人頭上罩去,才得以逃脫。
——摘編自《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的三次不幸遭遇》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階段(1921~1937年)中國共產黨創新的史實一例(材料二所涉史事除外),并說明其意義。
(3)據材料三并結合革命偉人的事跡,簡述具備創新意識需要哪些優秀素質支撐。
【答案】(1)國際背景:①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②共產國際的推動。(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
國內背景:①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②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1分,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
(2)史實及其意義: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史實、意義,答出其中任意一例及其對應的意義即可)
(3)優秀素質:①為國、為民、為真理而奮斗的堅定信念;②求真務實、堅韌不拔的科學態度;③樂觀、執著、機智、冷靜、勇于擔當的品格。(答出其中任意一點即可)
【詳解】(1)背景:根據材料“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可得出俄國十月革命的影響;根據“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可得出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及其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結合所學可知,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成立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提供了組織基礎,共產國際的推動也對
(2)史實:根據題干“1921年~1937年”和結合所學可知,1929年召開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1935年召開的遵義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3)優秀素質:本題是開放性題目,言之有理即可。根據材料“軍長朱德手提沖鋒槍與警衛員殺出一條血路”可知,為國、為民、為真理而奮斗的堅定信念、不畏艱難險阻勇于探索的精神;根據“他急中生智”可知,樂觀、執著、機智、冷靜、勇于擔當的品格;和根據所學可知,毛澤東創造性的提出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這一革命道路,體現了求真務實、堅韌不拔的科學態度等。
22.(2023·山東聊城·統考二模)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隨即在周圍各縣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組織。工農革命軍先后攻占茶陵、遂川縣城,領導群眾開展打土豪斗爭。1928年2月,工農革命軍打破江西國民黨軍第一次“進剿”,占領寧岡全縣,成立了寧岡縣革命委員會。至此,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摘編自《跟我學黨史·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材料二:星星之火引發燎原之勢,在朱、毛紅軍建立贛南、閩西根據地之后,鄂豫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湘鄂西、鄂豫陜等根據地不斷出現和發展壯大。紅一方面軍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使贛南閩西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1931年,中共中央決定以贛南閩西根據地為依托,建立蘇維埃中央政府。
——摘編自楊淞奎《中國近代通史:內戰和危機(1927—1937)》
材料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時代光芒。
(1)根據材料一,說出毛澤東初上井岡山采取的鞏固根據地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創建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有利條件。
(3)根據上面三則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井岡山精神的內涵。
【答案】(1)措施: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組織;領導群眾開展打土豪斗爭;進行軍事斗爭;成立革命委員會。
(2)有利條件: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南方地區根據地眾多,發展到相當規模,工農武裝格局面形成。三次“反圍剿”的勝利;開展打土豪,分田地等斗爭,獲得廣大人民群眾的支持。
(3)內涵:胸懷理想,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艱苦奮斗,敢于勝利;依靠群眾,無私奉獻。
【詳解】(1)措施:根據材料一“隨即在周圍各縣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組織”可知,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組織;根據材料一“領導群眾開展打土豪斗爭”可知,領導群眾開展打土豪斗爭;根據材料一“工農革命軍先后攻占茶陵、遂川縣城……工農革命軍打破江西國民黨軍第一次‘進剿’,”可知,打擊敵人;根據材料一“成立了寧岡縣革命委員會”可知,成立革命委員會。所以,毛澤東初上井岡山采取的鞏固根據地的措施為: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組織;領導群眾開展打土豪斗爭;進行軍事斗爭;成立革命委員會。
(2)有利條件: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知識可知,材料中“星星之火引發燎原之勢,在朱、毛紅軍建立贛南、閩西根據地之后”可得出,毛澤東創建井岡山革命根據地,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材料中“鄂豫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湘鄂西、鄂豫陜等根據地不斷出現和發展壯大”可得出,南方地區根據地眾多,發展到相當規模,工農武裝格局面形成;材料中“紅一方面軍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的勝利”可得出,三次“反圍剿”的勝利;根據所學可知,土地革命的開展得到了人民的支持。
(3)內涵:本題為開放性題,言之有理即可,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材料中“領導群眾開展打土豪斗爭”“進剿”“成立了寧岡縣革命委員會”可得出,從當時的自然環境、紅軍的生活環境、革命斗爭的熱情等方面作答即可,井岡山精神的內涵概括為胸懷理想,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艱苦奮斗,敢于勝利;依靠群眾,無私奉獻。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上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
( 1924——1937年)(10年6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知道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及歷史現象,初步形成歷史概念。
2.時空觀念:從時空觀念上把握國共兩黨第一次合作、國民革命失敗到國共對峙的歷程,了解歷史的時序。
3.史料實證:通過史料探究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道路的關系及對中國的影響。
4.家國情懷:學習偉大的長征精神,厚植家國情懷,培養團結、樂觀、不怕吃苦的精神。
【內容要點】
一條主線 國共兩黨關系從合作到對峙。
兩大革命 國民革命、土地革命。
兩個政府 南京國民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
五次會議 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八七會議、古田會議、遵義會議。
五大事件 北伐戰爭、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紅軍長征。
知識點1:中共三大;第一次國共合作;北伐戰爭;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
一、中共三大
1.時間:1923年6月; (2)地點:廣州;
2.主要內容:①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②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黨內合作);③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
二、第一次國共合作(1924年1月至1927年7月)
1、歷史條件
(1)一戰后,帝國主義加緊對中國掠奪,國內軍閥割據混戰,“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2)中國共產黨從“二七慘案”中認識到聯合各階級革命力量的重要性。1923年中共三大在廣州召開,確立了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黨內合作”方式,以實現國共合作。
(3)孫中山以及其領導的國民黨是比較具有革命性的組織,具有相當的威信且擁有自己的武裝力量;孫中山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方針,成為國共合作的政治基礎。
2、國民黨一大:1924年1月,孫中山在廣州召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重新解釋了三民主義,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建立。
3、黃埔軍校: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中國國民黨陸軍軍官學校”,亦稱“黃埔軍校”(培養國民革命軍軍官搖籃)。是中國現代史上第一所培養革命軍隊干部的軍事學校,培養了大批優秀的軍事、政治干部,為建立國民革命軍和北伐戰爭奠定了基礎。
三、北伐勝利進軍(反帝反封建的國民革命運動/大革命/第一次內戰)
1、目的: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
2、進程:
(1)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總司令蔣介石在廣州東校場舉行北伐誓師大會。
(2)北伐初期主要戰場:湖南、湖北。
(3)著名戰役:汀泗橋、賀勝橋、武昌戰役。
(4)先鋒隊:共產黨員葉挺領導的第四軍獨立團(鐵軍),葉挺成為北伐名將。
(5)勝利進軍:到1927年3月,在不過8個月的時間里,軍閥吳佩孚、孫傳芳接連敗北,國民政府的勢力范圍從珠江流域推進到長江流域。
3、工農革命運動: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各地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上海工人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取得武裝起義勝利,為中國工人運動史書寫了光輝的一頁。
4、北伐戰爭節節勝利的原因:
(1)國共兩黨團結合作,制定了正確的北伐方針。
(2)北伐戰爭得到了廣大工農群眾的大力支持。
(3)北伐戰爭軍將士作戰英勇,尤其是共產黨員起了先鋒模范作用。
(4)蘇聯的援助。蘇聯派大批顧問協助北伐軍制訂戰略方針和政治工作制度,并提供了大量的物資援助。
5、意義:(1)北伐戰爭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侵略勢力;(2)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綱領,擴大了黨在群眾中的影響;(3)中國共產黨開始掌握部分革命武裝;(4)廣大人民群眾受到一次革命洗禮,為中國革命繼續前進奠定了基礎,加速了中國革命歷史的進程。
四、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1、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國民大革命失敗:在北伐戰爭順利發展,工農運動不斷高漲的形勢下,國民黨內以蔣介石為代表的敵共的右派集團加緊勾結帝國主義和大資產階級。1927年4月,蔣介石制造“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捕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并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汪精衛制造“七一五政變”,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國共合作宣告破裂,第一次國民大革命失敗。南京國民政府性質: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它對外投靠帝國主義,對內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2、東北易幟與政治統一:1928年12月29日張學良通電全國,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旗易幟”,降下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換成南京國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滿地紅旗。東北易幟標志著北伐的結束,南京國民政府完成“名義上統一”以及北洋政府的正式結束。
知識點2:南昌起義;八七會議;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工農武裝割據
一、南昌起義
1、時間:1927年8月1日。
2、領導人: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
3、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二、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
1、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通過了 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
2、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舉行秋收起義。為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
3、建立根據地:1927年10月,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
4、勝利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部隊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后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
5、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
三、工農武裝割據
1、概況: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游擊戰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2、典型:在全國各地十幾塊革命根據地中,以紅四軍為主在贛南、閩西建立的 中央革命根據地面積最大。
3、1931年,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
四、井岡山農村革命根據地
①建立時間:1927年 ②建立者:毛澤東
③地點:湘贛邊界的井岡山(湖南、江西邊界)
④意義:建立的中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成功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
⑤井岡山會師:1928年,井岡山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軍長:朱德;黨代表:毛澤東)使井岡山根據不斷鞏固擴大。
五、工農武裝割據
1.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創造“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
2.古田會議:1929年1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創作)
3.中華蘇維埃政權: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中國共產黨領導與管理國家的初步嘗試)
知識點3:紅軍長征(開始9O周年);遵義會議
一、紅軍長征(1934.10-1936.10)
1.原因:由于博古和李德等人在軍事上“左”的錯誤,導致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經過:1934年江西瑞金出發——沖破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強渡烏江——攻克遵義——四渡赤水(打亂了敵人的追剿計劃)——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包圍圈)——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突破臘子口,進入甘肅——吳起鎮會師(1935.10)——紅軍三大主力于甘肅會寧會師(1936.10)長征勝利結束。
二、遵義會議:
(1)內容: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
(2)意義: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成為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遵義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4.長征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
5.長征精神: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團結互助的集體主義精神。
【易混易錯】
1.黃埔軍校的建立和北伐的勝利進軍是第一次國共合作的主要成果;歷史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
2.北伐勝利進軍,基本推翻了北洋軍閥的黑暗統治。但國民大革命最終失敗了,失敗是指沒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
3.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的開始,秋收起義打出的是“工農革命軍”的旗幟,中國共產黨獨立創建的第一支軍隊是在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創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
4.八七會議是由國民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興起的轉折點。
5.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的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
吳起鎮會師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帶領中央紅軍到達陜甘革命根據地的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
會寧會師 1936年10月,紅二、紅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同紅一方面軍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6.長征勝利結束的標志是1936年的甘肅會寧會師,而不是1935年的陜北吳起鎮會師。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孫中山選擇共產黨
材料一:在孫中山的奮斗歷史中,他曾多次向帝國主義國家呼吁援助,而其結果總是帝國主義國家支持軍閥反對他。……孫中山從對十月革命和蘇維埃俄國的進一步了解中,從過去一再遭到帝國主義國家的冷遇與破壞的痛苦教訓中,深切感到列寧和他領導的蘇維埃俄國是真正幫助中國革命的。
——摘編自王檜林主編《中國現代史(上冊)》
材料二:(1923年)2月7日,在帝國主義的唆使和支持下,吳佩孚指令湖南督軍蕭耀南出動大批軍警包圍江岸總工會,開槍掃射工人糾察隊。同時,在鄭州、長辛店等地瘋狂屠殺罷工工人,逮捕工會領袖。在這次血腥鎮壓中,50多人慘遭殺害,300多人受傷,40多人被捕,1 000多人被開除,連工人家屬也遭洗劫。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
——摘編自張祥光、范同壽、張自勤《中國歷史要覽》
材料三: 國民黨正在墮落中死亡,因此要救活它就需要新的血液。
孫中山為什么選擇了中國共產黨。
提示:①共產國際的支持與幫助。②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革命道路屢遭挫折。③孫中山意識到必須改組國民黨,為它注入新鮮血液。
2.國民革命的目標
這是當時國民政府印發的漫畫:號召民眾一起北伐。從這首《國民革命軍軍歌》的歌詞可知,國民革命的任務和口號是什么?
提示:打倒列強,除軍閥!
3.五次反圍剿
五次“圍剿”國共雙方力量對比表
國民黨 軍人數 共產黨 軍人數 紅軍 指揮官 戰略戰術 結果
第一次 10萬 4萬 毛澤東 制定和執行了符合根據地特點的戰略戰術,如避敵主力、敵進我退、敵退我打、打敵虛弱等 紅軍 勝利
第二次 20萬 3萬
第三次 30萬 3萬
第四次 50萬 — 朱德、周恩來
第五次 50萬 8萬 博古、李德 制定了違背根據地實際情況的“左”的錯誤戰略戰術,如全面出擊 紅軍 失利
面對敵強我弱的情形,在前三次反“圍剿”的過程當中,毛澤東指揮之下的紅軍采取的戰略是集中優勢兵力,利用有利條件,尋找敵人弱點,各個殲滅敵人。第四次反“圍剿”的指揮者是周恩來和朱德,他們也基本執行了毛澤東的戰略戰術,所以前四次反“圍剿”都取得了勝利。
博古、李德在軍事指揮上的“左”的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共中央和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
【時空觀念】北伐戰爭
【歷史解釋】
1、國民國民失敗的原因
(1)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過于強大,它們聯合起來絞殺中國革命;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國共合作遭到破壞。
(2)主觀原因:中國共產黨正處于幼年期,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斗爭經驗,放棄了對革命的領導權,尤其是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2.軍隊名稱變化:
①南昌起義——國民革命軍;
②秋收起義——中國工農革命軍;
③井岡山會師——中國工農紅軍;
④抗日戰爭——八路軍、新四軍;
⑤解放戰爭——人民解放軍;
⑥抗美援朝——中國人民志愿軍。
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原因
①城市里敵人力量強大,敵強我弱,在城市里起義勝利可能性小;②農村土地寬廣,農民有革命要求,便于發展革命力量;③農村物產豐富,便于籌錢籌糧;④井岡山地勢險要,易守難攻;⑤井岡山群眾覺悟高,革命基礎好;等等。
【唯物史觀】
1、毛澤東到農村建立革命根據地的原因及啟示。
(1)原因: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緩慢,城市無產階級力量弱小,加之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的失敗,證明城市的敵人力量強大。在這種情況下,攻打和占領城市是不利于革命發展的,而農村是中外反動勢力統治力量相對薄弱的地區,易于突破,有利于保存和發展革命力量。
(2)啟示:必須堅持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實事求是,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道路。
2、你如何正確地認識中共創建紅軍和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工農紅軍的創建,農村革命根據地的開辟,使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 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這是毛澤東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中國革命經歷了一個從走蘇俄的道路到走自己的道路的過程;能夠把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實踐相結合,是中國革命能夠取得勝利的重要原因,也是我們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能夠蓬勃發展的重要原因。
3、為什么遵義會議是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
中國在長征路上在沒有共產國際的指導下,自己第一次獨立自主的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自己的路線、方針、政策,表明了中共的成熟。
【家國情懷】
1.井岡山精神的內涵
毛澤東的詞《西江月·秋收起義》及紅軍歌謠:
山下旌旗在望,山頭鼓角相聞。敵軍圍困萬千重,我自巋然不動。早已森嚴壁壘,更加眾志成城。黃洋界上炮聲隆,報道敵軍宵遁。
——毛澤東
紅米飯,南瓜湯。秋茄子,味好香。餐餐吃得精打光。干稻草,軟又黃,金絲被兒蓋身上,不怕北風和大雪,暖暖和和入夢鄉。
——紅軍歌謠
提示: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實事求是、勇闖新路、艱苦奮斗、依靠群眾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
2.長征精神的內涵
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
1.(2023·四川攀枝花·中考真題)1926年9月20日中央局報告中指出:“(此役)能迅速的蕩平吳軍,得力于兩湖農民援助之力非常之多,尤其是湖南農會的參戰更勇烈。”材料涉及的歷史事件是(  )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長沙會戰
2.(2023·內蒙古呼和浩特·統考中考真題)20世紀20年代,爆發了國共兩黨共同推動的國民大革命,北伐戰爭的勝利推進,給中華民族和中國社會帶來了新希望。此時隨北伐一起傳遍全國的口號是( )
A.驅除韃虜,恢復中華 B.外爭主權,內除國賊
C.打倒列強,除軍閥 D.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3.(2021·西藏·統考中考真題)1924年1月,中國國民黨的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促成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會議有( )
A.中國共產黨二大,中國國民黨一大 B.中國共產黨三大,中國國民黨一大
C.中國共產黨二大,中國國民黨二大 D.中國共產黨三大,中國國民黨二大
4.(2023·遼寧阜新·統考中考真題)歷史證明:國共兩黨合則兩利,分則兩傷。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成果是( )
A.武昌起義、秋收起義 B.中共三大、國民黨一大
C.黃埔軍校建立、北伐戰爭 D.國共合作宣言的發表、抗戰勝利
5.(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從大革命失敗的教訓中,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1927年8月1日,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歷史事件是(  )
A.北伐戰爭 B.南昌起義 C.秋收起義 D.渡江戰役
6.(2023·江蘇淮安·統考中考真題)毛澤東是中國革命的偉大領袖,他多次在危急關頭為革命指明正確的方向。當攻打長沙的計劃失敗,效仿俄國的做法行不通時,毛澤東提出( )
A.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B.實行人民戰爭的路線,進行抗日持久戰
C.盡一切可能爭取和平,進行和平談判
D.主動撤出延安,轉戰陜北,粉碎重點進攻
7.(2023·山東青島·統考中考真題)在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后,中國共產黨人在遠離國民黨反動派政治中心的偏僻地區,立住了腳,找到了自己賴以生存、發展、壯大的土壤。“立住了腳”是指( )
A.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 B.井岡山會師
C.創建中國工農紅軍 D.進行戰略轉移
8.(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8萬多人突圍西進,開始長征。在危急時刻,果斷建議紅軍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的是(  )
A.陳獨秀 B.博古 C.李德 D.毛澤東
9.(2023·江蘇鎮江·統考中考真題)英雄的紅軍將士在短短一年內同敵人進行了600余次戰役戰斗,跨越近百條江河,攀越40余座高山險峰,穿越了被稱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紅軍將士用鮮血與生命詮釋了(  )
A.五四精神 B.紅船精神 C.井岡山精神 D.長征精神
10.(2023·山東濰坊·統考中考真題)如圖是學生摘抄的一次重要會議的內容。這次會議標志著中國共產黨( )
1.毛澤東同志選為常委。 2.洛甫同志起草決議進行討論。 3.常委中再進行適當的分工。 4.取消“三人團”,朱德、周恩來為軍事指揮者。
A.開始創建革命軍隊 B.由幼年走向了成熟
C.確立了建黨建軍原則 D.實現了革命重心轉移
1.(2023·河南南陽·統考一模)下列建筑見證了中國共產黨( )

河南鄭州二七紀念塔 黃埔軍校舊址大門
A.從單槍匹馬到國共合作 B.從幼年到成熟
C.從國共對峙到國共合作 D.從城市走向農村
2.(2023·遼寧阜新·校考一模)《毛澤東選集》中寫道:“由于兩黨在一定綱領上的合作,發動了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二七年的革命……在僅僅兩三年之內,獲得了巨大的成就。”“巨大的成就”是指( )
A.創辦黃埔軍校 B.北伐戰爭取得重大勝利
C.成立南京國民政府 D.實現全國統一
3.(2023·四川內江·校考一模)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下圖人物在這場戰爭中的主要貢獻是( )
A.擔任北伐軍總司令,指揮北伐戰爭
B.率領北伐軍第四軍獨立團,攻克汀泗橋、賀勝橋
C.領導上海工人,發動了三次武裝起義
D.殲滅孫傳芳主力,攻克南京
4.(2023·廣東肇慶·統考一模)歌曲往往帶有一定的時代特征。下圖這首歌曲反映了( )
A.國民大革命時期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愿望
B.抗日戰爭時期人民爭取民族獨立的愿望
C.解放戰爭時期人民渴望推翻國民黨反動統治
D.建國初期人民對恢復國民經濟的迫切需求
5.(2023·吉林松原·校聯考二模)1926年,以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為目的的事件是( )
A.創建中華民國 B.創辦黃埔軍校
C.發動北伐戰爭 D.進行抗日戰爭
6.(2023·吉林長春·校聯考二模)了解因果關系,是歷史學習的基本要求之一。下列歷史史實與結論不相符的是( )
A.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
B.北伐戰爭——促使國共實現第一次合作
C.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D.中共一大的召開——使中國革命面貌煥然一新
7.(2013·廣東珠海·統考二模)“這個偉大的事件,以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第一槍的英雄壯舉,以黨獨立領導新型人民軍隊開始的重要標志,載入中國革命史冊。”“這個偉大的事件”是( )
A.南昌起義 B.北伐戰爭 C.秋收起義 D.井岡山會師
8.(2023·河南信陽·統考一模)下圖為1933年中共黨員主要成分比例分布情況。影響這一分布情況的主要因素是( )
1933年中共黨員主要成分比例
A.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 B.中國革命從農村轉向城市
C.工農武裝割據的不斷發展 D.思想建黨、政治建軍原則
9.(2023·河南新鄉·校聯考一模)1928年1月、井岡山地區的遂川縣傳出這樣的歌謠:“過新年,過新年,今年不比往常年,共產黨軍來到了,又分谷子又分田……你拿斧子我拿鐮,高舉紅旗開大會,工農翻身掌政權”這一歌謠可用于研究( )
A.北伐勝利進軍 B.創建人民軍隊
C.工農武裝割據 D.長征勝利結束
10.(2023·江蘇連云港·校聯考三模)“日出東方”“星火燎原”“力挽狂瀾”“燈塔指引”“進京趕考”,這五個關鍵詞高度概括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不朽的歷史功績。其中與“星火燎原”相對應的重大歷史事件是( )
A.南昌起義 B.古田會議召開
C.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D.國民黨一大召
11.(2023·河南南陽·統考一模)“大革命失敗之后,共產黨人失去了城市。在退出城市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人又得到了農村。”以下史實能體現“得到了農村”的是( )
A.發動南昌起義 B.謀劃秋收起義
C.進軍井岡山 D.召開遵義會議
12.(2023·天津河北·統考二模)首都博物館“偉大征程——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特展”按時序分為“東方破曉”“星火燎原”“中流砥柱”“奪取勝利”四單元。以下屬于“星火燎原”單元的展品是( )
A.人民解放軍渡江作戰的照片 B.嘉興南湖紅船的復刻模型
C.紅軍在井岡山挑糧用的扁擔 D.中共七大會場復原場景
13.(2023·海南海口·校聯考一模)下面是某歷史研究團隊進行“道路抉擇”專題復習時展示的學習成果之一,其主題應該是( )
井岡山會師 南昌起義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秋收起義 井岡山根據地 古田會議 臨時中央政府成立 1927年 1928年 1929年 1931年
A.紅軍長征,完成戰略轉移 B.農村中心,武裝奪取政權
C.城市中心,軍隊武裝暴動 D.民族團結,抵抗日本入侵
14.(2023·江蘇宿遷·統考一模)“會議關于取消(最高)‘三人團’的這一項決定,不僅撤銷了博古對軍事的指揮,而且正式撤銷了李德的指揮權。這在中國共產黨同共產國際的關系史上是破天荒第一次。以此為起點,中國共產黨開始獨立自主地解決中國革命問題。”該會議是( )
A.中共一大 B.遵義會議 C.中共七大 D.重慶談判
15.(2023·四川內江·校考一模)下圖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局部,圖中遵義城以西的紅軍進軍路線,對長征的重要影響是( )
A.沖破了敵人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
B.強渡烏江,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貴州前進
C.渡過金沙江,跳出了敵人的重重包圍
D.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
16.(2023·云南臨滄·統考二模)歷史敘述有史實陳述、歷史評價等方式。其中,歷史評價是指對歷史現象或歷史事件進行態度與價值的評判表述。下列屬于正確的歷史評價的是( )
A.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勝利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B.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
C.華東野戰軍在孟良崮消滅了國民黨王牌主力整編第七十四師
D.一戰期間我國民族工業獲得了迅速發展的良機
17.(2023·云南昭通·校考三模)長征精神一直以來鼓舞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不斷進取。長征途中經過云南的事件是( )
A.四渡赤水河 B.巧渡金沙江 C.飛奪瀘定橋 D.會師會寧
18.(2023·河南鄭州·校聯考模擬預測)這次軍事行動,部隊從東南的群山之間到達西北的黃土高原,走了一個大寫的“L”,“向沿途的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這次軍事行動( )
A.標志著黨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 B.把中國革命的重心轉移到了農村地區
C.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 D.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
19.(2023·河南周口·校聯考一模)“一切都變了,這是分水嶺——毛澤東牢牢地掌握了領導權,而且中國共產主義運動宣布獨立于莫斯科的指揮棒。”與此相關的史實是( )
A.中共一大 B.遵義會議 C.中共七大 D.重慶談判
20.(2023·山西忻州·統考二模)剪紙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藝術,為向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獻禮,同學們查找歷史資料圍繞“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創作了多幅剪紙作品,下圖就是其中的一幅。它的創作靈感可能來源于這次會議( )
A.標志著中國共產黨誕生 B.通過了國共合作的決議
C.確立毛澤東為代表的黨中央領導地位 D.提出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中國的方向
綜合題
21.(2023·河南周口·校聯考一模)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中國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一九二一年七月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
——摘編自《中共中央關于黨的百年奮斗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
材料二:中國革命新道路是以毛澤東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創造性地把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武裝奪取政權的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是從中國國情出發,開辟出的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正確的革命道路。這一結合的實現,標志著“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體系的形成。
材料三:1929年2月2日,敵劉士毅部的先頭部隊,突然向駐在圳下村中的紅四軍軍部襲擊,一時,四面槍聲大作,毛澤東與賀子珍由警衛員掩護,涉水過河,突圍上山。軍長朱德手提沖鋒槍與警衛員殺出一條血路,但跟隨他一起突圍的,結婚不到一年已有身孕的妻子伍若蘭卻因腿部中彈,不幸被捕。陳毅在突圍中,被突然沖上來的敵人一把抓住大衣,他急中生智,把大衣一脫,往敵人頭上罩去,才得以逃脫。
——摘編自《毛澤東在井岡山斗爭時期的三次不幸遭遇》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簡述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背景。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新民主主義革命興起階段(1921~1937年)中國共產黨創新的史實一例(材料二所涉史事除外),并說明其意義。
(3)據材料三并結合革命偉人的事跡,簡述具備創新意識需要哪些優秀素質支撐。
22.(2023·山東聊城·統考二模)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點燃了中國革命的星星之火。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927年10月,毛澤東率秋收起義的工農革命軍到達井岡山,隨即在周圍各縣恢復和建立共產黨組織。工農革命軍先后攻占茶陵、遂川縣城,領導群眾開展打土豪斗爭。1928年2月,工農革命軍打破江西國民黨軍第一次“進剿”,占領寧岡全縣,成立了寧岡縣革命委員會。至此,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初步形成。
——摘編自《跟我學黨史·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建》
材料二:星星之火引發燎原之勢,在朱、毛紅軍建立贛南、閩西根據地之后,鄂豫皖、閩浙贛、湘鄂贛、湘贛、湘鄂西、鄂豫陜等根據地不斷出現和發展壯大。紅一方面軍連續取得三次反“圍剿”的勝利,使贛南閩西根據地得到鞏固和發展。……1931年,中共中央決定以贛南閩西根據地為依托,建立蘇維埃中央政府。
——摘編自楊淞奎《中國近代通史:內戰和危機(1927—1937)》
材料三: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井岡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井岡山時期留給我們最為寶貴的財富,就是跨越時空的井岡山精神。讓井岡山精神放射出新時代光芒。
(1)根據材料一,說出毛澤東初上井岡山采取的鞏固根據地的措施。
(2)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分析中國共產黨創建蘇維埃中央政府的有利條件。
(3)根據上面三則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井岡山精神的內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开阳县| 金昌市| 资阳市| 平舆县| 广元市| 彩票| 渭南市| 神农架林区| 布尔津县| 舟曲县| 麦盖提县| 郧西县| 贺兰县| 施秉县| 广德县| 中江县| 武宣县| 三台县| 潮州市| 万宁市| 南乐县| 九江县| 金华市| 祁门县| 沈阳市| 宁强县| 固镇县| 洛浦县| 汉川市| 乌鲁木齐县| 黄龙县| 友谊县| 双桥区| 江孜县| 论坛| 德庆县| 瓮安县| 洱源县| 西畴县| 双流县| 永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