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填空題:上海市靜安區2007學年第一學期高三期末質量監控考試數學試題1、設全集U = Z,A={1,3,5,7,9},B={1,2,3,4,5,6},則右圖中陰影部分表示的集合是 { }.2. 已知集合A={y|y2-(a2+a+1)y+a(a2+1)>0},B={y|y2-6y+8≤0},若A∩B≠φ,則實數a的取值范圍為( ).分析:解決數學問題的思維過程,一般總是從正面入手,即從已知條件出發,經過一系列的推理和運算,最后得到所要求的結論,但有時會遇到從正面不易入手的情況,這時可從反面去考慮.從反面考慮問題在集合中的運用主要就是運用補集思想.本題若直接求解,情形較復雜,也不容易得到正確結果,若我們先考慮其反面,再求其補集,就比較容易得到正確的解答.解:由題知可解得A={y|y>a2+1或y由,得∴或.即A∩B=φ時a的范圍為或.而A∩B≠φ時a的范圍顯然是其補集,從而所求范圍為.評注:一般地,我們在解時,若正面情形較為復雜,我們就可以先考慮其反面,再利用其補集,求得其解,這就是“補集思想”.3、上海市嘉定一中2007學年第一學期高三年級測試(二) 滿足的集合M有 個74、上海市嘉定一中2007學年第一學期高三年級測試(二) 集合是單元素集合,則實數a= 0,2或185. 江蘇省如皋中學2007—2008學年度第二學期階段考試高三數學(理科) 已知集合,則= . 6. 集合 {1,2,3}.7. 對于集合N={1, 2, 3,…, n}及其它的每一個非空子集,定義一個“交替和”如下:按照遞減的次序重新排列該子集,然后從最大數開始交替地減、加后繼的數。例如集合{1, 2, 4, 6, 9}的交替和是9–6+4–2+1=6,集合{5}的交替和為5。當集合N中的n=2時,集合N={1, 2}的所有非空子集為{1},{2},{1, 2},則它的“交替和”的總和S2=1+2+(2–1)=4,請你嘗試對n=3、n=4的情況,計算它的“交替和”的總和S3、S4,并根據其結果猜測集合N={1, 2, 3,…, n}的每一個非空子集的“交替和”的總和Sn= n .2n–1 。(不必給出證明)8. 已知集合=,,則 = 。9. 集合 {1,2,3} 10. 集合A={x||x|≤4,x∈R},B{x||x-3|≤a,x∈R},且A?B,則實數a的取值范圍是 (-∞,1] 11. 設S是至少含有兩個元素的集合.在S上定義了一個二元運算“*”(即對任意的,對于有序元素對,在S中有唯一確定的元素a*b與之對應)。若對任意的,有a*(b*a)=b,則對任意的,下列等式:①b*(b*b)= b ②(a*b)*[b*(a*b)]= b ③(a*b)*a = a中,恒成立的是 (寫出序號).;①②; 12. 若集合A=,B=,且,則實數的取值范圍是 .13. 設集合A、B為兩個非空集合,集合A={-1,2},B={-},若A∩B=B,則實數m的值組成的集合是14. 設表示不大于的最大整數,集合,,則 _________________.解:不等式的解為,所以.若,則,所以只可能取值.若,則,沒有實數解;若,則,解得;若,則,沒有符合條件的解;若,則,沒有符合條件的解;若,則,有一個符合條件的解.因此,.【命題意圖】此題是一元二次方程根分布問題,涉及指數不等式的解法,函數與方程思想,分類討論思想等。數學的精華在于數學思想方法,思考問題的支撐點也是數學思想方法,只有理解了數學思想方法,才算真正學明白了數學。15. 集合,若,則實數的取值范圍是 。16. 已知集合,,則__ .17. 已知集合、,若不是的子集,則下列命題中正確的是 ……………( )(A) 對任意的,都有; (B) 對任意的,都有;(C) 存在,滿足,; (D) 存在,滿足,. 18.選擇題:1、湖南省長沙云帆實驗學校理科限時訓練設集合 則下述關系正確的( ) A. B.QP C.P=Q D.C. 2、湖南省2008屆十二校聯考第一次考試設全集,集合,,則為( C )A. B. C. D.3、2007—2008學年湖北省黃州西湖中學二月月考試卷已知集合P={(x,y)||x|+|y|=1},Q={(x,y)|x2+y2≤1},則 ( ) A.PQ B.P=Q C.PQ D.P∩Q=Q 解析:答案A.集合P表示正方形,集合Q表示圓面,作出它們的圖形即可.評析:利用二個集合間的幾何意義借助數形結合思想,是本題考察的重點.4、廣東省梅州揭陽兩市四校2008屆高三第三次聯考數學理科試卷設集合,集合,那么下列結論正確的是: ( ) A. B. C. D. 解析: , 5. 已知集合={}, ,則為 ( )A. B. C.{1} D.{()} 易知A={-1,0,1},B={1,2},故A∩B={1}6. 設集合,則滿足的集合B的個數是( )。A.1 B.3 C.4 D.8C解:,,則集合B中必含有元素3,即此題可轉化為求集合的子集個數問題,所以滿足題目條件的集合B共有個。故選擇答案C。7. 設全集,,若CUP恒成立,則實數最大值是( ) A. C. C. C 作出集合P表示的平面區域,易知為使CUP恒成立,必須且只需≤原點O到直線3x+4y-12=0的距離.【總結點評】本題主要考查簡單的線性規劃知識,集合的有關概念,數形結合的思想方法,數學語言的靈活轉換能力.8. 若x∈A則∈A,就稱A是伙伴關系集合,集合M={-1,0,,,1,2,3,4}的所有非空子集中,具有伙伴關系的集合的個數為 ( ) A.15 B.16 C.28 D.25A 具有伙伴關系的元素組有-1,1,、2,、3共四組,它們中任一組、二組、三組、四組均可組成非空伙伴關系集合,個數為C+ C+ C+ C=15, 選A.【指點迷津】本題主要考查“開放、探索”能力,將集合與排列組合問題結合起來的綜合題型.難點一在如何找出伙伴關系元素組,1自成一組,-1也自成一組,與3成一組,與2成一組; 難點二轉換為組合問題;難點三是非空集去掉C個集合.9. 若集合,集合,則“”是“”的 (A)充分不必要條件 (B)必要不充分條件(C)充分必要條件 (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10. 已知集合的集合T= A.{x|0<x<1 B. C. D.11. 已知集合則為A. B. C. D. ∵∴=,選C.12. 已知集合=( ) A. B. C. D.13. 已知集合等于 A.{0} B.{0,1} C.{1,2} D.{0,2}14. 為實數,集合表示把集合中的元素映射到集合中仍為,則的值等于A、 B、 C、 D、解:∵ ∴或或或得:或 ∴或 故選C;15. 已知集合,則集合= A. B.或 C. D.或16. 已知集合,若,則的值為A.1 B.2 C.1或2 D.317. 設集合,規定:當且僅當時,.在上定義運算:=.且時,.設,有下列四個命題:①②③若則中至少有一個為④若則其中真命題個數為 A.1個 B.2個 C3個 . D.4個18. 已知集合等于 A.{0} B.{0,1} C.{1,2} D.{0,2}19. 對于函數,令集合,則集合M為 A.空集 B.實數集 C.單元素集 D.二元素集20. 設集合A={x|x2-1>0},B={x|log2x>0},則A∩B等于 ( )A.{x|x>1} B.{x|x>0} C.{x|x<-1} D.{x|x<-1或x>1}21. 已知集合M={0,a},N={},若M∩N≠,則a的值為A.1 B.2 C.1或2 D.不為零的任意實數22. 已知集合,,則等于 (D) A. B.R C. D.23. 對于任意的兩個實數對(a,b)和(c,d),規定當且僅當a=c, b=d時(a, b)=(c,d);現定義兩種運算,運算“”為:(a,b)(c,d)=(ac-bd,bc+ad);運算“”為:(a,b)(c,d)=(a+c,b+d).設p、qR.若(1,2)(p、q)=(5,0).則(1,2)(p,q)等于 (B)A. (4,0) B. (2,0) C. (0,2) D. (0,-4)【解析】(1,2)(p,q)=(5,0)24. 設集合= ( ) A. B.[0,2] C. D.25. 已知集合M= ,集合為自然對數的底數),則= A. B. C. D.26. 已知集合 ( ) A.(0,2) B.[-1,1] C.(0,1 D.[-1,227. (2007年山東理)已知集合,,則( )A. B. C. D.解:∵,∴,選B.注意:要搞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點,是整數集還是實數集,是函數的定義域還是值域.28. 已知集合,,若,則下列說法中錯誤的是………………( )A.都不大于1 B.至多一個大于1 C.至少一個小于1 D.不都小于1 29. 設全集U=R,A={x∈N︱1≤x≤10},B={ x∈R︱x 2+ x-6=0},則下圖中陰影表示的集合為 ( ) A.{2} B.{3} C.{-3,2} D.{-2,3} 30. 設全集U=R,集合M=,N=,則下列關系式中正確的是 A.M∩N∈M B.M∪NMC.M∪N=R D.(M)∩N= 易知,故選C。31.三、解答題:1、湖南省長郡中學2008屆高三第六次月考試卷數學(理)試卷設全集,函數的定義域為A,集合,若恰好有2個元素,求a的取值集合。解:時, ∴∴,∴∴當時,在此區間上恰有2個偶數。2、,其中,由中的元素構成兩個相應的集合:,.其中是有序數對,集合和中的元素個數分別為和.若對于任意的,總有,則稱集合具有性質.(I)對任何具有性質的集合,證明:;(II)判斷和的大小關系,并證明你的結論.解:(I)證明:首先,由中元素構成的有序數對共有個.因為,所以;又因為當時,時,,所以當時,.從而,集合中元素的個數最多為,即.(II)解:,證明如下:(1)對于,根據定義,,,且,從而.如果與是的不同元素,那么與中至少有一個不成立,從而與中也至少有一個不成立.故與也是的不同元素.可見,中元素的個數不多于中元素的個數,即,(2)對于,根據定義,,,且,從而.如果與是的不同元素,那么與中至少有一個不成立,從而與中也不至少有一個不成立,故與也是的不同元素.可見,中元素的個數不多于中元素的個數,即,由(1)(2)可知,.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