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全國版】中考一輪復習—歷史 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學案 原卷版 解析版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1953——1976年) ( 10年8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能夠梳理這一時期的基礎知識,能全面把握這一時期的特點。
2.時空觀念:通過年代尺的形式,學生能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掌握新中國發展情況,培養時間的觀念。。
3.史料實證:通過對“兩會”資料的收集,可以表達、交流自己的認識,明白“兩會”的作用。
4.家國情懷:講述王進喜、雷鋒、鄧稼先、焦裕祿的艱苦奮斗的事跡,領會這種精神的內涵,感受家國情懷。
5.唯物史觀:通過本單元復習,了解社會主義的建立,社會主義的艱難探索,在新中國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意義
【內容要點】
一條線索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一個良好開端 中共八大的召開。
四大成就 一五計劃、三大改造、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兩彈一星
三大失誤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四大模范人物 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
知識點1: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1.“一五”計劃為什么優先發展重工業?
受蘇聯影響 工業基礎薄弱 ③加強國防的需要 ④正常國際交往被切斷
2.“一五”計劃的目的: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3.“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②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
4.“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1953年——1957年
“一五”計劃的背景 “一五”計劃建設成就示意圖
5.我國開展“一五”計劃建設的重要條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簡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
(1)條件:①新中國成立,祖國大陸獲得統一;②抗美援朝的勝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為國家的工業化準備了條件。
(2)成就:①工業成就:鞍鋼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必考
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1956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輛汽車);
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地一架噴氣式飛機)
②交通運輸業: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系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巧記:“一五”計劃建設成就: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二鐵(寶成鐵路、鷹廈鐵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廠(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
(3)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黨的正確領導; ②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
③全國人民的支持和艱苦努力; ④蘇聯的幫助。
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二、三大改造
(一)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背景、方式、階段、結果
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國農業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當時貧苦農民缺少生產工具、資金,不合理利用土地等。因此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的建設的需要。
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
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絕大多數農民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式、結果
方式: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結果:1956年90%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原因、方式、創舉、結果
1、原因:私營工商業不利于國計民生。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了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
2、方式:公私合營
3、創舉:和平贖買
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四)三大改造的內容、時間、實質、意義
1.三大改造的內容: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時間:1956年底。
3.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4.三大改造的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知識點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7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70周年)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
2.內容
(1)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3.意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知識點3: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民經濟的調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一、中共八大
(1)時間1956年、地點 北京;
(2)主要內容:主要矛盾 人民對于先進的工業國的需求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要求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根據主要矛盾確定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評價: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
(2)評價: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次嚴重失誤,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難。
(3)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和國家出現經濟困難的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自然災害。
(4)經濟恢復:1961年,黨和政府全面調整經濟,取得顯著成效。
三、國民經濟的調整
1.建設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左”的錯誤)
2.兩大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 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2)特點:浮夸風、高指標、瞎指揮、“共產”風;
(3)后果: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4)國民經濟調整措施: 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5)啟示:經濟發展要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
四、建設成就
①工業方面: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項目。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原有的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內地新建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
②交通方面: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
③科學技術: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
④國防技術:國防尖端技術取得巨大進展。
⑤工業和經濟體系: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知識點4:王進喜、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焦裕祿
1.模范人物:
(1)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表現出艱苦創業的精神;
(2)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表現出了為黨、國家做貢獻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3)解放軍好戰士雷鋒,表現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2.優秀品質:
①愛國主義精神 ②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③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精神 ④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3.影響: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知識點5:“文化大革命”
(1)毛澤東錯誤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把階級矛盾當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
(2)開始的標志:中共中央發出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并成立中央文革小組;
(3)結束的標志: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此事件的意義: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從危難中挽救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
(4)性質: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為爭奪統治階級內部最高領導權的一場內亂;
(5)林彪反革命提集團的覆滅: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墜機事件。
(6)抗爭 二月逆流、四五運動;
(7)四人幫: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
(8)四五運動:是為了紀念周恩來,痛斥了“四人幫”的群眾運動,為粉碎“四人幫”奠定了群眾基礎。
(9)對文革的認識:文革是使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和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啟示:我國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必須堅定不移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中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0)最大的冤案 文革期間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
【易混易錯】
1.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2)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即減輕了了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團結地主中的開明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抗日。
(3)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解放區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2.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
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并在政治上實行中立富農的政策。這樣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
3.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政權進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義?
(1)和平解放西藏。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
(2)抗美援朝。鞏固了新生政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經濟建設為什么要學習蘇聯?
(1)新中國剛劇成立,在經濟建設上沒有經驗可循。
(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中國社會主建設提供了經驗,同時蘇聯對中國進行了援助。
(3)以美國為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政治孤立,軍事威脅的政策,中國與當時的西方國家相互隔絕。
(4)西方兩大陣營對立,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存在著嚴重對立。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下圖為1952年與1957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
根據圖表,結合課本說說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結果,并談談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有何歷史意義。
提示:(1)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2.全國人大會議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區別
比較項 全國人大會議 政治協商會議
性質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
職能 行使國家立法權等,決定國家大事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代行全國人大職權
3.中國特色民主制度
4. 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的變化
三次變化 標志 概況
第一次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鴉片戰爭后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我國由封建社會開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 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第三次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中國近現代工業化探索
【歷史解釋】
1.我國取得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成就的歷史經驗有哪些?
(1)政府高度重視并制定合乎國情的發展規劃。
(2)政府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3)發展經濟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體現了什么原則?
(1)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說明這部憲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3.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1)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已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資產階級已處在被消滅的過程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2)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
(3)通過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所以,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
4.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與作用。
(1)原因:①民族資本家歷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②資本家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③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
(2)作用:①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使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②這一政策為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找到了一條和平過渡的道路。
中共八大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 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教訓
原因:①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不足。②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足。③經濟建設急于求成。④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
(2)教訓:①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要立足本國國情制定相關發展政策。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④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重視民主法制建設等。⑤提高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控能力。
5.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出現失誤的原因
(1)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
(2)全黨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3)廣大人民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愿望非常迫切,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非常高漲。
6.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之間的關系
【唯物史觀】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
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變革。
1.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非社會主義的經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向社會主義過渡過程中,經濟領域的任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分、改造非社會主義的成分,把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2.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和手工業者陸續參加了合作社,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
3.通過三大改造,我國已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家國情懷】
1.時代楷模
2.標語口號體現時代特色
1.(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1953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這樣寫道:“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吹響了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號角的歷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第一個五年計劃
C.公私合營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中的關鍵詞“1953年”“工業化建設”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1953年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B項正確;土地改革的時間是1950年,排除A項;公私合營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排除C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1978年召開,排除D項。故選B項。
2.(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  )
A.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隆重舉行,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C項正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確立于1949年9月召開的第一屆政協會議后,排除A項;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基本政治制度之一,與題干所述“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表述無關,排除B項;開放型經濟新體制是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在主持學習時強調,強調對外開放的主動贏得經濟發展的主動、贏得國際競爭的主動,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3·江蘇常州·統考中考真題)新中國在1953年進入了計劃經濟建設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階段。此階段的建設和改造是為了( )
A.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
C.保障抗美援朝的勝利 D.適應工業化建設需要
【答案】D
【詳解】依據“新中國在1953年進入了計劃經濟建設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階段”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為了解決工業發展遇到的矛盾,我國進行了對改變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社會主義改造,以適應工業建設的需要,D項正確;1952年底,土地改革已經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不符合題意,排除B項;1953年抗美援朝戰爭已經取得勝利,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故選D項。
4.(2023·江蘇鹽城·統考中考真題)“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里的“一橋”位于( )
A.南京 B.沈陽 C.武漢 D.長春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結合所學可知,材料描述的是一五計劃時期修筑的武漢長江大橋,C項正確;“南京、沈陽、長春”與題干材料不符,排除ABD項。故選C項。
5.(2023·江蘇無錫·統考中考真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國家創造了一系列適合中國特點的過渡形式其中在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方面的創舉是( )
A.贖買政策 B.自負盈虧 C.互助合作 D.按勞分配
【答案】A
【詳解】結合所學可知,在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即按全行業公私合營時資本家的資本發給定息。這種贖買政策,實現了和平過渡,是中國社會主義改造的創舉,A項正確;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實行分戶經營,自負盈虧,排除B項;國家對農業、手工業的改造方式是建立生產合作社,實行互助合作,排除C項;改革開放后,改變吃“大鍋飯”的分配方式,實行按勞分配為主,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
6.(2023·江蘇南通·中考真題)下圖是畫家王信創作于 1954 年的宣傳畫。該作品體現出( )
A.土地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 B.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人民參與社會主義改造的熱情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1954年的宣傳畫《走合作化道路,創造更美好的生活》” 并結合所學可知,材料中農民的神情表現了對農業化道路的認可,體現了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可和參與社會主義改造的熱情,C項正確;土地革命1952年完成,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不是合作化運動,也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排除A項;材料反映的是農業領域的變革,與工業化無關,排除B項;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是在1978年,不是合作化運動,也與材料時間不相符,排除D項。故選C項。
7.(2023·江蘇鎮江·統考中考真題)上海水泥廠創辦于20世紀20年代,在當時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和剝削制度下,工人的積極性不高,最高的產量還達不到設計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產量超過設計能力的40%。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產合作社 B.實行公私合營
C.開展大躍進運動 D.推行一五計劃
【答案】B
【詳解】由材料信息可知,上海水泥廠屬于資本主義工商業,材料體現了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作用。通過公私合營,改善了企業的管理制度和勞保條件,工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促進了產量的提高,B項正確;建立生產合作社是對農業和手工業的改造方式,排除A項;大躍進運動始于1958年,與材料中的時間不符,排除C項;一五計劃與材料中上海水泥廠的變化沒有直接聯系,上海水泥廠的變化主要得益于公私合營的實行,排除D項。故選B項。
8.(2023·江蘇南通·中考真題)大寨原是山西省的一個貧窮小山村。新中國建立后,大寨人民開山鑿坡,修造梯田,糧食畝產增長了七倍。1963 年,當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帶領社員自力更生,重建家園。其體現的時代精神是( )
A.開天辟地,敢為人先 B.英勇頑強,舍生忘死
C.艱苦奮斗,奮發圖強 D.實事求是,敢闖新路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新中國建立后,大寨人民開山鑿坡,修造梯田,糧食畝產增長了七倍。1963 年,當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帶領社員自力更生,重建家園”和所學可知,大寨在艱苦條件下努力奮斗,自力更生,不怕困難,積極向上,體現了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C項正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是紅船精神之一,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A項;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抗美援朝精神,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實事求是,敢闖新路是井岡山精神的核心,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D項。故選C項。
9.(2023·湖南株洲·統考中考真題)“1962年,他是河南蘭考縣委書記。……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癥后,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他”是( )
A.焦裕祿 B.雷鋒 C.王進喜 D.鄧稼先
【答案】A
【詳解】1962年12月,焦裕祿調到河南蘭考縣,先后任縣委第二書記、書記。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干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鑄就了“焦裕祿精神”,被稱為“黨的好干部”,故選A項。雷鋒被譽為“解放軍好戰士”,王進喜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人稱“鐵人”。鄧稼先是我國著名科學家,被譽為“兩彈一星元勛”,排除BCD項。故選A項。
10.(2023·湖南長沙·統考中考真題)他是解放軍好戰士,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樂于助人的社會風尚和孜孜以求的“釘子精神”在社會上廣泛弘揚。他是( )
A.羅盛教 B.歐陽海 C.雷鋒 D.袁隆平
【答案】C
【詳解】根據“解放軍好戰士”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雷鋒樂于助人,被稱為解放軍好戰士,C項正確;1952年1月2日,中國人民志愿軍戰士羅盛教在平安南道成川郡石田里為搶救朝鮮落水兒童崔瑩而英勇獻身,排除A項;歐陽海舍身救列車,題干沒有反映,排除B項;袁隆平培育出秈型雜交水稻,排除D項。故選C項。
1.(2023·安徽滁州·統考二模)據統計,1954年1月到4月,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分館俄文書刊借閱總數為1953年同期的5倍,為1952年同期的50倍,東北各研究所俄文書刊借閱量也大幅增加。這表明當時( )
A.科教興國戰略已開始實施 B.對蘇聯經驗的反思蔚然成風
C.工業化建設需求迫切 D.科學研究已與國際前沿接軌
【答案】C
【詳解】依據所學可知,為了有計劃進行社會主義建設,我國政府編制了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第一個五年計劃從1953年開始執行到1957年底完成。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以蘇聯幫助興建的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了1萬多個工業項目。結合題干材料“1954年1月到4月,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分館俄文書刊借閱總數為1953年同期的5倍,為1952年同期的50倍,東北各研究所俄文書刊借閱量也大幅增加。”可知, 這表明當時工業化建設需求迫切,C項正確;“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開始于20世紀的90年代,排除A項;B項在題干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B項;“俄文書刊借閱”不帶代表我國的科學研究已與國際前沿接軌,排除D項。故選C項。
2.(2023·山東青島·統考一模)2023年3月10日,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進行了憲法宣誓。憲法宣誓不僅是一種莊嚴的儀式,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儀式,增強國家工作人員的憲法意識、憲法信仰和憲法觀念。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制定于( )
A.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 B.黨的二十大
C.第一屆全國人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和所學知識可知,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了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C項正確;第一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排除A項;黨的二十大是在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邁上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關鍵時刻召開的一次十分重要的大會,排除B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我國改革開放歷史新時期,與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的制定無關,排除D項。故選C項。
3.(2022下·山東日照·八年級統考期中)下列時間軸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歷史,其中( )

A.①段出現“大躍進”等“左”的錯誤 B.②段主要任務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C.③段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 D.④段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答案】C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53-1957年,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經濟建設,我國開始實施一五計劃,優先發展重工業,C項正確;“大躍進”等“左”的錯誤出現在1958年,排除A項;完成社會主義改造是在1956年,排除B項;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在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后,排除D項。故選C項。
4.(2023·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校考一模)下圖是永久牌自行車在《人民日報》上做的廣告,對該廣告內容解讀最準確是( )

A.可以分期付款表明該廠經營方式靈活 B.這是“一五計劃”取得的重要成就
C.上海制車廠是全行業公私合營的典范 D.永久自行車是鄉鎮企業的拳頭產品
【答案】A
【詳解】根據所學和材料“分期付款”可知,這樣,就促進了產品的銷量,這體現出經營方式靈活,A項正確;“一五”計劃是1953年到1957年,排除B項;“公私合營”是三大改造時的措施,排除C項;永久自行車是國營企業的拳頭產品,排除D項。故選A項。
5.(2023·青海西寧·統考一模)圖片是歷史最好的見證,是歷史再現的寶貴資料。下列圖片中能夠見證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偉大成就的是( )

創建輪船招商局 B.創辦大生紗廠
C.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D.神舟五號飛船成功著陸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第一個五年計劃、成就”和結合所學可知,武漢長江大橋是一五計劃期間修建的,C項正確;輪船招商局是洋務運動時期的,排除A項;大生紗廠是張謇在甲午戰敗后創辦的,排除B項;2003年神舟五號成功返回地面,排除D項。故選C項。
6.(2023·山西忻州·統考二模)建國初,中央在全國各省安排了蘇聯援建項目,主要門類有機械、化工、儀表等,生產各種火炮、槍彈、火藥、柴油機、儀表、魚雷以及飛機、坦克、艦艇配件等。民用項目有蒸汽機車、重型機械、火力發電、水泥制造、礦山設備、地質勘探、礦山冶煉等。這說明新中國( )
A.重工業基礎薄弱 B.現代工業起步得益于蘇聯援助
C.能源重化工業發展迅速 D.與蘇聯較早就建立了外交關系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信息“建國初,中央在全國各省安排了蘇聯援建項目,主要門類有機械、化工、儀表等,生產各種火炮、槍彈、火藥、柴油機、儀表、魚雷以及飛機、坦克、艦艇配件等。民用項目有蒸汽機車、重型機械、火力發電、水泥制造、礦山設備、地質勘探、礦山冶煉等”,可知材料說明新中國現代工業起步得益于蘇聯援助,B項正確;重工業基礎薄弱,題干內容無法體現,題干內容體現的是“建國初,中央在全國各省安排了蘇聯援建項目,主要門類有機械、化工、儀表等,生產各種火炮、槍彈、火藥、柴油機、儀表、魚雷以及飛機、坦克、艦艇配件等。民用項目有蒸汽機車、重型機械、火力發電、水泥制造、礦山設備、地質勘探、礦山冶煉等”,排除A項;能源重化工業發展迅速,題干內容無法反映,題干內容體現的是“建國初,中央在全國各省安排了蘇聯援建項目”,排除C項;與蘇聯較早就建立了外交關系,題干內容沒有體現,題干內容體現的是“建國初,中央在全國各省安排了蘇聯援建項目”,排除D項。故選B項。
7.(2023·江蘇宿遷·統考二模)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智造”,反映了我國工業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標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D.香港、澳門順利回歸
【答案】A
【詳解】從1953年至 1957年,國家有計劃地開展了第一個五年計劃。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一五計劃的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A項正確;土地改革涉及的是農業,排除B項;三大改造是對農業、手工業、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沒有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排除C項;港澳回歸與國家統一有關,排除D項。故選A項。
8.(2023·安徽蕪湖·統考二模)個體小農沒有也很難使用大機器,無力抵御自然災害……隨著工業建設和城鎮、工礦區的發展,分散的、落后的小農經濟所能提供的產品越來越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糧食問題日益嚴重。為此,黨中央( )
A.進行土地改革 B.實施八字方針
C.創辦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D.實行農業生產合作社
【答案】D
【詳解】根據題干“個體小農沒有也很難使用大機器,無力抵御自然災害”“分散的、落后的小農經濟所能提供的產品越來越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可知,題干描述的是土地改革后,中國農村因為仍然實行一家一戶分散經營,面臨許多困難,農產品也滿足不了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為改變這一局面,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引導農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D項正確;題干現象是土地改革后出現的,土地改革針對的是新中國成立后,新解放區存在大量無地和少地的農民現象,排除A項;“八字方針”是針對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導致的嚴重經濟困難采取的措施,排除B項;題干涉及的知識農業,與創辦手工業生產合作社無關,排除C項。故選D項。
9.(2023·天津紅橋·統考二模)以下是幾位同學關于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看法,其中正確的是( )
A.推動了人民公社運動的開展
B.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
C.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D.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答案】D
【詳解】根據所學可知,1953年以1956年,我國進行了三大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D項正確;八大二次會議推動了人民公社運動的開展,一五計劃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1954年一屆人大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排除ABC項。故選D項。
10.(2023·廣東肇慶·統考一模)下圖兩則廣告可共同見證了我國( )

A.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B.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C.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D.開啟了改革開放建設新時期
【答案】B
【詳解】根據題干材料“農業生產合作社”“公私合營”等信息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對農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是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在我國探索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最突出的意義在于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初步確立。1956年底,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著社會主義公有制形式在國民經濟中占據主導地位,從此,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我國開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B項正確;1950-1952年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排除A項;一五計劃完成后,我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排除C項;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啟了改革開放建設新時期,排除D項。故選B項。
11.(2023·江蘇常州·統考一模)有學者說:“在中國經濟史上,私營企業在1956年的集體消亡是獨一無二的事件……在百年現代化歷程中,這是第五次,也是最徹底的國進民退。“關于這段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材料敘述的史實與大躍進時期急于求成的冒進有著密切的關系
B.導致私營企業“集體消亡”的事件是對國民經濟的調整和鞏固
C.“國進民退”實質即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D.私營企業的“集體消亡”是通過走社會主義合作化道路實現的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在中國經濟史上,私營企業在1956年的集體消亡是獨一無二的事件……在百年現代化歷程中,這是第五次,也是最徹底的國進民退。”和所學知識可知,1953-1956年,新中國開展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其實質是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項正確;大躍進運動在1958年開始,時間上不吻合,排除A項;大躍進運動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了“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對國民經濟的調整和鞏固,排除B項;我國對私營企業的改造主要是通過贖買的手段,實現公私合營;排除D項。故選C項。
12.(2023·陜西榆林·校聯考一模)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但分散、落后的農民個體經濟發展緩慢,不能滿足國家工業化對農業的需要。于是,國家引導農民( )
A.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 B.大力發展農村鄉鎮企業
C.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參加農民生產合作社
【答案】D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土地改革以后,一家一戶的分散經營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農產品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需要。于是,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化建設的需要。于是,國家對農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把分散的個體農民組織起來,引導他們參加農業生產合作社,走集體化和共同富裕的社會主義道路,D項正確;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是在農業生產合作社之后,排除A項;大力發展農村鄉鎮企業、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在改革開放后實施的,與題干不符,排除BC項。故選D項。
13.(2023·青海西寧·統考一模)土地問題歷來是農民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以下各國在不同時期對土地采取的措施中搭配錯誤的一項是( )
A.大化改新——土地收歸國有
B.三大改造——采取贖買政策
C.俄國1861年改革——農奴出錢贖買份地
D.美國《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答案】B
【詳解】結合所學知識,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4年起,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逐步發展企業的公私合營,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在改造過程中,國家對資本家占有的生產資料,實行贖買政策,B項說法錯誤,符合題意,B項正確;大化改新時期日本通過公地公民制度把全國土地收歸國有,A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A項;結合所學知識,1861年農奴制改革改革,農民可以得到土地,但是必須繳納贖金,而且土地的估價比實際地價高出兩三倍。農民無力馬上支付贖金者,可以先付贖金20%至25%,其余由國家代付,由農民分在49年內按年償還國家,C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C項;1862年,美國聯邦政府審時度勢,頒布了《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D項說法正確,不符合題意,排除D項。故選B項。
14.(2023·黑龍江佳木斯·撫遠市第三中學校聯考模擬預測)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起來,標志著我國進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事件是( )
A.新中國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個五年計劃
【答案】C
【詳解】根據題干內容,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到1956年底,國家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C項正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排除A項;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消滅了地主階級,農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為土地的主人,但是沒有使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B項;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而我國在1956年底已經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排除D項。故選C項。
15.(2023·陜西安康·統考二模)“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工人。”“他”的典型事跡是( )
A.研制“兩彈一星” B.參加石油會戰
C.治理蘭考災害 D.培育雜交水稻
【答案】B
【詳解】依據所學知識可知,鐵人王進喜的典型事跡是參加石油會戰。王進喜在大慶石油會戰中,組織全隊職工用“人拉肩扛”的方法搬運和安裝鉆機,用“盆端桶提”的辦法運水保開鉆,打出了大慶油田的第一口油井。他常說:“寧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曾不顧腿傷跳進泥漿池,用身體攪拌泥漿壓井噴,成為我國石油工人艱苦創業的一面旗幟,被群眾譽為“鐵人”,B項正確;研制原子彈的是鄧稼先,排除A項;治理蘭考災害是焦裕祿,排除C項;培育雜交水稻是袁隆平,排除D項。故選B項。
16.(2023·湖南婁底·統考一模)新化縣某學校組織學生到某紀念館進行研學旅行,解說員深情地說:“他被譽為解放軍的好戰士;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毛澤東曾題詞向他學習。”“他”是( )
A.焦裕祿 B.雷鋒 C.羅盛教 D.王進喜
【答案】B
【詳解】據材料“他被譽為解放軍的好戰士;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毛澤東曾題詞向他學習”可知,材料中毛澤東是為“雷鋒”題詞,稱之為“解放軍的好戰士”,B項正確;焦裕祿被群眾譽為“黨的好干部”,與材料不符,排除A項;羅盛教是國際共產主義戰士,與材料不符,排除C項;王進喜是石油工人,被稱之為“鐵人”,排除D項。故選B項。
17.(2023·福建漳州·統考模擬預測)下面體現出的時代精神是( )
世界冠軍要咱當大地回春練兵忙,磨好刀槍整好裝。只待戰令一聲下,躍馬揚鞭上戰場---王進喜創作的詩歌,《世界冠軍要咱當》(選段)
A.救亡圖存,保家衛國 B.艱苦奮斗,頑強拼搏
C.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D.改革創新,開拓進取
【答案】B
【詳解】根據圖片信息“王進喜創作的詩歌”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王進喜是中國黑龍江省大慶市大慶油田石油工人,因用自己身體制伏井噴而家喻戶曉,人稱“鐵人”。在王進喜身上體現的是艱苦奮斗,頑強拼搏的時代精神,B項正確;救亡圖存,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改革創新,與王進喜不符,排除ACD項。故選B項。
18.(2023·福建漳州·統考模擬預測)在全國興起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某高校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英模人物,根據如圖的“海報”,符合主題的人物是( )
A.王進喜 B.焦裕祿 C.雷鋒 D.黃繼光
【答案】A
【詳解】根據圖片中的關鍵信息大慶可知,社會主義探索和建設時期,王進喜是大慶油田的著名工人被稱為“鐵人”,A項正確;焦裕祿是河南蘭考縣的書記被譽為黨的好干部,地點不符合,排除B項;雷鋒因樂于助人被譽為黨的好戰士,排除C項;黃繼光是抗美援朝戰爭時期犧牲的烈士,與題意地點不符,排除D項。故選A項。
19.(2023下·北京通州·八年級統考期中)下面兩位人物體現出的共同時代精神是( )
《人民日報》報道,焦裕祿抱病帶領全縣人民與嚴重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奮力改變蘭考縣貧困面貌。 《人民日報》報道:王進喜率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當井噴險情發生時,他不顧腿傷,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
A.心系祖國,嚴謹治學 B.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C.艱苦奮斗、無私奉獻 D.堅持科學、崇尚民主
【答案】C
【詳解】根據材料中的關鍵字焦裕祿、王進喜可知,他們是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和探索時期的先進人物,在他們身上體現出了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精神,C項正確;題意中未反映出嚴謹治學,排除A項;題意中未體現立黨為公,排除B項;題意中未提及堅持科學崇尚民主,排除D項。故選C項。
20.(2023·湖北·校聯考模擬預測)雷鋒曾說:“望花區成立了一個人民公社,我把平時節約下來的一百元錢,支援了他們;遼陽市遭受了洪水的災害,我把省吃儉用積存的一百元錢寄給了遼陽災區人民。……我就是長著一個心眼,我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主義。”這體現了雷鋒( )
A.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 B.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奮斗精神
C.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的革命精神 D.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答案】A
【詳解】根據材料“望花區成立了一個人民公社,我把平時節約下來的一百元錢,支援了他們;遼陽市遭受了洪水的災害,我把省吃儉用積存的一百元錢寄給了遼陽災區人民”可知,雷鋒把自己省吃儉用積存的錢捐給了人民公社和遼陽災區人民,體現了雷鋒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A項正確;題干強調的是雷鋒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 ,未說明其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奮斗精神,排除B項;抗美援朝精神體現出一種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的革命精神,排除C項;紅船精神體現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排除D項。故選A項。
綜合題
21.(2023·陜西安康·統考二模)我們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圍繞“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開展了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政權建設】
材料一:
瑞金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規定:“中華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的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只有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農、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
——摘編自余伯沆、何友良《中國蘇區史》等
【團結抗戰】
材料二:
毛澤東在延安撰寫《論持久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抗日作戰形式應該是“基本的游擊戰”……并強調:“兵民乃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抗戰時期,中共決定把“在農村中的組織,改名為農民會”。農民會是包括一切農民(除反動分子和漢奸外)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群眾組織。……通過了新的《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新的選舉條例在選舉原則、選舉資格、選舉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比較符合農民特點的規定。中共為了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還積極鼓勵農民監督政府和干部的工作。——摘編自張俊國《延安時期黨的農民民主政權建設工作初探》
【法制經濟】材料三:第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第17條一切國家機關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經常保持同群眾的密切聯系,傾聽群眾的意見,接受群眾的監督。
第18條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從憲法和法律,努力為人民服務。
——節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農村外出勞動力流向東、中、西部地區的比例表(單位:%)
年份 東部 中部 西部
1991 57.4 26.1 16.5
1994 74.5 14.2 11.3
1996 70 17.6 12.4
1998 82.3 9.4 8.3
【人民至上】
材料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改,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就是說:我們依靠人民打下江山,我們的江山就是人民;擁有人民就擁有江山,擁有了江山就要為了人民;我們以人民為江山,人民就是我們的靠山!
——摘編自李興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做焦裕祿式的好干部”有感》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政權的性質。并分析其建立的歷史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實踐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具體戰法。根據材料二文字,概括陜甘寧邊區推進民主政權建設的舉措。
(3)根據材料三文字,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的重要地位。根據材料三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90年代中國農村外出勞動力主要流向東部的原因。
(4)根據材料四,指出中國共產黨“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目的。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句話的理解。
【答案】(1)性質:工農民主專政的蘇維埃政權。
歷史條件:中國共產黨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共產黨人在全國創建了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得到發展;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指導。
(2)戰法: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
舉措:倡導成立農民會等群眾性組織;制定新的選舉條例,完善選舉制度;鼓勵農民監督邊區政府和干部。
(3)地位: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原因: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對外開放的深入,促進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活力;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提高了企業的用工需求。
(4)目的: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理解: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使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和創造力得以釋放;國家發展要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等。
【詳解】(1)性質:根據材料一“中華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的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政權的性質是工農民主專政的蘇維埃政權。
歷史條件:根據所學可知,其建立的歷史條件是中國共產黨開辟了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共產黨人在全國創建了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武裝力量得到發展;共產國際對中國革命的指導。
(2)戰法:結合所學知識可知,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實踐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具體戰法有麻雀戰、地道戰、地雷戰、破襲戰、水上游擊戰等。
舉措::根據材料二文字“抗戰時期,中共決定把‘在農村中的組織,改名為農民會’。農民會是包括一切農民(除反動分子和漢奸外)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群眾組織。……通過了新的《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新的選舉條例在選舉原則、選舉資格、選舉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比較符合農民特點的規定。中共為了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還積極鼓勵農民監督政府和干部的工作”可知,陜甘寧邊區推進民主政權建設的舉措包括倡導成立農民會等群眾性組織;制定新的選舉條例,完善選舉制度;鼓勵農民監督邊區政府和干部。
(3)地位:根據材料三文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并結合所學可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的重要地位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原因:根據材料三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0世紀90年代中國農村外出勞動力主要流向東部的原因有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解放了農村生產力;對外開放的深入,促進了東部沿海地區的經濟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激發了經濟發展的活力;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開展,提高了企業的用工需求。
(4)目的:根據材料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可知,中國共產黨“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目的是實現全體人民共同富裕。
理解: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可得出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句話的理解是,歷史的真正創造者是人民群眾,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新中國的成立,使人民成為國家的主人;中國共產黨始終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群眾的主人翁精神和創造力得以釋放;國家發展要緊緊依靠人民,充分發揮人民的主體作用,尊重人民的首創精神;堅持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的奮斗目標等。
22.(2023·河北唐山·統考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6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國內國外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正向著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轉變。中國為適應這種新的變化,《論十大關系》不論在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方針。“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是《論十大關系》的基本方針,這就是毛澤東關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
——摘編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
材料二:下圖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6年中國面臨的國內外“重大變化”。
(2)據材料二,自己提煉一個觀點并從材料中提取至少二條與之相關的信息進行闡述。
(3)綜合上述材料,探究這一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答案】(1)國內: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或三大改造完成);一五計劃順利推進。國外:兩極格局形成(兩大陣營對峙局面形成)。
(2)示例1觀點: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闡述:我國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涉及冶金、汽車、機械、煤炭、石油、電力、通信、化學、國防等領域,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大慶油田(勝利油田)、武漢鋼鐵公司(包頭鋼鐵公司、攀枝花鋼鐵工業基地、酒泉鋼鐵廠)、湖北第二汽車制造廠等是典型代表。示例2觀點:我國科技取得顯著成就。闡述:科技特別是國防科技取得了顯著成就。如“兩彈一星”(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發射成功);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成功;袁隆平成功培育秈型雜交水稻;成都航空工業基地的建設:第一臺大型快速通用數字計算機試制成功。示例3觀點:我國這一時期形成了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闡述: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兩彈元勛”鄧稼先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示例4觀點:我國在這一時期取得的成就具有開創性、奠基性意義。闡述:這一時期我國在多個領域(比如新興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等)實現由無到有的突破,為后續的建設打下重要基礎。如我國第一臺大型快速通用數字計算機的研制成功,我國第一顆人造衛星發射成功,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第一顆氫彈爆炸成功等都是典型代表。
(3)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毛澤東(或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指導;廣大人民(勞動群眾、科技工作者)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
【詳解】(1)國內:根據所學可知,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標志我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1956年我國一五計劃順利推進。國外:根據所學可知,1955年華沙條約組織建立,標志兩極格局形成。
(2)示例1:根據材料二“1958-1976年主要建設成就”,可擬出觀點:我國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闡述:根據材料和所學,首先說明我國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涉及冶金、汽車、機械、煤炭、石油、電力、通信、化學、國防等領域,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然后列舉史實:大慶油田、武漢鋼鐵公司、湖北第二汽車制造廠等是典型代表。示例2:根據圖片中先進人物代表,可擬出觀點:觀點:我國這一時期形成了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闡述:根據材料和所學,首先說明在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過程中,廣大人民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涌現出無數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形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時代精神。然后列舉代表人物:“鐵人”王進喜、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解放軍好戰士雷鋒、“兩彈元勛”鄧稼先等都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他觀點,符合史實即可。
(3)綜合材料,可從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對社會主義建設的正確指導;廣大人民的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等方面進行總結。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八下第二單元 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與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
(1953——1976年) ( 10年8考)
【時空線索】
【課程標準】
1.歷史解釋:通過自主閱讀課本,以及總復習的配套資料,能夠梳理這一時期的基礎知識,能全面把握這一時期的特點。
2.時空觀念:通過年代尺的形式,學生能從新中國成立以來掌握新中國發展情況,培養時間的觀念。。
3.史料實證:通過對“兩會”資料的收集,可以表達、交流自己的認識,明白“兩會”的作用。
4.家國情懷:講述王進喜、雷鋒、鄧稼先、焦裕祿的艱苦奮斗的事跡,領會這種精神的內涵,感受家國情懷。
5.唯物史觀:通過本單元復習,了解社會主義的建立,社會主義的艱難探索,在新中國發展歷史中的重要意義
【內容要點】
一條線索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前進。
一個良好開端 中共八大的召開。
四大成就 一五計劃、三大改造、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兩彈一星
三大失誤 “大躍進”運動、人民公社化運動、“文化大革命”。
四大模范人物 王進喜、鄧稼先、焦裕祿、雷鋒。
知識點1:第一個五年計劃;三大改造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
1.“一五”計劃為什么優先發展重工業?
受蘇聯影響 工業基礎薄弱 ③加強國防的需要 ④正常國際交往被切斷
2.“一五”計劃的目的:為了有計劃的進行社會主義建設。
3.“一五”計劃的基本任務: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
②相應的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③相應的培養建設人才。
4.“一五”計劃的起止時間:1953年——1957年
“一五”計劃的背景 “一五”計劃建設成就示意圖
5.我國開展“一五”計劃建設的重要條件有哪些?取得了哪些成就?簡析取得重大成就原因?
(1)條件:①新中國成立,祖國大陸獲得統一;②抗美援朝的勝利;③土地改革的完成,為國家的工業化準備了條件。
(2)成就:①工業成就:鞍鋼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等三大工程建成投產;★★★★必考
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1956年,生產出中國第一輛汽車);
沈陽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制成功地一架噴氣式飛機)
②交通運輸業:寶成、鷹廈等鐵路30余條
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密切了內地與邊疆的聯系
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巧記:“一五”計劃建設成就:一橋(武漢長江大橋)、二鐵(寶成鐵路、鷹廈鐵路)、三公路(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四廠(鞍山鋼鐵公司無縫鋼管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和飛機制造廠)。
(3)取得重大成就的原因:①黨的正確領導; ②穩定的國際、國內環境
③全國人民的支持和艱苦努力; ④蘇聯的幫助。
6.意義: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二、三大改造
(一)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背景、方式、階段、結果
背景:土地改革后,我國農業是一家一戶分散經營,當時貧苦農民缺少生產工具、資金,不合理利用土地等。因此影響農業生產的發展,滿足不了國家工業化的建設的需要。
方式:農業生產合作社
階段:農業互助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
結果:1955年全國掀起農業合作化的高潮。1956年絕大多數農民參加了農業生產合作社。
(二)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方式、結果
方式: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結果:1956年90%的個體手工業者參加了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三)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原因、方式、創舉、結果
1、原因:私營工商業不利于國計民生。一些私營工商業主為了牟取暴利而不顧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甚至采取不法手段,嚴重擾亂了經濟秩序。
2、方式:公私合營
3、創舉:和平贖買
結果:1956年初,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
(四)三大改造的內容、時間、實質、意義
1.三大改造的內容:國家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三大改造完成時間:1956年底。
3.三大改造的實質: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4.三大改造的意義:三大改造的完成標志社會主義制度在我國建立起來(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知識點2: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確立70周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通過70周年)
一、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
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1.時間、地點:1954年9月在北京召開。
2.內容
(1)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2)選舉毛澤東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朱德為副主席,劉少奇為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委員長;決定周恩來為國務院總理。
3.意義: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標志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奠定了基礎。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地位:這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意義: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確定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知識點3:中共八大“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國民經濟的調整;社會主義建設成就
一、中共八大
(1)時間1956年、地點 北京;
(2)主要內容:主要矛盾 人民對于先進的工業國的需求和落后的農業國之間的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要求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狀況之間的矛盾;根據主要矛盾確定的主要任務: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實現國家工業化,逐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3)評價: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良好開端。
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標志:高指標、瞎指揮、浮夸風、共產風。
(2)評價:是黨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一次嚴重失誤,給國家和人民帶來前所未有的經濟困難。
(3)20世紀五六十年代黨和國家出現經濟困難的原因: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自然災害。
(4)經濟恢復:1961年,黨和政府全面調整經濟,取得顯著成效。
三、國民經濟的調整
1.建設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提出“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左”的錯誤)
2.兩大失誤:“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反映了人民群眾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落后的愿望, 但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2)特點:浮夸風、高指標、瞎指揮、“共產”風;
(3)后果:加上當時自然災害嚴重等因素,國民經濟發生嚴重困難;
(4)國民經濟調整措施: 中共中央提出的“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八字方針。
(5)啟示:經濟發展要實事求是、遵循客觀規律、一切從實際出發。
四、建設成就
①工業方面:工業生產能力和技術水平大大提高,建成一大批大中型項目。武漢、包頭兩大鋼鐵基地,大慶油田、勝利油田和大港油田建成。1965年,我國實現了原油和石油產品的全部自給。原有的沿海工業基地得到加強,內地新建了不同規模的現代工業。新興的電子工業、原子能工業、航天工業從無到有地發展起來。
②交通方面:修建了蘭新、蘭青、包蘭等鐵路。
③科學技術:我國首先完成了人工合成結晶牛胰島素,在世界上居于領先地位。
④國防技術:國防尖端技術取得巨大進展。
⑤工業和經濟體系: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知識點4:王進喜、雷鋒、錢學森、鄧稼先、焦裕祿
1.模范人物:
(1)大慶石油工人“鐵人”王進喜,表現出艱苦創業的精神;
(2)黨的好干部焦裕祿,表現出了為黨、國家做貢獻和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3)解放軍好戰士雷鋒,表現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2.優秀品質:
①愛國主義精神 ②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的精神③為社會主義奮斗的精神 ④密切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3.影響:我國初步形成了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知識點5:“文化大革命”
(1)毛澤東錯誤地分析了當時的形勢,把階級矛盾當成了社會的主要矛盾;
(2)開始的標志:中共中央發出開展“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并成立中央文革小組;
(3)結束的標志:江青反革命集團被粉碎;此事件的意義:結束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內亂,從危難中挽救了中國社會主義事業。
(4)性質: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為爭奪統治階級內部最高領導權的一場內亂;
(5)林彪反革命提集團的覆滅:1971年九一三事件林彪墜機事件。
(6)抗爭 二月逆流、四五運動;
(7)四人幫:江青、張春橋、姚文元、王洪文。
(8)四五運動:是為了紀念周恩來,痛斥了“四人幫”的群眾運動,為粉碎“四人幫”奠定了群眾基礎。
(9)對文革的認識:文革是使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和國民經濟遭到嚴重破壞、拉大了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啟示:我國要加強民主法制建設,反對任何形式的個人崇拜;必須堅定不移地把黨和國家的工作重點放到經濟建設中來,大力發展社會生產力;要一切從實際出發,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10)最大的冤案 文革期間強加給劉少奇的種種罪名。
【易混易錯】
1.從中國共產黨成立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時期∶打土豪、分田地、廢除封建剝削和債務。調動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鞏固和發展了農村革命根據地。
(2)抗日戰爭時期∶實行地主減租減息、農民交租交息的土地政策。即減輕了了農民的負擔,提高農民抗日和生產的積極性,又有利于團結地主中的開明分子,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一致抗日。
(3)人民解放戰爭時期∶在解放區,頒布《中國土地法大綱》,實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解放區無地少地的農民分到土地,激發了農民革命和生產的哦積極性,成為解放戰爭迅速取得勝利的一個可靠保證。
2.土地改革為什么要把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
有利于恢復和發展生產。這次土地改革,注意保存富農經濟、并在政治上實行中立富農的政策。這樣使中農放心,他們的利益不會受到損害,也有利于穩定城市中的民族資產階級,孤立地主階級,減少土地改革中的阻力,從而有利于發展生產。
3.新中國成立后,為鞏固新生政權進行了那些努力?各有何重要意義?
(1)和平解放西藏。祖國大陸獲得統一,各族人民實現大團結。
(2)抗美援朝。鞏固了新生政權,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打擊了美國的侵略政策,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了一個相對穩定的國際環境。
(3)土地改革。土地改革的完成,徹底摧毀了我國存在兩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階級也被消滅;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這使人民政權更加鞏固,也大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農業生產獲得迅速恢復和發展,為國家的工業化建設準備了條件。
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的經濟建設為什么要學習蘇聯?
(1)新中國剛劇成立,在經濟建設上沒有經驗可循。
(2)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中國社會主建設提供了經驗,同時蘇聯對中國進行了援助。
(3)以美國為的西方國家對中國進行經濟封鎖,政治孤立,軍事威脅的政策,中國與當時的西方國家相互隔絕。
(4)西方兩大陣營對立,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上存在著嚴重對立。
【核心素養】
【史料實證】
1.下圖為1952年與1957年我國工農業主要產品的產量。
根據圖表,結合課本說說我國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結果,并談談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有何歷史意義。
提示:(1)結果:到1957年底,第一個五年計劃絕大部分指標大幅度超額完成。
2.全國人大會議與政治協商會議的區別
比較項 全國人大會議 政治協商會議
性質 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機構
職能 行使國家立法權等,決定國家大事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
成立 成立于1954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每屆任期五年 成立于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代行全國人大職權
3.中國特色民主制度
4. 中國近現代社會性質的變化
三次變化 標志 概況
第一次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鴉片戰爭后被迫簽訂中英《南京條約》,我國由封建社會開始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第二次 中華人民共 和國成立 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我國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進入新民主主義社會
第三次 三大改造完成 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國由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到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5.中國近現代工業化探索
【歷史解釋】
1.我國取得第一個五年計劃建設成就的歷史經驗有哪些?
(1)政府高度重視并制定合乎國情的發展規劃。
(2)政府要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3)發展經濟需要一個安定團結的社會環境。
2.《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體現了什么原則?
(1)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體現了社會主義原則。
(2)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說明這部憲法是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3.三大改造的實質是什么
(1)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已由個體農民轉變為合作化的農民,資產階級已處在被消滅的過程中,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被改造成自食其力的勞動者。
(2)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
(3)通過三大改造,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我國建立起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從此,我國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4)所以,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資料所有制的社會變革。
4.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和平贖買政策的原因與作用。
(1)原因:①民族資本家歷史上反帝反封建,支持中國革命;②資本家也擁護社會主義改造;③資本家有管理經驗,社會主義建設需要這樣的人才。
(2)作用:①減少了資產階級對社會主義改造的阻力,使資本家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有利于把資產階級的生產資料逐步收歸國有;②這一政策為國家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找到了一條和平過渡的道路。
中共八大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出現失誤的原因是什么 這給我們帶來了什么教訓
原因:①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不足。②對經濟發展規律和中國經濟的基本情況認識不足。③經濟建設急于求成。④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
(2)教訓:①經濟建設要遵循客觀經濟規律。②要立足本國國情制定相關發展政策。③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調整生產關系以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④要堅持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堅持黨的民主集中制,重視民主法制建設等。⑤提高對重大自然災害的防控能力。
5.探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出現失誤的原因
(1)黨和人民對社會主義建設的艱巨性、復雜性和長期性估計不足;
(2)全黨缺乏領導大規模經濟建設的經驗;急于求成,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
(3)廣大人民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愿望非常迫切,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的熱情非常高漲。
6.土地改革、抗美援朝、“一五”計劃、三大改造之間的關系
【唯物史觀】理解三大改造的實質
三大改造的實質是生產關系的變革。
1.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社會主義性質的國營經濟居于領導地位,非社會主義的經濟也占有很大的比重。在向社會主義過渡過程中,經濟領域的任務就是發展社會主義的成分、改造非社會主義的成分,把個體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改造成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建立社會主義的經濟基礎。
2.隨著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社會主義改造任務的基本完成,農民和手工業者陸續參加了合作社,資產階級中的絕大多數人已經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我國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已基本解決,幾千年來階級剝削的歷史已基本結束。
3.通過三大改造,我國已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初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家國情懷】
1.時代楷模
2.標語口號體現時代特色
1.(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1953年《人民日報》的元旦社論這樣寫道:“工業化——這是我國人民百年來夢寐以求的理想。”吹響了新中國工業化建設號角的歷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 B.第一個五年計劃
C.公私合營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2.(2023·黑龍江大慶·中考真題)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這就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定了(  )
A.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B.民族區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D.開放型經濟新體制
3.(2023·江蘇常州·統考中考真題)新中國在1953年進入了計劃經濟建設和生產資料所有制改造的新階段。此階段的建設和改造是為了( )
A.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 B.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
C.保障抗美援朝的勝利 D.適應工業化建設需要
4.(2023·江蘇鹽城·統考中考真題)“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里的“一橋”位于( )
A.南京 B.沈陽 C.武漢 D.長春
5.(2023·江蘇無錫·統考中考真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在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國家創造了一系列適合中國特點的過渡形式其中在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方面的創舉是( )
A.贖買政策 B.自負盈虧 C.互助合作 D.按勞分配
6.(2023·江蘇南通·中考真題)下圖是畫家王信創作于 1954 年的宣傳畫。該作品體現出( )
A.土地改革極大地解放了生產力 B.工業化建設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C.人民參與社會主義改造的熱情 D.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全面推行
7.(2023·江蘇鎮江·統考中考真題)上海水泥廠創辦于20世紀20年代,在當時資本主義的經營管理和剝削制度下,工人的積極性不高,最高的產量還達不到設計能力的90%。1956年后,工人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出來,產量超過設計能力的40%。促使這一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建立生產合作社 B.實行公私合營
C.開展大躍進運動 D.推行一五計劃
8.(2023·江蘇南通·中考真題)大寨原是山西省的一個貧窮小山村。新中國建立后,大寨人民開山鑿坡,修造梯田,糧食畝產增長了七倍。1963 年,當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災害,黨支部書記陳永貴帶領社員自力更生,重建家園。其體現的時代精神是( )
A.開天辟地,敢為人先 B.英勇頑強,舍生忘死
C.艱苦奮斗,奮發圖強 D.實事求是,敢闖新路
9.(2023·湖南株洲·統考中考真題)“1962年,他是河南蘭考縣委書記。……他得知自己患了癌癥后,仍頑強堅持工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被人民稱頌為‘黨的好干部’。”“他”是( )
A.焦裕祿 B.雷鋒 C.王進喜 D.鄧稼先
10.(2023·湖南長沙·統考中考真題)他是解放軍好戰士,在他的精神感召下,樂于助人的社會風尚和孜孜以求的“釘子精神”在社會上廣泛弘揚。他是( )
A.羅盛教 B.歐陽海 C.雷鋒 D.袁隆平
1.(2023·安徽滁州·統考二模)據統計,1954年1月到4月,中國科學院圖書館上海分館俄文書刊借閱總數為1953年同期的5倍,為1952年同期的50倍,東北各研究所俄文書刊借閱量也大幅增加。這表明當時( )
A.科教興國戰略已開始實施 B.對蘇聯經驗的反思蔚然成風
C.工業化建設需求迫切 D.科學研究已與國際前沿接軌
2.(2023·山東青島·統考一模)2023年3月10日,新一屆國家領導人在人民大會堂進行了憲法宣誓。憲法宣誓不僅是一種莊嚴的儀式,更重要的是通過這一儀式,增強國家工作人員的憲法意識、憲法信仰和憲法觀念。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憲法制定于( )
A.第一屆全國政治協商會議 B.黨的二十大
C.第一屆全國人大 D.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3.(2022下·山東日照·八年級統考期中)下列時間軸反映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段歷史,其中( )

A.①段出現“大躍進”等“左”的錯誤 B.②段主要任務是完成社會主義改造
C.③段國家優先發展重工業 D.④段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
4.(2023·海南省直轄縣級單位·校考一模)下圖是永久牌自行車在《人民日報》上做的廣告,對該廣告內容解讀最準確是( )

A.可以分期付款表明該廠經營方式靈活 B.這是“一五計劃”取得的重要成就
C.上海制車廠是全行業公私合營的典范 D.永久自行車是鄉鎮企業的拳頭產品
5.(2023·青海西寧·統考一模)圖片是歷史最好的見證,是歷史再現的寶貴資料。下列圖片中能夠見證我國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取得偉大成就的是( )

創建輪船招商局 B.創辦大生紗廠
C.武漢長江大橋通車 D.神舟五號飛船成功著陸
6.(2023·山西忻州·統考二模)建國初,中央在全國各省安排了蘇聯援建項目,主要門類有機械、化工、儀表等,生產各種火炮、槍彈、火藥、柴油機、儀表、魚雷以及飛機、坦克、艦艇配件等。民用項目有蒸汽機車、重型機械、火力發電、水泥制造、礦山設備、地質勘探、礦山冶煉等。這說明新中國( )
A.重工業基礎薄弱 B.現代工業起步得益于蘇聯援助
C.能源重化工業發展迅速 D.與蘇聯較早就建立了外交關系
7.(2023·江蘇宿遷·統考二模)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再到“中國智造”,反映了我國工業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標志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的是( )
A.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 D.香港、澳門順利回歸
8.(2023·安徽蕪湖·統考二模)個體小農沒有也很難使用大機器,無力抵御自然災害……隨著工業建設和城鎮、工礦區的發展,分散的、落后的小農經濟所能提供的產品越來越不能滿足國家經濟建設發展的需要,糧食問題日益嚴重。為此,黨中央( )
A.進行土地改革 B.實施八字方針
C.創辦手工業生產合作社 D.實行農業生產合作社
9.(2023·天津紅橋·統考二模)以下是幾位同學關于我國“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看法,其中正確的是( )
A.推動了人民公社運動的開展
B.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
C.制定了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
D.實現了生產資料私有制向社會主義公有制的轉變
0.(2023·廣東肇慶·統考一模)下圖兩則廣告可共同見證了我國( )

A.徹底摧毀了封建土地制度 B.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C.開始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D.開啟了改革開放建設新時期
11.(2023·江蘇常州·統考一模)有學者說:“在中國經濟史上,私營企業在1956年的集體消亡是獨一無二的事件……在百年現代化歷程中,這是第五次,也是最徹底的國進民退。“關于這段材料理解正確的是( )
A.材料敘述的史實與大躍進時期急于求成的冒進有著密切的關系
B.導致私營企業“集體消亡”的事件是對國民經濟的調整和鞏固
C.“國進民退”實質即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
D.私營企業的“集體消亡”是通過走社會主義合作化道路實現的
12.(2023·陜西榆林·校聯考一模)土地改革使農民獲得了土地,但分散、落后的農民個體經濟發展緩慢,不能滿足國家工業化對農業的需要。于是,國家引導農民( )
A.開展人民公社化運動 B.大力發展農村鄉鎮企業
C.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 D.參加農民生產合作社
13.(2023·青海西寧·統考一模)土地問題歷來是農民最關心的民生問題。以下各國在不同時期對土地采取的措施中搭配錯誤的一項是( )
A.大化改新——土地收歸國有
B.三大改造——采取贖買政策
C.俄國1861年改革——農奴出錢贖買份地
D.美國《宅地法》——鼓勵農民到西部耕種
14.(2023·黑龍江佳木斯·撫遠市第三中學校聯考模擬預測)社會主義制度基本確立起來,標志著我國進人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事件是( )
A.新中國成立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D.第一個五年計劃
15.(2023·陜西安康·統考二模)“他身上體現出來的‘鐵人精神’,激勵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工人。”“他”的典型事跡是( )
A.研制“兩彈一星” B.參加石油會戰
C.治理蘭考災害 D.培育雜交水稻
16.(2023·湖南婁底·統考一模)新化縣某學校組織學生到某紀念館進行研學旅行,解說員深情地說:“他被譽為解放軍的好戰士;他走到哪里好事就做到哪里;毛澤東曾題詞向他學習。”“他”是( )
A.焦裕祿 B.雷鋒 C.羅盛教 D.王進喜
17.(2023·福建漳州·統考模擬預測)下面體現出的時代精神是( )
世界冠軍要咱當大地回春練兵忙,磨好刀槍整好裝。只待戰令一聲下,躍馬揚鞭上戰場---王進喜創作的詩歌,《世界冠軍要咱當》(選段)
A.救亡圖存,保家衛國 B.艱苦奮斗,頑強拼搏
C.解放思想,實事求是 D.改革創新,開拓進取
18.(2023·福建漳州·統考模擬預測)在全國興起的勞動教育實踐活動中,某高校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時期的英模人物,根據如圖的“海報”,符合主題的人物是( )
A.王進喜 B.焦裕祿 C.雷鋒 D.黃繼光
19.(2023下·北京通州·八年級統考期中)下面兩位人物體現出的共同時代精神是( )
《人民日報》報道,焦裕祿抱病帶領全縣人民與嚴重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奮力改變蘭考縣貧困面貌。 《人民日報》報道:王進喜率鉆井隊到大慶參加石油大會戰,當井噴險情發生時,他不顧腿傷,用身體攪拌泥漿,制服了井噴。
A.心系祖國,嚴謹治學 B.立黨為公、執政為民
C.艱苦奮斗、無私奉獻 D.堅持科學、崇尚民主
20.(2023·湖北·校聯考模擬預測)雷鋒曾說:“望花區成立了一個人民公社,我把平時節約下來的一百元錢,支援了他們;遼陽市遭受了洪水的災害,我把省吃儉用積存的一百元錢寄給了遼陽災區人民。……我就是長著一個心眼,我一心向著黨,向著社會主義,向著共產主義。”這體現了雷鋒( )
A.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 B.謙虛謹慎、戒驕戒躁的奮斗精神
C.不怕犧牲、英勇作戰的革命精神 D.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精神
綜合題
21.(2023·陜西安康·統考二模)我們黨來自于人民,為人民而生,因人民而興。某校九年級(1)班同學圍繞“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開展了探究活動,請你參與。
【政權建設】
材料一:
瑞金臨時中央政府大禮堂
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明確規定:“中華蘇維埃政權所建設的是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的國家。在蘇維埃政權下,所有的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都有權選派代表掌握政權的管理。只有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農、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
——摘編自余伯沆、何友良《中國蘇區史》等
【團結抗戰】
材料二:
毛澤東在延安撰寫《論持久戰》 在《論持久戰》中,毛澤東指出:抗日作戰形式應該是“基本的游擊戰”……并強調:“兵民乃勝利之本”,“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眾之中”。 抗戰時期,中共決定把“在農村中的組織,改名為農民會”。農民會是包括一切農民(除反動分子和漢奸外)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性質的群眾組織。……通過了新的《陜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選舉條例》。新的選舉條例在選舉原則、選舉資格、選舉方法等方面都做出了比較符合農民特點的規定。中共為了密切黨群干群關系,還積極鼓勵農民監督政府和干部的工作。——摘編自張俊國《延安時期黨的農民民主政權建設工作初探》
【法制經濟】材料三:第2條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第17條一切國家機關必須依靠人民群眾,經常保持同群眾的密切聯系,傾聽群眾的意見,接受群眾的監督。
第18條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必須效忠人民民主制度,服從憲法和法律,努力為人民服務。
——節選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
農村外出勞動力流向東、中、西部地區的比例表(單位:%)
年份 東部 中部 西部
1991 57.4 26.1 16.5
1994 74.5 14.2 11.3
1996 70 17.6 12.4
1998 82.3 9.4 8.3
【人民至上】
材料四: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我們的責任,就是要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繼續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改,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堅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就是說:我們依靠人民打下江山,我們的江山就是人民;擁有人民就擁有江山,擁有了江山就要為了人民;我們以人民為江山,人民就是我們的靠山!
——摘編自李興慧《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做焦裕祿式的好干部”有感》等
(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30年代中國共產黨建立的政權的性質。并分析其建立的歷史條件。
(2)結合所學知識,列舉敵后抗日根據地軍民實踐毛澤東《論持久戰》的具體戰法。根據材料二文字,概括陜甘寧邊區推進民主政權建設的舉措。
(3)根據材料三文字,指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54年)的重要地位。根據材料三表格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20世紀90年代中國農村外出勞動力主要流向東部的原因。
(4)根據材料四,指出中國共產黨“不斷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的根本目的。綜合上述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這句話的理解。
22.(2023·河北唐山·統考二模)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56年對中國來說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年份,正在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國內國外都發生了重大變化,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正向著大規模的社會主義建設轉變。中國為適應這種新的變化,《論十大關系》不論在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都提出了一些新的方針。“我們一定要努力把黨內外,國內國外的一切積極的因素,直接的、間接的積極因素,全部調動起來,把我國建設成為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是《論十大關系》的基本方針,這就是毛澤東關于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的根本指導思想。
——摘編自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毛澤東傳》
材料二:下圖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1956年中國面臨的國內外“重大變化”。
(2)據材料二,自己提煉一個觀點并從材料中提取至少二條與之相關的信息進行闡述。
(3)綜合上述材料,探究這一時期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渭源县| 孟津县| 宜宾县| 泽州县| 富源县| 布尔津县| 霍邱县| 榆社县| 南昌县| 肇源县| 隆安县| 高尔夫| 和田县| 蓝山县| 前郭尔| 谷城县| 探索| 钟山县| 泽普县| 宁河县| 巩义市| 鹰潭市| 望奎县| 扎鲁特旗| 新乡县| 荆门市| 大渡口区| 都昌县| 永和县| 将乐县| 乌拉特后旗| 华宁县| 巴林左旗| 九寨沟县| 东方市| 临洮县| 门源| 高陵县| 黄龙县| 耿马| 临夏市|